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愛玲的小團圓
。《小團圓》可以看作是張愛玲本人自傳性的小說,她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藍本,用文學的手法敘述了傳奇一生。張愛玲曾抱怨胡蘭成的《今生今世》中寫他們之間的事「夾纏不清」,在《小團圓》中讀者可能會看到另一個版本的張胡之戀。 但張愛玲自己對這部小說反復修改,一直不滿意。
這部《小團圓》描寫出身傳統家族的女主角,與有婦之夫、漢奸邵之雍熱戀的故事,張愛玲小說《小團圓》中對性事描寫相當直白大膽。
❷ 請問誰看清白了《小團圓》裡面的人物關系
蕊秋是九莉的母親,九莉的爸爸在盛家是第二個兒子,九莉喊蕊秋二嬸,大家族是這樣吧。楚悌是乃德即九莉爸爸的妹妹,家裡排第三,是九莉的三姑。緒哥哥是九莉表大爺的三姨奶奶的丫頭生的,三姨奶奶把丫頭賣到埠外,孩子自己帶著,素姐姐是表大爺前頭太太生的。文姬是和邵之雍好過的女人之一。
❸ 小團圓的人物關系
1、九莉大學同學:
比比(九莉閨蜜),賽梨,茹璧(汪精衛侄女),劍妮及魏先生,安姬,柔絲,柔絲哥哥林醫生,嚴明升;
2、九莉大學的教職員:
特瑞絲嬤嬤,亨利嬤嬤,教務長密斯程,安竹斯(曾資助九莉800元獎學金,後死於戰爭中),雷克,唐納生小姐,章小姐;
3、盛家(九莉家):
(1)九莉,弟弟九林,父親乃德(書中稱二叔),母親蕊秋(書中稱二嬸),父妾愛月樓老三(簡稱愛老三),愛老三姐妹小老七,愛老三父親,繼母耿翠華(耿十一小姐);
(2)大爺(九莉實際上的伯父),大媽(九莉伯母),女傭來喜(大爺妾);
(3)姑姑楚娣,楚娣同辦公室同事焦利(與楚娣辦公室調情),楚娣情人德國人夏赫特,幫佣老秦媽
4、盛家僕人:
蕊秋陪嫁丫頭碧桃,陪嫁男僕毓恆,陪房余媽;女傭韓媽,韓媽兒子進寶,韓媽女兒大姐,女傭李媽,男僕鄧升;
5、卞家(蕊秋娘家):
外婆,二姨太(蕊秋生母),舅舅雲志,舅母,姨奶奶,二表姐,三表姐,四表姐,小圓,女傭凌嫂子,女傭老二姑娘出家到西湖修行的二師父
6、竺家(九莉奶奶娘家):
(1)表大爺(九莉奶奶的侄子),填房表大媽(竺大太太),三姨奶奶,素姐姐,純姐姐,蘊姐姐,緒哥哥,緒哥哥妻三小姐,寄哥兒,女傭朱媽;
(2)竺家二房:竺二太太,維哥哥,維嫂嫂;
(七)蕊秋朋友和情人:
項八小姐,畢大使,南西夫婦)南西與查理),勞以德,簡煒,菲力,馬壽,布丹大佐,誠大侄侄,范斯坦醫生
(3)小團圓電影女主角擴展閱讀
幕後故事:
《小團圓》被認為是張愛玲最神秘的小說遺作,書中名為「九莉」的女主角與張愛玲身世相仿,而九莉與有婦之夫邵之雍之間的情感糾葛更因宛若張愛玲與胡蘭成而引人注目。這本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得以出版與宋淇之子宋以朗密不可分,有人開玩笑說,正是因為有了宋以朗,才有了張愛玲作品和大家的又一次「團圓」。
❹ 張愛玲《小團圓》的人物關系表是什麼
1、九莉大學同學:
比比(九莉閨蜜),賽梨,茹璧(汪精衛侄女),劍妮及魏先生,安姬,柔絲,柔絲哥哥林醫生,嚴明升;
2、九莉大學的教職員:
特瑞絲嬤嬤,亨利嬤嬤,教務長密斯程,安竹斯(曾資助九莉800元獎學金,後死於戰爭中),雷克,唐納生小姐,章小姐;
3、盛家(九莉家):
(1)九莉,弟弟九林,父親乃德(書中稱二叔),母親蕊秋(書中稱二嬸),父妾愛月樓老三(簡稱愛老三),愛老三姐妹小老七,愛老三父親,繼母耿翠華(耿十一小姐);
(2)大爺(九莉實際上的伯父),大媽(九莉伯母),女傭來喜(大爺妾);
(3)姑姑楚娣,楚娣同辦公室同事焦利(與楚娣辦公室調情),楚娣情人德國人夏赫特,幫佣老秦媽
4、盛家僕人:
蕊秋陪嫁丫頭碧桃,陪嫁男僕毓恆,陪房余媽;女傭韓媽,韓媽兒子進寶,韓媽女兒大姐,女傭李媽,男僕鄧升;
5、卞家(蕊秋娘家):
