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話劇「四大名旦」你知道嗎僅一位在世,被譽為世紀美人,她是誰
相聲演員高峰在社交平台上貼出了一張老照片,很多網友都不認識,也難怪,四個大老爺們湊一堆拍照,不認識他們的網友誰能往「四大名旦」上想啊。
最後,這些年來話劇市場也有了新變化,隨著開心麻花的火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話劇開始和喜劇劃等號,傳統的話劇市場逐漸萎縮,不知道什麼時候話劇舞台能再涌現出新的四大名旦來。
⑵ 李雙雙的影片評價
1958年初,隨著工農業生產「大躍進」高潮的到來,文藝界也掀起了一股反映「大躍進」生活中新人新事的創作熱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作家李准來到河南林縣山區龍頭村體驗生活。當時,他住在一個婦女隊
長家裡,雖然同在一個屋檐下,但李准卻很少見到這個早出晚歸忙於生產的婦女隊長。
令李准感到新鮮的是,每天早上,他都會在牆上和窗子上發現許多小紙條,
上面寫著他從來沒有見過的話:
水庫的庫字,就是褲子的褲去掉一邊的衣字。
誰聰明?誰憨?見人多了,工作多了就聰明!鎖在家裡不見人就憨!
……
盡管這些文字朴實無華,但李准卻從那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間看到了新時期農村婦女身上發生的變化,並由此萌發了創作一部反映新時代農村婦女新生活的小說的想法。從此,李准便一頭扎進了婦女堆里,在勞動之餘與這些「李雙雙們」聊天談心,了解她們的思想動態,記下她們身上每天發生的新鮮事。經過兩年的積累、打磨,一部反映新時期農村婦女生活的小說《李雙雙小傳》便告完成。小說里的故事情節圍繞「大躍進」中婦女辦食堂來進行的,寫了喜旺管不好村裡食堂,雙雙接手後將食堂辦得有聲有色,成了模範炊事員。小說著重刻畫了婦女隊長李雙雙爽直、潑辣、敢與自私現象作斗爭的精神,成功塑造了一位新時代農村婦女的形象。
小說在《人民文學》1960年第3期發表後,立即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導演魯韌看了喜出望外,覺得這是個拍電影的好材料。他馬上找到李准,要他將小說改編成劇本,還給劇本重新起了個名字《喜旺嫂子》(後來又改回《李雙雙》)。李准爽快地答應了,沒多久,他便拿出了拍電影的本子。
一部影片的成功與否,演員選擇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李雙雙是全劇的主角,她心直口快,性格潑辣。當時有人推薦張瑞芳來出演這個角色。劇組意見也不一致,李准擔心他潑辣勁不夠,謹慎的魯韌卻又擔心她太潑辣,擔心演起來不小心會醜化了勞動人民。研究了半天,最後還是確定了張瑞芳。當時張瑞芳正在上海演出話劇《星火燎原》(扮演主角張玉蘭),接到李准和魯韌的「調令」後便趕到河南林縣外景地劇組。
孫喜旺雖是劇中的配角,但這個演員對於整個劇情的發展起的作用卻相當重要。他憨厚朴實、膽小怕事,但同時又有點大男子主義色彩。
當初,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趙丹看了劇本,對孫喜旺這個人物很是喜歡,尤其是他那有趣多彩的性格更吸引了他,便向魯韌表示希望由自己來演這個角色。
盡管趙丹此時已是名聲在外,但李准和魯韌覺得趙丹是屬於演「大人物」之類的演員,演農村題材的戲不合適,趙丹當時對此頗不以為然。其實魯韌心裡早有了孫喜旺的人選,他就是此前在魯韌導演的另一部影片《今天我休息》中扮演那個小民警的仲星火。
趙丹後來看了仲星火演的孫喜旺後,很是佩服,說要是自己肯定演不出那種憨粗的鄉土氣息。
正是由於張瑞芳能准確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基調,在表演李雙雙爽朗、火辣的性格的同時,著力體現女性的溫存、忍讓,對丈夫、孩子的疼愛,對朋友的關心,這就更有力地襯托出李雙雙的性格色彩,並且將這個角色演得毫無雕琢之嫌。這也是張瑞芳在表演中的出彩之處。
凡是看過影片《李雙雙》的人,對影片中李雙雙的「農家活」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李雙雙走近灶邊,揭開鍋蓋,倒水、取面團、揉面、擀麵、切面,這一系列動作熟練自然,干凈利落,令人嘖嘖稱贊。其實對於張瑞芳來說,這些動作也是從無數次「試驗」中得到的。
她後來回憶當時情景時說:「當時管道具的交給我兩大團面,讓我先揉著,然後現場開始調整燈光,我就揉啊揉啊,然後擀麵、切面,好不容易忙完了吧,導演說,好,然後把面團重新揉在一起,讓我重新來,於是我又重新做一遍。觀眾在銀幕上看到李雙雙這么熟練的動作,就是這么磨練出來的。」黃宗英看了她的表演後深有感觸地說:「在同輩的知識分子出身的電影女演員中,還沒有人能像她那樣自如可信的去扮演農民。一切的農家動作,在她已不是累贅的負擔,而是體現角色的得力手段。」
李雙雙的成功還在於喜旺這一配角形象創造的成功。仲星火以特有的詼諧表演,塑造了一個淳樸而有些幽默感但思想上還有自私狹隘的大男子主義意識的生動形象。如果李雙雙沒有仲星火演的喜旺來襯,那就會遜色不少。
李雙雙和喜旺來來回回拉鋸式的沖突,最後總是落在喜旺身上。喜旺的自私映襯著雙雙的無私;喜旺的磨磨唧唧映襯著雙雙的快人快語;喜旺就像綠葉,映襯著雙雙這朵暖洋洋的大紅花。這也是《李雙雙》耐看的地方。當時觀眾裡面就流行著這么一個口頭語,說是「做人要做李雙雙,看戲要看孫喜旺」。
仲星火由於在《李雙雙》中的出色表演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在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獎中一舉奪得最佳配角獎。
影片《李雙雙》不僅真實地反映了農村存在的人民內部矛盾,塑造出鮮明、生動、具有典型意義的銀幕形象,而且創造了一種農村喜劇片的新風格,成為中國農村電影的經典之作。
