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雁南飛蘇聯電影導演

雁南飛蘇聯電影導演

發布時間:2022-05-01 17:43:27

㈠ 為什麼《雁南飛》被稱為「詩電影」

影片《雁南飛》的導演是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他是蘇聯第一代著名電影藝術家,50年代詩電影的倡導者,講究運用「情緒攝影」的理論,用強烈的情緒色彩來感染觀眾,在影片總體風格上追求詩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敘事結構。代表作《雁南飛》贏得戛納影展的金棕櫚獎,也為他帶來世界性聲譽,後來的《未寄出的信》和《我是古巴》延續了他抒情式詩化風格。

《雁南飛》的風格就像一首詩,是詩電影的典型代表作。因此被人們稱為「詩電影」。

這部影片拍攝於50年代末蘇聯文藝環境寬松期間,片中沒有絲毫政治說教色彩。在拍攝中採用大量升降鏡頭,遠鏡極為高超,黎明前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男女主角的戀愛戲極為回腸盪氣。

這部電影干凈,幾乎完全沒有意識形態的表述,除了最後一段演講,全片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故事,等待未婚夫的女人琵琶別抱,又各種思念和想像自己應得的那份「幸福」。

這部電影:美麗的長鏡頭,對光影的細膩處理、水面的倒影以及樹林的意象。都充滿了詩情畫意。

㈡ 雁南飛是什麼電影

《雁南飛》是蘇聯二戰後戰爭題材影片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作品。作為戰爭題材,影片在表現戰爭與人的悲劇命運的重大命題上,導演選取了一個全新的表現對象,獨特的視角和抒情詩式的表現手法。因而受到廣大觀眾的熱情歡迎和各國影評家的高度贊揚。

