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藏婚結局是什麼
網上只連載到央宗死了,卓嘎留在家鄉,嘉措帶著天天回到拉薩,重遇好好,又開始新一番的糾結。
故事簡介:
這是兩個女人的故事,卓嘎和好好,兩個截然不同的女人,一個寬容、博大,在傳統的婚姻制度下,一個人用心溫暖著五個男人粗獷的胸膛,並把他們緊緊地系在家裡,以此積蓄和延續家庭的力量。一個任性、隨意,只生活在自己的想像和欲求中。
背景介紹:
真實反映西藏傳統婚俗的愛情小說,定義海拔3700米的愛情,西藏女作家多吉卓嘎傾心創作的情感經典。這是一部既真實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愛情佳作,這是一段現代情感與傳統觀念融合的心靈歷程記錄,這是一幅多角度反映西藏人文風情的畫卷……

(1)那部電影男主角叫嘉措的擴展閱讀:
書中的主人公有著兩種完全背離的思維方式,她們分別在講述兩個不同的故事,因為故事中人物的交集,使她們不得不相遇,相互影響,這種影響可以說成是一種打擾,因為她們誰也不可能因為對方而改變自己。而她們在自我堅守中的接觸必將會導致矛盾的產生和激化,悲劇也不可避免地發生。
『貳』 東海嘉措環游中國片尾曲叫什麼
東海嘉措華僑中國片尾曲調它是一首英文歌曲,這個話你可以帶帶帶哥去識別一下,看看他們的一個歌詞名字。
『叄』 誰能告訴我幾部關於西藏的電影和小說
《岡拉梅朵》
影片講述了一個即將成為新娘的藏族女孩成了家喻戶曉的歌手,只因她把一首傳統的民歌「岡拉梅朵」唱得神奇而飄逸,而岡拉梅朵又恰好是她自己的名字。不過她卻在婚禮的當晚消失了。60年以後,一個漢族女歌星安羽再次唱紅了這首歌,但她在一次演出時突然失聲,隨後也消失了。失聲的安羽被夢里一個神秘的歌聲指引,隻身前往神湖納木措尋找聲音。路上,安羽結識了藏族樂手阿扎。阿扎曾許下願要買下拉薩的「岡拉梅朵」酒吧,只因這里是當初他爺爺結識自己的心上人岡拉梅朵的地方。爺爺為這位女孩畫了一幅畫像,如今這幅畫傳到了阿扎手裡,他要把它掛在酒吧的牆上。
一路上阿扎和安羽沖突不斷,但也因為這些沖突他們逐漸相愛了。就在快到神湖的時候,阿扎得知「岡拉梅朵」酒吧將被轉賣,於是放棄行程返回拉薩。安羽獨自一人來到神湖。在神湖,安羽驚奇地發現,阿扎爺爺尋找了一生的心上人——畫中少女岡拉梅朵就在這里,她就是當年唱紅《岡拉梅朵》後失蹤的新娘,已改名叫拉姆。
『肆』 你在或不在,我就在這里,你愛或不愛,我就在這里。。。。有沒有一首歌的歌詞是這個
是《見或不見》的歌詞。
見與不見
詞:扎西拉姆·多多
曲:譚旋
演唱:何晟銘
你見 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 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 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在你手裡 不舍不棄
來我懷里
或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喜歡
你愛 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在你手裡 不舍不棄
來我懷里
或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喜歡
默然 相愛
寂靜 喜歡

(4)那部電影男主角叫嘉措的擴展閱讀
1、《見或不見》由譚旋編曲、譜曲、扎西拉姆·多多填詞、馬濤製作、何晟銘與香香合唱的
一首歌曲,電視劇《宮鎖心玉》的片尾曲。歌曲時長3分25秒,於2011年2月15日發行。歌
詞選用扎西拉姆·多多創作的詩歌《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個別字有所改動)。
2、《見或不見》原名《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是扎西拉姆多多於2007年作於北京,並不
是訛傳的倉央嘉措。整首詩的意思是我從未離棄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雖然他
們看不見我,但會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護衛」,作者通過這首詩表達的上師對弟子的
關愛,與愛情、風月無關。
『伍』 藏族男星有哪些
以名字開頭字母排列
A
阿桑古卡
阿里
阿郎
阿德·青梅才仁
奧塞才讓
阿勇澤讓
阿山
阿東
