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末日之戰吧。
《末日之戰》通過聯合國戰後調查人員對一場毀滅世界各國的僵屍戰爭倖存者的調查展現了一次虛構的世界大戰。 故事背景設定在人類贏得僵屍大戰的十年後,當年那場對抗僵屍的戰爭波及整個世界,差點毀掉了人類。布拉德·皮特在片中飾演一位聯合國工作人員,負責對僵屍大戰後的倖存者進行調查。米瑞·伊諾絲目前正在與片方商談的角色是布拉德·皮特的妻子,她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僵屍世界大戰》演員表主要角色▪ Gerry Lane(布拉德·皮特 飾) ▪ Karen Lane(米瑞·伊諾絲 飾) ▪ Jason(埃里克·韋斯特 飾) ▪ Navy Captain Mullenaro(大衛·安德魯斯 飾) 其他角色▪ Ellis(米契爾·哈思曼 飾) ▪ Russian Zombie Killer(朱利安·西格爾 飾) ▪ Fassbach(伊萊耶斯·加貝爾 飾) ▪ C-17 Pilot(特萊沃·懷特 飾) ▪ Zombie(莎拉·沙曼 飾) ▪ Russian Special Forces Soldier(李·尼古拉斯·哈里斯 飾) ▪ Lincoln(穆斯塔法·哈里斯 飾) ▪ Bespoke Woman(露西·拉塞爾 飾) 中文名:末日之戰外文名:World War Z其它譯名:僵屍世界大戰出品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製片地區:美國導演:馬克·福斯特編劇:Max Brooks類型:劇情,動作,驚悚,恐怖主演:布拉德·皮特,米瑞·伊諾絲上映時間:2013年6月21日 美國分級:PG-13對白語言:英語色彩:彩色 影片花絮預片以布拉德-皮特的一句台詞「怎麼回事」開始,緊接著整座城市開始動搖,片中有疊堆成山、搭成人牆向上爬
的僵屍,有城市陷落,有持有終極武器的精英部隊。《末日之戰》將是所有喪屍電影中場面中最宏大的。影片最早是在2009年就被布拉德-皮特的公司收購版權,2011年被投資拍攝,2012年下半年才得以看到首款預告,可謂好事多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末日之戰》和其他僵屍片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是以政治為主題的。如果《末日之戰》票房取得成功,接下來還會有兩部續集,構成一套完整的三部曲。本片根據馬克斯·布魯克斯(Max Brooks)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馬克斯·布魯克斯是喜劇導演梅爾·布魯克斯之子,
他的這部小說故事場景遍及亞洲、北美和南非,在世界各地都傳有目擊證人發現不尋常的現象,然而卻無人知曉僵屍大軍究竟匿在何處,種種奇怪的現象,都讓這個跨時代的事件若隱若現在眾人面前。導演馬克·福斯特在接受采訪時談到「個題材很吸引我,這個故事讓我回想起上世紀70年代的陰謀懸疑片《總統班底》。」早在2006年,派拉蒙公司便買下了該小說的改編權,並指定由布拉德·皮特的B計劃公司製作。導演馬克·福斯特計劃將《末日之戰》打造成PG-13級別(13歲以下兒童由父母陪同觀看),這將意味著影片會降低血腥暴力的程度,當然也能夠適應更廣泛的觀眾群。預告片從預告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本片另一重大改編,僵屍個個都健步如飛,這個修改可能會遭到眾多僵屍迷的反對,因為在以往的僵屍電影中,僵屍的移動速度是非常緩慢的。而導演馬克·福斯特稱此舉算是一個顛覆性處理(其實在《活死人黎明》、《驚變28天》、《我是傳奇》中早已出現過)。從導演的訪談來看,影片中的僵屍很可能不止一種,又或者是僵屍自己可以調整自己的速度。本片改編自邁克斯·布魯克斯(Max Brooks)的同名科幻小說,講述了聯合國戰後調查人員對一場毀滅世界各國的僵屍戰爭的倖存者的調查,展現了一次虛構的世界大戰。