影片根據小說《李雙雙小傳》改編,以上世紀60年代中國農村農民生活為背景,通過凡人小事,如夫婦感情糾葛、評工分、相親等農村常見的事情,展示了解放後的農村新氣象。該片人物的語言造型樸素生動、人物性格突出、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李雙雙的扮演者為著名演員張瑞芳,她在片中演技出色,成功地刻畫了一個潑辣直爽、正義感強、堅持原則的新農村婦女形象,藝術風格獨特。喜旺的扮演者為著名演員仲星火,他把一個大男子主義又憨厚老實的農民演得活靈活現,具有喜劇色彩。
本片在1963年榮獲第二屆中國《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女演員、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
「先結婚後戀愛」
――張瑞芳和仲星火銀幕上不朽的二人轉!婦女隊長李雙雙爽直、潑辣敢與自私現象作斗爭。丈夫喜旺膽小怕事,不支持妻子工作,先後兩次離家。後來看到雙雙領導生產隊獲得豐收,主動回家團聚,夫妻言歸於好。
《李雙雙》是李准編寫的一部展示了中國農村婦女嶄新精神風貌的優秀影片,其最大成功之處就在於抓大放小,即擯棄了階級斗爭、路線斗爭模式,緊緊扣住人物的性格沖突來吸引觀眾。
影片輕喜劇的藝術樣式,濃郁的生活氣息及生動的性格化語言都在當時的中國銀幕上獨樹一幟!李雙雙的扮演者張瑞芳准確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基調,在表演爽朗、火辣的性格的同時,更著力體現女性的溫存、忍讓,對丈夫孩子的疼愛,對朋友的關心!李雙雙的銀幕形象是上世紀60年代電影創作的一個重大收獲。
影片一上映就獲得了領導和群眾的交口贊譽。《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等十多家報紙都發表了當時公社社員座談《李雙雙》的討論;而發表在全國各大報刊上的評論文章也有好幾十篇,都毫無例外的充分肯定和贊揚了影片的思想內容和教育意義。
李雙雙作為一個社會主義新人形象,具有強烈的理想化色彩,可以說是那個年代時代理想主義、乃至烏托邦精神放大了的形象體現,是一種人性烏托邦。
同時,李雙雙的性格也具有強烈的民間傳奇性,被強化和放大了的民間文化及其喜劇精神使得影片超越了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內容而獲得了一種永恆的藝術魅力。
⑶ 她是四大名旦之一,曾說:我只是個演員,此人是誰
話劇有「四大名旦」,他們分別是張瑞芳、白楊、蘇綉文和秦怡,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重慶,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幾個人締造了中國話劇界的黃金時代。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便是四大名旦之一的張瑞芳。
一九三八年,張瑞芳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一九四九年,張瑞芳先是在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後來又主動要求前往中國青年電影劇院,不久之後她又接到上海電影製片廠莫調令。但她還沒有到任,便收到了一個消息,出演《南征北戰》女主角,這部電影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乃是由中央出面調動力量拍攝,並有專門的軍事顧問,而且林彪還親自改過台詞的一部電影。
一九五二年,張瑞芳與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導演嚴勛舉行了婚禮,這也是她的第三次婚姻。一九五七年,嚴勛被打成了「嚴重右傾分子」,當時政治環境緊張,但張瑞芳還是接到了電影《李雙雙》劇組的邀,她欣然接受,而讓張瑞芳沒有想到的是,《李雙雙》此後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轟動,而張瑞芳也因此大火。一九六二年,張瑞芳因此在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上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
二零一二年,張瑞芳因病去世,享年九十五歲。
⑷ 張瑞芳的人物佚事
60多年的藝術生涯讓張瑞芳與戲結下了不解之緣。
張瑞芳出生在河北保定一個舊軍官家庭,父親張基曾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炮科科長。北伐開始時,參加了國民革命軍,任第一集團軍中將炮兵總指揮。母親投入「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位意志堅定的老共產黨員;姐姐投身革命,影響她年少時就走上革命道路。中學畢業的她考入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攻讀西洋畫專業,當時正逢國家危亡時刻,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祖國大地,華北危在旦夕,張瑞芳與進步學生一起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走出畫室用自己的畫筆當匕首,在街頭畫壁報、宣傳畫,激勵大眾抗日救國,由於愛國熱情高漲,瑞芳感到單用畫筆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心情,就走上舞台與藍馬等名角兒共演了田漢的名劇《名優之死》,雖是演配角,但那種與觀眾直接交流的感受使她激動不已,每回在台上演到動情處,聽到台下爆發的雷鳴般掌聲,她的心就為之一震:要是像藍馬一樣當一名出色的演員該多好!
