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巴頓將軍》是怎樣一部電影
《巴頓將軍》是好萊塢拍攝的一部相當著名的影片,許多人正是通過這部影片認識進而崇拜上巴頓的,而巴頓也因這部影片而名揚天下,成了二戰中的著名將領。
電影難免有誇張的地方,那麼在現實中,巴頓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是不是像影片中描寫的那樣歷害。
通常,我們說某個人是名將,那就意味著他在若乾重要戰役中為勝利做出過重要貢獻。如蒙哥馬利在阿拉曼戰役,朱可夫在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但我翻閱了許多關於巴頓的書籍後卻發現,在巴頓的戰爭生涯中,根本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戰功!
影片中,好萊塢著重提到了三個戰役:北非戰役、西西里島戰役和阿登戰役,在這三大戰役中,巴頓或根本沒參加,如北非戰役;或參加了但表現平平,如西西里島戰役和阿登戰役。
既然如此,那好萊塢又是如何把平庸的巴頓吹成世界第一名將的呢?回憶一下這部影片的情節安排,你真要佩服好萊塢的導演們的能耐,他們可真有本事,足以把羊吹成虎!
看看好萊塢是怎麼吹捧巴頓的:
影片是從美軍的卡塞林之戰開始的,在這一次戰斗中,美國的第二軍被隆美爾指揮的德軍擊敗了,戰場上,美國士兵的屍體橫七豎八,躺得到處都是,美軍處在了危機之中。
迷茫中,可憐的美國士兵們翹首以盼,盼望著救星的到來。
救星終於來了,茫茫大漠之中,一輛吉普車從遠處駛來,車上站著威風凜凜的巴頓將軍,巴太陽來了,救星來了。
巴頓接任第二軍的軍長後,立即開始了拯救美軍的行動,他首先給美國士兵們作了一次「手槍打飛機」的勇敢表演,隨後對士兵們大聲呵斥一番,立刻讓已經被德國人嚇破膽的美國士兵們振作起來,打敗了德軍。
但僅靠這些,對吹捧巴頓來說還是很不夠的,這些只能證明巴頓比原來的第二軍軍長能幹一些而已,所以接下來,好萊塢還要做第二步,把巴頓吹成天下第一的將軍。
好萊塢把巴頓吹成天下第一的方法是這樣的:讓巴頓和各個國家最好的將軍比試並逐一戰勝他們,這樣,巴頓自然就成了天下第一啦。
隆美爾是德國最好的將領,但在歷史上,隆美爾從沒有和巴頓交過手,如何讓巴頓勝過隆美爾呢?好萊塢自有辦法,他們安排了一場戰斗,這場戰斗我在史料上無論如何也查不出來,在這場好萊塢導演們設計的戰斗中,巴頓打敗了隆美爾的部下,所以,好萊塢說,巴頓比隆美爾強。
蒙哥馬利是英國最好的將軍,巴頓在與蒙哥馬利並肩作戰時,每次都比他跑得快,這一點,好萊塢倒沒有胡說,這是有史料為證的,既然巴頓比蒙哥馬利跑得快,因此,好萊塢說,巴頓比蒙哥馬利強。
朱可夫是蘇聯最好的將軍,但他既沒有和巴頓做過敵手,也沒有做過戰友,如何讓巴頓勝過朱可夫呢?好萊塢自有辦法,他們安排了一場歡慶會,讓這兩位因地位懸殊而極少會面的將軍在歡慶會上相遇了,會面時,巴頓把朱可夫罵得狗血淋頭,而罵功很差的朱可夫只是重復了一遍巴頓的原話作為回敬,顯然,在這場罵戰中,巴頓大獲全勝,他的嘴可比朱可夫的臭多了,所以,好萊塢說,巴頓也比朱可夫強。
既然巴頓比英國、德國、蘇聯最好的將軍強,因此,他當然就是天下第一的名將。好萊塢就這樣完成了對巴頓的吹捧。
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何以沒有戰功呢?好萊塢也作了解釋:因為嫉賢妒能的艾森豪威爾沒有給他充足的汽油!在影片中,巴頓咆哮道:「只要再給我幾公升汽油,我就能一直打到柏林!」
是不是這樣呢?這是永遠都說不清楚的,畢竟沒有誰能夠讓時光倒流到上世紀的44年,讓歷史按巴頓的要求再重演一次。
影片用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巴頓在西西里島打一個士兵耳光的事,這本是區區小事:做錯了,道歉並接受懲罰;做對了,連表揚都配不上。
這么一件小事,何以好萊塢要大肆渲染呢?影片的結尾給出了回答:布萊德雷對巴頓說:「我認為被你在西西里打耳光的那個士兵,比陸軍任何士兵對獲勝更有貢獻!」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如果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那就是說,挨了巴頓耳光的那個士兵,在以後的作戰中變得非常勇敢了,並成為了美國陸軍中戰績最出色的士兵,但這樣理解是錯誤的,因為挨了巴頓耳光的那個士兵後來並沒有成為什麼大英雄。
那麼,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呢?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布萊德雷這番話的意思是:美國士兵們之所以在戰場上勇敢作戰,只是因為害怕挨巴頓的耳光!