外婆,二姨太(蕊秋生母),舅舅雲志,舅母,姨奶奶,二表姐,三表姐,四表姐,小圓,女傭凌嫂子,女傭老二姑娘出家到西湖修行的二師父
6、竺家(九莉奶奶娘家):
(1)表大爺(九莉奶奶的侄子),填房表大媽(竺大太太),三姨奶奶,素姐姐,純姐姐,蘊姐姐,緒哥哥,緒哥哥妻三小姐,寄哥兒,女傭朱媽;
(2)竺家二房:竺二太太,維哥哥,維嫂嫂;
(七)蕊秋朋友和情人:
項八小姐,畢大使,南西夫婦)南西與查理),勞以德,簡煒,菲力,馬壽,布丹大佐,誠大侄侄,范斯坦醫生
(4)小團圓電影女主角擴展閱讀
故事背景及人物關系:
《小團圓》是作家張愛玲(1920―1995)遺作,創作於20世紀70年代,二十年間幾易其稿,2009年2月在港台被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當時頗受爭議,同年4月十月文藝出版社出大陸簡體版,2012年又出修訂版本。它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九莉與有婦之夫邵之雍的一段愛情故事,可看作是張愛玲的自述性小說。
這部《小團圓》描寫出身傳統家族的女主角,與有婦之夫、漢奸邵之雍熱戀的故事,張愛玲小說《小團圓》中對性事描寫相當直白大膽。
《小團圓》描述在傳統家族長大的九莉,大學到香港念書,回到上海後和身為漢奸的有婦之夫邵之雍陷入熱戀———與張愛玲的經歷有太多相似之處。南方朔認為,《小團圓》是張愛玲的「自白小說」。
❺ 張愛玲《小團圓》的目錄,包括前言什麼的。。
我有TXT版本全文,如果LZ要的話請留郵箱。內容分12章節,但每個章節沒有目錄。前言如下:
《小團圓》前言 宋以朗
我身為張愛玲文學遺產的執行人,一直都有在大學、書店等不同場所舉辦關於張愛玲的講座。每次總有人問我那部未刊小說《小團圓》的狀況,甚至連訪問我的記者也沒有例外。要回應這些提問,我總會徵引張愛玲在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二日給我父母寫的信——隨信還附上了遺囑正本——其中她曾說:
還有錢剩下的話,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請高手譯。沒出版的出版,如關於林彪的一篇英文的,雖然早已明日黃花。 (《小團圓》小說要銷毀。)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
這里要指出一份遺囑是法律文件,但一封普通信件不是,為何還要「細想」與「再說」?據我所知,這討論從未出現過。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去世,而她所有財產都留給我父母。我父親宋淇(Stehen Soong)當時身體欠佳,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亦去世了。我母親宋酈文美(Mae Fong Soong)則遲遲沒決定《小團圓》的去向,患得患失,只把手稿擱在一旁。到了二OO七年十一月,我母親逝世,而《小團圓》的事就要由我決定了。
於是我總會問我那些聽眾,究竟應否尊重張愛玲本人的要求而把手稿付之一炬呢?他們亦總是異口同聲地反對。當中必然有些人會舉出Max Brod和Kafka作例子:若Max Brod遵照朋友的吩咐,世界便會失去了Kafka的作品。很明顯,假如我按張愛玲的指示把《小團圓》毀掉,我肯定會跟Max Brod形成一個慘烈的對照,因而名留青史。當然我也不一定要服從民主投票,因為大眾可能只是喜歡八卦爆料。
我明白一定要很謹慎地下決定。張愛玲既然沒要求立刻銷毀《小團圓》,反而說稍後再詳細討論,證明了不是毫無轉圜餘地的。假如要「討論」,那議題又是什麼呢?一開始是什麼促使張愛玲寫此小說呢?她遲遲不出版又為了什麼緣故?何以最後還打算銷毀它呢?