阿傑
阿亮
B
班典旺久
白瑪丹增
邊巴次仁
貝林·成林江措
白瑪
白瑪多吉
巴桑
巴桑旺傑
便巴傾批
C
才讓東珠
村根
才讓當知
次仁東周
次真降措
次仁桑珠
才巴
次仁久美
次旦晉美
D
德桑太
獨腳神鷹
德勒江措
旦增
德吉才仁
旦正甲
旦增譚芭
多傑東智
旦巴達傑
丹增多吉
迪勒
德白
道銳
登越頓珠
旦正才讓
德格嘉布
達爾吉
多吉頓珠
東安尼瑪
斗格才讓
多傑鄧珠
多布傑
E
恩諾吾
G
根呷生龍
貢哇·德勒鬧吾
格傑白瑪
貢布多吉
尕讓鄧真
嘎瑪燈塔
供波澤里
隔海·貢尕達哇
嘎嘎
格絨格西
更登扎西
官確嘉措
崗毅
根呷
格桑仁青
格雅
尕藏嚴培
貢布
貢曲才讓
更尕才仁
嘎旦
貢保東智
嘎瑪平措
H
華爾貢
紅旗
J
嘉壤·澤波吒
勁松
傑布
覺乃·阿東
賈長紅
嘉日·土旦昂加
K
康*扎洛
康巴大地
克珠
L
洛桑加措
李嘉才讓
洛桑鄧珠
羅布
羅巴
羅澤
朗尼阿彬
羅布
羅讓扎西
冷智
洛桑
魯茸農布
羅扎
落桑扎西
郎瑪
拉茸西洛
M
明久多吉
曼拉傑甫
毛蘭木
N
南加才羅
娘落
娘吉才讓
諾桑
念達·達瓦頓珠
尼瑪次仁
南木卡
P
蒲巴甲
普布朗傑
普布次仁
平郎
平措
普布旺堆
Q
曲爾甲
齊旦布
曲培
R
容中爾甲
讓薩巴旦
仁增多吉
人狼格
熱西·才讓旦
仁增
仁考
讓莫晉扎
S
三郎王青
桑布
桑鄧嘉措
索南才讓
索南扎西
索南才讓
索朗扎西
索郎旺清
薩谷·格桑
斯勇
四郎達吉
桑諾
三木科
索朗薩旦
T
Tsering
土登次仁
W
吻寶
吾傑澤讓
瓦爾西·讓雄
旺吉達瓦
X
西然彭措
謝旦
謝日
Y
亞西
英中旺吉
亞東
雲丹久美
央科
雲丹貢布
Z
澤爾丹
澤翁
卓瑪加
周尕
張勇
珠拉
澤朗多吉
扎西尼瑪
扎多
真知
智明嘉措
扎西頓珠
澤朗多傑
藏子洛旦
扎西
藏娃
澤仁伍波
扎西加
澤旺多吉
澤仁多吉
直孔扎旺
忠吉索南加
卓瑪甲
『陸』 《千年菩提路》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千年菩提路》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MYPway8rVmc-nekRpn4aEA
?pwd=by47 提取碼:by47
《千年菩提路》
導演: 周兵、蔡小敏、施潤玖、萬瑪才旦、袁丁、王沖霄、金明哲、陳麗、鮑軍、汪哲、韓斌、楊光、蘇強、吳向列、方磊
主演: 孫悅斌
類型: 紀錄片、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0-02-01(中國大陸)
集數: 46
片長: 30分鍾
大型高清電視紀錄片
《千年菩提路》
項目簡介
項目名稱:《千年菩提路》
出 品 方:北京嘉源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項目類型:大型高清電視紀錄片
集數設置:
發行版 42集 每集30分鍾
播出版 未定
項目定位:
佛教自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後,於彌補儒學在人的終極關懷方面的欠缺之餘,又與中國本土文化從不斷碰撞融合,而至於生根發芽,最終成為支撐整個華夏民族的三大文化基石之一。
大型高清電視紀錄片《千年菩提路》將深入中國大地乃至周邊鄰國的名山古剎,探尋歷代高僧苦修弘法的悲行大願,以歷史和人文為審美取向, 避免教理教義的講解及探究,以期梳理出一條中國佛教傳承、發展2000年的歷史脈絡,還中國佛教原本清晰的形象。
創作緣由:
永平8年,公元65年,古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徒步穿越帕米爾高原,以白馬馱帶經書和佛的畫像,來到東漢輝煌的首都洛陽。自此,一個名叫「佛陀」的印度聖者那智慧的聲音便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回響了2000年。從悠遠到真切,由隱約而振聾發聵。
今天,我們看到漢語、藏語、巴利語等三個語系佛教在中國大地上並存,我們看到談佛學佛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看到佛教名山的香火日熾一日。但是另一方面,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一派興盛的背後,人們對佛教的誤解其實是越來越多,距離佛陀的智慧也越來越遠了。
那麼佛教為何選擇了中國?儒釋道曾經有過怎樣的碰撞與融合?歷代大德高僧譜寫了多少傳奇華章?佛教又為每個華夏子民構築了怎樣一個精神的家園?
