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1942河南大飢荒電影導演

1942河南大飢荒電影導演

發布時間:2025-07-16 13:57:48

① 電影《1942》為何要偽造岡村寧次和日軍在河南救災,事實是1942年日本人根本沒在河南救災,美化侵化日軍

馮小剛在電影《1942》中有個片段,是岡村寧次和當時的日軍,在河南放糧救人的。而這部電影大量美化了日軍,還偽造了一個不存在的歷史。加上電影是在全國放映的,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而電影偽造歷史的目的,充其量就是為了賺錢。馮小剛說到底就是個商人,他的人品在娛樂圈是眾所周知的,能做出這種事也不足為奇。

3、日軍根本沒有放糧

國民政府的不作為,到了馮小剛電影里,直接變成了日軍救人。實際上在當時,日軍並沒有救人的作為,這些在很多報道中都有清楚的記載。馮小剛要是真想拍歷史,調查還是很輕松的,而他把偽歷史加入到其中,可想而知他人品如何。

②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1942 年發生了許多大事。中蘇美英等國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創作 歷史 劇《屈原》,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國女作家蕭紅在香港病逝,時年31歲。

也是同一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飢荒,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

這一件極其悲慘的重大 歷史 事件至今在中國的史書上鮮有記載,今人對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後知名作家劉震雲為重溫這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 歷史 ,走訪災難的倖存者,最終寫了一本名為《溫故一九四二》的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

導演馮小剛看了後深有感觸: 「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雲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後來馮小剛根據劉震雲的原著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成了一部敘述 歷史 性質的電影,叫做 《一九四二》 ,並重金邀請李雪健、張國立、陳道明等加盟出演。

溫馨提示:可以點擊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費觀看此電影,請提前備好紙巾。

影片講述了老東家在河南大鬧旱災之時到陝西躲災,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淪落為難民後,他親眼見證兒子,兒媳,老伴,相繼慘死,而政府的腐朽統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讓這場災難雪上加霜,最後只剩東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領養了同樣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電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時會比電影更殘酷。這些是搬上了熒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賣兒棄女」「野狗吃屍體」「千里無人,餓俘山野」 的景象,又豈是短短兩個小時就能描述得出來呢?

其實從1941年秋季開始,河南開始出現旱情,很多地方已經有絕收現象,農民們開始刮樹皮,挖樹根當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續了一年的旱情更加嚴重,樹皮、樹根已經基本被挖光,災民們開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當時陷入飢餓荒的河南災民,所有人都蓬頭垢面,等待著政府的救濟。

當時的政府雖然採取了救災行動,但既沒有計劃,也不盡力,各地都在互相觀望,推卸責任,隱瞞災情。

戰亂加上飢荒,有一些婦女為了能夠讓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動把自己賣給人販子,換取一些糧食或者一點微薄的錢財。

1943年春,河南地區仍然乾旱,很多災民為了活命,選擇全家一起外逃,災情最嚴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萬人湧向了陝西,逃荒路上餓死的、從火車上失足掉下來摔死的、軋死的人數無法統計。 目前公認這場災難中死亡人數是300萬,但真實的具體數字已經永遠成為了迷。

在電影里,為呈現出一個真實時代,以張國立為代表的這支逃難者主創演員不僅在開拍的半年前就開始練習河南方言。還在拍攝期間集體減肥,真正體驗長期飢餓的感覺。張國立說, 真正到了那種飢餓渾身無力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物的台詞很多都是多餘的。

時隔78年,當年大飢荒的親歷者,大多已經辭世,即使活著的,至少也是八九十歲的老人,河南《鞏縣縣志》中關於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國三十一年,大旱,幾近絕收,加之日軍侵略釀成大災,農民多以樹皮、雁屎、觀音土充飢。」

當我們覺得電影氛圍太過沉重的時候,要知道這些血淋淋的畫面在過去 歷史 的某一個時刻真真切切的發生著。

影片一開始,就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攝逃難的過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災,一面是戰亂,四處是被炸斷的殘肢斷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這一過程,導演多用暗色調來表現,象徵著底層人民暗無天地的生活, 且畫面絕大部分面積為乾旱的土地,極小部分面積為天空,這一畫面給人壓抑的感覺,暗示著政府的壓迫式統治。

同時導演多次運用特寫鏡頭來體現難民的慘狀,如特寫一群野狗啃噬逃難路上去世難民的屍體,給人極大的心靈沖擊。同時又多次使用遠景鏡頭來表現難民數量之多,又給人極大的視覺沖擊。