首先,因為小說使用了大量的插敘和倒敘的敘述手法,而沒有一個明確的講述故事的主角——小說中的主角只是一個串聯其他人物和故事的線索,並不是典型意義上的「敘事者」。所以馬克·福斯特對小說結構進行了一定的改編,並且重新整合了素材,讓布拉德·皮特扮演的主角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主角。此舉首先是為了影片有觀賞性,其次也是為了能夠突出布拉德·皮特飾演的角色。詹姆斯·貝吉·戴爾、馬修·福克斯、大衛·摩斯等明星也將加盟,形成眾星拱月之勢。《末日之戰》由派拉蒙影業出品,將於2013年6月21日北美暑期公映。
B. 誰知道這部電影的名字
中文名稱:魔鬼騎士
英文名稱:demon knight
別名:幽冥怪談
發行時間:1995年
電影導演:吉爾伯特(Gilbert Adler)
歐內斯特 R. 迪科爾森 (Ernest R. Dickerson)
電影演員:約翰 卡西爾 (John Kassir) ...... Crypt Keeper
比利 贊恩 (Billy Zane) ...... The Collector
威廉 薩德勒 (William Sadler) ...... Brayker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電影類型:恐怖片
□ 內容簡介:
本片以黑色喜劇的手法,描述一樁善惡大對決的故事。主角布萊克投宿在一家破舊旅館里,由於他握有一把足以阻止邪魔妖力摧毀人心的鑰匙,陰狠的奪命客和一群妖魔鬼怪決心將他和房客全部殲滅……。不同於一般的恐怖片,本片敘事者以幽默口吻敘說鬼故事,令觀眾又驚又喜;而耗資千萬的化妝及特效,更讓原電視影集無法相比擬.
雖然是復制樓上的,(BS自己一下),但是很需要200分的說~
樓主幫個忙拉~
C. 敘事片是什麼類型的電影 越詳細越好
敘事:最簡單的意思,即是對於故事的描述,但在文學、符號學等領域成為重要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義,並發展出專門探討敘事相關問題敘事學這門學科。
所以敘事片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 講述一個完整故事的一部電影。
但是在真正的電影分類里並沒有敘事片這一說。
電影的敘事結構也有多極(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指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包括「潛結構、策劃、設計、烘托以及作為結果的對形式與內容的總體感覺」(薩·托馬斯語),敘事結構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軀干,是其面貌和風格特徵的最重要的方面;第二個層面指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第三個層面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總之,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新浪潮所創的「無結構」其實是一種更隱蔽、自由而鬆散的結構。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通過結構模式分析,便於把握電影敘事構成的一般規律和創新途徑,使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結構本文和解讀本文時有章可循、提綱挈領。結構只是形式,與它同樣重要的密不可分的是內容,因此分析結構模式離不開對內容的理解。
1、把握敘事結構之前,必先把握敘事角度:
①、全知全能敘事(第三人稱)。托多羅夫稱為「敘事者>人物」,熱奈特稱為「零度調焦」。敘述者是萬能的上帝,多數電影取此視角,如《卡薩布蘭卡》。傳統電影偏愛此類。
