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流浪地球中給地球裝一個發動機這個發動機是指內燃機發電機還是電動機
既不是內燃機也不是電動機,實質上是一個核動力反應堆
『貳』 《流浪地球》中有幾座發動機
12000座發動機
『叄』 流浪地球中是哪一面裝的發動機哪一面又永遠黑暗按電影上的效果感覺沒出太陽系大氣就跑光了←_←~~
主要裝在赤道和北半球的北美和歐亞大陸,南半球陸地太散了,轉向發動機讓地球停自轉之後對地球軸線進行角度調整,讓地球上下轉動90度左右,南極指向公轉軌道前方;動力全開地球繼續沿公轉軌道加速
『肆』 《流浪地球》中的「火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能成為「源動力」
這也許是《流浪地球》中比較大的BUG之一,筆者寫過一篇《流浪地球的十大BUG》,其中就有將火石運輸列在其中之一,能燒石頭的的核聚變發動機,需要有一個火石在熄火時點火,這也許可以理解!但理論上存在熄火可能性的情況下不準備一顆火石而不事先准備,確實有些不合常理!我們先不管這些邏輯,先來分析下這個火石是什麼?
但對於一部科幻片來說,如何符合邏輯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為在100%符合邏輯的情況下小說就不會誕生,何談改變劇本呢?因此有亮點,有腦洞,還有導演能將這宏大的敘事場面搬上銀幕,對廣大觀眾大量科普基本科學知識,並且觀眾在欣賞的同時口口聲傳,這就是好片!中國電影界從來都不缺大片,但缺的是有思想追求的大片,總不能像某人天天拍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然後去戛納獲獎的「大片」吧,這展示的是什麼啊……和我們未來將領導全球的身份相配嗎?那些統統都是糟粕,是要清掃到垃圾桶里去的,迎合西方思維就能得獎,很可惜大家都不買賬!但這次的《流浪地球》將中國科幻電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首先得感謝大劉,還有郭帆導演!也讓西方感受下東方拯救世界的思維,我們要拯救的是地球,而不僅僅是人類……你們能GET到嗎?
『伍』 《流浪地球》中,吳孟達有句台詞是發動機30年沒停過了,這是什麼意思
原著中應該是剎車了42年,讓地球停止自轉。停止自轉後還要加速圍繞太陽轉十五圈,地球軌道會一圈比一圈離太陽更遠,直到接近木星,利用木星引力彈弓效應給地球再次加速,以達到飛出太陽系的目的(沒有木星的引力加速,單靠地球發動機推力是無法逃出太陽的引力的),電影中的情節正是第二個時代,逃逸時代最後階段的故事了。
《流浪地球》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聯合出品,由郭帆執導,屈楚蕭、趙今麥、李光潔、吳孟達等領銜主演的科幻災難片,吳京特別出演。該片於2019年2月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背景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劇情簡介: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新家園。中國航天員劉培強(吳京飾)在兒子劉啟四歲那年前往領航員空間站,和國際同儕肩負起領航者的重任。
轉眼劉啟(屈楚蕭飾)長大,他帶著妹妹韓朵朵(趙今麥飾)偷偷跑到地表,偷開外公韓子昂(吳孟達飾)的運輸車,結果不僅遭到逮捕,還遭遇了全球發動機停擺的事件。為了修好發動機,阻止地球墜入木星,全球開始展開飽和式營救,連劉啟他們的車也被強征加入。在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中,無數的人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只為延續百代子孫生存的希望。
『陸』 《流浪地球》里離子發動機真能推動地球「流浪」嗎
