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看法說明了兩點:一是導演要具備電影導演的創作能力,二要有判斷能力,特別是敘事和造型的判斷力,我們可以籠統的稱之為藝術感受力和直覺。但是,庫布里克的這種判斷還是很模糊,很籠統。
1,敘事能力。
這里指的不是講故事的劇作能力,而是用鏡頭內部信息和鏡頭之間關系的組合來形成故事信息量。這里涉及到剪接思維,是比較大的剪接觀念的體現。這一過程主要體現在分鏡頭階段,當然,實拍和後期的時候也會有所運用。
2,組織情節的能力。
在劇本給定故事的情況下,不同的導演會有不同的情節組織法,當然,編劇也可以給定明確的情節。這里推薦去看《辛德勒名單》里,第一個被殺的工人(獨臂人)的故事段落的例子,這一故事段落被導演分為4個情節,相互穿插,我覺得這是斯皮爾伯格在分鏡頭階段和編劇合作的結果,體現了導演非常強大的對情節的理解和組織能力,嘆為觀止。如何組織情節是中國電影嚴重落後的方面,在中國電影中很少看到嚴密的多層次的情節織體。這里不多說,還是去拉這個段落更直觀。
3,現場能力。
斯皮爾伯格說過自己是美國導演中鏡頭位置感最好的人。對於這點,很多低級導演會認為攝影師可以幫助你,他們會找到更好的機位。攝影師也許有更合理准確的機位感,但是,他仍然沒有你對全劇的理解高度和全面性,所以,這些問題上,不能指望攝影師做更多。不過,中國電影很多導演是這樣工作的,徐靜蕾這些所謂導演都是藉助攝影師工作的,他們都不是真正的導演,只能說是電影項目管理者,這些人都不是導演。
4,文學能力。
這里的文學能力不是敘事能力也不是文字能力,而是對電影作品中詩意的表達能力(因為,在電影作品中,這種詩意大都通過台詞來表達,姑且稱為文學能力,所以,電影學院的考試會有敘事散文和小說創作考題)。一個電影作品之所以耗費巨大而被製作,是因為其中大都反映了人和人類生活中值得記憶的事件,這些事件的表達悲愴也好,嬉戲也好,贊美人格也是任何作品的任務。作者要有能力感受到人格的詩意,並且准確的表達。具備酒神精神是導演的基本條件。中國電影充滿太多的市井氣質。推薦《jfk》法庭陳詞段落。
5,理性和感性的結合。
6,造型能力。
攝影師和美工都是根據導演的要求去工作的,記住一點,這些要求必須是具體的,而不是類似——感覺再唯美點,你再弄的狠點這種似是而非的語氣。如果這樣,那麼,執行者不能准確執行,你的要求往往被消弭甚至曲解。但是,因為你不具備這個能力,所以你感覺不好,卻也說不出什麼來,這就是導演對影片失控的表現。這也是很多導演從事過繪畫工作的原因。
7,剪接能力。
這點是後期剪接的技術工作,我們可以說是微觀的方面。體現為合理的轉場,動作匹配和各種匹配,時間觀念的表達,蒙太奇段落,節奏,速度感,等等很多方面,不一一贅述。當然,還有更進一步的剪接技巧——鏡頭辯證關系,這是剪接深入強化敘事的表現,例子很多,很多大師都有精彩的處理。安東尼奧尼,斯通,岩井俊二,楊德昌等都有了不起的辯證關系鏡頭的處理。
上面說的這些是導演的主要工作和任務,因篇幅和性質所限,還有很多方面沒有具體指明。我想中國導演也都未具備這些能力,主要是中國電影教育病症所造成的問題。不具備這些能力,你拍的電影不可能好,即使你得獎。中國電影大概就是如此。作為專業人士,希望大家能夠清醒獨立的思考,因為,中國電影再這么胡說八道下去的話,再做什麼市場努力,也將離崩潰不遠了。
中國電影導演存在的問題
1 電影導演工作——本應該是知識分子(韋伯語)從事的行業在中國卻越來越江湖化,這種野化並未給中國電影帶來活力,相反帶來的是混亂和低劣,而在這個低俗化過程中,電影生產的幾方沒有人願意坐下來解決問題。狡辯只能助長口才但是不能幫助你思考。
2 中國電影荒謬事件中的典型現象——一個連基本導演能力都沒有的人為什麼在中國可以從事導演的工作?這是中國電影的悲劇,也是中國電影落後的原因。而這些不僅僅是製片人造成的。說明中國電影資源的分配不是以專業能力來界定的。有人認識這個認識那個,從而說明你會混,因此拿到資金。會混就能拍電影?當然,你會說,他們都是這樣。是的,中國電影有太多這種怪事,但是,行業內的人,愛好者,掌握資源的人都應該去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是什麼促成了一個投資決策的?中國文化里充滿反智的成分,在中國電影中,這種情況尤甚。來自電影之家(有刪減,有重新組織)