㈢ 俄羅斯前一段時間參加了什麼戰爭

敘利亞戰爭,
幫助敘利亞政府軍,消滅反對武裝,消滅恐怖分子,消滅庫爾德人,
其實俄羅斯一直在參加國外戰爭,

㈣ 蘇聯電影的發展歷程

1896年,法國L.盧米埃爾的電影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開始放映,同時俄國的電影愛好者(如.沙申、.費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攝電影的嘗試。
沙皇俄國的電影生產從20世紀初開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攝了俄國第一部故事片《伏爾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國共拍攝了1376部長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據古典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也有表現俄國歷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較粗糙的娛樂片。當時電影生產掌握在私營企業手中,影片生產技術條件也很差,這些都限制了電影作品藝術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諾夫的《黑桃皇後》(1916,根據普希金作品改編)、《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爾金的《貴族之家》(1915,根據屠格涅夫作品改編)等。 十月革命後,彼得格勒、莫斯科,後來還有烏克蘭,都很快成立了電影委員會。1919年 8月27日,頒布了列寧簽署的法令,決定將照相、電影生產及發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員會領導。這一天標志著蘇聯電影的誕生。此後,列寧對電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根據列寧指示的精神,拍攝了大量的新聞片和紀錄片,這些影片反映了國內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間,還拍攝了一些古典文學改編的影片,如《謝爾蓋神父》(1918,原著.托爾斯泰,導演普洛塔占諾夫)、《偷東西的喜鵲》(1920,原著..赫爾岑,導演.薩寧)等。高爾基的《母親》也在此期間第一次被搬上銀幕(1920,導演.拉朱姆內依)。根據形勢的需要,十月革命後拍攝了一批表現國內迫切政治問題的故事片,它們被稱為「宣傳鼓動片」。1921年,國立第一電影學校全體師生在加爾金領導下拍攝了《鐮刀與斧頭》,這是蘇聯第一部大型革命題材故事片。影片表現十月革命期間貧富農之間的斗爭1923年,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題材故事片《紅小鬼》(導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現了布瓊尼第一騎兵軍和馬赫諾匪幫的斗爭。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工作者的藝術探索比較活躍。庫里肖夫領導國立電影實驗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進行實驗外,還創立了「電影模特兒」理論這種理論把演員比做操作中的機器,把導演比做設計工程師。庫里肖夫根據這一理論拍攝了《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家的不平凡的冒險》(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兩名青年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創辦了「奇異演員養成所」。他們力圖把類似雜耍的誇張的表演方式帶到銀幕上來,拍攝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對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這些探索包含著一定的積極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題上也有價值,但由於對形式技巧的過分迷戀而影響了作品的完整與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關於電影的決議指出,必須加強黨對電影的領導。從這一年起,健全了領導機構,取消了私營發行公司,出版了《電影報》、《蘇聯銀幕》、《蘇聯電影》等雜志,成立了「革命電影協會」。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爾任斯基領導的「蘇聯電影之友」協會。1924~1925年,蘇聯拍攝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這中間,最重要的收獲是,出現了《戰艦波將金號》(1925,導演愛森斯坦)和《母親》(1926,導演普多夫金),這兩部影片成為蘇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這一期間, 烏克蘭導演杜甫仁科拍攝的影片《茲文尼郭拉》(1928)、《兵工廠》(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著表現革命主題的電影手段。他的詩意手法產生了鮮明的表現力,充滿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後半期,蘇聯還出現了一系列重要電影作品,如愛森斯坦導演的《罷工》(1925)、《十月》(1927)、《舊與新》(1929),普多夫金導演的《聖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後代》(1929),普洛塔占諾夫導演的《他的號召》(1925)、《董?介果和別拉嘉》(1928)。此外還有《新巴比侖》(192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帝國的廢墟(1929,導演艾爾姆列爾)等。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表現了革命的主題。它們標志著電影藝術開始成為宣傳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蘇聯紀錄電影也出現了新的面貌,涌現了一批反映革命現實的紀錄片和新聞片。許多影片反映了列寧的活動。以新聞雜志片《電影真理報》為中心,出現了電影眼睛派團體,其領導人是維爾托夫。他的影片《前進吧,蘇維埃》、《關於列寧的三隻歌》等,對於蘇聯紀錄電影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與電影事業發展的同時,蘇聯電影理論探索也很活躍。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不僅對於蘇聯電影,而且對於世界電影的創作和理論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20年代是蘇聯無聲電影最輝煌的時期,為此後蘇聯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0年代,蘇聯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聲電影的出現使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更為豐富。蘇聯文藝的創作方法確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原則。革命的電影藝術的發展,使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出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陽》(1934,導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譽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蘇聯電影的突出特點是革命斗爭和建設的題材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生路》(1931,導演.艾克)《金山》(1931,導演尤特凱維奇)、《獻禮》(舊譯《迎展計劃》,1932,導演艾爾姆列爾和尤特凱維奇)、《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1936,導演吉甘、《波羅的海代表》(1937,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導演科津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偉大的公民》(1938~1939,導演艾爾姆列爾)、《政府委員》(1939,導演扎爾赫依和赫依費茨)、《肖爾斯》(1939,導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導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師》(1939)等影片反映了蘇維埃人──新生活的建設者的精神面貌,表現了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特別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這一期間還拍攝了一批優秀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導演.彼得羅夫、《蘇沃洛夫大元帥》(1940,導演普多夫金)、《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導演愛森斯坦);喜劇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導演培利耶夫)、《拖拉機手》(1939,導演培利耶夫)、《快樂的人們》(1934,導演亞力山大洛夫)《伏爾加──伏爾加》(1938,導演.亞歷山大洛夫);根據高爾基原著改編(1939頓斯闊依導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間》(1938)、《我的大學》(1939)等。
