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水中的喃木諾娜葫蘆絲是什麼調
葫蘆絲他的調的話是非常特別的一種種樂器。葫蘆絲他的調的話是非常特別的一種樂器。
② 景谷簡介
· 景谷
所在地區:雲南 思茅市·
交通指南:勐卧佛寺雙塔在威遠鎮大寨,是昔日的官佛寺。
門票價格:景谷勐卧佛寺門票:10元
景谷簡介
景谷勐卧佛寺雙塔:凡是到景谷中外遊客,都要打聽地點到奇異的勐卧佛寺雙塔—睹奇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的勐卧佛寺雙塔,傣語稱「梅赫窩廣勐」(即樹包塔)、「廣勐赫窩梅」(即塔包樹),俗稱樹包塔塔包樹。這勐卧佛寺雙塔在威遠鎮大寨,是昔日的官佛寺,有山門、側門、雙塔、戒堂、大殿、僧房,面積3.335公頃,雙塔在大殿兩側,南北向並列。這座建築群為明末清初(1628~1661)傣族威遠土官刀漢臣所建。清道光《威遠廳志》載:「大緬寺在威城(參將衙署)北門外,寺內有緬僧百餘人,皆剃發,用黃布裹身,名緬和尚。寺中有塔二座,高三丈余,昔土官刀漢臣所建。左塔中生緬樹,其枝從石縫內周圍伸出,枝葉甚茂,塔石不崩,至晚眾鳥聚集歡鳴於上,緬僧皆稱奇焉,名曰塔樹,至今猶然。」這記述的是「樹包塔」奇觀。此雙塔屬南傳上座部佛教傣族佛寺塔,塔為紅砂石,亞字形仰蓮復蓮多層迭式須彌座,傣語稱「冒烏窩喃」(蓮花座),方形基座,每方4米,基石上有浮雕圖案,四角有4個「埃香弄」(大力士)石雕作塔柱支撐,塔身上部為青磚豎砌連環圓柱。樹包塔為6層,高10.74米,塔包樹高7.2米,上部呈圓弧形,塔剎已被大樹代替,兩塔距30米,樹高約塔的2倍。雙塔塔身上有浮雕傣族佛經故事、民間傳說等。雕有叭英(天神)、帕照(佛祖)、混赫翁戛坦木(唐僧取經)、喃木諾娜(孔雀公主)、召樹屯(勐板加王子)、金納麗、金納拉(神鳥)、吳依散達臘(賧白象)、竹扎格阿(乞丐討兒)、喃金(螃蟹姑娘)、只歪冷(喊月亮)等。動植物花卉浮雕有:德恩擺後(倒立獅子)、惹穩(飛龍)、麻咪(飛馬)、諾永(孔雀)、格安(馬鹿)、罵達宛(葵花)、南木道(葫蘆)、烏額貴(芭蕉葉)、冒烏窩(蓮花)、勒願(太陽)、依安號(茶壺)等,是研究景谷傣族宗教、文化、歷史的實物,具有歷史、藝術價值。1983年8月,景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11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nbsp;景谷勐戛佛寺八角亭: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永平鎮勐戛大寨洪武村官佛寺內,有一座建於清代的八角亭。這個亭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傣族佛寺中的戒堂,又稱藏經樓。此亭建築結構為三檐攢尖頂,共3層,第一層為八角,第二、三層為六角,故稱八角亭,亭高13.3米,亭基為八方形須彌座、木石結構、紅砂石質料,每方2.06米,亭座高1.9米,八方均有石雕,多為人物花卉圖案,亭剎為葫蘆形,覆蓋青灰瓦、羽角上翹,掛有風鈴,重檐下有斗拱,並有龍形木雕斜撐作裝飾,亭首經過修繕。1988年11月,景谷縣人民政府分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③ 中國貝葉經全集的序言
傣文貝葉經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它除了記載佛教經典之外,還有傣族的天文歷法、社會歷史、法律法規、民情民俗、醫理醫葯、生產生活、倫理道德、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就佛教典籍而言,貝葉經傳入我國傣族地區之後,許多傣族高僧大德根據佛教教義,結合傣族原有文化,撰寫出相當數量的著述,這些著述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傣族傳統文化。
