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奪印電影演員石壘

奪印電影演員石壘

發布時間:2021-07-15 01:58:50

A. 電影<奪印>是在什麼地方拍的

江蘇省高郵市川青鄉董家團;現在叫江蘇省高郵市臨澤鎮川青社區董潭村

B. 祖國在前進

我和我的祖國(作文)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叫中國;巨龍腳底下我成長,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做為龍的傳人,我很驕傲,因為我們能讓全世界知道,中國曾經的強大。

還記得08年的那次四川5.12特大地震嗎?距今也有一年半的時間了,修復工作也差不多快完成了,現在的四川又恢復了往日的安寧。可是一年前的那個時候還不是這個樣子,房屋倒塌,妻離子散,整個城市都被黑暗籠罩著。還好,天災無情,人有情,來自四面八方的志願者、好心人太多,有的捐款捐物,有的乾脆自願從相隔甚遠的地方趕來幫忙。大家心連心,與四川人民共同並肩作戰,慢慢的,局勢有了明顯的好轉,能吃飯了,能睡覺了,能再建家園了...... 這場災難,使中國人團結的更緊了,體現了中國大家庭的溫暖!

地震剛剛結束,我們就有迎來了一個新的大事「奧運會」。開幕式時巨大的畫軸,活動的印版,上千的缶,不禁令我驚嘆不已。那麼壯觀的場面轟動了全世界,更體現出了我們中國的富饒強盛,也讓世界了解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文明。

08年9月28日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了。飛行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與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共同奮鬥了2天20小時27分鍾。在兩天半後,飛船著陸的那一刻,中國屏住了呼吸,我們成功了!從那刻起,中國航空科學技術已經和世界先進水平齊步!

............

大家都為祖國做了這么多,作為中學生的我也應該好好努力,長大為貢獻祖國做好准備,盡一份微薄之力!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好好學習,努力拚搏,盡力為祖國多做事,長大以後成為祖國的驕傲!