影片以這么一段荒唐可笑的話作為結束,好萊塢到底要表示什麼呢?或許好萊塢認為,既然這場滑稽鬧劇至此已經結束,那麼,是時候點醒可憐的觀眾們了:觀眾們,偉大的、天下第一的、美國的巴頓將軍,他對二戰的最大貢獻,也就是那麼幾記耳光而已,哈哈。
最後說一說真實的卡塞林之戰。
卡塞林之戰發生在1943年的2月14日,當時,節節敗退的德軍為了阻滯美軍的追擊,組織了一次反擊,使美國第二軍付出了192人死亡、1024人受傷、2450人被俘的代價。而當時的美國第二軍共有88000人,是當面德軍人數的4倍!
『貳』 電影<巴頓將軍>誰主演
《巴頓將軍》:兩部回憶錄描述出的傳奇英雄《巴頓將軍》
英文片名:《Patton: Lust for Glory》
出品時間:1970年
導演: 富蘭克林·J·沙夫納 (Franklin J. Schaffner)
編劇:弗朗西斯·科波拉
主演:喬治·C·斯科特
影片簡介:
《巴頓將軍》根據《巴頓:磨難與勝利》和《一個士兵的故事》兩部回憶錄改編,影片以傳記的形式描繪了巴頓將軍的傳奇經歷。
該編劇是當時年僅30歲的弗朗西斯·科波拉,他因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並由此走向了更大的成功。導演福蘭克林·沙夫納在二戰期間曾以海軍中隊長的身份參加了巴頓指揮的西西里島登陸戰,這種特殊經歷使他在影片處理上顯得游刃有餘。
扮演巴頓的演員喬治·斯科特在片中的表演堪稱經典,他出神入化地塑造了這位桀驁不遜、威嚴傲慢的傳奇將軍。盡管奧斯卡將影帝桂冠授予了喬治·斯科特,可這位性格古怪的「銀幕巴頓」卻毫不買帳,不但拒絕到場領獎(他是奧斯卡歷史第一個拒絕領獎的人),還特別發表聲明以表達自己對奧斯卡的蔑視:「奧斯卡頒獎典禮是一場兩小時的肉食動物的表演……讓演員們彼此競爭,實乃墮落的表現。」
該片曾獲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內的八項奧斯卡大獎。
『叄』 法律題材的電影有哪些
我比較喜歡的其中一部法律題材的電影就是《全民目擊》。
第一個原因:用不同人的角度看問題。《全民目擊》講訴的是一個父親為了維護自己的女兒而掩蓋了很多的事情真相,父親為了救女兒用各種各樣的辦法把罪過都安放在了自己的身上,並且假裝讓律師替自己辯護,這一部電影用不同人的角度對待事情,每一個人所做的事情都是不不同的,為了找出事情的真相和掩蓋事情真相的雙方都在斗爭著,讓律師更是沒有辦法進行辯論,法律充斥著一整部電影裡面,正義的人也並非正義,黑暗的人也並非黑暗,正義和黑暗交織在了一起。
第二個原因:被掩蓋真相背後的故事。一個父親只是為了讓女兒不受罪,把所有的罪過都往自己身上堆,就是為了讓律師和法律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父親身上,一個父親該付出多大的愛意才能捨得把自己下半身付出在監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女兒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可法律從來沒感情牌可以打的,就是那麼的真實。
第三個原因:法律是不允許有親情的。法律是公正的,法律從來不會放過一個錯誤的人,到最後這一場辯論依舊沒有結束,到底是法律勝利了還是親情勝利了我們不得而知,可不難看出的是法律依舊占據著上峰的位置,能看出法律依舊是那麼正義和無情。
法律題材的電影有很多,大部分都是講訴法律的嚴肅和求真,可《全民目擊》通過不同人物的角度來訴述一個故事的發生,這是讓我們看到法律是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
『肆』 復仇者聯盟巴頓是哪部電影里的
《雷神》、《復仇者聯盟》、《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美國隊長3:內戰》、《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都出現了。
1、《雷神》
人物活動:柯林頓·弗朗西斯·巴頓在《雷神》最後的彩蛋中客串了一個鏡頭。
劇情介紹:《雷神》是漫威影業出品的一部科幻動作電影,取材自漫威漫畫,是漫威電影宇宙的第四部電影。由肯尼思·布拉納執導,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湯姆·希德勒斯頓,娜塔麗·波特曼等主演。影片講述了被放逐到地球的雷神托爾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真正英雄的故事。