30~40年代初,蘇聯生產故事片近400部,動畫片100多部,蘇聯電影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指導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40年代的蘇聯電影生產由於衛國戰爭而受到影響。1941~1945年間,蘇聯的主要電影生產企業遷往後方,減少了產量。在對敵斗爭熱情的鼓舞下,蘇聯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批反法西斯斗爭題材的影片:如《區委書記》(1942,導演培利耶夫)、《瑪申卡》(1942,導演萊茲曼)、《她在保衛祖國》(1943,導演艾爾姆列爾)、《虹》(1944,導演頓斯闊依)、《卓婭》(1945,導演.阿倫什坦)、《偉大的轉折》(1945,導演艾爾姆列爾)等。同時還拍攝了表現愛國主義思想的歷史題材影片,如《庫圖佐夫》(1944,導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導演愛森斯坦)等。
這一期間蘇聯電影的創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攝反映衛國戰爭的新聞紀錄片上1941~1945年間共拍攝了489期新聞雜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紀錄片其中如《戰爭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為我們蘇維埃烏克蘭而戰》(1943)、《解放法蘭西》(1944)、《柏林》(1945)、《殲滅日寇》(1945)、《人民的審判》(1945)等對於鼓舞人民的鬥志,激發抗敵的熱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衛國戰爭結束後,反法西斯斗爭仍然是電影創作的重要主題導演格拉西莫夫於1948年根據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攝了影片青年近衛軍,表現了蘇聯青年的反法西斯斗爭。同一題材的影片還有《偵察員的功勛》(1947,導演.巴爾涅特)、《真正的人》(1948,導演.斯托爾堡)等。這一期間還出現了一些其他題材的優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導演杜甫仁科)、《鄉村女教師》(1947,導演頓斯闊依)、《俄羅斯問題》(1947,導演羅姆)、《西伯利亞交響曲》(1948,導演培利耶夫)等。
從戰爭結束以後直至50年代前期,蘇聯電影創作處於低潮狀態。由於戰爭的影響、政治上的個人迷信和創作理論上流行無沖突論,影片產量減少,1940年蘇聯故事片年產量54部,1951年則不到5部;青年創作力量得不到成長的機會;與國外的文化交流陷於半停頓狀態;在創作中,出現了一些過分頌揚領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則迴避生活矛盾,粉飾現實。公式化、概念化成為這一時期電影創作的顯著特點。 1956年蘇共第20次代表大會之後,到1962年,故事片產量達到 104部。同時,大批青年創作人員陸續涌現。各加盟共和國的電影事業也得到發展。在創作中,最明顯的變化是題材樣式的擴大。50年代中期和後期出現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狂歡之夜》(1956,導演梁贊諾夫)、《保爾?柯察金》(1957,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序幕》(1956,導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導演丘赫萊依)《共產黨員》(1957,導演萊茲曼)、《列寧的故事》(1957,導演尤特凱維奇)、《魯勉采夫案件》(1956,導演赫依費茨)、《不稱心的女婿》(1956,導演.施維澤爾)、濱河街的春天(1956,導演.米隆涅爾和胡齊耶夫)高空(1957,導演扎爾赫依)《海之歌》(1958,導演.桑采娃)此外,還拍攝了多部成功的現代和古典文學巨著改編的影片,如《靜靜的頓河》(1957~1958,導演格拉西莫夫)、苦難的歷程(1957~1959,導演羅沙里)、《奧賽羅》(1955,導演尤特凱維奇)、《堂吉訶德》(1957,導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後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戰爭題材作品如邦達爾丘克導演的一個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萊依導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萊依導演的另一部戰爭題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現前方戰士和後方人民作出的貢獻外,還通過對個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題。這些顯示了蘇聯戰爭題材電影創作的深入發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飛(1958,導演卡拉托佐夫)臨風而立(1962,導演羅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導演庫里讓諾夫)、《伊凡的童年》(195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畫和表現環境的真實性方面也顯示了特色。
從50年代中期開始,除「非英雄化」傾向外,「非情節化」,「生活流」,「意識流」等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後,在前一階段探索的基礎上,蘇聯影片從數量到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這一時期的重要影片有:戰爭題材作品《士兵的父親》(1965,導演赤赫依捷)和《生者與死者》(1964,導演.斯托爾堡);農業題材作品《主席》(1965,導演.薩爾蒂科夫);表現列寧的影片《藍色筆記本》(1963,導演庫里讓諾夫)和《列寧在波蘭》(1966,導演尤特凱維奇);表現戰後農村階級斗爭的影片《誰也不想死》(1965,導演.熱拉凱維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攝了道德題材三部曲:《人與獸》(1962)、《記者》(1965)、《湖畔》(1970);導演羅姆拍攝了大型紀錄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導演邦達爾丘克拍攝了根據托爾斯泰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戰爭與和平》(1965~1969);柯靜采夫改編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爾王》(1971);塔爾可夫斯基拍攝了歷史傳記片《安德列?魯布廖夫》(1966)。60年代,蘇聯電影理論仍較活躍,羅姆、尤特凱維奇等導演提出「思考電影」的概念,與此同時,在20和30年代曾展開過的詩電影和散文電影的爭論,這時又進一步展開。 1972年,蘇共中央發布「關於進一步發展蘇聯電影事業的措施」的決議,要求電影創作應體現時代精神,現代題材應在創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塑造當代主人公形像應成為蘇聯電影創作的主要課題。70年代蘇聯電影出現了4大題材創作熱潮:政治題材、軍事愛國主義題材、生產題材和道德題材。
政治題材作品一般稱為政治電影,它以表現當代國際政治事件為主。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反映了蘇聯政府的對外政策的觀點。如這是一個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禮節性的訪問》(1973,導演萊茲曼)、《信任》(1976,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野蠻人》(1978,導演熱拉凱維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導演丘赫萊依)等。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方面,主要出現了 3類作品:①史詩性影片,這些作品力圖全面反映衛國戰爭,如奧澤羅夫導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導演.葉爾肖夫拍攝的4集影片圍困(1973~1978)等,這類影片氣魄宏偉,出場人物眾多,力圖真實再現戰爭的全貌。②英雄主義和人道主義相結合的作品。這類影片在軍事愛國主義題材創作中佔多數。它們表現的往往是局部戰役,重點是刻畫戰爭中人的心理狀態,通過個人的遭遇表現紅軍戰士的英勇精神。如《這里黎明靜悄悄……》(1972,導演羅斯托茨基)、《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導演邦達爾丘克)、《升華》(1977,導演.舍皮欽柯)等。③歌頌軍功的作品。這類作品主題比較單一,如《崇高的稱號》(1973,導演.卡列洛夫)等。在生產題材方面,一些影片通過工農業生產中的矛盾沖突,力圖表現科技革命時代先進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獎金》(1975,導演.米凱良)、《反饋》(1977,導演.特列古勃維奇)、《適得其所的人》(1973,導演.薩哈羅夫)、4集影片《麵包的味道》(1979,導演薩哈羅夫)等。在道德題材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取得的進展最大,許多作品真實、深刻地反映了蘇聯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個人、家庭、集體之間的沖突,刻畫了在今天現實環境中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這些作品中,有些從塑造正面主人公著手,反映蘇聯社會的發展及其存在的問題,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1980,導演.敏紹夫)、《個人問題訪問記》(1979,導演.戈戈別里捷)、《戀人曲》(1974,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從揭露反面現象著手,表現各種落後、腐朽的勢力如何阻礙著社會的前進,如《辯護詞》(1976,導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輪船》(1975,導演.沙姆希耶夫)、《審訊》(1979,P.奧若果夫);有些影片通過個人遭遇,提出每個人所面臨的人生道路問題,追求個人理想問題,如《奇怪的女人》(1976,導演萊茲曼)、《紅莓》(1974,導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過平淡無奇的生活現象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存在的「障礙」,從而提出人的生活態度問題,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導演羅斯托茨基)、《個人生活》(1980,導演萊茲曼)等。以上各類影片雖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們都反映了作者積極干預生活的熱情。這些作品使電影創作更接近於今天的現實,因而受到觀眾的歡迎。
