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貝納多·貝托魯奇的人物評價
大師電影猶如蒼穹的繁繁星粒,看似微小,其實海納百川。又像水中漣漪,看似平靜,卻充滿了無窮的沖勁。一個叫「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的人,在水城威尼斯攫取了全世界的注目,把大師的稱謂囊入懷中。其實早買了《巴黎最後的探戈》、《戲夢巴黎》、《偷香》等碟片,卻總感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思想太過突兀,難以解析,跟東方電影文化相差實在遙遠。隨著時間的變更,我越來越發覺文化是相通的,電影符號也是通用的,只要把握住電影背景資料,就能夠融入導演的主觀思想中來。《死神》與《月神》是貝托魯奇1962年與1979年的作品,通過一天時間的觀摩,我略微觸摸到了大師的中樞神經。把《死神》和《月神》拿出來做引例是有一定意義的。一來兩個片名都有「神」,找了個噱頭。二來兩個片子相差17年,可以看看貝托魯奇對電影是不是有了不同的理解。首先來談談《死神》。
《死神》是貝托魯奇的處女電影,時任帕索里尼副導演的他,對於電影的鍾愛是與目共睹的,而且勤奮善於寫劇本,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備了駕馭電影的能力。當時帕索里尼忙著拍攝其他電影,所以就把《死神》的拍攝任務交給了初出茅廬、年僅22歲的貝托魯奇,從此這個小伙一發而不可收拾。《死神》類似於《羅生門》,講的是一個關於警察詢問嫌疑犯的事情,當然這片不單純是個警匪片,而是篇典型的現實主義檄文。
電影反映出60年代義大利的風貌,刻畫出許多底層人民的狀態。通過警察詢問的嫌疑犯可知,義大利是個性開放的國度(當時「嬉皮士」文化風靡歐洲),並且人民生活不夠富裕,處在貧困線以下的佔了大多數,社會頗為黑暗,治安情況也不夠好。電影第一個出現的人物是一個未成年的小青年,吊兒郎當的模樣比較好笑,他是一個小偷,在被人當場捕獲痛打一頓後,仍不思悔改。一個青年竟淪落到這個地步,錯在那裡?錯誤有2條,第一條,他秉性不好,賊性不改。第二條,當時義大利經濟蕭條,就業崗位偏少。所以這個小青年才會如此的可憐。第二出現的人物有點怪,他是個吃軟飯的男人,依靠女人的施捨才能存活,這明顯就是對二戰時候的墨索里尼真實還原。然後又出現了士兵,這個角色非常有意義,大家都知道二戰結束後,作為戰敗方的義大利是沒有權力再擁有部隊的,所以眾多士兵喪失了飯碗,這個帥氣的士兵也如此,沒錢沒車沒房,餓了就掏出乾巴巴的麵包啃幾口,累了就直接躺在公園的長椅上了。其實這時的貝托魯奇已經憤怒了,唾罵政府沒有安置好自己的士兵。可單純罵是沒有作用的,60年代的義大利士兵沒有地位,即使軍裝穿在身對姑娘也毫無吸引力。帥氣的士兵滿大街地調戲姑娘,姑娘紛紛露出憎惡的表情(這與二戰時期姑娘紛紛獻殷勤有很大的變化)。後面出現的人物更是繁雜,有同性戀、妓女、貧窮的小孩等等。那麼多社會底層的真實寫照,把《死神》帶進了新現實主義的世界,貝托魯奇走著一條較為平凡的道路。
《死神》的框架結構比較新穎,大致與黑澤明大師的《羅生門》一樣,即每個嫌疑犯講述一遍自己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貝托魯奇加進了一條妓女的線索,這就把框架變得充實了些,也更加復雜了些,其實意義並不太大。而配樂上,年輕的導演似乎走了調,每每在關鍵時分,配樂是輕柔的吉他聲。這可能是貝托魯奇刻意淡化兇殺案的原因,他拍攝《死神》的目的是要把人物的心理真正地詮釋出來,然後用心理來映襯出當時社會的不安因素。總之配樂太過舒緩,單純聽來倒也悅耳。結尾是警察抓住了殺死妓女的兇手,兇悍的嫌疑犯還一個勁地狂喊:她只是一個妓女,她只是一個妓女!電影驟停,用心良苦的貝托魯奇最後又推出一個客觀事實,妓女的地位是卑微的,或許一條狗也比她高貴!