要問他們三位自然是沒可能的。幸好他們留下了一大批書信:四十年間,他們寫了超過六百封信,長達四十萬言。當中我們就可找到《小團圓》如何誕生及因何要暫時「雪藏」的故事。以下就是相關的書信節錄: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七月十八日
這兩個月我一直在忙著寫長篇小說《小團圓》,從前的稿子完全不能用。現在寫了一半。這篇沒有礙語。「……」我在《小團圓》里講到自己也很不客氣,這種地方總是自己來揭發的好。當然也並不是否定自己。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八月八日
《小團圓》越寫越長,所以又沒有一半了。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九月十八日
《小團圓》因為醞釀得實在太久了.寫得非常快,倒已經寫完了。當然要多擱些天,預備改,不然又遺患無窮。「……」這篇小說有些地方會使你與Mae替我窘笑。但還是預備寄來給你看看有沒有機會港台同時連載。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小團圓》擱了些天,今天已經動手抄了。我小說幾乎從來不改,不像論文會出紕漏。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十月十六日
《小團圓》好幾處需要補寫——小說下改,顯然是從前的事了——我乘著寫不出,懶散了好幾天.馬上不頭昏了。看來完稿還有些時,最好還是能港台同時連載。「……」趕寫《小團圓》的動機之一是朱西南來信說我近年來盡量de-ersonalize讀者對我的印象,希望他不要寫。當然不會生效,但是這篇小說的內容有一半以上也都不相干。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六日
《小團圓》是寫過去的事,雖然是我一直要寫的,胡蘭成現在在台灣,讓他更得了意,實在不犯著,所以矛盾得厲害,一面補寫,別的事上還是心神不屬。
張愛玲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小團圓》還在補寫,當然又是發現需要修補的地方越來越多。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一月三日
《小團圓》因為情節上的需要,無法改頭換面。看過《流言》的人,一望而知裡面有《私語》、《燼余錄》(港戰)的內容,盡管是《羅生門》那樣的角度不同。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五日
《小團圓》情節復雜,很有戲劇性,full of shocks,是個愛情故事,不是打筆墨官司的白皮書,裡面對胡蘭成的憎笑也沒像後來那樣。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四日
《小團圓》剛填了頁數,一算約有十八萬字(!),真是《大團圓》了。是採用那篇奇長的《易經》一小部份!——《私語張愛玲》中也提到,沒舉出書名——加上愛情故事——本來沒有。下星期大概可以寄來,副本作為印刷品,恐怕要晚一兩天到,不然你們可以同時看。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八日
昨天剛寄出《小團圓》,當晚就想起來兩處需要添改,沒辦法,只好又在這里附寄來兩頁——每頁兩份——請代抽換原有的這兩頁。
鄘文美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前天收到《小團圓》正本,午間我立刻覆了封信告訴你,讓Stehen下午辦公時順便付郵。傍晚他回家,帶來另一個包裹,原來副本也寄到了!於是我們就不用你爭我奪(你知道我們從來不爭什麼,只有搶看你的作品是例外),可以一人一份的先睹為快。我已經看完,心裡的感覺很復雜,Stehen正巧很忙,又看得仔細,所以還沒有看到結尾……你一定想聽聽我們的反應,這次還是要你忍耐一下。
「……」
今天收到你十八日的信,有兩頁需要抽換,很容易辦。問題是Stehen說另外有許多小地方他覺得應該提出來和你商量一下。
「……」
這本小說將在萬眾矚目的情形下隆重登場(我意思登上文壇),我們看得非常重要,所以處處為你著想,這片誠意你一定明白,不會嫌我們多事。你早已預料有一些地方會使我們覺得震動——不過沒關系,連我都不像以前那麼保守和閉塞。我相信沒有別一個讀者會像我那樣徹底了解你為什麼寫這本書。Stehen沒聽見過你在紐約打胎的事,你那次告訴我,一切我都記得清清楚楚。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四月四日
我寫《小團圓》並不是為了發泄出氣,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為了國家主義的制裁,一直無法寫。
「……」
我跟陳若曦在台北的談話是因為我對國民政府的看法一直受我童年與青年的影響,並不是親共。近年來覺得monolithic nationalism松動了些,例如電影中竟有主角英美間諜不愛國(Michael Caine飾),所以把心一橫,寫了出來,是我估計錯了。至於白便宜了「無賴人」,以前一向我信上也擔憂過。——他去台大概是通過小同鄉陳立夫,以前也幫過他忙——改成double agent這主意非常好,問題是我連間諜片與間諜小說都看不下去。等以後再考慮一下,稿子擱在你們這里好了。
志清看了《張看》自序,來了封長信建議我寫我祖父母與母親的事,奸在現在小說與傳記不明分。我回信說,「你定做的小說就是《小團圓》」,現又去信說euhoria過去後,發現許多妨礙,需要加工,活用事實,請他soft-edal根據事實這一點。但是一定已經傳出去了。
