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導演電影拍攝風格

導演電影拍攝風格

發布時間:2021-07-15 02:05:56

『壹』 拍攝風格很細膩的電影導演有哪些推薦中外都可

樓主想要哪種細膩呢?如果是說劇情比較嚴謹的話推薦諾蘭(克里斯托弗·諾蘭)和芬奇(大衛·芬奇)的電影;如果是說在細節方面處理地很到位的話就比較推薦韋斯·安德森,其執導的《月升王國》和今年的《布達佩斯大飯店》都很有看點的,色彩渲染也都很好。巴茲魯曼樓主也可以看一下,他的電影布景比較細致奢華,就像去年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泰倫斯·馬力克的風格則會偏文藝一點,樓主看個人喜好吧。

『貳』 論徐克導演的導演風格

武俠動作片是香港電影中的一大特色,而繼關德興、張徹、胡金銓、楚原等之後,徐克成為八九十年代香港武俠電影的最重要的領軍人物,以《倩女幽魂》系列、《黃飛鴻()》系列等,寫就了一篇篇的「武林傳奇」,印記了香港電影的起起落落……

作品:時代的弄潮兒

徐克,原名徐文光,廣東人,1951年出生於越南,1966年時移居香港,並先後在香港、美國完成其中學、大學教育。1977年時徐克回到香港加入無線電視台當編導,推出了《家變》、《大亨》等劇集(對比的是,許鞍華當時參與的主要是寫實類的電視節目製作),翌年轉投佳視,以武俠劇集《金刀情俠》引起關注,尤其是當時獨立製片人吳思遠的關注,這也成為了徐克進入影壇的一個契機。

1979年,徐克導演了武俠電影《蝶變》,這部以「武林新紀元」為背景的未來式武俠片顯得與當時流行的邵氏或者嘉禾的武俠片有很大的不同,也被不少影評人贊譽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作。《蝶變》當中有不少地方是借鑒於胡金銓的經典作品,故事主要圍繞著一個屯堡展開,這也是胡金銓在《俠女》、《山中傳奇》等片中一再展示的空間,而以文人為敘事線索(《蝶變》的敘事是有些混亂的),這也是胡金銓的《俠女》、《山中傳奇》、《空山靈雨》等作品的一貫手法,但在拍攝手法、人物造型、影片風格等方面則是對傳統武俠片有所改進甚至是顛覆,就如論者趙衛防所說,「《蝶變》即多處體現了徐克對傳統武俠片的顛覆,他在場景設計上大膽使用鮮艷色彩,利用當時的先進技術拍攝蝴蝶殺人的奇幻場面,把當年流行的重金屬漫畫搬進中國武俠世界,部分人物造型帶有東洋忍者與西方槍手特色,甚至出現穿牛仔布的俠客與全身盔甲的殺手,這些都是以往的香港傳統武俠片中從未出現的內容,充滿著前衛性和顛覆性」(2007年第一期《當代電影》)。《蝶變》之後,徐克繼續導演了影片《地獄無門》、《第一類型危險》,以富有顛覆性與前衛性的敘事、風格走在新浪潮的前浪里。

加入成立於八十年代初的新藝城之後,徐克逐漸的減少了電影風格的顛覆性,而投身於主流電影潮中,但他也往往能在這些主流潮里拍出新意,使得他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鬼馬智多星》、《我愛夜來香》是對於傳統歌舞片、偵探片的融合,甚至融於《北非諜影》式的愛情故事,《新蜀山劍俠》改編於還珠樓樓主的小說原著,但也融入《星球大戰》系列的特色,《英雄本色》還開了一代英雄片的熱潮。更重要的是,他導演或者監制的《笑傲江湖()()》、《新龍門客棧()》、《黃飛鴻》系列、《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等武俠片,幾乎成為當時武俠片熱潮的代名詞,引領出一代風騷。

