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阿娜依的電影信息
片名:阿娜依
導演:醜醜(侗族)
作曲:陳長風
主演:醜醜(侗族)
成曉東(侗族)
王雪峰(苗族)
類型:劇情/愛情
地區:內地
語言:國語
攝制: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
出品: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電影發行放映公司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
劇情簡介
阿娜依:苗族姑娘的名字,阿是稱呼,娜依在苗語里是芍葯花的意思。芍葯花是苗族人最喜愛的一種花,生命力強,可以觀賞,還可用於做葯材。
關於主創
醜醜,一個來自貴州山區的侗族姑娘,1983年出生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醜醜的媽媽是苗族,爸爸是侗族,她的身上流淌著苗族和侗族的血液,她是苗族和侗族的女兒。
《阿娜依》是醜醜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故事片,她同時還擔任該片的編劇、製片人、女主演和電影主題歌的演唱。
醜醜是苗族和侗族的驕傲,她是迄今為止,苗族和侗族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年輕的一位電影導演。
醜醜是目前中國影壇最年輕的一位少數民族女性導演,她也是出生在80年代的第一位獨立執導,並擔任製片人、編劇和主演的青年電影導演……
編劇闡述
愛,有很多種,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也不同。我很愛我的家鄉、我的民族,所以我選擇用電影這種視聽相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來表達我對家鄉、對我的民族最純潔、最真的愛。
聯合國世界鄉土文化組織確定的全球「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十個聖地中,亞洲有兩個,一個是西藏,另一個就是我的家鄉,位於貴州高原東南部地區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東南是世界十八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之一,它是苗族和侗族的主要聚居地。黔東南有苗族人口177.3萬人,侗族人口134.2萬人,是中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少數民族人口最多、所佔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州。
二十一年前,我就出生在那裡。我的媽媽是苗族,爸爸是侗族,我是喝著清水江和都柳江的水,聽著侗族大歌、苗族飛歌,在吊腳樓和風雨橋上長大。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確是那樣,因為只有在那裡,我才能感受到山與水特有的靈氣,它們都給予了我很多很多……
拍攝花絮
《阿娜依》是一部講述苗族和侗族的原生態電影故事片,故事的發生地在貴州高原東南部地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東南是一片神奇而多情的土地,勤勞、善良、朴實的苗族和侗族同胞世代居住在那裡,他們有著真摯、超凡的人際關系和熱情豪放的民族性格,他們與大自然和諧共處,過著與世無爭、粗獷簡朴的田園式生活。
為了將苗族和侗族獨特的民族風情文化、建築、生存環境等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影片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的8個縣取景進行拍攝,總行程7000多公里。由於山高路遠,當時拍攝時間正處在雨季,所以造成嚴重的山體滑坡和道路塌方,這給攝制組的拍攝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在拍攝工作進行到三分之一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由於雨天路滑,攝制組一輛載有5名攝制組工作人員的車翻進7米深的山溝里,萬幸的是車禍沒有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攝制組在人手不夠,拍攝環境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大家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終於使得影片順利拍攝完成。
影片在黔東南地區拍攝期間,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電影在台江縣施洞鎮拍攝時,需要組織拍攝苗族姊妹節的千人盛裝銀飾的大場面。當地的苗族同胞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毫不猶豫的表示這是我們的第一部電影,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我們不要一分報酬,一定會全力支持和參加電影的拍攝。第二天大早,在劇組到達拍攝現場之前,一千多個身著盛裝銀飾的苗族姑娘都從各個村寨趕到了現場。在那裡很多村寨都不通車,她們三點多鍾就從家裡出發,翻山越嶺趕到現場。當看到那一幕時,攝制組人演職人員的眼眶都濕潤了,他們被那裡淳樸善良的苗族同胞感動了,那是心靈的觸動。劇組在黎平縣岩洞鎮拍攝千人侗族大歌的場面時,也同樣讓人感動。在黔東南拍攝期間,讓大家感動留戀的事還有很多,這些故事都將深深地埋藏在每個人心裡……

⑵ 《阿娜依》電影 在哪下 最好是迅雷下載
尊敬的迅雷用戶,您好:
親,建議您到電影天堂、飄花網、6V電影網下載觀看影片;或者到其他網站搜尋想要觀看的影片;
然後打開迅雷7軟體客戶端--點擊新建按鈕--添加任務--把在網上搜索到的資源復制下載連接粘貼
如圖:

希望能幫到您,感謝您對迅雷的支持!