宋淇 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五日
我們並不是rudes.老實說,國家的觀念也很淡,可是我們要面對現實問題。「無賴人」如果已死了,或在大陸沒有出來,這問題就算不了什麼,可是他人就在台灣,而且正在等翻身機會.這下他翻了身,可是至少可以把你拖垮。小說中說他拿走了所有的來往書信,可能還保存在手,那麼成為了documentary evidence,更是振振有詞了。所以現在改寫身份,讓他死於非命,開不出口來。還有一點,如果是double agent,也不能是政府的agent,因為政府的agent是不會變節的。我們從前參照Sy Ring那樣拍一個電影,劇本通不過,就是這理由。邵之雍的身份究竟是什麼,可以不必寫明,因為小說究竟是從女主角的觀點出發,女主角愛他的人,that』s all,並不追究他身份,總之他給人打死,據說是double agent,為日本人或偽政府打死都可,甚至給政府的地下份子或共產黨地下份子打死也無不可。你不必去研究他的心理,因根本不在正面描寫他。只要最後發現原來是這樣一個言行不一致,對付每個女人都用同一套,後來大家眾在一齊,一對穿,不禁啞然失笑。在此之前,九莉已經幻滅,去鄉下並不是懷念他,而是去看一下,了卻一樁心願,如此而已。
張愛玲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我是太鑽在這小說里了,其實Stehen說的台灣的情形我也不是不知道——不過再也沒想到重慶的地下工作者不能變節!!!袁殊自命為中共地下工作者,戰後大搖大擺帶著廚子等一行十餘人入共區,立即被拘留。但是他的cover是偽官,還是不行。也許可以改為台灣人——我教過一個台灣商人中文,是在日本讀大學的。跟清鄉的日軍到內地去做生意。——戰後潛伏的鄉下只要再南下點就是閩南語區。有個德國僑領曾經想recruit我姑姑去重慶活動,這人也許可以派點用場。九莉跟小康等會面對穿,只好等拍電影再寫了,影片在我是on a different level of consciousness。在這里只能找circumstances to fit the scenes & emotions。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我現在的感覺不屬於這故事。不忙,這些都需要多擱些時再說。我的信是我全拿了回來,不然早出土了。
宋淇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小團圓》分三天匆匆讀完,因為白天要上班,讀時還做了點筆記。對措詞用字方面有疑問的地方都記了下來,以便日後問你再商酌。Mae比我先看完,筆記也做得沒有我詳細,二人加起來,總可以cover the ground。因為從好的一方面說,你現在是偶像,不得不給讀者群眾好的一方面看;從壞的一方面說,你是個目標,說得不好聽點,簡直成了眾矢之的。台灣地小人多,作家們的妒嫉,拿不到你書的出版商,加上唐文標之類的人,大家都拿了顯微鏡在等你的新作面世,以便在雞蛋里找骨頭,恨不得你出了什麼大紕漏,可以打得你抬不起頭來。對於你本身,多年已不再活躍,現在又忽然成為大家注意力的中心,在文壇上可說是少見的奇跡,也是你寫作生涯中的轉折點,所以要特別珍重。以上就是我們處理你這本新著的rimary concern。
這是一本thinly veiled,甚至atent的自傳體小說,不要說我們,只要對你的作品較熟悉或生平略有所聞的人都會看出來,而且中外讀者都是一律非常nosy的人,喜歡將小說與真實混為一談,尤其中國讀者絕不理什麼是fiction,什麼是自傳那一套。這一點也是我們要牢記在心的。
在讀完前三分之一時,我有一個感覺,就是:第一、二章太亂,有點像點名簿,而且插寫太平洋戰爭,初期作品中已見過,如果在報紙上連載,可能吸引不住讀者「追」下去讀.我曾考慮建議把它們刪去或削短,後來覺得有母親和姑姑出現,與下文有關,同時含有不少張愛玲筆觸的文句,棄之實在可惜,所以決定押後再談。
及至看到胡蘭成的那一段,前面兩章所ose的問題反而變成微不足道了。我知道你的書名也是ironical的,才子佳人小說中的男主角都中了狀元,然後三妻四妾個個貌美和順,心甘情願同他一起生活,所以是「大團圓」。現在這部小說里的男主角是一個漢奸,最後躲了起來,個個同他好的女人都或被休,或困於情勢,或看穿了他為人,都同他分了手,結果只有一陣風光,連「小團圓」都談不上。
女主角九莉給寫成一個膽大,非傳統的女人:她的愛是沒有條件的,雖然明知(一)這男人是漢奸;(二)另外他有好幾個女人;(三)會為社會輿論和親友所輕視。當然最後她是幻滅了,把他拋棄。可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一定會有人指出:九莉就是張愛玲,邵之雍就是胡蘭成。張愛玲明知他的身份和為人,還是同他好,然後加油加醬的添上一大堆,此應彼和,存有私心和護嫉的人更是每個人踢上一腳,恨不得踏死你為止。那時候,你說上一百遍:《小團圓》是小說,九莉是小說中人物,同張愛玲不是一回事,沒有人會理你。
不要忘了,旁邊還有一個定時炸彈:「無賴人」,此人不知搭上了什麼線,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教書,大寫其文章,後來給人指責為漢奸,中央日報都出來攻擊他,只好撤職,寫文章也只好用筆名。
《小團圓》一出,等於肥豬送上門,還不藉此良機大出風頭,寫其自成一格的怪文?不停的說:九莉就是愛玲,某些地方是真情實事,某些地方改頭換面,其他地方與我的記憶稍有出入等等,洋洋得意之情想都想得出來。一個將近淹死的人,在水裡抓得著什麼就是什麼.結果連累你也拖下水去,真是何苦來?
