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與人工智慧有關的電影
對於人類而言,人工智慧是朋友還是敵人?當 AlphaGo 驚艷世界的同時,人類是否也會震驚地發現,或許,那個具備智慧的機器人與我們對話的時代,並非是只存在電影中的虛幻?推薦5部不容錯過人工智慧電影,表面上這些電影展現了人工智慧的面貌,骨子裡探討的還是他們之於人類的意義。
1、人工智慧
《機器人與弗蘭克》是2012年美國科幻喜劇電影,由傑克·施雷爾(Jake Schreier)導演,克里斯托弗·福特(Christopher Ford)撰寫。這部電影暗示主角通過與機器人的友誼找到相對的和平,與此同時,它拒絕了機器人擁有任何意識的觀念,這也許是最有趣的。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利用機器人的思想作為反映自我的工具,而不是機械他人的奧秘。
B. 電影人工智慧的背景~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男, 生於1946年 12月18日 ,美國俄亥俄州。
主演:海利·喬·奧斯蒙,男, 生於1988年 4月10日 ,美國
弗蘭西絲·奧康納 ,女, 生於1967年 6月12日 ,英國牛津郡
裘德·洛 ,男, 生於1972年 12月29日 ,英國倫敦
C. 電影《人工智慧》都得過那些獎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庫布里克編劇,斯皮爾伯格導演,童星海利·喬,裘德·洛主演) (1DVD-10) 夠多價: 21元 收藏
導演 :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演員 : 海利·喬·奧斯蒙特 弗朗西斯·奧康納 裘德·洛 山姆·洛巴茲 傑克·托馬斯 威廉·赫特 肯·蘭格 Clark Gregg Kevin Sussman 埃普·格蕾絲 Matt Winston Sabrina Grdevich Theo Greenly
編劇 : 斯坦利·庫布里克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Ian Watson
攝影/像 : 賈努茲·卡明斯基
音樂 : 約翰·威廉姆斯
剪輯 : Michael Kahn
造型設計 : Rick Carter
配音 : 羅賓·威廉斯 梅麗爾·斯特里普 本·金斯利
製片人 :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凱瑟琳·肯尼迪 Bonnie Curtis
獲獎提名
獲獎/提名 年份 獎名 獲獎項目 頒發對象
提名 2002 第七十四屆奧斯卡 最佳效果(視效及其他) -
提名 2002 第七十四屆奧斯卡 最佳電影音樂 約翰·威廉姆斯
提名 2002 第五十九屆金球獎 最佳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提名 2002 第五十九屆金球獎 最佳男配角 裘德·洛
提名 2002 第五十九屆金球獎 最佳電影音樂 約翰·威廉姆斯
提名 2002 第五十五屆英國學院獎 最佳特效 -
提名 2002 第二十五屆日本影藝學院獎 最佳外語片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D. 斯皮爾伯格
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為「電影奇才」一點也不為過,他是以史詩片《辛德勒名單》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大導演,他的《大白鯊》、《E.T.》、《侏羅紀公園》等著名的商業娛樂片卻為更多的電影迷們所知,當人們帶著這種印象湧向電影院去欣賞那部黑白電影《辛德勒名單》時,卻發現了斯皮爾伯格的另一個世界,一個充滿智慧和理性的世界,一個真正的電影藝術的世界。
1994年3月2日,第66屆奧斯卡頒獎晚會上,影片《侏羅紀公園》(《Jurassc Park》1993)和《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囊括了共九項獎項。當這兩部傑作的共同導演斯皮爾伯格登上領獎台時,全場起立,掌聲不息,在這個屬於斯皮爾伯格的夜晚,一向鎮定含蓄的他也不禁潸然淚下。
E. 如何評價斯皮爾伯格導演的經典科幻電影《人工智慧》(《AI》)