C. 大眾電影的出版情況

1950-1966年度
《大眾電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創刊,當年出刊6期。1951年出刊24期,兩年連號共出30期
5001《大眾電影》創刊號(1950年)—蘇聯電影《團的兒子》中的小英雄凡尼亞。5001b封底也採用了進口片《詩人萊尼斯》的一個鏡頭。 曾再版四次。
5004《兩家春》
5107《大地重光》
5114《解放了的中國》
5114《武訓傳》主演趙丹
5116《鋼鐵戰士》
1952年文藝整風運動中,《大眾電影》被迫停刊數月。 1952年5月,《大眾電影》和北京出版的《新電影》合刊,重新出版。當年出刊15期,其中1-2是合訂。
5215《南征北戰》
1953年共出24期
5303《龍須溝》主演於是之
1954年共出24期
1955年共出24期
5511《南島風雲》
1956年共出24期
5601《夏天的故事》
5605《董存瑞》張良主演
1957年共出24期
5706《家》
5711《李時珍》主演:康泰和趙丹
5715《羅漢錢》
5719《寂靜的山林》主演:王心剛
5721《鳳凰之歌》
1958年共出24期
5802b《護士日記》電影《護士日記》中王丹鳳飾演的簡素華
5816《英雄虎膽》中曾泰,主演於洋
1959年共出24期
5905《紅色的種子》中華小鳳,主演秦怡
5910《千女鬧海》主演向梅
5917《青春之歌》 主演謝芳
5919《花逢春雨》主演張圓
1960共出24期,
6011《向海洋進軍》
1961年改為12期,但有05-06合期,也有分期,不明白,0102為合期。
1962年共出12期
6210《碧海丹心》中的金小妹
6210b《錦上添花》中的鐵英,李長樂扮演
6211《南海潮》主演吳文華
62116b《冰山上的來客》
6212《停戰以後》中張平飾演的顧青
1963年共出12期,0506為合期
6302《鄂爾多斯風暴》主演溫錫瑩
6305-06《李雙雙》主演張瑞芳
6305-06b《哥倆好》主演張良
6307《紅日》演員:高博和張伐
6307b《萬木春》主演梁音
6308《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李亞林和金迪
6308b《金沙江畔》曹雷扮演的卓瑪
1964年共出12期,0203,0809均為合期
6401《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主演金迪
6402《奪印》主演李炎
6402b高寶成(左)
6403b趙丹
6405《農奴》主演旺堆(藏族)
6405b張伐(左)和張良
6407b中叔皇
6408-09《霓虹燈下的哨兵》
6408-09b《草原雄鷹》中的卡得爾(阿不都熱赫曼。阿瓦孜飾)
6410-11b《千萬不要忘記》
1965年共出12期,0809,1011均為合期
196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停刊,本年共出6期,至此文革前累計共出版的306期
6601b電影《紅色背簍》主演史大千
6602《三進山城》主演梁音
6603b電影演員於洋
6605《草原英雄小姐妹》 1979年1月在北京復刊,
1979年度
1979年第一期(復刊號)封面是影片《大河奔流》的一張劇照,左為電影演員張金玲。張金玲是80年代著名的「北影三朵花」之一,另二朵是劉曉慶和李秀明。1979年第2期《大眾電影》用《阿詩瑪》劇照作封面。
1979年第三期 張玉紅.
1979年第四期封面取自話劇《報童》一張劇照。
1979年第五期封面陳沖
1979年第5期封底英國電影《水晶鞋和玫瑰花》,起爭議。
1979年第6期《大眾電影》封面刊登了《婚禮》中盛敏(劉曉慶扮演)的劇照,
1979年第七期封面取自影片《從奴隸到將軍》一張劇照。左為楊在葆,右為張金玲。
1979年第8期《大眾電影》以孫道臨作為封面人物。
1979年《大眾電影》第九期封面為潘虹
1979年《大眾電影》第十期封面為電影表演藝術家趙丹(1915-1980)。
1979年《大眾電影》第十一期封面女郎冷眉。
1979年《大眾電影》第十二期封面女郎李元華。
1980年度
1980.01該期封面人物祝希娟在影片《啊!搖籃》中扮演李楠。
1980.02該項期封面李仁堂在影片《淚痕》中扮演朱克實。
1980.03該期封面取自影片《歸心似箭》劇照。上方是男主角趙爾康,下方是女主角斯琴高娃。
1980.04 該期封面女郎程曉英。
1980.05 該期封面女郎張瑜。
1980.06 該期封面女郎陳沖。
1980.07 該期封面女郎劉曉慶
1980年8月封面:影片《今夜星光燦爛》中的何戰雲(唐國強飾)和楊玉香(李秀明飾)
80年8月封底:影片《白蛇傳》中的白蛇(李炳淑飾)
80年9月封面:影片《紅牡丹》中的紅牡丹(姜黎黎飾)
80年9月封底:影片《好事多磨》的劇照
80年10月封面:影片《幽靈》中的夏征蘭(邵慧芳飾)
80年10月封底:日本影片《絕唱》的劇照
80年11月封面:影片《苦戀》中的凌晨光(劉文治飾)和綠娘(黃梅瑩飾)
80年11月封底:日本著名電影演員中野良子
80年12月封面為高英,在影片《燕歸來》中扮演女主角路燕。
本年度達到發行最高950萬冊。
1981年度
81年1月封面:上影演員張瑜
81年1月封底:峨影演員潘虹
81年2月封面:影片《孔雀公主》中的勐奧東板公主 ;穆魯娜(李秀明飾)
81年2月封底:《愛情啊,你姓什麼?》中的三個青年演員顏正安、洪學敏、陳鴻梅
81年3月封面:故事片《傷逝》劇照
81年3月封底:義大利籍女演員索菲亞·羅蘭
81年4月封面:故事片《山重水復》劇照
81年4月封底:香港電影演員陳思思
81年5月封面:故事片《南昌起義》劇照
81年5月封底:故事片《沙鷗》劇照
81年6月封面:第四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張瑜(《廬山戀》中周筠飾演者)
81年6月封底:第四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達式常(《燕歸來》中林漢華飾演者)
81年7月封面:故事片《七月流火》劇照
81年7月封底:美國影片《雨中曲》演員賽德·查理斯
81年8月封面:《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中的荒妹
81年8月封底:青年演員王馥荔
81年9月封面:《知音》中的蔡鍔
81年9月封底:青年演員姜黎黎
81年10月封面:《海囚》中的唐金龍(達奇飾)和姚杏春(隋永清飾)
81年10月封底:日本著名電影演員山口百惠
81年11月封面:《祝福》中的祥林嫂(白楊飾)
81年11月封底:香港影星石慧
81年12月封面:《西安事變》中的張學良(金安哥飾)和楊虎城(辛靜飾)
81年12月封底:《潛網》中的羅弦(劉曉慶飾)
1982年度
82年1月封面:《駱駝祥子》中的祥子(張豐毅飾)和虎妞(斯琴高娃飾)
82年1月封底:《勿忘我》中的雯雯(方舒飾)
82年2月封面:影片《牧馬人》中的李秀芝(叢珊飾)
82年2月封底:《苔絲》中苔絲飾演者娜斯塔西婭·金斯基
82年3月封面:體育、電影明星聯歡特寫(周曉蘭和龔雪)
82年3月封底:《當代人》中的蔡明(張甲田飾)和王維丹(張曉磊飾)
82年4月封面:影片《杜十娘》中的杜十娘(潘虹飾)
82年4月封底:北影廠青年演員楊海蓮
82年5月封面:「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張雁
82年5月封底:「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李秀明
82年6月封面:《喜盈門》中的水蓮(溫玉娟飾)
82年6月封底:《鄉情》中的翠翠(任冶湘飾)
82年7月封面:第五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王心剛
82年7月封底:《石榴花》中的石榴花(龔雪飾)
82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斯琴高娃
82年8月封底:《茶館》中的王利發(於是之飾)和小丁寶(尚麗娟飾)
82年9月封面:中日兩國青年電影演員在一起(左為沈冠初、右為紺野美沙子)
82年9月封底:《閃光的綵球》中的輔導員(趙靜飾)
82年10月封面:《心靈深處》中的女軍醫歐陽蘭(劉曉慶飾)
82年10月封底:《人到中年》中的陸文婷和傅家傑(潘虹、達式常飾)
82年11月封面:《陌生的朋友》中的女主角(李羚飾)
82年11月封底:《甜女》的甜女(洪學敏飾)
82年12月封面:《大地之子》中的海雲(娜仁花飾)
82年12月封底:《這不是誤會》中的李曉青(陳燁飾)
1983年度
83年1月封面:《秋瑾》中的秋瑾(李秀明飾)
83年1月封底:上影演員郭凱敏
83年2月封面:《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沈潔飾)和瘋女人(張閩飾)
83年2月封底:美國女演員德博拉·拉芬
83年3月封面:《青春萬歲》中的楊薔雲(任冶湘飾)
83年3月封底:峨影演員潘虹
83年4月封面:影片《都市裡的村莊》中的丁小亞(殷亭如飾)和杜海(韋國春飾)
83年4月封底:青年演員蕭雄
83年5月封面:《夕照街》中的石頭(遲志強飾)和小娜(黎蘋飾)
83年5月封底:世界著名演員英格麗·褒曼
83年6月封面:潘虹與斯琴高娃 第三屆金雞獎和第六屆百花獎
83年6月封底:小演員方超與王佳瑩
83年7月封面:影片《快樂的單身漢》中的丁玉潔(龔雪飾)
83年7月封底:第六屆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獲得者姜黎黎
83年8月封面:《血,總是熱的》男主角羅心剛(楊在葆飾)
83年8月封底:青年演員趙娜
83年9月封面:《我們的田野》劇照
83年9月封底:電影演員宋春麗
83年10月封面:《雷雨》中的繁漪(顧永菲飾)
8 3年10月封底:日本電影演員松坂慶子
83年11月封面:《鍋碗瓢盆交響曲》女主角劉俊英(殷亭如飾)
83年11月封底:青年演員叢珊
83年12月封面:《大橋下面》中的女主角秦楠(龔雪飾)
83年12月封底:朝鮮女演員金貞花
1984年度
84年1月封面:影片《寒夜》中曾樹生(潘虹飾)
84年1月封底:女演員劉曉慶
84年2月封面:影片《十六號病房》中的常琳(李羚飾)
84年3月封面:影片《藍色的花》中的妞妞(沈丹萍飾)
84年3月封底:電影演員王馥荔
84年4月封面:《道是無情勝有情》中的袁瀚(朱時茂飾)和妻子(牛翠敏飾)
84年4月封底:電影演員倪萍
84年5月封面:《風吹嗩吶聲》中的德琪(金鑫飾)
84年5月封底:日本演員櫻田淳子
84年6月封面:第七屆百花獎、第四屆金雞獎最佳女演員龔雪
84年6月封底:第七屆百花獎、第四屆金雞獎最佳男演員楊在葆
84年7月封面:第四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宋曉英
84年7月封底:第七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劉信義
84年8月封面:故事片《邊城》劇照
84年8月封底:電影演員張偉欣
84年9月封面:影片《人生》中的巧珍(吳玉芳飾)
84年9月封底:香港電影演員鍾楚紅
84年10月封面封底:攀登(自左至右:趙越、錢勇夫、張曉敏、宋春麗、叢珊、沈丹萍、倪萍、林芳兵、沈冠初)84年11月封面:《高山下的花環》劇照(梁三喜和韓玉秀)
84年11月封底:電影演員陳燁
84年12月封面:影片《花園街五號》中的劉釗(龐學勤飾)和呂莎(方舒飾)
84年12月封底:美國青年電影演員戴安·蓮
1985年度
85年1月封面:青年電影演員朱琳
85年1月封底:日本電影演員吉永小百合
85年2月封面:影片《譚嗣同》中的譚嗣同(達式常飾)
85年2月封底:美國新星波姬·小絲
85年3月封面:電影演員劉曉慶、張瑜
85年3月封底:台灣電影演員林青霞
85年4月封面:第五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李羚
85年4月封底:法國影壇新秀瓦萊里·卡佩絲姬
85年5月封面:《紅衣少女》中飾安然的鄒倚天
85年5月封底:日本演員田中裕子
85年6月封面:《日出》中的陳白露(方舒飾)
85年6月封底:日本著名電影演員大竹忍
85年7月封面:本屆金雞獎、百花獎選出的最佳女主角李羚、吳玉芳
85年7月封底:被譽為影、視、歌三棲明星的香港演員陳美齡
85年8月封面:《代理市長》劇照
85年8月封底:香港影星葉倩文
85年9月封面:《末代皇後和皇妃》中的婉容(潘虹飾)
85年9月封底:日本著名演員山口百惠
85年10月封面:《無情的情人》中的娜梅琴措(劉曉慶飾)
85年10月封底:美國影星娜塔西婭·金斯基
85年11月封面:法國影星伊莎貝爾·阿佳妮
85年11月封底:中國青年演員殷亭如
85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林芳兵
85年12月封底:美國影星泰坦·奧尼爾
1986年度
86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朱琳
86年1月封底:電視劇《紅樓夢》中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
86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叢珊
86年2月封底:蘇聯演員伊利娜·舍甫丘克
86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方舒
86年3月封底:日本演員朝比奈
86年4月封面:青年演員白靈
86年4月封底:香港演員胡慧中
86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娜仁花
86年5月封底:美國影星戴安·蓮恩
86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許亞軍
86年6月封底:美國演員詹妮弗·康奈莉
86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傅藝偉
86年7月封底:日本演員田中裕子
86年8月封面:第九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方舒
86年8月封底:義大利演員奧爾內拉·穆蒂
86年9月封面:台灣影星林青霞
86年9月封底:美國影壇新秀塔妮·韋爾奇
8610封面:張小敏
8611封面:林芳兵
86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李小燕
86年12月封底:美國青年演員梅莉莎·吉爾伯特
1987年度
87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宋佳
87年1月封底:好萊塢華裔演員趙家玲
87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萬瓊
87年2月封底:美國演員戴安·蓮恩
87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王姬
87年3月封底:日本青年演員澤口靖子
87年4月封面:電影演員朱琳
87年4月封底:台灣演員呂秀菱
87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張小敏
87年5月封底:美國演員戴安·蓮恩
87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麥文燕
87年6月封底:香港演員鍾楚紅
87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張小磊
87年7月封底:香港演員王祖賢
87年8月封面:譚小燕
87年8月封底:布魯克·希爾茲
87年9月封面:青年演員李小燕
87年9月封底:世界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
87年10月封面:劉曉慶
87年10月封底:美國演員伊麗莎白·泰勒
87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李芸
87年11月封底:香港演員汪明荃
87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劉冬
87年12月封底:阿蘭·德隆
1988年度
88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張小敏
88年1月封底:美國著名影視明星謝麗·哈克(左)傑克琳·史密斯(中)雪莉·萊德
88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柳荻
88年2月封底:美國著名演員瑪麗蓮·夢露
88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陶慧敏
88年3月封底:法國影星蘇菲·瑪索
88年4月封面:《紅高粱》女主角扮演者鞏俐
88年4月封底:美國演員戴安·蓮恩
88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薩仁高娃
88年5月封底:香港影星周潤發
88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徐莉莉
88年6月封底:美國影星詹妮弗·康奈莉
88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李鳳緒
88年7月封底:美國影星菲比·凱絲
88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毛阿敏
88年8月封底:香港影星利智
88年9月封面:青年演員呂麗萍
88年9月封底:香港演員成龍
88年10月封面:台灣演員胡慧中
88年10月封底:著名演員潘虹
88年11月封面:電影演員宋春麗
88年11月封底:美國演員辛西亞·吉布
88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馬羚
88年12月封底:台灣演員王祖賢
1989年度
89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譚小燕
89年1月封底:台灣演員劉瑞祺
89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趙越
89年2月封底:華裔美國影星尊龍
89年4月封面:青年演員蓋麗麗
89年4月封底:美國演員亨弗萊·鮑嘉
89年5月封面:台灣演員林青霞
89年5月封底:青年演員張其
89年6月封面:著名演員費翔
89年6月封底:青年演員梁玉瑾89年7月封面:著名演員陳沖
89年7月封底:台灣演員齊秦
89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史可
89年8月封底:青年演員申軍誼
89年10月封面:青年演員鞏俐
89年10月封底:台灣演員秦漢
89年12月封面:台灣影星劉瑞琪
89年12月封底:青年演員東方聞櫻
1990年度
90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張曉敏
90年1月封底:美國演員艾莉莎·米蘭諾與香港演員葉蘊儀
90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傅藝偉
90年2月封底:美國演員布魯克·希爾茲
90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周潔
90年3月封底:香港影星鄭裕玲
90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苗苗
90年5月封底:蘇聯演員娜塔麗婭·涅果達
90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賈宏聲
90年7月封底:香港影星張曼玉
90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張艷麗
90年8月封底:美國演員詹妮弗·康納莉
90年9月封面:台灣影星林青霞
90年9月封底:美國影視明星傑克琳·史密斯
90年10月封面:青年演員金夢
90年10月封底:美國影星艾麗莎·米拉諾
90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陳紅
90年11月封底:美國演員莉·湯普森
90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夏菁
1991年度
91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張豐毅
91年1月封底:青年演員馬曉晴
91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史蘭芽
91年2月封底:香港影星鍾楚紅
91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岳紅
91年3月封底:台灣影星劉瑞琪
91年4月封面:青年演員凱麗
91年4月封底:台灣演員齊秦
91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蓋麗麗
91年5月封底:日本演員松坂慶子
91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張曉敏
91年6月封底:台灣影視明星張佩華
91年7月封面:鄭爽
91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張晏
91年8月封底:美國青年影星薇諾娜·賴德
91年9月封面:青年演員傅麗莉
91年9月封底:美國影星詹妮弗·康奈莉
91年10月封面:青年演員賈妮
91年10月封底:青年演員瞿穎
91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劉爽
91年11月封底:美國演員朱莉婭·羅伯茨
91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林芳兵著唐代服裝參加賑災義演劇照
91年12月封底:美國演員梅甘·福洛斯
1992年度
92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許晴
92年1月封底:台灣演員席曼寧
92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路遙
92年2月封底:青年演員閻青
92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茅海童
92年3月封底:美國演員德諾薇·賴德
92年4月封面:青年演員周潔
92年4月封底:美國演員珍妮特·傑克遜
92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鞏俐
92年5月封底:美國演員詹妮弗·康奈莉
92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何晴
92年6月封底:美國演員克里斯蒂·斯旺森
92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辛穎
92年7月封底:法國演員瑪蒂爾達·梅
92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張弘
92年8月封底:美國演員艾莉莎·米蘭諾
92年9月封面:青年演員瞿穎
92年9月封底:美國明星麗塔·海沃絲
92年10月封面:著名演員劉曉慶
92年10月封底:法國演員安妮·帕里勞德
92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孔琳
92年11月封底:美國演員米拉·喬娃薇琪
92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寧靜
92年12月封底:香港演員劉德華
1993年度
93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馬羚
93年1月封底:美國影星莎朗·斯通
93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石蘭
93年2月封底:香港歌、影紅星葉玉卿
93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鄭爽
93年3月封底:俄羅斯女演員伊琳娜·阿賈洛娃
93年4月封面:蓋克
93年4月封底:香港影星王祖賢
93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許晴
93年5月封底:美國影星薇諾娜·賴德
93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張弘
93年6月封底:美國女星希瑟·洛克莉爾
93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閻青
93年7月封底:影壇新秀苗乙乙
93年8月封面:青年演員蓋麗麗
93年8月封底:香港女星陳玉蓮
93年9月封面:青年演員艾敬
93年9月封底:青年演員楊揚
93年10月封面:青年演員陳紅
93年10月封底:香港歌星郭富城
93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傅麗莉
93年11月封底:美國女星朱莉婭·羅伯茨
93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茅海童
93年12月封底:香港影星楊紫瓊
1994年度
94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鞏俐
94年1月封底:香港演員關之琳
94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趙明明
94年2月封底:青年演員潘婕
94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林芳兵
94年3月封底:台灣演員王祖賢
94年4月封面:《鳳凰琴》女主角扮演者劇雪
94年4月封底:青年演員辛穎
94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於慧
94年5月封底:青年演員茹萍
94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江珊
94年6月封底:英國演員加布里埃勒·安瓦爾
94年7月封面:青年演員王志文
94年7月封底:美國演員莎朗·斯通
94年8月封面:劉曉慶扮演的武則天
94年8月封底:青年演員都嘟
94年9月封面:許晴
94年10月封面:青年演員王姬
94年10月封底:青年演員閻青
94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左玲
94年11月封底:美國女演員莎朗·斯通
94年12月封面:著名演員葛優
94年12月封底:美國女演員布麗吉特·方達
1995年度
95年2月封面:著名演員鞏俐
95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陳煒
95年3月封底:美國女演員德魯·巴里摩爾
95年4月封面:青年演員陳紅
95年4月封底:張瑜、尤勇在《天龍之生》
95年5月封面:青年演員趙明明
95年5月封底:香港女星周慧敏
95年6月封面:青年演員田岷
95年6月封底:香港女星陳松齡
95年7月封面:張曉敏
95年7月封底:成龍
95年8月封底:青年演員陶紅
95年10月封面:青年演員鄭爽
95年10月封底:美國影星艾麗西亞·希爾弗斯通
95年11月封面:青年演員茹萍
95年11月封底:青年演員史蘭芽
95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陶慧敏
95年12月封底:青年演員張豐毅
1996年度
96年1月封面:青年演員許晴
96年之後的《大眾電影》封底全部給了羽西化妝品做廣告
96年2月封面:陳紅的新角色
96年3月封面:青年演員李穎
96年4月封面:青年演員謝蘭
96年12月封面:青年演員袁莉
1997年度
97年2月封面:青年演員趙明明
97年4月封面:胡忻
97年5月封面:李琳
97年6月封面:孫淳
97年8月封面:蓋麗麗
97年9月封面:李勇勇
97年10月封面:蔣文麗(即蔣雯麗)
2014年改版後封面:
2014年《大眾電影》第一期葛優--《私人定製》
2014年《大眾電影》第二期倪妮--《等風來》2014年《大眾電影》第三期陳思誠--《北京愛情故事》2014年《大眾電影》第四期李奧納多迪卡普里奧2014年《大眾電影》第五期趙薇2014年《大眾電影》第六期廖凡 --《白日焰火》柏林電影節影帝2014年《大眾電影》第七期徐崢
2014年《大眾電影》第八期黃曉明2014年《大眾電影》第九期張藝謀
萬影網始建於2012年2月,專門為全網用戶提供在線電影觀看,萬影網免費為您提供最新免費電影,最新電影,在線電影,在線觀看免費電影最新電影,在線電影盡在萬影網。
萬影網(onemovie.com)是《大眾電影》旗下新媒體產品。是一個用戶可參與的電影行業資訊與觀點互動平台。