不久,學生抗日救亡運動此起彼伏,大學生紛紛走上街頭示威遊行抗議日寇暴行,反動當局出動大批軍警鎮壓,就在這種危急情勢下,張瑞芳與崔嵬等一起挺身而出,在軍警的層層包圍下,演出街頭活劇《放下你的鞭子》,由於演員全身心地投入,層層密密的觀眾沉浸在激昂的愛國熱情中,連一些富有正義感的軍警都受到感染,放下手中的軍棍與民眾一起高呼「放下你的鞭子」!把石塊投向劇中那個耀武揚威的日本鬼子。此劇連演十幾場,直至天亮觀眾都不願離去。那天的情景使張瑞芳終身難忘:演戲實在奧妙無窮,革命文藝有多強的生命力!戲一旦與觀眾的心靈發出共鳴,就會迸發無窮魅力!「我要演戲!」她就是抱著這個堅定信念參加了黨領導的北平學生戰地移動劇團,踏上了為之奮斗終身的藝術道路。 烽火歲月中,成了職業演員的張瑞芳演戲與時代脈搏緊緊相連,所謂「移動劇團」,就是移動在抗日救亡第一線,活躍在華東地區演出《打鬼子去》、《林中口哨》、《七·二八之夜》等抗戰獨幕劇,邊創作邊演出,像「大篷車」跑遍了街頭、鄉村、礦區、工廠,工農民眾看戲之後群情激奮,掀起了一股又一股抗日熱潮。張瑞芳不僅在「移動」中磨煉了演技,而且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移動」到南京,剛剛出道的張瑞芳在陳荒煤編劇的《打鬼子去》中扮演張大嫂,角色在戲中受到日本鬼子強暴後又發現自己在襁褓中的孩子被刺死,不堪忍受強烈刺激而發瘋。這場戲演來有難度,排練時感情的爆發力總嫌不足,她苦思冥想反復琢磨,發現作為一個普通婦女突然發瘋的外部刺激是鮮血,於是頓生妙計,用一隻橡皮球盛滿用糖拌和的紅墨水,塞在道具娃娃的襁褓中,排練到這場戲時,她一邊與鬼子搏鬥,一邊輕捏襁褓中的橡皮球,「鮮血」一下涌了出來。這豈不是自己親骨肉的血?她慘叫一聲便「發瘋」了。這一招可真靈,每回正式演出,憑借這「血」的刺激,眼神發呆,悲慟慘叫,即刻發瘋,達到強烈的藝術效果。有一次,由於她演戲太投入,發瘋後失去了控制,在奔下場時竟然摔倒,被人扶起來還渾身發抖。幾乎是同時,一位觀眾也在台前猝然昏倒,原來她家在盧溝橋,有著與張大嫂相同的遭遇,強烈的共鳴喚起了她的痛苦回憶,全場悲憤難抑,「打鬼子去!」的口號聲響徹劇場。
「移動」到重慶,由於這兒是全國進步文藝中心,許多知名文藝家團結在以周恩來同志為代表的八路軍辦事處周圍,起到了文藝先鋒作用。張瑞芳先後簽約於怒吼劇組、中國萬歲劇團、中華劇藝社,活躍於戲劇舞台,主演了幾十齣話劇。《棠棣之花》是她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此劇借古喻今,現實感強烈,她扮演的酒家女春姑質朴純情,用詩的語言傳達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祖國的摯愛。演出時達到了萬人空巷看「棠棣」的盛況,周恩來觀看過六七次。《屈原》則是她的成名作。劇中她飾演嬋娟,金山飾屈原,白楊飾南後,石羽飾宋玉,堪稱「黃金搭檔」。演出轟動山城,劇中充沛的愛國激情和飽滿的憂患意識激發了觀眾的抗日熱情,當屈原受到陷害徘徊於汨羅江時,嬋娟尋到老師與之共同詰問蒼天時,當嬋娟冒死闖殿,痛斥南後陷害忠良時,當嬋娟揭穿南後陰謀,替代屈原喝下毒酒,面對屈原含笑死去時,觀眾掌聲不斷,全場吶喊:「還我屈原,還我國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此劇編劇郭沫若對此場面感動不已,當晚演出後,題詩相贈張瑞芳:「憑空降謫一嬋娟,笑貌聲容栩栩傳。贏得萬千兒女淚,如君合在月中眠。」接著,她又出演了曹禺的《北京人》中的愫芳以及巴金的《家》中的瑞珏,都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與白楊、舒綉文、秦怡一起被譽為話劇「四大名旦」。 張瑞芳成名在舞台,心愛的卻是電影。讀書時就是個影迷,不迷好萊塢專迷孫瑜執導的電影:《大路》、《野玫瑰》、《小玩意》等,片中的阮玲玉、王人美、金焰、黎莉莉等也都是她崇拜的明星。學校的隔壁就是一家電影公司的片場,一放學她就隔著籬笆看拍戲,片場像西洋鏡似的變換,一會兒是「貧民窟」,一會兒是「大馬路」,一會兒又變成「別墅花園」,有一回她真的看到阮玲玉在亂草堆里拍戲,演的是一個朴實的村婦,身穿藍底的花布衫,頭扎方巾,手拿一隻破籃子,那雙專注而又水汪汪的眼睛給她留下難忘印象。好幾回她夢見自己也在片場拍戲,一會兒演白雪公主,一會兒演富家小姐,一會兒又演窮丫頭。拍電影有多神奇,當影星又何等風光,她常常這樣想。