徐克曾經在一次的訪談中談到他拍片的竅門之一是「老曲新唱,在古老的題材中挖掘新意,從而與現代觀眾產生共鳴,比如《青蛇()》中的四個人物與很多人記憶中的形象似是而非,而趣味也因此而生」。事實上,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改編於原有的文藝作品(不一定是單一的文藝作品),《蝶變》改編於古龍的小說及日本推理小說《八公墓》,《新龍門客棧》、《刀》分別翻拍於胡金銓、張徹的經典作品《龍門客棧》、《獨臂刀》,《笑傲江湖》、《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來自於金庸(blog)的小說《笑傲江湖》,《梁祝()》源自於代代相傳的民間傳說,甚至動畫片《小倩》是在《倩女幽魂》已經改編的基礎上再度的「自我改編」……而徐克並不滿足於單純的改編,而是在改編的過程中融入了時代的特色(後文將詳談),這使得觀眾在耳目一新的同時更加容易產生共鳴吧。

徐克導演或者監制的作品很大,雖然質量參差不齊,但其中不少代表著當時香港電影的某種方向,使得他也成為香港電影潮的弄潮兒。
故事:亂世情家園夢

香港電影素有「社會閱讀模式」的傳統,這在徐克的電影作品裡也得到了體現,只是相對比較隱晦一些。

七十年代到九七年回歸時的二十多年是香港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經歷了種種的變遷,從七十年代初的麥理浩爵士上任後的經濟騰飛,到八十年代初中英之間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這期間在對待移民問題上又有所變化,並涉及到數次的難民潮),再到九七問題的塵埃落定,以及如今北望神州的已成定局,更何況上百年的殖民地身份,恍如電影敘事的起承轉合一般。徐克也借著電影,表達著這些年港人心態的變遷,且整體上,以「亂世」為背景,構造出一個個的家園夢。

早期的《蝶變》、《地獄無門》和《第一類型危險》,自然是對於七八十年代之交香港經濟的騰飛與政治的萎縮之間張力的表現,在無政府主義的背景里訴說著末世的悲涼感,更何況當年還有數次的越南難民事件,大概也讓在越南出生長大的徐克有些共鳴,而使得影片被推到極端歇斯底里的狀態,在《第一類型危險》中尤其明顯。(這時期,許鞍華也導演了《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等以越南隱射香港。)

八十年代中期徐克成立了電影工作室,創業作《上海之夜》雖然不是古裝武俠片,但是影片明顯的借鑒於早期上海電影的經典之作《馬路天使》和《十字街頭》,以三四十年代的亂世上海為背景,講述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說不上傳奇的故事,對應著當時艱難的中英之間關於香港的何去何從問題的談判的時代背景。

而九七問題,在不少的港人看來是一次的「大限」,他們陷於恐慌、迷惘的狀態,這種「混亂」正切合了徐克所擅長的「亂世」敘事,於是,這時期出現了不少徐克的佳作,尤其是古裝武俠片,從他監制的《倩女幽魂》系列到《黃飛鴻》系列等。《倩女幽魂》原本在蒲松齡的小說原著里只是一個比較凄美的愛情故事,在李翰祥導演的黃梅調版中也充滿著詩情畫意,但在由徐克監制、程小東導演的《倩女幽魂》系列裡,卻是將時代背景設置為一個人、妖共處的混沌時代里,以書生的眼光訴說著時代的艱難,後來徐克還忍不住自己將《倩女幽魂》的故事再度改編,以動畫的方式講述小倩並不想回家的故事(對應港人的不想回歸的心態);《新龍門客棧》改編於胡金銓的經典作品,代表著傳統俠義精神的邱莫言卻死於流沙河中(流沙河的這種流動性正對應於香港這座「浮城」),而周淮安、金鑲玉等也並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刀》則將原作的陽剛,進一步的發展到歇斯底里的狀態,最後那扇門的開或者關,也代表著港人的未知的姿態;甚至在他監制的作品裡,《新火燒紅蓮寺》的大部分場景是在幾乎封閉的環境中的惡斗,而《妖獸都市()》充滿著未來式虛無主義的蒼涼……徐克喜歡以亂世為背景,即使是在書寫現代都市的《順流逆流》里,也同樣的被他構築為一個迷宮般的都市森林,而生存成為了每個人都要面臨的問題。(當然,也有一些作品,因為某些緣故,這些亂導致了影片顯得比較混亂。)

