Ⅰ 半籃花生的演出歷史
阮敏(男)等導演。電影排戲導演張駿聲,技導周世瑞、楊小青。電影導演朱文順。本團音樂創作組作曲。
Ⅱ 廣佈道爾基的人物簡介
廣佈道爾基,1926年生,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人,中國少數民族著名電影導演,是新中國成立後出現的第一個蒙古族電影導演。有很多同名的人,就是現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廣佈道爾基。藝名廣道,1926年12月25日出生於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巴彥塔拉村。1946年在內蒙古軍區政治部文工團任演員,1947年畢業於東北軍政大學政治系,後任內蒙文工團演員、導演。1955年調入長春電影製片廠,1957年,他與朱文順聯合導演了影片《牧人之子》,同年還在《寂靜的山林》中擔任副導演。1962年,調入內蒙電影製片廠任導演,1966年,調入內蒙古歌舞團任話劇導演。1977年重又調入長春電影製片廠,當年即導演了《暗礁》。同時還創作劇本。
廣佈道爾基是我國第一個蒙古族電影導演。同時,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演員,當過歌舞、戲劇、電影導演,創作過電影劇本。他性格開朗,創作上有激情,做為一名少數民族電影導演,他為中國電影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Ⅲ 建國後我國拍攝的越劇電影都有哪些
1948年《祥林嫂》
啟明公司
原著:魯迅 改編、導演:南薇 攝影:董克毅、董紹泳
演員:袁雪芬 范瑞娟 徐天紅 張桂鳳 吳小樓 項彩蓮 張雲霞
1949年《越劇精華》
文華公司
導演:桑弧 攝影:黃紹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樓台會》;
徐玉蘭、王文娟的《販馬記》中的《寫狀》;
袁雪芬,徐玉蘭、筱小招、吳小樓的 《雙看相》;
竺水招、戚雅仙的《賣婆記》。
1949年《相思樹》
中國電影實驗工廠
導演:程述堯
編劇:鍾 泯 邵慕水
袁雪芬 魏鳳娟 金艷芳 陳金蓮 高劍琳
1950年《石榴紅》
中國電影實驗工廠
導演:韓義
編劇:沈默
徐天紅 戚雅仙 焦月娥 高劍琳
195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徐進、桑弧 導演:桑弧、黃沙 攝影:黃紹芬
布景設計:胡倬雲、張曦白
根據華東戲曲研究院舞台劇本改編
袁雪芬 范瑞娟 張桂鳳
1958年《情探》
江南電影製片廠
編劇:田漢、安娥 導演:黃祖模 攝影:李生偉 美工:盧景光
演出:上海越劇院
傅全香、陸錦花
1959年 《西廂記》
香港文華電影公司
金寶花、張茵、高佩
1959年 《追魚》
天馬電影製片廠
改編:集體 導演:應雲衛 攝影:馬林發 美工:葛師承 副導演:丁然
演出:上海越劇院
徐玉蘭、王文娟、鄭忠梅、周寶奎
1960年《斗詩亭》
天馬電影製片廠
編劇:胡小孩 導演:應雲衛 攝影:馬林發、任志新 美工:葛師承
演出:浙江越劇二團
根據浙江省越劇二團演出本改編
1961年《雲中落綉鞋》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61年《王老虎搶親》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導演:金庸
編劇:金庸
夏 夢 李 嬙 配 音 畢春芳 戚雅仙等
1962年《紅樓夢》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金聲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徐進 藝術指導:朱石麟 導演:岑范 攝影:陳震祥美工:胡倬雲、張曦白
演出:上海越劇二團
徐玉蘭 王文娟 金采風 呂瑞英 周寶奎 徐天紅 孟莉英
1962年《碧玉簪》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大鵬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導演:吳永剛 攝影:羅從周、彭恩禮 美工:張曦白 副導演:趙煥章 舞台導演:黃沙
演出:上海越劇二團
根據上海越劇院演出本改編
金采風 陳少春 周寶奎 姚水娟 錢妙花
1962年《三看御妹劉金定》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李萍倩
夏 夢 丁賽君 李 嬙 馮 琳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62年《柳毅傳書》
長春電影製片廠
改編:南京市越劇團創作組集體,計大為、葉至誠執筆
導演:蔡振亞 攝影:吳國疆 美工:崔永泉、陳德生
演出:南京市越劇團
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
1963年《毛子佩闖宮》
珠江電影製片廠、香港鴻圖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裘鳳 導演:斯蒙 攝影:李生偉 美術:葛興萼 副導演:黃丹彤
演出:武漢市越劇團
金雅樓、筱靈鳳
1963年《金枝玉葉》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胡小峰