7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工作者還創作出一些其他題材和樣式的作品,如史詩片《西伯利亞頌》(1978,導演米哈爾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劇片《辦公室的故事》(1977,導演梁贊諾夫)和《秋天馬拉松》(1979,導演達涅里亞)、兒童片《童年過後的一百天》(1975,導演C.索洛維約夫)和《無權轉交的鑰匙》(1976,導演.阿薩諾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和《潛行者》( 1979,導演.塔爾可夫斯基)、古典文學改編作品《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1976,導演米哈爾科夫)和《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1979,導演米哈爾科夫)以及表現革命前喬治亞人民生活的詩電影《願望樹》(1978,導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來蘇聯紀錄電影也有不少成績。如20集大型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1965~1978,總導演卡爾曼) 反映了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全貌。《礦工們》、《秋明王國》、《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國內的建設。此外,還有一些為蘇聯對外政策服務的紀錄片。在科普片、美術片方面,蘇聯電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績。 8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積極向主題的深化,新題材的開拓以及樣式多樣化方面發展。從1981~1985年,蘇聯共拍攝了750部故事片。在戰爭題材方面,除了繼續創作史詩性作品如莫斯科保衛戰(1985,導演奧澤洛夫)、《勝利》(1985,導演.馬特維耶夫)以外,電影藝術家主要致力於表現蘇聯人民在戰爭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導演.西連科);研究法西斯產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導演克利莫夫);從今天的角度思考戰爭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如《岸》(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有的作品通過對蘇聯軍人形像的塑造力圖把人道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如《小亞歷山大》(1982,導演.弗金)。在道德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把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研究在復雜的生活矛盾中,人的處世態度以及因此給個人及社會帶來的影響,如《願望的年代》(1983,導演萊茲曼)、《沒有證人》(1983,導演米哈爾科夫)、《後記》(1983,導演胡齊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內心世界,表現關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時努力深化人道主義的主題,如《生活、眼淚和愛情》(1984,導演古賓科)、《稻草人》(1984,導演P.貝可夫)、《冬天的櫻桃》(1985,導演.馬斯連尼柯夫)。在生產題材方面,電影創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題,注意表現經濟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如《第二梯隊開始行動》(1984,導演.雅桑)、《從工資到工資》(1985,導演A.瑪納薩羅娃)。在革命歷史題材方面,1981年拍攝的《列寧在巴黎》(導演尤特凱維奇)通過新穎的藝術手法把過去和現在聯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寧思想的價值。1982年拍攝的《紅鍾》(導演邦達爾丘克)1985年拍攝的《霧中的岸》(導演.卡拉西克)都再現了20世紀革命歷史的發展。80年代蘇聯還拍攝了一些優秀的傳記片,如《列夫?托爾斯泰》(1984,導演.格拉西莫夫)、文學改編作品如《瓦薩》(1983,導演潘菲洛夫)、《殘酷的羅曼史》(1984,導演梁贊諾夫)、驚險片《密探》(1981,導演.弗金)及《為胡狼准備的陷阱》(1985,導演.馬赫穆多夫)、諷刺喜劇片《青山,或不可思議的故事》(1984,導演.申蓋拉雅)及《騙術》(1984,導演.特列古勃維奇)。
80年代蘇聯電影創作的特點之一是致力於題材和樣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傳統的分類界限,使影片產生更大的藝術感染力。1984年製作的《戰地浪漫曲》(導演.托多羅夫斯基),既從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討戰爭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又通過戰爭事件展示人物之間的復雜的心理變化。《德黑蘭1943年》(1983,導演阿洛夫和納烏莫夫)把政治樣式和驚險樣式結合起來,突出國際政治斗爭的內在緊張性。喜劇片《兩個人的車站》(1984,導演梁贊諾夫)中糅合著悲劇的因素。《機組人員》(1981,導演.米塔)把情節??作了嘗試。《宇宙檢閱》(1985,導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達傑)通過半童話半寓言的樣式對人生價值進行哲理性思考。 蘇聯電影家協會成立於1965年(籌委會成立於1957年),各加盟共和國(除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外)均有自己的協會。
培養幹部的最高學府為全蘇國立電影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電影學校,幾經演變,自1934年起用此名)與列寧格勒電影工程學院(成立於1919年,初為照相與照相技術高級學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養藝術創作人員,後者培養技術人員。基輔戲劇學院自1968年起設有電影系,此外,國家電影委員會還和影協聯合主辦一個電影編導二年制高級培訓班(自1964年起),專門培訓各加盟共和國和製片廠選送來的進修人員。研究機構有全蘇電影藝術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蘇電影與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蘇藝術理論研究所(1944年成立,屬文化部建制,所內設有電影研究部門)。新聞電影的正負片由中央國家電影與照相資料檔案館保存,其餘片種正負片均由蘇聯國家電影資料館保存。負責影片進出口業務的是蘇聯影片輸出輸入公司。主要電影刊物有《電影藝術》(1931年創辦,月刊)、《蘇聯銀幕》(1925年創辦,雙周刊),以上兩刊均由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影協合辦;《電影放映員》(1937年創辦、月刊)、《蘇聯電影》及《電影與電視技術》等。 蘇聯舉辦的電影節有:全蘇電影節,始於1958年,初不定期,後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舉行,為國產片電影節;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始於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與全蘇影協和烏茲別克共和國電影委員會與影協聯合主辦,是亞非拉國際電影展覽,屬非競賽性,群眾團體可向不同影片授獎;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始於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舉辦一次,是國際上大型競賽性電影節,由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和影協主辦。
蘇聯國內設有電影評獎制度,最高榮譽是列寧獎金。1959年以來,先後獲得過列寧獎金的電影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還有蘇聯國家獎金、俄羅斯國家獎金、列寧主義共青團獎金電影部分等。