②、限制敘事(第一人稱)。托多羅夫稱為「敘事者=人物」, 熱奈特稱為「內部調焦」,如《城南舊事》、《蝴蝶夢》(敘述視角不變)、《公民凱恩》(敘述視角轉換)。現代主義電影偏愛此類。
③、純客觀敘事(第三人稱或無人稱)。托多羅夫稱為「敘事者<人物」, 熱奈特稱為「外部調焦」。紀實性電影多屬此類,如《偷自行車的人》、《小武》,展現客觀的生活流。後現代主義電影偏愛此類。
以上區分只有相對性,因為敘事角度可以轉化或交叉,如《羅生門》、《公民凱恩》。
2、傳統敘事與當代敘事的區別:
傳統敘事指古典的、現實主義的原則,當代敘事包括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原則。主要區別有四:
①模仿論—關系論。前者看重「講什麼」,後者看重「怎麼講」;前者注重語言、寫照,後者注重言語、語境和游戲規則。
②作者論—本文論。前者強調作者對作品的權威性和生產性,後者強調作者被語言(規則)書寫、本文自述性和讀者接受性。
③單本論—互文論。前者強調作品的單一性和獨創性,後者強調本文的改寫和重建,看重滑稽模仿和多義性。
④封閉論—開放論。前者認為意義現存,結構完整自足,後者認為意義可讀可寫,提倡誤讀,結構殘缺或開敞,可供選擇。
3、五種常見電影結構模式類型:
①因果式(戲劇式)線性結構。以故事因果關系為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少用閃回、插敘),敘事鏈單一(無並置、對照、復調,但故事可多線索發展),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沖突和動作強度,如生死抉擇、最後一分鍾營救等高潮。多數傳統電影屬此類,其經典情節結構強化了「幻象真實」和「移情」,迷惑觀眾入戲,如《關山飛渡》、《真實的謊言》。
②回環式套層結構。以多層敘事鏈為敘述動力,以時間方向上的回環往復為主導(非線性發展),情節過程淡化,講述方式突顯,意義不在故事中而在敘述中產生,它調動觀眾參與意義建構,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戲,不給出確定的結局和意蘊,如《羅生門》、《法國中尉的女人》、《羅拉快跑》。
③綴合式團塊結構。沒有明晰的時間線性故事發展和因果關系,也沒有連貫統一的情節主線和戲劇沖突焦點,以打亂時空的敘事片斷綴合而成,各個片斷或團塊之間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結構或意象並置組合的詩化結構。它不以情節和哲理取勝,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尋味,如《城南舊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羅》。
④交織式對照結構。以兩條以上敘事鏈(不只是兩條故事線索)組合形成對照性張力運動,建構復調主題,其因果關系、戲劇線性敘述仍然存在,只不過更復雜化,它將移情幻象與哲理思考合而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⑤夢幻式復調結構。以夢境和幻覺為主要敘述鏈接和內容,以兩個以上敘述聲調形成對話和沖突,物理時空轉化為心理時空,多重對話(人與人、人與自身、人物與敘述者、人物與觀眾)形成對話狂歡,如《野草莓》、《八部半》、《夢》。
以上並非全部結構模式,也不純粹,模式交叉變異也較常見,它們並無高下之分,只有更適合於內容的模式而不存在最佳模式。第一種模式形成了強大的敘事傳統,受戲劇和古典小說影響大,其它模式的多元化正是電影擺脫傳統敘事影響而成為獨立藝術門類的努力之一,故可統稱「非戲劇式非線性結構」。
D. 一本外國書籍的書名
