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是《 旗魚》 劇情介紹: 這是一個關於游泳的勵志電影,也是一個感動人心的愛情故事! 因為文革而失學的躍海洋與母親回到鄉下生活,認識了同樣熱愛游泳的美麗小女孩白靈。 二人並沒有因為逆景而放棄加入國家泳隊的夢想,反而想盡法子利用簡陋的游泳設施繼續刻苦訓練,並因此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八年之後,二人到省城會合躍海洋的兒時好友高明參加選拔試,高明對白靈一見鍾情,當他看見白靈對躍海洋的感情,妒火中燒,好友二人更大打出手,高明的父親以躍海洋故意打傷高明為由,要將他逐出遊泳隊。 失意離隊的躍海洋心灰意冷,幸得白靈支持,二人終於坦誠了心意……躍海洋要再次回到游泳場上重新出發,就在比賽的前幾天,意外發生了,高明父親因文革的平反而遭受打擊,躍海洋在勸解高明時,受了傷。最後躍海洋忍著疼痛,參加了比賽獲得了冠軍。最後,躍海洋並沒有出什麼大事。好友冰釋前嫌,躍海洋和白靈有情人終成眷屬。
㈡ 感天動地父子情電影
《背著爸爸去上學》
主要演員:趙強、江化霖、於芮、顏丹晨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石娃是一個山區農村的孩子,從小失去了母親,家境貧寒。爸爸用一把銅勺決定了石娃上學的命運,而姐姐則退了學,早早嫁了出去,用收到的彩禮錢為石娃付學費。石娃的老師很欣賞這個聰明刻苦的孩子,多次為石娃墊付學費,這一切都促使石娃克服種種困難,刻苦學習。石娃獲得了全國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一等獎的桂冠,當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省師范學校時,父親卻因中風而癱卧床上。堅強的石娃謝絕了鄉親們的幫助,作出了驚人的抉擇:背起父親,走出馬蓮河,進省城上學……
該片獲得1998年第五屆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1999年第八屆中國電影童牛獎優秀成人演員獎(顏丹晨飾姐姐);1999年第29屆瑞士吉福尼國際電影節銅神鷹獎。
《海洋天堂》
一位47歲的父親,名叫王心誠(李連傑飾),他21歲的兒子大福(文章飾)從小患有自閉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閉的世界裡,無法獨立生活。大福的媽媽(高圓圓飾)在大福年幼的時候,因為承受不了兒子患病的消息,在一次意外中喪生,王心誠獨自一人把大福撫養長大,與兒子相依為命。
然而此時,王心誠被確診患肝癌晚期,生命只剩3~4個月的時間,如何安置好大福的生活,成了王心誠日夜焦灼的心頭大事,他甚至想到要帶著大福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經過多方打聽,歷盡周折,王心誠終於找到了一所能夠接收大福的機構,卻發現大福在這局促單調的環境中,如同離開了水的魚,頓時失去生氣。大福生性愛水,每天在父親工作的海洋館里暢游是他最快樂的時光,他還在這里結識了唯一的朋友,表演雜技的玲玲(桂綸鎂飾),大福成了獨自在異鄉漂泊的玲玲最好的傾聽者。
為了大福能夠快樂地生活下去,留在他最心愛的海洋館,王心誠為自己制定了最不可能完成的計劃,教會大福在海洋館「上班」。他費盡心力地教大福自己坐公交車去海洋館,在海洋館擦地。為了不讓大福感到孤獨,他不惜拖著病重的身體,背著自製的龜殼扮成海龜,陪著大福游泳。他告訴大福自己將會變成海龜,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王心誠最終離開了人世,卻已心中無憾,而大福也學會了在海洋館「上班」。
影片結尾,大福就像從前趴在父親背上一樣,伏在海龜的身上,和他一起游泳,安心而幸福,父親永遠和他在一起。。。
《末日危途》