1979年,39歲的貝托魯奇已鍛煉成一個優秀的電影導演,電影公司給他的錢也越來越多。可《月神》的問世,卻遭來了非議,原因是老媽與兒子發生了不倫之戀。極端題材令電影噱頭十足,況且在70年代末的時候,更是襲人眼球。膽大心細的貝托魯奇設計了許多向倫理挑戰的尺度畫面,有老媽給兒子手淫的、有兒子親老媽乳房的,可謂驚天駭浪。說實話,我對這些鏡頭厭惡至極,非常反胃。難到貝托魯奇吸取了帕索里尼的精髓?開始胡作非為了?除卻不倫之戀的噱頭,電影劇本的其他內容較為平淡,一場歌劇表演倒是震撼人心。
電影有兩場歌劇的戲,第一次是正式演出,當時夜空掛著一輪明亮的圓月。切住《月神》標題來說,月亮表示女人(即老媽),月光是女人的溫柔。而大地就是「兒子」,月光灑在大地上便是對兒子的撫慰,是靜謐、是安詳。無奈大地瞬間崩塌,兒子染上了毒癮,手臂上都是一個個觸目驚心的針眼。在毒癮發作時刻,臉頰直冒黃豆般大的虛汗。老媽見狀卻不帶兒子去戒毒所,反而用「異性」的味道來勾引兒子,希望用「美色」來戰勝「毒瘤」,這無疑是可笑的,與貝托魯奇早期的現實主義有了天翻地覆的區別。這時的貝托魯奇已不再青澀,不甘走平凡之路,他要創造出自己的「異色」空間來,這不兒子的毒癮就是一次大爆發。
兒子的毒癮只不過是老媽的借口而已,狡猾的貝托魯奇在電影伊始就用了一個非常曖昧的畫面,便是老媽把蜂蜜塗在剛出生的兒子身上,然後用嘴巴慢慢地舔,意蘊非常明顯。後來當兒子與老媽上床時,兒子也用同樣的方式舔去了老媽臉上的灰塵。
電影用了非常絢爛的色彩來勾勒這個「不倫」世界,也動用了許多攝影機來組織這些畫面,洋洋大觀。美術指導工作做得漂亮,尤其在歌劇場上的高潮,呈現出磅礴氣勢。服裝也不錯,老媽身上的服飾堪稱豪華,一套接一套,這點貝托魯奇跟斯坦利.庫布里克一樣,他們電影中的服裝永不過時。查看了網路資料,《月神》在影迷中的地位遠不如其《末代皇帝》、《巴黎最後的探戈》等作品,可我卻不那麼認為。79年的《月神》大大跨越了62年的《死神》,是一個質的蛻變,也是獨立風格的初形成。《月神》有許多意識流的表現,還有一個明顯的蒙太奇鏡頭。他喜歡新穎的東西,喜歡有思想的東西,更喜歡既新穎又有思想的東西。無疑,《月神》屬於第三者。之後貝托魯奇沿著這條路線,創造出有別於其他導演的作品。我將會繼續觀賞他的電影,系列電影文字將也會陸續更新。
㈡ 為什麼《戲夢巴黎》的評價很高
因為這部電影感覺我的笨嘴都沒法說出來他多優秀了,觀眾就算了,但是只要是搞傳媒的人應該是都看過這部《戲夢巴黎》的,可見這部戲的地步。
㈢ 你心中的貝托魯奇的電影風格是怎樣的
我覺得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與傳統帝王影視劇相比,最大的突破就是從關注帝王在歷史更迭中的成功與失敗,轉而關注溥儀個人內心的糾葛與無力。他生活中的所有人都在離開他,他的母親,父親,哥哥,奶娘,文綉,老師,婉容,在歷次斗爭中將他作為棋子的博弈方,甚至曾經伺候他的奴才們。他試著逃離自己生活的困境,不但無法離開,反而被這些疼痛與喪失緊緊套牢。他作為帝王,甚至無法將這些人以及與他們相關的快樂和希望挽留在自己的生活中。究其一生,他都在尋找與試圖彌補他一早被剝奪的與他人的真正的信任與親密。我覺得這是全片,也是從人生的角度來看,最悲痛的地方。
㈣ 被國人嚴重過譽的電影《末代皇帝》,西方思維下的迎合之作,到底怎樣
2018年義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去世,隨之而來的是全網的懷念以及對電影《末代皇帝》的又一波造神運動,一些「最偉大」之類的褒獎一股腦兒安在了該片頭上,豆瓣上三十多萬人綜合打出了9.2分的高分。
