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
中國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如下:
1. 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 。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
2. 第二代導演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
3. 第三代導演 :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 第四代導演: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 第五代導演: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第五代」 年輕電影人因為歷經文革浩劫,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
6. 第六代導演:例如王小帥的《十七歲單車》,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張元的《過年回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這三位導演。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另一個共同特色是:他們都各有話說,第六代導演所敘述的故事,是他們各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如果能大量的呈現出來,才能顯露出一個社會和文化的多元生機。
7. 第七代導演 :這里的「第七代導演」,是指在新千年之後走上導演崗位,開拍第一部電影的「新生代導演」。他們多是7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的電影的基本命題、所關注的對象,以及表現手法、風格,都與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作品有所不同,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新的電影意識的誕生。
「第七代導演」,其實是個很不規范的概念。因為這一稱謂既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也沒有廣泛流傳;這里所歸納的導演群體,目前也尚未形成一個可以歸納為「代」的較為統一的性格、風格和流派。
其實到今天為止的七代導演名號的又由來是第五代導演所作的《黃土地》,陳凱歌1985年的《黃土地》在中國電影行業裡面砸了一個坑,業內把這個坑叫第五代導演,而後幾年,第五代導演源源不斷地往坑裡填料。
直到1988年的《紅高粱》出現,因為實在是太厚重,好的是把坑填滿了,壞的是坑給砸穿了,至此第五代導演的輝煌藝術創作時期結束,開始步入體制化的商業片,雖然後有《藍風箏》、《霸王別姬》、《活著》三部影片為第五代導演出彩了一手,但個人化、藝術化的第五代導演時代已經於1988年結束了。
但是正是因為第五代導演的出彩,在首拿國際三大獎中的金熊獎(1988·《紅高粱》)之後,業內開始捋了捋中國導演的輩分,在第五代之前是完全得以區分的,這全是靠時代的劃取和整體的創作方向等原因限制。而到了第六代導演開始80年代,第五代也開始慢慢走向商業化,脫個人性而類型化,當代商業片最為成功的當屬好萊塢(Hollywood,又稱荷里活,位處美國洛杉磯)。
B. 鄭洞天的台灣往事
導演: 鄭洞天 演員:蔣雯麗鄭振瑤馮漢元白凡崔林潘興強湯楊王雪菁劉蔚森魏東
編劇: 黃丹張克輝剪輯:周梅平
所屬地域: 大陸台灣 出品時間: 2004年彩色/黑白: 彩色 作品原創語言: 國語 《台灣往事》以主人公張清文在台灣時期的成長經歷為主線,通過對祖父、父親、母親、阿美、阿忠、秀子、武夫等人物的思想、行為和命運的藝術表現。 阿文,出生於日據時期台灣的一個普通醫生家庭。以阿文的成長經歷為主線,影片展現了一幅生動細膩的台灣鄉土生活長卷,並借著直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阿文一家的悲歡離合,寄託和表達了結束兩岸隔絕、實現祖國統一的由衷期盼。
《台灣往事》是根據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張克輝原著編劇的大型彩色故事影片,此劇本已於2002年5月榮獲第五屆夏衍電影文學獎。讓大陸人民了解台灣,讓台灣人民那段掙扎的歷史公諸於世,是張克輝奮筆疾書的動力。1999年,在老台胞和電影人的鼓勵下,張克輝開始構思這部電影劇本。
劇本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張克輝自己。他忘不了1949年那個來得太突然的人倫災難——離開台灣到廈門念大學的他永遠回不去了;他忘不了上世紀80年代與母親在日本的最後一面:兒子小時最愛吃粽子,相見時,母親帶來粽子的原料,手把手地教兒子包粽子……張克輝以這刻骨銘心的最後一幕,將劇本命名為《台灣母親的背影》。對於改成《台灣往事》的片名,他還有些不舍。
影片以主人公張清文在台灣的成長經歷為主線,通過對祖父、父親、母親、阿美、阿忠、秀子、武夫等人物的思想、行為和命運的表現,展現了一幅生動細膩的台灣鄉土生活長卷,演繹了動盪年代台灣人民盪氣回腸的親情、友情、愛情、故土情和民族情,反映了兩岸人民同根同源、骨肉不可分割的歷史和現實。《台灣往事》編劇黃丹說:「影片描寫主人公張清文的人生歷程和一個台灣家庭的動人傳奇,反映了兩岸人民同根同源、骨肉不可分割的歷史和現實。它通過一個家族的興衰表現歷史的變遷。」影片力求在表現歷史的同時,對感情有細膩的刻畫。