並獲「美國年度最佳小說」獎,入選「英國年度好書大獎」。在法國《讀書》雜志評出的「2003年二十本量佳圖書」中名列第二。目前讀書以英、法、日、中等多種版本風摩各國,銷量已突破五百萬冊,由此書改編的電影亦將由《指環王》導演彼特·傑克遜執導。《可愛的骨頭》故事是陰郁的,它描述了一個十多歲少女被強奸謀殺後的思維。敘事者是死者本人,小說第一句話是:「1973年12月6日,我被謀害時不過14歲。」主角講述了她的被害對家庭的影響、警局的調查以及她進入天堂後的情況。作者以14歲女孩蘇茜的眼光自天堂向下俯視,像「一條在天空浮沉的魚」來觀察她離開的世界。當然,見到的不是她樂意看到的景象:母親對她的死悲痛不已;父親毆打她的女友克拉莉莎,認為女兒的死是她的過失。而真正的兇手是鄰居惡少哈維,可警局追捕不力,讓他脫逃,蘇茜在天堂里跟隨觀察著他的行蹤。蘇茜在人間還有好友露絲和一個弟弟,蘇茜的靈魂不斷在他們面前出現。好友露絲則對她始終不忘,長大後一心一意要當罪案審判的見證人。作者最後用蘇茜的口吻向他們告別。。。
【作者簡介】:
艾麗斯·西伯德:畢業於加州大學,1999年曾將自己大學時代遭受強暴的經歷寫成自傳出版,被媒體譽為「最具潛力的作家」。2002年6月。她的小說處女作《可愛的骨頭》出版,一經上市就擊敗了富有號召力的暢銷書作家,榮登冠軍寶座。書評界更是一片贊吧。此書在《紐約時報》排行榜上高居榜首近三十周、連續在榜七十餘周,兩年來暢銷不衰,被美國「每月讀書會」選為推薦書,並獲「美國年度最佳小說」獎,入選「英國年度好書大獎」,在法國《讀書》雜志評出的「2003年二十本最佳圖書」中名列第二。目前該書以英、法、日、中等多種版本風靡名國,銷量已突破五百萬冊,由此書改編的電影亦將由《指環王》導演彼特·傑克遜執導。艾麗斯·西伯德的作品富含幽默、智慧、希望以及一種神秘的魅力。她曾為《紐約時報》及《芝加哥論壇報》撰稿,現與丈夫、也是知名作家GlenDavidGold住在加州。
簡介 ······
一個十四歲的女孩遭一名連環殺人的歹徒奸殺並碎屍,這樣一樁案件如果見諸美國媒體,或許已然引不起聳人聽聞的效果。若是以之為素材敷衍成一部小說,可能會是一個以情節取勝的警探偵破故事。但女作家艾麗斯・西伯德卻獨辟蹊徑,傾注了誠摯的深情,抒發出一曲催人淚下的親情之歌。
作為父母愛情首次結晶的蘇茜,天資雖不如妹妹琳茜聰慧,卻是一個乖女孩。她幫爸爸業余做玻璃瓶中的帆船工藝品,從中體會到父親對祖父的懷念;在為媽媽拍攝瞬間快照時,理解了媽媽受過高等教育卻不得不充當家庭主婦的郁悶心情;她與小她一歲的妹妹有著難分難舍的手足之情;在小弟巴克利病危之時,挺身而出送他到醫院急救;她甚至能和嗜酒貪杯、性情有些浮華的外婆做知心的交流。
但就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卻橫遭歹徒蹂躪,死後還被肢解,只有一截臂肘被人們發現。
沙蒙一家遭此慘禍,立即就崩潰了。父親傑克精神恍惚,屢為警方提供可疑線索遭拒之後,在一次夜間去捉嫌犯時被誤傷致殘;母親艾比蓋爾無法忍受失女之痛,竟和探長苟且,然後離家出走;妹妹在哀傷之中一夜成人,不顧性命之憂去兇犯家竊取證據;年僅四歲的小弟在得知長姐已死之後,成長中心靈受到創傷;外婆義無反顧地來女婿家操持家務,以她的樂觀豁達為這個家庭注入活力。而街坊四鄰和學校師生更是自發地組織了一個追思儀式,大家悼念亡者,更為了安慰親人。
在將近十年的時間里,蘇茜原先的同學先後從大學畢業,走上各自的生活道路。連她的家人似乎也淡忘了家中失去的這名成員,盡管由於她的遭難給家庭帶來的不幸和悲哀始終籠罩著全家,揮之不去。……父親一次突發心臟病,母親聞訊匆匆趕回,與家人相見難免一番尷尬;父親從醫院回到家中,全家人再次團聚。在一旁偷看的蘇茜的魂靈,這時意識到:一個家庭,猶如人的周身骨骼,即使有一塊破損了,缺失了,但骨架終會長全,作為缺損部分的她,固然依戀這個家庭,大家也都在憶念中感到遺憾,但全家經歷了這場災難與悲痛之後,終於融溶和合。《可愛的骨頭》的書名,點出的正是這一主題。
或許是有感於當前美國的家庭危機,近年來頗有些美國作家致力於家庭題材的小說創作,不過多以青年和中年的婚戀為骨幹故事,因此更像是言情小說。
作者簡介 ······
艾麗斯·西伯德:畢業於加州大學,1999年曾將自己大學時代遭受強暴的經歷寫成自傳出版,被媒體譽為「最具潛力的作家」。2002年6月.她的小說處女作《可愛的骨頭》出版,一經上市就擊敗了富有號召力的暢銷書作家,榮登冠軍寶座。書評界更是一片贊吧。此書在《紐約時報》排行榜上高居榜首近三十周、連續在榜七十餘周,兩年來暢銷不衰,被美國「每月讀書會」選為推薦書,並獲「美國年度最佳小說」獎,入選「英國年度好書大獎」,在法國《讀書》雜志評出的「2003年二十本最佳圖書」中名列第二。目前該書以英、法、日、中等多種版本風靡名國,銷量已突破五百萬冊,由此書改編的電影亦將由《指環王》導演彼特·傑克遜執導。