筆者在諸多影評中看到幾個挺厲害的,比如有一邊看一邊為溥儀的悲慘命運哭泣的,還有健身跑步時想起劇情來哭的稀里嘩啦的,更有甚者還有下面這樣的影評,似乎《末代皇帝》就是一部將歷史和人性完美結合的電影巨制。
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筆者的看法是:不談歷史的話,《末代皇帝》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它擁有一個很好的故事,但將溥儀套在這個故事上之後,該片的性質就變了,尤其對中國人來說,它並不算一部不朽之作。相反,這是一部用來取悅西方觀眾並且格調不算太高的電影。
一、 對歷史的修改並非偶然
電影《末代皇帝》在服化道的細節上被人稱道,這也是該片很成功的一點。但在對待一些關鍵歷史劇情上該片卻有意無意的進行了一些修改。
如影片開頭,盧燕飾演的慈禧太後躺在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宮殿里,大殿兩旁到處是佛像,宮女太監們化妝成各種神仙的樣子。盧燕覺得不對勁,她專門去請教了清史專家朱家溍先生,朱家溍告訴導演貝魯托奇,清朝的宮殿里沒有這么布置的,但導演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貝魯托奇為何要這么布置場景?其實從慈溪太後僵屍一般的臉和彌漫著魔幻色彩的宮殿就能看出來,這不過又是一個「傅滿洲」的變種,西方世界的眼裡清朝的宮殿就不可能是窗明幾凈的,像這樣烏煙瘴氣充滿魔幻色彩猶如地獄一樣的環境才是他們心中的大清國。
溥儀大婚之後,影片中他和婉容和文綉有大段的感情戲,三人甚至同床共枕,事實上溥儀壓根就不喜歡這兩個人,尤其是對長得猶如鳳姐前世一樣的文綉。
影片中段,面對婉容通姦溥儀的下屬,溥儀殺了那個下屬。實際上,那個姓李的守衛不僅一直活著,後來在溥儀特赦後兩人還見過面並握過手。
該片後半段,溥儀在戰犯管理所里有被批評被打的情節,當年的戰犯管理所所長金源在見到貝魯托奇時強烈反對這么篡改歷史抹黑管理所,但導演以這是電影藝術為由搪塞了。從很多戰犯還有溥儀自己的回憶錄里都能清楚的看到,溥儀在戰犯管理所的生活是非常平和的,在這里他自食其力並和其他戰犯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甚至飯量大漲連失眠症都自愈了。
三、 奧斯卡的真相
比起坂本龍一的遭遇來說,更委屈的恐怕是婉容和川島芳子,因為貝托魯奇甚至在影片中給她們安排了女同戲份,原因也很簡單,這是西方人愛看的元素,卻根本不是中國人能接受的橋段。
說到底,貝托魯奇電影的受眾是西方人,不論是爭取獲獎還是爭取票房,能給他票房的,能給他大獎的無一例外是西方人。八十年代的中國不僅給不了《末代皇帝》奧斯卡獎,同樣也提供不了票房。
諷刺的是,貝托魯奇壓根沒把中國觀眾當做他的受眾群體,但給予他和該片最大厚愛的還是來自中國觀眾。
現在在國內影評網站上,針對《末代皇帝》有兩種論點,一是人家畢竟獲得了九項奧斯卡大獎,這足以證明該片是偉大的。二是對於中國歷史應該是旁觀者清。
首先我們細看《末代皇帝》獲得的奧斯卡大獎名單,九個獎項整整齊齊很威武,但仔細看,除了在十八首配樂中貢獻了其中一首的蘇聰跟著入選之外,其他所有獎項都和中國人無緣,什麼最佳男主、女主,最佳男配、女配,連個提名都沒有。這還不說明問題嗎?該片壓根只是拿中國歷史和中國演員當做背景,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為西方服務的。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貝魯托奇那麼玩兒命的修改歷史了。