更多疑問,歡迎您向迅雷網路平台提問。
⑶ 苗歐桑的影人簡介
導演:潘瑞(Likpink)······
中國內地新一代導演。1988年09月11日出生於貴州貴陽,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人,是中國少數民族苗族歷史上第一位影視導演。畢業於四川藝術大學原四川音樂學院本科專業,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受上海電影製片廠創作辦公室、製片主任、全國電視製片「十佳」稱號,錢祖德教授的悉心專業教導。拍攝多支商業廣告及影視作品,其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多個大賽獎項。具有著大山裡走出來的吃苦精神,作品風格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善於運用電影技巧和個性鮮明的色彩描述不同的原生態光影藝術文學題材,是西南地區最具實力,時尚風趣,才華橫溢的新生代優秀青年導演之一。
主演:楊一方 (Vobtiob)······
貴州省知名歌手,演員。苗語名字叫阿萵窕,翻譯為漢語就是酸湯菜的意思,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人。曾是湖南衛視打造的大型禮儀公德脫口秀節目《天天向上》播出的中國美女地理之貴州專場的嘉賓。目前為貴州大學少數民族音樂學專業的一名學生,也是苗族的形象大使。楊一方的父親是國務院備案的苗族文化傳承人,也是當地的歌師。以身著苗族盛裝出演角色,能歌善舞的她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⑷ 苗語電影阿又朵主演的電影
電影: 火中鳳凰 2011
評分: 暫無
地區: 大陸 類型: 劇情
導演: 陶明喜 主演: 阿幼朵 / 普超英
⑸ 鳳凰3天怎麼玩
沱江泛舟沱江河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蓬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沱江的南岸是古城牆,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牆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 沱江河水清澈,城牆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遊緩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搖的水草,可以撐一支長篙漫溯。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岩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來的風景。 東門城樓東門城樓位於城東,緊靠沱江,原名"升恆門",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東門城樓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門下部由紫紅砂岩砌成,上部城樓則用古磚砌築。城門寬3.5米,高4米,呈半圓拱,兩扇城門都用鐵皮包裹,用圓頭鐵釘密釘,牢實堅固。城牆修築全部用紅砂條石,精工細鑽,規格一致,城牆厚0.8米,下部內外兩側用條石加石灰漿砌成,中間填以碎石粘土,層層夯實;頂部的中間填充物改為石灰、鵝卵石、黃土拌成的三合土,厚約0.33米,上面鋪以紅砂塊石。城樓高11米,大門上方有槍眼8孔。歇山屋頂,覆以腰檐,飛檐翹角,精美壯觀。 沈從文故居 沈從文故居世人知道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從文先生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於同治五年(1866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後興建的,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建築。四合院分前後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間。房屋系穿斗式木結構建築,採用一斗一眼合子牆封砌。馬頭牆裝飾的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築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築古城特色。二十年代就蜚聲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金介甫JeffereyC.KinKley著《沈從文論》)的沈從文先生在古城裡度過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闖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寫作謀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侯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沈從文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拔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熊希齡故居 鳳凰古城熊希齡故居位於古城北文星街內的一個小巷裡,故居往東200米便是秀麗的沱江。故居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緻,故居現存房屋4間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於苗族情調,故居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69年6月25日(農歷)熊希齡先生誕生在這里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天生聰慧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1913年當選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由於他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辭職。