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導演生涯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導演生涯

發布時間:2025-07-11 14:29:37

A. 小津安二郎簡介

小津安二郎在一九○三年出生,一九六三年與世長辭。剛好是整整一個世紀以前的人。他熱愛生命,對鏡頭下的人物既是憐愛也灌注無限深情。他拍大學的生活,拍父親的故事,拍溫暖的家庭,可諷刺地,他沒上過大學,父親在生時很少和他同住,他也終生沒娶,一輩子只和母親一塊生活。他沒有的東西,卻都跑到銀幕上發光發熱。

他像天生的造影者,中學開始便一頭栽進電影,吸飽了西方養料,拍過幾部短片之後便在銀幕上弄出圓融的光與影。從草根題材拍到家庭畫面,從喜劇拍到悲情,流傳至今的三十多部作品,真的,居然沒有一部劣作。西方評論說這個日本電影大師最日本,但我們全然不覺;他拍家庭制度經歷巨變的上一世紀,但我們卻覺得那些故事彷佛說的,都是今天的自己。在高度敏感、洞察的目光之中,在簡潔美麗畫面的凈化之下,笠智眾和原節子他們的感情與故事,會跨越地域與時間,還教人思潮迭起……那種感動,或曰感觸,是看別的電影沒法比擬的。

小津安二郎生平

1903年12月12日生於東京。
十三歲時進入三重縣立第四中學校(現在的伊勢高校)讀書。他一開始便是「問題學生」,無心向學,不守紀律,又染上飲酒癖好。
他年紀輕輕便熱愛電影,尤其是美國影片。

1923年獲親人引薦,進入松竹蒲田攝影廠工作;在父親強烈反對之下,開始擔當攝影助手的工作,與清水宏、五所平之助等「未來導演」是同事。

1925年在陸軍後勤部服兵役,大部份時間在裝病。

1926年返回松竹公司,任大久保忠素之助導。未及一年,松竹總裁城戶四郎便邀他執導。第一部作品《懺悔之刃》是他唯一的古裝片,他很快便愛上了「現代劇」的題材;一九二九年開始在「庶民劇」方面顯露了他的才華,專門拍攝以日本中下階層的日常生活為主題的影片。早期作品頗受外國電影的影響,尤其是一連串的學生喜劇,以及好幾部警匪電影和通俗劇。

1936年開始大量拍攝有聲片,至中日戰爭爆發為止。他的影片在商業上並不算成功,但影評家對他卻頗為贊賞。一九三七年被征入伍,派往中國戰場任步兵伍長。兩年後,重返松竹公司,其後被調往新加坡拍攝宣傳大和魂的紀錄片,但他卻乘機盡情觀賞了許多沒收回來的美國影片。日本戰敗投降,小津淪為戰俘,六個月後被遣回國。

1949年與編劇老搭檔野田高梧重新合作,他後來的所有影片都出自野田的手筆。

1958年拍攝《彼岸花》,第一次嘗試採用彩色膠卷。五十年代末期重拍了他三、四十年代的心愛作品,像《早安》、《浮草》、《秋日和》分別是《我出生了,但》、《浮草物語》和《晚春》的翻版。

1963年12月12日在他六十歲生辰病逝。骨灰被安放於北鐮倉的圓覺寺。

小津一生得到不少獎賞,例如五八年以《彼岸花》獲藝術祭文部大臣賞及紫綬褒獎,五九年獲藝術院賞,六一年以《秋日和》獲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六三年被選為藝術學院會員,是電影導演獲此榮譽之首次。

B.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經典作品有哪些

很高興還能有人喜歡小津先生的片子,在我看來,他是最後一位純粹的東方導演(黑澤明再有名也是受西方影響過深的東方人,他已經無法再代表東方文化了),他的電影主題、他的電影語言,都是東方文化的真正代表。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列幾個我認為是小津先生經典和代表性的片子,請樓主參考。
An Autumn Afternoon 秋刀魚之味 【1962】
Floating Weeds 浮草 【1959】
Early Spring 早春 【1956】
Tokyo Story 東京物語 【1953】
Flavor of Green Tea Over Rice 茶泡飯之味 【1952】
Early Summer 麥秋 【1951】
Late Spring 晚春 【1949】