想不到的是,10年後的張瑞芳夢想成真。真的成了孫瑜電影中的明星。她的電影處女作便是孫瑜編導的《火的洗禮》。扮演的角色是日偽女間諜,初次上銀幕就演反派讓她充滿好奇。戲中要變換多種身份,時而是混跡於上流社會的交際花,穿紅戴綠沉湎於花天酒地之中,時而是假裝老實的紗廠女工,到處轉悠刺探情報,戲中的她打扮成難民,潛入兵工廠的住宅區, 裝餓得昏倒,博得魏鶴齡扮演的工人的同情。兩人墜入愛河。由於她提供了情報,引來敵機轟炸兵工廠,她目睹自己心愛的鄰居小孩被炸死,終於在火的洗禮中良心發現,向老魏吐露真情,遭到特務頭子的暗算,含笑死在老魏的懷里。她與魏鶴齡已是第二次合作,第一次是話劇《國家至上》是演父女,這次又演一對戀人,有趣的是,老魏演戲特棒,卻常忘台詞,上回台上演父女感情達到高潮時,老魏突然卡殼,反應靈敏的瑞芳即刻編詞兒填充,觀眾渾然不知。正當矇混過關時,哪料老魏又記起了那段台詞,回過頭來演得頭頭是道,這下反而弄得瑞芳抓瞎,故作鎮靜演一遍才算沒露破綻。這回鏡前演戀人幸好老魏沒忘台詞,卡殼的卻是瑞芳,由於她是第一次拍片,初來乍到攝影棚,交際花的妝就化了好幾個小時,化妝師在她臉上變戲法,她只能耐著性子受折騰。等化裝打扮好進棚上鏡頭,那天圍觀者特多,照明燈又從四面八方直射而來,她心裡直打小鼓,只聽孫瑜一聲「開始」,她卻忘了台詞,連拍五遍才算過關。拍到她的高潮戲:向老魏表白「我是漢奸」時,必須即快流淚,可她怎麼也流不出來,又不忍心點眼葯水擠眼淚,戲試了幾遍都不行,面對一張張陌生而又期盼的臉,不知是焦急還是委屈,突然失聲痛哭,導演抓住這一時機終於拍成了她生平頭一個鏡頭。 解放後張瑞芳加盟上影廠,在電影《南征北戰》、《三年》中第一次扮演工農兵形象。當她接受《南征北戰》中游擊隊長趙玉敏這一角色時,心裡空盪盪的,有力不知往哪兒使。畢竟自己與角色的距離太遙遠,那時候提倡體驗生活,她與馮喆、鐵牛等演員一起來到山東蓋都、臨沂老解放區,穿上老布衫背上行李與當地鄉民同吃同勞動八個多月,她與村婦聯主任結成對子,天天到各家串門,聽「南征北戰」時家家衲鞋送糧食支援前線的生動故事,又背著馬槍與民兵、村幹部一起學射擊,晚上圍著小油燈開會學習,地委幹部還為他們召集當年參加臨沂戰役的鄉民座談會,現身說法為他們提供了許多生動的創作素材。這才使她與角色一步步靠攏,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農村婦女幹部形象。
接著,她又在《三年》中扮演了紗廠女工趙秀妹,兩片公映均受好評,周恩來總理熱情鼓勵她:「我看了你演的《南征北戰》和《三年》,你演了一個農民,又演了一個工人,都有點樣子了,應當繼續努力。」
是的,好電影的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20年後,正值10年動亂,深受「四人幫」迫害的張瑞芳與鄭君里、趙丹等人被打成「牛鬼蛇神」關進少教所的隔離室,有天晚上,她正躺在床上回想自己的人生經歷,突然,一個熟悉的聲音從窗外飄來:「鄉親們,別難過,八年抗戰我們打敗了日本鬼子,我們也一定能打敗蔣介石!」這不是趙玉敏對鄉親們說的一句台詞嗎?側耳細聽,才知不遠處的場地上正在放映《南征北戰》,觀眾人山人海,不斷響起與劇情共鳴的掌聲,趙玉敏的聲音在她耳際回盪,她自己也被深深感染了,趙玉敏能在殘酷的戰爭中奮勇殺敵,自己就不能在逆境中熬過磨難?她終於挺過來了。
主演電影《母親》是張瑞芳始料未及的,因為她當時僅30歲,一直演的是青年角色,與歷盡坎坷的「母親」怎麼也沾不上邊兒,可此片凌子風卻有獨到見解:「所以選中她,因為她自己有一個革命的母親,能把自己的親身感受融化於角色,這是難得的機遇。」是的,瑞芳演的「母親」,時時想到自己的母親:她在抗日戰爭時期,出生入死地在日寇佔領區堅持武裝斗爭,一隻眼睛被敵人的子彈打瞎,兒子又犧牲在抗敵第一線,連身葬何處都不知曉。面對殘酷的戰爭,面對喪子的悲慟,她沒有掉過一滴淚。這不正是自己要在銀幕上表現的「母親」嗎?在唐山礦區深入生活,瑞芳又結識了兩位革命媽媽——王大娘和馬五嬸,三位母親的人生經歷和革命事跡,成了瑞芳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終於在銀幕上樹立起一位活生生的革命母親形象。 描述張瑞芳的演戲生涯,不能不提她的代表作電影《三八河邊》、《聶耳》、《李雙雙》。《三八河邊》是大躍進年代攝制的記錄性藝術片,這是特定年代的特殊片種,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刻畫一位由普通農民成長為人民公社社長的先進婦女。張瑞芳與其扮演的生活原形陳淑貞同時出現在銀幕上,為了追求真實的藝術效果,瑞芳與陳淑貞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一塊兒下地、挑水、聊天,不僅音容笑貌融為一體,連戲中穿的服裝也是陳淑貞的,當時陳的母親嫌女兒的衣服太破太舊不讓拿出來,可瑞芳堅持要穿,「不穿就不是陳淑珍」,陳媽媽便連夜為這件衣服拆洗打補丁,第二天瑞芳穿上它來到片場,一針一線傳真情,挺角色演得十分鮮靈。令人難忘的是,此片在安徽宿縣拍攝期間,國家主席劉少奇會見了攝制組主創人員,並且與張瑞芳、陳淑貞合了影,瑞芳指著陳淑貞對少奇同志說:「她是真社長,我是假的。」少奇同志幽默地答道:「我們歡迎女同志當領導,至少強迫命令可以少些吧。」樂得大夥兒開懷大笑。
看過《聶耳》的觀眾,一定會對那個一身紅帽紅衣,心中燃燒一團火的熱血青年鄭雷電有深刻印象,這個角色可是張瑞芳主動向導演鄭君里請纓的,因為她看了《聶耳》劇本後,鄭雷電的雷電般個性和對革命的嚮往與自己的人生感受一拍即合,而且她與聶耳的純真而又熱烈的愛情深深打動了瑞芳的心。這是瑞芳與趙丹(飾演聶耳)唯一的一次合作,以往在圈內是有共同理想的知心朋友,如今戲中成戀人,由於二人演技嫻熟,又相知相通,因而配戲「心有靈犀一點通」,尤其「不辣不革命」和「龍華寶塔告別」二場戲,堪稱華彩樂章。此片不負眾望,榮獲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傳記片獎。
