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第一位導演是誰
電影誕生於1895年的法國,現在一般默認法國的皮埃爾兄弟為「世界電影之父」。他們導演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於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一家咖啡館播放了這部短片,當時的人們被火車「開過來」時的景象嚇壞了!:)
2. 世界十大著名導演
排名不分先後:
詹姆斯·卡梅隆
可以說卡梅隆是當今重工業電影的開拓者,享譽世界的《泰坦尼克號》和第一部3D電影《阿凡達》,還有承載了我國80後對於科幻小說記憶的《終結者》都是他的作品。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3. 在中國當前的名導中,到底誰能被稱為是真正的導演第一人
我認為是硬漢導演姜文,雖然拍的電影不多,但每一部都是精品。
姜文的電影,喜歡的會非常喜歡,討厭的也會非常討厭,所以評分非常容易兩極分化。但是中國的電影要想發展需要出現更多姜文這樣的異類,如果這些老的導演還只是循規蹈矩沒有個性,那麼很難產出我們新時代青年喜歡的電影。希望中國的電影事業可以發展的越來越好,出現一個真正享譽國際的大導演。
4. 世界4大電影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壇以來,以簡約的影像風格、沉鬱的理性精神和對生與死、靈與肉、精神與存在等一系列問題的探索,成為世界影壇上為數不多的將電影納入嚴肅哲學話題的人物之一。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電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電影的寫實風格殊途同歸,並且極大影響了法國新浪潮電影。
奧森·威爾斯,《大公民》似乎成為所有影評家們的最愛,總是在各類評選中名列第一.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一開始就成了四十年代興起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先驅,1960年的《奇遇》以新穎獨特的風格和極富現代感的思想內涵為他贏得了世界性聲譽;而《紅色沙漠》更被譽為電影世界中第一部真正的彩色電影,其中的紅色是「如此絢爛豐盛,帶著如此令人心神不安的美」。他一生所獲得的各種影壇榮譽超過150個,其中獲五個威尼斯、四個戛納、一個柏林和一個奧斯卡獎項。
黑澤明:日本「武士」化身的黑澤明在他五十年的電影生涯中共導演了31部影片,是第一個打破歐美壟斷影展的亞洲電影人,他引導了整個五六十年代的國際電影藝術潮流,被譽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東方的啟示」。黑澤明以88年的兢兢業業完成了自己的「東方啟示錄」。
費里尼:義大利藝術電影之巔
作為五次獲得奧斯卡金獎的電影藝術家,費德里克·費里尼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塔爾科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是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最高峰。費里尼更是以他強烈的個人標記——「費里尼風格」,引導了戰後義大利的精神進程。
此外,希區柯克;大衛·里恩 ;庫布里克;小津安二郎都曾入選過世界十大導演
5. 世界十大電影導演
世界十大電影導演排行
找電影網收集整理 發布時間:2007-08-17
1.世界十大電影導演排行第一位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這是毫無爭議的,再難找到一位導演在商業與藝術間游刃有餘,把商業與藝術結合的天衣無縫.他的電影不失娛樂,同時兼備極高的藝術性,而更多的則是人文關懷,這就是他區別於好萊塢另兩為超級大導盧卡斯和卡梅隆的地方.
2.喬治·盧卡斯 這是對各位大導演的訪談記錄.星戰公映那年,郎·霍華德23歲,「當電影結束時,我一句話沒說,走出劇場,又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買票,又看了一遍。」他後來成為盧卡斯的弟子,出師後導演了《魔繭》、《阿波羅13》、《美麗心靈》等科幻影片和科學家傳記片。
那年,詹姆斯·卡梅隆也是23歲:「看《星球大戰》讓我驚喜得要尿褲子。我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天哪,誰做的?我告訴自己,嗨,伙計,我也要拍這樣的電影。我就這樣辭去了卡車司機的工作。」7年後他導演了科幻巨片《魔鬼終結者》,又過10年拍了《泰坦尼克》。
那年,彼得·傑克遜只有15歲:「看《星球大戰》改變了我的一生。多麼神奇,又多麼貼近我們平凡人的人生,那是外星,可一樣臟兮兮,很親切。」眾所周知,長大後,他導演了《指環王》三部曲。
那年,斯皮爾伯格31歲:「那些特效跟真的一樣,讓我眼花繚亂。我愛死它了。故事好演員也好。」他本來就是盧卡斯的好友,兩年後,他接連導演了《第三類接觸》、《E.T》、《侏羅紀公園》、《迷失的世界》、《人工智慧》、《少數派報告》等科幻大片,《世界大戰》等等.