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
出生日期 1903-12-12
出生地 Tokyo, Japan
人 物 簡 介
1903年12月12日,小津出生於東京市深川區龜住町七番地,父親經營海產批發,他還有四位兄弟姐妹。1913年,小津兄弟跟隨母親搬到名古屋附近的伊勢松坂屋居住,父親則在外經商。從十歲直到二十歲,小津都很少與父親見面。在母親的寵愛下,他成了一個任性調皮的孩子。
小津從小不喜制度化生活,對學校教育尤其反叛。他不守紀律,還染上了飲酒的癖好。因為迷戀美國電影,他常常欺騙母親,借口與朋友登山,實際上跑到附近的城鎮去看電影。十七歲時,小津寫了一封"輕佻"的信給低年級同學,被校方逐出宿舍。中學畢業後,他謀得一個偏遠山村的教師職位,在那裡呆了整整一年,也喝了整整一年的酒。據說朋友來看他,小津總是拉著他們痛飲。當他最後離開山村時,小津父親不得不寄錢讓他還酒債,那時他才二十歲。
過了不久,經過親友引薦,小津進入松竹電影公司擔任攝影助理,成天扛著攝影機東奔西走。他似乎也樂在其中,並未想到立刻成就一番事業。小津成為導演的過程也很有趣。一天中午,他在電影廠餐廳點了一份咖哩炒飯,但久等不至。這時一位導演走進餐廳,也點了同樣一道炒飯,而侍者很快就送了過去。小津向侍者投訴,侍者的答復很直接,因為那人是導演,當然要快過你。很少動怒的小津咽不下這口氣,給了侍者一記耳光。事情鬧到電影公司老闆松戶四郎那裡。聽過小津的陳述,松戶竟要求他寫一個劇本,言外之意是准備培養他成為電影導演。就這樣,小津因禍得福,拍出了處女作《懺悔之刀》,這也是他唯一的古裝片。
小津雖然自小頑皮,天性卻很內向與羞怯。他終身未婚,一直陪伴母親生活。與此形成有趣對比的是,在小津的電影中,卻有一幕幕男婚女嫁的場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子女最後都要離開父母,家庭的裂變就像細胞的重新組合。小津後期的很多電影,最後一幕都是孤單的父親或母親獨居一室,平靜地接受生命的現實,因為年輕人總要追求幸福,家中老人的孤寂彷彿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每一代人都是這樣過來的,正像《秋日和》中孀居的母親坦然應對女兒的出嫁:"寂寞也沒辦法啊!只要她能得到幸福,不忍耐怎行?"
成年的子女因為婚嫁而離開父母,留下家中的老人孤獨面對今後的人生,這是小津電影一個永遠的主題,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主題。在他早期的默片中,這一主題已見端倪。1933年榮獲日本《電影旬報》第一名的《消逝的幻想》,一名男孩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與年輕女友發生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後,打算拋下男孩前往一個遙遠的城市工作,但電影結尾,父親終於半路折返,回到了兒子身邊。比較小津後期電影中子女離開父母的場景,這部默片的劇情正好相反,而且結局也算皆大歡喜。但縱觀小津的創作生涯,《消逝的幻想》可謂一個重要的前奏,因為它預示著後來的《從前有位父親》、《晚春》、《秋日和》以及《秋刀魚之味》等片的基本格局。
小津的推崇者常常贊嘆他簡約的影像風格,譬如攝影機位距離地面僅三英尺,與坐在榻榻米上的演員持平,非常適合拍攝日式居室的生活場景。小津後期的電影,攝影機完全靜止不動,鏡頭的處理更是樸拙到極致,擯棄了淡入淡出等剪輯語言,畫面全部採用直接切換,猶如老僧入定,禪意盎然。
但是,風格上的簡約並非意味著小津電影沒有生氣。影片的構圖雖然單一,實際上充滿了內在活力,人物在畫面上頻繁出入,動感十足。據說,有位西方建築師參與一項日本城市的住宅設計項目,很想了解日本從傳統向現代社會過渡時期的住宅風格變化,而日本朋友給她的建議則是,去看小津的電影《東京物語》。
其實,小津電影中的日本今天已難覓蹤影。德國導演文德斯是小津的崇拜者。 1985年,文德斯專程去日本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尋找小津》(Tokyo-Ga)。結果他發現,《東京物語》中的那個東京早已成為喧囂不堪、近乎無序的現代都市。文德斯據此斷言,小津即使再世,恐怕也無法拍出以前的影像。不過,姑且毋論這一變遷的意義,小津至少為觀眾保留了傳統的日本文化之美,他對人性的細膩刻劃也沒有因為時代更替而失去光彩。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小津的電影依然能夠感動我們。
小津於1963年12月12日因病去世,那天他正好六十歲生日。他的墓碑上,只有一個漢字——「無」。

C. 以告知日本電影大師作品有電影東京物語一刀魚之味道

職業生涯


從1927年的《懺悔之刀》到1963年的《秋刀魚之味》,小津安二郎一共導演了54部作品,其中,《晚春》是他的電影生涯的一個重要的分界線--他的前期作品雖然不乏個性特點但缺乏佳作,而他後期作品有多部當選為日本影響最大的影片評選獎項《電影旬報》的年度10大佳片之列,甚至《東京物語》在八十年代後被盛譽為世界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小津安二郎的大部分作品出現於《晚春》之前--《晚春》後幾乎是一年一部電影的速度拍攝,而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之際,甚至一年五六部的速度。早期作品中,他影響比較大的是二三十年代之際的小市民電影。當時,純映畫劇運動的風潮之後,在松竹映畫公司,隨著年輕的製作人城戶四郎的崛起,風格明快、活潑的城市現代劇的製作蔚然成風,其不像之前的新派劇那樣挑選俊男靚女充當男女主角,而是要求以寫實的風格描寫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大學生和小職員的喜怒哀樂,如當時的《他與東京》、《村裡的新娘子》、《伊豆的舞女》等。這時期的小津安二郎,已經悠緩地變換主題和敘事風格,以大學生、公司職員甚至是老城的平民百姓為主人公,描寫他們對人生的參悟以及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我落地了,但……》、《我出生了,但……》、《東京合唱》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另一方面,小津安二郎還受到不少來自好萊塢的影響,如他的電影處女作《懺悔之刀》是改編自1923年喬治·菲茨莫里斯的《破門而入》,《我畢業了,但……》則是受到派拉蒙公司的《四分位》、《校園風騷者》、環球公司的《大學生們》系列影片,米高梅公司的《哈佛大學的布朗》等的影響,而《非常線之女》則明顯的是威廉·韋爾曼的《下層人淑女》的翻版。