熊先生晚年致力於慈善和教育事業,1920年創辦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這位風雲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當時國民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楊家祠堂楊家祠堂始建於道光16年(1836年),木結構四合院,上下兩層,佔地770平方米,由大門、戲台、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台為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龍刻鳳,戲台為穿斗式,正殿為抬梁式,整個建築做工精細,極富民族特色,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家祠堂坐落在縣城東北部的古城牆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祠堂由大門、戲台、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佔地770平方米。戲台為單檐歇山頂,穿斗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梁式建築,山牆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件均系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南方長城中國南方長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長城南起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吉首的喜鵲營,全長三百八十二里,被稱為「苗疆萬里牆」,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其中大部分在鳳凰古城境內貫穿而過大致經過新鳳凰營、阿拉營、古雙營、得勝營、鎮溪營、振武營。城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繞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8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哨台、炮台、碉卡、關門,當時沿線一般駐有4000-5000人的軍隊,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明朝,湘黔邊境的苗人被劃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從朝庭政府管轄的少數民族,他們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雜稅與民族欺壓,經常揭竿而起。為了安定邊境地區,鎮壓反抗,明朝廷撥出4萬兩白銀,在生苗與熟苗之間修築起了長城。清朝統治者後來也對苗疆長城作了部分增補修建。也許由於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不如北方少數民族強大,苗疆長城也就沒有修築得像北方長城那樣雄偉壯大,所用石塊只有北方長城的1/10到1/6大小。明清以來,苗疆長城上的石塊不斷地被當地人拆去建房、壘坎。今天我們只能看到時斷時續的城牆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苗疆長城是中國長城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存在任何爭議,景點應和北方長城一樣加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 天星山 天星山天星山在鳳凰城北35公里,是乾嘉苗民起義的根據地,為苗族聚居區腹地。因交通閉塞,雖有名但見其真面目者極少,附近的苗寨古木參天、民風淳樸。天星山兀然獨立,藤蘿密布,周圍山多林茂,景色宜人。 黃絲橋古城黃絲橋古城始建於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湖南省志·地理志》:「唐置渭陽縣,縣治在今治西南,此地現名黃絲橋」),經宋、元、明、清各代改造修葺,建國後省縣政府又拔款修復,形成了一座雄偉壯觀的石頭城。古為屯兵之所,是歷代統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釁的前哨陣地。黃絲橋古城系青石結構建築,城牆高5.6米,厚2.9米,寬2.4米,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90米,周長686米,佔地面積2900平方米,築城所用石料皆採石灰岩的青光石,小的也有1000餘斤。石面精鑽細鑿,石面平整,工藝考究。砌築時以糯米稀飯拌合石灰為砌漿灌縫,使數百米城牆,渾然一體,堅固牢實。古城開有三個城門,均建有十餘米高的清式建築格局的高大城樓,東門城樓題「和育門」,西門城樓題「實城門」,北門城樓「日光門」。三個城樓的屋頂均為歇山式,下層覆蓋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飛檐翹角,分外壯觀。城牆上部為鋸鑿形狀,箭垜300個,還有兩座外突的炮台。站在炮台之上,遙想當年,箭垜旁刀戟林立,炮台上人影浮動,還有城外山頭的碉樓狼煙滾滾,彷彿還看見刀劍交接之影,聽見搏殺呼號之聲,剎那間產生一種悲壯感。1983年10月黃絲橋古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奇梁洞奇梁洞位於縣城北四公里處,屬典型的碳酸鹽岩洞,該洞以奇、秀、闊、幽四大特色著稱。洞長6000餘米,共分五大景區:即古戰場、畫廊、天堂、龍宮和陰陽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它集奇岩巧石,流泉飛瀑於一洞,由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鍾乳構成了一幅幅無比瑰麗的畫卷。一條小溪穿洞而過,水流平緩,燈光打在岩壁上,皺襞倒影在水中,如夢如幻。岩洞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打在石筍、石幔及石花上,營造出一個流光溢彩的世界。