夏 夢 丁賽君 李 嬙 馮 琳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65年《烽火姻緣》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拍攝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李萍倩
夏 夢 丁賽君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74年《半籃花生》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半籃花生》創作組 導演:朱文順 攝影:常彥 美工:汪滔
演出:浙江越劇團
1978年《祥林嫂》
上海電影製片廠、香港鳳凰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吳琛、庄志、袁雪芬、張桂鳳 導演:岑范、羅君雄
攝影:蔣錫偉 美工:胡倬雲、謝棨前
袁雪芬、金采鳳
1982年《花燭淚》
浙江電影製片廠
編劇:胡小孩、謝枋、天方 導演:殷子、陳蟬
攝影顧問:石鳳歧 攝影:龔國良蓖、周榮震 美工:駱德灝
演出:浙江越劇一團
1983年《莫愁女》
南京電影製片廠
編劇:張弦 導演:周予、吳秋芳 攝影:馮秉鏞、單興良 美術顧問:張曦白 美術:胡榮法
竺小招、林婷婷
1984年《五女拜壽》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顧錫東 導演:陸建華、於中效
總攝影:王啟民 攝影:李俊岩 美術:徐振鵾
演出:浙江省小百花越劇演出團
董柯娣、徐愛武
1985年《綉花女傳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改編:包朝贊 導演:石嵐
攝影:瞿金樓 美工:葉明楠
演出:浙江省杭州市桐廬越劇團
根據江南民間故事改編
1986年《桐花淚》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包朝贊 導演:沙潔 攝影:張珥 美術:秦柏松 副導演:史鳳和
演出:杭州市越劇二團
1999《紅絲錯》
浙江省電影公司、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聯合攝制
編劇:顧頌恩 導演:徐偉傑 攝影:瞿家振、李榮聖
2001年《唐伯虎》
茅威濤、何賽飛
2002年《醉公主》
中影集團、北京今古影視策劃有限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王雲根、錢勇 導演:森島 攝影:王健
2007年越劇電影
經典版《紅樓夢》
主演:鄭國鳳 王志萍
交響版《紅樓夢》
主演:趙志剛 方亞芬
總導演:韋翔東
正要拍攝的電影
《西廂記》《梁祝》
主演:茅威濤 顏佳
Ⅳ 電影古剎鍾聲演員表
古剎鍾聲 (1958)
導演: 朱文順
編劇: 劉寶德
主演: 龐學勤 / 田烈 / 李希達 / 陳克然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1958-08
片長: 78分鍾
Ⅳ 請問有誰知道有關濟南的電影嗎
電視劇可以嗎
濟南戰役
導演:朱文順 | 主演:陳默郭振清史可夫地區:中國 | 上映時間:1979 | 類別:戰爭簡介: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進入第二年,我軍已轉入戰略進攻.1948年,我華東野戰軍在相繼佔領山東境內中小城市後,決心攻克蔣介石重點設防的大城市--濟南.以丁耀東為首的泰山縱隊同其他兄弟部隊一起,奉命向濟南挺進
Ⅵ 根據電影《茶館》分析其中的民俗表現及其原因
創作於1957年的三幕話劇《茶館》就是影片的完整歷史背景,無疑是老舍在當代的傑作。借北京城裡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時期。分別是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前夕)的變化,來表現19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這種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歷史概括」,是當代作家普遍熱衷的。對這一宏大題旨的表現,作者選擇了自身的生活經歷和藝術經驗所能駕馭的軌道。「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
《茶館》的作者老舍選擇了從「側面」,從「小人物」的生活變遷入手的角度,並把對他們的表現范圍,限制在茶館這個「小社會」中。沒有運用中心情節和貫串全劇的沖突——當代話劇常見的結構方式,而採用被稱為「圖卷戲」或「三組風俗畫」的創新形式。眾多的人物被放置在顯現不同時代風貌的場景中。這些人物,涉及市民社會的「三教九流」:茶館的掌櫃和伙計,受寵的太監,說媒拉纖的社會渣滓,走實業救國道路的資本家,老式新式的特務、打手,說書藝人,相面先生,逃兵,善良的勞動者……其中,常四爺、王利發和秦仲義貫串全劇。
影片中的角色人物,從他們的性格、生活道路各不相同,「旗人」常四爺耿直,「一輩子不服軟」;秦仲義辦工廠,開銀號,雄心勃勃;掌櫃王利發則「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但最終都走投無路,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就不叫我活著呢?」「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劇中的悲涼情緒,人物關於自身命運的困惑與絕望,透露了與現代歷史有關的某種悖謬含意,無奈與悲戚!