此外,小津安二郎還受到好萊塢的喜劇明星恩斯特·劉別謙和金·維多的影響,推出了《浮草》系列等作品。日本學者福井桂一曾如此的評論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如果瀏覽一下以上的作品馬上就會感到:小津氏的最大特徵是在所有作品中顯現的'明快'。每個人接受的最強有力的超越困境線的東西就是美國電影的'明快',並且在以前的日本電影中最欠缺的是'明快'。往如此缺乏'明快'的日本電影中送進'明快'的人就是蒲田的新星小津安二郎。"


(戰爭時期由於日本的電影政策,很多導演不得不拍攝政治宣傳的作品,而小津安二郎還是側重於那種東京物語

東京物語

家庭情節劇。)


1949年《晚春》的出現,標志著小津安二郎電影的成熟,他將故事的舞台移至鐮倉或者山手一帶的資產階級家庭,以更加凝練的手法表現他從前一直所主張的隨遇而安。如論者所說,"小津把自己對生命的態度融進了影片,使影片具有著濃厚的個人氣質。他仰拍鏡頭中畫面的人物飽滿圓潤,固定機位下記錄的是平靜生活下的塵埃落定,他把鏡頭、把自己當成人物最好的觀眾,在沉靜中有了寫意畫般的美感"。而最優秀的作品是1953年的《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運用正面切換畫面、嚴密調整構圖中的人物大小、簡約利落的對白等手法,直言不諱的展示了傳統的大家庭制度正在無可挽回的走向緩慢解體的過程,就如其本人所說,"我要表現的是,透過子女的成長來窺探日本家族制度瓦解的過程。《東京物語》是我所有作品中最為戲劇化的一部"。他的最後一部作品《秋刀魚之味》也是同樣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D. 20世紀中期日本著名的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電影有哪些個人特點

小津安二郎。

小津1903年出生於東京,肄業於早稻田大學。自從他二十歲時進入松竹公司擔任攝影助理起,他所營造的就是一個完整的黑白默片電影時代。一切悲喜情懷都在靜默的黑白光影里緩緩呈現。到他轉入拍第一部有聲片《待到重逢時》為止,他已經拍攝了二十五部默片。

在他早期的默片中,基本上體現了一種克制而平易的喜劇風格。他把美國同時期的家庭題材的影片改編成日本電影,比如《懺悔之刃》《日本產吵架朋友》《戶田家的兄妹》《風范長存的父親》等影片,這些影片都是關於父子關系,兄弟情誼等男人集團式的感情故事。在小津的電影中,家庭親情作為一種近似宗教式的倫理而再三討論。

人物介紹:

小津電影中沒有女人的視角,女性角色僅僅作為臨嫁或離去的女兒而成為父親視野里的感嘆一種。研究者把這種女性視角缺失的現象解釋為小津一輩子未婚,與母親一起生活而造成的視野缺失。小津的前期電影達到了日本默片時期的最高成就。

後期電影仍然以其一貫的風格堅持了日本電影的傳統風貌。對於傳統家庭結構的挽留,以及對於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嘆成為小津作品的戀戀風塵。

閱讀全文

與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導演生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足之爭電影完整 瀏覽:213
電影大全世界 瀏覽:691
李小尤電影大全 瀏覽:385
未來的飛機電影大全 瀏覽:32
美國電影乳房圖片 瀏覽:456
電影1921小演員 瀏覽:50
瑞昌電影院今日電影 瀏覽:319
一部電影叫什麼斯巴達 瀏覽:362
放盪不羈愛自由周星馳電影 瀏覽:37
chedi泰國電影 瀏覽:295
電影女拳霸大結局 瀏覽:931
賀歲電影2021觀後感 瀏覽:893
好看的港片電電影推薦愛情 瀏覽:126
電影沖鋒車粵語優酷 瀏覽:824
歐美喜劇愛情老電影 瀏覽:136
大表電影 瀏覽:172
日本公交車電影大全圖片 瀏覽:992
羅定大潤發電影院今天放什麼電影 瀏覽:109
電影粵語場有什麼區別 瀏覽:400
周星馳和端馬路過電影圖片 瀏覽: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