《李雙雙》是張瑞芳表演藝術的一個高峰,她以精湛的演技活靈活現地塑造了「李雙雙」,這部帶有喜劇色彩的故事片,圍繞了喜旺(仲星飾演)與李雙雙夫妻間的性格沖突,歌頌了李雙雙大公無私的思想品格,戲中笑料迭出又富於生活氣息,場場有噱頭,場場逗人樂。讓人們在笑聲中得到啟迪。周總理也十分欣賞此片,特地請瑞芳到他家做客吃螃蟹,誇她又演了一部好電影,不光思想內容好,藝術上也可取。此片榮獲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女演員、最佳男配角獎。 2000年7月11日,張瑞芳「下海了」!一個有著「愛晚亭」美好名字的敬老院在上海正式開張。「辦敬老院,不是做生意。我是想辦一個溫馨的家,讓我們這些有著共同愛好、共同語言的老人,有一個共同的家。」為此,那年82歲的張瑞芳將她畢生的積蓄拿出來,遠在澳洲的獨子也寄來了自己的存款,親家母也將自己居住的二室一廳房子賣掉了。被她的精神所感動,許多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這個拿來1萬,那個湊來幾千,就連裝修公司老闆也經常自己掏錢幫助買材料。「愛晚亭」坐落在上海長寧區,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
在虹橋路1035號,愛晚亭敬老院是個嵌進窄窄深巷的小小院落,陽光下的院里有老人悠然打太極。底樓的小花園卵石鋪路、樹遮藤纏,被戲稱為老人們「私定終身後花園」。一樓有餐廳、棋牌室、酒吧和「家宴」廳。二樓和三樓是兩人間和三人間的客房,如果不是床邊都有紅色緊急按鈕,看上去很接近賓館的標准間。「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愛晚亭之名得自杜牧詩句。
這個佔地1500平方米、有20來間客房可以接納40來位老人的敬老院,現住著11位老人,年齡最大的93 歲,最小也有73歲。在敬老院最早的一張全家福中,這些兩鬢霜白、氣質不俗的老人都喜笑顏開。「現在老人們缺的往往不是物質享受,雖然房子大了,可是人悶了。辦這個敬老院,是為了給有共同愛好、共同語言的老人一個共同的家,」張瑞芳說。
「開辦這個敬老院沒想著賺錢,就想著怎麼為老人服務,辦出特色,找出經驗,」最令張瑞芳觸動的,是敬老院里老人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張瑞芳說,和以前「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相比,敬老院還是個新鮮事物,就像一面鏡子,它照出了許多年輕的「老腦筋」和年老的「新腦筋」。幸福的老人都相同,而不幸的老人各有各的不幸。
張瑞芳透露,自己和一些編導正在籌劃寫一個劇本,就把敬老院里這些「來來去去」的老人有意思的故事拍成情景喜劇,也讓敬老院為更多的人了解,「不封口,一集一集拍下去」!
「開辦敬老院讓我的精神有了慰藉。敬老院是陽光事業,也會是朝陽事業。我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會像霜葉一樣更加紅火。」張瑞芳說。 張瑞芳老人的這批捐獻品中有她歷年獲得的各類獎狀、聘書、節目單、參加黨代會、人大、政協會議等各類會議的代表證件、名人的題詞、賀信、賀電等。最特別的是在捐獻品中還有張瑞芳平時記的幾本厚厚的筆記,以及109張各式請柬。
那些泛黃的筆記本,隱藏了不少有意思的故事。張瑞芳做事很認真,幾乎每參加一次重要的會議都會認真地做筆記。她的這個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呢?原來,解放後她參加人大會議時,會議主要議題是有關公私合營的問題,她聽了以後很激動,「可事後鄧大姐(穎超)問我會議情況時,我傳達不清會議的內容,說了一堆『很好,令人激動』。鄧大姐就笑了,說『我凈聽見你說形容詞了,實質的內容一點都沒有聽到』。我當時羞愧極了,想如果做筆記該多好!」從那以後,張瑞芳就養成了記筆記的習慣。 這些筆記本在十年浩劫時還差點惹下禍端。當時的造反派看上了這堆可貴的「資料」,想據為己有。幸虧張瑞芳所在的上影劇團(張瑞芳這時已被關押)堅決不允許他們把筆記掠走,並特地把筆記封好,建立了專門檔案,這些材料才完好地保留了下來。說起這段很多人都為之色變的歷史,張瑞芳並不動容,除了有時顯得有點忿忿之外,更多隻是付之一笑。那時在幹校里,每天都要填寫材料,寫這幾年來,自己在何時何地做過什麼事情。張瑞芳就翻著歷史書,對照在中國發生大事時,自己都在做什麼,倒也想得八九不離十,連造反派都感嘆她的記憶力真不錯。
張瑞芳還告訴記者一段趣事,她說:「到了幹校,要家人送睡衣。我先生就在家裡找,找來找去也找不到,最後只能把一條很舊的、一撕就會破的睡裙給送來了,我都不好意思穿,可笑的是造反派還把這算成我的一條罪狀,說我把少奶奶的習氣帶了進來。」
