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1990年完成了劇本《推手》(「Pushing Hands」),1992年,他親自執導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將《推手》搬上了銀幕。這是一部反映在紐約的一家台灣人生活中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喜劇片,這部影片在台灣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8個獎項的提名,並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導演評審團特別獎,該片還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B. 畹町橋的電影《畹町橋》
畹町位於德宏南部,隔河與緬甸相鄰。「畹町」系傣語音譯,意為「太陽當頂」,所以人們喜歡把畹町叫做「太陽當頂的地方」。全市總面積 95. 34平方公里,總人口二萬多,市區僅五千多人,是全中國最小的城市 之一,也是雲南的三個邊境開放城市之一。 電影《畹町橋》新聞發布會現場
2012年8月3日,電影《畹町橋》開機典禮在雲南德宏州畹町市露天廣場隆重舉行。中共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
委員會常委秘書長番躍平在開機儀式上講話,表示全力、積極配合劇組在德宏州的拍攝工作,並預祝電影《畹町橋》取得圓滿成功。
畹町是位於祖國西南邊陲的一座小城,風景優美、人傑地靈,神奇壯觀的畹町橋與緬甸只有一橋之隔,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而凝重。電影《畹町橋》是一部描寫中國遠征軍首次出兵緬甸抗擊日寇的戰爭影片。該劇可看之處在於沒有直面戰爭,而是給人們講述了一位遠征軍戰士與當地傣族女孩之間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為了達到最佳的拍攝效果,拍攝場景要還原到42年前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許多服裝、道具要從北京運到三千公里外的畹町,耗資巨大。用導演的話說,這部影片要和以往的戰爭片拍攝手法不同,實現新的突破,最重要的是,細致揣摩,再現當時人們的真實情感。
電影《畹町橋》由北京亞天盛世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昆明記憶工房影視策劃有限公司、雲南德宏州委、州政府及畹町經濟開發區工委攜手聯合攝制。該劇的創作團隊很有特色。導演由曾多次獲得台灣金鍾大獎的鄭芬芬擔任,她的影視作品享譽國內外,首部作品《沉睡的青春》獲新加坡亞洲新人影展最佳編劇獎,並入選法國杜維爾亞洲影展競賽片及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台灣新導演;電視電影《長假》獲得金鍾獎最佳戲劇。這次鄭芬芬導演擔綱拍攝電影《畹町橋》,是應出品方總製片人的邀請首次前來大陸執導影片。在該劇籌備過程中,她充分發揮自己的編劇才能,查閱大量的資料,采訪雲南民俗顧問,在原作者創作故事基礎上反復修改、討論,重新編排戲劇沖突和有趣橋段,做足功課,直到開機。
該劇男主演由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的錢泳辰飾連長凌河,女一號由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康馥麟飾傣族女孩依香,在獲獎影片《團圓》里有著精彩表演的金雞獎最佳男配角徐才根飾老兵上官清,還有演員張浩然飾青年上官清等。通過這次強大的隆重開機宣傳攻勢,製作方表示:全劇組演職人員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力爭拍攝出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的藝術佳作,奉獻給全國億萬觀眾。
C. 台灣第一部引進的大陸片是哪個 還有哪些
領銜主演:庹宗華 主演(第一部):劉德華、王靜瑩、郎雄、谷峰、顏鳳嬌、斯琴高娃、柯俊雄(飾李國輝) 主演(第二部):梁朝偉、林志穎、呂良偉、吳孟達、關之琳、葉全真、柯俊雄(飾賀將軍) [第一部] 地址一(迅雷): 地址二(電驢) 粵語版字幕: [第二部] 地址一(迅雷): 地址二(電驢): 這部影片很特別,它既不同於我們大陸的「主旋律」,也不同於台灣《八二三炮戰》這樣的反共片。 這是一部戰爭反思片,它與兩岸的現代戰爭電影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再美化戰爭、不再鼓吹死亡的美好,也許戰爭的場面談不上多麼華麗,但「慘烈」二字卻時時揮之不去。和《西線無戰事》一樣,故事從始至終無處不伴隨著對生命的憐惜、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影片的兩首主題曲,不再是歌功頌德,而是滲入一絲哀調,深層地去思考戰爭中的生命。可謂國民黨版的《西線無戰事》。 可以說這樣的片子在中國實在很難得。不過也有不好的地方,並非因為畫面比較粗糙——這是時代技術所限,亦非演員的表演水準有待提高——部分演出的確顯得做作,而是影片對解放軍進行了醜化,平心而論,這部影片談不上反共——這頂帽子戴得太高了,片中的共產黨和緬甸軍都是徹徹底底的龍套,但顯然劇組還是刻意安排了幾個讓解放軍丟臉的劇情來討好當局,自然這還是意識形態在作怪。