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昨日晚上看了印度影片《地球上的小星星》,觸動頗深。影片中的小主人公因為拼寫障礙曾一度被老師宣布為智障。被第一所學校開除後,父母無奈把他送到一所寄宿學校。重復以前學校的故事,他被罰到教室外面罰站,門門功課得零分。他徹底自閉了,不再說話,不再玩耍,甚至他最愛的媽媽打電話給他他也不再接聽。直到一個年輕的美術老師的出現才改變了他,他發現這個小孩存在的問題,幫忙他克服了拼寫障礙,並使他的天生的繪畫才能得到充分發掘,他的畫征服了所有的人,他成為學校里的明星人物,每個老師學生都喜愛他。他徹底告別了以前的那個他,笑容重新回到臉上,自信活潑健康快樂。是那個美術老師拯救了他,如果沒有他,他或許會被這個社會,這個教育制度扼殺至死!
是啊,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小星星,都有他的閃光點。但是社會卻簡單粗暴的用學習成績衡量一切,成績好就是好孩子,有前途有期望。成績不好就是壞孩子,不聽話,惹事,一無是處。學校老師雙重打壓,孩子自卑痛苦。正如影片中那位美術老師說的那樣,此刻很多父母不是在養育孩子,而只是在養一匹「賽馬」,把他的各種期望壓在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實現自我的目標。孩子的天性被完全打壓。家長不會理解尊重自我的孩子,也體會不到孩子內心的苦楚。當孩子達不到目標的時候,便指責孩子懶惰,不聽話不懂事。並拿成績好的孩子與之相比較。孩子在成績面前變得一無是處,他其他方面的優點被完全忽視。身為老師家長雙重身份的我,不是有時候也會犯同樣的錯誤嗎?想想自我的簡單粗暴可能會給自我的學生帶來的傷害就有些慚愧!以後真的就應從學生自身出發,設身處地的為學生思考,或許會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吧!
其實每個孩子都就應有他絢爛多彩的童年,家長老師更就應走到孩子的內心,找到真正適合他自我的學習方式。孩子認識的字多或者比較大的數字的算術題會做家長就會很高興,所以有時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就生硬的去教。小孩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枯燥乏味的學習對她根本就沒有任何吸引力,或許作家長的就會不高興。有天早上,泉泉告訴我:「媽媽,我愛學習。」我十分高興,她之後說:「我想讓媽媽高興,所以我愛學習。」聽完女兒的話我內心真的好沉重,孩子並不是從心底里愛學習,她是為了讓媽媽高興才學習,或許我的教育方法也有些急功近利了。如果單單追求孩子多認識部分字或會幾道算術題,而讓她對學習產生厭惡心理,那就得不償失了。
作為家長的我真的就應拋棄功力思想,走進孩子內心,讓她更加自由健康快樂的成長!