一場跨越千年的親情童話,斯皮爾伯格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人工智慧》用科幻色彩孕育出了感人至深的脈絡,當純粹的愛變為僅只能燒刻在電路板上不可更改的物化,感動之餘是對生命意義的深思,愛與被愛永遠是此世間超越一切的心動所在。(夢里詩書)
F. 《人工智慧》的主演是誰
電影《人工智慧》的主演為裘德·洛、海利·喬·奧斯蒙特。
裘德·洛1972年12月29日出生於英國倫敦,英國演員、製片人、導演。
1990年裘德·洛在電視劇《家庭》里出演角色。1994年,出演首部電影《Shopping》 。1999年,裘德·洛出演了安東尼·明格拉執導的電影《天才雷普利》,獲得了第72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1年,他主演了戰爭片《兵臨城下》以及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科幻電影《人工智慧》。2004年,他憑借電影《冷山》獲得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同年擔任第76屆奧斯卡獎頒獎典禮的頒獎嘉賓 。
2009年,出演電影《大偵探福爾摩斯》,飾演華生醫生。2011年,擔任第64屆戛納電影節評委。2013年,主演由美國導演韋斯·安德森導演的喜劇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 。
海利·喬·奧斯蒙特(Haley Joel Osment),1988年4月10日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美國童星演員。
海利四歲為必勝客拍攝廣告,使他第一次登上銀幕。 1994年參演第一部電影《阿甘正傳》,並憑藉此電影獲得青年明星獎和青年藝術家獎,而為人所熟知。1999年憑借主演電影《第六感》獲得一項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以及MTV電影獎、土星獎等其他十一項獎項。 2002年在《人工智慧》中主演智能機器人,再次獲得土星獎以及其他四項獎項提名。2007年,他進入紐約大學選修藝術表演類,於2010年畢業,並重返演藝圈,投入演藝事業。
《人工智慧》是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於2001年拍攝發行的一部未來派的科幻類電影。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裘德·洛、海利·喬·奧斯蒙特主演。
影片講述21世紀中期,地球上很多城市都被淹沒在了一片汪洋之中,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人工智慧機器人出現後的故事。
中文名 人工智慧
外文名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其它譯名 A.I.人工智慧
出品公司 夢工廠
發行公司 夢工廠電影發行公司
製片地區 美國
製片成本 $90,000,000 (estimated)
拍攝日期 2000年8月17日 - 2000年11月18日
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編劇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類型 劇情/科幻/冒險
主演 裘德·洛,海利·喬·奧斯蒙特
片長 146分鍾
上映時間 2001-06-26(美國)
分級 USA:PG-13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imdb編碼 tt0212720
主要獎項 奧斯卡獎-最佳配樂
在線播放平台 1905電影網
G. 關於電影人工智慧
對於人類而言,人工智慧是朋友還是敵人?當 AlphaGo 驚艷世界的同時,人類是否也會震驚地發現,或許,那個具備智慧的機器人與我們對話的時代,並非是只存在電影中的虛幻?推薦5部不容錯過人工智慧電影,表面上這些電影展現了人工智慧的面貌,骨子裡探討的還是他們之於人類的意義。
1、人工智慧
《機器人與弗蘭克》是2012年美國科幻喜劇電影,由傑克·施雷爾(Jake Schreier)導演,克里斯托弗·福特(Christopher Ford)撰寫。這部電影暗示主角通過與機器人的友誼找到相對的和平,與此同時,它拒絕了機器人擁有任何意識的觀念,這也許是最有趣的。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利用機器人的思想作為反映自我的工具,而不是機械他人的奧秘。
H. 請問大佬有人工智慧2001年上映的由 海利·喬·奧斯蒙主演的高清視頻在線觀看資源嗎