D. 分別列舉蘇州的傳統藝術,傳統節目,民間工藝,文化特色,名勝古跡,文化遺產

傳統藝術:
蘇州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間藝術研究會(現為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藝術分會),團結了廣大民間藝人,他們經常相聚在一起,探討弘揚吳地文化,開展技藝交流,不斷創新和提高藝術水平,使蘇州的民間藝術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蘇州的民間藝術,門類多,品種也多。有緙絲、刺綉、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紙、泥塑、草編、燈彩、九連環、民俗掛件等上千個品種,真是琳琅滿目,精彩紛呈。這里,既有仿古的傳統藝術品,也有與時俱進的創新工藝品。「九連環」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產生,在清代更為盛行。現在製作的九連環,花樣翻新,形式多樣,既有塔環、鍾環、房環,更有符合國外遊客要求的「A、B、C環」和數十個品種做成的套環。藏書鎮出產澄泥石,製作的澄泥硯久負盛名,是我國的名硯之一。改革開放以後,那裡的石雕藝人解放思想,敢於創新,將澄泥石創製成石壺,經過精雕細刻,一把把造型美觀、玲瓏剔透的石壺呈現在眼前,惹人喜愛。現在澄泥石壺已成為民間藝術中的珍品,受到大眾的歡迎和收藏家的青睞。

近幾年來,蘇州的民間藝術,在弘揚優秀吳地文化及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民間藝人走向市場,走出蘇州,走向世界,他們不僅在市內、省內展示,也到外省、外市去展覽表現。有不少民間藝術家,還走出國門,他們帶著刺綉、石壺、剪紙、民俗掛件等藝術品到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去展示,有的還應邀參加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現場表現藝術,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

蘇州的民間藝術品,具有吳地文化的內涵,其特點是精緻、細膩、美觀,在民間藝術品中獨樹一幟。到哪裡去展覽、演示,就受到哪裡群眾的歡迎和專家的贊揚。在北京舉辦的多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市文聯、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部分藝人參加展示,在展品前總是人頭濟濟,爭相觀看;經過專家評選,許多作品都得了獎。如姚建萍的刺綉、蔡雲弟的石壺、阮和平的智慧巧環、袁中平的澄泥蟋蟀盆等,均獲得國家級的中國文聯最高獎「山花獎」――民間藝術金獎、銀獎和優秀獎。在蘇州的民間藝術史上,增添了光輝的篇章。蘇州的民間藝術,充分顯示了蘇州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顯示了吳地文化的風采。

傳統節目:
蘇州彈詞
蘇州彈詞是以說唱相間的方式用蘇州方言表演的「小書」類曲藝說書形式,發源並流行於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東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吳語方言區,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由於和蘇州評話同屬說書行業,曾經擁有共同的行會組織,民間即習慣性地將其與蘇州評話合稱之為「蘇州評彈」。

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說中夾唱。唱時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說時也有採用醒木作為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演唱採用的音樂曲調為板腔體的說書調,即所謂「書調」。因流傳中形成了諸多的音樂流派,故「書調」又被稱之為「基本調」。早期演出多為一個男藝人彈撥三弦「單檔」說唱,後來出現了兩個人搭檔的「雙檔」和三人搭檔的「三個檔」表演。

蘇州彈詞的藝術傳統非常深厚,技藝十分發達。講究「說噱彈唱」。「說」指敘說;「噱」指「放噱」即逗人發笑;「彈」指使用三弦或琵琶進行伴奏,既可自彈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說」的手段非常豐富,有敘述,有代言,也有說明與議論。藝人在長期的說唱表演中形成了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襯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說表手法與技巧,既可表現人物的思想活動、內心獨白和相互間的對話,又可以說書人的口吻進行敘述、解釋和評議。藝人還借鑒崑曲和京劇等的科白手法,運用嗓音變化和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等來「說法中現身」,表情達意並塑造人物。在審美追求上,蘇州彈詞講求「理、味、趣、細、技」。「理者,貫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頤也。細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蘇州彈詞的節目以長篇為主,傳統的代表性節目有《三笑》、《倭袍傳》、《描金鳳》、《白蛇傳》、《玉蜻蜓》、《珍珠塔》等幾十部。早期的著名藝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姚豫章、馬如飛、趙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現了大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廣播電台的興起,蘇州彈詞進入鼎盛期,節目豐富,流派紛呈,以演唱的音樂風格區分,就有「沈(儉安)調」、「薛(筱卿)調」、「魏(鈺卿)調」、「夏(荷生)調」、「周(玉泉)調」、「徐(雲志)調」、「蔣(月泉)調」等十多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彈詞藝術經過藝人們自覺的整舊創新,藝術上有了很大的飛躍。新節目不斷涌現,長篇有《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李闖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紅岩》、《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的種子》、《江南紅》、《奪印》、《李雙雙》等,中篇和常獨立演出的「選回」有《老地保》、《廳堂奪子》、《玄都求雨》、《花廳評理》、《怒碰糧船》、《庵堂認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蘆葦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腳皇後》等。

然20世紀末期以來,蘇州彈詞聽眾銳減,書場萎縮,藝人大量流失,生存發展面臨危機,亟待搶救和扶持。

民間工藝:
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著極為豐富的民間工藝資源,蘇綉、制扇、玉雕、緙絲、木刻年畫、紅木小件、劇裝戲具、民族樂器等等,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在全國佔有一定的地位,在現今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工藝品中,有不少都標明產自蘇州。據統計,現存24大類全國民間工藝中,蘇州就保存有22類,門類之多、品種之齊全,都是在全國罕見的。蘇州人民為此而自豪,這座城市也因此更顯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可以說,加強蘇州民間工藝的保護與研究,既是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是實現文化強市、打造「文化蘇州」的重要舉措。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振興民間工藝美術,培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服務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努力發掘民間資源,大力發展民間工藝,改善旅遊環境,增強文化氛圍,推動旅遊產業開發與地方經濟的同步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