已故前中國佛協主席趙朴初居士曾經這樣寫道:「人類文化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斷。我們要汲取傳統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精華來充實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新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內。」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基於全面梳理中國佛教歷史的宏大願心,基於建設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歷經五年精心籌備,我們終於獲准走進中國大地的每一個佛門重地,用我們的鏡頭記錄下那一尊尊庄嚴的佛像,那一處處修行的勝境,那一摞摞傳播久遠的經書,那一個個存留在歷史中的高僧大德。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緣。
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製作。
有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國國家文化部、國家民委、國家宗教事務局、國家旅遊局、國家文物局等國家六大部委鼎力支持,有樓宇烈、溫金玉、李應來、陳紅星等一批中國佛教界專家和學者,為節目的內容嚴格把關,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千年菩提路 》必能於盡展中國佛教魅力之餘,引領我們每一個人,對中國佛教的歷史及現狀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探尋和解讀。
製作陣容:
《千年菩提路》將採用目前最先進的HD高清電視技術,按照國際標准進行拍攝和製作。其創作團隊雲集了當下中國紀錄片創作的精英。在《故宮》原班創作隊伍的基礎上,攝制組還在
音樂創作、三維製作以及再現拍攝等環節上邀請國內外的頂尖專業人士和製作團隊加盟。他們的到來無疑將為該片的製作水準提供強勁的保障。
主要內容:
《千年菩提路》將以寺廟的興衰、人物的命運、不同佛教宗派的法脈傳承為線索,勾勒中國佛教2000年來傳播和發展的歷史軌跡。其主要內容涉及32個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寺廟以及與之相關的大德高僧。
附
分集梗概:
白馬馱經(上、下集)
新的千年已經來臨。
當時間帶著戰爭的硝煙,以及無數帝王將相、名流高士漸漸遠去以後,在中國洛陽,在古老的邙山腳下,一個來自朝聖者的頑強足音,已經在洛河北岸綿延流淌了2000年。
集中了中國有佛教以來許許多多個「第一」的白馬寺,傳說其名字源於「永平求法」,源於「白馬馱經」的故事。
今天,我們驀然回首,卻發現當年求來的竟是一種更加開闊的思維,而白馬馱來的是我們祖先所未曾關注過的整整一個人類彼岸的世界,是中華民族所賴以繁衍傳續的其中一塊文化的基石。
白馬寺的故事告訴我們,中國佛教絕不僅僅是佛像、佛經、僧尼和寺廟,佛教其實就在每一個中國人的一言一笑中,佛教就在你和我同樣流淌的血液里。
凈土信仰(上、下集)
自魏晉以降,凈土信仰以其簡單易持的修行法門贏得了廣泛的影響,以至於今天已經成為信眾最多的一個佛教宗派。
翻開2000年的中國佛教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在早期印度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初步融合,在佛教由高牆大院的皇宮秘術逐步演變成為中國普羅大眾的精神資糧,在佛教不斷走向中國本土化的每個進程中,凈土信仰無不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在,僅憑口宣「南無阿彌陀佛」以及手持念珠這兩個由凈土宗流傳下來符號,每一個中國人都能迅速勾畫出一個中國佛教僧侶的標准畫像。
而這一切,居功至偉的不能不首推廬山東林寺的釋慧遠。他以及他以後的歷代凈土祖師們的身體力行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廣泛且深遠。
東行記(上、下集)
他是一個外國人,卻一路東行來到中國,不懼危難,以弘揚佛法為己任;
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曾於出家後被迫娶妻生子,曾被指責不守法度;
他被皇帝視為國之重寶,從而直接導致了一場搶奪他的戰爭;
他在當時世界的中心——長安主持著規模空前的佛經譯場;
他對弟子立下誓言,自己主持翻譯的佛經300餘卷,如果沒有謬誤,那麼他的身體焚化後,舌頭將不會焦爛。
他,就是所譯漢語佛經至今流傳最廣的一代佛學大師——鳩摩羅什。
師戒
自從有了僧團,隨後就有了戒律。那麼什麼是戒律呢?