2、《復仇者聯盟》
人物活動:柯林頓·弗朗西斯·巴頓是在馬戲團長大的孤兒,因超一流的箭術被神盾局指揮官尼克·弗瑞慧眼識珠,加入復仇者聯盟。鷹眼俠行動迅速果敢,個性低調沉穩,出招百發百中,極其擅長狙擊。在漫威漫畫故事中,鷹眼俠曾與黑寡婦有緋聞。在電影《雷神》里,鷹眼(巴頓)曾被安排在高空射殺索爾。
劇情介紹:《復仇者聯盟》是漫威影業出品的一部科幻動作電影,取材自漫威漫畫,是漫威電影宇宙的第六部電影,同時也是第一階段的收官作品。影片講述了神盾局指揮官尼克·弗瑞為了對付《雷神》中被流放的洛基,積極奔走尋找最強者,將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托爾、綠巨人、黑寡婦和鷹眼六位超級英雄集結在一起,組成了復仇者聯盟,共同攜手應對邪神洛基。
3、《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
人物活動:柯林頓·弗朗西斯·巴頓是神箭手,復仇者團隊中的重要成員。在《復仇者聯盟》中曾被洛基控制,本次重回團隊的鷹眼火力全開,裝備也更為精良。
劇情介紹:《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是漫威影業出品的一部科幻冒險電影,取材自漫威漫畫,是漫威電影宇宙的第十一部電影。影片講述當鋼鐵俠試圖啟動處於休眠狀態的維持和平計劃時,事情出了差錯。於是,在地球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時,超級英雄們挺身而出承擔起拯救世界的重任,他們將阻止可怕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奧創」制定恐怖計劃。
4、《美國隊長3:內戰》
人物活動:已經從復聯退休的「柯林頓·弗朗西斯·巴頓」選擇加入美隊陣營,並將他無與倫比的弓箭技術與一個新的神秘武器結合,投入戰斗。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軍人,鷹眼對政治並不感興趣,他只是願意義無反顧的加入美隊陣營,即使這意味著他要與曾經最親密的朋友對戰。
劇情介紹:《美國隊長3:內戰》是由美國漫威影業公司出品的科幻動作片,該片根據漫威2006年出版的漫畫《內戰》改編,背景故事承接於《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事件的餘波中,講述了奧創事件後引發的一系列政治問題導致復仇者之間內部矛盾激化的故事
5、《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
人物活動:巴頓以浪人身份回歸,他的武器不僅有弓箭,還多出一把閃著金光的長刀,從刀的形狀來看,它的設計更貼近日本傳統的武士刀,黑寡婦找到鷹眼的時候,地點正好是在日本,此時的鷹眼已經變成了浪人,氣質陰沉了不少。鷹眼徹底黑化成為浪人,他在世界上扮演懲罰者的角色,那些倖存下來的反派不斷遭到鷹眼的襲擊,而且這次他從不留下一個活口。
劇情介紹:《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是安東尼·羅素和喬·羅素執導的美國科幻電影,改編自美國漫威漫畫,漫威電影宇宙第22部影片,是漫威電影宇宙「無限傳奇」系列的最終章,與《美國隊長3:內戰》、《雷神3:諸神黃昏》、《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蟻人2:黃蜂女現身》以及《驚奇隊長》承接。
『伍』 電影(巴頓將軍)里飾演巴頓將軍的演員叫什麼名字
《巴頓將軍》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8TgkxEVIkJ6jx3q0tNhyA