千餘年來,傣族人民對傣文貝葉經倍加珍惜,視為傳世之寶,譽為「運載傣族歷史文化的神舟」。時至今日,傣文貝葉經仍在被人們識讀、研究、使用以及刻制,傣文貝葉經文化也仍具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2001年4月,西雙版納州政府在景洪市召開了首屆貝葉文化研討會,到會專家學者共二百餘人,收到論文一百三十餘篇,足見人們對這一獨特文化現象的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根據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各級政府做了大量有關傣文貝葉文化的保護與發掘工作。首先是對貝葉經進行搜集和整理,使之免受流失和損壞;其次是設置專門機構和專人,對貝葉經進行分類、登記,並寫出書名和內容提要。對其中一些有關傣族文化的經典作品還進行了翻譯,並出版了一部分己譯成漢文的貝葉經作品。此外,傣文貝葉經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一些論文和介紹性的文章已陸續問世。最近幾年,根據貝葉經的內容,文藝界還創作出不少有新意的藝術作品,如大型舞劇《召樹屯與喃木諾娜》、《蘭嘎西賀》;大型音樂詩劇《潑水節》,電影《孔雀公主》等。貝葉經中的許多內容,還成為美術繪畫創作的素材,許多作品因其獨特的風格而在國內外獲獎。傣文貝葉文化的影響在不斷擴大。
但是也要看到,與貝葉經內容的博大精深和貝葉經影響的廣泛深入相比,我們對貝葉經的搜集、整理、研究都還只是初步的、很不充分的。其主要原因是還有大量的貝葉經典籍沒有被翻譯成漢文,它多方面的價值還沒能充分為我們所認識。更令人憂心的是,許多貝葉經典籍還流散於民間,隨時都有散失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出版社以慧眼卓識,決定出版《中國貝葉經全集》100卷,這實在是傣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國佛教文化中的一大盛舉。為了做好這套全集的出版工作,必然要對貝葉經進行更加深入、全面、系統的搜集、整理和翻譯工作,使貝葉經這一人類文化寶藏得以保存下來,積累起來,流傳下去。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南傳巴利語系佛教是我國三大語系佛教之一。它在理論、教義、戒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也更接近於早期佛教。通過貝葉經我們可以更准確地了解到早期佛教的一些情況,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南傳佛教的發展脈絡,從而豐富和發展南傳上座部佛教,特別是傣族佛教的內容。傣文貝葉經不僅是佛教經典,它更是傣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傣族人民的「網路全書」。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傳統性。貝葉經中的許多內容與我們今天所進行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宗旨不但不矛盾,而且還有相通之處。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一民族文化遺產,讓它古為今用。貝葉經還是一種跨國家、跨地區、跨民族的文化。出版和研究貝葉經,可以加強國家、地區、民族之間的了解與合作,特別是加強我國與東南亞、南亞、中亞國家的友好合作。貝葉經的出版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國家富強、人民昌盛、民族繁榮、社會進步,這是包括廣大佛教徒在內的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為之努力的目標。由民族文化培育出來的民族精神,由民族精神激發起來的無限動力,將會鼓舞我們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道路上更加團結奮斗。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貝葉經全集》的出版具有不平凡的意義。