Ⅱ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導演需要掌握哪些知識與技能
條條大路通導演,有從編劇做起的,像寧財神。有從攝影做起的,像張藝謀,顧長衛。有從演員做起的,像周星馳,姜文,徐靜蕾。美術方面,據說馮小剛導演是從舞美做起的。另外,據說武術指導有了成就之後也能當導演,代表人物袁和平。有從上學做起的,像陳凱歌導演,陸川導演(後者是跨專業讀研)。明星也可以做導演,像周傑倫,王力宏。當然以上都是電影方面的。且都是有名的人。肯定還有很多是我說不上來的。你再問問吧。
做導演不難。國內導演好多萬呢。難的是做一個作品口碑票房兼具的導演。
知識方面,當然是越廣越雜越好了。因為你的導演想法是要通過很多小細節來建構的。比如你作品裡需在出現一個足球運動員的角色來推動情節,這個時候,你如果對足球運動員的生活習慣,心理等等了解的話,那麼你就能信手拈來的去構思情節,如果你不是很了解,那麼你就需要再去了解,或者不得不推翻之前的構思,然後重新構思。
對音樂得懂點吧。你看有的影片作品裡,如果把音樂拿掉的話,它將會是什麼樣子的。同樣,美術,攝影,剪輯,演員表演等方面也都需要了解一些,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更方便你把頭腦中作品的樣子盡最大可能的還原到銀幕上或屏幕上。
技能。這個。多學導演理論吧。了解畫框內的人和物,你該怎麼去安排他們。他們的位置還有移動。或者,安排畫框怎麼移動。方向速度等等。當然這就是調度吧。怎樣讓演員表演出你想要的效果,怎麼啟發或交流,這個技能應該有吧。等等等。當然有了某此技能後,就差不多會向什麼什麼主義,什麼什麼美學方面發展了。
當然我也不是導演,我也在努力的去成為一個導演。
以上文字純屬yy,如有雷同,實屬巧合。(特聲明)
Ⅲ 導演需要學習什麼知識
導演首先要知道的是專業的知識,首推鏡頭知識,絕對的基本功,然後還有場面調度,安排演員走位,像男主角走3步到桌子前坐下女主角必須走4步到桌子前坐下這類問題。然後是鏡頭感,所謂的鏡頭感不是演員的那種對鏡頭的敏感一喊開機立即自動補位而是導演對畫面的感悟力,人物是放在黃金分割線上還是正中?鏡頭里的道具要有哪些?如果是多人物那麼怎麼安排他們的站位?還有關於劇本的調度,劇本里拉拉雜雜一大堆話而你的電影要求它在3分鍾內解決,如何取捨?如何讓演員說完所有台詞鏡頭上一點也看不出無聊?如何調度鏡頭和機位?關於燈光——不需要知道具體的操作,但導演必須清楚打的燈是否符合畫面需要,是否美觀或者另有用意。
首先要給人當上一陣的執行導演,然後是副導;學習導演的工作。在自己覺得基本上學會了後才能獨立幹活。
導演首先要知道的是專業的知識,首推鏡頭知識,絕對的基本功,然後還有場面調度,安排演員走位,像男主角走3步到桌子前坐下女主角必須走4步到桌子前坐下這類問題。然後是鏡頭感,所謂的鏡頭感不是演員的那種對鏡頭的敏感一喊開機立即自動補位而是導演對畫面的感悟力,人物是放在黃金分割線上還是正中?鏡頭里的道具要有哪些?如果是多人物那麼怎麼安排他們的站位?還有關於劇本的調度,劇本里拉拉雜雜一大堆話而你的電影要求它在3分鍾內解決,如何取捨?如何讓演員說完所有台詞鏡頭上一點也看不出無聊?如何調度鏡頭和機位?關於燈光——不需要知道具體的操作,但導演必須清楚打的燈是否符合畫面需要,是否美觀或者另有用意。
除了專業知識,如果是作為商業片的導演那麼還應該具備一張巧嘴,或者身邊有會說話的人,他必須在拿到准備拍攝的劇本後跑電影局拿拍攝許可證,拿到以後還需要跑贊助商;贊助拉來後就是招募演員籌建劇組,開拍後導演身邊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協調人員那麼導演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好的協調各方關系的人,別的不說,起碼在建組的這段時間哪怕互相有深仇大恨也得讓他們壓到劇組解散後再去解決。拍戲的過程中如果有外景那麼勢必牽扯到一個與另一方協商的問題,是趁機拉個贊助讓他們無償提供場地將來電影里會出現他們的招牌之類的還是花錢租?租攝影棚或者影視城又需要協商雙方檔期問題,在公共場合拍攝還需要與管理部門打招呼——這些不是導演本身要做的,但導演應該在戲開拍前派人與他們協商好,一個劇組里導演最大,什麼事情都會問導演,所以管理知識必不可少。在戲拍完後進入後期,導演又要與後期人員共同製作。片子做完了導演又得跑電影局要發行許可,跑院線商量具體上映時間——只有大導演的戲或者主旋律電影才是院線主動來找主動安排時間,其他的一概自己跑去。確定上映日期後開始帶著演員四處宣傳,找記者來開發布會之類。跑完這些還有一項,找DVD、VCD發行商,如果電影賣的好一般是他們主動找上門來,但也有需要自己跑的。