我上面說道你是一個偶像,做到了偶像當然有各種限制和痛苦。因為有讀者群眾,而群眾心理就是如此,不可理喻的。你之所以有今天,一半靠讀者的欣賞和喜歡你的作品,學院派和作家們的捧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官方最近realize你是第一個反共作家更是一個有利的因素。如果前面的推測應驗起來,官方默不作聲,讀者群眾只聽一面之詞,學院派的辯護到時起不了作用。聲敗名裂也許不至於,台灣的寫作生涯是完了,而以前多年來所建立的goodwill一定會付之東流。以上所說不是我危言聳聽,而是我對.R.這一行頗有經驗,見得多了,絕非無中生有。
我知道你在寫作時想把九莉寫成一個目unconventional的女人.這點並沒有成功。只有少數讀者也許會說她的不快樂的童年使她有這種行為和心理,可是大多數讀者不會對她同情的,總之是一個unsymathetic的人物。這是一。
其次,這些事積在心中多少年來,總想一吐為快,to get it out of your system。像我在電影界這麼多年,對於許多事,假裝不知道.最後終於抵制不住,等於breakdown,以後換了環境,拚命想法get it out of my system一樣。好了,現在你已寫出來了,這點也已做到了。我們應該冷靜客觀地考慮一下你的將來和前途。
大前提是in its resent form,此書恐怕不能發表或出版。連鑫濤都會考慮再三,這本書也許會撈一筆,但他不會肯自毀長城的。現在唯一的辦法是改寫,有兩個aroach:(一)改寫九莉,identify她為愛玲為止。這一點做不到,因為等於全書重寫。(二)改寫邵之雍。這個可能性較大。藍山我們猜是桑弧,你都可以拿他從編導改為演員,邵的身份沒有理由改不掉。你可以拿他改成地下工作者,結果為了錢成了double agent,到處留情也是為了掩護身份,後來不知給某方發現,拿他給幹掉了。
九莉去鄉下可以改獨自去,表示想看看所愛的人的出身地,結果遇見小康等人,為了同樣目的也在,大家一交換notes.穿了綳,原來他用同一手法和說法對付所有的女人,而原來還有兩個鄉下老婆,然後才徹底地幻滅,(荒木那一段可以刪除,根本沒有作用。)這樣改當然也是一個major oeration.但牽涉的面較狹,不必改動九莉和家庭那部份,至少不用全部重寫,可能挽救這本書。
九莉這樣做是因為她所過的生活使她完全不知世情,所以才會如此,不少讀者會同情一點。同時這樣還可以使「無賴人」無話可說,他總不見得這樣說:「邵之雍就是我」,因為他究竟是漢奸,而非地下工作者,而且也沒有死。他如果硬要往自己臉上貼金,也不會有人相信。況且藍山和打胎兩段讀者多數不會identify為你的。當然你在設計整本書的時候,有一個完整的總盤計劃,即使極小的改動也會牽一發而動千鈞。
我不是超人,對寫小說也沒有經驗,自知說起來容易,正式做起來,處處俱是問題。但和Mae談了幾次,認為這不失為一個可行之道。(二)這方法你如果認為行不通,腦子一時拐不過來,只好暫時擱一擱,好好想一想再說,對外只說在修改中,好在沒有第三個人見過原稿。想通之後,有了具體的改法再來過。
讀到這里,你已知道得跟我一樣多了。以我所見,他們最大的隱憂就是當時身在台灣的胡蘭成。他們相信,胡會利用《小團圓》出版的良機而大佔便宜,亦不會顧慮到張愛玲的死活。
宋淇提出了一個技術上的解決辦法,就是把男主角改寫為最終被暗殺的雙重間諜(double agent)。如此胡蘭成便難以聲稱自己就是男角的原型了,當然,這無可避免需要大量改動。
結果張愛玲也同意宋淇的顧慮,便暫時把《小團圓》擱置,而繼續寫她的《色,戒》去。但終其一生,她也沒有把《小團圓》修改完畢。
今天的情況又如何呢?胡蘭成已在一九八一年去世,所以有關他的一切隱憂現已不復存在。至於政治敏感的問題,今天的台灣與當年亦已有天淵之別,這重顧慮亦可放下了。
剩下來的,其實只是兩個技術上的問題。第一,當年曾擔心女主角九莉太「不值同情」,即宋淇所謂unsymathetic。但假如這標准成立的話,我想張愛玲其餘很多作品也該據此理由而永不發表。舉一個例,《金鎖記》的女主角曹七巧又何嘗討讀者歡心?(見劉紹銘《再讀<再讀張愛玲>緣起》)所以無論女主角如何「不值同情」,我也不認為是一個足以阻撓小說出版的理由。第二,當時他們也怕讀者會視九莉為張愛玲的復制本,因而招來大量批評。但依我所見,假如張還在生,且看到現時互聯網上那些談論她的文字,她便會明白當年的顧慮是多麼微不足道了。事實上她早已去世,什麼批評都不再可能給她切膚之痛。她留給世人的文章江河萬古,也斷不會因這類聲音而減其光焰.此外,以上節錄的書信已把她的創作原意及過程表露無遺了,因此我也不必再為她作任何辯解。
本文開始時,曾引述張愛玲一九九二年三月給我父母寫的信,其中明言「《小團圓》小說要銷毀」,讀者一見,大概就會疑惑出版此書是否有違張愛玲的意願。事實上,只要我們再參考一下她與皇冠兩位編輯的書信,便會發現她本人不但沒有銷毀《小團圓》,反而積極修改,打算盡快殺青出版。以下就是其中三封相關書信的節錄:
陳礫華致張愛玲 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六日
您的書的責任編輯方麗婉告訴我,幾乎每天都有讀者來信或來函探詢《小團圓》的出書日期,因為尚缺《對照記》與《小團圓》的文稿.非常盼望早些收到工作,更盼望皇冠有榮幸早日刊登,以饗讀者。(我也好盼望!)
