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巧兒的劉巧兒原型
1924年農歷四月十五,封芝琴出生在甘肅省華池縣城壕鄉轉嘴子村樊坪庄,乳名捧兒。
幼時,捧兒便被父親許給張家柏兒為妻。隨著年齡漸長,兩人經常往來,互生愛慕之意。但是,因張家貧窮,捧兒先後又被父親另許給高家、另一戶張家及朱家,但都遭到捧兒拒絕。
眼看其父不斷為捧兒張羅婆家,張柏兒家擔心夜長夢多,便集合族人夜闖封家,搶回捧兒,為兩人完婚。封父到縣政府狀告張家「搶劫民女」,縣司法處未作深入調查,即宣布婚姻無效。 多變的婚事,並未讓捧兒失去主意。在陝甘寧邊區新生活的感召下,捧兒徒步上百里路,到慶陽專署駐地慶陽城狀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她婚姻的干涉和縣抗日民主政府斷案不公,爭取婚姻自主的權利。
時任隴東分區專員兼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的馬錫五(解放後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採取調查、調解與審判相結合的方式,協同縣政府召開群眾大會,進行公開宣判,糾正了華池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錯誤判決,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馬錫五審判方式」也由此誕生。
這起爭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不僅讓周圍的百姓們刮目相看,而且轟動了陝甘寧邊區,成為20世紀中國八大名案之一。當時,延安《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隴東報》等接連對此進行報道;隨之,著名藝人韓起祥將之編成陝北快書《劉巧團圓》、隴東中學教員袁靜創作了秦腔劇《劉巧兒告狀》在邊區廣為傳播;解放後,中國評劇院又將其編為評劇《劉巧兒》,由著名演員新鳳霞主演,隨後又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使「劉巧兒」的故事傳遍全國,甚至還推動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傳普及。
自此,捧兒便有了一個婦孺皆知的大名——「劉巧兒」,她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劉巧兒」成了新中國巾幗楷模、婦女解放的象徵。 因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成為名人後,各種榮譽紛至沓來。作為一名農村婦女,捧兒也發揮「名氣」,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倡導婚育新風、參政議政,先後當過省、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鄉、村婦女幹部,出席過省勞模大會。如今,無論各級領導,還是普通百姓,到了華池縣,大都會慕名前往封芝琴的住處,一睹「劉巧兒」廬山真面目。為此,從1984年—2003年,封芝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三建「巧兒新居」,如今已有新建「劉巧兒事跡展館」3間。
2005年3月,華池縣委、縣政府又將「劉巧兒舊居」列入全國百個紅色旅遊景點之一的陝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旅遊規劃之中,計劃籌建「隴東婦女解放事跡紀念館」予以重點開發建設。
在專辟的「劉巧兒」事跡陳列室里,簡單的文字、圖片和實物,記錄了這位農村婦女大半生的光鮮與波折。
為進一步改善「劉巧兒」生活原型封芝琴老人的居住環境,華池縣去年投資49.16萬元對「巧兒」居所進行第四次建設,為老人新建「巧兒福居 」。新落成的「巧兒福居」,已成為封芝琴老人安度晚年的理想之所,也成為該縣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劉巧兒」勇敢爭取到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美滿?封芝琴說,雖然在農村,但她和丈夫張柏兒十分恩愛,和睦相處,直到1991年張柏兒去世,夫婦倆幾乎沒吵過幾次嘴。
老人的兒子說,在他的記憶里,除了偶爾吵吵小架,父親和母親從未真正紅過臉。說起家庭和睦、夫婦相敬之道,封芝琴傳授起自己的經驗:「有事就得先商量好,相互理解,和和氣氣,多交流」。
