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第6代導演都有些誰啊
關於「第六代」最原始的界定,最早僅僅是指北京電影學院85班——王小帥、張元(blog)、劉冰鑒、唐大年(blog)、婁燁、路學長、胡雪楊(包括87班的管虎、李欣)這個群體,隨後這個群體中又匯入了中央戲劇學院的張揚、施潤玖和金琛等人,這份名單里也包括後來電影學院93級的賈樟柯.但時至今日,「第六代」這個約定俗成的說法早已無法涵蓋「第五代之後國內電影創作群體」這一概念,或者用新導演來界定這些有著鮮活生命力的,視角個人化的導演們。實際上,他們的群體正在變得越來越龐大,也越來越難以統一界定。許多不是從傳統的電影或者相關學院畢業的學習過傳統電影經驗的導演們如朱文、崔子恩、吳文光、杜海濱、程裕蘇、孟奇、王超、瞿永明等,他們的電影製作與中國的傳統電影相比,顯然呈現一種分裂狀態,還有更年輕的一批人,比如寧浩,他們雖然不是「第六代」,但卻依然是在新導演的范疇之內。
❷ 中國大陸電影的六代導演的作品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從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不了解什麼是電影,他們往往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第一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張石川(1889—1953)、鄭正秋(1888—1935)。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以及早期最有影響的《孤兒救祖記》等都出自他們兩人之手。但兩人相比,鄭正秋比張石川更有藝術主見與追求,張石川的製片方針是「處處惟興趣是尚」,鄭正秋則提出影片不僅要迎合觀眾,而且要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強,結構嚴謹,戲劇沖突較強。特別是後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賞,表演的樸素細膩,導演手法的自然流暢,使得該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創下連映60天的記錄。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第二代導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 「第二代導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鄭君里、費穆、吳永剛、桑弧、湯曉丹。 這個時期,中國的電影表演藝術也屬於由萌芽到起步階段。 「第三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這一代導演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在影片努力反映時代,深入地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第三代導演」中成蔭、水華、崔嵬、謝鐵驪、謝晉、凌子風、李俊最有代表性。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這一代導演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在影片努力反映時代,深入地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六十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還包括在同一時期自學成材的人。他們雖然學藝於六十年代,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其藝術才華到1977年以後才發揮出來。幾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導演」,一旦沖出起跑線,便顯示出穩健的創作實力和持久的藝術後勁。他們以開放的視野,吸收新鮮的藝術經驗,不懈地探索藝術的特性,承上啟下,力圖用新觀念來改造和發展中國電影。他們提出中國電影要「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的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和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導演」有理論,有實踐,是這一時期獲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導演力量。 在「第四代導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 除上述導演外,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於本正、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王君正、張子恩、宋崇、叢連文等都以不同風格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在「第五代導演」這一群體中,還涌現了其他一些優秀人才,如張軍釗、李少紅、胡玫、周曉文、寧瀛、劉苗苗等在這一時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2004年,賈樟柯、王小帥、朱文組成的第六代,終於集體登堂入室。在歷經了十年坎坷之後,這些「奔四張」的導演,開始掙扎著在電影市場的夾縫中艱難求生。這些依舊希望張揚自我的導演面對藝術、官方、市場,「一個頭兩個大」。看來,即使上岸了,第六代仍然徘徊在主流的邊緣…… 2005,中國電影百年,第六代導演突然迸發出強勁的創作力,寂寥的中國影壇突然煥發了勃勃生機。陸川的《可可西里》、顧長衛的《孔雀》、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賈樟柯的《世界》、王小帥的《青紅》,每一部,都有參加過國際電影節的光環,而且相繼在國內上映。
❸ 中國電影的六代導演,是怎麼劃分的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
❹ 中國第六代導演有哪些
如下:
一、張元:
張楊的主要作品有《愛情麻辣燙》《洗澡》《昨天》等,在第六代導演中,他一直能夠通過貼近現實的電影合作,規避開意識形態的限制,並且形成自己的風格。
❺ 中國第六代導演有哪些,創作風格是什麼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張元、王小帥、管虎、婁燁、賈樟柯、王全安、陸川、寧浩等等,他們一般是在90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開始從事導演工作的一批年輕導演。
其整體的創作風格有:①遠離政治、歷史,對義大利表現主義有借鑒學習,再現現實生活,大多是對當代城市生活的描述;②生活流式的記錄生活,在日常狀態下寫人性的光明和陰暗;③注重個人體驗,描寫都市的浮華感。但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點:①過分迷戀自己對電影的理解,放棄了常規電影的敘事方式,使他們的影片在造型敘事上充滿陌生感;②過分執著表達自己的生命體驗,因而影片視野狹窄,自說自話色彩濃厚,難以與大眾溝通。
❻ 請問 中國第六代導演都是有哪些 越多越好 謝謝
張元
1990:《媽媽》 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1993年獲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影評人獎
1993:《北京雜種》1993年瑞士盧卡諾電影節評審委員會獎
1994:《廣場》(和段錦川合導,紀錄片)1995年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
1995:《兒子》荷蘭鹿特丹電影節的金虎獎
1996:《東宮西宮》阿根廷馬格帕羅塔電影節的最佳編劇獎
1997:《釘子戶》日本HBF第3屆「今日亞洲」錄像紀錄片大賽頭獎
1999:《過年回家》1999年第56屆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0:《瘋狂英語》(紀錄片)義大利米蘭電影製作人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2000:《金星小姐》(紀錄片)
2003:《我愛你》