張愛玲致方麗婉 一九九三年七月三十日
又,我忘了《對照記》加《小團圓》書太厚,書價太高。《小團圓》恐怕年內也還沒寫完。還是先出《對照記》。
張愛玲致陳礫華 一九九三年十月七日
《小團圓》一定要盡早寫完,不會再對讀者食言。
據此,我們應該明白張愛玲根本捨不得「銷毀《小團圓》」,而她在晚年不斷修訂,可能就是照宋淇的意見去做,可惜她始終沒有完成。我個人意見是雙重間諜辦法屬於畫蛇添足,只會引入誤會張愛玲是在替胡蘭成清洗漢奸身份,所以不改也罷。
張愛玲自己說過:「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在她已發表的作品當中,《私語》、《燼余錄》及《對照記》可謂最具自傳價值,也深為讀者看重。但在「最深知」上相比,它們都難跟《小團圓》同日而語,所以銷毀《小團圓》會是一件大罪過。
我的根據就是,當年若非宋淇把關,指出胡蘭成與台灣政治情況的問題,《小團圓》早已在一九七六年發表了。既然這些問題在今天已不再存在,我便決定直接發表當時的原稿,不作任何刪改。
這就是我今天決定讓《小團圓》問世的理由。無論你是否認同我的決定,你也應該承認,我至少已在這里說明一切來龍去脈了。
❻ 張愛玲的小團圓到底講述的是什麼
最大篇幅寫的是九莉和她二嬸也就是她生母之間的愛恨糾葛。九莉想要母愛而不得直至最後母親終於與她化解隔閡,九莉的親情瞬間圓滿了,所以我想,這也和小團圓之名有莫大聯系。九莉果然還是記著邵之雍的,對於燕山她沒後悔過,可是對於邵之雍她是有過最初的愛的期待的,可惜現實總是催人落淚,可是九莉就是這么倔強的人,張愛玲就是這么高傲的人,夢只是夢,文到最後,其實張已經脫離了故事,她僅僅只是作者而已。
❼ 張愛玲的《小團圓》講的是什麼
《小團圓》以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 刻畫出張愛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歷史中過往來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現實人物,於此處實現了歷史的團圓。那余韻不盡的情感鋪陳已臻爐火純青之境,讀來時時有被針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掙扎和顛倒迷亂,正映現了我們心底深處諸般復雜的情結。
本書據張愛玲手稿整理出版。原稿共六二八頁,一九七六年完成後,張愛玲寄給香港的好友宋淇鄺文美夫婦,後因各方原因未能發表;2009年2月,經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授權,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單行本。
自1970年代開始創作《小團圓》,20年間已幾易其稿,但在遺囑中卻要求將手稿「銷毀」。在現存的張愛玲寫給宋淇夫婦的一封信中,除了寫明遺產處理問題外,還要求「《小團圓》小說要銷毀」,並「不想立基金會作紀念」。
張愛玲研究專家、華中師大教授陳子善告訴記者,作為一本自傳性的小說,《小團圓》對張愛玲的生平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但《小團圓》出版這一舉動本身也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爭議。
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對外公布將出版《小團圓》時,就被人指責違反了張愛玲的遺囑。宋以朗反駁,「張愛玲的遺囑只交代了兩件事情:第一件就是把所有的遺產都贈與宋淇夫婦,第二件就是要求遺體火化,骨灰撒到無人之處。遺囑根本沒有就《小團圓》的手稿交代過任何事情。」
❽ 張愛玲《小團圓》中的故事背景和人物關系
二月二十六日,張愛玲小說遺作《小團圓》新書記者會在張愛玲的母校香港大學舉行。《小團圓》號稱是張愛玲濃縮畢生心血的巔峰之作,作者以其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刻畫出她最深知的人生素材。 曾被張愛玲在遺囑中要求銷毀的小說《小團圓》,在她過世14年之後,由台灣皇冠出版社於2月26日「違規」出版了。這部被看作張愛玲自傳體小說的手稿多年來一直不曾曝光,為了讓它面世,張愛玲摯友兼經紀人宋淇曾建議將男主人公角色改為雙面間諜,並被人暗殺,但張愛玲拒絕了。「《小團圓》手稿是否要銷毀,張愛玲的內心也很糾結,她在反復與矛盾中,遲遲不忍心自己動手。」2月28日,作出出版決定的宋淇之子宋以朗,向《青年周末》記者披露了出版《小團圓》的始末,揭開了隱藏已久的那段塵封往事。「這是第一次,你可以從張愛玲的角度了解胡蘭成」《小團圓》被認為是張愛玲最神秘的小說遺作,書中名為「九莉」的女主角與張愛玲身世相仿,而九莉與有婦之夫邵之雍之間的情感糾葛更因宛若張愛玲與胡蘭成而引人注目。這本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得以出版與宋淇之子宋以朗密不可分,有人開玩笑說,正是因為有了宋以朗,才有了張愛玲作品和大家的又一次「團圓」。