㈤ 有關前蘇聯二戰的電影一共多少部,有哪些

前蘇聯拍攝的二戰影片應該有1000多部

推薦5部:

1、《一個機會》: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1942年,為竊取一份重要情報,蘇軍一小分隊被空投到敵占區,在公路上截得一輛德軍車輛,於是便冒充德軍軍官打入敵軍情報中心,掀起了一場空前激烈的鬥智斗勇的攻心戰·······

2、《偉大的轉折》:《偉大的轉折》是由李培健編劇,胡培奮導演,於祥國作曲,洪濤、齊克建、鄧小鷗、趙嶺、任傑等演播的廣播劇,共3集。影片講述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晚年在一連串的政治挫折和軍事失敗後,面對國民黨內部的腐敗與分裂,痛定思痛,尋求新的政治力量的思想轉變過程。

3、《莫斯科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俄語: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語:Schlacht um Moskau)又稱莫斯科戰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系列重要戰略性戰事的總稱。[1]

戰事開始於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此次戰役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

4、《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攝制的12集電視劇。

該片被人們譽為「非凡的影片,它甚至使那些慣於吹毛求疵地把影片同歷史進行對照的人,也不由得傾倒於影片的魅力。」編導出色地把紀實手法與藝術虛構融合在一起。

影片的故事情節以施季里茨調查法西斯上層人物與西方秘密談判媾和為核心,卻又以他與德國黨衛軍的周旋以及黨衛軍內部的斗爭為線索,剝絲抽繭、層層推進,全片不見「歷史瞬間」的快速閃過,而是以慢節奏細膩展現主人公的斗爭歷程,使紀實性、戲劇性、歷史性得以完美統一。

影片圍繞1945年3月在瑞士伯爾尼和洛桑進行的談判即英美盟國背著蘇聯與法西斯單獨媾和的「日出行動」進行。

5、《圍困》:《圍困》是米哈伊爾·葉爾紹夫執導,Yuri Solomin、Yevgeni Lebedev等參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偉大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遭受德寇圍困的九百天,列寧格勒軍民克服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困難--飢餓,轟炸,疾病,寒冷——保衛了這座「英雄城」並最終打破了德寇的圍困的故事。

拓展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㈥ 跪求《雁南飛》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導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zhmta8garAQQcgKk-RtA9w


提取碼: 5v9p
《雁南飛 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
導演: 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編劇: 維克托·羅佐夫
主演: 塔吉婭娜·薩莫依洛娃、阿列克謝·巴塔洛夫、瓦西里·梅爾庫里耶夫、亞歷山大·施沃林、Svetlana Kharitonova、Konstantin Kadochnikov、瓦連京·祖布科夫、安東寧娜·波格丹諾娃、鮑里斯·科科夫金、Ekaterina Kupriyanova、Valentina Ananyina、彼得·梅爾庫里耶夫、丹尼爾·涅特列賓、瓦蓮京娜·弗拉基米羅娃
類型: 劇情、愛情、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蘇聯
語言: 俄語
上映日期: 1957-10-12
片長: 95分鍾
又名: 戰爭與貞操、仙鶴飛翔、鶴之舞、Letyat zhuravli、The Cranes Are Flying
本部電影講述身處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一對熱戀中男女青年的悲情愛情故事。薇羅尼卡(塔吉婭娜·薩莫依洛娃 Tatyana Samojlova飾)和鮑里斯(阿勒克塞·巴塔洛夫 Aleksey Batalov飾)本是沉浸在甜蜜熱戀中的幸福情侶,可隨著戰爭的爆發,這一切的美好即將 破滅。鮑里斯參軍,薇羅尼卡的父母在敵機的轟炸中雙亡,悲痛欲絕的她只能寄宿在鮑里斯父親的家中。鮑里斯的表弟趁機佔有了她,薇羅尼卡受到眾人指責。雙重打擊下的薇羅尼卡本想一死了之,可心中仍苦苦等待著鮑里斯的歸來。當得知鮑里斯犧牲的消息後,薇羅尼卡徹底絕望了。戰爭結束,當所有人都在慶祝勝利的時候,薇羅尼卡也雙手捧著鮮花來到廣場上。這時,一行大雁在空中飛過,就像當初的美好時光一樣。
本片一經問世,就轟動了整個世界影壇,以其絕美的光影對比,絕佳的鏡頭運用,一舉榮獲1958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㈦ 雁南飛的演職員表

導演: 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Mikheil Kalatozishvili ....(as Mikhail Kalatozov)
編劇:
Viktor Rozov ....play
Viktor Rozov ....screenplay
主演:
塔吉婭娜·薩莫依洛娃 Tatyana Samojlova ....Veronika (as T. Samojlova)
阿勒克塞·巴塔洛夫 Aleksei Batalov ....Boris
Vasili Merkuryev ....Fyodor Ivanovich (as V. Merkuryev)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 戰爭
片長:Argentina:97 min / Germany:95 min / Russia:97 min / Sweden:94 min / USA:94 min
國家/地區: 蘇聯
上映:1958年
對白語言: 俄語
色彩: 黑白
幅面: 35毫米無聲標准銀幕
混音: 單聲道
級別:Finland:K-16 / West Germany:12 / Argentina:16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IMDb鏈接:tt0050634

㈧ 蘇聯電影雁南飛專業分析

《雁南飛》是50年代蘇聯衛國戰爭電影的一次空前的成功,它的感染力首先來自劇中人物形象和生活描繪的真實性。影片改編自劇作家維克多.羅佐夫的舞台劇《永生的人》,作品塑造了鮑里斯這樣的心靈純潔勇敢無畏的戰士,但更多的筆墨則用於描寫薇羅尼卡這樣一個有著性格弱點的平凡的的姑娘,她在苦難中成長,在悲痛中理解生活的意義,她從個人的悲劇和痛苦中看到國家、民族的苦難,從而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結在一起。影片的主旋律是悲壯的,但結尾卻是光明而燦爛的:薇羅尼卡與迎接前方戰士的人們融在一起,一起走向未來的新的生活。