該片由曾執導過《鄰居》、《劉天華》等一系列獲獎作品的導演鄭洞天執導,主演由因《牽手》、《刮痧》而為觀眾熟悉的演員蔣雯麗擔綱。本期編輯有幸采訪到鄭洞天老師,就請大家由鄭老師的訪談當中來更深一層的了解《台灣往事》這個影片。
C. 請介紹一下鄭洞天導演的電影〈〈台灣往事〉〉
台灣往事〉一片,是大陸北京電影製片廠根據台籍耆老張克輝先生的生平故事,並由張克輝先生親自參與編劇拍攝的一部,反映日據時期和光復之後人民生活的影片。影片以清新淡雅的散文風格,講述了一個台灣家庭的動人傳奇,展現了一幅生動細膩的台灣鄉土生活長卷,演繹了動盪年代台灣人民盪氣回腸的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對故土,對民族的款款深情。本片編劇張克輝先生,原籍台灣彰化人,1948年由台灣到廈門大學就讀,隨後加入革命,是當前大陸少數台籍政治家,現職:中華全國政協副主席、海峽兩岸關系協會顧問、中國統一促進會會長。
D. 鄭洞天的人物經歷
在上海讀中小學,1961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66年畢業,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先後任過文學編輯,導演助理等工作。
1976年鄭洞天調回北京電影學院任教,從事電影創作,評論和理論研究。先後與謝飛等合作導演了《火娃》、《向導》等片。後者獲得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
1981年,鄭洞天與徐谷明合作導演了影片《鄰居》,獲得次年的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影片被視為第四代導演早期的抗鼎之作,確立了「紀實美學」的風格。此後,鄭洞天又先後拍攝了《鴛鴦樓》、《秘闖金三角》、《人之初》、《劉天華》、《台灣往事》等影片。
1992年任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人之初》獲1992年第一屆長春電影節銀獎,第五屆中國少年兒童電影童牛獎最佳影片獎和評委會導演獎以及第十三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另憑《台灣往事》獲得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導演獎及第十一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著有《電影導演的藝術世界》、《僅僅七年:1979~1986中青年導演探索回顧》等。
鄭洞天同時撰寫了大量的評論文章,在讀者中具有很大的影響。80年代執導的《鄰居》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金雞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提名;《向導》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90年代執導的《人之初》獲童牛獎最佳影片獎,評委會導演獎;《故園秋色》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2003年執導的《台灣往事》榮獲第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和優秀導演獎;2004年被評為首屆「北京市十佳電影藝術工作者」;2005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
E. 關於著名導演的問題
太多了,寫不下了,我只說中國的吧
鄭正秋
編導故事片:
1913:難夫難妻(與張石川合作)
1926:小情人 一個小工人
1927:二八佳人 血淚碑 楊小真
1928:黑衣女俠 俠女救夫人 血淚黃花(前集)
1929:血淚黃花(後集) 刀下美人 戰地小同胞
1930:桃花湖(前後集)
1931:紅淚影 玉人永別
1932:自由之花
1933:春水情波 姊妹花
1934:再生花 女兒經(與洪深、張石川、沈西苓等合作)
電影劇作:
1922:滑稽大王游滬記 擲果緣 大鬧怪劇場 張欣生
1923:孤兒救祖記
1924:玉梨魂 苦兒弱女 好哥哥
1925:最後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婦人 盲孤女 早生貴子
1927:掛名的夫妻 俠風奇緣 山東馬永貞 車遲國唐僧鬥法
1928:美人關 火燒紅蓮寺(第一集) 大俠復仇記 女偵探
1929:新西遊記
1930:娼門賢母
1931:恨海
導演影片:
1927:梅花落(上中下集)
1928:白雲塔 碎琴樓
1935:熱血忠魂(與張石川、徐欣夫、吳村等合作)
演出影片:
1922:滑稽大王游滬記 擲果緣
1924:苦兒弱女 誘婚
張石川
張石川(1890-1953),中國電影導演,事業家。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的導演。
1916年,他創辦幻仙影片公司,將文明戲《黑藉冤魂》搬上銀幕。
1922年由他和鄭正秋等人發起組織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他的主要作品有:《火燒紅蓮寺》第五至第十六集的編劇;《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第一至第十六集、《白雲塔》、《孤兒救祖記》、《擲果緣》、《難夫難妻》等片的導演;《黑籍冤魂》中的男演員之一。