弘一法師說:
「……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甚清潔,佛隨手就拿掃帚來掃地,於是許多的大弟子,看到佛既親身掃地,也就過來幫掃,一時就掃得十分清潔。掃了之後,佛即到講堂里去說法,說:若人掃地,能得五種功德……」
惟賢法師說:
「……僧團生活本來沒有戒律,比如過午不食吧,有一次一個僧人夜晚去乞食,正好下大雨,雷電中一位孕婦看到了,嚇倒在地,於是婦人向佛抱怨。以後,佛就規定過午不食了。……戒律被制定出來很多年都沒有人犯規,是在多年以後才有人犯戒。……」
在福鼎的平興寺,我們看到:
守戒的僧人,雖然頭上沒有燙戒疤,但面容、神態異常美好;於是他的心照見你的心也美好起來,見彩雲、見飛天、見自性。
東土釋迦(上、下集)
晨鍾幕鼓,時光流轉,古寺在這一份揮灑不去的悠遠與滄桑中,伴隋梅花開花謝1400餘年。
「國清講寺」, 一個「講」字恰好道出了國清寺在中國佛教歷史中的淵源和地位。
這是一代帝師的修行道場。
這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的祖庭。
這里至今仍然傳承著智者大師所創立的天台一脈的博大圓融的佛家精神。
帝國高僧(上、下集)
我們驅車奔向這座古城,去尋找唐朝,尋找長安,尋找玄奘。
歷史的痕跡已經模糊不堪了。好在我們身上流著和他同樣的血,使我們能夠透過現代物質文明的滾滾洪流,依稀窺見他踽踽獨行的身影。
玄奘,中國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國佛教文化最高潮的推動者,中國最具世界影響力的知識分子。
少林寺(上、下集)
一座聞名天下的古剎。
「天下功夫出少林」。
世界上迷戀中國武術的人們將這里奉為聖地,喧囂之上,人們似乎忘記了,這里還是達摩「面壁九年圖破壁」的地方,這里是中國禪宗的祖庭。
禪宗之靜,武術之動,如何合而為一?那些名揚四海的少林僧兵,難道不受殺戒的約束嗎?少林功夫,是傳自達摩祖師嗎?
穿越現實與歷史的迷霧,我們尋找達摩,尋找真正的少林……
六祖慧能(上、下集)
這是一位佛教宗師的一生傳奇。
他出生在流放犯人的邊荒之地;
他幼年喪父,在貧窮困頓中長大;
他曾經是一個以砍柴為生的樵夫
他沒有上過學,是一個文盲;
他一聞而悟,千里求法
他為法忘軀,歷盡艱辛
他領禪宗衣缽,開頓悟法門,成為中國佛教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
他建立了中國化、生活化、平民化的禪宗體系,使當時佛學思想界如風行草偃,氣象一新,影響所及,整個文化領域無不因其溶鑄而生機勃發。
本片通過對禪宗六祖慧能一生的故事介紹,讓人們了解在中國佛教歷史中,禪宗是如何中國化、社會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發展歷程。
守望華首(上、下集)
從迦葉尊者到虛雲大師;從蜀漢有寺到今天漢傳、藏傳、南傳三系佛教在此集結。華首門,這個矗立在雞足山的佛教聖地,始終默默守望著這片蒼山洱海間不息往還的挑夫、馬幫以及帝王將相,任時光奔流。
瞬息即起的雲霧呼吸便散;山間隱居的行者隔崖相望;般舟道傳出佛號悠遠清涼。 ? 佛祖捻花、迦葉微笑;這片山巒,這片道場,歷經千年,溫和而堅決。
終南山
沒有人能數清楚終南山裡曾經有多少寺院,或者有多少隱士的茅蓬。從華夏文明在中原興起,長安城正南的終南山裡就開始有修行者的蹤跡。
今天,終南山的春夏和秋冬跟數千年前或許已經有很多不同,但是每一個前來探訪隱士又失望而歸的人都會突然間意識到,正是這條地處中國西北的古老山脈,一直代表了中國漢文化的內省方向,成為中國文化一個深刻反思的場所。
清涼五台山(上、下集)
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被稱為「清涼勝境」的五台山位居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自東晉十六國時起,各宗高僧來台活動 ,都把五台山作為弘法傳宗的基地,在這個舞台上演繹著中國佛教史上的風雨興衰。一千七百餘年間,五台山佛教呈現出顯密諸宗並弘,漢藏佛教共存的獨特風采。同時,五台山亦因文殊菩薩道場的緣由,成為漢、藏、滿、蒙、土各民族尊奉、海內外知名的佛教聖地。