飾演巴頓將軍的演員是喬治·C·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喬治·C·斯科特,美國著名男演員。,在紐約的舞台上開始他的演藝生涯,後又拍過一些電視劇,最終轉向電影,並贏得四次奧斯卡提名。斯科特的表演風格朴實無華,生動自然,最擅長扮演性格粗暴耿直的硬漢英雄形象。他最為經典的角色當屬1970年在電影《巴頓將軍》中的巴頓將軍,他輕松自然的展現了角色內心易怒、外表冷靜的矛盾性格。並以此片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有趣的是斯科特拒絕領獎,原因是他認為奧斯卡的獎項「並不真實」。這種蔑視權威的性格也經常體現在他所扮演的角色。斯科特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另外三部影片分別是1959年的《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1961年的《江湖浪子》(The Hustler)和1963年的《假面兇手》(The List of Adrian Messenger)。他的其他著名影片還包括《奇愛博士》,1970年版的《簡愛》,《他們或是巨人》(They Might Be Giants),《神偷盜寶》(Bank Shot)等。因為他獨特的個性,吸引了很多美國最著名的導演與他合作,包括斯坦利·庫布里克、斯坦利·克雷默、羅伯特·羅森和約翰·休斯頓等。斯科特一生曾兩次與女演員柯林·杜赫斯特(Colleen Dewhurst )結婚,又兩次與她離婚,他們的兒子坎貝爾·斯科特(Campbell Scott)日後也成為一名演員。斯科特的最後一次婚姻是與女演員翠希爾·范德爾(Trish VanDevere)。1999年斯科特在美國加州去世,晚年的斯科特更喜歡拍電視,他一生多產,在去世之前還仍然在兩部電視劇中扮演角色。可以說,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他都當之無愧是二十世紀後半葉最著名的演員之一。
『陸』 巴頓將軍簡介
《巴頓將軍》是由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1970年出品的歷史片,該影片由弗蘭克林·斯凡那執導,喬治·C·斯科特、卡爾·莫爾登、詹姆斯·愛德華茲等主演。
影片主要介紹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軍遭到綽號叫「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反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斗,結果美軍遭到慘敗陷入了困境的故事。
《巴頓將軍》是美國導演福蘭克林·沙夫納1970年以真人真事為依據的軍事傳記片,根據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頓:磨難與勝利》和奧馬爾·N·布萊德雷所著的《一個士兵的故事》兩書內容所創作。
(6)主角叫巴頓的法律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巴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毀譽參半的經歷,包括毆打士兵、發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論等都得到了如實的反映。它把巴頓將軍塑造成一個既高大雄偉、又具體實在的藝術形象,不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點」;不僅功勛垂世,而且「劣跡」昭彰。
雖然用意是「軍方宣傳片」,不過這部戰爭片要從歸類來說卻還是屬於傳記體,以二戰為背景,傳神地描繪出了美國歷史上著名喬治·巴頓將軍在二戰期間的經歷。影片有意把巴頓描繪成「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悲劇式的英雄」。
『柒』 復仇者聯盟那個 巴頓 是哪部電影 黑寡婦又是哪個電影
暫時沒有他們單獨為主角的電影,只在別的電影里以配角身份出現,鷹眼巴頓第一次出場是雷神1里,黑寡婦第一次出場是鋼鐵俠2里
『捌』 有關於巴頓將軍的電影嗎
有啊,就叫巴頓將軍。
英文名: Patton
中文名: 巴頓將軍 | 巴頓
導 演: ( 富蘭克林·夏夫納 Franklin J. Schaffner )
主 演: (喬治·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卡爾·馬爾登 Karl Malden) ( Stephen Young) ( Michael Strong) ( Carey Loftin) ( Albert Dumortier)