不過,在亂世的背景下,徐克逐漸在影片中凝結出深情的家園夢,尤其是在九十年代初的《黃飛鴻》系列及近幾年的影片中比較的明顯。《黃飛鴻》的英文名為「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也即「中國往事」,試圖以黃飛鴻的事跡建築出中國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時的處於困境中的歷史(影片中黃飛鴻的故事與當時歷史中的真實故事有不少差異),就如研究者張燕所說,「影片以這樣一種影像尋根的表達方式,濃縮了中國精神的精髓……並且強烈而直接地用黃飛鴻作為銀幕載體,來具體回應香港與中國大陸、香港人與中國內地之間無法割捨的歷史」。而在另一部武俠片《七劍》里,徐克最後也安排了七位俠士要到京城找皇帝以圖社會的安定……即將上映的這部《深海尋人》,影片也借著「尋人」訴說著尋找過去的訴求,試圖與現在形成交接……

今年,預計除了這部《深海尋人》之外,還有另一部由徐克導演的《女人不壞》上映,而還有《狄仁傑》、《13連》、《天眼》等,據說也是他即將要導演的作品。這也可見徐克試圖走出他以往所沉浸的亂世江湖世界,而進行多元化的創作嘗試,希望他可以找到他的新位置。

『叄』 你最喜歡哪個導演的拍攝風格

我現在更喜歡於正導演的拍攝風格。因為現在他拍的延禧攻略太貼近歷史。

『肆』 大衛芬奇 導演電影風格和攝影特點

1.大衛芬奇屌不屌?屌
2.但大衛芬奇在視聽語言上,說實話並沒有特別有獨創性的用法,應該算是比較精緻的工業電影語言吧

3.這兩篇文章看起來好像很復雜,其實歸根結底一句話,只是鏡頭運動和剪輯跟了表演,且非大衛芬奇一家獨有

《七宗罪》最後一場,大BOSS的表演大部分都是跪著說話,所以用的是穩定的三腳架,其他人是鏡頭跟著動作(演員表演)動,而帶斯派西老師的雙人鏡頭只要鏡頭信息核心內容是黑人警探(比如打人)攝影機也動了;辦公室對話中PITT起身鏡頭動是因為PITT動了,其他有人走動的鏡頭攝影機也動了,而白人上司和黑人警察只是用視線剪輯建立位置關系,這是最普通的好萊塢剪輯,都有比較約定俗成的剪輯和鏡頭運用規律和依據,而所謂的「主次」,「重要性」,「遞進」,在最俗濫的好萊塢商業片中這種語法再常見不過。

4.芬奇不愛用手持這個習慣並沒有比愛用手持的導演高級,只不過是個人習慣,比較OLD
SCHOOL的好萊塢工業電影也不愛用手持,這一部分是理念造成的,另一部分是過去的攝影設備移動不變造成的,經過電影語言變革後(尤其是法國新浪潮)這個理念受到了挑戰,不過這個話題太大,在這里不展開。

另外芬奇是廣告導演出身,他對鏡頭美學概念的講究也造成了他這一個個人偏好

5.建議多關注一下鏡頭結合表演的詳細運用,以及要把專注點放在「主觀和客觀鏡頭」上,像PTA,斯蒂夫麥昆這類導演的運用,在挖掘視聽語言的可能性方面,比芬奇挖掘得深的多,而就此追求的復雜程度和可能性,大衛o拉塞爾也更豐富更細膩