當然相比起僅僅距離本片公映的三年多前的《八二三炮戰》,本片中解放軍的形象還是比較正面的,至少片中解放軍的兩次廣播充滿了人情味,短短的幾年,台灣電影中的共產黨,就已經擺脫掉了百分百的小丑形象,從而有了人性,可以說當時台灣還是有很大進步的。 在世界各國的戰爭影片中,不乏有以戰敗方為主角的作品,除了《西線無戰事》(一戰片),還有德國的《斯大林格勒》、《鐵十字勛章》,義大利的《阿拉曼》,日本的《沒有出口的海》等等,這些影片無一不例外平等地對待各個國家的人物,而以戰勝國為主角的亦有這樣的作品,如《細細的紅線》等等,在這點上,《異域》顯然遜了一籌,意識形態給這部原本可以更偉大的影片蒙上了一層濃濃的政治色彩。 對於歷史人物,不妨客觀點,丑惡的人,不能簡單片面地去否認他本來也是一個普通人(譴責惡魔而不思考惡魔形成的過程,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而偉大和高尚的人,更無需用高大全的非人方式去表現。歌德曾經這樣評價過一本《拿破崙傳》:「記者、歷史學家以及詩人們加諸於拿破崙的所有光環,所有的幻像,在這部書令人敬畏的寫實面前都消失凈盡,但是那位英雄絕不因此有所減損;其形象反而更加高大。我們由此知道,當任何人有勇氣說出真實的時候,真實是多麼輝煌的事物。」正如劉德華飾演的小杜所說的那樣,中國會淪落到戰亂不斷的地步,正是因為有太多像李國輝將軍這樣忠勇的人,這話可謂充滿了諷刺意味,但卻是事實。 希望這部影片以後有夠被翻拍,以更為中立的角度去看待這段歷史,不妨參考一下德國影片《帝國的毀滅》,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正視而不美化,批判而不醜化。 香港粵語版為了減少公映成本,在基本不影響原來劇情的情況下,把一些多餘的、可有可無的內容刪掉。台版的確有些地方過於重復和羅嗦,不過港版有兩個劇情我覺得很不應該刪掉,這兩個劇情是: 第一個:下雨天,士兵們閑著無聊就玩起「吹牛」的游戲。老鄭說自己想要有錢花,伙夫頭說想要娶媳婦,鄧克保說想要平安地過日子、有一個家,小劉說想念姐姐和家裡的那頭牛,說著說著,眾人沉默了……我覺得這個劇情很好啊,很能表達出前線陣地里的普通士兵的心情,為什麼要刪呢? 第二個:共產黨的第二次廣播:「各位同志,大家都是中國人,你們為誰犧牲呢?你們真忍心丟下父母、妻子、兒女……為高官們去賣命嗎?」港版刪掉這個情節,大概是因為覺得內容「重復」,確實在故事開頭不久處已經有過共產黨的第一次廣播,但我覺得第二次的廣播內容更加啟人反思,不應該刪掉。 本片的續集《異域之末路英雄》:很多人都覺得本片不如前作,包括我在內竟然也有幾分這種感覺,可是本片的製作水準照理來說,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要比前作來得出色,但究竟為何會讓人覺得不如前作呢?我個人總覺得本片似乎少了些什麼,但卻說不出來…… 不過,如果要論客觀性的話,本片明顯要超過前作。前作雖然基本比較客觀,但多少有些醜化解放軍的成分,而且部分情節還是有迎合討好當局的嫌疑,而本片則將生命的意義提升到了比政治更高的高度,對緬甸軍的民族情感作了表現,突出戰爭的悲劇性,對泰國軍則是述而不評。 幕後製作:《異域》是由一部(台灣)禁書改編,曾經被(台灣)電檢處禁演。導演朱延平認為,《異域》最重要的是使得台灣地區的電檢制度前進了一大步。因為這部電影,群眾舉行了遊行,電檢處做出了讓步,從修剪21刀到16刀,再到最後的一刀沒剪。這部戲內地沒有引進過,但是朱延平相信它的主題曲很多人都知道——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
你好【949075651a】
D. 台灣導演有哪些
1、周傑倫
周傑倫(Jay Chou),1979年1月18日出生於台灣省新北市,中國台灣流行樂男歌手、音樂人、演員、導演、編劇、監制、商人。
2007年自編自導的文藝片《不能說的秘密》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獎。
E. 台灣的電影什麼時候開始傳入大陸的,幾幾年在大陸開始放台灣的電影的當時什麼電影比較有名
90年左右
第一部是《媽媽再愛我一次》
F. 台灣的文化與大陸相差甚遠,有什麼記錄台灣文藝的電影
下面給大家推薦幾部自己喜歡的台灣文藝片,僅代表個人意見
一、《河豚》
這部電影拍攝於2009年,采景在香格里拉,被譽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不得不說這部電影拍攝出來的鏡像真的讓人有一種嚮往。
大致劇情為季玲(朱芷瑩 飾)在一場意外之中失去了兒子,陷入了絕望和悲痛之中無法自拔。在整理兒子的遺物時,季玲發現了一張神秘的紙條,在紙條的指引之下,季玲決定前往人間仙境香格里拉,在那裡,或許還留存著她和兒子之間的羈絆。 途中,季玲結識了名為艾利克斯(吳中天 飾)的男子,兩人結伴而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熟穩重的艾利克斯漸漸吸引了季玲的注意。婚姻生活因為喪子之痛而陷入困境之中的季玲,無法壓抑心中對於艾利克斯的感情。之後,季玲於意外之中墜入了山谷,被藏族人家收留,並因此結識了善良淳樸的藏族男孩(格桑定主 飾),在和男孩相處的這段時間里,季玲心中的陰霾和迷霧漸漸散去
不錯的兩部台灣文藝片,推薦大家可以有時間看一下
G. 求大陸台灣合拍電影!!20分~
《重慶森林》
《2046》
《色.戒》
H. 第一部在大陸上映的台灣電影
1984年,《搭錯車》成為首部在大陸上映的台灣影片,在福建廈門、泉州等地連映3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