那年,雷德利·斯科特40歲:「看了《星球大戰》,我傻眼了。我對我的製片人說:『我們還等什麼?這么棒的東西居然不是我拍的。」他急起直追,兩年後導演了《異形》,又過三年拍了《銀翼殺手》,在影史十大科幻片中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一。
3.雷德利·斯科特 斯科特是位才華橫溢的大導演,他的《銀翼殺手》和《異形》位列影史最經典科幻電影第一和第四.近年他的《角鬥士》掀起了史詩片浪潮,《黑鷹墜落》其高超的鏡頭語言,剪輯水準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人說他帶動起好萊塢的史詩風潮,也親手用《天國王朝》毀掉了史詩片.然而,有多少人看過導演剪輯版的《天國王朝》?
4.彼得·傑克遜 《指環王》成就了傑克遜,傑克迅造就了《指環王》.他的《指環王》達到了既巧奪天工而又渾然天成的境界,完美這個詞也許最適用於《指環王》三部曲.
5.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在藝術道路上堅持不懈的他成為銅臭的好萊塢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不可饒恕》開始,佳作不斷,給影迷們帶來了一次次心靈的洗禮.
6.馬丁·西科塞斯 隨便挑選他的幾部代表作中的一部就能使他名留影史.但是每每在奧斯卡搬獎典禮上看見他失落的背影,總是有些悲傷.
7.奧利弗·斯通 最倍受爭議導演恐怕非他莫屬了.
8.詹姆斯·卡梅隆 將老詹排這么後也非本意,只是他近10年不拍故事長片實在另人失望.
9.呂克·貝松 他的電影總給人以似好萊塢而又非好萊塢的感覺.詭異這個詞我覺得最能形容他的電影.
10.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畢竟他多年沒有佳作問世了,但是《教父》影響至今不衰。
來自:http://www.digdvd.cn/html/movies/20070817/656.html
6. 世界上第一個導演是哪個國家人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
據imdb上的權威論證,英國的Louis Le Prince才是真正的世界電影之父,他在1888年就成功在銀幕上放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只有短短2秒鍾!
7. 請問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的是哪位電影導演
梅里愛(1861~1938)
法國電影導演。世界第一位電影藝術家。1861 年12月8日生於巴黎,1938年1月21日卒於同地 。他原為舞台魔術師,後在蒙特勒伊建立了一個照相車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攝影棚。在這里他使用專門的演員、布景、道具、化裝等手段拍攝電影,開辟了與L.盧米埃爾自然寫實完全不同的電影創作道路。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1899 年的《德雷福斯案件》。他最擅長利用停機再拍和更換布景的方法拍攝神話片,如《灰姑娘》、《藍鬍子》、《魔燈》、《一千零一夜》等。20世紀初,他首先創作出科學幻想片,如《月球旅行記》、《海底兩萬里》、《北極征服記》等 。特別是《月球旅行記》一片影響巨大,不僅確立了科幻片這一樣式,而且確定了電影排演在電影製作中的地位。梅里愛的影片是電影成為藝術的第一步。
梅里愛原本是一位優秀的魔術師。1896年,他從英國搞到了一台攝影機,又從柯達公司購買了將近3萬法郎的膠片,開始正式製作電影。在這一年,他製作了大約80部影片,但幾乎全都是對當時已有作品的模仿。不過有一次,當他正在放映從巴黎歌劇院廣場拍攝來的影片時,發現畫面上的一輛馬車在行進中突然變成了靈車。經過查找原因,他發現在拍攝這段場景時,因為機械故障,膠片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停頓。而就在這短短的停頓期間,馬車從鏡頭前駛開了,跟在後面的靈車取而代之。「停機拍攝」的畫面特技,就因為這么一樁小小的意外,就此誕生了。
10月,梅里愛利用這一特技拍攝了《貴婦失蹤》。次年,他又發明了多次曝光、模型攝影等許多電影特技。隨著蒙特洛伊攝影場的興建,喬治·梅里愛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人工布景的運用