婚後,封芝琴還常常以自己的經歷宣傳《婚姻法》,向年輕人傳授自己處理戀愛、婚姻問題之道。封芝琴說,自己的兩個女兒、一個養子、三個侄女全部是自由戀愛結婚,自己從未乾涉。不僅如此,封芝琴還積極促使其他「小字輩」有情人終成眷屬。在封芝琴的帶動下,悅樂鎮上堡子村出了許多「好婆婆」、「好媳婦」和「少生快富」的幸福家庭。 老人的兒子介紹,母親自1989年以後,除了參加政協活動,已經不再參與到其他社會事務中,也不再下田干農活,但她手不閑、做事麻利,性格開朗。耄耋之年,封芝琴又以「劉巧兒」為名,創辦了民間工藝品公司,注冊了「巧兒剪紙」、「巧兒香包」商標,作品已享譽全國,成為華池、慶陽乃至甘肅的一張人文「名片」。封芝琴也被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2. 電影劉巧兒主演是誰
新鳳霞 ....劉巧兒
張德福 ....趙柱兒
張淑琴 ....劉媒婆
趙連喜 ....劉彥貴
宋長文 ....王壽昌
余紹海 ....趙金才
趙麗蓉 ....李大嬸
呂子英 ....鄉長
新鳳妹 ....鄰女
劉桂榮 ....女眾
薛恩厚 ....馬專員
張秀雲 ....女眾
3. 新鳳霞的資料,詳細點,急急急
新鳳霞 評劇青衣、花旦。原名楊淑敏。籍貫江蘇,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生於蘇州。由人販賣到天津。後由老舍先生設計於陰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生日。 童年時期隨「姐」楊金香學習京劇,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島等地獲評劇觀眾的好評。 1949年北京解放後,新鳳霞來到北京組織了北京鳳鳴劇社擔任主演。1950年,在共產黨的戲改方針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實驗評劇團,新鳳霞任主演兼團長。1951年,新鳳霞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解放評劇團任主演兼副團長。1953年,新鳳霞調入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評劇團一隊任演員。1955 年,中國評劇院成立,新鳳霞在中國評劇院一團任演員、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名譽主任。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鳳霞懷著對黨深厚的感情和極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到黨的文藝隊伍中,走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藝術道路。她親自執筆創作演出了以她個人經歷為題材的大型評劇現代戲《藝海深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巧兒》是新鳳霞青年時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劇目。在這出戲中,新鳳霞成功地塑造了劉巧兒的藝術形象,並創造了有其自己特點的評劇疙瘩腔唱法。《劉巧兒》公演及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後,在全國掀起了學唱劉巧兒的熱潮,人們通過《劉巧兒》了解了評劇,通過《劉巧兒》知道了新鳳霞,新鳳霞的名字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新鳳霞演唱藝術從此確立並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喜愛。在《劉巧兒》的創作過程中,新鳳霞得到了許多文藝工作者的熱情幫助,新鳳霞和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開了戲曲工作者與新文藝工作者聯手創作的先河,為戲曲藝術的革新與發展做出了示範。繼《劉巧兒》之後,新鳳霞在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創作的評劇《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會受盡摧殘迫害的勞動婦女祥林嫂的藝術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現了深層次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發展了新派演唱藝術。 新鳳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新派藝術在眾多的評劇流派中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成為了評劇革新的代表。這得益於她在戲曲藝術上的天分和穎悟以及深厚的藝術功底,更得益於她對新社會的熱愛而煥發出的藝術創作力。