影片中災民逃荒的破衣爛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員的豐衣足食、安穩無憂有著很鮮明的對比。

一開始片中提到 「蔣委員長因為河南飢荒特地減少了兩個菜,以表對救災的支持。」 這句話暗示了後面人民的背離的結局。在拍攝這一內容時,導演又巧妙的 採用以黃色為主的暖色調,來突出統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張國立飾)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個地主,兒女雙全,家境殷實。因為飢民「吃大戶」,他的兒子在飢民和村民的混戰中被打死。為保家人平安,在飢荒來臨的時候,老東家趕著馬車,帶著他的妻子,拉著糧食加入了逃荒的隊伍當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兒媳生下孫子後不久就體力不支,餓死了。電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兒媳餓死後,她的婆婆就趕緊抱著剛出生沒幾天的孫子扒開她的衣服,說趁著身體還熱喝幾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兒媳早已沒有奶水。

後來他的妻子也餓死了,他的女兒被賣到了妓院,換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為躲避敵機轟炸,范殿元抱著孫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來,後來小孫子被他活活悶死了。

緊接著他的長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馬車,糧食,銀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強行「徵用」,其實就是搶走了。

逃荒本是為了讓一家人活下來,可是范殿元到了陝西後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財主的他成了和佃戶一樣的逃荒者, 可見在災禍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無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訴他說: 「現在回去就是個死」 ,他很默然地說,「 我就是想死得離家近些。」

范殿元那種絕望的心境,那種顛沛流離的疲憊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體一般已變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轉過山坡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同樣失去的親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對范殿元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橫屍遍野,大雪飄搖。

二、范殿元的女兒-星星(王子文飾)

星星出現在鏡頭里的時候,懷里總抱著一隻黑貓,寧願自己少吃幾口飯也要帶著它,在躲過敵人飛機轟炸過後,她還無所畏懼地要跑出去找貓。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後,她卻說讓家人殺掉了貓。隨著一聲刺耳的貓慘叫,貓被宰了燉湯,范殿元坐在閨女身邊,哭著說:星星,爹對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沒有任何錶情地看著被扒掉的貓皮,最後還說了一句: 我也要喝貓湯 ,那時候的她也已經餓到發慌。

當妓院假冒被服廠來買女孩的時候,星星提議父親把自己賣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勸說她爹: 我實在受不了了,連柴禾都沒得吃了,你讓我逃個活命吧!還能換五升小米。 她還特意向那個人強調自己識字讀過書,以此來作為「優勢」,最終她被買走了,她在服侍別人的時候,因為吃得太撐了導致蹲不下。

星星的結局是必然的,人在災難面前已經沒有底線了,一個小人物的歷程卻反映了當時環境下眾多人的遭遇,實為可悲。

三、佃戶瞎鹿(馮遠征飾)

佃戶瞎鹿是影片中最窩囊可悲的角色,為了幾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戲弄,他也可以賣女兒來換幾斗米給自己的母親治病。

盡管已經活的如此無下限,但他還是沒有在這場災禍中活下來,最後偷驢不成,一頭栽進了燒著開水的鍋里,留下了兩個孩子和他的老婆。

馮遠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災民,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只要能活下來

馮小剛在《一九四二》里他沒有自己的態度,一切讓觀眾來定奪, 「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飾,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實的場面還原給觀眾,裡面從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細節描寫,看似黑色幽默,其實是深深的悲哀。

據說當時馮小剛找到劉震雲說想要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連劉震雲自己都覺得震驚: 他認為沒有人要看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

本片醞釀於1993年,啟動於2011年10月,最後馮小剛在最冷的五個月中完成了拍攝。因為是逃難題材的原因,整個劇組群演最多的時候高達六百多人,最少的時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轉場廂車兩百多輛,完全的拉鏈式拍攝。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龐大的團隊,他們在細節上所作出的努力卻十分令人動容。

比如在重慶的拍攝部分主要是國民黨和宗教人士的活動場景,這條街道是由攝制組設計,重慶市政府出資修建的。修建完成後,攝制組去現場後簡直被驚呆了,這些建築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築來修建的,店鋪里所賣的東西也都是實物。

