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導演的片酬都是多少
中國導演片酬揭秘
作為國內影壇「第一高手」的張藝謀能從執導的一部影片中拿到多少片酬?這一直是許多觀眾關心和好奇的問題。據某些電影界內部人士透露:張藝謀的新片《幸福時光》投資達上千萬元。一部既沒有大場面、又沒有高科技製作的國產影片斥資如此巨大顯然是驚人的。就演員來說,董潔是新人,不會有太高的片酬;趙本山以與張藝謀合作為榮,也不會要高價;其他演員更談不上會有多高的身價了。《幸福時光》總體投資600—700萬元就已足夠了,張藝謀的個人片酬估計佔到了影片總投資的三分之一,大約在300萬元左右。
前年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製作費高達900萬元,對一部農村題材的影片來說,這個數字無疑也同樣讓人感到吃驚。據說,魏敏芝拍完《一個都不能少》只得到6000元片酬,雖然張藝謀為水泉村翻修了馬路,為水泉小學翻蓋了校舍,但這能花得了多少錢?張藝謀從這部為「燭光工程」宣傳的影片中掙的片酬不會比《幸福時光》少多少。曾與張藝謀合作過的一位人士向記者透露,張藝謀賺取收入的方法是只拿一次性的高片酬,而不參與影片票房的分成,不用再擔任何市場風險。另外,影片製作費用都由他親自掌握,對資金使用控製得非常嚴。當然,像張藝謀這樣拿如此高片酬的導演,內地除陳凱歌外絕無僅有,陳凱歌就是憑那部製作成本上千萬美金的《荊軻刺秦王》發了大財。
尾隨在陳凱歌、張藝謀之後拿到高片酬的導演要算是馮小剛和姜文了,馮小剛拍攝的三部賀歲片都是捆綁式發行,片酬直接與票房收入掛鉤,以馮氏賀歲片驕人的票房業績,他獲取的片酬可想而知。據了解,去年他執導的《一聲嘆息》片酬在80至100萬元左右,而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片酬與其不相上下。
陳國星、馮小寧、張建亞等「實力派」導演的片酬一般在影片投資的十分之一左右,如馮小寧拍攝的《黃河絕戀》,影片投資400萬元,他拿到了30萬元的片酬。片酬最低的要算第六代導演了,張揚拍《愛情麻辣燙》才拿了3萬元的片酬;去年的《洗澡》票房喜人,當時他也只拿到10萬元的片酬。
其實正如某位業內人士講的那樣,電影導演的片酬同編劇的片酬一樣是不規范的,與影片投資方、投資方式、市場發行方式緊密相關,他們也不願意過多透露。雖然電影市場長期不景氣,但不可否認的是導演和演員的片酬都在穩步提高,不只是電影明星,電影導演照樣也能成為「富翁」。
⑵ 電影20億票房導演可以分多少錢
導演大概能拿到1000萬。
片酬有兩種,可以拿固定的數目,也可以分票房,也可以兩者都有。例如:
徐崢的泰囧曾說:當初電影公司並不看好這個劇本,徐崢自降身價自導自演,全片總共花費6000萬其中是3000萬製作+3000萬宣傳,沒想到最後12億票房,電影公司分到六億多,徐崢又拿到了6000萬的票房分紅。
票房分賬:
票房分賬指的是電影的票房由放映方,發行方,製作方三方分成。
電影的票房是放映方,發行方,製作方三方分成,比例為4:4:2。需要在總票房中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
剩下的錢當中,作為放映場所的影院拿走57%,製作方和發行方拿走43%。然後,製片方會根據事先的約定支付發行方一筆費用。剩下的錢扣除成本了之後,製作方和投資方再按約定分成。
具體的分成數額都有合同。成本和宣傳費三方各算各的,因為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成本和宣傳費用。再具體的,不同的電影也會不一樣。
⑶ 通常導演的收入在影片的收入中佔多大比例名導與明星的收入是怎樣的比例
所有人員的費用都是在製片階段談好的,電影的收入是收入,成本是成本,就算你問的是成本,導演從不要錢到出錢的都有。
如果你打算只靠票房回成本,那最最安全,就得票房有3000萬,才剛剛打平。
但很多電影,比如甄子丹動作片,海外有一些收入,那國內票房收支平衡點就不用成本乘以3。
大體這么算吧。
⑷ 電影票房和演員片酬是如何分配的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個人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最後,電影版權在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4)電影中導演片酬擴展閱讀
票房結算時間在院線下映後三個月內,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結算,然後分賬到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結算給個人賬戶。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也會有合同內具體列出,結算時間是六個月結算一次。演員、導演、製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資里,利潤歸投資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導演、演員、製片人也參與投資,那就按投資比例分成。
「演員高片酬也與大量外來資金湧入這一行業有關,很多資金為了讓影視項目獲得群眾關注,不惜高價吸引明星演員加入,同時進行各種惡意炒作。」
曾鈁建議,對惡意抬高片酬及惡性炒作高片酬的出品公司和製片公司進行行政警示,同時建立演員片酬指導制度,大幅超過指導片酬的出品公司和製片公司,需要出具說明文件來闡述高片酬的合理性。
為降低明星演員高片酬的不良社會影響,曾鈁還建議,弘揚正確的價值觀,消除社會不良影響,不宣傳、不炒作明星片酬,不鼓勵媒體出台收入排行榜。通過窗口指導,限制影視劇宣傳中僅以明星作為過度宣傳方式的行為。同時鼓勵明顯多做公益慈善事業,多參與學習,為廣大青少年樹立人生榜樣。
⑸ 一線導演一年大約可以賺多少錢
這個沒有固定的答案,關鍵看他的價值,導演有很多種,話劇導演,電視劇導演,都是導演。
不過我覺得樓主想知道的應該是電影導演。學導演的十個里有九個都是副導演。說白了就是干雜物活的。一個剛出道的導演也要看出身,北影的導演肯定跟藍翔的不一樣價。
娛樂圈是一個積累名氣的圈子,張藝謀第一部電影也沒多少。
李安還在家當過五年的「主婦」。。。
還有,一年掙多少,這個概念不明,有的導演一年能拍十部,有的十年拍一部,像卡梅隆。
總之,一個名牌導演一年能掙幾千萬,有的小導演可能剛能維持溫飽。
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⑹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麼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製片人分多少。