這是一個發生人類文明大毀滅後的寓言故事:倖存下來的一對父子穿過寒冷的城市廢墟、荒無人煙的沙漠不斷地向南行走,希望到達溫暖的海邊,尋找到活下去的可能,寒冷、飢餓侵襲著他們,還有吃人的人。孩子的母親不堪面對這樣的絕望,選擇了自殺。不願放棄的父親,帶著幼小的兒子,推一輛超市的手推車,裡面放著毛毯、油布、沿路找到還沒變質的食物罐頭,隨身攜帶一把只剩一顆子彈的手槍,向南方不停跋涉。途中他們幾度陷入飢寒交迫的絕境,幾次又幸運的絕處逢生。一路上,父親不時警惕著避開可能有人的足跡以求自保,幼年的兒子卻常常寄望能遇上和他們一樣的好人。
不斷向南的求生之旅,將父子倆帶到了期望中的海邊,可是茫茫的大洋,依然看不到任何生的希望,在海灘上停留數日後,他們繼續前行。父親的咳嗽日益嚴重,加上腿部受傷,終於不支倒下,處於驚恐中的兒子,在父親的遺言下,拿著手槍,獨自走到了路上。一個有妻有兒有女的男人收留了他,男孩被這個家庭中的女人摟在懷中,文學里女性以救贖者身份現身的意象,再次出現,人類也在此刻終於見到了重生的希望。
暫時只想到這 幾部,想起了再補充。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㈢ 求無間道演員表
無間道演員表如下
1、劉德華飾演:劉健明
2、曾志偉飾演:韓琛
3、陳冠希飾演:少年劉健明
4、陳慧琳飾演:李心兒(心理醫生)
5、林家棟飾演:大B
6、蕭亞軒飾演:May
7、尹志強飾演:梁警司
8、許金峰飾演:警校校長
9、梁朝偉飾演:陳永仁
10、黃秋生飾演:黃志誠
11、余文樂飾演:少年陳永仁
12、杜汶澤飾演:徐偉強(傻強)
13、鄭秀文飾演:Mary(劉健明女友)
14、吳廷燁飾演:強Sir
15、林迪安飾演:迪比亞路
《無間道》是寰亞電影發行公司於2002年出品的一部警匪片,由劉偉強、麥兆輝執導,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曾志偉等主演。該片講述的是兩個身份混亂的男人分別為警方和黑社會的卧底,經過一場激烈的角斗,他們決心要尋回自己的故事。
2003年該片獲得了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第4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等獎項,梁朝偉憑借該片獲得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等獎項。
(3)電影無間父子情演員表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劉德華飾:健明
刑事情報科高級督察,韓琛內應。劉健明於屋村長大,年少無知時加入了黑社會,之後接受黑社會大哥韓琛的指示加入了警隊。多年來劉在警隊努力不倦,加上韓琛在背後的支持,提供了不少的敵方黑社會犯罪情報,令他在警隊內平步青雲,連年晉升至高級督察。
2、梁朝偉飾:永仁
韓琛得力手下,實為警方卧底。陳永仁一生的志願是當上一個好警察,當年投考警隊後被挑選進入一個核心的卧底計劃,目的是滲進黑社會的高層。成功在望的時候,負責計劃的上司們相繼死去,陳永仁面對一個兩難的局面。
3、黃秋生飾:黃志誠
重案組警司,陳永仁上司,韓琛的死敵。黃志誠是重案組A隊的主責警司,負責一個核心的卧底計劃。他在警校挑選了陳永仁參與計劃,多年過後他與陳永仁的關系已情同父子。
㈣ 無間道阿黃誰演的
黃秋生。
黃秋生(Anthony Perry),1961年9月2日出生於香港,中國香港影視男演員,中英混血兒。
2002年在電視劇《無間道》中飾演黃志誠,重案組警司,陳永仁上司,韓琛的死敵。黃志誠是重案組A隊的主責警司,負責一個核心的卧底計劃。
他在警校挑選了陳永仁參與計劃,多年過後他與陳永仁的關系已情同父子。
演藝經歷:
1983年黃秋生入讀香港亞洲電視演員訓練班而出道。
1985年出演電影《y89代》後入香港演藝學院深造,成為該校第一屆畢業生。
1986年加入無線電視台,參演過《天若有情》《人海驕陽》等劇集。憑借1994年影片《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和1998年影片《野獸刑警》兩次榮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2003年黃秋生憑借著《無間道》贏得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2005年黃秋生更憑著《頭文字D》再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2011黃秋生憑借《競雄女俠·秋瑾》獲得第3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男配角。