第二,不得不承認的一件事是,能在中國歷史上有資格當旁觀者的國家恐怕最多隻有日本一個,其他任何西方國家包括義大利連當中國歷史旁觀者的資格都沒有。貝托魯奇僅僅靠看了一本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黃昏》,研究了一些史料和照片,就夠得上中國歷史旁觀者的資格了?夠嗆!
說到最後,不得不提的一件事是,《末代皇帝》的立意其實還是站在片面的人性上了,不論是庄士敦的書,還是貝托魯奇的電影,他們都把溥儀放在了受害者的地位上,認為溥儀的悲劇是時代造成的,他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值得同情的傀儡而已。這種觀點在西方非常有市場,曾經有法國人給溥儀寫信,還有西方記者采訪溥儀,他們所持的觀點和該片基本一致,那就是做為曾經的皇帝,溥儀簡直太慘了,太值得同情了,他連喝奶的自由都會被剝奪啊。
事實上,就連溥儀自己都不接受這種錯在他人和時代的觀點,他坦誠的表示他做的很多壞事都是自己願意做的,日本人天大的本領也不可能拿槍頂著他去當偽滿洲國皇帝。
歸根結底,比起中國近代史上遭受那麼多苦難的人民來說,溥儀的一生比起康熙和乾隆來確實悲催,但比起勞苦大眾來他絕對是幸運的,甚至比起光緒和同治他都是幸運的,更遑論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了。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貝魯托奇這部獲得九項奧斯卡大獎的《末代皇帝》,本意是為了迎合西方觀眾和評委的,但在國外權威點評網站IMDB上,《末代皇帝》的評分只有7.7分,甚至都不如梁朝偉張曼玉的《花樣年華》得分更高。但在國內這部電影卻被推上了神壇,這個結果可能連貝托魯奇都想不到。
這讓筆者想起來一個段子:三個青年去盧浮宮拍《蒙娜麗莎》發朋友圈,普通青年寫的是「人太多了,擠不上去。」文藝青年找到一副別人拍的近景發出來「達芬奇太偉大了!」,另外一個青年把自己拍的看都看不清的遠景圖片發出來「貝多芬太偉大了!」
最後,筆者再次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如果拋開溥儀這段歷史,將《末代皇帝》這段故事架空在歐洲哈布斯堡家族某個末代王儲身上,或者乾脆架在韓國太子李垠身上,那該片從人性角度出發去評判的話,這還真的是一部好片,可惜,架錯地方了。
㈤ 電影《巴黎最後的探戈》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塞納河。雙層大橋。火車交叉著飛馳,摩擦並帶動著這個冬天乾冷的風。
穿風衣的男人從橋下匆匆走過,從這頭到那頭,步伐沉沉,臉容像巴黎冬天陰雲密布的天空。一個女孩走在他的前面。這是開始。結束時,他們依然這樣走著,女孩還在前頭,只是方向相反。
從開始到結束,中間是一段愛情。染著頹廢光彩的愛情。頹廢,往往與糜爛相連。妻子自殺的異國中年男子,一個美麗的年輕女子,他們在古舊的住宅待租的房間里相遇。情慾如閃電,照亮兩個人的身體,也引燃他們的回憶。不需要姓名。這像一場二十一世紀的都市游戲,不要提「愛情」這兩個字。