④ 中央四台播的西雙版納景色的片子的中葫蘆絲配音的音樂誰知道是什麼
你說的是這個宣傳片對吧?http://tieba..com/%CE%F7%CB%AB%B0%E6%C4%C9/shipin/plays/%CE%F7%CB%AB%B0%E6%C4%C9%D0%FB%B4%AB%C6%AC/#videoId=8b972eedc832e975e81583a9
這首葫蘆絲曲的名字叫做《水中的喃木諾娜》。
⑤ 我要《孔雀公主》的歌詞
孔雀公主 (民族歌曲-傣族) 歌詞:
那一天禿鷲,又在把孔雀追逐
路過的王子,將禿鷲趕進雲霧
那一天公主,走進王子的愛情
金湖水邊百鳥歡歌飛舞
那一天禿鷲,用戰亂嫁禍公主
王子這一次,沒能將禿鷲識破
那一天公主,望著遠征的王子
金湖水邊陷入傷心殺戮
人們信了魔鬼的話,美麗成了不祥之物
人們中了禿鷲的謊,孔雀成了人的獵物
誰能告訴我孔雀的去處
誰來告訴人們戰爭的真幕
我是你凱旋歸來的王子
哪裡才是你的國度
誰來告訴我孔雀的去處
誰能停下獵殺追逐的腳步
輪回里千年落幕
我的眼淚早已模糊
⑥ 傣族音樂、舞蹈
你要舞蹈還是音樂,音樂給你推薦幾首吧《竹樓情歌》、《雨竹林》、《竹林深處》、《孔雀飛來》等等,舞蹈有《孔雀飛來》、《雨竹林》、《嘎巴麗》、《竹舞》、《彎彎彎》、《雀之靈》等等。關鍵是你要說明你要哪種類型的傣族舞蹈和音樂,還有啊,傣劇有《孔雀公主——喃木諾娜》。 我不知道怎麼發視頻,我已經把一部分音樂和視頻地址發給你咯,請注意查收。
⑦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519 Ⅰ-32八達嶺長城傳說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20 Ⅰ-33永定河傳說
521 Ⅰ-34楊家將傳說
522 Ⅰ-35 堯的傳說
523 Ⅰ-36牛郎織女傳說
524 Ⅰ-37西湖傳說
525 Ⅰ-38劉伯溫傳說
526 Ⅰ-39黃初平(黃大仙)傳說
527 Ⅰ-40 觀音傳說
528 Ⅰ-41徐福東渡傳說
529 Ⅰ-42陶朱公傳說
530 Ⅰ-43 麒麟傳說
531 Ⅰ-44魯班傳說
532 Ⅰ-45 八仙傳說
533 Ⅰ-46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534 Ⅰ-47屈原傳說
535 Ⅰ-48王昭君傳說
536 Ⅰ-49炎帝神農傳說
537 Ⅰ-50木蘭傳說
538 Ⅰ-51巴拉根倉的故事
539 Ⅰ-52北票民間故事
540 Ⅰ-53 滿族民間故事
541 Ⅰ-54徐文長故事
542 Ⅰ-55嶗山民間故事
543 Ⅰ-56 都鎮灣故事
544 Ⅰ-57盤古神話
545 Ⅰ-58 邵原神話群
546 Ⅰ-59 嘎達梅林
547 Ⅰ-60科爾沁潮爾史詩
548 Ⅰ-61仰阿莎
549 Ⅰ-62 布依族盤歌
550 Ⅰ-63 梅葛
551 Ⅰ-64 查姆
552 Ⅰ-65 達古達楞格萊標
553 Ⅰ-66 哈尼哈吧
554 Ⅰ-67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555 Ⅰ-68 米拉尕黑
556 Ⅰ-69康巴拉伊
557 Ⅰ-70 汗青格勒
558 Ⅰ-71 維吾爾族達斯坦
559 Ⅰ-72 哈薩克族達斯坦
560 Ⅰ-73珠郎娘美
561 Ⅰ-74司崗里
562 Ⅰ-75彝族克智
563 Ⅰ-76 苗族賈理
564 Ⅰ-77藏族婚宴十八說
565 Ⅰ-78 童謠
566 Ⅰ-79 桐城歌