2015年12月13日,在TVB萬千星輝頒獎禮上獲最佳男主角獎。
2019年,憑借《淪落人》獲得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㈤ 中央6台電影頻道昨天放了什麼電影
樓主你好
昨天CCTV6電影頻道
播放的電影有很多 你沒有說明具體時間段
節目表已上傳請樓主自行比對時間與節目
有圖有真相求採納 點擊可以查看大圖哦
㈥ 義大利電影父子情深影片中媽媽是孩子的媽媽嗎片中的父親得了什麼病片中的媽媽和爸爸結婚沒有
義大利電影《父子情深》由賴蒙多·德爾瓦爾佐導演,貝金姆·費謬 雷納托·切斯蒂 阿爾斯蒂娜·貝利主演。在中國播放時,則由上海電影譯制廠1981譯制,主要配音演員有劉廣寧、喬榛、王建新、施融、丁建華等。
不久,盧卡患了敗血症,羅貝爾托才感到自己平時對兒子的關心太少了,他很少到學校去看望盧卡,他總是以工作忙為借口,剝奪了盧卡同他在一起的機會。父親日夜守護在他身旁,並千方百計地滿足了孩子到游藝場游樂的願望。也許是出於同情心,已經關門的空無一人的游樂場為盧卡重新開放,羅貝爾托抱著心愛的盧卡在各處玩著。盧卡臨死前終於得到了父親的愛,但父親的內疚卻永遠難以消除。
影片通過最真實的情節敘述,刻畫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傳達了無需言說的濃濃父子之情,感人至深。
㈦ 告訴我一些關於父子情的外國電影
1,《父子迷情》
《父子迷情》是由亞歷山大·索科洛夫執導,安德烈·薛提寧、阿里克謝·尼穆斯霍夫主演的劇情片,於2004年1月21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一位父親與兒子長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看起來像兄弟,有時甚至像一對戀人的故事。
2,《老爸向前沖》
《老爸向前沖》是由丹尼斯·杜根執導,亞當·桑德勒、喬伊·勞倫·亞當斯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法律系畢業生Sonny三十齣頭,不願長大和輕浮的性格令女朋友向他提出分手。為了令她回心轉意,辛尼向福利署訛稱是五歲男孩朱利的生父並收養他,藉以證明自己是可託付終生。
3,《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情感電影,由黃東赫執導,金英哲、丹尼爾·海尼主演,該片於2007年9月6日在韓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一個被美國家庭領養的孩子,在22年後回國與殺人犯生父相認的感人故事。
4,《大魚》
《大魚》是一部2003年出品的美國奇幻片,故事改編自丹尼爾·華勒斯(Daniel Wallace)於1998年出版的《大魚老爸》(Big Fish)改編而成。
由蒂姆·伯頓執導,由伊萬·麥克格雷格、阿爾伯特·芬尼和傑西卡·蘭格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3年12月10日在美國紐約率先放映。電影以孩子的口吻來敘述其爸爸傳奇的一生。
5,《因父之名》
《因父之名》是由美國環球影業製作的劇情片。該片由吉姆·謝執導,丹尼爾·戴·路易斯、艾瑪·湯普森等人主演,於1993年12月12日上映。
影片講述了蓋瑞康倫是個不知深淺的小賊,無意間得罪了當地政府。之後他逃往英國,卻被警察誣陷為罪犯並被判無期徒刑。其父親為救兒子,但卻也被關入牢。多年之後一位英國女律師才為康倫父子洗刷罪名。
㈧ 誰可以幫我提供一些「父子情」的影片
《美麗人生》,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比較感人
《克萊默夫婦》 Kramer VS. Kramer,很棒!