⑵ 地球上的星星伊桑性格
《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中的伊桑是個有閱讀障礙症的小男孩,在上學期間被父母責罵,被老師打壓,被同學排擠,漸漸的變成了一個自閉症兒童。
對於8歲的男孩伊桑來說,世界是充滿了驚奇和快樂的萬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夠想到的方式和這個陌生的世界進行著交流,同時也充分的享受著大地萬物慷慨的贈與。
可是,這樣的伊桑卻是成年人眼中的問題兒童,他的成績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後, 腦子里還充滿了各種匪夷所思的鬼點子,在又一次闖下大禍後,忍無可忍的父母將他送往了寄宿學校。
影片評價
《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通過誇張社會的秩序和學校的規則向觀眾展現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天賦,都是一個別人無法取代的角色。從影片中就可以看出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待我們發現。
《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通過伊桑的例子,來說明了教育過程中家長所扮演的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決定了其應更多地關注孩子心理層面真正的需求,釋放孩子的天性,讓人有很大的啟發。
來自印度超級天王阿米爾罕自導自演的《地球上的星星》以平實的手法以及讓人動聽的歌曲,還加上充滿童趣的動畫,讓觀眾進入小主人翁伊祥的閱讀障礙世界。
⑶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500字左右。
《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說的是一個叫依夏的小男孩,整天調皮搗蛋,對學習更是提不起勁,已經讀了兩次三年級,卻還是不知悔改,自己就讀的學校已經再也無法容仍他了,盡管他的父母再三央求,也無法挽回老師的決定。他的父母很心寒,決定忍痛割愛,將他送進寄宿學校。他整天悶悶不樂,以淚洗面,認為他發親是把他送進去折磨的,也從此不理他家人了,其實他的家人也挺難受的。
看到這里,我又忍不住淚流滿面啊,難怪電視劇里常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從這部電影中我很清楚、很明白父母對我的那些批評都是為我好,可有時總是忍不住嘴快,與父母頂嘴。 記得有一次,我拿著圈著75分的試卷回家,心裡充滿內疚與不安,但更多的是恐懼,不得已自己簽爸爸的名字,最後還是被爸媽發現,面對爸爸嚴厲的面容,媽媽含著淚的眼神,我情緒很低落,但還是被臭罵一段,父母的罵聲使我不知咋的,有了勇氣頂起嘴來即使知道錯的人是我,趁了一時的嘴快後,隨後是一陣陣後悔。
父母為子女操心一輩子,得來的是不理解的答案,他們的內心是多麼可悲啊
⑷ 一部印度電影
《地球上的星星》 沒錯 就叫這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wNjU4ODYw.html
⑸ 續寫《地球上的星星》結尾
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每個孩子都是天上星——觀《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我喜歡看電影,電影里的故事會讓我哭、讓我笑、讓我感動、讓我郁悶.電影里的每個鏡頭帶給我的是思考,思考電影故事裡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叫做《地球上的星星》.這是一部印度電影,近幾年的印度電影很有深意.
電影的男主人公是一個8歲的孩子伊桑,他是一個特別的孩子,有閱讀障礙,但是卻奇思妙想的孩子.在他的眼裡,世界是彩色的,是可愛的,是會動的,他會觀察色彩、魚兒、小狗和風箏.這些對於成人世界並不那麼重要,他們對家庭作業、分數和整潔更感興趣.而伊桑在學校,似乎什麼也做不對.但是這個孩子在繪畫上確實一朵奇葩.他總是能創造出異樣的圖畫,美麗的色彩.再小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思想,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領地,他就是那個世界的國王.就想影片中的伊桑.或許這些東西在別人看來根本無趣,無法理解,甚至有幾分荒誕怪異,但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
如今的社會里,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每個孩子的天賦是不同的,他們有不同的特長,不同的思想,所以都培養成一種成績優異的人才是不可能的.我經常能看到許多家長因為孩子的成績差而嚴厲批評孩子,這樣一來,孩子會喪失自信心,自己最親最近的父母都拋棄了自己,他們更可能會自暴自棄.也許你的孩子並不是學習的天才,但他可能在繪畫方面在音樂方面有更大優勢.所以一視同仁的教育方法已經不可行了.
想想自己帶的班裡的孩子,他們性格各不相同,時常會惹我生氣,但是想想.誰又知道那個整天在語文書上塗塗畫畫的孩子以後不會是畢加索呢?誰又能知道那個成天拿各種東西混合研究的孩子以後不會是愛迪生呢?誰又能知道那個拆了手錶嘗試自己拼裝的孩子不會是愛因斯坦呢?誰又能知道那個滿腦子天馬行空的孩子不會是下一個J.K.羅琳呢?孩子們在他們的世界張揚著自己的個性,或許有時候會讓我像救火隊員一樣忙得焦頭爛額,但這卻是生命存在的最好證明.