但愛情卻這樣慢慢開始了——愛情,比身體的動作慢。愛情如酒,如毒,慢慢地發作,力量兇猛,像地層醞釀的地震。探戈舞過後,酒讓人醉了,毒開始發作,世界開始搖晃,愛情風暴一樣來了。男人追逐女人,而女人卻不愛他,僅僅拿他當作生活中的過客,與他的情慾糾纏,也僅僅是一日三餐間的無聊時光里一個小小的插曲。
他是認真的。他說:「無論在何處,我都要把她找到。」
他跟著她上樓,進屋。槍響了。男人倒在陽台上,蜷縮著,像一隻受傷的動物,也像一個受到傷害蜷在地上哭泣的孩子。越過陽台的欄桿,我們看到巴黎,已經有春天的風在街樹新芽間流動的巴黎,對面的房子,也是古舊的,沒有鮮艷的顏色,如同一張美麗的照片,或者某位畫家的水彩畫。
美麗的巴黎,他再也不能看到。而她,我相信,她再也不能平心靜氣地欣賞巴黎清淡的陽光和曼妙如歌的夜景了。
愛,傷害了兩個人。
㈥ 《戲夢巴黎》明明講述的是禁忌戀,卻評價很高,他在貝托魯奇的作品中居何地位
貝納多·貝托魯奇,出生於義大利的帕爾馬。早在24歲時,他便導演了轟動一時的影片《革命前夕》,並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業基礎。 他擅於把富有家庭氣息的浪漫情節和內蘊的心理批判作為表現的核心,並結合一些政治、社會內涵,形成了他獨特的創作風格。
貝托魯奇是一名才華橫溢的導演,所拍電影大多為經典,如《末代皇帝》、《巴黎最後的探戈》、《一九零零》等。同時,也獲獎無數。
即使作為有眾多經典作品的導演《戲夢巴黎》在其作品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影片中對革命、自由、愛以及和平的追求,是永恆的主題與源動力,是特別值得一看的。
㈦ 聊聊你心目中的貝托魯奇,他的哪部電影給你留下最深刻印象
1940年3月16日,貝托魯奇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郊外的一個農場家庭。這個經常被其身為詩人和電影評論家的父親領著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小男孩,茁壯地成為了一個電影迷。別家的孩子都在忙著把妹,已經長到與《四百擊》 (1959)里Antoine Doinel同齡的貝托魯奇,一個人去了巴黎。在巴黎,他每天都泡在電影院里,親眼見證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波瀾壯闊。
法國時間2011年5月11日,貝托魯奇在第64屆戛納電影節上接受了電影節組委會授予他的金棕櫚勛章(Palme D'Honneur)。此前,貝托魯奇曾帶他的電影(1981年的《一個可笑人物的悲劇》以及1996年的《偷香》,兩次來到這座海濱小鎮競爭金棕櫚,卻都鎩羽而歸。
㈧ 貝納多·貝托魯奇的分析
貝納多·貝托魯奇不是一個讓人開心的導演,雖然這並不妨礙很多人對他的迷戀。他總是把現實肢解,把情緒揉碎,讓觀者看得郁悶,哪怕電影里的活色生香也提不起人們的胃口。然而人老了,總有回歸天真的意願,所以在他2003年的這部《戲夢巴黎》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依然犀利、沖動卻明顯開始懷舊的貝托魯奇。
高歌猛進或迷離妖艷的時代
依莎貝爾和提奧是一對孿生的巴黎兄妹。他們之間近乎亂倫的親密關系從影片的一開始就迷惑著觀者。夜晚,依莎貝爾總是偷偷跑進哥哥的卧房,兩個人便赤裸著蜷縮著相對而眠。來自美國的留學生馬修因為熱愛電影與同是影痴的兄妹產生交集,趁父母度假的間隙他們住到了一起。這一年是1968年。