艾麗斯·西伯德的作品富含幽默、智慧、希望以及一種神秘的魅力。她曾為《紐約時報》及《芝加哥論壇報》撰稿,現與丈夫、也是知名作家Glen David Gold住在加州。
E. 有誰知道有關一部男主角叫Trevor Reznik(崔佛 雷斯尼克)電影
克里斯蒂安·貝爾【新片上架】 《克里斯汀貝爾之黑暗時刻》
導演:布萊德安德森
演員:克里斯汀貝爾、珍妮佛傑森李
出品:西班牙/ 2004
發行:天空傳媒
文 / 洪健倫
人們總是說好片不寂寞,但是這一部片子自2004年上映之後在台灣可是被冷落了四年之久,終於在今年九月在台發行了DVD。但原中文片名譯作《迷魂殺陣》的它得以重見天日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搭上話題焦點-《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的順風車的關系。如此的推測從新的中文片名便可看出來:《「克里斯汀貝爾」「之」「黑暗時刻」》(The Machinist)。沒錯,這是一部由飾演蝙蝠俠的英國演員克里斯汀貝爾主演的電影。但是好像「克里斯汀貝爾」與「黑暗時刻」這用「黑暗」騎士和開戰「時刻」組合出的名字才是本片的片名,至於哪名「機械作業員」(machinist)的故事,倒似沒那麼重要了。這樣的例子在台灣還不少,諸如《 妮可基嫚之風情萬種》(The Portrait Of A Lady)、《白靈之面子》(Face)這些以明星為題的片名的電影,皆是獨立製片在台發行時採取的策略之一。不過,也許靠這樣的片名,才能讓它在擺滿DVD的架子上脫穎而出,讓更多觀眾見識到克里斯汀貝爾敬業的演出跟這一部精採的電影。
話說回來,克里斯汀貝爾在《黑暗時刻》中的戲份的確十分吃重。他飾演一名工廠機械操作員崔佛雷斯尼克,崔佛為失眠所擾已將近一年,同時長期徹夜未眠也使得他身形變得非常消瘦。有天一個謎樣的男子艾文(John Sharian飾)出現在他身邊,伴隨艾文出現的還有一連串的謎題與事件。崔佛在解開這個謎團的過程中,漸漸的發現,這謎團的背後隱藏的,是一個讓他無法承受的真相。這部影片幾乎由崔佛這個角色獨挑大樑,加上克里斯汀貝爾為了演出此角色而在短期內減去了近三十公斤的體重,如此犧牲自我的投入,使得他在劇中的表現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飾演崔佛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個機械操作員雖因失眠所苦,而每天過著昏昏沉沉的生活,但是偶爾總有些瞬間,他會突然因莫名的戒心而猶豫,停頓手邊的動作;此外,崔佛是一個工作態度嚴謹,非常注重安全的人,但是在故事中,為了尋找謎團真相,他不得不逼自己做出一些置身險境的行為;再加上後來崔佛因懷疑自己被周遭的人們玩弄,所以脾氣變得多疑、暴躁;這樣復雜的角色性格,讓詮釋崔佛一角成為非常有難度的挑戰。而崔佛這個角色也為克里斯汀貝爾贏得許多影展最佳男主角的獎項。
除了克里斯汀貝爾精彩的演出之外,這部電影還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之處。第一便是電影呈現故事的方式。雖然《黑暗時刻》的故事架構與《斗陣俱樂部》(Fight Club)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它運用相似的架構,仍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首先在畫面色彩上,不同於《斗》片使用大量鮮豔、暖色調且寫實的色彩,來呈現精神分裂的敘事者(Edward Norton飾)心中嚮往的那種無序、百無禁忌的生活,並且讓敘事者因精神分裂產生的角色泰勒(Brad Pitt飾)穿上色彩鮮豔的服裝;《黑暗時刻》使用不同色調襯托崔佛的心境,在大部分的場景里,鏡頭呈現接近非寫實的灰色調畫面,片中角色也穿著深色服裝來呈現崔佛可能因失眠所苦的陰暗生活。