文化特色: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堪稱蘇州文化之宗。山嶺、湖泊、農田、沼澤、河流與四季分明的氣候,構成了蘇州「山溫水軟」的自然體系,也形成了蘇州人與之相和諧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念。蘇州不但有市民、農民、還有漁民、船民、山民,而且都曾經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的主流群體。蘇州之所以能有范成大這樣的「田園詩人」,之所以能出為中國山水畫別開生面的「明四家」和影響至今的「清四王」,之所以有骨子裡的風雅和浸淫於衣食住行的精緻主義,追根溯源,其實無一不折射出這「一方水土」的特定背景和淵源。所以在有關蘇州的歷代方誌史籍及古人浩如煙海的詩文游記中,「山水之勝」從來都是最為主導的。
二、園林文化
「蘇州園林甲天下」,其造園的思想及藝術已經成為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蘇州園林突出和強調的「模山范水」,與近在咫尺的獨特的自然山水其實是息息相關的。蘇州園林濃厚的文人氣息的體現,也恰恰就在於文人(尤其是畫家) 對造園過程的參與和設計。所以蘇州園林的設計理念與中國畫的原理和技法從來是一脈相承的。蘇州園林開創並形成了「真山真水」與「假山假水」之間高度的融通與和諧,豐富了人們認識自然、親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陳從周說:「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盡蘇州山水和蘇州園林之妙,也為蘇州園林文化之真諦。
三、建築文化
蘇州的建築思想與建築藝術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突出成就:一是建築規劃,所謂「小橋流水人家」其實就是古代建築的布局規劃,也括周庄、同里、木瀆等水鄉小鎮的形成和自成體系,同樣是蘇州古代建築規劃思想的具體體現;二是建築設計,以明代北京的天安門、紫禁城和蘇州的開元寺藏經樓為代表,也包括以「粉牆黛瓦」、「庭院深深」為主要特點的民居建築風格的形成,造就了蒯祥和「香山匠人」的不朽聲譽;三是風格獨特和工藝精湛的建築構件,也括木雕、磚雕、石雕和聞名遐邇的「金磚」等。從而留下了「蘇州」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文化體系中重墨濃彩的篇章。
四、工藝文化
蘇州的工藝美術門類齊全,品種繁多,並以巧奪天工而蜚聲中外。其中,蘇綉、緙絲、蘇裱、玉雕、扇子、桃花塢木刻年畫、燈彩、泥塑、竹草編織、紅木雕刻、古玩仿製、劇裝戲裝、民族樂器等,更以「蘇作」的特色和品牌而著稱。尤其在明清時朝,蘇州成為當時最大的工藝品製作和交易中心,官方和民間的工藝作坊遍及全城。一部中國工藝文化史,斷然離不開蘇州之源、蘇州之盛。
五、民俗文化
民俗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蘇州的民俗最具特色的是其鮮明而獨特的區域特徵。尤其在時令、節氣、觀光、禁忌、祭祀、服飾、曲藝、方言、民謠、器具等方面,更表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情。有「韋蘇州」之稱的唐代詩人太守韋應物就盛贊蘇州地方的「俗繁節又喧」;一部《清嘉錄》則是「記蘇州一地之習俗禮尚游觀勝境」的「風土歲時地誌之翹楚」;而崑曲之被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更說明了蘇州民俗不同凡響的文化根基和社會價值。
六、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在目前而言實際已經衍化成了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但無論如何衍化,其核心還應該是「美食」。從這個意義上說,蘇州的「美食文化」或許真的是最經典的。「蘇邦菜」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特點就是時鮮、清淡,講究原汁原味;陸文夫先生的《美食家》之所以廣受歡迎,就在於讀者對蘇州人在「吃」的方面的精緻與過程所表現出的驚奇和濃厚興趣;而日常生活中的蘇州人講究時令菜蔬及食品的那份原則和苛刻,在全國恐怕也是絕無僅有。蘇州人實際上是天然的「綠色食品主義者」,所以也應該是最科學的「美食文化者」。
www.cce365.com
七、家居文化
www.cce365.com
「家居」似乎是個時尚概念,但在蘇州卻絕對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古典傢具概念中,「蘇式傢具」至今都是聞名中外的「明式傢具」的代名詞。京式、廣式、晉式及其在此基礎上的清代傢具,其實都是「蘇式傢具」的繼承和發展。而「傢具」則無疑是「家居文化」的極為重要的內容。在蘇州傳統的家居理念中,目前正大行其道的所謂「綠色家居」和「生態家居」,其實在蘇州都曾經是普及並佔有主導性的。至於家居所必須涉及的文玩、擺設、盆景、花卉等,更稱得上是內容豐富,體系完備,即使在今天,一般也難出其右。

名勝古跡:
北寺塔 在蘇州市人民路香花橋北。寺傳為三國吳赤烏時 (238-251) 始建,塔為梁代建造。現存建築是南宋紹興年間 (1131-1162) 遺物。塔高76米,八面九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全塔造型宏偉壯麗,為蘇州諸塔之冠,有「江南第一家」之譽。

拙政園* 在蘇州市婁門內。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時為大宏寺。明正德年間 (1506-1521) 御史王獻臣辭職回鄉,買下寺產,改建成宅園,並借用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也」的語意,取「拙政」二字為園名。

1860-1863年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初建時規模很大,除正宅外,園內有31景,包括現在的東花園 (明末的「歸田園」)、西花園 (清末的「補園」),以及北牆外大片土地。現園面積60多畝。此園以水為主,水面約佔五分之三,建築群多臨水。全園分中、東、西三部分。布局採取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成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園林。

太平天國忠王府* 在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太平天國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1860年6月2日),太平軍攻克蘇州後,就拙政園地基改建而成。當時太平天國以蘇州為中心,曾就江蘇南部的大部地區建置蘇福省,忠王府即蘇福省省府。太平天國失敗後,曾為江蘇巡撫李鴻章的衙署。忠王府的規模,以中路最為宏偉,包括二門、正殿、後軒、後殿等建築。東路和西路系太平天國以前或以後所建。王府的最後部為花園,亦是在舊拙政園的基礎上,由很多著名工匠精心設計建造的。忠王府為國內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太平天國王府舊址。

獅子林 在蘇州市園林路。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元至正二年 (1342年) 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禪師建菩提正宗寺,後易名獅林寺,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年) 改稱畫禪寺。獅子林即寺後花園。因園中有怪石像獅子,又因中峰禪師曾結茅天目山獅子岩,並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明、清以來,屢經興廢,後變為貝氏私園,1918-1926年經重修,始成現狀。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轉,曲折盤旋,如入迷陣。全園布局,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廊壁嵌有《聽雨樓帖》等書條石刻60餘方,鐫有宋代四大名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書法;文於祥的《梅花詩》尤引人注目。

萬壽宮 在蘇州市民治路。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巡撫吳存禮主持創建。宮內供奉皇帝生位萬歲牌,每當皇帝壽日的萬壽節,全城官員聚集在此舉行朝賀大典;平時作為恭迎皇帝詔書的處所;如遇皇帝駕崩,則在此設靈致祭。咸豐十年 (1860年) 被毀,同治九年 (1870年) 巡撫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後通稱舊皇宮,因年久失修而日漸頹敗。建國初加以整修,一度改作人民文化宮。是蘇州較為完整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

藝圃 在蘇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後歸文震孟 (文徵明曾孫),改名葯圃。明末清初歸姜貞毅,改名藝圃,又稱敬亭山房。後曾為綢緞業七襄公所所在地。園內以水池為中心,池北以建築為主,池南以假山為主。園景開朗自然,頗有山林野趣,較多地保存了明代園林的格局。

雙塔 在蘇州市定慧寺巷內。為郡人文罕兄弟二人所建,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兩塔結構和大小完全一樣。雙塔為磚建,外觀模仿木結構形式。平面等邊八角形,共7層。據考證,雙塔興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 而落成於雍熙的間 (984-987)。

羅漢院遺址 在蘇州市定慧寺巷。始建於唐咸通二年 (861年)。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 增建磚塔一對。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於戰火,僅余雙塔和正殿遺址。正殿遺址在雙塔北,現存石柱、石礎、石羅漢殘像、碑刻等數十件遺物。其中北宋石柱、石礎最為珍貴,通體浮雕纏枝牡丹童子、纏枝蓮花童子等圖案,雕工精緻。明代石柱、石礎也很精美。

全晉會館 在蘇州市平江路中張家巷。清末山西旅蘇商人集資建立。蘇州原有明、清時期創建的會館和公所100餘處,全晉會館是其中保存至今較為典型的一座。布局嚴整,臨街有東西鼓吹亭。第二進為戲樓,由戲台與東西看樓組成。戲台坐南朝北,三面臨空。頂部正中為木構盤旋波紋穹窿藻井,俗稱雞罩頂,巧妙精緻。是蘇州現存古典戲台中最精巧的一座。與戲台相對處原為雄偉的大殿,惜毀於火。東西兩翼尚有廳堂、客房等。

況公祠 在蘇州市西美巷。是奉祀明代蘇州知府況鍾的專祠。況鍾 (1383-1443),江西靖安人。在蘇州13年,執法如山,勤於吏治,廉潔奉公。正統七年冬 (1443年),卒於蘇州知府任上。蘇州紳民為他立衣冠冢,並建專祠於府學內,以示崇敬。

滄浪亭 在蘇州市南、三元坊附近。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是江南現存歷史最久的古園林之一。傳為吳越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別墅。北宋慶歷年間 (1041-1048),詩人蘇舜欽買下別墅臨水築亭,園主因有感於漁父《滄浪之水》歌命名為「滄浪亭」,並作《滄浪亭記》。歷來屢有興廢。南宋初年韓世忠辟為住宅,大加擴建。元代園廢,改為僧庵。明代復建滄浪亭,並由歸有光作記。清康熙年間 (1662-1722) 大修,布局為現亭主要基礎。其特色是未入園林先成景。漫步渡橋,始能入園。全園面積約16畝。