芬奇是一個很牛的導演,但他的優點在其他方面,並沒有在視聽語言上特別求新求變。

『伍』 徐克的電影有很多,其中他的拍攝特色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電影不僅是通過影像講述故事,更是藉助對影像的藝術化設計和呈現,讓觀眾感受視覺藝術之美,形成對情感、道德、正義等內容的感悟和理解。而縱觀國內影壇,將視覺美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的導演,當屬香港商業影片的領軍人物——人稱「徐老怪」的鬼才導演徐克。從1979年首部電影《蝶變》開始,無論武俠片、警匪片、功夫片還是近期的3D特效電影,徐克總能在影片中通過對空間造型、色彩構圖、動作特效的個性化設計,將極具意境和美術效果的影像呈現給觀眾,不僅讓觀眾在一幅幅變幻絢麗而又極富沖擊力的畫面中品味視覺盛宴,更為動作電影帶來了全新的美學意義。基於此,本文對徐克電影及其視覺審美特徵進行了充分分析,旨在為探究徐克電影的藝術內涵和特點提供有益的啟示。


作為動作片和武俠片導演的代表人物,徐克在其影片中一方面通過對武術動作的加工和神化、美化,讓動作本身變得更加優雅清晰,同時具備較強的節奏感和視覺美感、速度感、節奏感; 另一方面,徐克還將電腦特效、蒙太奇等創作手法融入影片中,形成了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新的視覺審美風格。

在動作設計方面,徐克沒有遵循香港早期動作電影 「拳拳到肉」的表現風格,而是將更具視覺美感的舞蹈、戲曲等形式與武術動作結合在一起。如在 《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一片中,徐克將舞獅與影片動作結合在一起,而影片 《金玉滿堂》中徐克則將民間廚師的廚藝與武術結合在一起,以廚師靈活敏捷的刀法與身手讓電影呈現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視覺效果。同時徐克還賦予動作效果更多的神話色彩,如讓東方不敗能夠御風飛行和千里傳音,為電影觀眾帶來更大的感官震撼和美學韻味。

『陸』 陳凱歌所拍攝的電影,都有什麼風格

作為中國大陸第五代領軍人物導演陳凱歌,一直被人當作富有精英意識和批判意識的知識分子型導演,一位富有浪漫文學氣息的導演。既能寫得一手好字,也能習一手好文。陳凱歌四十年的導演經歷共出產了16部電影。

《霸王別姬》成了中國第一個獲得戛納金棕櫚大獎的導演,為華語電影樹立了難以逾越的豐碑,也以一部《無極》在中國電影商業化的浪潮中尷尬轉型,飽受爭議。他以駕馭歷史題材見長,也偶有涉足當代題材、嘗試玄幻類型,作者風格明顯,充滿人文情懷。

陳凱歌這么多年以來仔細算算也算是大大小小,好的壞的拍了十幾部作品了。但是現在說起來,能想起來的一定是《霸王別姬》,這部電影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作品。而這部影片不僅在中國影響巨大,也在國際電影市場上影響很大,這部電影還在1993年獲得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這也是第一部獲得這一獎項的中國電影。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柒』 介紹你所熟知的導演的電影風格