唯有崔佛在與應召女郎絲緹芙(Jennifer Jason Leigh飾)的房間里纏綿時,畫面才因床具、膚色而呈現一絲絲的暖意,呼應著他們之間非金錢所能買到的相愛之情。在《黑暗時刻》之中色調最飽滿、最接近寫實的場景反而是最不寫實的地點-游樂園的鬼屋,這間接暗示著觀眾,我們在鬼屋中看到的:斷掉的手、寫著「GUILTY」的牌子、車禍的場景等等,或許才是崔佛潛意識中最真實的一面。此外在結尾時,警局拘留所里明亮潔白的場景,則與崔佛最後如釋重負的心境相互呼應,暗示著拘留所反而是讓崔佛能卸下重擔,安穩睡上一覺的天堂。
在敘事方式上,《斗陣俱樂部》與《黑暗時刻》都使用了鏡框式敘事法。但不同於《斗》片一開始利用主角的畫外的獨白挑起觀眾的好奇心,《黑暗時刻》的開場非常精彩。導演布萊德安德森大膽且巧妙地在片頭利用近焦鏡頭,先讓觀眾模模糊糊地從屋外看到主角崔佛在房間里裹屍。接下來崔佛移動到前景,也就是攝影機所對焦的窗子,使得原來模糊的長鏡頭(long shot)變成了特寫鏡頭(close-up),面容消瘦、雙頰凹陷、又滿臉傷痕的崔佛佔去了螢幕的整個左半部,此時影片名稱The Machinist慢慢的出現在螢幕的右側,如此的手法使得觀眾不禁思索畫面上這個人跟片名The Machinist之間有什麼關系,又或者是什麼原因,使此人變成這番德性。在這短短的一個鏡頭便看到導演與攝影精采而且細膩的安排。接下來在充滿懸疑鬼魅氣氛的配樂之下進行的棄屍行動中,崔佛把屍體踢下海時為何臉上表情充滿震驚,和只那個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男子為何人,則又在觀眾心中留下了許多問號。
隨著片中謎題一個一個的出現,《黑暗時刻》的故事利用了許多元素將的每一個問題與最後的真相緊緊相扣。其中最關鍵的元素是那張出現在崔佛住處冰箱上的便條紙,便條紙上「_ _ _ _er」的猜字游戲﹙Hangman﹚因為其謎底的多種可能性,使這張便條紙在整個故事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_ _ _ _ er」謎底可能是「Mother」、「Miller」、抑或是「killer」,不管哪一個才是正確答案,他們都與崔佛這個角色和整個事件起因息息相關。影片中另一個重要的元素,是重復出現的岔路,岔路第一次出現是在游樂園的鬼屋裡,岔路交叉處的兩塊路牌上指示的「Highway to Hell」跟「Road to Heaven」則是主角在現實生活中逃避心中陰影的明喻,尤其當它們跟後來劇中下水道牆上標示的「A」與「B」、還有影片結尾公路上的「Airport」與「Downtown」路標並置時,其意義就更明顯了。
雖然因為崔佛必須穿梭在好幾個不同的謎題中來回奔走,所以影片情節推進的節奏不是非常的快速,比較像是盤旋前進,但是《黑暗時刻》在故事和影像細節的安排是非常細膩的,因此不但能夠成功的維持影片的懸疑感,更能讓觀眾在每一次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都能有新的發現。目前台灣僅發行「出租版」的《黑暗時刻》,出租版的DVD中並沒有收錄任何的花絮或特集。但是看到這麼精彩的電影,總是希望看完影片之後,還可以看到相關的影片介紹或導演講評,這就只能看看十月時發行的「直銷版」有沒有辦法滿足我們觀眾的胃口了。
F. :一、在一部敘事性作品中,敘述者是否等同於作者本人 二、如何理解「敘述者的
按照敘述學的理論,一般認為敘述者並不等同於作者。作者存在於現實社會中而敘述者是虛擬的:作者可能是高尚的,敘述者則可能是卑劣的;作者可能是一個集體,敘述者則可能是一個個體;作者可能是男性,敘述者可能是女性所以敘述者與作者是有區別的。
但二者也有聯系。雖然作者不能直接成為文本中的角色,以己之口傳己之見,但作者可以調動多種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既可以借角色之口表述作者自己的見解;也可以通過靜態描寫對美醜進行誇張,從而表明自己的傾向;還可以通過矛盾沖突和事態發展表達自己對於現實生活的理解。