可園 在蘇州市滄浪亭前蘇州醫學院近旁。原宋代滄浪亭園址的一部分。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晚清梁章鉅重修。後改學古堂,又改為存古學堂,最早的省立圖書館設此。園內一泓池水,縈繞著土阜小築,花木扶疏,曲徑迴廊。

城隍廟 在蘇州市景德路。府城隍廟本在子城 (今體育場、城中公園一帶) 西南隅,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三年 (1370年),就雍熙寺廢基新建蘇州府城隍廟,即今城隍廟之創始。城隆廟原規模甚大,現存較完整的惟有主體建築工字殿;其前後兩殿皆單檐歇山造,中以穿堂貫道,平面呈工字形,故名。這是蘇州比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築。其後殿外牆嵌有清嘉慶二年 (1797年)《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碑,刻有當時蘇州城內的河道、橋梁、城垣和主要建築等,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設的珍貴資料。

環秀山莊* 在蘇州市景德路。原為五代廣陵王金谷園故址,宋為景德寺,明為宰相申時行宅,清為汪氏「耕蔭義庄」的一部分,題名環秀山莊。乾隆年間 (1736-1795) 疊山名家戈裕良在園內堆疊的假山,保存較為完整,在蘇州湖石假山中此處當推第一。此園雖面積不大 (1畝余),但假山崢嶸峭拔,兀立其間。一池清水,回繞於山峰之下。全山形態逼真,結構嚴密。假山雖僅佔地半畝,卻辟有60餘米山徑,盤旋起伏。

開元寺無梁殿 在蘇州市盤門內東大街、瑞光寺塔北。開元寺創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 (238-251)。是蘇州歷史上著名的佛寺之一,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殿存。殿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 (1618年),是一座純用細磚壘砌的無梁建築。原名藏經樓,系樓閣式,上下2層,面闊7間,重檐歇山琉璃瓦頂。它和附近的盤門、瑞光塔成鼎足之勢,為蘇州市內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築。

瑞雲峰 在蘇州市第十中學校園內。是北宋花石綱遺物,江南園林湖石名峰之一。據記載,朱勉在太湖黿山採得兩塊奇石,命名大、小謝姑。大謝姑先運往艮岳,小謝如未及啟運,朱勉事敗,遂棄置荒野。明時為烏程 (今湖州市) 董氏購得。董氏與蘇州閶門下塘徐氏聯姻,以此石贈嫁。徐氏置之半邊街東園 (今留園) 中,更名瑞雲峰。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移到織造府西行宮內,以迄於今。瑞雲峰高3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瓏剔透,通體多褶皺孔竅,渦洞連接,具有米芾論石中瘦、漏、透等特色,為湖石中一絕。

耦園 在蘇州市小新橋巷。因住宅東西各有一園,故名。東園原為清初陸錦所築,名涉園,後為祝氏別墅,清末歸沈秉成;沈聘請畫家顧沄主持,大事擴建,始成現狀。東園以山池為中心,北有重檐樓廳城曲草堂;南有閣跨水而築,稱山水間;東南角有小樓與古城牆隔內城河相望,名聽櫓樓。假山以黃石疊成。西園較小,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齋前後庭院中構築廊軒,雜植花木,間置湖石。

鶴園 在蘇州市韓家巷。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年) 洪鷺汀始建,以俞樾所書「攜鶴草堂」而得名。後歸吳江龐氏,又歸嚴氏。全園以水池為中心,周圍布置建築、山石、花木,面積近2畝。

網師園* 在蘇州市葑門十全街。原為南宋史正志萬卷堂故址,號稱「漁隱」,後荒廢。清乾隆時 (1736-1795) 由宋宗元重建,借「漁隱」原意,自比漁父,故稱網師園。此園建築佔地不大 (約7.5畝),但保持著舊時世家一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與花園結合貫穿緊密。園林位於住宅西側。中部以水池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築,形成主要景區。水池面積,雖僅半畝,但治理得當。此園布局,亭台軒榭與池水相互襯托,園內路徑處處貫通。

織造署舊址 在蘇州市葑門內帶城橋東 (今蘇州第十中學內)。元時開始在此設織造局,清順治三年 (1646年) 設總織局,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改為蘇州織造衙門。康熙二十三年又於織造署西部創立行宮,供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駐蹕。織造署管理機戶和徵收機稅,並自設機房織造,規模宏敞。

盤門 在蘇州市城西南隅。始建於春秋吳王闔閭元年 (前514年) 伍子胥築城時。朝向東南。初名蟠門,門上刻有蟠龍,後因水陸縈回曲折,改稱盤門。雖經歷代改修和重築,但位置基本未變。現存城門重建於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水陸兩門並列。城外大運河繞城而過,吳門橋飛架河上,氣勢雄偉。盤門是蘇州較完整的古城遺址,水陸城門並存在全國也絕無僅有。

盤門水閘

吳門橋 在蘇州市區南,橫跨京杭運河上。是出入盤門的主要陸路通道。北宋元豐七年 (1084年) 建,後毀損,南宋紹定年間 (1228-1233) 重建,並改稱今名;明正統年間 (1436-1449) 蘇州知府況鍾再修,後又損壞,同治十一年 (1872年) 江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修。吳門橋是一座聯鎖式單孔石橋,用花崗石築成。橋全長66.3米、寬4.8米,橋跨16米,拱券高9.85米,是江蘇省最高大的單孔石橋。南北兩坡各鋪設石踏步50級。北端金剛牆左右兩翼砌有寬約0.6米牽道,為牽夫登船穿越橋洞的便民設施。此橋高大壯偉,與鄰近的瑞光塔、盤門城樓渾然一體,為蘇州城南重要文物古跡。

瑞光塔* 在蘇州市盤門內。寺原名普濟禪院,三國吳赤烏四年 (241年) 孫權為康居國 (在今中亞) 僧人性康建造。赤烏十年建13層寶塔,宋代名天寧萬年寶塔,後重修時改為7級,更名瑞光塔。八面,磚木混合結構,仿樓閣式。塔身高約43米,輪廓線條較優美。1978年在塔心內發現五代經卷,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等珍貴文物,證實現存塔身為北宋大中祥符年間 (1008-1016) 所建。

真珠寶幢木函—通高124厘米,瑞光寺。1978年,蘇州瑞光寺塔第三層塔心發現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公元1013年) 真珠舍利寶幢,高122.6厘米,分別以木胎和夾□胎雕漆描漆製成,在水晶寶珠頂部飾以鎏金銀絲串珠編成了九頭龍和銀獅,與其同出的還有珍貴的北宋刻經卷。

真珠寶幢—通高122.6厘米,瑞光寺。

留園* 在蘇州市閶門外。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 (1522-1566),為太僕徐時泰的私園,稱東園。清嘉慶三年 (1798年) 在東園舊址上築寒碧山莊,因園主姓劉,又稱劉園。劉與留同音,後叫留園。面積50多畝,分東、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為勝,池居中央,四周環以假山和亭台樓閣,長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歷代書法家石刻300餘方,為「留園法帖」。

東部以建築為主,樓閣廊屋富麗堂皇。有著名的「留園三峰」,其中冠雲峰是北宋花石綱遺物,高約9米,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樹。「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頗有田園之意。西部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北面桃園,稱「小桃塢」。山前小溪,兩旁桃柳。此園不僅建築結構和裝飾別致多采,而且以連綿不斷的建築如把景物分開,又使建築物本身的窗樘溝通兩面,將景物聯成一體。

曲園 在蘇州市人民路馬醫科巷內。為清末俞樾故居。清咸豐八年 (1858年) 俞樾到蘇州,為久居於此,於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在友人的資助下,購買馬醫科巷潘世恩故居西邊廢地,營建住宅。光緒元年 (1875年) 四月遷入新居。俞樾 (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 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浙江學政。為清代著名學者。曲園佔地約5畝,中間5進,東邊建有配房。1954年俞樾曾孫著名學者俞平伯將曲園舊居捐獻給國家。

玄妙觀* 在蘇州市觀前街。創於西晉咸寧二年 (276年)。舊觀范圍很大,幾經毀建。現存較大的建築主要有正山門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於南宋淳熙六年 (1179年),是當時名畫家趙伯駒之弟趙伯驌設計。殿重檐九脊頂,下有高台,前有寬敞的月台,氣勢宏偉,為國內最大和較古老的道觀殿堂建築之一。殿平面長方形,長約45米余,寬約25米余;面闊9間,進深6間。雖經後代重修,但西南面還存宋代遺作。殿內梁架分明、暗兩種。殿中磚制須彌座,高1.75米,分上中下三部,層次多,雕刻較華麗。座上是3尊三清像,泥塑,像外裝金,神采儼然,亦系南宋舊物。

文廟* 在蘇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北宋景佑元年 (1034年) 創建,現存建築除大成殿外,大部分為清同治三年 (1864年)重建。大成殿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一年 (1141年) ,重建於明宣德八年 (1433年),面闊7間,長30米,進深13間,高20.5米。內部系木構梁架,檐下有斗拱,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宏偉壯觀。

西園 在蘇州市閶門外留園路,與留園東西相望。明嘉靖年間 (1522-1566) 西園與留園的前身東園同為太僕徐時泰的宅園。後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園為寺,取名復古歸原寺 (歸元寺始建於元代,明為徐時泰的西園)。明崇禎八年 (1635年),茂林律師住持該寺,宏揚「律宗」,更名為戒幢律寺。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於戰火,同治、光緒年間 (1862-1908) 陸續重建。現在西園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園的總稱,為一組完整的佛教建築。

戒幢律寺為江南名剎之一,布局嚴整,殿宇宏偉,佛像庄嚴。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藏經樓等。大雄寶殿重檐歇山頂,七楹南向,端莊雄偉。殿西即羅漢堂,屋宇深廣,共48間,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泥塑金身羅漢五百尊,分單雙號對稱排列。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瘋僧、濟公兩尊塑像,形象逼真。香樟木雕千手觀音,構思奇巧,技藝高超。羅漢堂後是寬廣明凈的寺園。全園以放生池為中心,環池亭台館榭,曲檻迴廊,掩映於山石花木間。