沈浮沈浮,原名沈哀鵑,又名百寧。天津人。家境貧寒,早年失學,曾做小販、照相館徒工。1924年入天津勃海影片公司任演員,自編自導自演無聲喜劇短片《大皮包》。1933年在上海加入聯華影業公司,曾任《聯華畫報》編輯,後任編導。先後編導《出路》、《無愁君子》等影片。所作電影劇本《狼 山喋血記》被認為是較優秀的國防電影作品。抗日戰爭爆發後,與陳白塵、白楊等組織上海影人劇團,輾轉至重慶,導演舞台劇《草莽英雄》、《 兩面人》、《日出》、《雷雨》、《 霧重慶》、《群魔亂舞》等,同時創作話劇劇本《重慶二十四小時》、《 金玉滿堂》、《小人物狂想曲》等。 抗戰勝利後到北平,任中電三廠副廠 長,編導影片《追》。後至上海,加入昆侖影業公司。1948年編導影片《 萬家燈火》,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充分表現了下層知識分子覺醒的過程。 1949年編導《希望在人間》,導演手法細膩含蓄,生活氣息濃郁。同時還參與編寫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 建國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19 56年導演影片《李時珍》。同年赴蘇聯考察寬銀幕立體聲影片導演業務。 1958年導演了中國第一部寬銀幕立體聲影片《老兵新傳》,於1959年獲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後相繼導演《萬紫千紅總是春》、《北國江南》、《曙光》等。其中《曙光》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 。其創作態度嚴謹,富於探索精神; 風格朴實沉厚,抒情意味濃郁;結構布局和節奏處理,尤見功力。曾任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一屆委員、第二至四屆常務理事,中國影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等職。編導故事片1926:大皮包 1933:出路1935:無愁君子 1937:聯華交響曲·三人行天作之合自由天地1946:聖城記1947:追1948:萬家燈火(與陽翰笙合作編劇)1949:希望在人間 電影劇作 1936:狼山喋血記1949:烏鴉與麻雀(與王林谷、徐韜、趙丹等合作)導演故事片1954:斬斷魔爪1956:李時珍1959:老兵新傳萬紫千紅總是春1963:北國江南1979:曙光演出影片1926:大皮包1936:迷途的羔羊1937:藝海風光·電影城
鄭君里,曾用名鄭重,千里。1911年生於上海,原籍廣東中山,中國著名電影演員、導演。自幼家境貧寒,進義學念書。因酷愛藝術,讀到初中二年級,毅然中途輟學,考入南國藝術學院戲劇科學習,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1929年夏,在南國社參加《莎東美》、《卡門》等劇的演出,與陳白塵等創辦《摩登》戲劇半月刊。1931年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起草《最近行動綱領——現階段對於白色區域戲劇運動的領導綱領》。同時,他還加入摩登劇社、大道劇社,演出《乞丐與國王》、《血衣》、《亂鍾》等劇。1932年,加入聯華影業公司為基本演員,先後在《火山情血》、《奮斗》、《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20部影片中擔任主要或重要角色,並參加上海業余劇人協會,演出《娜拉》、《大雷雨》等劇。在銀幕和舞台上,以形體動作灑脫自如,並善於把握並表達角色的內在情緒,富於藝術魅力而成名。抗戰爆發後,任上海救亡演劇三隊隊長。1940年,在重慶加入中國電影製片廠,任新聞影片部主任,歷時兩年,赴西北、西南地區拍攝各兄弟民族團結抗戰的長紀錄片《民族萬歲》。1943年,參加中國藝術劇社,導演了《戲劇春秋》、《祖國》等劇。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任昆侖影業公司編導委員會委員。1947年,與蔡楚生合作編導《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雖是在老藝術家指導下的電影導演學步之作,卻已顯露出他作為一名電影導演的非凡的稟賦與才華。翌年,他參加了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的集體創作,並單獨執導了該片,以強烈的使命感和鮮明的時代感,真實地記下了蔣家王朝的「最後罪惡史」。影片在人物刻劃、場面調度、鏡頭處理,以至細節運用等方面,都體現出他對電影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現能力。影片於1957年榮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50年代後,他的電影導演藝術步入鼎盛時期,影片《宋景詩》(與孫瑜合導)場面宏偉,氣勢磅礴,反映了當時魯西農民起義的真實面貌。他執導的《林則徐》和《聶耳》,被譽為「紅燒頭尾」,是上影向建國1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1961年導演的《枯木逢春》以精雕細刻的手法和富於詩情畫意的鏡頭畫面,動人地描述了血吸蟲病人苦妹子從絕症中獲得新生及一家人在新舊社會悲歡離合的遭遇。影片較好地借鑒了傳統藝術的經驗,體現了他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懈的銳進精神。長期以來,他還致力於電影、戲劇的翻譯和著述。《論抗戰戲劇運動》,在1939年曾以單行本出版。進入40年代後,他即以開始《角色的誕生》的構思和撰稿。在他的藝術道路上,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迄今以出版的論著有《角色的誕生》、《畫外音》,譯著有傑希.波里斯拉夫斯基的《演講六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修養等。鄭君里是一位擅長駕馭「重頭戲」著稱,以拍攝人物傳記片見長的電影藝術家。1969年因文革遭受迫害死於監獄。他曾是上海市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中國影協、劇協常務理事、上海影協常務理事。