567 Ⅰ-80 土家族梯瑪歌
568 Ⅰ-81 雷州歌
569 Ⅰ-82 壯族嘹歌
570 Ⅰ-83 柯爾克孜約隆
571 Ⅰ-84 笑話
傳統音樂
(民間音樂,共計67項)
572 Ⅱ-73陝北民歌
573 Ⅱ-74昌黎民歌
574 Ⅱ-75高郵民歌
575 Ⅱ-76五河民歌
576 Ⅱ-77大別山民歌
577 Ⅱ-78徽州民歌
578 Ⅱ-79信陽民歌
579 Ⅱ-80西坪民歌
580 Ⅱ-81馬山民歌
581 Ⅱ-82潛江民歌
582 Ⅱ-83呂家河民歌
583 Ⅱ-84秀山民歌
584 Ⅱ-85酉陽民歌
585 Ⅱ-86鎮巴民歌
586 Ⅱ-87 嘉善田歌
587 Ⅱ-88南坪曲子
588 Ⅱ-89茶山號子
589 Ⅱ-90 啰啰咚
590 Ⅱ-91 爬山調
591 Ⅱ-92 漫瀚調
592 Ⅱ-93惠東漁歌
593 Ⅱ-94海門山歌
594 Ⅱ-95 新化山歌
595 Ⅱ-96姚安壩子腔
596 Ⅱ-97 海洋號子
597 Ⅱ-98 江河號子
598 Ⅱ-99 碼頭號子
599 Ⅱ-100 森林號子
600 Ⅱ-101搬運號子
601 Ⅱ-102 製作號子
602 Ⅱ-103魯南五大調
6000 Ⅱ-104老河口絲弦
604 Ⅱ-105蒙古族民歌
605 Ⅱ-106鄂溫克族民歌
606 Ⅱ-107鄂倫春族民歌
607 Ⅱ-108達斡爾族民歌
608 Ⅱ-109 苗族民歌
609 Ⅱ-110 瑤族民歌
610 Ⅱ-111 黎族民歌
611 Ⅱ-112 布依族民歌
612 Ⅱ-113 彝族民歌
613 Ⅱ-114 布朗族民歌
614 Ⅱ-115 藏族民歌
615 Ⅱ-116維吾爾族民歌
616 Ⅱ-117 烏孜別克族埃希來、葉來
617 Ⅱ-118 回族宴席曲
618 Ⅱ-119琵琶藝術
619 Ⅱ-120 古箏藝術
620 Ⅱ-121 笙管樂
621 Ⅱ-122津門法鼓
622 Ⅱ-123 鑼鼓藝術
623 Ⅱ-124 朝鮮族洞簫音樂
624 Ⅱ-125 土家族咚咚喹
625 Ⅱ-126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
626 Ⅱ-127 維吾爾族鼓吹樂
627 Ⅱ-128 洞經音樂
628 Ⅱ-129 蘆笙音樂
629 Ⅱ-130 布依族勒尤
630 Ⅱ-131 藏族扎木聶彈唱
631 Ⅱ-132 哈薩克族冬布拉藝術
632 Ⅱ-133 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
633 Ⅱ-134 蒙古族綽爾
634 Ⅱ-135 黎族竹木器樂
635 Ⅱ-136口弦音樂
636 Ⅱ-137 吟誦調
637 Ⅱ-138 佛教音樂
638 Ⅱ-139 道教音樂
傳統舞蹈
(民間舞蹈,共計55項)
639 Ⅲ-42 鼓舞
640 Ⅲ-43 麒麟舞
641 Ⅲ-44 竹馬
642 Ⅲ-45 燈舞
643 Ⅲ-46滄州落子
644 Ⅲ-47 十八蝴蝶
645 Ⅲ-48火老虎
646 Ⅲ-49 商羊舞
647 Ⅲ-50 跑帷子
648 Ⅲ-51 官會響鑼
649 Ⅲ-52 肉連響
650 Ⅲ-53 禾樓舞
651 Ⅲ-54 蜈蚣舞
652 Ⅲ-55 翻山鉸子
653 Ⅲ-56靖邊跑驢
654 Ⅲ-57 查瑪內
655 Ⅲ-58 朝鮮族鶴舞
656 Ⅲ-59朝鮮族長鼓舞
657 Ⅲ-60 瑤族長鼓舞
658 Ⅲ-61 傣族象腳鼓舞
659 Ⅲ-62 羌族羊皮鼓舞
660 Ⅲ-63 毛南族打猴鼓舞
661 Ⅲ-64 瑤族猴鼓舞
662 Ⅲ-65高山族拉手舞
663 Ⅲ-66得榮學羌
664 Ⅲ-67 甲搓
665 Ⅲ-68 博巴森根
666 Ⅲ-69 彝族鈴鐺舞
667 Ⅲ-70 彝族打歌
668 Ⅲ-71彝族跳菜
669 Ⅲ-72 彝族老虎笙
670 Ⅲ-73 彝族左腳舞
671 Ⅲ-74 樂作舞
672 Ⅲ-75 彝族三弦舞
673 Ⅲ-76 納西族熱美蹉
674 Ⅲ-77 布朗族蜂桶鼓舞
675 Ⅲ-78 普米族搓蹉
676 Ⅲ-79拉祜族蘆笙舞
677 Ⅲ-80 宣舞
678 Ⅲ-81拉薩囊瑪