很多東西是當了執行或者副導後才能從別的導演身上學來的,所以一般大家都是從執行甚至劇務干起。
Ⅳ 當導演都需要懂那些方面的知識
知識方面,當然是越廣越雜越好了。因為你的導演想法是要通過很多小細節來建構的。導演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指導者,引領影視風尚者。
1.導演職責編輯
2.導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
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3.與製片人聯合提名和推薦演員角色人選
4.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
景
5.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6.指導現場拍攝工作;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這些作為一個導演都要懂得的,當然還有其他的方面,就需要你自己去摸索啦。
Ⅳ 當一個電影導演需要什麼知識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並具備戲劇、戲曲導演、電影、電視劇導演和表演、戲劇理論研究等方面的知識,能在劇院(團)、電影製片廠、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等部門從事戲劇、戲曲藝術、電影、電視劇製作等方面導演工作和理論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美術、音樂、戲劇文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導演藝術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導演創作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戲劇、戲曲、電影、電視表演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巧;
2.具有藝術創造的基本能力;
3.具有一定導演藝術創作的實踐能力;
4.了解文藝、新聞、出版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導演理論研究成果及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創作的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藝術學、新聞傳播學。
主要課程:導演基礎、電視節日製作、戲劇、戲曲及電影表演學、導演藝術、電影電視畫面、視聽語言、中外戲劇史、藝術概論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實踐與藝術實踐,一般每學期安排3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相近專業:音樂學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音樂表演 繪畫 雕塑 美術學 藝術設計學 藝術設計 舞蹈學 舞蹈編導 戲劇學 表演 導演 戲劇影視文學 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攝影 錄音藝術 動畫 播音與主持藝術 藝術學 影視學 會展藝術與技術 景觀建築設計 數字媒體藝術
Ⅵ 電影導演需要掌握怎樣的基本素養