費穆,字敬廬,號輯止,1906年生於上海。中國電影導演。
1916年費家遷居北京,因長年苦讀,致左眼失明。後開始接觸電影,撰寫影評,辦電影雜志,翻譯英文字幕和撰寫說明書。
1932年至上海任聯華影業公司導演。同年執導了《城市之夜》,反映人民疾苦,這部電影充分顯示出他的導演才華。之後,他又陸續導演了《人生》、《香雪海》、《天倫》。
1936年由他導演完成影片《狼山喋血記》,被認為是國防電影的代表作。抗日戰爭爆發後,費穆拍攝了《北戰場精忠錄》。「孤島」時期,導演了《孔夫子》、《世界兒女》及京劇戲曲片《古中國之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租界後,費穆轉向戲劇舞台。抗戰勝利後重返影壇。
1947年,他執導了由京劇大師梅蘭芳主演的戲曲片《生死恨》。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達到了建國前戲曲片拍攝的最高水平。
1948年,導演《小城之春》。
1949年5月去香港,創辦龍馬影片公司,執導影片《江湖兒女》,片未竟而病逝。
費穆憑借《小城之春》開啟了中國詩化電影的先河,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開始發現費穆,認為他把中國傳統美學和電影語言進行完美的嫁接,開創了具有東方神韻的銀幕詩學。
姓名:謝晉 出生年月日:1923年11月21日 生肖:豬 星座:天蠍座
籍貫:浙江 出生地:浙江省上虞縣
學歷: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
個人簡歷及工作成就(獲得獎項):
1923年 11月21日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在家鄉度過童年,並上了一年小學。
三十年代隨父母遷居上海繼續讀小學。
1938年 赴香港讀中學。
1939年 回上海就讀於大夏附中、稽山中學高中,業余時間到華光戲劇專科學校、金星電影訓練班學習,指導老師有黃佐臨、吳仞之等,並參加由於伶等人支持的學生戲劇活動,在多幕劇《岳雲》中扮演岳雲。
1941年 考入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話劇科,受教於曹禺、洪深、焦菊隱、馬彥祥、陳鯉庭等名家。
1943年 就讀於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後主動輟學,跟隨馬彥祥、洪深、焦菊隱去重慶中國青年劇社工作,在《少年游》、《槿花之歌》、《黃花崗》、《雞鳴早看天》、《郁雷》等戲中擔任劇務、場記和演員。這一時期,確立了向導演專業發展的藝術志向。
1947年 在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專業復學,導師余上沅。
1953年 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
1983年 作品:《秋瑾》(導演)義大利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4年 作品:《高山下的花環》(導演) 獲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剪輯獎;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一等獎;《文匯報》、《中國電影時報》新時期十年電影獎(1977一1987)故事片獎、導演獎。
法國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5年 美國十大城市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86年 作品:《芙蓉鎮》(導演) 獲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美術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獲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水晶球獎」,(演員徐松子獲「捷克戲劇家協會評委獎」);捷克第40屆勞動人民電影節榮譽獎;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頒發的1989年發行影片評論獎、最佳外國故事片評論獎;法國第1屆蒙彼利埃電影節「金熊貓獎」。任第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委員。前後曾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塔什於電影節、阿爾及利亞電影節、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評委。
