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最後武士>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西南叛亂里武士為什麼不引進洋槍火炮
他們在電影中代表守舊勢力,自然不會用新式武器
B. 日本投降電影叫啥名字
日本投降電影有多個,其中包括《受降前夕》、《晚鍾》和《日本最長的一天》。
首先,《受降前夕》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錄下了停戰詔書,而日本少壯派好戰分子卻企圖破壞在芷江的洽降儀式。影片中,一支日本特遣分隊潛入芷江被圍殲,之後一漏網間諜又潛入洪江執行所謂的B計劃。劇情圍繞甄別這名日本間諜的戰斗展開,生動再現了歷史真實事件。
其次,《晚鍾》是另一部以日本投降為背景的電影。該片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講述了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八路軍某排五名戰士與瀕臨死亡的三十二名日本士兵對峙的故事。這部電影不僅展示了戰爭的殘酷,也深刻反映了人性與和平的主題。
最後,《日本最長的一天》則是一部日本歷史大片,詳細描寫了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這一天所發生的事件。影片通過昭和天皇、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和陸軍少佐畑中健二這三個主要角色的視角,展現了日本在二戰末期的政治斗爭和軍事叛亂。這部電影雖然對天皇結束戰爭有所粉飾,但依然是了解日本投降歷史的重要影片之一。
這些電影都以不同的角度和手法展現了日本投降這一歷史時刻,為觀眾提供了深入了解歷史的機會。同時,它們也提醒我們銘記歷史的教訓,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
C. 2019日本黑船事件電影叫什麼名字
武士馬拉松(2019)
導演:齊藤浩史
編劇:齊藤浩史
主演:染谷將太
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類型:劇情
上映:2019年
時長:105分鍾
D. 「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
「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近代日本的奠基者之一,與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1877年,政府軍對叛亂者殘部發動了最後的進攻,西鄉隆盛的頭顱下落成謎,引發政府軍對他的死亡執著追求,連100多年後的好萊塢電影《最後的武士》都以他為題材。
西鄉隆盛出生於日本九州的西南部,名字隨年齡變化,象徵其從兒童成長為青年的過程。他出生時名為西鄉十六,後改名為吉之介,成年後名為「隆盛」。在日本變革的中心——九州,西方技術不斷滲透,西鄉隆盛在這里度過了自己的成長歲月。
西鄉隆盛在鹿兒島城下長大,這里是下級武士的聚集地,也是西鄉隆盛展現才華的舞台。他的鄰居是未來的大藏卿大久保利通,表弟大山岩後來成為陸軍大將,晚輩東鄉平八郎成為海軍元帥。他們不僅是戰友,也是彼此學習的對象。
西鄉隆盛在島津齊彬的指導下,成為薩摩藩的親信。盡管身材高大、駝背,但他卻擁有1米76的身高,在19世紀的日本人中獨一無二。島津齊彬改革藩政,引入西方技術與工業設備,帶動了商業與教育的繁榮。西鄉隆盛因此獲得了展示才華的機會。
西鄉隆盛經歷了流放、死亡與復出。被流放至奄美大島後,他設法減免當地居民的賦稅。流放地沖永良部島,他被工人為囚犯造的牢籠關押。但通過土持政照的斡旋,最終被召回。
西鄉隆盛在維新時期擔任重要職務,與大久保利通合作進行藩政改革。1866年,西鄉隆盛與大久保利通反對島津久光的「公武合體」計劃,導致被流放。1867年,西鄉隆盛與大久保利通支持「王政復古」號令,宣布廢除將軍制度,最終擊敗幕府軍隊,但這種勝利令他難以安眠。
1870年,西鄉隆盛回鹿兒島當藩政顧問,1871年回東京,致力於組建近代化軍隊,主導廢藩置縣的改革。然而,隨著社會劇變,西鄉隆盛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他一面支持改革,一面阻撓改革,支持對外戰爭緩解社會矛盾,引發了與大久保利通的激烈爭議。
1877年,西鄉隆盛與支持者在鹿兒島叛亂,組織叛軍,但最終失敗。在決戰中,西鄉隆盛銷毀文件,身中兩彈,與追隨者一同戰死。西南戰爭劃上了句號,西鄉隆盛被視為武士時代的終結,盡管在當時被定為「叛逆」,但後來明治政府為其恢復名譽。
西鄉隆盛在近代日本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不僅是維新的重要人物,也是武士道精神的典型。盡管人們對他的叛亂動機和行為有所疑問,但無論如何,西鄉隆盛始終恪守武士的信條,忠誠、單純、粗獷且堅定,這種精神象徵著近代日本。日本民族對此態度復雜,既懷緬他的忠誠與精神,又保持距離,因為他的好鬥、頑固與抵制現代文明,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也預示了舊日本帝國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