本片將採用五個導演分別拍攝五個短片的手法,來展示這個人文積蘊深厚的佛教文化重地。
光明峨眉山(上、下集)
走進大大小小的依山而建的寺院,讓人倍感庄嚴的不僅僅是它川南風格的寺院建築,它精美的塑像,在這些出家人清澈的目光里,我們看見了光明。
的確,峨眉山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光明山。它是與佛陀的智慧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光,大千世界只能沉於漫漫黑夜之中,沒有光,我們黑色的眼睛只能看見黑色,沒有光,我們的心靈就無法得到智慧的滋潤。
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的應身道場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如果說佛教是行為的,實踐的,最集中地彰顯這種實踐精神的就是普賢菩薩,他的十大行願是佛門修行的重要法門。
在普賢的行願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什麼?讓我們走進峨眉山,去了解它的歷史,它的傳奇。
普陀洛伽(上、下集)
佛因山而興盛,山因佛而揚名。正是佛教傳入後,重新賦予了深厚的宗教文化,才使這個傳說中的仙島成為名聞遐邇的天下名山。
什麼是大慈大悲?什麼是觀世音?
如果你能暫時拋卻浮躁,遠離都市的喧囂,來到這一片海天佛國,聽梵音諷誦、看海天一色,或許會有機緣重新認識你的人生。
九華金地藏(上、下集)
安徽九華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唐代開元年間,九華山被辟為地藏菩薩道場。而大願地藏菩薩與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不同的,是他由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古代一位外邦王子——新羅僧金喬覺證得無上菩提後勸化、度脫世人,後被尊為金地藏,是一個真實的比丘形象。
金喬覺於九華山潛心修行75年,99歲圓寂。圓寂以後三年「顏狀鮮活如生,升動骨節,其聲若撼金鎖」,建塔之後,「塔址發光如火,光成圓狀」。現在流傳於世的地藏菩薩形象是光頭、手持寶珠及錫杖,為閻羅王之化身。? 如今,我們在九華山方圓百里的村鎮中依然隨處可見人們故老相傳的禮佛習俗,如每逢節日拜山、途中不能回頭、不能交談,過年家家吃素等等。
而號稱「百戲之首」的古老戲曲「目連救母」更保留著許多古老的質朴和神秘。
蓮師的足跡(上、下集)
雅魯藏布江中部流域這片肥沃的土地,古稱「衛藏」。相傳由蓮花生大師親手建造的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今天仍然矗立在這里。
桑耶寺,藏文意為"無邊寺"、"超出意想寺"、"不可想像寺"。
桑耶寺,由於其三層主殿分別呈現出藏、漢、印度三地的建築風格,故又名「三樣寺」。
這里,誕生了西藏第一代佛教僧人;
這里,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齊全的佛教寺院;
這里,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座佛教譯經院;
這里,還有神秘的青撲山、伏藏、西藏度亡書……
這里是藏族佛教文化的開始之地,當代藏族文化的本原之一。
大昭、小昭寺(上、下集)
在全世界的佛教信徒心中,大昭寺,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聖地。因為這里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十二歲等身像。它見證了漢藏之間長久以來所形成的親情血緣關系,見證了宗喀巴大師輝煌的成就,見證了第一世達賴喇嘛及第一世班禪的誕生。
而供奉著佛祖八歲等身像的小昭寺,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已成為藏地僧侶們修習藏傳佛教密宗密法的最高學府。