1988年 作品:《最後的貴族》(導演) 獲第1屆中國電影節榮譽獎。
任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任第5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任第7屆中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第1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1989年 任第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
1991年 作品:《清涼寺鍾聲》(導演)《啟明星》(導演)1992年 8月8日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成立於上海,任公司總經理、法人代表。美國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93年 作品:《老人與狗》(導演) 獲上海電影評論學會1993年「十佳影片」獎。2月任上海謝晉——恆通明星學校校長;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任第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任第8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第2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1995年 作品:《女兒谷》(導演)獲1995年第4屆全國大學生電影節特別榮譽獎。5月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院長;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6年 任第6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
1997年 作品:《鴉片戰爭》(導演) 獲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錄音獎、最佳道具獎、最佳男配角獎;1997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上海影評人獎「永樂懷」1997年「十佳影片」榮譽稱號。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 1998年 任第4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獲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頒發的中華文學及藝術家金龍獎「當代電影大師」稱號。任第9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個人榮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出版《我對導演藝術的追求》。
擔任副導演的影片: 《啞妻》(48年,大海大同電影廠)《雞毛信》(53年,上影廠)擔任導演的影片:
《女籃五號》(57年,上影廠,57年獲世界青年聯歡國際影片展覽「銀質獎」,58年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紅色娘子軍》(60年,上影廠,獲第一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64年獲第三屆亞非電影節「萬隆獎」)
《大李、老李和小李》(62年,上影廠)
《舞台姐妹》(64年,上影廠,獲第二十四屆倫敦電影節英國電影學會年度獎、第十二屆葡萄牙菲格臘.達.福日國際電影節評委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榮譽獎——國際電影導演獎。
《天雲山傳奇》(80年,上影廠,獲第一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第四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牧馬人》(81年,上影廠,獲第六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高山下的花環》(84年,上影廠,獲第八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芙蓉鎮》(86年,上影廠,獲第六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卡羅維伐
利國際電影節大獎
《最後的貴族》(89年,上影廠)
《清涼寺鍾聲》(91年,上影廠)
《啟明星》(92年)
《老人與狗》(93年)
《女兒谷》(95年)
《鴉片戰爭》(97年,峨眉廠,獲第十七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三次擔任「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擔任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塔什干電影節、阿爾及利亞電影節、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評委。