1968年的世界充滿了迷幻色彩。歐美戰後長大的一代正經歷著現代主義的激變:存在主義、波普文化、越南戰爭、性解放、搖滾樂、大麻……而在遙遠的東方,那場史無前例的運動也震撼著全世界的心。這一年的五月,法國、巴黎也陷入一場文化風暴當中,就在依莎貝爾一家的窗外,激進的大學生正高喊著「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與人斗其樂無窮」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口號與政府和警察激烈對壘。
做一個幸福的影迷
依莎貝爾、提奧與馬修的結緣來自電影。他們因為電影而相識、相知、相愛、相離。在依莎貝爾的家裡,到處貼著文革宣傳畫和電影海報。有一個場景很有意思,鏡頭滑過瑪琳·黛德麗的海報,落到桌上放置的毛澤東齊胸塑像,毛主席萬歲幾個字閃閃發光。對老電影的懷舊與致敬是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主題,貝托魯奇似乎是讓他的主人公們經歷著他自己的影迷歲月。馬修問伊莎貝爾,你們是巴黎人的嗎?伊莎貝爾回答說,我1959年出生在香榭麗舍,我學會的第一個詞是「紐約先驅論壇報」。畫面隨即切入戈達爾拍攝於1959年的新浪潮發軔之作《精疲力竭》中瓊·塞貝里在街頭叫賣《紐約先驅論壇報》的情景。依莎貝爾以此表達了對於新浪潮、戈達爾、《精疲力竭》的無限崇拜。
提奧和馬修激烈爭論卓別林與巴斯特·基頓誰更偉大,會讓我們對法國人與美國人的喜好差異會心一笑。馬修聽提奧的哼唱就猜出《禮帽》中弗萊德·阿斯泰爾跳踢踏舞的情景,果然鏡頭一轉,阿斯泰爾的舞蹈吵醒了樓下的珍姬·羅傑絲。而依莎貝爾、提奧、馬修手牽著手飛奔,打破戈達爾《法外之徒》中主人公跑過盧浮宮所用時間的紀錄,其中穿插著《法外之徒》的畫面,幸福美好得一塌糊塗。
然而電影不只是美好。伊莎貝爾因提奧猜不出她模仿瑪琳·黛德麗在《金發維納斯》中的表演,而懲罰提奧當著她和馬修的面在黛德麗的海報前自瀆。提奧模擬《疤面煞星》的場景,強迫答不出來的伊莎貝爾與馬修在客廳做愛,依莎貝爾就這樣失去了處子之身,三個人的關系也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無邪……
《戲夢巴黎》里涉及的電影經典遠不止這些,依莎貝爾對嘉寶的迷戀,對維納斯的模仿都讓人驚艷。有好事者曾列過貝托魯奇在此致敬的影片要超過20部,只是很多我們都無緣相見。而其中的配樂,也幾乎都是採用了導演心儀的經典電影的配樂和當時振聾發聵的經典搖滾樂,比如《四百擊》、《精疲力竭》、《狂人皮埃洛》,比如TheDoors、TheGratefulDead、JimiHendrix的作品。
任何成長都殊途同歸
最極端的莫過於《巴黎最後的探戈》,白蘭度將一個中年困頓男性的無助表現得讓人渾身冰冷。在貝托魯奇的早期代表作《隨波逐流的人》當中,暗殺教授的主人公愛上了教授的妻子,然而轉過兩人的纏綿,她便死在了他冷酷的注視下。很難忘懷《被遮蔽的天空》中女主人公甘願躺在土著首領的懷里,想著與自己糾纏的丈夫與情人,面無表情的樣子讓人絕望。貝托魯奇的電影一向如此,《革命前夕》、《末代皇帝》、《1900》等影片也都彌散著這種感情的變異和欲說又止的苦澀。