張愛玲借住過的房間被改成衛生間香港,加多利山,一片鬧中取靜的豪宅區,一幢宋以朗父母留下的諾大公寓里,就有張愛玲曾在這里住過的印記。記者打電話過去時,宋以朗早已守候在電話機邊,他的聲音聽起來,要比58歲的年齡年輕得多。作為一個在美國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的統計學博士,他思路清晰,面對記者的所有問題,無論尖銳抑或略顯八卦,他都不急不惱,緩緩道來,說到高興處,還情不自禁地呵呵一笑。宋以朗的父母宋淇夫婦在張愛玲生前一直與她保持聯系,幫她打理出版等事務,可說是她的文學顧問、經紀人。作為翻譯家和著名紅學評論家,宋淇常常會對張愛玲的作品給出中肯的意見。傳聞1961年夏天,張愛玲為了給自己的美國丈夫賴雅籌集醫葯費,回香港趕寫了兩個劇本。那次她就住在好友宋淇與鄺文美夫婦家中,終日足不出房,只顧埋頭寫作。那幾個月她住的是宋以朗的卧室,當時宋以朗才11歲,只好睡客廳「喂蚊子」。「傳言有誤啊。」話到這里,宋以朗溫和地笑了,「那是1961年到1962年,她來香港,在我家附近租了個屋子居住。因為離得近,常常來我家中。後來,她已計劃回美國,就退租了,卻不料手頭的工作一時完成不了,又不方便再另行租賃,就搬到我家中小住。」張愛玲當年借住的那間卧室非常簡單,「房間里只有一間房,一張床、一張書桌、一把椅子。」宋以朗回憶著。他去美國讀書後,父母把這個房間改成了衛生間。有的張愛玲粉絲慕名而來,他們說想看看張愛玲居住過的地方,結果宋以朗只能帶他們看一個衛生間。「他們會瞪大了眼睛,說:『什麼?』」宋以朗哈哈地笑了。2008年初見《小團圓》手稿一口氣讀完1995年時,張愛玲在洛杉磯過世。臨終前,她交代遺囑執行人林式同把所有的遺物都寄給好友宋淇夫婦,並交代他們銷毀《小團圓》手稿。而這一切,當時身在美國的宋以朗並不知情。「1996年,我父親去世,他把張愛玲所有的東西又轉交給我母親。2003年,我母親不幸中風,生活難以自理,於是,我自美國返回,照顧家母。直至那時,我才知道,母親對張愛玲的手稿、作品及遺物所負有的責任。也是在那時,我第一次知道有《小團圓》的手稿。」宋以朗說。可惜的是,宋以朗的母親鄺文美病重,言語多模糊不清,不能很清楚地告訴他此稿的來龍去脈。於是,更多地通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宋以朗才了解書稿背後的歷史。直到2008年,宋以朗讓皇冠把手稿寄給他。他才第一次看到這部手稿。 「看到整部手稿共有628頁,我是一口氣給讀完了。」 雖然當時這部書沒有出版過,但還是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而且知道它影射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因此屢屢有人討論書里到底寫了什麼。 回想起初讀《小團圓》的心情,「說實話,我很興奮……很難評說自己剛剛看到這部手稿時的心情。」一貫溫和的宋以朗,聲音有些急促起來,語調也升高了。據宋以朗說,它看起來並不像初次寫作時的草稿,上面少有修改的痕跡。應該是張愛玲寫完這本書後,她又專門謄寫了一遍,所有這六百多頁的手稿,看起來非常清晰而完整。「當你看到一部這樣的手稿,它是一個女作家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地謄寫出來,而且字跡一筆一劃寫得極為工整時,我就告訴自己:不管怎樣,我都不會毀掉這樣一部作品。這是一個人用全部的心去寫就的作品。」讀了原稿後,宋以朗看到了那樣一段歷史:張愛玲還是個小姑娘時,她如何從上海一個復雜的大家庭中成長起來,而後去了香港讀書,又因為戰爭返回上海;她如何遇到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當然,在張愛玲的其他著作中,你也能看到香港,看到日軍入侵香港後的那段歷史,譬如《流言》。但在其他著作中,她從未提及胡蘭成。這是第一次,你可以從張愛玲的角度去了解胡蘭成。」宋以朗非常肯定《小團圓》的價值。記者問起,當看到1976年完成的原稿時,已時隔三十年,書稿是否已經泛黃、折舊,宋以朗說,我可以把掃描圖發電郵給你,你可以看到張愛玲的字跡。看到了你就會知道,這部原稿是什麼樣的,你會對它印象深刻。我就是第一眼看見它時,就決定了,誰也不能讓我銷毀它。雪藏《小團圓》因擔心胡蘭成借機炒作《小團圓》何時推出簡體版是內地讀者關注的焦點,香港皇冠出版公司總經理麥成輝表示,《小團圓》大陸版將由十月文藝出版社在今年4月出版,目前正在審批。台版《小團圓》中,有一篇宋以朗寫的前言,細述了該書出版的幕後故事:之前沒有出版此書,確實有多方面的因素考慮,但如今這些因素都不存在了。在大陸版的《小團圓》中,也會附上該前言查閱六百多封信找到「雪藏」緣由張愛玲曾抱怨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寫他們之間的事「夾纏不清」。在完成《小團圓》的初稿後,張愛玲曾告訴摯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小團圓》中,展現的是張愛玲版本的「張胡之戀」。這部自傳式小說講述的是女主角作家九莉的經歷,從幼年時新舊世代交替身處的傳統家族到在修道院女子中學遇到各式同學,以至九莉遇上被說成為漢奸、有婦之夫的邵之雍,這些情節都與張愛玲的傳奇人生相似。