獲獎情況及代表作:
《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瑾》
《女籃五號》獲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
《紅色娘子軍》獲1962年首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等4項獎,第3屆亞非電影節上獲得「萬隆獎」第3名
《舞台姐妹》獲第24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學會年度獎
《啊!搖籃》獲1979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天雲山傳奇》獲得1980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首屆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4項獎,第4屆百花獎最佳影
片獎
《牧馬人》獲1982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6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高山下的花環》獲1984年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第8屆「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芙蓉鎮》獲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水晶球獎
張暖忻簡介
張暖忻(1940—1995) 於196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以《沙鷗》一片獲1982年金雞獎導演特別獎。接著又拍攝了《青春祭》、《北京,你早》。張暖忻是紀實美學最早的實踐者。她的幾部作品,顯示了她在電影美學上的不懈的探索。《沙鷗》中以新穎的電影語言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敘述形式,《青春祭》中營造的含蓄、飽滿而又溫煦的意境,《北京,你早》中以生活流和紀實風格顯示出來的潛在激情,在中國藝術電影創作中是獨樹一幟的。
作品:
雲南故事
青春祭
沙鷗
南中國1994
你好,北京
閨閣情怨
鄭洞天,河南羅山人,生於重慶,在上海讀中小學,現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先後任過文學編輯,導演助理等工作。1976年,鄭洞天調回北京電影學院任教,並從事電影創作。先後與謝飛等合作導演了《火娃》、《向導》等片。後者獲得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1981年,鄭洞天與徐谷明合作導演了影片《鄰居》,獲得次年的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影片被視為第四代導演早期的抗鼎之作,確立了「紀實美學」的風格。此後,鄭洞天又先後拍攝了《鴛鴦樓》、《秘闖金三角》、《人之初》、《劉天華》、《台灣往事》等影片。
鄭洞天除了擔任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還曾擔任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這使他比一般的電影學者更能深切的體會和認識到電影作為工業的基本特性以及電影作為工業對個人化電影創作的巨大制約(他自己的創作實踐就證明了這一點)。鄭洞天任電影學院教師以來,為中國電影事業培養了不少導演人才。同時,在電影評論、電影藝術創作等方面都有較高的建樹,他的評論文章,論文在電影界有一定的影響。
作品
台灣往事
鄭培民
故園秋色
人之初
秘闖金三角
鴛鴦樓
鄰居
向導
火娃
吳貽弓,男,漢族,1938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大學文化。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任上海海燕電製片廠導演助理。1977年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1983年4月當選為上海第六屆政協委員。1984年任上海電影局副局長,兼任全國影協副主任、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1985年3月任上海電影總公司總經理。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1989年1月後,任上海電影局局長、中共上海市委委員、上海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第六屆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副主席,文藝一級導演。中共第十屆、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導演的影片有《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等。《巴山夜雨》(合作)1981年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城南舊事》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和1984年第十四屆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黃蜀芹(1939-),導演,原籍廣東番禺,生於上海。