本片通過對大小昭寺建築歷史和人物故事的介紹,探尋藏傳大乘佛教生命力的源頭,發現漢藏同胞一致的精神信仰追求之所在。
布達拉宮
它屹立於雪域高原的紅山之巔。
它曾是吐蕃王朝的皇宮,而後又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
它有著輝煌的建築藝術成就,濃縮著藏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被視為西藏文化的集大成者。
布達拉宮,今天雖然隱去了權力的光環,卻依然在世人面前彰顯著它獨特的魅力。
拉卜楞寺(上、下集)
距今三百年前,一位在西藏修行多年的僧人回到了甘南的故土。他期望在家鄉修建一座寺院,一座「成佛永世棟梁的寺院」。顯然,這座被稱作「拉卜楞」的新建寺院在很多方面不佔優勢。它沒有布達拉宮大昭寺那樣深厚的歷史,也沒有塔爾寺那樣特殊的背景,更沒有甘丹寺那樣顯赫的地位,何況它遠離藏傳佛教的中心——拉薩。它隨時都有可能被時光湮沒在歷史的長河,就像曾經的一座座寺院。
然而三百年過去了,從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座經堂開始,如今,它擁有六大學院,幾千名僧人,十一世班禪經師嘉樣嘉措,七世貢唐經師華爾丹嘉措等眾多高僧…它是如何走到了今天?在歲月的沖刷中依然挺立?這一切的背後又該有著怎樣的動盪與滄桑?
雍和宮
過去,它為了傳播藏傳佛教用來保全「大清基業萬年盤石之安」。
現在,人們在這里許下願望,播種希望,祈求吉祥。
它是北京三千寺廟中最與眾不同的一個,從雍親王府到雍和宮,它是一代聖王的誕生地,又是藏傳佛教轉世靈童的掣簽地。它曾聯系著政治和宗教,同時又是蒙、藏、漢民族融合的一座橋梁。
作為曾經的皇家寺廟,雍和宮25米高的未來佛預示著56億7千萬年以後的故事——眾生說法。
南傳佛教
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全族信奉上座部佛教。每座村寨至少都有一座佛寺。每個少年男子都必須出家一次,在寺中學習文化。傳承千餘年的傣族上座部佛教,融合了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風俗,超出了純宗教的意義,所有的民眾對自己的信仰,都懷著一種親切的感情。
法門寺(上、下集)
1981年8月24日,一道閃電,擊倒了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的寶塔,也開啟了一個埋藏千年的秘密。
在倒塌的古塔下面,人們發現了一座隱秘的地下宮殿。在2000多件唐代稀世珍寶的簇擁下,世界獨一無二的,佛祖釋迦牟尼的指骨舍利,面世了。
一同出土的,還有一塊石碑,記錄的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出自1000多年前一位唐代高僧之手。
這些沉睡了1113年的文字,透露了大唐帝國盛極而衰的秘密,從中,我們更讀到了人們在追尋真諦的道路上,曾經有過的熱誠與迷失……
洗石庵(上、下集)
世上有史記載的第一位比丘尼的靈骨舍利,背後是一段上海灘大家閨秀的傳奇人生。
洗石庵,在這個雅緻而不同尋常的尼庵,雲門宗第十三代傳人寬能法師將勞作、茶藝以及修行融為一體,四十年踐行生活禪,使洗石庵鉛華洗盡,成為兩廣佛法的一處聖地。
靈隱寺(上、下集)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這兩句詩無疑是靈隱寺在江南文化史中地位和形象的真實寫照。
慧理、永明延壽、駱賓王、濟公。。。。。。儒釋相融,禪凈合一。
久遠的傳燈歷史,豐厚的宗教及人文積蘊,使這個飛來峰下的「仙靈所隱」之地至今仍然於幽靜之中透露出勃勃生機。
法海真源:
一段中國歷史的傳奇,從起始到終結,背後往往映襯著一個政權的由盛及衰。
一座源於表彰忠烈的寺廟,屢毀屢建,先後更換了好幾個名字。每個名字既代表著一種迥異的性格,更濃縮了整整一個朝代的悲歡命運。
法源寺,在1000多年的世事變幻中,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但這里所弘揚的「法海真源」的佛教精神,卻一直傳承了下來,至今生生不息。
......