給你個建議,學好編劇(好萊塢的那一套),命運就掌握在了自己手裡,以後不愁就業。作為一個畢業生來說,你拿著自己寫的劇本去找電影公司,人家願意看,劇本寫得好你就有機會,而你拿著畢業作品去說跟人我可以給你們做導演,人家只會覺得你好奇怪…… 還有,不要因為國產商業片很爛就認為商業片不好,今後都是網路購票,影院對文藝片會更加不留情面。如果你喜歡文藝片,那你還不如做個影迷更好。我認為一個電影導演需要的基本能力:編劇、表演、攝影、剪輯。對現場的掌控能力都包含在這四項里了,然後就是經驗的問題了。當然,現實中電影公司並不需要導演掌握這么多,可能會更看重名氣。
Ⅶ 電影導演都做些什麼
電影導演的主要任務是把電影文學劇本的文字形象通過電影的蒙太奇手段轉化為視覺和聽覺結合的銀幕形象。在整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他處於核心地位。對於影片的思想主題、風格技巧等都由導演主要負責把握和處理。他還必須調動電影這一綜合藝術的各部門的創作性,同心協力、步調一致地創作出完美的電影作品。
由於電影是綜合性的藝術,因而對導演的藝術素養的要求也是全面的、綜合性的。從其美學水平、文學文字功底一直到攝影、美術、音樂、錄音、剪輯等方面的知識都要求極高。
由於電影導演的核心作用和他的中心職能,因此,「導演中心」也成為世界上公認的電影藝術創作規律。電影導演的任務和素養根源於電影本身的特性
Ⅷ 當導演的條件!~
當導演的條件:
1、劇作能力
尤其是在現如今兩個職業在許多情況下合二為一,電影導演對故事的掌控能力變得極為重要。好的劇作者背後或許有生活觀察力、敏感力等許許多多素質來倚靠。
而合格的劇作者則最起碼需要對人物、故事結構有著最基本的熟悉。所以導演在前期必須能夠掌握住整個故事的氣質,在現場能掌控住整個故事的籠罩。其次是視聽語言的掌握,也即電影藝術的最基本技巧。
2、重視人脈的積累
貴人相助,大概是中國文化傳統中小人物翻身的經典橋段之一。即使是現在中國導演領軍人物的張藝謀,陳凱歌,當年也要靠著時任西影廠廠長的吳天明的賞識和提撥。更不要說後來的寧浩和近日的肖洋。
(8)電影導演知識擴展閱讀:
導演的工作職責:
1、導演與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負責整部劇的藝術准則;
2、與製片人聯合提名和推薦演員角色人選;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導現場拍攝工作;
6、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7、指導拍攝現場的燈光、劇務、演員、攝像、錄音、美術、化妝、服裝等各部門工作。
Ⅸ 導演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和素質
當大家一致認為你已經瘋了,無可救葯了,你就具備了當一名導演的基本素養。然後無堅不摧的信心認為他們都是精神病,抑或凡夫俗子。
Ⅹ 導演入門書籍推薦
1、《影視導演基礎》
《影視導演基礎》由2009年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心語。這本書是涉及這一領域的基礎教材,它為業內和業外熱愛影視導演專業的人提供一些可資學習的知識與幫助。
2、《經典電影理論導論》
本書是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家達德利·安德魯的經典著作,清晰透徹地挖掘了經典時期主要電影理論的傳統與核心。作者是達德利·安德魯。
3、《電影鏡頭設計:從構思到銀幕》
《電影鏡頭設計:從構思到銀幕》由2010年後浪出版咨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卡茨。
4、《導演的攝影課》
《導演的攝影課》由2014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傑奎琳·弗洛斯特,是面向導演和攝影師的UCLA課程。
5、《青年電影手冊》
國內第一本以影評、導演對話、電影理論和電影創作與參展指南的專業性圖書,以「網聚電影人的力量」為目標,關注新人的成長發展和中國電影商業和藝術方面的新浪潮趨勢。現主編為程青松。
6、《拍電影》
《拍電影》是電影大師費里尼的人生自述,他在此書中追憶了自己的似水年華,講述了對電影的奇思妙想,以及電影與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的羈絆。透過他直率幽默的話語和對藝術的個性化解讀,我們將在字里行間重新領略迷人的「費里尼風格」。