攝影場,幾乎是梅里愛經營的羅培·烏坦劇院的翻版,梅里愛把布景、道具、戲服、劇本、景與幕的劃分等戲劇要素原封不動地搬到了他的影片中。從此,電影開始從古老的戲劇藝術那裡汲取無窮的活力,而且這一過程再未停止。梅里愛繪制的布景極為出色,房屋、山川和河流,用水彩調和出均勻的光影效果,真偽難辨。為了配合劇情的需要,他還在攝影場里安置了大量的吊橋和活動門窗,並使用鐵索懸掛演員,模擬仙人在空中飛行的場面。這一時期的梅里愛拍攝了大量的神話片和幻想片,包括《灰姑娘》、《音樂狂》和《格列佛游記》。不久之後,劃時代的《月球旅行記》就在這里誕生了。
《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儒勒·凡爾納和 H· G·威爾斯最著名的兩部科幻小說,講述一群科學家乘坐巨大的炮彈飛往月球,在那裡遇到了種種奇怪的生物,一番歷險之後重回地球的故事。梅里愛在影片中發揮了他天才般的想像力:一個石膏製成的圓形人臉被用來表示月球,而北斗星則是6個手持星形道具的美麗女子。旅行者在月球上遇到了巨大的蘑菇,這里的人身上長著條紋,頗具攻擊性,但是當頭一棒便會化作一團白煙……影片的製作費用高達3萬法郎,但是僅在法國它就收回了全部成本。
在英文版本影片的開頭,梅里愛在銀幕上打出了這樣的字句:「喬治·梅里愛是用人工布景攝制電影的創始人,這一創造曾給予將要死亡的電影事業以新的生命。」沒有任何一個人指責他言過其實。事實上正是由於他的創造,成千上萬的人才被重新吸引到銀幕前。人們在電影「重現真實」的本性之外,發現了它造夢的另一面。雜耍是短命的,而夢想與圓夢的工具卻將永恆。從此電影具有了自己獨特的生命,而且永遠不死。
無法逾越的天塹
但是梅里愛的事業卻從此走上了下坡路。他把舞台搬上銀幕,這一方法曾經使他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為他設置了無法逾越的天塹。由於梅里愛過於拘泥於戲劇的表現手法,堅決拒絕使用外景,拒絕攝影機在拍攝過程中變換角度(表現物體運動的移動攝影特技除外),這種保守限制了梅里愛在藝術上更進一步。到了1910年,美國已經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等一批動作片,蒙太奇已經漸漸成為電影的語法,而此時的梅里愛卻還在拍攝《太空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重復性的作品。於是,他和他的電影一起,被這個世界遺忘了。
為了擺脫經濟上的困境,梅里愛終於決定打破自己的教條。他的弟弟帶著美國分公司的技術人員,斥巨資前往太平洋拍攝了整整一年的影片。但是當他們返回公司時,卻發現大多數的成片因為蠟封不嚴,已經霉變得無法使用。這次失敗給了梅里愛最後一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蒙特洛伊的攝影廠被關閉。梅里愛的影片拷貝被論斤出賣,那些曾經包含了無數天才、智慧與幻想的膠片被當做廢塑料熔化,製成牙刷和梳子。而梅里愛本人則在晚年淪為車站的露天玩具商。直到1928年,一些記者發現了這位電影藝術的創始者和恩人,並且引起了一場小小的轟動。人們贈給他勛章,把他送進養老院。1938年,他就在那裡與世長辭,享年77歲。
8. 世界優秀的電影導演及其代表作
昆汀·塔倫蒂諾
美國導演,演員及奧斯卡獲獎編劇。他在20世紀九十年代作為風格獨特的導演迅速成名,他擅長非線性講述故事,難忘的對白及血腥場面,給傳統的美國電影加入了新鮮的元素。
《落水狗》 (1992)
《低俗小說》 (1994)
《殺死比爾》 (第1集2003, 第2集2004)
斯坦利·庫布里克
斯坦利·庫布里克是過去40年間始終最吸引人的電影製作人,他的作品受到的贊揚幾乎和招致的咒罵一樣多。影片中不可思議的視覺風格為他贏得如潮好評,而他非傳統的敘述感又常常會引來輕蔑的挑剔。盡管如此,他在重復和模仿主導的傳媒圈仍舊是一位獨一無二的藝術家。
《洛莉塔》(1962)
《奇愛博士》(1963)
《2001:太空漫遊》(1968)
《發條橙》(1972)
《閃靈》(1980)
《大開眼戒》(1997)
蒂姆·伯頓
他被譽為好萊塢的鬼才導演,他的電影,充滿了黑色幽默的溫婉和憂傷,自閉又很有張力,冷與暖的交揉,是陰森中的華麗,溫暖中的殘酷,黑暗中的溫馨,一個非常詭異的世界。
《剪刀手愛德華》(1990)
《艾德·伍德》(1994)
《斷頭谷》(1999)
《大魚》 (2003)
《僵屍新娘》 (2005)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2005)
《理發師陶德》 (2008)