怡園 在蘇州市人民路。本是明朝尚書吳寬舊宅,清光緒初年為顧文彬所得,邀名畫家任阜長等參與設計,耗銀20萬兩,費時7年擴建而成。面積僅8畝余,布局精巧。園分東西兩部,中隔一道覆廊,廊壁漏窗,圖樣各異。東部以玉延亭、四

E. 田華有軍街嗎是什麼軍街

田華沒有軍街,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1958年,八一廠拍攝影片《江山多嬌》時,特意邀請田華扮演劇中的女青年岳仙。之後,田華被正式調入八一廠演員劇團,成了一名軍隊電影演員。

田華先後參加拍攝了《碧海丹心》《奪印》《白求恩大夫》《秘密圖紙》《奴隸的女兒》《獵字99號》《法庭內外》《通天塔》《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10多部電影,受到全國觀眾的喜愛,榮獲第3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終身成就獎,入選新中國22大影星行列,獲「中國電影世紀獎」稱號。

1986年,田華帶領劇團演員到雲南老山前線慰問部隊。一走就是9天,連續演出20多場,官兵最多時一場達到2000多人,少的只有一個炮位上的幾名戰士。

從一個陣地跑到另一個陣地,從一個炮位跑到另一個炮位,從一個「貓耳洞」鑽到另一個「貓耳洞」,他們稱贊田華演出小分隊是「八一敢死隊」。

(5)奪印電影演員石壘擴展閱讀

田華的成就:

2007年,田華擔任了「山花工程」愛心大使,幫助引導一些企業對山區貧困學生進行資助。

2014年4月22日,田華參加由環保部直屬機構中華環保聯合會與北京市朝陽區環境保護局主辦的「建設美麗中國 踐行低碳生活」即紀念第45個「世界地球日」活動。

5月23日,參與由中國市長協會和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女市長愛爾慈善基金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世界從此歡聲笑語』中國項目慈善之夜」主題公益活動。

中華環保聯合會常務理事、北京市關心下一代委員會顧問、北京青少年公益電影節形象大使、中國榜樣公益愛心大使。

F. 蘇州的傳統

傳統藝術:
蘇州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期,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民間藝術研究會(現為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藝術分會),團結了廣大民間藝人,他們經常相聚在一起,探討弘揚吳地文化,開展技藝交流,不斷創新和提高藝術水平,使蘇州的民間藝術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蘇州的民間藝術,門類多,品種也多。有緙絲、刺綉、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紙、泥塑、草編、燈彩、九連環、民俗掛件等上千個品種,真是琳琅滿目,精彩紛呈。這里,既有仿古的傳統藝術品,也有與時俱進的創新工藝品。「九連環」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產生,在清代更為盛行。現在製作的九連環,花樣翻新,形式多樣,既有塔環、鍾環、房環,更有符合國外遊客要求的「A、B、C環」和數十個品種做成的套環。藏書鎮出產澄泥石,製作的澄泥硯久負盛名,是我國的名硯之一。改革開放以後,那裡的石雕藝人解放思想,敢於創新,將澄泥石創製成石壺,經過精雕細刻,一把把造型美觀、玲瓏剔透的石壺呈現在眼前,惹人喜愛。現在澄泥石壺已成為民間藝術中的珍品,受到大眾的歡迎和收藏家的青睞。

近幾年來,蘇州的民間藝術,在弘揚優秀吳地文化及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民間藝人走向市場,走出蘇州,走向世界,他們不僅在市內、省內展示,也到外省、外市去展覽表現。有不少民間藝術家,還走出國門,他們帶著刺綉、石壺、剪紙、民俗掛件等藝術品到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去展示,有的還應邀參加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文化節,在現場表現藝術,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

蘇州的民間藝術品,具有吳地文化的內涵,其特點是精緻、細膩、美觀,在民間藝術品中獨樹一幟。到哪裡去展覽、演示,就受到哪裡群眾的歡迎和專家的贊揚。在北京舉辦的多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市文聯、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部分藝人參加展示,在展品前總是人頭濟濟,爭相觀看;經過專家評選,許多作品都得了獎。如姚建萍的刺綉、蔡雲弟的石壺、阮和平的智慧巧環、袁中平的澄泥蟋蟀盆等,均獲得國家級的中國文聯最高獎「山花獎」――民間藝術金獎、銀獎和優秀獎。在蘇州的民間藝術史上,增添了光輝的篇章。蘇州的民間藝術,充分顯示了蘇州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顯示了吳地文化的風采。

傳統節目:
蘇州彈詞
蘇州彈詞是以說唱相間的方式用蘇州方言表演的「小書」類曲藝說書形式,發源並流行於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東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吳語方言區,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由於和蘇州評話同屬說書行業,曾經擁有共同的行會組織,民間即習慣性地將其與蘇州評話合稱之為「蘇州評彈」。

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說中夾唱。唱時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說時也有採用醒木作為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演唱採用的音樂曲調為板腔體的說書調,即所謂「書調」。因流傳中形成了諸多的音樂流派,故「書調」又被稱之為「基本調」。早期演出多為一個男藝人彈撥三弦「單檔」說唱,後來出現了兩個人搭檔的「雙檔」和三人搭檔的「三個檔」表演。

蘇州彈詞的藝術傳統非常深厚,技藝十分發達。講究「說噱彈唱」。「說」指敘說;「噱」指「放噱」即逗人發笑;「彈」指使用三弦或琵琶進行伴奏,既可自彈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說」的手段非常豐富,有敘述,有代言,也有說明與議論。藝人在長期的說唱表演中形成了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襯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說表手法與技巧,既可表現人物的思想活動、內心獨白和相互間的對話,又可以說書人的口吻進行敘述、解釋和評議。藝人還借鑒崑曲和京劇等的科白手法,運用嗓音變化和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等來「說法中現身」,表情達意並塑造人物。在審美追求上,蘇州彈詞講求「理、味、趣、細、技」。「理者,貫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頤也。細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蘇州彈詞的節目以長篇為主,傳統的代表性節目有《三笑》、《倭袍傳》、《描金鳳》、《白蛇傳》、《玉蜻蜓》、《珍珠塔》等幾十部。早期的著名藝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姚豫章、馬如飛、趙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現了大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廣播電台的興起,蘇州彈詞進入鼎盛期,節目豐富,流派紛呈,以演唱的音樂風格區分,就有「沈(儉安)調」、「薛(筱卿)調」、「魏(鈺卿)調」、「夏(荷生)調」、「周(玉泉)調」、「徐(雲志)調」、「蔣(月泉)調」等十多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彈詞藝術經過藝人們自覺的整舊創新,藝術上有了很大的飛躍。新節目不斷涌現,長篇有《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李闖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紅岩》、《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的種子》、《江南紅》、《奪印》、《李雙雙》等,中篇和常獨立演出的「選回」有《老地保》、《廳堂奪子》、《玄都求雨》、《花廳評理》、《怒碰糧船》、《庵堂認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蘆葦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腳皇後》等。

然20世紀末期以來,蘇州彈詞聽眾銳減,書場萎縮,藝人大量流失,生存發展面臨危機,亟待搶救和扶持。

民間工藝:
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著極為豐富的民間工藝資源,蘇綉、制扇、玉雕、緙絲、木刻年畫、紅木小件、劇裝戲具、民族樂器等等,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在全國佔有一定的地位,在現今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工藝品中,有不少都標明產自蘇州。據統計,現存24大類全國民間工藝中,蘇州就保存有22類,門類之多、品種之齊全,都是在全國罕見的。蘇州人民為此而自豪,這座城市也因此更顯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品位。可以說,加強蘇州民間工藝的保護與研究,既是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是實現文化強市、打造「文化蘇州」的重要舉措。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振興民間工藝美術,培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服務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努力發掘民間資源,大力發展民間工藝,改善旅遊環境,增強文化氛圍,推動旅遊產業開發與地方經濟的同步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

文化特色: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堪稱蘇州文化之宗。山嶺、湖泊、農田、沼澤、河流與四季分明的氣候,構成了蘇州「山溫水軟」的自然體系,也形成了蘇州人與之相和諧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念。蘇州不但有市民、農民、還有漁民、船民、山民,而且都曾經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的主流群體。蘇州之所以能有范成大這樣的「田園詩人」,之所以能出為中國山水畫別開生面的「明四家」和影響至今的「清四王」,之所以有骨子裡的風雅和浸淫於衣食住行的精緻主義,追根溯源,其實無一不折射出這「一方水土」的特定背景和淵源。所以在有關蘇州的歷代方誌史籍及古人浩如煙海的詩文游記中,「山水之勝」從來都是最為主導的。
二、園林文化
「蘇州園林甲天下」,其造園的思想及藝術已經成為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蘇州園林突出和強調的「模山范水」,與近在咫尺的獨特的自然山水其實是息息相關的。蘇州園林濃厚的文人氣息的體現,也恰恰就在於文人(尤其是畫家) 對造園過程的參與和設計。所以蘇州園林的設計理念與中國畫的原理和技法從來是一脈相承的。蘇州園林開創並形成了「真山真水」與「假山假水」之間高度的融通與和諧,豐富了人們認識自然、親和自然、尊重自然的情趣和意境。陳從周說:「假山如真方妙,其山似假便奇」,既道盡蘇州山水和蘇州園林之妙,也為蘇州園林文化之真諦。
三、建築文化
蘇州的建築思想與建築藝術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突出成就:一是建築規劃,所謂「小橋流水人家」其實就是古代建築的布局規劃,也括周庄、同里、木瀆等水鄉小鎮的形成和自成體系,同樣是蘇州古代建築規劃思想的具體體現;二是建築設計,以明代北京的天安門、紫禁城和蘇州的開元寺藏經樓為代表,也包括以「粉牆黛瓦」、「庭院深深」為主要特點的民居建築風格的形成,造就了蒯祥和「香山匠人」的不朽聲譽;三是風格獨特和工藝精湛的建築構件,也括木雕、磚雕、石雕和聞名遐邇的「金磚」等。從而留下了「蘇州」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文化體系中重墨濃彩的篇章。
四、工藝文化
蘇州的工藝美術門類齊全,品種繁多,並以巧奪天工而蜚聲中外。其中,蘇綉、緙絲、蘇裱、玉雕、扇子、桃花塢木刻年畫、燈彩、泥塑、竹草編織、紅木雕刻、古玩仿製、劇裝戲裝、民族樂器等,更以「蘇作」的特色和品牌而著稱。尤其在明清時朝,蘇州成為當時最大的工藝品製作和交易中心,官方和民間的工藝作坊遍及全城。一部中國工藝文化史,斷然離不開蘇州之源、蘇州之盛。
五、民俗文化
民俗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蘇州的民俗最具特色的是其鮮明而獨特的區域特徵。尤其在時令、節氣、觀光、禁忌、祭祀、服飾、曲藝、方言、民謠、器具等方面,更表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情。有「韋蘇州」之稱的唐代詩人太守韋應物就盛贊蘇州地方的「俗繁節又喧」;一部《清嘉錄》則是「記蘇州一地之習俗禮尚游觀勝境」的「風土歲時地誌之翹楚」;而崑曲之被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更說明了蘇州民俗不同凡響的文化根基和社會價值。
六、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在目前而言實際已經衍化成了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但無論如何衍化,其核心還應該是「美食」。從這個意義上說,蘇州的「美食文化」或許真的是最經典的。「蘇邦菜」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特點就是時鮮、清淡,講究原汁原味;陸文夫先生的《美食家》之所以廣受歡迎,就在於讀者對蘇州人在「吃」的方面的精緻與過程所表現出的驚奇和濃厚興趣;而日常生活中的蘇州人講究時令菜蔬及食品的那份原則和苛刻,在全國恐怕也是絕無僅有。蘇州人實際上是天然的「綠色食品主義者」,所以也應該是最科學的「美食文化者」。
www.cce365.com
七、家居文化
www.cce365.com
「家居」似乎是個時尚概念,但在蘇州卻絕對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古典傢具概念中,「蘇式傢具」至今都是聞名中外的「明式傢具」的代名詞。京式、廣式、晉式及其在此基礎上的清代傢具,其實都是「蘇式傢具」的繼承和發展。而「傢具」則無疑是「家居文化」的極為重要的內容。在蘇州傳統的家居理念中,目前正大行其道的所謂「綠色家居」和「生態家居」,其實在蘇州都曾經是普及並佔有主導性的。至於家居所必須涉及的文玩、擺設、盆景、花卉等,更稱得上是內容豐富,體系完備,即使在今天,一般也難出其右。