《父子情深》 Tribute
《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不一樣的童年》 A Bronx Tale,又譯《四海情深》、《布朗克斯的故事》,羅伯特·德·尼羅首次執導並主演的自傳性影片。
《生死頻率》 Frequency ,不錯的科幻片,主題是父子情
《大魚》 Big Fish 有點魔幻色彩~~~
《父子情深》 The last snow in spring,義大利的老片子,很感人。
《千里走單騎》
《父子情》,1982香港電影金像獎
我個人最喜歡達斯汀·霍夫曼和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的《克萊默夫婦》,看哭了…………
至於感動的片子就很多了,像《天堂電影院》。
㈨ 誰知道電影<英雄>和<無間道>的劇情和演員
喜歡港版《無間道》的影迷,可能會比較難以喜歡這個美版
港版是時尚的。不論鏡頭對準的是高級警員,還是街頭混混,那種魅力之都的精英氣氛,都給人一種干凈清爽的感覺。
美版是粗俗的。臟話成了角色的標志,從警員到黑幫頭子,在國罵方面都是個頂個的熟練。這里的警察也很少西裝革履或制服筆挺,休閑懶散的風格使劇中人物看起來很家常。
港版是內斂的。無論是劉建明內心的慾望,還是陳永仁那逝去的愛;無論是黃Sir對永仁的愛護,還是韓琛對建明的算計……一切都是在隱諱的狀態下進行,反而能勾動觀眾敏感的心弦。
美版是奔放的。黑幫老大的霸氣,不僅寫在老傑克的臉上,還存在於他的每一段話和每一個舉手投足當中。盡管他在派頭上比不過港版中的韓琛,但在囂張程度上則是大大超越。其中各種感情的表達,也是很直觀熱烈的,熱烈到卧底的雙方竟然玩起了三角戀。難怪他們最後的「天台決戰」無法像港版那麼冷靜,情敵之間嘛,是一定要飽以老拳才能解恨的。
港版是中正均衡的。一正一反兩個卧底,兩老兩少的層級搭配,你有未婚妻,我有知心人。勢均力敵的架勢,營造出特殊的緊張氛圍。配以舒緩精緻的攝影,這種氛圍又被文藝化,從而使全片散發出東方情調特有的淡雅醇和風味。
美版是偏私寵幸的。這個偏愛和寵幸的對象,就是老傑克,傑克尼科爾森(JackNicolson)。他飾演的黑幫老大,一舉突破了港版中四分之一不到的戲份,不僅超越對手警察組長很多,甚至凌駕於兩位卧底角色之上,成為美版中的靈魂人物。如此一來,美版的重點,就偏離了港版中警匪雙方的鬥智鬥力,而變成一力刻畫一個黑幫老大的聲威以及由此給相關人等帶來的命運轉折。
演繹重點、表現手法的完全不同,並不代表美版的《無間道風雲》是部爛片。恰恰相反,它是一部非常具有觀賞性的影片,在老馬的作品中,具有如此娛樂精神的電影,廣大人民群眾已經渴望很久了。
無間行者 The Departed (2006)
劇情介紹:
兩條看似完全平行的生命軌跡,一旦交叉,只會帶來毀滅……
位於波士頓南部的馬薩諸塞州的警察局裡正緊鑼密鼓地統籌安排,他們即將迎來一場大范圍的圍剿行動,波士頓的底層社會被愛爾蘭黑幫所控制,警局決定下大力度,一舉搗毀這個最大的犯罪集團網。然而,犯罪組織的龍頭老大弗蘭克·科斯特洛卻太過狡猾,擒賊先擒王,不把他拉下台,他名下的組織永遠都不會消亡。恰逢一批新警員從警校畢業,對於社會來說,他們就像是一張張白紙,局長從中拿出了比利·考斯蒂根的檔案,他需要有人能夠滲透進黑幫,從內部為警局傳遞消息,而比利就是最完美的人選,因為他本身就是從波士頓南部底層走出來的。於是,比利還未穿上警服,就重新回到了街頭。
與此同時,與比利同期畢業的另一位年輕警員科林·沙利文卻得到了完全不一樣的待遇,屢破奇案的他被當成了警察的未來之星,短短幾年,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語,最終,他成功地進入為對付弗蘭克而專門成立的調查小分隊中,並成為這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然而對他信任有加的長官可能並不知道,其實科林是弗蘭克安插進警局的一顆棋子,偷偷地將警察的行動事先通知給弗蘭克。