196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曾任《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等影片的執行副導演。1983年,其獨立導演影片《青春萬歲》,於次年獲蘇聯塔什干國際電影節紀念獎,1984年的《童年的朋友》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首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牛獎。1987年,黃蜀芹與人合作編劇並導演影片《人鬼情》,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法國第十一屆克雷黛國際婦女節公眾大獎。1996年,執導兒童片《我也有爸爸》,獲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由錢鍾書同名小說改編的著明電視連續劇《圍城》,為黃蜀芹贏得了1991年第十屆全國電視飛天獎二等獎和最佳導演獎;首屆國際電視節金熊獎等。1996年起兼任上海新文化影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F. 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張暖忻的《青春祭》、《沙鷗》,謝飛的《本命年》,黃建中的《小花》,吳貽弓的《城南舊事》,楊延晉的《苦惱人的笑》、《小街》,滕文驥的《生活的顫音》,黃蜀芹的《人鬼情》。
在「第四代導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
除上述導演外,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於本正、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王君正、張子恩、宋崇、叢連文等都以不同風格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1941年出生,河南開封人。1963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 表演系,1982年進北京電影學院編導進修班學習。1986年執導影片《血戰台兒庄》,是國內首次表現國民黨軍隊正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強調在紀實的風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備的人物,在戰爭影片史上取得了藝術的突破。1988年,他編導並出演了影片《共和國不會忘記》。1989年,《大決戰》攝制組在八一電影製片廠成立,翟俊傑擔任第五攝制組導演,真實地再現了決戰之際國民黨統帥部的情景特別是蔣介石的形象,再次證明了他深厚的藝術功力。在第四代導演中,翟俊傑擅長導演革命戰爭題材的影片,代表作有《大決戰·遼沈戰役》(上下)、《大決戰·平津戰役》(上下)、《大決戰·淮海戰役》(上下)、《金沙水拍》、《長征》等。
G. 請推薦幾部講金三角的電影
1、《邊境風雲》
由孫紅雷、王珞丹、張默、倪大紅、楊坤等主演。該片講述了在中緬兩國的邊境,因一起毒品交易的意外事件,孫紅雷飾演的毒販劫持了女孩小安為人質,撫養其長大,兩人相愛,並結為夫婦。多年後欲金盆洗手的孫紅雷帶著王珞丹在張默飾演的警察的追捕、黑幫(楊坤飾)的追殺、小安父親(倪大紅飾)的怨恨等重重包圍下試圖幹完最後一票,絕境求生。
H. 鴛鴦樓的電影相關介紹
《鴛鴦樓》是鄭洞天導演於1987年導演的一部反映城市大齡青年婚姻狀況的影片。他作為電影學院的教師,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色的表現。因此,在此片中飾演六對大齡青年夫婦的演員都是該院的學生,這也是鄭洞天的一次嘗試,因為做導演要盡量發揮演員的潛力,調動演員的演技,讓演員真實地表現自己,才能獲得觀眾的稱贊,《鴛鴦樓》又一次獲得成功,繼《鴛鴦樓》後,鄭洞天又導演了影片《秘闖金三角》,並擔任編劇之一。
I. 《鴛鴦樓》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鴛鴦樓》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sW6FVzLVBxixWubfg-2egQ?pwd=cu3c
提取碼: cu3c
《鴛鴦樓》
導演: 鄭洞天
編劇: 王培公
主演: 宋春麗、田少軍、趙靜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普通話/國語
上映日期: 1987
片長: 125分鍾
又名: The Young Couple Apartment
鄭洞天口述:溫情敘說「家裡的事」
——《大眾電影》2007年第13期
……(前略)
《鴛鴦樓》:最接近我對電影和生活的認識
1986我拍了《鴛鴦樓》,這該算是篇命題作文。兩個由頭,一個是表演系明星班要畢業,以前畢業就是在舞台上排一出大戲,但明星班都是著名演員,學院就說咱們花點錢拍部電影吧,那麼電影的前提就得是群戲,演員得用得多。另外,當時北京市政府為了解決大齡青年的住房困難問題,在雙榆樹現在的雙安商場旁建了一幢「鴛鴦樓」,大約四十平方米不到,一室一廳,一廚一衛,夫妻兩人年齡相加超過55歲的才能住上。這兩件事湊成了我們的故事。