新鳳霞在藝術上從不保守,她敢於吸收、敢於創新,博採姊妹劇種表演之長,虛心學習各種唱法,積累了豐富的演唱經驗。在中國評劇院這一國家劇院良好的藝術環境中,新鳳霞的藝術創作力得到了空前的發揮,新派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推陳出新的傳統評劇《花為媒》是新派藝術的經典之作。新鳳霞以純熟的演唱技巧,細致入微的人物刻畫,塑造了青春美麗富有個性的少女——張五可的藝術形象,從而將新派藝術推向了高峰。這出劇目拍成電影在全國包括香港地區、東南亞各國放映後,新派藝術又一次風靡全國和東南亞地區。全國各地的評劇女演員紛紛向新鳳霞拜師學藝,評劇新派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揚與傳播。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春香傳》、《乾坤帶》、《金沙江畔》、《無雙傳》、《楊乃武與小白菜》、《鳳還巢》、《三看御妹》、《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阮文追》、《調風月》、《六十年的變遷》等幾十齣劇目。她所塑造的劉巧兒、祥林嫂、趙淑華、李秀英、春香、銀屏公主、珠瑪、無雙、小白菜、燕燕、劉金定、張五可、楊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藝術形象為評劇畫廊增添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篇章,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 她和音樂工作者一道在這些劇目中創造了眾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調。在《乾坤帶》中創作演唱了凡字調大慢板;在《無雙傳》中創作演唱了反調大慢板;在《春香傳》中創作演唱了三拍子調;在《金沙江畔》中創作演唱了格登調;在《三看御妹》中創作演唱了降香調;在《調風月》中創作演唱了蜻蜓調;在《六十年的變遷》中創作演唱了送子調。這些新板式和新曲調極大地豐富了評劇的唱腔藝術,為評劇向大劇種的發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推動了整個評劇藝術的發展與進步。 新鳳霞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並被剝奪了做演員的權力,這對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殘。1975年,她因腦血栓發病導致偏癱而不得不告別為之奮斗的評劇舞台。1979年,新鳳霞得到了徹底的平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春風又一次吹進了新鳳霞的心田,她以驚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過傷害的身體,邁著蹣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藝術領域開拓進取。她講學授藝,著書立說,教學不止,筆耕不輟。新鳳霞拖著沉重的身體,坐在輪椅上給她的弟子、學生說戲,示範演唱,克服行動的不便多次到劇場觀看學生的演出,以鼓勵和提攜後人。在她無私的教誨下,谷文月、劉秀榮、王曼玲、趙三鳳、戴月琴、高闖等一大批弟子、學生成為光大新派藝術的優秀傳人,成為今天評劇事業的骨幹與中堅。新鳳霞桃李滿天下,是我國戲曲界擁有眾多子弟傳人的功績卓越的戲曲教育家。 新鳳霞用她那唯一行動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豐富的閱歷,克服常人不可想像的困難,辛勤耕耘,創作出版了《新鳳霞回憶文叢》四卷、《人緣》、《評劇皇後與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時》、《新鳳霞賣藝記》、《我和皇帝溥儀》、《發愁》、《以苦為樂》、《藝術生涯》、《我當小演員的時候》、《我與吳祖光》、《絕唱》、《恩犬》、《新鳳霞的回憶》、《新鳳霞說戲》約四百萬字的文學著作。由英國戴乃迭夫人翻譯的英文及烏爾都文的《新鳳霞》在世界發行。 新鳳霞是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親傳弟子,因殘疾告別舞台後,新鳳霞仍滿懷著對生活的酷愛潑墨作畫。她的國畫作品同她的演唱藝術一樣朴實無華清新淡雅。1994年總政文化部專門為新鳳霞在軍博舉辦了個人畫展。 新鳳霞渴望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早在建國初期,新鳳霞就庄嚴地向黨提出了申請。但坎坷的經歷使她的願望一直未能如願。打倒「四人幫」後,新鳳霞再次向黨提出了申請。