⑹ 這部印度電影叫什麼,主人公叫伊森,他曾經是一個魔術師因為一次意外變的全身癱瘓,
印度電影: 雨中的請求 Guzaarish (2010)
一位天才魔術師Ethan(Hrithik Roshan飾)十四年前因為表演過程的一場意外導致全身癱瘓,脊髄損傷讓脖子以下四肢身體毫無知覺,滿面虯髯的他纏綿床褥生活起居完全無法自理,十二年來都是靠已婚護士Sofia(Aishwarya Rai Bachchan飾)照顧,才能用尚存功能的嘴巴寫寫文章出書.....
望採納 ~
⑺ 印度有部電影里一個男孩叫伊桑的是個想像力豐富的孩子,但讀書很差,這電影叫什麼
地球上的星星 Taare Zameen Par (2007) 導演: 阿米爾·汗 編劇: 阿莫爾·古普特 主演: 達席爾·薩法瑞 / 阿米爾·汗 / 塔奈·切赫達 / 薩謝·英吉尼爾 / 蒂絲卡·喬普拉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家庭 製片國家/地區: 印度 語言: 印地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2007-12-21
⑻ 2009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like stars on earth>高清BD中英雙字幕 迅雷下載鏈接
《地球上的星星》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hUdX1SuNDXWLH92EZR960g
《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een Par)是一部兒童劇情型電影,影片由阿米爾·汗執導並參演,達席爾·薩法瑞,塔奈·切赫達,維品·沙爾馬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個八歲男孩和他所讀寄宿學校的美術老師的故事。影片於2007年12月21日上映。
對於8歲的男孩伊桑來說,世界是充滿了驚奇和快樂的萬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夠想到的方式和這個陌生的世界進行著交流,同時也充分享受著大地萬物慷慨的贈與。可是,這樣的伊桑卻是成年人眼中的問題兒童,他的成績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後, 腦子里還充滿了各種匪夷所思的鬼點子,在又一次闖下大禍後,忍無可忍的父母將他送往了寄宿學校。
雖然伊桑的新生活並沒有什麼改變,但在內心裡,和父母分離的生活讓他感到悶悶不樂,這時,一位名叫尼克的美術老師走進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見到的固守成規的老師不同,尼克主張讓學生們保留自己的個性和思想,自由的發展。在和尼克相處的日子裡,伊桑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來。
⑼ 《地球上的星星》影評600字
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部印度兒童電影《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很感人,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名9歲的小男孩伊桑的故事。
伊桑雖然學習很差,但是他的畫畫得非常好,想像力豐富。因為伊桑的成績太差,老師覺得他已經沒救了,爸爸實在沒有辦法,就把他送到了寄宿學校。到寄宿學校後,伊桑難過極了,一句話也不說,除了他的同位沒人願意理他。直到有一天,美術老師拉姆來了,他發現伊桑有繪畫的天賦。拉姆老師從字母開始教伊桑,伊桑的學習慢慢有了進步,也有了自信。後來,伊桑在繪畫比賽中贏得了第一名,當老師同學看到他畫的那麼好時,他們都目瞪口呆、非常驚訝。當我看著伊桑拿著獎狀,向拉姆老師跑去,伊桑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這部電影給了我很大教育:
一、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特點,有些只是成績不好罷了,他或許在其它方面有特長,拉姆的與眾不同在於他教育小孩主張用愛去感化教育他們,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是落入人間的晨星,要去發掘每個孩子的天賦,不能用成績去衡量一個孩子的價值。
二、爸爸、媽媽你們也有過成績不好的經歷,為何要為難我們呢?我們何嘗不知那怎麼也學不會的感受呢?有了問題,不要什麼不做就只會埋怨,埋怨有用嗎?找到原因,選擇合適的方法,我們是會改變的。三、我們都是一顆會發光的星星,我多麼希望老師和爸爸媽媽能關心、愛護、幫助每一個孩子,讓我們都能發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孩子們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他們需要愛,更需要自由,陽光,有了這些才有能力去贏得殘酷的競爭和挑戰。讓我們放開對孩子的束縛,讓他們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成為閃著光芒的星星。
⑽ 《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
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
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