上 映: 1970年02月04日
美國故事片《巴頓將軍》是一部以真人真事為依據的軍事傳記片,根據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頓:磨難與勝利》和奧馬爾·N·布萊德雷所著的《一個士兵的故事》兩書內容所創作。這是近十幾年來,美國所拍攝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重要影片之一,獲4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7項獎。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人物與情節基本上忠實於歷史。巴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毀譽參半的經歷,包括毆打士兵、發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論等都得到了如實的反映。該片屬戰爭題材,且不乏雷霆萬鈞的戰斗場面,如坦克大戰等,但同樣也用了許多筆墨描寫了人與戰爭的關系,將巴頓這個「暴戾的軍神」的個性寫活了,全片緊扣主人公,精細刻畫出他的性格、脾氣與內心矛盾,而沒讓他淹沒在一大堆裝甲和隆隆的履帶聲中。影片不但歌頌了巴頓將軍,而且也通過對巴頓這個人物的刻畫,肯定了美國在打敗德、意結束歐洲戰爭中的作用。
《巴頓將軍》在攝影上有一定的特色,它運用高級寬銀幕技術,使影片的畫面顯得相當漂亮,許多巨大場面拍攝清晰而集中,其中沙漠里的戰斗和巴頓將軍在隆冬越過法國的場面,格外令人贊嘆。導演還藉助於綜合的移動鏡頭完成了由點到面的空間展示,先用整體環境中的一個局部造成突出的效果——戰爭的殘酷性,然後再讓觀眾帶著這個由局部造成的強烈的印象,去領會場戰爭的規模。
由於美國官方的大力宣傳,《巴頓將軍》公映後獲得好評,連連獲獎。軍事題材影片過去是一向受冷落的,但在一九七O年度奧斯卡評選中《巴頓將軍》卻戰勝了由大名星主演、高成本的《愛情的故事》、《航空巷》等片,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美工、最佳剪輯與最佳音響七項大獎。
本屆頒獎典禮最「經典」的是在電影《巴頓將軍》中巴頓將軍的扮演者喬治·斯科特的拒領。當時,已為世人矚目的喬治·斯科特在頒獎典禮即將開幕之時,從千里之外的西班牙發來一紙電文,文字簡單,態度卻頗強硬:「我本人將不接受這一提名獎勵,藝術家們都應是朋友,不必捲入竟爭的提名、評獎的旋渦。」原來,他一方面對奧斯卡的評選方法不滿,另一方面對巴頓這個有爭議的人物持保留態度。
『玖』 《本傑明·巴頓》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確有其人嗎
本片改編自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同名小說,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叫做本傑明·巴頓的怪人。他違反了大自然的規律,竟以老人形象降生人世,之後越活越年輕,倒著成長。1919年本傑明·巴頓(布拉德·皮特飾)降生在巴爾的摩,一出生他就已經是一個70多歲的「老」嬰兒,他的父親胡亂的將他遺棄在街邊。幸運的是,一位好心的黑人婦女收養了他,將她那經由歲月沉澱下來的智慧統統教授於他。1930年,本傑明11歲(他現在看起來有60多歲),他遇到了6歲的黛西(凱特·布蘭切特飾),他們相愛了。 後來二戰爆發,本傑明坐船從美國來到英國,途中他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物,見識到了真正的悲劇,也體驗到人性最偉大的光輝。戰爭結束後,他和黛西重逢在紐約,此時黛西已經是一位成功的舞者了。1950年,他們終於看起來差不多大了,本傑明和黛西一起,度過了他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然而,當本傑明越來越年輕時,他意識到,他不能再和黛西生活在一起了,黛西需要更正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