從整體的美學上說,其實《鴛鴦樓》比《鄰居》更紀實。《鄰居》是外觀紀實,劇情是戲劇化的,故事的結構完全是一個完整的戲劇結構,最後皆大歡喜,所有的矛盾都解決了。而《鴛鴦樓》是開放的,是一個沒頭沒尾的故事,所有的故事發生在同一天的同一個下午,故事結束時家家的矛盾都沒解決,但兩口子還得過下去。
也就我們第四代會這么拍,要讓年輕人拍,或許不是這家離婚就是那家跳樓。人家會說,按你這個故事這兩口子怎麼混下去呀7這就跟我的想法不一樣,我就覺得天下的夫妻全這樣,哪有沒矛盾的夫妻?到今天我也是這看法,就是所有夫妻之間的矛盾都不足以散夥,幹嘛要散夥?!我一直說一夫一妻的愛情是所有愛情故事裡最難寫的,寫第三者特容易,沒有第三者的愛情最難寫,但是寫好了最耐看,因為它是絕大多數人能感同身受到的。很可惜我到現在還沒有拍一個純粹的情感故事。
《鴛鴦樓》里還是用的非作曲音樂,我們叫有聲源音樂,音樂是用來作陪襯的。(笑)還在得罪黃准老師。
《鴛鴦樓》里的新課題
因為常常被人問為什麼我拍戲的產量不高7被問得多了,我就有了固定答案,也就一直照著這個回答做著。我這樣回答:因為我是老師不是職業導演,所以我每拍一部戲都得給自己定個目標,一部電影要定三個以上的課題,拍完以後拿回去能跟學生講出點道道。所以我的每部作品都最少要干三件以前沒干過的新鮮事兒。
《鴛鴦樓》跟《鄰居》有什麼不一樣?《鄰居》單機拍攝,《鴛鴦樓》兩台攝影機同時拍,雙機最大的優勢就是對表演的解放,全過程都記錄下來,到剪接台上再挑最精彩的用;最難的就是這兩機器擺在哪兒,別打架,別穿幫。《鴛鴦樓》的第二個課題是同期錄音,那時一年只有幾部片子搞同期,因為怕環境噪音不好控制,而且耗片比高,但拍過同期的人肯定再也不想拍後期配音的了,因為聲音、台詞都太真實了。第三條,它是個分段體,六個小故事誰跟誰都不挨著。像後來的《愛情麻辣燙》什麼的,出了一批分段體的電影,知道的人就說,人家《鴛鴦樓》十幾年前就玩過了。
我在《導演闡述》里寫了一個意思——「人們從群居的大雜院嚮往住進單元樓,想要獨立的空間,但是住進獨立空間又發生了新的問題,老死不相往來。中國傳統鄰里那種相濡以沫的關系,被新的生活方式給隔斷了。這將是中國人下一步要面臨的問題。」這話到今天就更是這樣了。我1986年第一次到美國,人家問我感覺紐約跟北京有什麼不同,我說我這么跟你說吧,在北京我要是突然失蹤了,二十四小時之內我肯定被找著,而在紐約我一旦丟了,二十四年也沒人找我!你呆在中國的這個大醬缸裡面老說討厭,怎麼不讓我清靜會兒,找我幹嘛呀,我願意玩失蹤!但我在紐約碰見艾未未,穿著一身國防綠在第五大道上走。我說你穿成這樣沒人看你嗎?他說你看有人看我嗎?所以,真到了誰也不理你的那一天,你沒准又懷念起這個「醬缸」了。
這個世界實際上是特別豐富的。拍《鴛鴦樓》當時的觀念,就是要說每家都有自己的事,這個是最好玩的。至於這些事的是非,誰對誰不對,這個不重要,因為這是生活,沒有絕對的是非。你看那六家基本上都是在吵,每家都是,吵的一生都天翻地覆,也沒事,這就是最正常的夫妻生活和家庭單元。至今有記者問起我拍的十部片子:你覺得哪部片子最好?我會回答:這個我說不上,我覺得各有不同,因為我每部電影有不同的課題。但《鴛鴦樓》是我比較喜歡的,它最接近我對電影對生活的認識,它是我這十部電影里,唯一一部骨子裡面以人物為中心的影片,其它還都是理念第一位。《鴛鴦樓》沒有主題,就是寫人。那時陳凱歌從美國回來,看了《鴛鴦樓》說:「國內電影已經這樣拍人了!」可惜的是,到今天為止,我們拍的電影,真正以人為第一位的,而不是意識形態第一位的,特別少。
……(後略)
J. 鄭洞天的與電影
鄭洞天的人生經歷,這使他比一般的電影學者更能深切的體會和認識到電影作為工業的基本特性以及電影作為工業對個人化電影創作的巨大制約(他自己的創作實踐就證明了這一點)。早在1984年,鄭洞天就發表了《關於電影商品性的再認識》的文章。進入到九十年代,鄭洞天對中國電影工業做過多次理論化的描述。另外,鄭洞天在其他各種場合(學術報告、課堂講授等)談論電影的工業性質和市場策略就更多了。寫到這里,筆者想起了當初的一場爭論。筆者曾經在出版於1997年的《新時期電影文化思潮》中這樣寫道:時間發展到公元1996年,圍繞關於「電影先是什麼,後是什麼」而展開了一場針鋒相對的爭論。 而另一方則認為:電影首先是一門藝術。
「對於電影藝術家或者對於電影理論批評者來說――如果他還不是電影商人而是以傳播知識、文化和進行教育為使命的知識分子――電影當然首先是一門藝術:它用光與影、聲與像來表達對世界的體驗、感受,表達人文關懷和人道遠景,表達創造精神和美學理想。」「我們堅持電影首先不是一種工業、一種商品,而是一種藝術、一種美學,這並不只是一種學院之爭、觀念之爭,而是一種電影現實之爭。」當初筆者的意見是:「我們無意為這場爭論作出是非評判。」(以上均見饒朔光、裴亞莉《新時期電影文化思潮》,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第5頁)因為那時盡管從理性層面而言,應當把電影看成是首先是一門工業,畢竟當時中國民族電影的生存和發展已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但從情感層面而言,還是更願意把電影看成是首先是一門藝術,因為不想把自己排出在「知識分子」之外。現在看來,我們不得不說鄭洞天老師有先見之明。畢竟,當下中國電影面臨的問題,不是「藝術」問題,而是「工業」問題。 鄭洞天除了創作實踐之外,更是在電影理論和話語上成為了中國電影的「弄潮兒」。他對中國電影理論和批評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前述對於中國電影工業的認識和表述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但就僅這一點而言,我們也應當說,永遠的鄭洞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