比利和科林都活在雙重身份的困擾中,並漸漸混淆了最基本的判斷力,他們成了收集信息的機器,然後再將自己所知道的告訴那個真正的「老闆」……然而紙包不住火,警局和弗蘭克幾乎同時開始懷疑自己的內部出了奸細,他們開始著手一系列調查,誓要將卧底揪出來,一切沖突開始明朗化,而比利和科林則不斷受到身份曝露的威脅,他們要保住的,不是真實身份,而是性命。
幕後製作:
【從香港到波士頓】
嚴格說來,《無間行者》講述的是兩名立場不同的警察的生活:科林·沙利文,頭腦靈活且野心勃勃,從微不足道的小警員迅速成長為一名舉足輕重的高級警官,進入了專門為打擊弗蘭克·科斯特洛成立的專案小組;比利·考斯蒂根,是波士頓南部最底層社會的代表,他在街頭摸打滾爬,所以擁有難能可貴的街頭經驗,他不甘於像身邊其他人那般墮落著混日子,希望通過考入警校來改變自己的人生,最終卻仍然成為犯罪組織的一名核心人物。然而,科林和比利的真實身份卻是互相調換的,他們的行為帶著雙重目的,在一場危險的游戲中小心前行,稍有不慎,小命不保。
《無間行者》的故事靈感起於2002年香港電影《無間道》,因其在亞洲的風靡程度而受到了好萊塢製片商的關注,最終以一種全新的面貌登陸美國……美國版本的影片由威廉·莫納漢(William Monahan)進行編劇,其實在接下這個工作之前,他並沒有看過中國版的《無間道》,但仍然為這個偉大的故事著迷,同時,他也意識到,從香港平移到波士頓,即使是同樣的故事,也應該有特色完全不同的角色去支撐,雖然他喜歡極了《無間道》中每一個角色都是那般的處心積慮,但他更想創造的是一個美國式的悲劇,而非中國式的,他的想法比較簡單:人,一旦被迫與他熟悉的生活剝離,就註定了悲慘的結束。
香港版的《無間道》是那種曾被廣大影迷所喜歡的犯罪類型片的典型,但首先要說明的是,《無間行者》並非《無間道》的重拍版,只是被故事中的人性激發了靈感而已。而且,除了藉助了相同的故事線索外,莫納漢創作的劇本也與香港版有著天壤之別,這里真正能打動人心的並非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而是人性中最堅強、最不可戰勝的那一面。
《無間行者》仍然是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最擅長的黑幫片,卻與以往有著非常大的區別,不僅僅是影片的背景地被改在了波士頓,主角被換成了愛爾蘭黑幫,還因為這是斯科塞斯第一次涉及探討美國警察機構內部以及貪污問題。在波士頓南部,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到幾年前,愛爾蘭黑幫一直控制著城市的地下黑幫組織,他們是絕對的犯罪核心。可是為何在將近30年的時間里,愛爾蘭犯罪分子能在波士頓如此猖狂,與警察內部的腐敗是分不開的。
【警察,還是罪犯?】
兩個年輕人被迫走進了與他們期望完全相反的世界裡,在警察機構和黑幫組織中過著折磨著神經的非人生活。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是比利·考斯蒂根,一個剛剛從警校畢業且成績優異的年輕警員,可是他還沒有證明自己作為一名警察的能力,就服從上級的安排,執行了一項危險的卧底任務。從小,比利一直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警察,他生長於波士頓的底層社會,性格里有著一種不加修飾的粗糙,一直嘗試著擺脫原來的生活,加入警隊就成了他惟一的希望。然而很有諷刺味道的是,一個命令,就讓比利不情願地回到了他一直努力掙脫的世界,有好幾次,他都差點曝露身份,而且一切線索都指向「比利是卧底」這一事實,於是弗蘭克開始巧設陷井,等著比利自投羅網……在最有智慧的犯罪頭子面前,比利能夠成功逃脫嗎?