2003:《江姐》
2003:《綠茶》
2004:《看上去很美》
賈樟柯
1994:《有一天,在北京》(紀錄片)
1995:《小山回家》(短片)
1996:《嘟嘟》(短片)
1997:《小武》
2000:《站台》
2001:《公共場所》(紀錄片)2002年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大獎
2002:《任逍遙》
2004:《世界》
婁燁
1993:《周末情人》
1996:《危情少女》
2000:《蘇州河》
2003:《紫蝴蝶》 霍建起
1995:《贏家》
1996:《歌手》
1998:《那山那人那狗》1999年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第23屆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觀眾最喜愛的影片大獎、2000年第31屆印度國際電影節銀孔雀獎
1999:《九九艷陽天》
2000:《藍色愛情》2001年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2002:《生活秀》
2003:《暖》第16屆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金麒麟獎、第23屆金雞獎最佳導演
胡雪揚
1990:《童年往事》(在校短片)1990年美國奧斯卡學院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1991:《留守女士》 第1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開羅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1994:《湮沒的青春》第15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導演特別榮譽獎
1995:《牽牛花》
1996:《罪惡》
2000:《冰與火》
2004:《頤和園》
王小帥
1993:《冬春的日子》希臘塞索斯尼克國際電影節金亞歷山大獎
1994:《極度寒冷》
1997:《扁擔,姑娘》
1999:《夢幻田園》
2000:《十七歲的單車》2001年第51屆德國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2003:《漂流者》
2004:《11朵鮮花》
管虎
1993:《頭發亂了》
1996:《浪漫街頭》
1999:《再見,我們的1948》(又名《古城童話》)
2001:《上車,走吧》(電視電影)
2002:《西施眼》2002年夏威夷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評審團獎
2003:《黑洞》(電視劇)
2004:《冬至》(電視劇)
李欣
1995:《談情說愛》
2001:《花眼》
2003:《慾望邊緣》
2004:《自娛自樂》
姜文
1994:《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年第51屆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1999:《鬼子來了》2000年法國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
❼ 中國第六代導演都有誰代表作是哪些
第六代導演一般指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中後期,他們已經成為華語影壇的一股重要的力量,而這些風格各異的電影作者,亦是中國電影之今天明天。
張元,滿族,1963年生,江蘇連雲港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 代表作:《媽媽》1990、《北京雜種》1993、《回家過年》1999
路學長,1964年生,北京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長大成人》1994、《卡拉是條狗》2003、《租期》2006
張揚,1965年生,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愛情麻辣燙》1997、《洗澡》1999、《昨天》2001
孟京輝,1965年生,江西人,1991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像雞毛一樣飛》2002
賈樟柯,1970年生,山西汾陽人,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代表作:《小武》1997、《站台》2000、《三峽好人》2006
婁燁,1965年生,上海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周末情人》1994、《蘇州河》2000、《頤和園》2006
霍建起,1958年生,北京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 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1998、《藍色愛情》2000、《暖》2003
胡雪揚,1963年生,上海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留守女士》1991、《湮沒的青春》1994、《冰與火》2000
王小帥:1965年生,山東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十七歲的單車》2000、《青紅》2004、《左右》2007
管虎,1969年生,北京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法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頭發亂了》1993、《浪漫街頭》1996、《西施眼》
李欣,1969年生,上海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談情說愛》1995、《慾望邊緣》2003、《自娛自樂》2004
王全安:1965年生,陝西西安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代表作:《月蝕》1999、《驚蟄》2003、《圖雅的婚事》2006
何建軍,1960年生,北京人,199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 代表作:《懸念》1993、《郵差》1994、《蔓延》2003
❽ 中國導演分幾代,分別有哪些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開始從單純的娛樂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第四代的創作帶動了中國電影的復興。農村漸漸成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題材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中國電影第五代由於從過去的邊緣走到了如今的中心、從底層走向了上流,因而失去的不僅是觀念的前衛性、藝術的創造性,而且也失去了對生命和生活的新鮮體驗。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❾ 中國電影的六代導演,是怎麼劃分的
目前對於第五代導演的劃分還是很明確的:第五代導演群的出現是中國影壇的一件大事。他們大多是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1984年以後從事電影創作的年輕人,主要成員有陳凱歌、吳子牛、張藝謀、田壯壯、張軍釗、張澤鳴、黃建新等。也提到第四代導演:這次創新浪潮的主要力量是當時還屬於中青年的第四代導演:吳貽弓、吳天明、滕文驥、黃健中......王好為、謝飛等人,他們大多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思想修養。藝術氣質接近,善於學習和借鑒外來手法;他們既有堅實的生活功底,又有穩健的創作實力。
❿ 中國電影史上第六代導演都有哪幾位
《青紅》王小帥,《蘇州河》婁燁,《三峽好人》賈樟柯,《洗澡》張楊,《看上去很美》張元,《可可西里》陸川,《巫山雲雨》章明,《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卡拉是條狗》路學長,《江城夏日》王超,《月濁》王全安,《頭發亂了》管虎,《盲井》李揚,《瘋狂的石頭》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