而這部似乎是貝托魯奇為老不尊、肆意張揚情色的《戲夢巴黎》,我們同樣理不清情緒的脈絡。但這部混雜著亂倫、同性戀、虐戀,但又都適可而止的電影,讓我們在深深的懷疑和不認可中輕易就陷入了一種迷戀和無知的快感中。貝托魯奇似乎是秉承了他一貫的政治加性加情感的套路,但又從中疏離,因為,政治明顯弱化為背景,性也不再是決定什麼的因素,依莎貝爾的試著自殺,兄妹倆與馬修分道揚鑣投入街頭戰斗,這種看似顯性的態度肯定不會是導演所要表達的,相反,這更像是對於生活的一種無奈的悲憫和反諷。貝托魯奇在總結他的電影生涯時,給了我們模稜兩可的回答。伊娃·格林的表現無與倫比,很難想像這是她的第一部電影。她如此坦盪地表現著自己身體的青澀,只會讓我們肅然起敬而非在情色中走神。她帶我們走進了依莎貝爾所處的那個詩意而混亂年代,讓我們無限嚮往之,但正是他們的失落造就了我們的成長。也許,這就是年過六十的貝托魯奇對我們的回應,任何成長都殊途同歸,每一代人都必然垮掉。
㈨ 貝納多·貝托魯奇的個人風格
貝托魯奇擅於把富有家庭氣息的浪漫情節和內蘊的心理批判作為表現的核心,並結合一些政治、社會內涵,形成了他獨特的創作風格。1968年,由他執導的影片《同伴Partner》就頗具當時興起的新浪潮電影的特質。此後,他在影片中開始探索那些具有心理困惑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來的深厚魅力並在《蜘蛛的計劃TheSpider'sStratagem》1970一片中首獲成功。
1971年,貝托魯奇導演了影片《TheConformist》。在該中,他表達了跳舞是一種暗喻的創作主旨。兩年後,在其導演的《巴黎的最後探戈LastTangoinPARIS》1973中他又再度表露了這種創作思想。1977年,貝托魯奇更是以大手筆製作了頗具史詩氣息的《1900》。該片講述了兩個出生背景不同的男人在世紀交替的45年間的友情與斗爭,並以此折射出了廣闊的社會內容和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獲得了評論界的交口稱贊。不久,貝托魯奇又拍攝了《Luan》(1979)一片,口碑不菲。進入80年代,貝托魯奇更是佳作迭出。先是1981年導演了《一個荒唐男人的悲劇TragedyofaRidiculousMan》,該片講述了一個父親尋找親生兒子的曲折經歷,影片以其內含的深遂思想廣受好評。1987年,他更是推出了力作《末代皇帝TheLastEmperor》。影片以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古老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王溥儀的情愛與政治生活,極具哲理、人生意味。該片獲得了九項國際大獎,它無疑成了貝托魯奇導演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92年之後,貝托魯奇著手執導了一個三部曲《L'-esppitEdl'exil》(1992)、《DeDomeininDitvoor-st》(1993)和《TheTrueLifeofAntonio》(1994),並在1994年導演了影片《LittleBuddha》,都有較好反響。貝托魯奇總是喜好把一個簡單的情節與相對不令人滿意的戲劇性結局相結合並以此來闡述他的創作主旨。在1996年導演的新片《偷香StealingBeauty》中,他精心構建了一位19歲美國少女孤身去義大利找尋生父的故事情節。影片透過抒情表象表達了包容性較大的思想內涵,傾倒了諸多影迷。
㈩ 貝納多·貝托魯奇的電影風格