總得來說,作家老舍《茶館》的敘述動機,來自於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強烈渴望,和對一個不公正的社會的強烈憎惡。新舊社會對比既是他結構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歷史觀。他對於「舊時代」北京社會生活的熟悉,他對普通人的遭際命運的同情,他的溫婉和幽默,含淚的笑,使這部作品,接續了老舍創作中深厚的人性傳統。而作為電影,《茶館》中的一代卓越藝術家他們卓遠的演出,對確立該影片在當代的「經典」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個也是不容置疑的。
Ⅶ 這幾天哪個老演員死了
今日(10月12日)上午,據影評人余泳微博透露,著名表演藝術家龐學勤於清晨在珠海與世長辭,享年86歲。他曾任長春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代表作有《甲午風雲》、《戰火中的青春》、《兵臨城下》、《烈火中永生》、《花園街五號》等,曾於1962年入選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2005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榮譽稱號;2014年獲金雞獎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得國家頒發的抗戰七十周年紀念勛章。
1929年,龐學勤出生於江蘇省阜東縣東坎鎮的農民家庭。15歲時投身革命,曾隨軍南下,挺進大別山,參加過淮海戰役。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蘇北軍區文工團演員,1952年進入北京電影學校(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班學習,1954年到1956年間,先後在北京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當演員。
龐學勤第一次登上銀幕,是1956年在林農導演的《邊寨烽火》一片中,扮演一位邊防軍指導員。1958年,他憑借導演朱文順的《古剎鍾聲》里,深入虎穴偵察敵情的保衛部偵察員王科長一角綻露頭角。而真正意義上的成名,是1959年《戰火中的青春》,他所飾演的排長雷振林曾點燃一大批熱血青年參軍入伍的決心。
此後,他還塑造了《兵臨城下》中打入敵人內部的地下黨負責人李忠民,《烈火中永生》中江姐的丈夫彭松濤,《甲午風雲》的水手王國成等諸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龐學勤常說,「任何天才演員也沒有導演對全戲的貫穿線理解得那麼清楚、明確;任何天才導演也沒有演員對他所扮演的角色想像得那麼具體、形象。」
龐學勤與妻子楊洸的愛情也是一段電影圈佳話。他們相識於中央電影藝術研究所藝術系演員班,在讀書時便開始相愛,後來一起分配到長影,於1958年步入結婚殿堂,後者曾憑借《冰上姐妹》、《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影片為觀眾熟知。
不幸的是,1959年,也就是龐學勤事業剛剛起步之時,同時拍攝三部電影的楊洸因工作壓力,被診斷為由「尖端勞損性眼疾」發展到「玻璃障體出血」,但龐學勤始終不離不棄,他說「命運既然結合在了一起,就應該一生一世」。1965年、1970年,他們的兩個兒子龐好、龐越相繼誕生,而楊洸也將事業重心放在劇團招考學員和教學,還參與多部譯製片的配音工作。2004年6月15日,楊洸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於珠海逝世,享年72歲。
今日,龐學勤的兒子龐好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采訪中,龐好告訴記者,他在今天早上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感到非常突然,「我父親身體一直很好,不抽煙不喝酒,生活習慣也非常健康。我一直不能相信(父親去世)。」龐好表示,他將於明日(10月13日)從北京飛往珠海,「我會把我爸(骨灰)接回來,把他和我媽合葬在一起。」
龐好告訴記者,龐學勤在拍攝完《花園街五號》之後,就調到珠海負責統戰工作,在珠海已經工作了20多年。就在前兩天,父子兩人還通過電話,「我父親前兩天跟我通電話的時候還很好,思維很敏捷,我一直以為他活到九十歲沒有問題。他滿口雪白的牙齒都是自己的,身體很好。」龐好說,父親是在睡夢中去世的,沒有遭一點罪。
在龐好看來,父親是一個對家庭非常有責任感的嚴父。「我媽媽之前眼睛不好,眼底大出血雙目失明,我父親不離不棄的照顧她,後來媽媽復明了但是沒有辦法再演戲,精神狀態一直不好,爸爸也一直在身邊照顧著媽媽,同時他還得照顧這個家,對爸爸的身體也有蠻大的影響。」
盡管身為中國第一代「星二代」,龐好回憶,父親對他從小的教育就非常嚴格,他直到上中學才知道父親是演員,「我其實到現在還怕他,早上聽到這個消息一直不能相信。」龐好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和王志文是同學,但是龐學勤起初並不贊成兒子也從事影視這一行,「我爸爸那個時候想讓我當兵,他覺得他做演員有命運的成分,做演員不一定是努力多少就能有多少回報,所以他不希望我做這一行。」