『柒』 一部外國的電影,講的是男主通過大學里的一個教授乘坐時間機器回到了
遇見惡魔
7.8分
主演:戴麗哈.那衣滿洛桑嘉措蘇星橋塞繆爾·傑克遜
導演:賈真
類型:懸疑犯罪劇情
時長:64分鍾
年代:2016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簡介
『捌』 倉央嘉措的《那一天》是什麼
《那一天》在網上盛傳是倉央嘉措的詩歌,實實在在是一個現代的漢族人寫的,卻被大多數人誤以為是倉央嘉措的作品,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真愛的象徵和執著的信仰的結合,歌頌心中的凈土。許是因為風格很像,便被世人誤以為是他所作了。

原文: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誦經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祈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瞬,我飄然成仙,不為求長生,只願保佑你平安的笑顏。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歌,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那一日,我壘起瑪尼堆,不為修德,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世,我翻遍十萬大山,不為修來世,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只是,在那一夜,我忘卻了所有,拋卻了信仰,舍棄了輪回。只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己失去舊日的光澤。
拓展資料:
倉央嘉措(1683—1706年),為第六世達賴喇嘛,門巴族人,西藏歷史上著名的人物。1683年(藏歷水豬年,康熙二十二年)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
1697年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在桑結嘉措的主持下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1705年被廢,1706年在押解途中圓寂。倉央嘉措是一位才華出眾、富有文採的民歌詩人,寫了很多細膩真摯的情歌。最為經典的拉薩藏文木刻版《倉央嘉措情歌》,詞句優美,朴實生動,匯集了倉央嘉措60多首情詩,如今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幾乎傳遍了全世界,他的詩歌已經超越民族、時空、國界,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最著名的是「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玖』 《執子之手》是倉央嘉措的么
是倉央嘉措創作的
《執子之手》全文為:
誰,執我之手,斂我半世癲狂;
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
誰,撫我之面,慰我半世哀傷;
誰,攜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誰,扶我之肩,驅我一世沉寂。
誰,喚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轢;
誰,棄我而去,留我一世獨殤;
誰,可明我意,使我此生無憾;
誰,可助我臂,縱橫萬載無雙;
誰,可傾我心,寸土恰似虛彌;
誰,可葬吾愴,笑天地虛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離;
伊,攬我之懷,除我前世輕浮。
執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萬世輪回。
執子之手,共你一世風霜;
吻子之眸,贈你一世深情。
我, 牽爾玉手, 收你此生所有;
我, 撫爾秀頸, 擋你此生風雨。
予,挽子青絲,挽子一世情思;
予,執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長;
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
曾,憐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

(9)那部電影男主角叫嘉措的擴展閱讀:
倉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門巴族,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在桑結嘉措的主持下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廢,據傳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圓寂。
倉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詩人,寫了很多細膩真摯的詩歌,其中最為經典的是拉薩藏文木刻版《倉央嘉措情歌》。
『拾』 關於倉央嘉措的愛情故事
倉央嘉措的愛情故事是凄婉的、悲劇的,具體介紹如下:
相傳倉央嘉措在入選達賴前,在家鄉有一位美貌聰明的意中人,他們終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馬,恩愛至深。倉央嘉措進入布達拉宮後,他厭倦深宮內單調而刻板的黃教領袖生活,時時懷念著民間多彩的習俗,思戀著美麗的情人。

倉央嘉措的成就:
倉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所寫的詩歌馳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詩壇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異葩。引起了不少學者的研究興趣。藏文原著有的以手抄本問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頭形式流傳。足見藏族人民喜愛之深。
倉央嘉措14年的鄉村生活,又使他有了大量塵世生活經歷及他本人對自然的熱愛,激發他詩的靈感。他不僅沒有以教規來約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據自己獨立的思想意志,寫下了許多纏綿的「情歌」。
倉央嘉措的詩歌約66首,因其內容除幾首頌歌外,大多是描寫男女愛情的忠貞、歡樂,遭挫折時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譯成《情歌》。
《情歌》的藏文原著廣泛流傳,有的以口頭形式流傳,有的以手抄本問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見藏族讀者喜愛之深。中文譯本海內外至少有10種,國外有英語、法語、日語、俄語、印地等文字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