對李安電影主題和風格研究,特別是對「父親三部曲」的研究,將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戲定位為李安的單一模式,對「父權」影響下的傳統文化探索。 對李安導演技巧的研究,對其電影表現語言的充分研究。 達成共識的、李安電影商業化傾向過重,也有人認為李安是將藝術和商業成功融合的導演。 最近許多人提到的影展導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製作電影。 將李安與侯孝賢、楊德昌等導演比較,從中發現李安的特點。 李安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與父親的沖突,使他的影片中經常發現父權的影子,生於傳統中國,又留學移民到美國,西方思想又使他對傳統產生懷疑。在兩種文化的沖突中,所編劇本自然要展現這些,並向深處挖掘家庭關系及其人性深處的東西。 適合時代潮流,再者生長在美國商業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績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電影中有這個痕跡,通過一些處理來吸引觀眾,具體細節請見第四節中對李安電影的具體分析。 總之,電影源於生活,特別與編劇和導演分不開,李安融二者於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 作為編劇的李安及其電影 前一節中我們從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執導機會的獲得便是由於他自己編劇的《推手》。之後與人合作的《喜宴》、《飲食男女》,作為編劇的李安,無疑是其導演工作的基石。能將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於傳統中國的簡易情節編劇,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節藝術的同時把中國獨具的儒雅氣質匯入其中。之後無論是對奧斯丁小說、還是王度廬小說、還是漫畫改編、還是劇本創作都漸趨成熟,編導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達自己的深刻生命體驗。 《推手》中將中西文化沖突挖掘到深處,為此類題材開先河。其後的《刮痧》等同類型影片無出其右者。將中國傳統的一種事物拿出來,體現在家庭中,進而引起人們對家庭、對社會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討同性戀話題,實際上還是中西文化沖突題材的繼續,也是對家庭、社會的繼續探討。 《飲食男女》則是從食、色這兩個人之本性入手,進而體現家庭成員之間在新時代中的不同選擇。 《理智與情感》的改編不可思議,西方的完全故事,由東方導演全權負責,將細膩、含蓄的西方愛情表現的幾近完美。 《冰風暴》是類似《阿甘正傳》但又全然不同於阿甘中的嬉笑中進展,而是較嚴肅的大時代影響下的兩個家庭的故事,更類似《美國麗人》。 《與魔鬼共騎》在美國南北戰征的背景下,講述年輕人的成長歷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這個冷調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種單一的風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龍》將在台灣曾投拍數次、小說拜讀者亦眾的作品改編,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生命體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現,情節處理亦有獨到之處。 《綠巨人》系漫畫改編的電影,不同於其他科幻電影,仍舊以探討人性深處為主。 總之,作為編劇的李安是成功的,這也有助於他的導演工作順利進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違心。

『捌』 導演拍攝風格

每個導演的拍攝風格都是不一樣的,像電影就分好多種,有玄幻的,現代的,動作。

『玖』 第五代導演的電影風格

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第五代」影片也以強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體意識去觀照且獨特表現紛繁復雜的歷史和現實,以深沉的歷史思考和敏銳的哲理思辨角度來揭示社會變化的歷史淵源,剖析陳腐的傳統理念,展現民族的生動氣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情感。正如陳凱歌所言: 「我們的感情是深摯而復雜的,難以用言語一絲一縷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種思前想後而產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緒,是一種縱橫古今的歷史感和責任感,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作品,使這種信念和情感得以抒發」(陳凱歌〈懷著深摯的赤子之愛〉〈電影藝術參考資料〉1984年第15期
陳凱歌
第五代的發軔之作是張軍釗1983年在廣西廠率先舉起大旗、一發沖天的《一個和八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崛起被認為是以影片《黃土地》為標志。代表作有陳凱歌的《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別姬》;張藝謀的《紅高粱》(讓國內外觀眾、評論界集體大驚失色的處女作)、《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我的父親母親》、《英雄》;馮小剛的《甲方乙方》(1997)、《不見不散》(1998)、《沒完沒了》(1999)、《一聲嘆息》(2000)、《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田壯壯的《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藍風箏》;吳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李少紅的《紅粉》、《戀愛中的寶貝》;黃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嘍,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何平的《雙旗鎮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寧瀛的《找樂》、《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
他們大多出生於60~70年代,基本上沒有受過「文革」的影響,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時代的印象性記憶,並不存在受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中學時代至長大成人時期正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重大變革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與崩潰,各種新潮思想、觀念的發生與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傳統和一切舊事物習慣於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他們遭遇了在80~90年代經濟轉軌給社會帶來的劇痛,同時也經歷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日常生活,還原為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代表導演包括張元、陸川、王小帥、婁燁、王超、路學長、管虎、賈樟柯、何建軍、王全安、李楊、劉冰鑒、王一持、李欣、寧浩、張海洋等。他們要麼極度追求影象本體,要麼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麼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