在小說《流浪地球》中,當人類面臨提前衰老的太陽吞沒地球的威脅時,「地球派」在全世界建起了諸多地球發動機,這些發動機形成了諸多直插天際的等離子體巨柱,發出如日光燈管一樣的藍白色的顏色。這些發動機的工作使地球停止轉動並離開之前的公轉軌道,踏上流浪之路。
一枚體態巍峨的火箭騰空而起後,最終卻只能將重量相對於火箭小很多的航天器送入軌道,如果目的地設定於火星乃至更遠,能夠運載的航天器質量則更低。
例如,去年成功首飛的獵鷹重型火箭的起飛時的整體重量達1420噸。按照SpaceX公布的數據,即便放棄科技感極強的助推器、芯一級回收功能來換取更高運載能力,這種火箭也最多也只能將63.8噸的載荷送到距離地面很近的軌道上。如果將目標瞄準火星或冥王星,其運載能力將降低為16.8噸和3.5噸,僅相當於起飛重量的1.2%和0.2%。
『柒』 流浪地球中他們重啟的發動機祖是哪個發動機
《流浪地球》中行星發動機採用的是「重聚變技術」,不是氫氣。這種技術類似於核聚變,但可以釋放出比核聚變還要強的能量。(重聚變技術是劇中虛構的一種科技,請大家不要太較真)
行星發動機雖然以現在的技術還無法製造出來,但其科學理論是合理的,因為其原理與核聚變類似。通過挖掘地球岩石,然後進行提煉,分離出重元素。每一台發動機下面都有一個巨大的燃燒室,日夜不停地為發動機提供動力。在發動機的四周分布著密密麻麻的運輸管道和大量的挖掘機。人類現在已經可以熟練掌握核能,以及不可控的核聚變(氫彈爆炸)。
核聚變只需要很少的物質就能釋放出強大的能量,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費燃料」,因此理論上是可以支撐地球去「流浪」的。根據劇中的描述,人類為了讓地球流浪,足足把地球地殼挖低了40米。
《流浪地球》講述的是中國人在面對天災時與命運抗爭的態度,還有與傳統好萊塢科幻片的不同。中國人為什麼選擇帶著地球走,而不是像西方國家一樣製造宇宙飛船。那是因為我們不會為了所謂的精英,所謂的人才,而犧牲無辜的百姓。中國人有人情味,而不是西方國家只講利益。
『捌』 《流浪地球》中的重聚變發動機到底有多強
發動機一直都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核心,因為只要有足夠厲害的發動機,就能夠進行遠距離的星際航行,人類已經能夠進入太空生存,現在需要的就是強大的發動機保證能夠在宇宙中旅行的動力保障。在「流浪地球」中,科學家們研究出了重聚變發動機,這種機器可以使用重元素來
這些發動機光看推力單位就知道其中的差距,如果不計算各種損失和差別,一台重聚變發動機大約就相當於1861億台RD-170發動機或是2205億台F-1發動機。現在就算是生產這些現實可用的機器都需要非常大的消耗,更不要說是電影中的重聚變發動機了。人類現在的目標是掌控核聚變,可控核聚變已經初步被人類掌握,但是想要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 可控核聚變如果能夠實際應用到現實中並且普及的話,人類社會將會進行一次非常大的科技進步,也許下一次的科技大爆發就在完全掌控核聚變或是人工智慧成熟的時候。近代涌現了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讓近代科學幾乎是飛躍式的發展,世界不再是距離,太空才是未來。
『玖』 《流浪地球》中的行星發動機能推動地球嘛
這個想法是好的, 但也只能是一個想法而已了。
『拾』 電影流浪地球,那麼人類要多大的力量才能推動地球
地球是太陽系小行星帶之內最大的行星,太陽的光和熱讓地球有了生命,人類的誕生可以說與太陽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地球作為太陽系宜居帶內已知的唯一生命星球,科技文明在近幾百年來可以說是突飛猛進,人類也憑借這些科技對宇宙展開了探索,越來越多的探測讓人類對未來也開始充滿了幻想,《流浪地球》就是這樣一種幻想誕生而來的作品。
如果按照赤道只有100台,那麼將會節省的時間都是非常可觀的,不過,需要考慮的還有地殼的承受能力,這個過程肯定無法按照理想的狀態一直運轉,需要的是循序漸進的運作。這個時間可能也需要三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