科林·沙利文和比利很相似,也來自波士頓南部,是同一期畢業的警員。然而他也過著雙重人生,和比利就像是鏡里鏡外的同一人……馬特·達蒙扮演的科林是警局的天之驕子,他很快就爬到了警官的位置,而和他一起畢業的同學卻還在街頭巡邏呢。即使如此,科林卻和比利一樣凄慘,他越來越深陷於自己穩步上升的身份地位中不能自拔,可他同時還是犯罪組織的同盟。科林本來深信自己擁有足夠的智慧處理好這種雙重身份,可事實卻是事態的發展已經離開了他的掌握。影片一開始,就是弗蘭克在收留科林的那一天對他說的話--那時科林只有12歲,弗蘭克告訴科林什麼是價值觀,同時也說明,如果沒有自己,科林什麼都不是。所以在科林的內心深處,其實是非常懼怕弗蘭克的,弗蘭克比他的父親要更具權威性。弗蘭克發現這一點後,覺得應該適時地利用一下科林對自己的忠誠,於是安排他進入了警局,並一手策劃讓他破了幾起大案子,讓他在警局做到一定的職位,才能更好的為自己做事。
雖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卻有著共性,只不過是科林選擇了一條路,然後比利選擇了另一條路……這兩條路,都是不歸路。
美版《無間道》——浪費了港版好劇本
尚未觀之,褒獎之聲已是一片。《無間道風雲》的浩大聲勢令我充滿期望。然,觀看的結果卻是失望。不否認有港版的先入為主,但更確切地說,是文化隔膜帶來的消化不良。
首先來說該作在馬丁·西科塞斯作品系列中的地位。有人說《無》是《好傢伙》後最棒的馬丁作品,我卻深不以為然。而有評論認為《紐約黑幫》是馬丁的失敗之作,個人也不以為然。讓丹尼爾-戴-劉易斯入化的表演\群眾演員囂張的激情\歷史街景的再現完美融合,從而誕生一部黑幫史詩的任務個人認為完成的非常漂亮,完全可勝任《好傢伙》後最好電影之譽。而《無間道風雲》,則應是馬丁不失水準之作,並非鐵板一塊,完美無缺。
首先老馬讓那個囂張的無以復加的「好萊塢第一流氓」 傑克·尼科爾森占據了太多的銀幕時間。有人說老馬強化了傑克扮演的科斯特羅的敘述使影片脫離了港版原作拘泥人物命運的窠臼,從而呈現出波士頓黑幫勢力一角,是老馬擅長的社會寫實風格。而個人恰恰認為這是影片的最大敗筆。如其所說,則故事就沒有必要從港版《無間道》劇本取血,完全可將科斯特羅的戲份再加大,如果非要描寫黑白兩道內鬼角力,則應該把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的比利描述成警界棋子,突出其沖突前鋒的身份,弱化個人悲劇感。這樣,黑白卧底的沖突直接體現黑幫和警界的沖突,或再輔以警界腐敗等情節,以呈現波士頓黑白勢力全貌。則影片完全可進入老馬的自由世界任意揮灑,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既然從港版《無間道》取血,自然應該抓住港版的精髓。那麼現在這樣的處理,則似有均攤劇力之嫌。科斯特羅並未完全展開,而科林和比利二人命運之荒謬悲苦,也沒有得到全情展現。老馬刻意不看港版,刻意避開港版風格的苦心,恰恰使他在《無間道風雲》的處理上顯得過於個人化,造成與原劇本內核的偏離。因原劇本最為成功之處,正是將焦點置於黑白卧底互鬥引來的張力,以及由此引發的身份掙扎,所謂人在江湖,無間煉獄。劇本的劇眼在悲劇氣氛上,是寫意而陰冷的內向型故事,而非大開大閡的外向型的社會寫實。