這一群體成長於經濟復甦的改革開放年代,此時正值中國建設市場經濟初期,他們在相對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並接觸到大量國外電影理論。第六代親身感受到經濟體制的轉軌給中國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所帶來的重大變動,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尋常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產品的現實過程,所以,他們的觀念和作品內容都較前幾代導演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的影片沒有通過製造幻覺的快感向市場妥協,而是更多地關注那些出於禁忌而「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更顯出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真誠。在題材選取上,他們關注當下都市、邊緣人物,小偷、妓女、無業青年這些邊緣人頻繁在影片中亮相;在敘事策略上,他們常常在劇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經歷,或多或少帶有自傳色彩;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伴隨著1905年中國電影的誕生,從以張石川、鄭正秋為代表的「第一代導演」開始,中國的電影導演們不斷的進行著各自的導演創作。如今,被人們經常提及的是號稱「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們,他們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成為中國電影的執牛耳者,在探索民族大歷史與民族心理的結構上,成就了自己的風格。現在,走上導演創作舞台的的「第六代導演」卻以他們異與先輩的導演創作,風格迥異的顛覆了老一代的電影規律,他們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懷,他們關注社會百姓人生冷暖,表達小人物內心情感和終極關懷的人文主題,第六代導演的鏡頭語言較前幾代導演更加寫實,具有新的紀實美學特徵,他們把人物的命運與現實生活緊緊連在一起,作品更有「地氣」和「人情味」,從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寧浩導演的《綠草地》、王一持導演的《新一年》到張元的《過年回家》、章明的《巫山雲雨》等電影作品中,我們都能深刻體會到一種對生命和人性的禮贊與思考,能立體而鮮活的感受到片中小人物,這些平常百姓的悲喜。如今,國際觀眾已經把欣賞第六代導演的電影作品當作了解中國新文化,新面貌的窗口,而第六代導演以他們貼近生活,關懷大眾的電影創作理念不斷的在電影藝術創作中前行,拍攝著反映人性,呼喚真、善、美的電影作品。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拾』 你最喜歡哪個導演的拍攝風格,為什麼

李安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迷上特效,到《雙子殺手》已65歲。接受采訪時,他明確表態,目前的興趣是技術,但又期待受眾能看出門道。換言之,技術只是障眼法,縱然劇本平平,卻也是話中有骨。通過間接的方式,打破倫理、正義無關身份、人性復雜依舊是他的潛意識表達,但這次多了面對過去。

而張藝謀的幾部武俠片,也常常是相似的故事模式,尤其是《十面埋伏》,那種我騙你,你騙她,她再騙我的故事,太古龍了!《英雄》也是,羅生門式的辯證與對話,到最後訴諸國族大義而有了超展開式的結局。雖然不免讓人詬病故弄玄虛,或是劇情漏洞百出,不過如果由張藝謀來將古龍的故事視覺化,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火花呢。

歡迎大家互動評論

閱讀全文

與導演電影拍攝風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看電影心情圖片 瀏覽:720
神話電影全集大全集 瀏覽:689
四大天王美食電影完整版 瀏覽:877
面具男搞笑電影名字 瀏覽:365
異形系列電影大全集 瀏覽:676
那個切乳房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450
香港電影意外粵語 瀏覽:950
大電影高清下載 瀏覽:516
周迅魔術師電影中圖片 瀏覽:319
到未來的英文電影有哪些 瀏覽:945
歐洲經典電影帶字圖片 瀏覽:633
台灣原住民真實改編電影 瀏覽:249
姚麗電影演員 瀏覽:628
變臉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國語版 瀏覽:684
一部泥吃人的電影 瀏覽:475
屠夫電影原版完整版下載 瀏覽:780
逃難電影完整版 瀏覽:849
主演動物的電影大全 瀏覽:804
國際電影節迪麗熱巴 瀏覽:608
法國露性器電影強我未刪減版免費 瀏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