等張瑞芳回家以後,老伴勸她把材料燒了,說他有一個朋友家有壁爐,可以去銷毀。張瑞芳嘴上說好,可一看裡面還夾雜著周總理的親筆信時,就捨不得了,說等整理好了再燒。這一拖就沒了底。張瑞芳整理房間時,想起應該把這些破舊的東西處理掉,可她身處鬧市,燒東西太多恐怕引起火災,還污染空氣。於是就想隔段時間去莘庄親戚家(她家有院子)去燒掉,無奈路途遙遠,一直沒時間。碰巧這時候上海歷史博物館打來了徵集電話,這才把這堆珍貴的「歷史見證」從火中救了出來,也幫張瑞芳解決了「麻煩」。難怪打心裡捨不得燒了它們的張瑞芳連連說:「終於找到了歸宿,它們終於找到了歸宿!」 現今九十高齡的張瑞芳,她的客廳西壁,懸有兩幅郭沫若書贈的墨寶。
其一為郭老1959年題的一首「舊作」:風雷叱罷月華生,人是嬋娟倍有情。回首嘉陵江畔路,湘纍一曲伴潮聲。詩中「湘纍」,指屈原。《漢書·揚雄傳上》:「欽吊楚之湘纍。」顏師古注引李奇曰:「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纍也。」據張瑞芳回憶:「風雷叱罷」一詩是1942年話劇《屈原》在重慶北踣演罷最後一場後,郭老和全體演職員在皎潔的月光下縱情聯歡時的即興之作。「回首嘉陵江畔路」一句,自然將時空「閃回」到六十一年前的陪都重慶……
抗戰時期的1942年,郭老正好五十歲,年富心雄,才華橫溢,他繼「主張團結,反對分裂」為題的《棠棣之花》之後,又激情滿懷、一氣呵成了以「團結抗敵」為題的借古諷今的歷史劇《屈原》,由應雲衛負責的中華劇藝社在山城重慶最大的國泰戲院隆重上演,導演陳鯉庭,金山飾屈原,白楊飾南後,顧而已飾楚懷王,石羽飾宋玉,施超飾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飾公子子蘭,張瑞芳飾嬋娟,並有交響樂為屈原朗誦的《雷電頌》伴奏。此劇借劇中人之口,傾訴了人民的心聲,狠擊了國民黨當局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法西斯統治,引起了山城的大轟動,連桂林、貴陽、成都的百姓都紛紛涌到重慶看戲,盛況空前。當時的媒體報道說:「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劇集劇壇之精英,經多日籌備,慘淡經營,堪稱絕唱。」《屈原》演出時,郭老常臨劇場與觀眾見面,還熱情洋溢地為演員們題詩以勵,並拿出自己的演出稅請全體演職員吃飯。張瑞芳那時才廿四歲,她傾注了一腔心血,與角色融為一體,愛憎分明、妙肖傳神地演活了「嬋娟」,贏得了萬千觀眾,包括周恩來副主席與郭老的好評。郭老當時特書贈七絕一首贊之曰:憑空謫降一嬋娟,笑貌聲容栩栩傳。贏得萬千兒女淚,如君合在月中眠。民紀卅一年四月自三日起至十七日止凡十五日屈原一劇在陪都國泰戲院上演瑞芳女士演嬋娟一腳書此奉贈郭沫若(章)壁間另一幅墨寶,乃郭老1963年為祝賀張瑞芳在優秀農村喜劇影片《李雙雙》中,「天衣無縫」地扮演了個性坦率真誠、純潔無私、堅韌爽朗又意氣軒昂的新農民李雙雙,而榮獲了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特意題寫的。詩曰: 天衣無縫氣軒昂,集體精神賴發揚。三億神州新姊妹,人人競學李雙雙。這兩幅墨跡,鐵畫銀鉤、剛柔相濟的行書,書風儒雅,瀟灑飄逸,頗富浪漫氣韻,尤顯得字如其人,字如其詩也。 張瑞芳住在淮海路上,這並不是上海最熱鬧的一條街,但卻是最繁華的一條街。張瑞芳住在淮海路最繁華的地區過去以後的一段,靠近襄陽路,房子雖然不大,但老伴去世後,一個人住的張瑞芳也頗覺冷清。張瑞芳說,兒子在澳大利亞當廚師,很忙,一年也沒幾天的假期,尤其是逢年過節,更是忙得什麼似的。一下子,張瑞芳回想起了這堆被捐獻的物品所代表的年代中,兒子的遭遇。
「那個時候,我被關進去,我先生的行動也失去自由,兒子只能寄放在親戚家。他每天就像大姑娘似地躲在家裡看書,等我出來以後,他的背已經彎了,蝦米似的。想起來,我還是很內疚,沒有照顧好他……他除了喜歡看書,還有就是喜歡做飯,而且很有天賦,無師自通。到了澳大利亞以後,他憑這手藝還真得到了賞識,現在基本已經站穩腳跟了……」既然兒子已經站穩腳跟,張瑞芳為什麼不肯去澳大利亞和兒子團聚,享受天倫之樂呢?「我去過,那裡太冷清,到了那裡,我就是一個沒有朋友、沒有自己圈子的中國老太太,住不慣的。」由己及人,只有老人才能理解和懂得老人的孤獨,這也是張瑞芳決定辦敬老院的一個原因。
⑸ 李雙雙高清完整版電影
分享鏈接:
提取碼:fgfx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相關介紹:
《李雙雙》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喜劇故事片,由李凖編劇,魯韌導演,張瑞芳主演,仲星火、劉非、張文蓉等出演,於1962年3月12日上映。該片根據李凖的小說《李雙雙小傳》改編,講述了性格火辣爽直的農村婦女李雙雙熱心集體事業,與自私落後現象作斗爭,幫助丈夫喜旺提高思想覺悟的故事。
⑹ 張瑞芳的愛情婚姻