在洞內有一大廳,據傳是苗民糾集的地方,廳里立著一塊帶一個小孔的石頭,對著小孔「嗚嗚」地吹,整個大廳會回盪著低沉的號角聲,當年的苗民就是用這種方式傳令的。 山江苗寨山江苗寨(又名總兵營)位於鳳凰西北20公里處的一個峽谷之中,是一個具有濃郁苗族生活氣息的小山寨。苗語稱山江為「叭固」,意為蛤蟆洞,因寨邊有個山洞,蛤蟆甚多,故而得名。稱山江為總兵營則源於清朝鎮壓苗民起義時在此駐兵設過總兵營房。至於叫"山江"則因解放後在寨西北山上修了座山江水庫,苗寨缺水、水庫修成後觀者如潮,人們稱"叭固"為山江,久之,行政區名便隨之改為"山江"。山江,保留著古老的苗家習俗。鮮麗奪目的苗族服飾,情調別致的攔門酒,風格獨特的卡鼓、攔路歌、邊邊場,會使你耳目一新,如痴如醉;還有傳統節日"四月八"的跳月跳花,"六月六"的山歌對唱,又會使您心動神搖,嘆為觀止。 沱江吊腳樓沱江河是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牆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於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沱江的南岸是古城牆,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牆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沱江河水清澈,城牆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遊緩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搖的水草,可以撐一支長篙漫溯。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岩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來的風景。 北門古城樓 鳳凰古城北門古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北面,俗稱北門城樓,本名"壁輝"。北門古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於此,乃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大門,各覆以樓。到清朝,古城的軍事地位日顯重要,先後在這里設鳳凰廳、鎮竿鎮辰沅永靖兵備道治所,古城的建設也得到加強。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將磚城改建為石城,北門定名為「壁輝門」,一直保存至今。北門古城樓採用本地紅砂條石築砌,做工考究,精鑽細琢。城門呈一半月拱,有兩扇鐵皮包裹。圓頭大鐵釘密鉚其上的大門。城樓用青磚砌築,重檐歇山頂,穿斗式木結構,石座卷頂。城樓對外一面開槍眼兩層,每層4個,能控制防禦城門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范圍。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城牆相連,前臨清澈的沱江,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雖幾經戰火,仍巍峨聳立於沱江河岸。 王村芙蓉鎮王村古鎮是秦漢時期酉陽城舊址。是一座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和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古鎮,是猛洞河水道旅遊的門戶,猛洞河風景區的南大門,這里鐵路、公路、水運交通方便。鎮中風光風情獨特.五里青石板長街,兩傍板門店鋪,土家吊角樓順坡而建,淳樸的土家民族風情十分迷人。戰國時代楚王馬希范與土司王彭世愁爭戰盟約所立的「溪洲銅柱」依然如故,中國重點保護文物「溪洲銅柱」,上面銘刻2300多字,記載公元940年楚王王與土司罷兵言和盟約,是研究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珍貴實物資料。此外,這里還有高約60米,寬70米的王村瀑布,人可在瀑布簾後行走,如置身於水晶宮。王村幽深的小巷,青石板的長街、土家的吊腳樓和純朴的民風吸引了遊人,同時也吸引了一些電影導演的目光,1986年著名電影導演把這里選作了電影《芙蓉鎮》的外景拍攝地,於是王村又有了一個名字叫做芙蓉鎮。完好的外景地,將飽你的「眼福」,品嘗一碗「米豆腐」將飽你的「口福」。然而,對於多數王村人來說,盡管電影《芙蓉鎮》和近年興起的旅遊熱多少改變了他們的觀念,但他們閑適的生活生活如同那個久遠的舊夢,依舊沉睡著。來王村,土家人的織錦不可不看。在臨街的作坊里,古老的織機聲是古鎮特有的天籟。這些呢就是土家的織錦,當地人把它叫做西蘭卡普,也就是花被面的意思,大家可以看到,它的顏色大紅大綠色彩鮮艷非常的漂亮,那現在它就不僅僅作為被面來使用了,它還可以做床墊,沙發靠墊,還有壁掛什麼的,從工藝上來分,它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上面這種傳統工藝的,而且它是個棉紗製作的,那另外一種呢就是下面這種現代派的。茅古斯舞、猛洞河的風光,都是織錦的主要內容,土家人對自己家鄉和生活的偏愛,以他們自己的方式描述著,沒有太多的矮飾。王村的黃昏在不知不覺來臨。這時,夕陽西下,遠山悠悠,一曲無聲的漁舟唱晚。
⑹ 苗族電影經典的推薦一下中國影員,國際苗語。
嫁衣》簡介:
電影以人類學家托馬斯及其學生石梅婷尋找塵封60年的苗族嫁衣為故事情節,通過托馬斯的視角,客觀地表達了湘西苗族刺綉豐富的文化內涵。故事通過演繹相隔60年的苗族綉娘的愛恨情仇,體現了她們在家國災難與復興大義中無私奉獻與吃苦耐勞精神。電影中,世界人類學家、世界戲劇表演藝術家、吉首大學客座教授、特聘研究員托瑪斯片中的男一號,其餘全部採用拍攝地點的原生態演員,影片採用苗語、英語、漢語三種語言同期聲對白,音樂基本採用湘西苗族民歌聲腔素材,唯美地展示了湘西秀美的山川、湘西苗族人民昂揚的精神狀態。
⑺ 在湘西自治州拍攝過的電影和電視劇
片名: 紅棉襖 (
The Red Jacket) 2006
導演:鄒亞林 Yalin Zou
類型:劇情
主演:吳玉春 Yuchun Wu 龍紅花 Honghua Long 王莎莎 ShaSha Wang
國家/地區:
中國
一部用苗語拍成的原生態電影,導演鄒亞林是吉首人.本片榮獲了最佳金雞百花處女作獎,最近還被推選參加了奧斯卡中國電影節影展.反響強烈,值得收藏.