名勝古跡:
北寺塔 在蘇州市人民路香花橋北。寺傳為三國吳赤烏時 (238-251) 始建,塔為梁代建造。現存建築是南宋紹興年間 (1131-1162) 遺物。塔高76米,八面九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全塔造型宏偉壯麗,為蘇州諸塔之冠,有「江南第一家」之譽。

拙政園* 在蘇州市婁門內。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時為大宏寺。明正德年間 (1506-1521) 御史王獻臣辭職回鄉,買下寺產,改建成宅園,並借用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也」的語意,取「拙政」二字為園名。

1860-1863年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初建時規模很大,除正宅外,園內有31景,包括現在的東花園 (明末的「歸田園」)、西花園 (清末的「補園」),以及北牆外大片土地。現園面積60多畝。此園以水為主,水面約佔五分之三,建築群多臨水。全園分中、東、西三部分。布局採取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成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園林。

太平天國忠王府* 在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太平天國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1860年6月2日),太平軍攻克蘇州後,就拙政園地基改建而成。當時太平天國以蘇州為中心,曾就江蘇南部的大部地區建置蘇福省,忠王府即蘇福省省府。太平天國失敗後,曾為江蘇巡撫李鴻章的衙署。忠王府的規模,以中路最為宏偉,包括二門、正殿、後軒、後殿等建築。東路和西路系太平天國以前或以後所建。王府的最後部為花園,亦是在舊拙政園的基礎上,由很多著名工匠精心設計建造的。忠王府為國內保存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太平天國王府舊址。

獅子林 在蘇州市園林路。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元至正二年 (1342年) 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禪師建菩提正宗寺,後易名獅林寺,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年) 改稱畫禪寺。獅子林即寺後花園。因園中有怪石像獅子,又因中峰禪師曾結茅天目山獅子岩,並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明、清以來,屢經興廢,後變為貝氏私園,1918-1926年經重修,始成現狀。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轉,曲折盤旋,如入迷陣。全園布局,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廊壁嵌有《聽雨樓帖》等書條石刻60餘方,鐫有宋代四大名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書法;文於祥的《梅花詩》尤引人注目。

萬壽宮 在蘇州市民治路。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巡撫吳存禮主持創建。宮內供奉皇帝生位萬歲牌,每當皇帝壽日的萬壽節,全城官員聚集在此舉行朝賀大典;平時作為恭迎皇帝詔書的處所;如遇皇帝駕崩,則在此設靈致祭。咸豐十年 (1860年) 被毀,同治九年 (1870年) 巡撫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後通稱舊皇宮,因年久失修而日漸頹敗。建國初加以整修,一度改作人民文化宮。是蘇州較為完整的一組宮殿式建築群。

藝圃 在蘇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後歸文震孟 (文徵明曾孫),改名葯圃。明末清初歸姜貞毅,改名藝圃,又稱敬亭山房。後曾為綢緞業七襄公所所在地。園內以水池為中心,池北以建築為主,池南以假山為主。園景開朗自然,頗有山林野趣,較多地保存了明代園林的格局。

雙塔 在蘇州市定慧寺巷內。為郡人文罕兄弟二人所建,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兩塔結構和大小完全一樣。雙塔為磚建,外觀模仿木結構形式。平面等邊八角形,共7層。據考證,雙塔興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 而落成於雍熙的間 (984-987)。

羅漢院遺址 在蘇州市定慧寺巷。始建於唐咸通二年 (861年)。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 增建磚塔一對。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於戰火,僅余雙塔和正殿遺址。正殿遺址在雙塔北,現存石柱、石礎、石羅漢殘像、碑刻等數十件遺物。其中北宋石柱、石礎最為珍貴,通體浮雕纏枝牡丹童子、纏枝蓮花童子等圖案,雕工精緻。明代石柱、石礎也很精美。

全晉會館 在蘇州市平江路中張家巷。清末山西旅蘇商人集資建立。蘇州原有明、清時期創建的會館和公所100餘處,全晉會館是其中保存至今較為典型的一座。布局嚴整,臨街有東西鼓吹亭。第二進為戲樓,由戲台與東西看樓組成。戲台坐南朝北,三面臨空。頂部正中為木構盤旋波紋穹窿藻井,俗稱雞罩頂,巧妙精緻。是蘇州現存古典戲台中最精巧的一座。與戲台相對處原為雄偉的大殿,惜毀於火。東西兩翼尚有廳堂、客房等。

況公祠 在蘇州市西美巷。是奉祀明代蘇州知府況鍾的專祠。況鍾 (1383-1443),江西靖安人。在蘇州13年,執法如山,勤於吏治,廉潔奉公。正統七年冬 (1443年),卒於蘇州知府任上。蘇州紳民為他立衣冠冢,並建專祠於府學內,以示崇敬。

滄浪亭 在蘇州市南、三元坊附近。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是江南現存歷史最久的古園林之一。傳為吳越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別墅。北宋慶歷年間 (1041-1048),詩人蘇舜欽買下別墅臨水築亭,園主因有感於漁父《滄浪之水》歌命名為「滄浪亭」,並作《滄浪亭記》。歷來屢有興廢。南宋初年韓世忠辟為住宅,大加擴建。元代園廢,改為僧庵。明代復建滄浪亭,並由歸有光作記。清康熙年間 (1662-1722) 大修,布局為現亭主要基礎。其特色是未入園林先成景。漫步渡橋,始能入園。全園面積約16畝。

可園 在蘇州市滄浪亭前蘇州醫學院近旁。原宋代滄浪亭園址的一部分。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晚清梁章鉅重修。後改學古堂,又改為存古學堂,最早的省立圖書館設此。園內一泓池水,縈繞著土阜小築,花木扶疏,曲徑迴廊。

城隍廟 在蘇州市景德路。府城隍廟本在子城 (今體育場、城中公園一帶) 西南隅,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三年 (1370年),就雍熙寺廢基新建蘇州府城隍廟,即今城隍廟之創始。城隆廟原規模甚大,現存較完整的惟有主體建築工字殿;其前後兩殿皆單檐歇山造,中以穿堂貫道,平面呈工字形,故名。這是蘇州比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築。其後殿外牆嵌有清嘉慶二年 (1797年)《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碑,刻有當時蘇州城內的河道、橋梁、城垣和主要建築等,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設的珍貴資料。

環秀山莊* 在蘇州市景德路。原為五代廣陵王金谷園故址,宋為景德寺,明為宰相申時行宅,清為汪氏「耕蔭義庄」的一部分,題名環秀山莊。乾隆年間 (1736-1795) 疊山名家戈裕良在園內堆疊的假山,保存較為完整,在蘇州湖石假山中此處當推第一。此園雖面積不大 (1畝余),但假山崢嶸峭拔,兀立其間。一池清水,回繞於山峰之下。全山形態逼真,結構嚴密。假山雖僅佔地半畝,卻辟有60餘米山徑,盤旋起伏。

開元寺無梁殿 在蘇州市盤門內東大街、瑞光寺塔北。開元寺創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 (238-251)。是蘇州歷史上著名的佛寺之一,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殿存。殿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 (1618年),是一座純用細磚壘砌的無梁建築。原名藏經樓,系樓閣式,上下2層,面闊7間,重檐歇山琉璃瓦頂。它和附近的盤門、瑞光塔成鼎足之勢,為蘇州市內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築。

瑞雲峰 在蘇州市第十中學校園內。是北宋花石綱遺物,江南園林湖石名峰之一。據記載,朱勉在太湖黿山採得兩塊奇石,命名大、小謝姑。大謝姑先運往艮岳,小謝如未及啟運,朱勉事敗,遂棄置荒野。明時為烏程 (今湖州市) 董氏購得。董氏與蘇州閶門下塘徐氏聯姻,以此石贈嫁。徐氏置之半邊街東園 (今留園) 中,更名瑞雲峰。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 移到織造府西行宮內,以迄於今。瑞雲峰高3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瓏剔透,通體多褶皺孔竅,渦洞連接,具有米芾論石中瘦、漏、透等特色,為湖石中一絕。