奧利弗·斯通
奧利弗·斯通的電影大多反映現實,犀利的手法和尖銳的刻畫常常引起爭議。奧利弗始終在不斷地超越自己,以圖象和聲音記錄著這個時代。
《疤面煞星》 (1983)
《野戰排》 (1986)
《華爾街》 (1987)
《生於7月4日》 (1989)
《天生殺人狂》 (1994)
《亞歷山大大帝》 (2004)
《世貿中心》 (2006)
以上幾人除了蒂姆波頓,其他人的電影都比較男性化,如果你是女生,那就請無視~
9. 世界最偉大的20位導演排行榜
美國權威電影網站THEY SHOOT PICTURES, DON'T TNEY(簡稱TSPDT)評選出20名最偉大的亞洲導演,來自日本的黑澤明、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包攬前三名。不過中國導演總計10人全部上榜,占總量的一半
黑澤明被譽為「電影天皇」,尤其四五十年代在世界影壇中大放異彩,他執導的作品如《羅生門》、《七武士》、《用心棒》、《亂》等不僅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中榮獲獎項,還向全球觀眾輸送了三船敏郎、志村喬這樣的表演大師。
來自中國香港的王家衛排名第四,位居中國導演之首。拍戲緩慢,台詞意識流的王家衛無論拍攝任何題材都能讓觀眾一眼辨認出這是他的作品。與杜可風的搭檔也讓王家衛的影片總是充滿一種後現代的迷離氣質。他的風格不僅在亞洲范圍內獨樹一幟,也深刻影響了西方文化體系下的導演。201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導演巴里·詹金斯就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是王家衛的鐵粉。
榜單中除了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大導演張藝謀、李安、陳凱歌之外,還有一個出生於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導演悄然入榜,他就是費穆。出生在上海的費穆自幼博覽群書,精通多國外語。由他拍攝,梅蘭芳主演的《生死恨》被譽為「中國現代電影的先驅」。生不逢時,費穆的一些其他作品在當時並沒有獲得很多肯定,其中《小城之春》就是一部被低估的傳世之作。戰火和操勞讓費穆的生命停留在45歲,但他留下的藝術遺產是永遠不會被磨滅的。
附完整榜單:
1.黑澤明
2.小津安二郎
3.溝口健二
4.王家衛
5.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6.薩蒂亞吉特·雷伊
7.侯孝賢
8.楊德昌
9.宮崎駿
10.阿彼察邦
11.成瀨巳喜男
12.張藝謀
13.李安
14.賈樟柯
15.大島渚
16.蔡明亮
17.費穆
18.今村昌平
19.陳凱歌
20.胡金銓
10. 世界電影史上對世界電影影響最大的導演是誰
法斯賓德 (1946~1982) 姓名:法斯賓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籍貫:德國 巴特沃里斯霍芬 職業:演員 導演 編劇 生卒:1946年5月31日生於巴特沃里霍芬,1982年6月10日卒於慕尼黑 電影傳奇 他英年早逝,只活了37歲。 他自學成才,24歲開拍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 他在14年時間里,拍攝了25部故事片,14部電視片和兩部紀錄片。 他吸煙,他酗酒,他吸毒,他雙性戀。 成名之前,他賣過淫,成名之後,他更是揮霍所有博自己的「同志」一笑。 他被稱為「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心臟」、「『新德國電影』最有成果的天才」、「德國電影的神童」、「德國的巴爾扎克」,「德國的安迪·沃荷」「與戈達爾和帕索里尼比肩的電影巨人」「當代西歐最有吸引力、最有才華、最具獨特風格和獨創性的青年導演」。 大衛·格里菲斯 大衛·格里菲斯(英文全名為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一般稱為D.W. Griffith,1875年1月22日出生,1948年7月23日逝世),美國導演,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和《黨同伐異》(Intolerance)。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