679 Ⅲ-82 堆諧
680 Ⅲ-83 諧欽
681 Ⅲ-84 阿諧
682 Ⅲ-85 嘎爾
683 Ⅲ-86芒康三弦舞
684 Ⅲ-87定日洛諧
685 Ⅲ-88 旦嘎甲諧
686 Ⅲ-89 廓孜
687 Ⅲ-90 多地舞
688 Ⅲ-91 巴郎鼓舞
689 Ⅲ-92 藏族螭鼓舞
690 Ⅲ-93 則柔
691 Ⅲ-94 蒙古族薩吾爾登
692 Ⅲ-95 錫伯族貝倫舞
693 Ⅲ-96 維吾爾族賽乃姆
傳統戲劇
(共計46項)
694 Ⅳ-93 老調
695 Ⅳ-94 四股弦
696 Ⅳ-95 賽戲
697 Ⅳ-96永年西調
698 Ⅳ-97 墜子戲
699 Ⅳ-98 上黨落子
700 Ⅳ-99 眉戶
701 Ⅳ-100海城喇叭戲
702 Ⅳ-101 黃龍戲
703 Ⅳ-102 淮劇
704 Ⅳ-103 錫劇
705 Ⅳ-104 淮海戲
706 Ⅳ-105童子戲
707 Ⅳ-106 甌劇
708 Ⅳ-107 甬劇
709 Ⅳ-108 姚劇
710 Ⅳ-109 紹劇
711 Ⅳ-110 婺劇
712 Ⅳ-111文南詞
713 Ⅳ-112 花鼓戲
714 Ⅳ-113 二夾弦
715 Ⅳ-114 打城戲
716 Ⅳ-115 屏南平講戲
717 Ⅳ-116 呂劇
718 Ⅳ-117 柳腔
719 Ⅳ-118 山東梆子
720 Ⅳ-119萊蕪梆子
721 Ⅳ-120 棗梆
722 Ⅳ-121徐州梆子
723 Ⅳ-122同州梆子
724 Ⅳ-123 羅卷戲
725 Ⅳ-124 二股弦
726 Ⅳ-125 南劇
727 Ⅳ-126 提琴戲
728 Ⅳ-127 湘劇
729 Ⅳ-128 祁劇
730 Ⅳ-129廣東漢劇
731 Ⅳ-130 瓊劇
732 Ⅳ-131 黔劇
733 Ⅳ-132 滇劇
734 Ⅳ-133合陽跳戲
735 Ⅳ-134武都高山戲
736 Ⅳ-135 佤族清戲
737 Ⅳ-136 彝劇
738 Ⅳ-137 白劇
739 Ⅳ-138 邕劇
曲藝
(共計50項)
740 Ⅴ-47 相聲
741 Ⅴ-48 京韻大鼓
742 Ⅴ-49 單弦牌子曲(含岔曲)
743 Ⅴ-50揚州彈詞
744 Ⅴ-51長沙彈詞
745 Ⅴ-52杭州評詞
746 Ⅴ-53杭州評話
747 Ⅴ-54紹興詞調
748 Ⅴ-55臨海詞調
749 Ⅴ-56四明南詞
750 Ⅴ-57北京評書
751 Ⅴ-58湖北評書
752 Ⅴ-59 浦東說書
753 Ⅴ-60 講古
754 Ⅴ-61 湖北大鼓
755 Ⅴ-62襄垣鼓書
756 Ⅴ-63萍鄉春鑼
757 Ⅴ-64 三弦書
758 Ⅴ-65鶯歌柳書
759 Ⅴ-66平湖鈸子書
760 Ⅴ-67寧波走書
761 Ⅴ-68 獨腳戲
762 Ⅴ-69 大調曲子
763 Ⅴ-70湖北小曲
764 Ⅴ-71 南曲
765 Ⅴ-72秦安小曲
766 Ⅴ-73徐州琴書
767 Ⅴ-74恩施揚琴
768 Ⅴ-75四川揚琴
769 Ⅴ-76四川竹琴
770 Ⅴ-77四川清音
771 Ⅴ-78金華道情
772 Ⅴ-79陝北道情
773 Ⅴ-80 朝鮮族三老人
774 Ⅴ-81南京白局
775 Ⅴ-82 武林調
776 Ⅴ-83 紹興宣卷
777 Ⅴ-84溫州蓮花
778 Ⅴ-85山東落子
779 Ⅴ-86 說鼓子
780 Ⅴ-87廣西文場
781 Ⅴ-88 車燈
782 Ⅴ-89 眉戶曲子
783 Ⅴ-90 韓城秧歌
784 Ⅴ-91 金錢板
785 Ⅴ-92青海平弦
786 Ⅴ-93 青海越弦
787 Ⅴ-94 青海下弦
788 Ⅴ-95 好來寶
789 Ⅴ-96 哈薩克族鐵爾麥
體育與雜技
(雜技與競技,共計38項)
790 Ⅵ-18 圍棋
791 Ⅵ-19 象棋
792 Ⅵ-20 蒙古族象棋
793 Ⅵ-21 天橋摔跤
794 Ⅵ-22沙力搏爾式摔跤
795 Ⅵ-23峨眉武術
796 Ⅵ-24 紅拳
797 Ⅵ-25八卦掌
798 Ⅵ-26形意拳
799 Ⅵ-27鷹爪翻子拳
800 Ⅵ-28八極拳
801 Ⅵ-29心意拳
802 Ⅵ-30心意六合拳
803 Ⅵ-31 五祖拳
804 Ⅵ-32 查拳
805 Ⅵ-33螳螂拳
806 Ⅵ-34 萇家拳