這種無當的處理,令影片看上去像個被慣壞了孩子,恣意妄為,不知節制。這並非老馬不懂含蓄低調,即使以他的《出租汽車司機》和《好傢伙》為例,我們也能看到,老馬知曉運用低調的人物性格,或低調的技術處理配以囂張的人物性格完成故事營造,這令那些影片歷久彌新,不褪經典。可美版《無間道》,恰恰在本應表現低調之時,失了控制。這就像是一種逆反,因一貫與奧斯卡無緣,迎合之作《飛行家》也鎩羽而歸,老馬的心理這次似乎多了不為獎項所累的灑脫和率性,要全情做回自己。可這種率性卻大大出格,令一個好劇本變成了並非經典的水準之作,真乃可惜。所謂過猶不及吧。
下面我純以個人角度說說美版港版的區別(相信影迷們看完《無間道風雲》後都會有這樣的沖動和興趣的)。
角色
首先,港版將劇力最大程度上給了陳永仁和劉建明,對二者身份顛倒痛苦不堪的情境做了較為充分的展現。雖然沒有交代劉建明和韓琛關系由來,卻並不影響內鬼角力這一影片核心。相反,卻對黃Sir和陳永仁的關系做了適當描述,即使篇幅很短,卻大大強化了影片向善的內力。比如在天台上,黃Sir給陳永仁手錶作禮物的情節,寥寥數筆,已經鋪墊了一種溫暖的情懷。這樣,當黃Sir從天台墜落,死在陳永仁面前時,那種悲戚和心悸才顯得至為震撼。即使在技術上,港版的處理也要強過美版。港版中從陳永仁身旁墜落的黃將轎車砸爛,美版中警察則直墜比利眼前。前者不僅觸目驚心,而且因有感情鋪墊,令人體會到黃和陳類似父子情愫的轟然崩裂,無疑更為揪心。
馬丁在處理科林和比利因身份焦慮帶來的痛苦上,筆墨寥寥。比利的痛苦相對交代的多一些,可不知大家注意了否,他的痛苦,更多的來自於,與科斯特羅及其手下這類殺人惡魔共處帶來的精神緊張和恐怖,而不是來自自身身份定位的焦灼。而在科林身上,我們幾乎沒有感覺到一個黑幫分子在卧底生涯中漸漸向善,欲洗刷自己過往污跡的慾望。港版中劉建明殺死韓琛毫不猶豫,因為殺死韓琛就是消滅了唯一知曉他污跡的證人,這種主動性令劉建明掙脫黑幫身份的內心祈望躍然而出;而美版中,科林殺死老大似是無奈之舉,完全沒有了人物心理層面的動因。不注重心理營造而注重事件過程的風格,使科林和比利的天台見面狼狽而平庸,失去了兩個內鬼的心理對峙張力。「對不起,我是警察!」這句港版台詞,完美詮釋了黑白二者身份焦灼和推動著人物行為動機。美版中我們幾乎感受不到這種焦灼。
對科斯特羅過於沉迷的描寫,使科林和比利淪為配角。而且比利混到科斯特羅身邊的過程也過份輕松,難以相信黑幫這樣輕易上鉤。而對警察粗口的迷戀也毫無理由,因為沒有任何時間和事件解釋這些粗口所謂何來。馬克·威爾伯格扮演的警察性格之突兀,在老馬以往影片中也是少見。在一些警匪片中我們看到警察大爆粗口,是為了表現警察的腐敗,或是為塑造反英雄化的警察形象服務。可此處的粗口,則有為粗俗而粗俗之嫌。而且警察與比利見面,也實在沒有必要兩人同時出現。。。馬丁·辛這種在《現代啟示錄》中光芒四射的演技派,在整個影片中淪為符號,簡直渺小至不見,甚為可惜。戲份都給了尼科爾森的嚴重後果就是,看完美版後,滿腦留下的都是他那一臉猙獰的表情,其他人似乎消失了。。。。。。