讓龐好印象最深的就是父親對他淡泊名利的教育,在他考上電影學院入學的前一天,父親很嚴肅的叫他過去,「我爸爸特別嚴肅的跟我說,你就要進入演藝圈了,在這里你會看到鮮花和掌聲,但是你要很努力才可以,你首先要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
考入北京電影學院之後,龐好成為了一名導演,他說父親會在電視機前認真的看他每一部作品,「他有時候看了我拍的劇會跟我說,你這樣拍好那樣拍不好,這種場景要用電視劇的處理方式拍不要用電影的方式拍,會跟我講很多。我還會跟他爭論,說別人都說我拍得挺好的,我父親就會說,爸爸是不會騙你的。」
龐學勤最後一部電影作品就是主演兒子執導的電影《追趕太陽的人》(1991年)。龐好說,父親演戲邏輯思維非常好,也喜歡跟人聊天,口才好,喜歡創作。而他最喜歡父親的作品還是《戰火中的青春》,「從角色創作上來說我最喜歡爸爸的《戰火中的青春》,如果是形象帥那還是《兵臨城下》。」 龐好說父親總愛說自己是一個兵,當兵、演兵、愛兵,兵的本色是他人生的重要底色,「我爸爸經常跟我說演戲要體驗生活,他就是當兵的,他也演兵也愛
Ⅷ 濟南戰役的影片有哪些大神們幫幫忙
只知道1979年有一部專門拍的濟南戰役的片子. The Battle of JiNan City濟南戰役 導演: 朱文順 編劇: 主演: 史可夫 | 郭振清 | 陳默 更多.. 影片類型: 戰爭 片長: 100分鍾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Ⅸ 1986年《林海雪原》,朱文順是導演,編輯是誰
林海》是我國著名作家、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寫的一篇優美散文。文中景麗、物美、情摯。讀後,令人不由得產生一種親切舒服的感覺。
景麗。老舍先生宛如一位技藝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筆下,大興安嶺的山勢是「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綿延起伏,溫柔可親。他寫林海,工於調色,在他的調色板上,綠色是那樣變化無窮:「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特別是「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這一囊括比喻、擬人、反問三重修辭格的句式,簡直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立體、絢麗的畫卷,使人感到一種說不出來的美。他寫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綉花鞋。」恰當的比擬,敏銳的觀察,繪聲繪色的描繪,美不勝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物美。作者從千山一碧、萬古長青的林海,聯想到廣廈、木材,直至日用傢具,「有多少省市用過這里的木材呀!」此句將大興安嶺同祖國各地緊緊聯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認識到它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親切、舒服」之感頓涌心頭。
情摯。通覽全文,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贊美之情。作者正是憑借這真摯的感情,謳歌了大興安嶺,謳歌了綠色寶庫——林海。他告訴我們,大興安嶺不僅是良材產地,也是科研基地。人們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給大興安嶺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勞動歌聲。」這說明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興國安邦」的意義,其結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餘味無窮,耐人尋味。
由此可見,老舍筆下的林海,景麗、物美、情摯,構成了文章鮮明的特色,給人以清新、流暢、親切、舒服之感,其藝術魅力、感染力極深。
Ⅹ 朱文順的個人作品
1940年《誰知她的心》
1941年《她的秘密》、 《新婚記》
1942年《王麻子膏葯》、 《歌女恨》
1943年《恨海難填》、 《豹子頭林沖》
1944年《劫後鴛鴦》、 《白雪芳蹤》
1945年《芝蘭夜曲》
1947年《小白龍》
1955年《神秘的旅伴》(與林農合導)
1957年《寂靜的山林》《牧人之子》(與廣佈道爾基合導)
1958年《古剎鍾聲》、 《快馬加鞭》
1959年《草原晨曲》(與珠蘭琪琪柯合導)
1960年《烽火列車》
1961年《馬戲團的新節目》(與尹一青合導)
1963年《冰雪金達萊》
1964年《南海的早晨》
1974年《半籃花生》
1975年《沙漠的春天》(與劉中明合導)
1978年《兩個小八路》
1979年《濟南戰役》
1982年《刀光虎影》
1983年《何處不風流》 (與陳獻玉合導)
1984年《拂曉的爆炸》(與趙瑞起合導)
1985年《東方大魔王》(與陳占河合導)
1986年《鞘中之劍》(與羅鶴齡合導)
1986年 電視劇《林海雪原》(總導演 朱文順,導演羅滿、胡廣川、程學斌)
1987年《冒名頂替》(與趙瑞起合導) 《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總導演朱文順。導演陳學潔)
1988年《飄忽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