《人工智慧》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21世紀中期,由於溫室效應,南北極冰川融化,地球上很多城市被淹沒。此時,人類科技已經高度發達,人工智慧機器人就是人類發明出來用以應對惡劣自然環境的科技手段之一,而且,機器人製造技術已經高度發達,先進的機器人不但擁有可以亂真的人類外表,還能感知自身的存在。
莫妮卡的兒子馬丁重病住院,生命危在旦夕,為了緩解傷痛的心情,她領養了機器人小孩大衛(海利•喬•奧斯蒙特 飾),大衛的生存使命就是愛她。馬丁蘇醒,恢復健康,回到了家裡,一系列的事情使大衛「失寵」,最後被莫妮卡拋棄。
在躲過機器屠宰場的殘酷追殺後,大衛在機器情人喬(裘德•洛 飾)的幫助下,開始尋找自己的生存價值:渴望變成真正的小孩,重新回到莫妮卡媽媽的身邊。誰也不知道他能否完成自己的心願,脫胎換骨成為真正的人,等待他們的只是凶吉難料的旅程……
I. 如何評價斯皮爾伯格導演的經典科幻電影《人工智慧》
《道德該不該投降》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電影叫《人工智慧》,看完之後我打算寫點什麼,腦子卻一直很亂,直到今天我終於理順了盤在我腦中的如亂麻的思緒。
首先我想解釋一下我亂的緣由。《人工智慧》是我很喜歡的導演斯皮爾伯格的作品,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對人性的思考,那麼這一部也不例外。但是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卻讓這一種對人性和道德的思考更加深刻,而主人公的身份自然也是讓我不知所措的原因。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形象上高度擬人化的機器人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幫手,他們與人類唯一的不同就是沒有情感。而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科學創造有愛的能力的機器人的一個突破。創造懂得愛的機器人,也就是說創造是一個有人性的機器人,這樣挑戰道德底線的嘗試,註定是矛盾的悲劇。
主人公小男孩形象的機器人David,被一個富有家庭購買,他們有一個重病的兒子,丈夫為了讓妻子開心起來於是為她訂購了David。妻子按照機器人公司的說明書「喚醒了」David愛人的能力,而那個被愛的人就是這個開啟他愛的能力的人。David被喚醒後就將這位女主人當做是自己的媽媽,按照自己的程序一心一意愛著她。而這份愛隨著這個家庭真正的孩子Matin的回歸以及他對David的敵視被打破,最終David被他的「媽媽」所遺棄。
在看到這里時很多人都會去同情David的遭遇,他看上去真的只是一個無辜的小男孩,一個全心全意愛著媽媽的兒子,一個希望在家庭中分的一點愛的孩子。可是當我們跳出感性的傷情,理性的去對待David這個形象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媽媽對他的拋棄只是因為對自己孩子的愛和保護,而拋棄一個實際意義是的「物」看上去也無可厚非。那為什麼我們會去同情David,去譴責這個媽媽,我想無非是因為這個機器人太過真實,人們無法在他所表現出來作為一個真正的孩子的一切的時候,依然把他當成一個物。其實此時我們甚至無法用道德去評判這一種拋棄行為,因為我們既可能只是看客,也可能是那個媽媽。我們總喜歡去譴責他人,對自己卻又是寬容的。在找尋到「理性」後,我們的道德還是會向人類本身投降了,因為作為至高無上的存在人何必為難人。最後的最後,媽媽還是會被原諒。
愛是David的能力也是他的使命,影片的後半段中David為了能重新得到媽媽的愛,踏上了尋找藍仙女求她將自己變成真正的人類小孩的旅程。最後的最後,終於在兩千年後地球上人類已經滅絕,機器人統治了地球,David在機器人的幫助下克隆出了只有一天壽命的媽媽,陪她度過了美好的一天,而這一天後David也終長眠了。
結局看似是美好的,可這終不過只是導演給過於沉重的人性思考帶去一點光輝罷了,讓我們能夠找到一絲道德的安慰,David終是幸福的,愛是有希望的。可這一切不過是狂妄自大的人類在自己向道德投降後的一點微不足道的彌補。生命是肉體還是思想?被創造出的思想該如何被對待?
我們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像道德投降,最終的苦果可遠不止於對人性的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