技術
在某些技術處理上,港版更為可信和有張力。比如在黑幫交易的關鍵戲份,陳永仁利用暗藏的發報器,劉建明利用警察科技工具相互進行的時間爭奪,不僅合理,而且張力十足,有令人屏息靜觀的力量。二人傳送情報的過程十分緊張,這是因為劉偉強對時間的處理具有「咬合」感,頗能調動觀眾心弦。而美版中這一過程全部交給手機處理,當然因為老馬將故事背景設為1970年代有關,卻很難調動觀眾參與感。總體看來,港版運用了較為恰當的技術手段營造黑白二鬼的緊張角力。如鏡頭語言,劉建明看向黃Sir發報的手,使用了合理的推鏡;而往來警匪之間的各類移動鏡頭則維系了氣場上的連貫和對細節的關注。整體氣氛肅靜,劇力卻在眼神和手下傳遞,因此營造了一種喻危機於靜態的氣氛。而反觀美版卻發現,老馬不知何故,對本可以而且應該營造緊張氣氛的場合,大多籠統交代,技術上無顯在處理,時間上咬合感不強,情節於是失於平淡。大概老馬太著重於表現尼科爾森的個人恐怖魅力了,失去了對時間的敏感。
風格
港版注重細節和美版注重過程,造成了風格上的不同。這種注重過程,注重寫實的風格,令美版就像是一部警匪流水賬,失去了原作最為出彩的心理氣氛。與《好傢伙》比起來個人認為《無間道風雲》完全失控。節奏過份緊湊,缺乏氣口,愛情戲又過於戲劇化。少了《好傢伙》和《賭城風雲》對事件\對人物塑造的雍容不迫。即使音樂也緊緊張張,滿鋪滿用,有時甚至到了讓人鬧心的程度。《好傢伙》的故事來自於黑幫成員親自書寫的回憶錄,這讓其在敘事角度上佔有了先天的優勢,即能夠令馬丁以描寫家族事務般的雍容還原黑幫被種種途說歪曲甚至神化的本來面目,因而令《好傢伙》具備了社會學意義上的真實,同時又兼有電影作品的造夢基因,於是《好傢伙》便有了風骨,一種直逼現實卻又傳奇化了的風骨。而《無間道風雲》則意圖通過黑幫和警界角力表現那個什麼世界像老鼠的矯情命題,卻又沒有更多素材來支撐這一命題。因為原劇本的命題根本不在此處,當然費力不討好。非原創劇本被好萊塢編劇改得走了形,以削足適履地適應馬丁的風格,於是原作精髓盡失,而使美版《無間道》成了一部警匪片片庫中並不鮮見的作品。
總之,港版是東方化的\內斂的\低調的\精緻的,更多的傾向於描寫人物內心的焦慮和身份掙扎;美版是西方化的\張揚的\有野心的,意圖打造黑幫哲學和展現社會現實。正如影片結束那個鏡頭,一隻老鼠爬過市政廳前景,用以呼應警察說的關於世界就像老鼠的台詞。可個人無法對美版產生太大喜好。
我對美版的了無好感也許有些言重了,這里確實有著港版先入為主的重要原因。但更多的是為《無間道》這一優秀劇本感到惋惜。只當是一種立足中國人審美和心理的牢騷吧。喜歡美版的不必太過較真,自然喜歡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