G. 求電影《大魚》的影評!
影片中的父親愛德華喜歡向周遭的人述說自己年輕時匪夷所思的經歷,雖然這些事情有著一定的事實依據,但是當它們被無數次誇張和重復後,終於引起了兒子威爾的反感。威爾認為父親愛德華是一個吹牛大王,喜歡用廉價的笑話來滿足周圍人的好奇心,於是父子倆漸漸疏遠,不相往來。愛德華生命垂危,威爾重新回到了他的身邊,試圖去了解他。直到愛德華快走到盡頭,威爾才真正理解和尊重了他,並且為他傳奇似的人生虛構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有人說Tim Burton是好萊塢頭號視覺藝術大師,對於這樣一個喜歡幻想、把庸常的現實附著於閃念的浪漫奇思的導演,畫面即是他的風格。例如曾經感動過我們的《剪刀手愛德華》。在《大魚》里Tim Burton運用了動畫、遠景鏡頭和攝影特技,唯獨沒有用流行的電腦特效,至少在視覺上使人看起來更加自然。
影片里天馬行空般的夢境交叉,平滑而潤澤,散發著溫熱潮濕的怪誕氣息,我們閉上眼睛彷彿能感覺到大片大片的黃水仙芬芳宜人,周圍和風徐徐;亦或是虛無縹緲的水面中站立的那個誘人胴體。
電影結束的時候,想到了一句膚淺的廣告詞: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快快樂樂過一天呢?
愛德華不能容忍自己的人生平淡無奇,於是為自己構築一系列光怪陸離的事情,年輕迷途、應征入伍、結婚生子、工作賺錢……在他的描述下變成了:幽靈鎮、巨人、馬戲團、連體歌女……我們看來如墜雲端,甚至有些荒唐。就像他兒子威爾所說的,「他讓你知道的,未必是真的;他真正經歷過的,未必想讓你知道。」但在愛德華的葬禮上,他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朋友一一來為他送行,人們訴說著愛德華的傳奇人生,是那麼快樂,他是一個讓所有人都尊敬和愛戴的好人。
坐在銀幕外面的我,此時此刻也願意相信愛德華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至少他替我們完成了那些夢想。
曾經我們堅信:我們是背負著一定的歷史使命來到人間的,即使我們不是救世主,我們也一定具備非凡的才能。
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揮動過一根小木棍,然後嘴裡振振有詞地說:「希瑞,賜予我力量吧!」;或者你總肯定自己親眼見過UFO,並相信有一天他們會載著你去太空遨遊。
我常常會發呆,常常會幻想。總之,我固執地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生活變得富足而乏味,我們缺乏夢想、缺乏激情。可是成長、失業、戰爭、死亡……卻是我們任何人無法迴避的,我們只能無奈接受這乏味的現實世界,看著自己的人生一天天廉價與蒼白起來,卻依然無能為力。
童年的豪言壯志如同那條游弋在身邊的「BgFish」,偶爾可以看見或觸摸,卻轉瞬即逝,虛幻得連自己都懷疑起它的存在。
某一天,那條大魚是否會以一種我們所期待的姿態出現在身邊呢?
H. 追憶似水流年的改編電影與評價
中文名稱:追憶似水流年(時光重現)
英文名稱:Time Regained
類型:劇情
國家:法國
年份:1999
導演:拉烏爾·魯茲
根據本書的最後一部改編的法國電影《時光重現》(TimeRegained)和小說一樣,影片並沒有中心故事情節,影片開始,「我」躺在病榻上,翻閱著自己的作品,讀到自己對往昔生活的細致入微的再現,愛人、情敵、朋友,一個個躍然幕上。在一幅幅優美的畫面中,敘事者將一戰前後巴黎上流社會的生活和思想狀態,維妙維肖地敘述出來。雖然和平即將不再,但習慣閑適和優雅生活的人們,仍在談論著大到國家和個人的未來、小到私人情感的事情。其間,又穿插了「我」對人生復雜情感的領悟,過去對他人的愛慕、嫉妒、模稜兩可的感覺都已隨著時間的流逝沉澱在了心底。
影片導演忠實於普魯斯特對時間的感受,在影片里探討了時光對思維和記憶產生的巨大影響。小說《追憶似水流年》有七部之多,在書中,作家對愛恨情仇的深刻刻畫使人們讀後不得不佩服他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在最後一部書中,作家用了大量的閃回手法,交叉的敘事常使讀者無所適從,這也使得電影對小說的改編變得極為困難。對導演勞爾·魯茲來說,這次改編就像一次長途跋涉,不過好在他得到的好評如潮。