807 Ⅵ-35 岳家拳
808 Ⅵ-36蔡李佛拳
809 Ⅵ-37 馬球
810 Ⅵ-38 滿族珍珠球
811 Ⅵ-39 滿族二貴摔跤
812 Ⅵ-40鄂溫克搶樞
813 Ⅵ-41撓羊賽
814 Ⅵ-42 傳統箭術
815 Ⅵ-43 賽馬會
816 Ⅵ-44 叼羊
817 Ⅵ-45 土族輪子秋
818 Ⅵ-46 左各庄桿會
819 Ⅵ-47 戲法
820 Ⅵ-48建湖雜技
821 Ⅵ-49東北庄雜技
822 Ⅵ-50寧津雜技
823 Ⅵ-51 馬戲
824 Ⅵ-52 風火流星
825 Ⅵ-53 翻九樓
826 Ⅵ-54 調吊
827 Ⅵ-55 蘇橋飛叉會
傳統美術
(民間美術,共計45項)
828 Ⅶ-52 面人
829 Ⅶ-53 面花
830 Ⅶ-54 草編
831 Ⅶ-55 柳編
832 Ⅶ-56 石雕
833 Ⅶ-57 玉雕
834 Ⅶ-58 木雕
835 Ⅶ-59 核雕
836 Ⅶ-60 椰雕
837 Ⅶ-61 葫蘆雕刻
838 Ⅶ-62 錫雕
839 Ⅶ-63 漢字書法
840 Ⅶ-64 藏文書法
841 Ⅶ-65 木版年畫
842 Ⅶ-66 彩扎
843 Ⅶ-67 龍檔
844 Ⅶ-68 常州梳篦
845 Ⅶ-69 麥稈剪貼
846 Ⅶ-70 北京絹花
847 Ⅶ-71 堆錦
848 Ⅶ-72湟中堆綉
849 Ⅶ-73 甌綉
850 Ⅶ-74 汴綉
851 Ⅶ-75 漢綉
852 Ⅶ-76 羌族刺綉
853 Ⅶ-77 民間綉活 (高平綉活、麻柳刺綉、西秦刺綉、澄城刺綉、紅安綉活、陽新布貼)
854 Ⅶ-78 彝族(撒尼)刺綉
855 Ⅶ-79 維吾爾族刺綉
856 Ⅶ-80 滿族刺綉
857 Ⅶ-81 蒙古族刺綉
858 Ⅶ-82 柯爾克孜族刺綉
859 Ⅶ-83 哈薩克氈綉和布綉
860 Ⅶ-84 料器
861 Ⅶ-85 甌塑
862 Ⅶ-86 磚塑
863 Ⅶ-87 灰塑
864 Ⅶ-88 糖塑
865 Ⅶ-89 瓷板畫
866 Ⅶ-90 軟木畫
867 Ⅶ-91 鑲嵌
868 Ⅶ-92新會葵藝
869 Ⅶ-93 傳統插花
870 Ⅶ-94 盆景技藝
871 Ⅶ-95 布老虎
872 Ⅶ-96 建築彩繪
傳統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共計97項)
873 Ⅷ-90 琉璃燒制技藝
874 Ⅷ-91臨清貢磚燒制技藝
875Ⅷ-92定瓷燒制技藝
876 Ⅷ-93 鈞瓷燒制技藝
877 Ⅷ-94 唐三彩燒制技藝
878 Ⅷ-95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
879 Ⅷ-96 楓溪瓷燒制技藝
880 Ⅷ-97 廣彩瓷燒制技藝
881 Ⅷ-98 陶器燒制技藝
882 Ⅷ-99 蠶絲織造技藝
883 Ⅷ-100 傳統棉紡織技藝
884 Ⅷ-101 毛紡織及擀制技藝
885 Ⅷ-102 夏布織造技藝
886 Ⅷ-103魯錦織造技藝
887 Ⅷ-104 侗錦織造技藝
888 Ⅷ-105 苗族織錦技藝
889 Ⅷ-106 傣族織錦技藝
890 Ⅷ-107 香雲紗染整技藝
891 Ⅷ-108 楓香印染技藝
892 Ⅷ-109 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
893 Ⅷ-110 地毯織造技藝
894 Ⅷ-111 灘羊皮鞣製工藝
895 Ⅷ-112 鄂倫春族狍皮製作技藝
896 Ⅷ-113盛錫福皮帽製作技藝
897 Ⅷ-114 維吾爾族卡拉庫爾胎
898 Ⅷ-115 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
899 Ⅷ-116 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
900 Ⅷ-117 金銀細工製作技藝
901 Ⅷ-118 斑銅製作技藝
902 Ⅷ-119 銅雕技藝
903 Ⅷ-120 藏族金屬鍛造技藝
904 Ⅷ-121成都銀花絲製作技藝
905 Ⅷ-122 維吾爾族傳統小刀製作技藝