費里尼是電影史上公認最偉大的天才導演之一,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塔爾科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執導過《甜蜜的生活》《阿瑪柯德》《八部半》《大路》《卡比利亞之夜》《浪盪兒》等20世紀最偉大電影,獲得過五次奧斯卡金獎和各種電影節大獎。
7、《電影語言的語法》
本書是烏拉圭電影導演丹尼艾爾·阿里洪根據本人創作實踐經驗編寫的電影敘事技巧教程,其專業性、實用性、經典性為全球各影視院校所公認。全書涉及到電影製作中如攝影機位、場面調度、剪輯等關鍵問題,對兩個以上演員對話場面的處理、攝影機位三角形原理的運用、內外反拍等均有詳細論述。
全書層次分明,清晰准確,並有近500幅插圖貫穿其中,便於讀者充分理解和掌握,此外對大量經典影片的典型段落進行了多角度分析,如《西北偏北》、《放大》、《廣島之戀》、《桂河大橋》,深入揭示其中激動人心的奧秘。
8、《如何指導演員:導演的必修課》
好萊塢明星導師朱迪絲·韋斯頓在書中分享了自己三十餘年的授課經驗,深入解析了導演和演員在合作當中的心理狀態,幫助導演在紛繁的片場保持頭腦清醒,向演員提供精確、細致的指導。
本書自出版以來暢銷十餘年,已譯為德、日、西、韓等語言,被世界各大影視類高校和好萊塢電影公司列為指定讀物。其介紹的劇本分析方法、排練技巧,從選角到拍攝的一系列准則,不僅對於導演具有指導作用,對於演員及編劇而言也能打開視野、激發靈感。
9、《導演的誕生:我的第一部電影》
這是一本有趣有料、坦率至極的當代導演訪談錄,集中關注僅憑第一部獨立執導的長片就躋身世界影壇的十位「新人」。他們成長背景、性格志趣、際遇發展各不相同,既有非科班出身且賭上家當的林克萊特,勇闖大製片廠高層過關斬將的門德斯,拋棄會計金飯碗征戰寶萊塢的卡普爾,又有兩次拿下金棕櫚的庫斯圖里卡,處女作票房在本土超越《泰坦尼克號》的莫迪松,兩度在職業巔峰換跑道從此成為「電影節獎項收割機」的伊尼亞里圖。
在洛溫斯坦的引導下,諸位導演回溯初執導筒時遭遇的種種煎熬,從苦尋資金、演員、拍攝場地,與劇組成員並肩作戰,到最終殺青、死磕電影節,向讀者敞開了人生中最精疲力竭的一段浴火重生之路。路途中有滑稽,有慘烈,有熱血,有鋒芒,個中滋味與他們的作品一樣精彩。
10、《以眼說話:影像視覺原理及應用》
本書介紹了空間、線條和形狀、影調、色彩、運動、節奏等基本視覺元素,以及如何運用這些元素駕馭視覺結構、表達人物情緒、展現故事主題, 進而創造出更具表現力的影像。
作者布魯斯布洛克有三十餘年的影視行業工作經驗和電影教學經驗,對影像的視覺結構有著深入而獨到的認識,該書已被譯為5種文字,是電影專業的經典教程。
11、《導演創作完全手冊》
本書詳細介紹了編、導、攝、美、錄各部門職能、合作重點及運作原則,幫助導演規劃職業生涯,涵蓋了在整個電影創作過程中必須了解的導演方法、拍攝技術、創作思維和判斷標准,在逐項分解之後揭示如何使劇組這樣一個分工明確的龐大拍攝團隊精誠合作,順利完成導演想要講述的故事。
本書強調低成本數字製作技術,幫助創作者在有限的預算下保證最好的創造力和專業性。作者非常重視從實踐中磨練技能,因此提供了大量需要實際操作的有效評估和練習。這些都能夠幫助創作者去發展可信的、有吸引力的故事。自出版以來,本書已經讓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讀者受益,使他們得以實現自己的藝術想像、製作出扎實的好電影。
12、《電影藝術(影印第10版)》
作者以一個非常系統性的方式進行電影「形式」與「風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時佐以巨細靡遺的影片舉例,詳細分析電影的元素,說明電影的形式系統(敘事性與非敘事性)及風格系統(攝影、剪輯、場面調度與聲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
本書內容宏廣,從對電影製作的技術性解說、對構成電影各元素的系統化評介,到電影分析方法的示範、電影史的梗概提要,無不做到深入淺出、思慮縝密而觀點周全。第10版更與時俱進地對電影數字化製作、發行和放映進行全面介紹。
13、《大師鏡頭(第三卷)》
《大師鏡頭(第三卷)》是《大師鏡頭》系列的最新力作,作者秉承了該系列深入淺出、圖例明晰的寫作特點,從攝影機運動、布景設計以及場景調度等方面為讀者梳理了100個經典案例,以達到讓電影脫穎而出的神奇效果。