影片的感染力還在於那燦爛奪目的表現形式:《雁南飛》是蘇聯詩電影的最卓越的代表作之一。卡拉托佐夫是50年代詩電影的積極倡導者,他宣稱「真正的電影必須是詩電影」,但他所理解的詩電影藝術精神完全融匯在流暢的散文敘事段落之中。詩情畫意在影片中突出地表現在攝影技巧上--這就是當時蘇聯電影中出現的「情緒攝影」理論,亦即電影攝影不應是客觀記錄而應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攝影師烏魯謝夫斯基在「車站送行」、「鮑里斯犧牲」等段落中創造了情緒攝影的典範,「鮑里斯犧牲」這一段落更是成為電影史上最著名的經典段落之一。

《雁南飛》的藝術感染力也離不開演員們的精彩表演。扮演薇羅尼卡的塔吉揚娜.薩莫伊洛娃(後來出演《安娜.卡列尼那》)、扮演鮑里斯的阿列克謝. 巴塔洛夫(後來出演《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以及扮演鮑里斯父親的瓦西里.梅尓庫里耶夫(1954年曾出演卡拉托佐夫的另一作品《忠實的朋友》),這些蘇聯表演藝術家的完美演出為《雁南飛》這部影片增色不少。

㈨ 俄羅斯/前蘇聯有大師級的導演嗎有哪些名垂影史的作品

1、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32年4月4日出生於俄羅斯伊萬諾沃札弗洛塞鎮,俄羅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1961年,執導劇情片《壓路機與小提琴》,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名垂影史的作品:《伊萬的童年》、《鄉愁》、《索拉里斯》。

2、謝爾蓋·愛森斯坦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年1月23日—1948年2月11日),出生於俄羅斯里加,俄羅斯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作家、剪輯師,畢業於聖彼得堡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

1923年,執導個人第一部短片《格魯莫夫的日記》。1924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罷工》。

名垂影史的作品:《戰艦波將金號》、《十月》、《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3、庫里肖夫

庫里肖夫,蘇聯電影導演、電影理論家。1899年 1月13日生於坦波夫,1970年3月29日卒於莫斯科。曾就學於莫斯科美術學校。1916年入電影界,在漢榮科夫電影製片廠任美工師。1918年開始導演影片。

第一部影片是《工程師普賴特的方案》。蘇聯國內戰爭期間領導過新聞片的拍攝工作。1919年在蘇聯國立電影學校建立了被稱為「庫里肖夫集體」的教學工作室。

名垂影史的作品:《死光》、《遵守法律》、《鐵木兒的誓言》、《我們從烏拉爾來》。

4、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前蘇聯首都莫斯科,他是俄羅斯電影的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名垂影史的作品:《一首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蒙古精神》、《烈日灼人》、《十二怒漢》。

5、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1913年出生,前蘇聯導演、編劇。

他是蘇聯第一代著名電影藝術家,50年代詩電影的倡導者,講究運用「情緒攝影」的理論,用強烈的情緒色彩來感染觀眾,在影片總體風格上追求詩意的境界,以及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的敘事結構。作品有《紅帳篷》等。