1982年新鳳霞被批准入黨,實現了她多年的夙願,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她以更高的姿態和對評劇藝術的高度責任感,投入到她後半生的藝術生涯中。 新鳳霞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評劇藝術的代表,她長年奔走呼籲,為振興戲曲,繁榮評劇不遺餘力。新鳳霞獲得了中國首屆金唱片獎。獲得了美國紐約美華藝術學會1997年頒發的華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講學,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 誕辰:1927年1月26日,農歷丙寅年十二月廿三日 逝世:1998年4月12日,農歷戊寅年三月十六
4. 評劇劉巧兒趙建華的扮演者是誰
1.評劇《劉巧兒》趙振華(不是趙建華)的扮演者是張德福。
2.張德福:男,1931年生於北京。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主工小生,國家一級演員中國劇協會會員,北京劇協分會會員。評劇張派小生創始人。
3.張德福的主要作品有:《無雙傳》《花為媒》《春香傳》《劉巧兒》。
4.解放後,他先後參加了首都實驗評劇團,解放評劇團,後加入中國評劇院。在《劉巧兒》、《小二黑結婚》、《志願軍未婚妻》中擔任重要角色。尤其在《楊三姐告狀》中扮演的高佔英、《無雙傳》中的王仙客、《金沙江畔》中的金明,《金印記》中的蘇秦和《高山下的花環》中的雷軍長等,更是光彩照人。幾十年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表演、念白、唱腔方面的張派風格。張德福聲音高亢、明亮、甜潤,他演唱傳情真切,端正大方,瀟瀟灑灑,具有儂郁的評劇韻味。
4.劉巧兒唱詞:「上一次勞模會上我愛上一個人呀,他的名字叫趙振華(趙柱兒)。都選他做模範,人人都把他誇呀。」
5.《劉巧兒》演員表:
新鳳霞(飾劉巧兒)
張德福(飾趙柱兒)
宋長文(飾王壽昌)
張淑琴(飾劉媒婆)
趙連喜(飾劉彥貴)
余紹海(飾趙金才)
趙麗蓉(飾李大嬸)
5. 劉巧兒是黃梅戲嗎
答:《劉巧兒》不是黃梅戲。
《劉巧兒》是一部非常優秀的評劇劇目,由伊琳導演,新鳳霞、張德福主演,1956年上映的一部評劇電影。
評劇,流傳於中國北方,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6. 劉巧兒的演員名單
新鳳霞(飾劉巧兒)
張德福(飾趙柱兒)
宋長文(飾王壽昌)
張淑琴(飾劉媒婆)
趙連喜(飾劉彥貴)
余紹海(飾趙金才)
趙麗蓉(飾李大嬸)
7. 電影劉巧兒哪年拍的
1956年拍的 《劉巧兒》,中國評劇作品。作者王雁。據1943年袁靜劇本《劉巧告狀》和說書演員韓起祥的說唱《劉巧團圓》改編。劇本描寫陝甘寧邊區農村少女劉巧兒,自小由父親作主與鄰村青年趙柱兒訂親,後其父貪圖財禮,唆使巧兒退婚,嫁給財主王壽昌。巧兒不允,遂自己作主與柱兒訂親。劉父到縣政府告狀,地區馬專員用群眾斷案的方式解決了這宗案件,使巧兒的婚姻如願以償。這是一件發生在40年代延安抗日根據地的真人真事,在群眾中甚有影響。全劇反映了青年男女對自由婚姻的大膽追求。劉巧兒形象突出,性格開朗奔放,清新可愛。 解放前陝甘寧隴東地區,在人民政府的教育和倡導下,尋常百姓的民主意識逐漸加強。農家少女劉巧兒(新鳳霞 飾)人如其名,心靈手巧,貌美如花,純朴善良。她自幼經父母包辦許配給鄰村趙家莊的趙柱兒,但是巧兒在勞模會上喜歡勤勞憨厚的小夥子趙振華(張德福 飾),於是心中暗下決定,要回家敦促父親退掉婚約,自主結婚。與此同時,大地主王壽昌垂涎巧兒美貌,遂慫恿劉媒婆找到巧兒爹劉彥貴。巧兒爹貪圖王財主的財禮,故在女兒面前謊稱趙柱兒是個不學無術的二流子,此言甚合巧兒之心,於是趙劉兩家婚約取消。但是巧兒很快便得知父親將自己許給了王財主,而她和趙振華的誤會也終於大白天下
8. 吳霜簡介
吳霜 ,新鳳霞之女。我國當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劇作家、畫家和作家。(其中,《我的舞台》一文還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早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後留美6年學習西樂。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別為你的相貌發愁》《女人漂亮》《父女驚魂》。著名的有《別問我的父母是誰》《吳霜看人》等作品以及電視劇《新鳳霞傳奇》等。
9. 《劉巧兒》電影中婦女主任的扮演者是趙麗蓉老師嗎
《劉巧兒》中,趙麗蓉老師扮演的是李大嬸 ,李大嬸就是婦女主任吧!所以,應該是了!
10. 劉巧兒是誰,什麼樣的女人
是一部戲中的女主角,織布紡線樣樣精通,人漂亮,為了自己與趙柱兒的包辦婚姻勇敢反抗,最終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