906 Ⅷ-123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
907 Ⅷ-124 民族樂器製作技藝
908 Ⅷ-125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909 Ⅷ-126 金漆鑲嵌髹飾技藝
910 Ⅷ-127 漆器髹飾技藝
911 Ⅷ-128 彝族漆器髹飾技藝
912 Ⅷ-129紙箋加工技藝
913 Ⅷ-130 宣筆製作技藝
914 Ⅷ-131 楮皮紙製作技藝
915 Ⅷ-132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916 Ⅷ-133 硯台製作技藝
917 Ⅷ-134印泥製作技藝
918 Ⅷ-135 木活字印刷技術
919 Ⅷ-136 裝裱修復技藝
920 Ⅷ-137 傳統木船製造技藝
921 Ⅷ-138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922 Ⅷ-139 龍舟製作技藝
923 Ⅷ-140 傘製作技藝
924 Ⅷ-141 藏香製作技藝
925 Ⅷ-142 貝葉經製作技藝
926 Ⅷ-143 土鹼燒制技藝
927 Ⅷ-144 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
928 Ⅷ-145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
929 Ⅷ-146 配製酒傳統釀造技藝
930 Ⅷ-147 花茶製作技藝
931 Ⅷ-148 綠茶製作技藝
932 Ⅷ-149 紅茶製作技藝
933 Ⅷ-150 烏龍茶製作技藝
934 Ⅷ-151 普洱茶製作技藝
935 Ⅷ-152 黑茶製作技藝
936 Ⅷ-153 曬鹽技藝
937 Ⅷ-154 醬油釀造技藝
938 Ⅷ-155 豆瓣傳統製作技藝
939 Ⅷ-156 豆豉釀制技藝
940 Ⅷ-157 腐乳釀造技藝
941 Ⅷ-158 醬菜製作技藝
942 Ⅷ-159 榨菜傳統製作技藝
943 Ⅷ-160 傳統麵食製作技藝
944 Ⅷ-161 茶點製作技藝
945 Ⅷ-162周村燒餅製作技藝
946 Ⅷ-163 月餅傳統製作技藝
947 Ⅷ-164 素食製作技藝
948 Ⅷ-165 同盛祥牛羊肉泡饃製作技藝
949 Ⅷ-166 火腿製作技藝
950 Ⅷ-167 烤鴨技藝
951 Ⅷ-168 牛羊肉烹制技藝
952 Ⅷ-169天福號醬肘子製作技藝
953 Ⅷ-170 六味齋醬肉傳統製作技藝
954 Ⅷ-171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
955 Ⅷ-172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
956 Ⅷ-173 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
957 Ⅷ-174 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
958 Ⅷ-175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959 Ⅷ-176 石橋營造技藝
960 Ⅷ-177 婺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1 Ⅷ-178 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2 Ⅷ-179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963 Ⅷ-180 窯洞營造技藝
964 Ⅷ-181 蒙古包營造技藝
965 Ⅷ-182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
966 Ⅷ-183 哈薩克族氈房營造技藝