名垂影史的作品:《紅帳篷》、《未寄出的信》。

㈩ 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作品

悲壯的英雄詩篇——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蘇聯美術作品

名稱:戰後的休息
作者:涅普林采夫

歷時4年的蘇聯反法西斯衛國戰爭(1941.6.22—1945.5.9)殘酷而悲壯,不少城市和農村被炸成廢墟,近2000萬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這場正義的戰爭中,蘇聯人民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大無畏犧牲精神,「動天地、驚鬼神」,永載人類史冊。
戰爭剛剛爆發,藝術家便立即行動起來,他們奔赴戰場,或拿起武器,抗擊敵人;或用自己的作品,在前線做宣傳鼓動。在德國法西斯軍隊深入蘇聯腹地之後,全民動員投入戰斗,幾乎沒有前方、後方之分。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蘇聯藝術家克服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堅持藝術創作,及時用自己的作品揭露敵人的殘暴、凶惡和虛弱,宣傳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以鼓舞人民的鬥志。數以萬計的宣傳畫成為當時最快捷、最銳利的武器。它們被張貼在城市街頭、農村小鎮和交通工具上,被張貼在前線的壕溝、坑道里。因為它們的主題鮮明、語言簡練和形式感強,在群眾中有很強的感召力。許多作品成為20世紀宣傳畫中的經典之作。如戰爭剛剛開始時由И·托依澤創作的《祖國—母親在召喚》(1941),和由 「庫克雷尼克賽」(三名藝術家長期合作的筆名)創作的《無情地粉碎和消滅敵人》(1941),以及由В·卡列茨基創作的《紅軍戰士救救我們》(1942)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祖國—母親在召喚》中手持「戰士的誓言」的母親形象,莊重、嚴肅,充滿激情;《紅軍戰士救救我們》中面對法西斯的刺刀,無助的兒童和母親,向紅軍戰士們發出呼救,形象感人至深:而《無情地粉碎和消滅敵人》則是在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天即1941年6月23日創作出來的,這是一幅堅定人們必勝信心的畫面。庫克雷尼克賽在蘇聯反法西斯戰爭中有轉折意義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取得勝利之後,創作了一幅帶有漫畫意味的宣傳畫《我丟了一個金戒指》(1943),畫面上,希特勒被表現為一個懊喪的民間巫婆,背景是蘇聯地圖和用紅線勾畫出來的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形似一隻「金戒指」。「我丟了一個金戒指」是家喻戶曉的一首俄羅斯民歌,作者用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歌詞,用幽默的手法,尖銳地諷刺了希特勒的百般無奈和悲哀。
在戰爭期間創作的油畫作品,也有不少傳世佳作。當時還年輕的藝術家А·傑依涅卡,以充沛的精力和高亢的熱情,創作了一系列反映衛國戰爭的大幅油畫,其中以《莫斯科郊區·1941年11月》(1941)和《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1942)最為出色。保衛莫斯科戰役的重要意義人所皆知,反映這一戰役的作品還有著名畫家Г·尼斯基的水粉畫《保衛莫斯科》(1942)。在傑依涅卡的畫面上呈現的是1941年11月的莫斯科,雪地里的防禦工事和備戰的車輛表示莫斯科城的堅不可摧。塞瓦斯托波爾是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海港城市,是蘇聯的海軍基地和軍事要塞。1942年6月至7月,德軍圍攻塞瓦斯托波爾達一個月之久,城市幾乎淪為廢墟。傑依涅卡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表現了蘇聯軍隊反擊德軍的鏖戰場面,人物造型寫實而誇張,畫面宏大,氣勢磅礴,藝術形象極有表現力。
蘇聯藝術家即使在戰爭年代創作的作品,也很注意多側面地反映當時的戰斗生活,塑造各方面的人物形象。大家都熟悉的名畫《游擊隊員的母親》(1943)是著名畫家С·蓋拉西莫夫創作的。在硝煙迷漫中,英勇的母親面對殘暴地搜捕游擊隊的敵人,表現出寧死不屈的大無畏氣概,形象厚實、凝重,猶如一座紀念碑。Г·舍加爾的《護士·休息》描繪的是在戰爭年代做出巨大貢獻的白衣戰士的形象,用年輕女護士在疲勞狀態下稍事休息的情景來反襯戰時工作的繁重。另一位長期生活在農村,對農民形象十分熟悉的著名藝術家А·普拉斯托夫,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角度來揭露法西斯的野蠻暴行:在寧靜的、美麗的農村田野,靜靜地躺著一個正在流血的少年。富有抒情意味的自然風景和血腥的場面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幅畫的題目是《法西斯飛機飛過之後》(1942)。年事已高的著名老畫家К·尤恩別具匠心的一幅油畫《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紅場上的檢閱》(1942),描寫莫斯科受到圍攻、法西斯兵臨城下時,紅場上照常隆重舉行紀念「十月革命」的閱兵典禮,表示出蘇聯人民同仇敵愾保衛莫斯科和保衛祖國的決心。另一位在畫壇頗負盛名的老畫家П·科林,用人們熟知的民族英雄形象來寓意衛國戰爭的正義性。他的三聯畫《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41—1943)刻畫了俄國歷史上威武雄壯、擊敗異族入侵的一位大公的形象,藉以表達人們對當代英雄人物的敬意和必勝的信念。
蘇聯雕塑家們對戰爭也同樣迅速地做出了反應。他們積極投入創作反戰題材的作品。保存到今天並被載入美術史中的雕塑作品也為數不少。其中,如我們熟悉的В·穆希娜創作的《女游擊隊員》(1942),В·馬尼澤爾創作的《卓婭》(1942),還有В·利舍夫創作的《搬運受傷的戰士》(1942)和Д·施瓦爾茨創作的《士兵》(1942)等。
反法西斯戰爭教育和鍛煉了蘇聯人民,人們的忘我犧牲精神,戰爭的勝利,也極大地鼓舞和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人們在這場戰爭中艱苦卓絕的表現,成了全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衛國戰爭成為蘇聯—俄羅斯藝術中永恆的題材。尤其在戰後的五六十年代,蘇聯美術中涌現出大量表現衛國戰爭的作品。而創作這些作品的美術家絕大多數是經受了這場戰爭洗禮的,有的親身在前線參加過戰斗,有的甚至負過重傷。蘇聯政府也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積極鼓勵藝術家們的創作。蘇聯文化部、全蘇美術家協會和各地政府均有計劃地組織衛國戰爭題材的美術創作,國家和地方美術館把這些美術品的收藏列為重要的任務。因此,衛國戰爭的題材在蘇聯美術創作中佔有主要位置。這些美術作品有兩個基本特點:
一、以描繪和刻畫英雄人物為主,描寫普通人民的愛國主義和犧牲精神,但同時不迴避人民遭受的災難與痛苦,並從人性的角度加以描寫。大家都熟悉蘇聯電影《雁南飛》和《這里黎明靜悄悄》,在這些電影中,蘇聯普通戰士和人民身上表現出來的豐富感情及人性的復雜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類似的描繪同樣在美術作品中也有所表現。
二、縝密構思,精心創作。藝術家們從選材、創作草圖到定稿,都經過反復醞釀。不少作品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成為蘇聯美術史上的精品。
列賓美術學院教授、著名油畫家Ю·涅普林采夫在1955年創作了一幅有眾多人物場面的油畫《戰斗後的休息》,作品構思受蘇聯作家特瓦爾多夫斯基的戰地長詩《瓦西里·焦爾金》的啟發,描寫蘇軍戰士們在戰斗空隙聽一位戰友(以瓦西里·焦爾金為模特兒)講故事時一片歡笑的情景。長詩中的戰士瓦西里·焦爾金以自己的多才多藝和樂觀主義受到戰友們的熱烈歡迎。長詩在蘇聯人民大眾中廣為傳播,瓦西里·焦爾金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而涅普林采夫的這幅畫用視覺形象再現了這個神奇般的英雄人物,再現了他活躍在戰友們中的場面,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氣氛烘托上都有突出成就。這幅油畫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它的印刷品發行數量很大,原件被特列恰科夫畫廊收藏。後來,蘇聯政府還委託作者復制一幅《戰斗後的休息》變體畫,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中國政府。
我國年歲較大的美術家和觀眾都記得油畫家А·拉克季昂諾夫的《前線的來信》(1947),這件作品在當時有著廣泛的影響,因為這一題材牽動著許多人的心。戰爭期間,後方的人們每天都急切地期盼著前方親人們的來信,而每一封信也都為周圍的鄰里們所關切。人們聚在一起閱讀前方的來信,為前線戰事的順利進行和戰士們的平安與健康默默地祝福,這是戰時後方常見的情景。普通的村落,平凡的人家,真切的場景,朴實的形象⋯⋯今天,我們重讀這幅作品,還為之動情。
В·卡斯傑茨基的油畫《歸來》,通過感人的細節以小見大地描寫衛國戰爭的勝利。剛從前線歸來的士兵,與闊別已久的妻子熱烈擁抱,激動的兒子用雙手摟住父親,戰士的老母親偎依在門後,抑制著悲喜交集的感情。
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藝術家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蘇聯美術中的骨乾和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們以新的角度反映衛國戰爭,探索和發掘這一題材中更深刻的意義,尋求藝術語言的寓意性和象徵性。這里特別要提到А·梅爾尼科夫、Е·莫伊謝延科、Т·雅勃隆斯卡婭和比他們更年輕的Б·烏加洛夫、В·格羅米柯、波普科夫等人的創作。梅爾尼科夫的《告別》、莫伊謝延科的《勝利》以及雅勃隆斯卡婭的《無名高地》,都是蘇聯美術史上開創新風的作品。這些藝術家不滿足於畫面人物、情節的直白描寫,而是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畫,更關注藝術語言的象徵意義。與此同時,他們也都更重視繪畫的形式美感。
20世紀60年代末期,蘇聯繪畫中興起「嚴峻風格」的思潮。文藝家們對歷史、對現實開始嚴肅思考,在藝術風格上強調運用嚴峻的造型:偏愛直線,注重色彩對比,強調氣氛的營造。不少描繪衛國戰爭題材的作品,也採用這種風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В·波普科夫的《父親的軍大衣》和葛羅米柯的《普里彼亞特河畔》。前者通過年輕人對父親遺留的軍大衣,引發對戰爭創傷的哲理思考,同時也對英雄長輩們寄予深切的懷念;後者描繪的是人們熟知的昔日紅軍與法西斯軍隊激戰的戰場,在幽靜的河畔,母親在為犧牲的兒子祈禱,少女在向遠方呼喚逝去的親人,這是一幅具有象徵意義的畫面。
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建造雕塑紀念碑,永載蘇聯—俄羅斯軍隊和人民的豐功偉績,是戰後至今蘇聯—俄羅斯各級政府一直關注的事情,幾十年來已先後在各地建造了數十座大小雕塑紀念碑。其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紀念碑》(1967)和《列寧格勒保衛者紀念碑》(1975)。它們都是以雕塑為主體的綜合藝術群。《斯大林格勒戰役紀念碑》從提出設想到構思、施工完成,用了將近20年時間,由著名雕塑家Е·武切季奇領導的創作小組集體完成,建在伏爾加河畔,在瑪瑪耶夫高地的「祖國—母親」主雕高達104米。高地下有三個相互聯系的廣場和「廢墟牆」,規模巨大。《列寧格勒保衛者紀念碑》是在頗負盛名的雕塑家М·阿尼庫申領導下的集體創作,建在列寧格勒近郊的勝利廣場,廣場中央是一個用花崗岩構建、直徑為40米的環形建築,入口的左右兩側用大號阿拉伯字刻著「900個白晝」和「900個黑夜」的字樣,象徵著英勇的列寧格勒人民在敵軍圍困中氣壯山河的日日夜夜。
衛國戰爭—永垂不朽的偉大歷史事件,也是藝術創作的永恆主題。前蘇聯及俄羅斯藝術家們從中汲取勇氣、精神和靈感,用自己的創作紀念它、歌頌它,為的是喚起人們不忘歷史,反對侵略、保衛和平。他們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值得我們敬仰,值得我們學習。

閱讀全文

與雁南飛蘇聯電影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里歌曲大全100首 瀏覽:142
電影英語學習 瀏覽:891
自己拍電影能用音樂嗎 瀏覽:550
迷你世界大電影pk我的世界破碎 瀏覽:133
電影影評英文5句 瀏覽:729
韓國電影燃燒男主圖片 瀏覽:503
有個動畫電影主角是個雪人 瀏覽:972
大女主電影2018 瀏覽:724
嘎啦電影節最佳短片獲獎影片 瀏覽:758
一家電影院一天電費 瀏覽:215
成龍大同電影周閉幕式門票 瀏覽:940
打開7k7k電影網站 瀏覽:551
反擊為什麼沒在電影院上映 瀏覽:976
電影台灣古裝武俠片 瀏覽:625
電影院電影能播幾次 瀏覽:593
蘇乞兒周星馳電影高清 瀏覽:643
中國電影院影廳信息 瀏覽:865
一部電影里邊的人都沒頭 瀏覽:341
歐布奧特曼大電影照片 瀏覽:562
報考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推薦書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