張瑞芳的第一次婚姻,是她在私立女子第一中學的時候。當時張瑞芳在排演莫里哀的戲《心病者》,請平大藝術學院的學生來當導演,而這個學生後來成了張瑞芳的丈夫。一方面,他的各種條件引起了張瑞芳的注意,他又上藝術學校,又上電機系,成績還是第一,崇拜之情從一個小女孩的心底漸漸萌發出來。之後,在一次接觸的過程中,張瑞芳發現他雖然不太說話,但卻能製造出很多節目——一會兒教張瑞芳彈鋼琴,聊艾麗斯,一會兒帶她溜冰,於是崇拜在張瑞芳心裡發展成為很明顯的好感。當然對於感情,一廂情願不會有任何結果,在這次接觸後,他也開始給張瑞芳寫信……在那個年代,在張瑞芳那代人的心裡,「假如通信了,就已經是男朋友了。」事隔多年,張瑞芳回想著當年的初次見面,還是緣於她要給這位導演送禮,而提到送禮,則又有一段別人暗中「牽線」的故事了…… 之後,兩個人又雙雙來到了重慶,當然,在團聚之前,自然有一段浪漫而動人的用書信表達情感的階段……到了重慶以後,張瑞芳又作出了一個決定——我不能馬上結婚,一結婚馬上成你夫人了,我一定讓大家都認得我叫張瑞芳的時候,才跟你結婚。而對於這個要求,對方也欣然應允。也許是緣分註定吧,張瑞芳一到重慶就參加了大聯合公演,並取得了相當的成功,於是,一年之後,她履行了當初的諾言。然而,這次婚姻不僅沒有張瑞芳所設想的浪漫,更可怕的是兩個人告別了鴻雁傳情的階段,居然沒有任何溝通了。他幾乎不說話。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觀察,張瑞芳終於發現了兩個人性格上極大的反差,而這是在自己得知弟弟去世的消息後從丈夫的表現中看到的……所以,在寂寞而痛苦的5年之後,張瑞芳結束了自己的第一次婚姻。
張瑞芳的第二任丈夫——金山,在結識張瑞芳之初,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員。他們的結識緣於在重慶排演《屈原》,金山和張瑞芳分別扮演屈原和嬋娟,後來,他們二人還一塊兒拍攝過《松花江上》《家》、《芳草天涯》等影片。他的作風上比較「海」派,而張瑞芳是「謹」派——非常拘謹。她跟金山在一起的日子非常美好,因為這段時間是她藝術創作生活中比較重要的階段。然而,等到二人覺得感情成熟時,卻收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一方面,她從主觀上沒有把握,另一方面,當時社會有許多人認為金山在政治方面有問題,而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金山是地下黨。當然,因為覺得金山是「壞人」而作出最大決定的還是張瑞芳的母親,……如果說這次婚姻與第一次有什麼相似的話,那就是張瑞芳婚後同樣的失落——他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會有很大的反差,因為他們當時認識的時候,同樣是黨員,同樣是文藝工作者,同樣是在一塊兒演戲,互相能交流,互相能欣賞,感覺很好。可是對於家而言,金山卻表現得不負責任。張瑞芳為了不破壞正在排著的一個戲,堅持和金山進行了最後的共處,之後便結束了自己的第 二次婚姻。
性格獨立要強的張瑞芳隻身前往上海電影製片廠,開始了電影藝術生涯。也正是因為這次南調,張瑞芳找到了畢生最愛。1952年,張瑞芳遇見了嚴勵,而後他們攜手經歷風雨,兩人一起走過了48年,1999年嚴勵因胃癌去世,離兩人金婚只差兩年的時間。
⑺ 張瑞芳的巨星隕落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第六屆、第七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原會長、上海電影家協會第四屆主席、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張瑞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6月28日21時3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4歲。
在張瑞芳老人在世時,最牽掛兩件事,一是中國電影的未來,另一個就是她傾盡畢生積蓄,和上海老教育家顧毓青共同創辦的「愛晚亭」養老院。
張瑞芳
從藝70多年,先後參演了40餘部話劇、近20部電影,曾主演《南征北戰》《母親》《家》《大河奔流》《泉水叮咚》聶耳等影片,1963年她因主演影片《李雙雙》出色表演,獲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1993年榮獲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榮譽獎。2007年在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她獲得「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
成都商報昨日報道著名表演藝術家張瑞芳於6月28日晚在上海逝世。昨日下午,張瑞芳治喪小組發布訃告,張瑞芳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6月21時3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5歲,她的告別儀式將在7月3日舉行。
電影《保密局的槍聲》男主角陳少澤是張瑞芳的干兒子,接受采訪,陳少澤不停抽泣,「老媽每次生日,都要等我來吃她做的雜醬面。自從老爹去世,我就更多時間陪老媽,害怕她孤單,後來她住院,生日之際我們就在醫院一起吃雜醬面。」說至此,陳少澤再次掩面,「我想念老媽的雜醬面!」