開拍:電影《鄭培民》在湘西開拍(圖)http://cnave.dayoo.com/news/viewnews.php?news_id=2159&year=2004
3月11日是黨中央作出深入學習鄭培民同志先進事跡批示一年紀念日。由中共湖南省委組織部、宣傳部、瀟湘電影集團、中國電影集團組織創作的電影《鄭培民》當日在鄭培民曾工作多年的土地――湘西開拍。影片主要講述鄭培民同志從1983年起在湖南工作時廉潔從政、盡職盡責,鞠躬盡瘁為湘西父老辦事的感人故事。
《芙蓉鎮》http://masu98.blog.163.com/blog/static/50833098200911205653917/
⑻ 苗族電影蝴蝶第八集
一,語言文字
1語言
(1)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後,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東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
(2)湘西方言(東部方言)主要通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北的松桃苗族自治縣,湖北的恩施、宣恩、來鳳、鶴峰和重慶的秀山、酉陽、彭水等縣,分5種土語;[9]
黔東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的靖州、會同等縣,貴州安順地區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種土語;
(3)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於貴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雲南全省,分8種土語;
(4)此外,還有部分苗族操漢語、侗語、瑤語、布依語、壯語等其他民族語言。苗語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相通部分仍佔60%以上
2 文字
(1)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與漢字可能同源,後來失傳,這些傳說如今已難以考證。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制了一些苗文。但是這些苗文因種種條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眾中推行。
(2)《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於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3)在黔西北威寧石門坎地區傳教的英國人坡拉德同苗、漢族知識分子楊雅各、張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記單符號,以石門坎苗族的語音為標准音,創造了一個拼音文字,稱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稱「老苗文」),用以翻譯基督教聖經,編寫課本,記錄苗族民間故事、詩歌以及記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東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遷徙並定居在今洗鴨河鄉新池村,將「坡拉字母苗文」傳入紫雲,現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學用該文字及漢文字進行雙語教學。5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培養了大批包括苗族學者在內的語言學家,對全國苗族語言進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創制了東部、西部、中部三種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於苗族內部支系復雜,語言差異很大,極難統一 。
(4)此外東南亞苗族使用法國傳教士發明的一種拉丁拼音苗文,後來逐漸發展為「國際苗文」。
二 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不同地區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區由於交通閉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還有少數苗族地區,如威寧、石門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於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總的來看,多數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四 自然崇拜
1 苗族圖騰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對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樹、竹、山岩、橋等。在雲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當農作物抽穗時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農作物豐收,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遺跡[9] 。
2 圖騰崇拜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圖騰。由於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廣,他們崇拜的圖騰有多種。如鳳凰、楓木、蝴蝶、神犬(盤瓠)、龍、鳥、鷹、竹等。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先民把楓木作為圖騰進行崇拜,認為自己的祖先源於楓木;另外他們還把蝴蝶作為圖騰,認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媽媽」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區的苗族先民還以盤瓠為圖騰,至今這一帶還保留了不少盤瓠廟、辛女宮。而貴州西部苗族則以鳥為圖騰[9] 。
3 祖先崇拜
時至今日,苗族中還十分盛行祖先崇拜。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從最早崇敬楓木、蝴蝶轉為崇敬人類的始祖姜央,認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個鼓社都設「鼓石窟」,供奉「央公」、「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儺公」、「儺母」。為了祈求祖先神靈的庇佑,各地都有規模較大的殺牛祭祖活動,如黔東南的鼓社節,銅仁、松桃叫「吃牛」或「椎牛」,黔西南和安順、鎮寧等地叫「砍牛」。湘西有「還儺願」,祭祀「儺公」、「儺母」。每逢節日,苗族群眾也都要舉行祭祖儀式。許多苗族地區,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時天天祭祀
五 巫儺文化
苗族信鬼尚巫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達幾十種。他們把鬼分為善、惡兩類:認為善神能賜福於人,為此應該經常祭獻,惡鬼則與人作祟,降災降禍,應當祈解和驅逐。認為要達到此目的,就要通過巫師實行巫術。巫師是溝通人與鬼神的中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受到苗族群眾的敬重。巫師實行的巫術主要有占卜、禳解、招魂等
六 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3] 。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 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⑼ 為爰放手請問苗語電影為愛放手在哪個網站平台播放謝謝
微放手,請問苗族電影外放手在哪個平台播?我也不參清
⑽ 求一部電影名
老爺車 Gran Torino
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編劇:尼克·申克/Dave Johannson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克里斯托弗·卡利/比·王/安蕾·荷/布萊恩·黑利/更多...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 德國
語言:英語 / 苗語
上映日期:2008-12-12(美國)
片長:116 分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