《大師鏡頭》系列前兩卷側重於故事情景設計,而《大師鏡頭(第三卷)》作為前兩卷的升級版,更多的是對片場工作的還原和提煉。每個章節基本上概括了拍攝過程中的某個重要環節,例如鏡頭的選擇、縱深的調度、布景設計、取景與構圖等。讀者既可以選擇通讀全書,也可以選擇將《大師鏡頭(第三卷)》本書帶在身邊,作為技術手冊隨時進行翻閱。
14、《世界電影史(第二版)》
本書是世界電影的全球通史,是一本被最廣泛採用的電影史教程。書籍圍繞下述三個基本問題展開:電影媒介的使用怎樣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以及形成了怎樣的規范?電影工業的狀況對電影媒介的使用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電影媒介的使用上和電影市場中的國際性趨勢是怎樣出現的?提綱挈領呈 現百餘年世界電影脈動的主流,精微處描畫重要歷史情境的豐富褶皺。
本書作者克里斯汀·湯普森是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傳播藝術系的名譽教授。她擁有艾奧瓦大學電影方面的碩士學位以及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電影方面的博士學位。目前她正在研究劉別謙的無聲長片。另一位作者大衛·波德維爾是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傳播藝術系雅克·勒杜電影研究教授。
15、《電影是什麼》
安德烈巴贊一向被人們尊為「電影的亞里士多德」,因為巴贊不僅奠定了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基礎,也奠定了電影作為一門學科的基礎,他的《電影是什麼?》一書向來被稱為「電影的聖經」,50餘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國電影專業必備書籍和影評寫作的實用參考書。
16、《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
本書是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得主是枝裕和歷時8年,寫下的首部自傳性隨筆集。作者在書中回顧三十餘年的創作生涯,講述每一部經典作品背後的傳奇故事、緣起與理念,記錄各個創作時期對電影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書中不僅匯集了電影大師的哲思與靈光,更講述了一位導演腳踏實地,從賒賬拍片到斬獲世界各大電影節獎項的勵志旅程。
17、《剪輯之道》
全書以問答的形式展開,講述了默奇剪輯《教父》《對話》《現代啟示錄》《英國病人》等重量級影片的創作心得。在這些對話中,默奇的剪輯觀念、電影觀念乃至整體的藝術觀念表現得淋漓盡致。跟隨其創作軌跡,可以看到他以及同時代的科波拉、
盧卡斯這群有才氣的鬍子拉碴的年輕人,如何從獨立製作起步,成立反好萊塢的西洋鏡公司,再創作出《現代啟示錄》這樣的里程碑作品。書中還談到了文學、音樂乃至易經、夢境等與創作息息相關的「題外話」。無論是電影製作者、影迷還是小說家等其他藝術工作者,或許都能從中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18、《好萊塢類型電影》
這是一本類型研究領域的標桿之作,建立了其歷史與理論基礎。本書立足於形式美學、文化研究、產業分析、符號學方法,把電影創作視為工業體系與觀眾互動的動態過程,探討類型如何應對人類基本的文化沖突、表達社會共同理想,並隨著時代變化而演進。
作者將目光集中在好萊塢黃金年代的西部片、黑幫片、硬漢偵探片、神經喜劇、歌舞片、家庭情節劇六大重要類型,通過細致的文本分析,層層剝開藝術家、資本、觀眾三股力量間復雜的博弈,揭示特定故事被大眾認可、被創作者不斷重復或再造的深層機制。書中的經典論斷已在影史中得到了驗證,對我們認識當今的類型創作與文化也深具啟發。
註:以上部分內容引自北京尚影藝來科技官方帳號「美藝尚影電影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