967 Ⅷ-184 俄羅斯族民居營造技藝
968 Ⅷ-185 撒拉族籬笆樓營造技藝
969 Ⅷ-186藏族碉樓營造技藝
傳統醫葯
(共計8項)
970 Ⅸ-10 中醫養生
971 Ⅸ-11 傳統中醫葯文化
972 Ⅸ-12 蒙醫葯
973 Ⅸ-13 畲族醫葯
974 Ⅸ-14 瑤族醫葯
975 Ⅸ-15 苗醫葯
976 Ⅸ-16 侗醫葯
977 Ⅸ-17 回族醫葯
民俗
(共計51項)
978 Ⅹ-71 元宵節
979 Ⅹ-72 漁民開洋、謝洋節
980 Ⅹ-73 畲族三月三
981 Ⅹ-74賓陽炮龍節
982 Ⅹ-75 苗族獨木龍舟節
983 Ⅹ-76 苗族跳花節
84 Ⅹ-77 苗族四月八姑娘節
985 Ⅹ-78 德昂族澆花節
986 Ⅹ-79江孜達瑪節
987 Ⅹ-80 塔塔爾族撒班節
988 Ⅹ-81 燈會
989 Ⅹ-82 羌年
990 Ⅹ-83苗年
991 Ⅹ-84 廟會
992 Ⅹ-85保生大帝信俗
993 Ⅹ-86青海湖祭海
994 Ⅹ-87 抬閣
995 Ⅹ-88 打鐵花
996 Ⅹ-89 朝鮮族花甲禮
997 Ⅹ-90 祭祖習俗
998 Ⅹ-91 鄂溫克馴鹿習俗
999 Ⅹ-92 蒙古族養駝習俗
1000 Ⅹ-93長白山采參習俗
1001 Ⅹ-94查干淖爾冬捕習俗
1002 Ⅹ-95 蠶桑習俗
1003 Ⅹ-96洪洞走親習俗
1004 Ⅹ-97 蟳埔女習俗
1005 Ⅹ-98漢族傳統婚俗
1006 Ⅹ-99朝鮮族傳統婚禮
1007 Ⅹ-100 塔吉克族婚俗
1008 Ⅹ-101 水鄉社戲
1009 Ⅹ-102界首書會
1010 Ⅹ-103洛陽牡丹花會
1011 Ⅹ-104三匯彩亭會
1012 Ⅹ-105石寶山歌會
1013 Ⅹ-106大理三月街
1014 Ⅹ-107 茶藝
1015 Ⅹ-108蒙古族服飾
1016 Ⅹ-109朝鮮族服飾
1017 Ⅹ-110 畲族服飾
1018 Ⅹ-111 黎族服飾
1019 Ⅹ-112 珞巴族服飾
1020 Ⅹ-113 藏族服飾
1021 Ⅹ-114 裕固族服飾
1022 Ⅹ-115 土族服飾
1023 Ⅹ-116 撒拉族服飾
1024 Ⅹ-117維吾爾族服飾
1025 Ⅹ-118哈薩克族服飾
1026 Ⅹ-119 珠算
1027 Ⅹ-120南海航道更路經
1028 Ⅹ-121 藏族天文歷算
1029Ⅹ-122浦江迎會
⑧ 請問有降b調或者c凋水中喃木諾娜伴奏帶嗎
直接原版播放,再用「酷狗變調器」就可以了啊,可以實時改變酷狗音樂正在播放的音樂音調的。
有的版本會有斷音、卡音問題,用隨心音頻的版本最穩定
⑨ 尋一部很早以前中央6套放過的神話電影
哈,握個抓先,我也看過,是《孔雀公主》,我還記得她鐲子少了,然後她父母要看,她就一次只拿出來一隻手,超可愛。
傳說古時在中國傣族地區的勐板扎國,有一位熱愛大自然的王子名叫召樹屯,他鄙棄父王召庄香為他選美成婚,逃到森林裡找好友岩坎打獵取樂。
一天,一隻金鹿把召樹屯引向金湖邊。召樹屯見到了從天際飛來的七位孔雀公主,其中最小也是最美的喃穆諾娜公主與召樹屯王子一見鍾情,在龍王的幫助下,二人結成姻緣。這時,對召樹屯懷有仇恨的巫師製造勐板扎國與鄰國的戰爭,迫使召樹屯率兵出征,並誣陷喃穆諾娜是魔鬼,要國王用她的血祭奠神靈。
當喃穆諾娜被綁赴祭壇欲施以死刑時,一件孔雀羽衣飛來,罩在喃穆諾娜身上,使她飛回了故國。召樹屯凱旋歸來,立刻去尋找喃穆諾娜,他闖過巫師設置的重重妖關,終於到了孔雀國。
勐奧東板國王當眾考驗召樹屯的箭法。在月掛中天的夜晚,喃穆諾娜頭頂燭光,端坐在隔著紗簾的角樓上,召樹屯站在百步之外,一箭射中燭光。喃穆諾娜走出角樓,同召樹屯幸福地擁抱。他倆又回到勐板扎,一走進大殿,召樹屯拔刀向巫師殺去,巫師化作禿鷲奪窗飛去,召樹屯追至金湖邊,一箭射中禿鷲,為民除了大害。百姓們歡聚在白塔寺前,為表示對他倆的祝福,跳起了傣族的孔雀舞。
⑩ CCTV請您欣賞雲南-西雙版納風光的背景音樂里1分50秒-2分54秒那段是什麼名字啊
想找竹樓安個家。西雙版納著名歌手向南的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