貝托魯奇最開始是師從同樣具有共產主義政治抱負的法國電影巨匠戈達爾。戈達爾作為影像意念化的先驅對貝托魯奇的影響非常巨大。在很多貝托魯奇的影片都可以看出端倪。當然也包括政治理想。出生在個中產階級家庭的貝托魯奇對資本主義的腐朽生活非常的反感,正如他的成名作《革命前夕》,裡面的主人公同樣是個資產階級家庭的富家子弟,深受新興的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決心推翻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但也如影片中的人物,年輕的貝托魯奇僅是有著革命思想的萌芽,而無正確完整理念的引導。空有滿腔熱情,而不像每個成熟的革命者樣是從不斷地思考探索中,走上反對資本主義的道路。但又如每個影評人所說的,貝托魯奇的電影就是政治加上性。在影片中可以各佔一半。《革命前夕》中主人公就纏綿於與姨母的畸戀不能自拔。最後在家庭所逼迫下才選擇了和一個不愛的女子結婚,繼承了家業。這也象徵著貝托魯奇的困惑,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革命者被鎮壓的無助。正如片名《革命前夕》,革命處於蓄勢待發的狀態,卻又一直處於這樣的境況。
《巴黎最後的探戈》造就了馬龍·白蘭度,也成就了貝托魯奇的藝術大師的美譽。這部電影開創了歐洲情愛藝術片的巔峰。個孤獨的美國男子在異鄉巴黎這個浪漫之都遇上了一個年齡上可以作她女兒的大學生。兩個原本孤寂心碰出了火花!當然,最初的感情僅停留在肉慾階段。在一所破舊的公寓里,兩人盡情地宣洩著被深埋已久的靈魂。這樣的構局完全打破了《魂斷藍橋》一類的先愛後性的模式。愛情在彼此肉體的接觸中升華,但最終帶來的是兩人痛苦!
《巴黎最後的探戈》為貝托魯奇贏得了聲譽,也贏得了龐大的製作經費。為他拍攝《1900》這部共產主義思想巨作奠定了物質基礎。而此時作為義大利共產黨的他思想也有了進一步的飛躍。在這部鴻篇巨制中,他講述了兩個青梅竹馬的好友,他們因為自身所處階級的不同最終走上了對立面。兒時的友情在政治對立面前盪然無存。而在一場經典的打倒地主後進行批鬥戲中,更是表明了他堅定的共產主義必將勝利的決心。雖然有人說他這是篡改義大利歷史,把中國的文革移到了電影中。但貝托魯奇不這樣認為,他說:「這正是表明了革命即將到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貝托魯奇是個純粹的共產主義者的原因,80年代他成功獲得了中國政府的首肯。成為第一個在故宮實景拍攝的外國導演。這次《末代皇帝》將他帶上了導演生涯的頂峰!奧斯卡最佳影片,奧斯卡最佳導演是對他的最好肯定。在《末代皇帝》這部現今看來思想性,藝術性都毫不過時的史詩巨作中,貝托魯奇將溥儀活生生的搬上了舞台。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傳奇的一生。用他的話說就上「一個從龍變成蝴蝶」的成長的故事。當然,也許是由於年齡的原因。貝托魯奇越來越少在電影中出現尖銳的政治主張,而把更多的關注點轉移到了影片的本身上。少了政治,保留了性。2003年的《夢想家》就是此觀點的代表,三個少不更事青年在自己家的大屋裡頹廢,畸戀。全然不管窗外青年學生的運動的熱火朝天。影片中情色鏡頭的大膽超過了貝托魯奇的任何一部電影。由此情色大師的名頭掛在了貝托魯奇的頭上!但其實這些都是沒體會導演的內心感觸的結果。《1900》作為他畢生的力作,是他個人共產主義理念的宣洩。但在冷戰時期,要在資本主義社會推出這樣一部進步電影那是天方夜譚!所以影片一直未予發行!6個小時的片長也被刪減成了4個小時。這樣的經歷無疑是對貝托魯奇的打擊!所以他後兩部作品都反響平平。直至《末代皇帝》,但影片中已不再有太多主觀的政治觀點。片中的人物都是隨時代變遷而碎波逐流,縱然想改變也如螟螟之力,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