張愛玲傾注了如此多心血的作品,為何遲遲沒有出版?最後為何竟要求銷毀?2007年11月,母親鄺文美去世,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物的正式所有人。如何處理一直沒有出版的《小團圓》?宋以朗不得不做出決定。於是,他花了幾個月時間整理和仔細研究查閱張愛玲和父母之間在四十年間六百多封來往書信,約四十萬字,找到了「雪藏」的緣由:1976年,張愛玲完成了整部小說的寫作,把副本郵寄到香港的宋淇那裡,委託他交由香港和台灣的報社出版。當時,她希望每天在報紙上刊登一部分,分幾個月連載完,這樣可以吸引讀者往下讀。宋淇看了原稿後卻潑了張愛玲涼水,他說:「停下來。別再想出版的事了,不要跟任何人提起這部書稿。」當時有太復雜的政治背景。張愛玲是個有名的作家,任何一個人只要了解張愛玲,就知道這是一本寫她自己人生經歷的作品。當時胡蘭成在台灣中央研究所教書。這遭到很多人的非議:怎能讓一個漢奸教書?在宋淇看來,如果在這時,張愛玲出版《小團圓》,胡蘭成很可能借機在台灣舉行新聞發布會,以此挽救自己在台灣的聲譽和窘境。「當時在那種政治環境下,我父親堅決勸阻張愛玲刊登這部小說。」宋以朗說出了父親的無可奈何。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達人高曉松:.. 男人的品位與.. 哥穿的不是一.. 男人別忽略兩.. 解析男人的「.. 關鍵詞: 評論 文章「張愛玲自傳小說《小團圓》港台出版內幕」 1、凡本網註明「世界經理人」或者「女性經理人」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經本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須註明稿件來源:「世界經理人」或者「女性經理人」,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2、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站)」作品,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版權屬於原始出處單位及原作者所有,本網不承擔此稿侵權責任。
❾ 《小團圓》內容(詳細)
《小團圓》充滿了張愛玲的自傳色彩。書中以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描寫女主角九莉從幼年在處於新舊世代沖擊的傳統家族的陰影下長大,到讀書時修道院女中的生活,進而與身為漢奸的有婦之夫邵之雍陷入熱戀。九莉的性格、人生經歷讓讀者很容易將其與張愛玲掛鉤。男女主角的戀情更宛若張愛玲與胡蘭成。熟知張愛玲生平的專家,大多認為這部小說就是張愛玲有關自己的成長小說。
書中寫到九莉的三段戀情,也有大量筆墨寫九莉與母親及姑姑的關系。台灣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黃錦樹說,書中所寫的「母親、姑姑及家族堂表間奇怪的男女、女女關系,常態性亂倫,其實都遠比張胡戀駭人聽聞」,書中寫到的「分崩離析的沒落貴族,常態亂倫,自私自利的糜爛苟活」,讓「小團圓」這個詞顯出強烈的反諷意味。
❿ 張愛玲的小團圓故事簡介
《小團圓》故事簡介:
描寫了女主人公九莉與有婦之夫邵之雍的一段愛情故事,九莉有著與生俱來的敏感與驚人的記憶,從幼年傳統家族在新舊時代沖擊中的爭斗、觀念對立的父母籠罩的陰影,到讀書時女中千面百樣的同學、戰時人與人劍拔弩張的緊綳感,點點滴滴的細碎片段,無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記。
並開出繁盛的文字。而就是這種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來拜訪九莉。他說就算這文章是男人寫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發生的關系都要發生。22歲還沒談過戀愛的九莉,覺得這一段時間與生命里無論什麼事都不一樣,讓她不顧一切,即使他是有婦之夫。
最後邵之雍情變拋棄九莉,最後九莉陷入糾結與痛苦之中,對愛情亦變得冷漠。
(10)小團圓電影女主角擴展閱讀
創作出版
1993年7月30日,張愛玲致信平鑫濤,「《對照記》加《小團圓》書太厚,書價太高,《小團圓》恐怕年內也還沒寫完。還是先出《對照記》吧。」張愛玲本人一度同意將《小團圓》在1994年2月的「皇冠四十周年慶」時刊出,與《對照記》合集出單行本。
但隨著張愛玲本人身體不佳,其寫作進度非常緩慢。1993年10月8日,張愛玲在給平鑫濤的信里說:「欣聞《對照記》將在11月後發表,《小團圓》一定要盡早寫完,不再會對讀者食言。」
同年,12月10日,張愛玲在給平鑫濤的信里說,「《小團圓》明年初絕對沒有,等寫得有點眉目了會提早來信告知。不過您不能拿它當回事,內容同《金鎖記》與《私語》而較深入,有些讀者會視為炒冷飯……」《對照記》單行本於1994年6月出版,成為張愛玲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