彌留之際 最放不下敬老院
昨日下午,上海電影集團總裁任仲倫也來到靈堂悼念,接受記者采訪時,他稱彌留之際,張瑞芳最放不下的就是兩件事:中國的電影事業,以及她和老教育家顧毓青一手創辦的敬老院「愛晚亭」。
昨日下午4時許,記者走出張瑞芳家中,趕往當年她一手創辦的愛晚亭敬老院。2000年,82歲的張瑞芳拿出畢生積蓄,加上兒子「贊助」的存款、親家母顧毓青賣房所得和各路人馬東拼西湊來的錢,「下海」創辦了「愛晚亭」。現在愛晚亭的院長是親家母顧毓青,她昨日告訴記者,當年和張瑞芳一起創辦,現在她提前離去,但自己肯定會繼續經營好。四年前新院已經在滬郊金山亭林鎮開張。
張瑞芳治喪委員會成員秦怡昨晚回憶說:「她病了後就對我說,大家都倒下了,就你一人啦,好吧你就代表我們吧!」
又訊 近日有媒體報道,葛存壯在四月時就已經病了。並稱葛存壯夫人施文心女士稱,葛存壯老師因中風住院,目前還在醫院接受治療。現在葛存壯處於半癱瘓狀態。
李雙雙!孫喜旺來看你了
仲星火接受采訪:3個月前張瑞芳已經不認識我
我抓住她瘦得厲害的手
她說「疼啊」
我問她哪裡疼
她就不說話了……
昨日,記者聯繫到《李雙雙》的男主角仲星火,他曾扮演李雙雙的丈夫孫喜旺,有人說沒有孫喜旺就不會造就潑辣勇敢一炮而紅的李雙雙。
昨日一早,88歲的仲星火在家中拿起報紙,便看到張瑞芳去世的消息,心裡咯噔了一下,不過他說自己早有了心理准備,並不是無比難過和震驚,「因為我在3月份的時候去華東醫院探望過瑞芳,當時我就感覺到她情況不太好。」
今年3月份,仲星火拄著拐棍來到華東醫院,這是最後一次探望當時單獨住在一個病房的張瑞芳,他走到病床前,發現張瑞芳已經完全不認識自己,「我說,瑞芳同志,你好點了嗎?」張瑞芳臉上罩著輸氧的罩子,她獃獃地望著仲星火幾秒鍾,看著這個曾經的老搭檔,許久後,慢慢吐出幾個字,「你是誰啊?」仲星火回憶,記得當時張瑞芳說得很慢。自己便抓住她的手,告訴她,「我是星火啊!」張瑞芳又緩了緩,「哦,謝謝啊!」
因為張瑞芳當時已經不能正常進食,仲星火說,抓著張瑞芳的手感覺她已經瘦得非常厲害。「她還說,疼啊!我問她哪裡疼,她就不說話了。哎,這也不是葯物能解決的問題了……」
臨終前 養子攜妻趕到
昨日一早,成都商報記者特地趕赴上海,到張瑞芳的家中悼念逝者。這是一棟普通的路邊住宿樓。張瑞芳的兒子(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江平透露:張瑞芳一身未生育,該兒子是其養子)嚴佳攜妻28日晚趕在母親閉眼前從澳大利亞回國,在病榻前叫了兩聲「媽媽」,幾分鍾後,她就安詳地走了。
7月3日上午10點,著名表演藝術家張瑞芳的告別儀式在上海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秦怡、牛犇、張芝華等老藝術家現身悼念。殯儀館內戒備森嚴,大批媒體被攔截在場外無法進入內場。
告別儀式入口,大型屏幕上不停滾動播放張瑞芳生前表演的片段。張瑞芳曾主演《南征北戰》、《母親》、《家》、《大河奔流》、《泉水叮咚》等影片,塑造了許多深受觀眾喜愛的舞台和銀幕藝術形象。6月28日,張瑞芳上海病逝,享年95歲。上午九點開始,追思的音樂響起,儀式入口處的背景板上寫著「送別,瑞芳」的大字,到場人士都在背景板上簽名,表達自己對張瑞芳的思念之情。
秦怡回憶起張瑞芳生前事跡,眼眶含淚地說:「她生前記性很好,那個時候我們合作《月光曲》,張瑞芳很快就能夠背好詞。」另有不少群眾頂著酷暑自發前來送別張瑞芳,告別式現場堆滿鮮花,儀式現場氣氛肅穆庄嚴,許多到場人士憶起張瑞芳老師落淚不止。上午10點20分,送別張瑞芳老師的靈車到達現場。話劇演員周諒量在外對靈車哭得泣不成聲,不停擦淚說:「我已經到了,我這輩子謝謝她!」
⑻ 張瑞芳老公是誰張瑞芳前夫金山資料及照片曝光
張瑞芳的第一次婚姻,是她在私立女子第一中學的時候。當時張瑞芳在排演莫里哀的戲《心病者》,請平大藝術學院的學生來當導演,而這個學生後來成了張瑞芳的丈夫。
⑼ 新中國有多少老電影演員去逝
崔嵬1912-1979,兼導演
謝添1914-2003,兼導演
趙丹1915-1980,夫人葉露茜,黃宗英
張平1917-1986,夫人杜粹遠
陳強1918-2012,兒子陳佩斯
張瑞芳1918-2012,丈夫余克稷,金山,嚴勵
白楊1920-1996,曾嫁張駿祥,後嫁蔣君超,姐姐楊沫
上官雲珠1920-1968,丈夫張大炎,姚克,程述堯,賀路
孫道臨1921-2007,夫人王文娟
張圓1926-2000,丈夫於彥夫
李亞林1931-1988,夫人賀小書
希望有幫到你,採納一下唄,親~
⑽ 演員張瑞芳的第一個丈夫叫啥名字
余克稷。
1939年,張瑞芳與話劇同行余克稷結為夫妻。但婚後兩人發現彼此性格不合,只好離婚。在排演《屈原》時,張瑞芳結識了金山,經歷了情感世界的又一次悲喜。1943年,張瑞芳金山結婚。1950年,美貌驚人的孫維世導演了話劇《保爾·柯察金》,邀張瑞芳夫婦擔當主演。不久,張瑞芳發現金山墜入孫維世的情網,兩人緣分已盡。1952年,張瑞芳遇見了嚴勵。他們一起經歷了風雨「文革」,走過48個春秋歲月,可眼看就要到達金婚的時候,1999年,嚴勵因胃癌去世,這對張瑞芳打擊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