電影大師伯格曼在《野草莓》里曾說過「人不可能同他的回憶對話」,是在《時光重現》里,兩個不同年齡的普魯斯特在銀幕上同時面對著過去,這恰恰成功地表現了《追憶似水流年》對時間和回憶的理解。影片的結尾令人心碎:三個不同年齡的主人公同時坐在海邊的沙灘上,疾病纏身的作家認為:生活和藝術的意義在於回憶的力量,是回憶讓人們重新抓住流逝了的時光。永恆的「現實」,不停地在過去和現在之間轉換。
該片導演勞爾·魯茲1941年出生於智利,70年代流亡到法國。魯茲從1960年起拍片,青年時受費里尼的影響很大,到現在他已經執導了81部影片。這位多產導演還是迄今世界上少有的長期堅持先鋒和實驗藝術探索的電影人。他的電影如《三隻憂傷的老虎》、《狗兒的對話》、《生活即夢》、《正午時的黑暗》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新片《時光重現》中,魯茲採用了全明星陣容。在片中扮演開朗、大方的吉爾伯特的是法國著名演員埃曼紐爾·貝阿,她曾出演《碟中諜》、《唐璜》和《傷感的宿命》等片。享譽國際影壇的法國演員凱瑟琳·德納芙扮演吉爾伯特的母親格瑞茜,她剛在《黑暗中的舞者》里與比約克合作過。英俊的文森特·佩拉茲曾與德納芙共同出演過《印度支那》,此次他在片中扮演了作曲家莫瑞爾。約翰·馬爾科維奇扮演了性格古怪的查理斯,他時而高聲喧嘩,時而陰沉憂郁,充分展現了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扮演普魯斯特本人的是法國演員莫賽羅。
在片中,當曙光出現時,一戰後的歐洲將何去何從?昔日的美麗就像一張張被我們悉心收藏的精美相片,「瞬間」變成了永恆。或許這就是普魯斯特的小說和電影《時光重現》要告訴我們的。
(《環球時報》)
I. 誰有《抓住弗里德曼一家》的電影下載地址這個電影內容講的是什麼
美國歷史上最為轟動的一宗猥褻兒童性犯罪案,2003年被拍成了這部紀錄片[抓住弗里德曼一家],執導本片的是美國著名的獨立導演安德魯·加里奇。
影片迅速獲得影評界重視,除獲得200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外,還成功地囊括了許多最佳紀錄片獎項(包括紐約影評人獎、舊金山市影評人獎和多倫多影評人獎)。最近,這部影片登陸歐洲電影院線,在英國等地的媒體重又掀起一輪批評與討論的熱潮。
案件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弗里德曼一家住在長島,是一個標準的美國中產家庭。父親阿諾德·弗里德曼是個十分優秀的教師,得過獎,在當地開設私人電腦課堂,向未成年人傳授電腦知識。弗里德曼家有三個兒子,大衛、塞思和傑西,以及母親伊萊恩。在警察前來搜索他們的住宅之前,他們一直過著幸福安寧的生活。
一天,警察接到針對阿諾德和他的兒子兼教學助理19歲的傑西猥褻兒童學員的指控後,對弗里德曼家的住所進行了搜索。搜索發現,阿諾德藏有大量戀童淫穢雜志。經過復雜的思考和斗爭,阿諾德供認了部分犯罪事實,被判十到三十年徒刑;傑西堅稱無罪,但在指控的壓力下最終承認了部分罪狀,被判六到十八年徒刑。影片最後,阿諾德在獄中自殺,把保險金作為遺產留給了傑西。
導演安德魯·加里奇試圖把這件轟動美國的案子客觀呈現出來。由於在整個事件中,兒子大衛習慣性地堅持著用錄像記載家庭成員的活動,因此,遭到指控,家庭內部的辯論和生活場景全都被記錄了下來。這些錄像成為紀錄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此外,片中還有導演對警方、律師和受害者學生的采訪。
影片試圖通過不同人的視角和描述,把案件呈現出來。可想而知,這是一部記錄片式的[羅生門]——不同的敘事者對同一事件持有完全不同的說法:阿諾德和三個兒子堅決否認這些罪行;警方則以大量證據支持這些罪行成立;被控學生則指出部分指控存在嚴重誇大。導演沒有最後指明究竟哪一方是正確的:案子的結論公正與否,這個判斷留給觀眾來做。
===================
我也正在找下載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