隨著2017年3月正式推出《電影產業促進法》政策出台以及電影票房連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別是218億、296億、441億、455億,559億)2018年票房突破600億。源於政策導向和高收益,電影投資已經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資人的決策當中。投資的動力源於收益,電影投資的收益主要來源於電影票房的高低。
那麼電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個人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
最後,電影版權在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票房分紅到賬時間:
票房結算時間一般在院線下映後三個月內,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結算,然後分賬到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結算給個人賬戶。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也會有合同內具體列出,結算時間一般是六個月結算一次。
演員、導演、製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資里,利潤歸投資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導演、演員、製片人也參與投資,那就按投資比例分成。
⑺ 影視導演到底賺錢嗎
很賺錢。導演的酬勞上漲速度絲毫不遜明星,僅僅十幾年而已,都已漲了數十倍。
例如2000年拍攝《幸福時光》時,張藝謀的片酬才只有30萬;到2002年《英雄》時,這個數字已經高達1000萬,超過片中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等任何一個大腕的片酬;在2008奧運會開閉幕式之後,片酬更是高達2000萬,即使明星也罕有匹敵。僅僅12年,張藝謀片酬就漲了60多倍。
圈內另外一位大導馮小剛的吸金能力以及片酬增長速度則絲毫不遜張藝謀:1997年拍攝《甲方乙方》的時候,葛優片酬60萬,馮小剛片酬只有葛優的一半,但他採取固定片酬加票房分成模式,最終拿到了117萬;《夜宴》和《集結號》,每部影片都帶給他上千萬的收入。
《唐山大地震》拿下6億票房,馮小剛拿到了創紀錄的6000萬;《一九四二》票房預期十億,馮小剛的收入又要翻番。15年間,其片酬漲了50多倍。
除了拍電影,導演們還有很多途徑賺錢
1、拍廣告
例如1.3億投資、發哥主演,即將殺入「國慶檔」的《銅雀台》備受關注,但拍這部大片的卻是新導演趙林山。趙林山的片酬也就100萬。在拍電影前,趙林山以拍廣告謀生,算資深廣告導演,「目前相比,當然是拍廣告賺錢,價錢不太一樣,要看具體情況,不過價格一般在100萬到300萬之內。」
2、二次獲酬
前不久,以李少紅(微博)為代表的導演們和編劇爭論「二次獲酬權」,以後也可能成為導演的一向永久性收入。意思就是說,除了製片方外,導演也參與票房分成,而隨著電影盈利渠道的增多,音像、電視、網路、國際版權等收入,導演也要分成。
3、兼任多種職務
不少導演除本職工作外,還兼任監制等多種職務,拿好幾份報酬。此外,還有個別導演更是侵吞了道具、美術等製作環節的報酬。
⑻ 到底是導演錢多還是演員錢多啊
很顯然是導演。
導演,是創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藉助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藝術家,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的任務是: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使他們充分發揮才能,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融為一體。
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視作品的風格,往往體現著導演的藝術風格和看待事物的價值觀。
在導演誕生之前,組織演出的工作由劇作家、富有經驗的主要演員或劇院經理來擔任。隨著戲劇自身的發展,戲劇導演的定義也在與時俱進。20世紀,導演的作用在戲劇演出中越來越重要。一般戲劇史公認的第一位導演是德國的梅寧根公爵。
在中國,電影未出現之前,相對歷史的戲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導演身份的出現和確立是很重要的——這至少說明,只有在戲劇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要素都有了相當的積累發展後,才需要導演來統一各戲劇元素,來組織演出。
19世紀末,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創造了電影藝術,二十世紀初英國的約翰·貝爾德創造了電視技術,影視的出現使導演的再創作以影視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文學劇本的構思,對導演影視作品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
然後物色和提案提議選擇演員,並根據具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視作品總的創作計劃。
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視作品全部攝制完成為止。藝術上沒有服從領導和聽命指揮,導演也不是電影的「教頭」,導演的職能就是作為組織電影的安排者之一和電影的總指導者。
⑼ 一部電影導演的片酬是如何計算的
很多時候一部導演的片酬他可能是按電影的收入來拿的。可能是按比例分配。如果拍的這部電影票房高他們賺的錢多導演所能拿到的片酬也會多一點。因為很多導演都會花錢投資自己的電影。
⑽ 現在一部電影十億八億的,導演能賺多少演員能分多少
片酬有兩種,可以拿固定的數目,也可以分票房,也可以兩者都有。
拿徐崢的泰囧來說:當初電影公司並不看好這個劇本,徐崢自降身價自導自演,全片總共花費6000萬(3000萬製作+3000萬宣傳),沒想到最後12億票房,電影公司分到六億多,徐崢又拿到了6000萬的票房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