耦園 在蘇州市小新橋巷。因住宅東西各有一園,故名。東園原為清初陸錦所築,名涉園,後為祝氏別墅,清末歸沈秉成;沈聘請畫家顧沄主持,大事擴建,始成現狀。東園以山池為中心,北有重檐樓廳城曲草堂;南有閣跨水而築,稱山水間;東南角有小樓與古城牆隔內城河相望,名聽櫓樓。假山以黃石疊成。西園較小,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齋前後庭院中構築廊軒,雜植花木,間置湖石。

鶴園 在蘇州市韓家巷。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年) 洪鷺汀始建,以俞樾所書「攜鶴草堂」而得名。後歸吳江龐氏,又歸嚴氏。全園以水池為中心,周圍布置建築、山石、花木,面積近2畝。

網師園* 在蘇州市葑門十全街。原為南宋史正志萬卷堂故址,號稱「漁隱」,後荒廢。清乾隆時 (1736-1795) 由宋宗元重建,借「漁隱」原意,自比漁父,故稱網師園。此園建築佔地不大 (約7.5畝),但保持著舊時世家一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與花園結合貫穿緊密。園林位於住宅西側。中部以水池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築,形成主要景區。水池面積,雖僅半畝,但治理得當。此園布局,亭台軒榭與池水相互襯托,園內路徑處處貫通。

織造署舊址 在蘇州市葑門內帶城橋東 (今蘇州第十中學內)。元時開始在此設織造局,清順治三年 (1646年) 設總織局,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改為蘇州織造衙門。康熙二十三年又於織造署西部創立行宮,供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駐蹕。織造署管理機戶和徵收機稅,並自設機房織造,規模宏敞。

盤門 在蘇州市城西南隅。始建於春秋吳王闔閭元年 (前514年) 伍子胥築城時。朝向東南。初名蟠門,門上刻有蟠龍,後因水陸縈回曲折,改稱盤門。雖經歷代改修和重築,但位置基本未變。現存城門重建於元至正十一年 (1351年),水陸兩門並列。城外大運河繞城而過,吳門橋飛架河上,氣勢雄偉。盤門是蘇州較完整的古城遺址,水陸城門並存在全國也絕無僅有。

盤門水閘

吳門橋 在蘇州市區南,橫跨京杭運河上。是出入盤門的主要陸路通道。北宋元豐七年 (1084年) 建,後毀損,南宋紹定年間 (1228-1233) 重建,並改稱今名;明正統年間 (1436-1449) 蘇州知府況鍾再修,後又損壞,同治十一年 (1872年) 江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修。吳門橋是一座聯鎖式單孔石橋,用花崗石築成。橋全長66.3米、寬4.8米,橋跨16米,拱券高9.85米,是江蘇省最高大的單孔石橋。南北兩坡各鋪設石踏步50級。北端金剛牆左右兩翼砌有寬約0.6米牽道,為牽夫登船穿越橋洞的便民設施。此橋高大壯偉,與鄰近的瑞光塔、盤門城樓渾然一體,為蘇州城南重要文物古跡。

瑞光塔* 在蘇州市盤門內。寺原名普濟禪院,三國吳赤烏四年 (241年) 孫權為康居國 (在今中亞) 僧人性康建造。赤烏十年建13層寶塔,宋代名天寧萬年寶塔,後重修時改為7級,更名瑞光塔。八面,磚木混合結構,仿樓閣式。塔身高約43米,輪廓線條較優美。1978年在塔心內發現五代經卷,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等珍貴文物,證實現存塔身為北宋大中祥符年間 (1008-1016) 所建。

真珠寶幢木函—通高124厘米,瑞光寺。1978年,蘇州瑞光寺塔第三層塔心發現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公元1013年) 真珠舍利寶幢,高122.6厘米,分別以木胎和夾□胎雕漆描漆製成,在水晶寶珠頂部飾以鎏金銀絲串珠編成了九頭龍和銀獅,與其同出的還有珍貴的北宋刻經卷。

真珠寶幢—通高122.6厘米,瑞光寺。

留園* 在蘇州市閶門外。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也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 (1522-1566),為太僕徐時泰的私園,稱東園。清嘉慶三年 (1798年) 在東園舊址上築寒碧山莊,因園主姓劉,又稱劉園。劉與留同音,後叫留園。面積50多畝,分東、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為勝,池居中央,四周環以假山和亭台樓閣,長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歷代書法家石刻300餘方,為「留園法帖」。

東部以建築為主,樓閣廊屋富麗堂皇。有著名的「留園三峰」,其中冠雲峰是北宋花石綱遺物,高約9米,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樹。「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頗有田園之意。西部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北面桃園,稱「小桃塢」。山前小溪,兩旁桃柳。此園不僅建築結構和裝飾別致多采,而且以連綿不斷的建築如把景物分開,又使建築物本身的窗樘溝通兩面,將景物聯成一體。

曲園 在蘇州市人民路馬醫科巷內。為清末俞樾故居。清咸豐八年 (1858年) 俞樾到蘇州,為久居於此,於同治十三年 (1874年) 在友人的資助下,購買馬醫科巷潘世恩故居西邊廢地,營建住宅。光緒元年 (1875年) 四月遷入新居。俞樾 (1821-1907),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 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浙江學政。為清代著名學者。曲園佔地約5畝,中間5進,東邊建有配房。1954年俞樾曾孫著名學者俞平伯將曲園舊居捐獻給國家。

玄妙觀* 在蘇州市觀前街。創於西晉咸寧二年 (276年)。舊觀范圍很大,幾經毀建。現存較大的建築主要有正山門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於南宋淳熙六年 (1179年),是當時名畫家趙伯駒之弟趙伯驌設計。殿重檐九脊頂,下有高台,前有寬敞的月台,氣勢宏偉,為國內最大和較古老的道觀殿堂建築之一。殿平面長方形,長約45米余,寬約25米余;面闊9間,進深6間。雖經後代重修,但西南面還存宋代遺作。殿內梁架分明、暗兩種。殿中磚制須彌座,高1.75米,分上中下三部,層次多,雕刻較華麗。座上是3尊三清像,泥塑,像外裝金,神采儼然,亦系南宋舊物。

文廟* 在蘇州市人民路三元坊。北宋景佑元年 (1034年) 創建,現存建築除大成殿外,大部分為清同治三年 (1864年)重建。大成殿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一年 (1141年) ,重建於明宣德八年 (1433年),面闊7間,長30米,進深13間,高20.5米。內部系木構梁架,檐下有斗拱,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宏偉壯觀。

西園 在蘇州市閶門外留園路,與留園東西相望。明嘉靖年間 (1522-1566) 西園與留園的前身東園同為太僕徐時泰的宅園。後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園為寺,取名復古歸原寺 (歸元寺始建於元代,明為徐時泰的西園)。明崇禎八年 (1635年),茂林律師住持該寺,宏揚「律宗」,更名為戒幢律寺。清咸豐十年 (1860年) 寺毀於戰火,同治、光緒年間 (1862-1908) 陸續重建。現在西園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園的總稱,為一組完整的佛教建築。

戒幢律寺為江南名剎之一,布局嚴整,殿宇宏偉,佛像庄嚴。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藏經樓等。大雄寶殿重檐歇山頂,七楹南向,端莊雄偉。殿西即羅漢堂,屋宇深廣,共48間,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泥塑金身羅漢五百尊,分單雙號對稱排列。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瘋僧、濟公兩尊塑像,形象逼真。香樟木雕千手觀音,構思奇巧,技藝高超。羅漢堂後是寬廣明凈的寺園。全園以放生池為中心,環池亭台館榭,曲檻迴廊,掩映於山石花木間。

怡園 在蘇州市人民路。本是明朝尚書吳寬舊宅,清光緒初年為顧文彬所得,邀名畫家任阜長等參與設計,耗銀20萬兩,費時7年擴建而成。面積僅8畝余,布局精巧。園分東西兩部,中隔一道覆廊,廊壁漏窗,圖樣各異。東部以玉延亭。

G. 60年代22大電影明星之外,還有哪些演員讓你難以忘懷呢

我們先來看看60年代22大電影明星都是誰?1962年,文化部評選出了22名“新中國人民演員”,他們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雲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

北京電影製片廠的謝添、崔嵬、陳強、張平、於藍、於洋、謝芳;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李亞林、張園、龐學勤、金迪;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田華、王心剛、王曉棠;上海青年藝術劇院的祝希娟(後進入上影廠)。

我們再看看這個時代的、很多令人難忘的電影好了,想起這些經典的電影了,自然就想起那些演員了,我們一起回憶吧?

整個60年代呀,應該是激情燃燒的歲月、是火紅的年代了,也是我國電影大發展、大繁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年代了,我們從上面不是22大明星出演的片子中再勾畫出最喜愛的二十二部吧?

除處之外,還有鄧大人李默然,李向陽郭振清,高傳寶朱龍廣,阿詩瑪楊麗坤,劉三姐黃婉秋,林黛玉王文娟,李政委馮喆,楊子榮王潤生,偵查連張勇手,三進三城梁音,丁汝昌浦克,孫喜旺仲星火,程瘋子於是之,馬尾巴葛存壯,龜田隊長方華,湯司令劉江,參謀長陳述,實力派的李仁堂、浦克,還有不老松的牛犇,美了一輩子的向梅。

閱讀全文

與奪印電影演員石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異形系列電影大全集 瀏覽:676
那個切乳房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450
香港電影意外粵語 瀏覽:950
大電影高清下載 瀏覽:516
周迅魔術師電影中圖片 瀏覽:319
到未來的英文電影有哪些 瀏覽:945
歐洲經典電影帶字圖片 瀏覽:633
台灣原住民真實改編電影 瀏覽:249
姚麗電影演員 瀏覽:628
變臉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國語版 瀏覽:684
一部泥吃人的電影 瀏覽:475
屠夫電影原版完整版下載 瀏覽:780
逃難電影完整版 瀏覽:849
主演動物的電影大全 瀏覽:804
國際電影節迪麗熱巴 瀏覽:608
法國露性器電影強我未刪減版免費 瀏覽:23
韓國電影29什麼名字 瀏覽:49
after美國青春電影男主角 瀏覽:627
電影經典台詞圖片孤獨 瀏覽:55
電影尺度大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