後來這條街也成為了重慶的著名景點:民國街。

攝影組印象最深刻的是難民扒火車的那場戲,為了有一個好的拍攝效果,拍攝組從山西轉移到東北終於找到了一個1942年美國產的火車頭,而且還能開。

可是光有火車頭沒有車廂也不行,於是製片部門又根據當時的難民 歷史 照片製作了逃難時的那種拉貨用的平板車。

拍攝時是在東北零下20多度的情況下,當地群眾還好心提醒劇組,不要用手摸鐵,不然真的撕不下來。可是為了呈現真實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於是戴手套的去摸鐵,沒戴手套的就去摸木頭。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車行駛過程中、火車頂上還坐了幾百個群眾演員的拍攝情況。攝影指導呂樂說,這輩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當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關於火車的六分鍾前前後後一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最後呈現的效果來說是值得的。

以喜劇見長的馮小剛此生最想拍的一部電影,就是這部極其沉重的災難片——《一九四二》。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馮小剛的情懷之作,他試圖借一場70年前的人間災難來反思國人的人性與救贖

然而電影上映以後,票房卻票房一敗塗地,與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後馮小剛拼了命的拍商業片還債。

一部電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為唯一尺度來衡量,但,票房卻能反映大眾對於電影所表達的內容和傳達的情懷的接納度和認同感。

很多網友看了預告片就炮轟馮小剛, 指責他「發國難財」,引發國人的共鳴,賺國人眼淚。 果然也應了劉震雲當年那個擔憂:沒人要看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這個幸福的年代,人們早已習慣迴避苦難。

張國立回憶,因為《一九四二》票房慘敗,馮小剛甚至掉了眼淚。當他問馮小剛是不是因為啟用了他才導致票房慘敗,馮小剛的回答很令人感動, 都不是這樣的原因,但反而正因為票房的落敗,觀眾對苦難的敬而遠之,他更覺得自己應當拍攝這么一部電影。

馮小剛打造 一九四二 的這份情懷,縱然無法和 歷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它是一段回憶,也是一代人的苦難回憶,看過的人都說好,卻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後旁白念起:「十五年後,這個小姑娘成了我娘,當我記事起,就沒見她流過一滴淚,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這四個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災難的沉思。

都說亂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還是生靈塗炭。

馮小剛的深刻在於沒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災,而是把觀眾的視角引入了人禍。雖然大飢荒是天災,可其中亦有相當大的人禍因素。

《一九四二》非當下的災難,卻時時在我們生存的環境里重演,人性總是在爭奪,卻不能給每個人鞭策。

中華民族是一個遭受過苦難的民族,近代以來中華大地上演過無數的悲劇,有的之於國,有的之於家。

如今那個流民賊寇,是非顛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我們眼前的是新時代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但是我們不應該遺忘災難,應該直面災難,正視災難,反思災難,才能免於災難。

③ 1942劇情介紹

《一九四二》劇情簡介:

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飢荒。老東家叫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陝西逃荒的人流。

三個月後,到了潼關,車沒了,馬沒了,車上的人也沒了。這時老東家特別糾結,他帶著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下來,可是到了陝西,自己的親人全死了。於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東家此時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

老東家轉過山坡,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別哭了,小姑娘對老東家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老東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

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

(3)1942河南大飢荒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一、影片介紹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

2013年,該片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二、角色介紹

(一) 范殿元(張國立 飾)

他原本是河南延津的一個地主,家境殷實、兒女雙全。因為災民「吃大戶」,他的萬貫家財付之一炬,兒子也被殺。從此他帶著老婆、女兒、兒媳婦以及長工栓柱離鄉背井。

一開始他以為只是短暫的躲災,路上還不忘救濟其他人。但隨著逃荒日久,妻死子離的現實讓他萬念俱灰,最終他孤身一人逆著逃荒人群,向家的方向走去。

(二 )蔣介石(陳道明 飾)

抗戰時期的中國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 、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他帶領政府、軍隊和整個中國在災難深重的1942年艱難前行。對外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對內,他一方面評估豫北會戰,不斷調整策略,另一方面號召富商給河南大飢荒的災民捐款。

(三)李培基(李雪健 飾)

1942年1月,他臨危受命成為中華民國河南省政府,面對受災的河南人,他痛心疾首,面對官場的各種弊端,他深感無力,甚至只能屈從於潛規則。

(四)安西滿(張涵予 飾)

他是一名傳教牧師 。當災難來臨的時候,他覺得時機到了,他希望能像當年的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那樣幫助著災民逃離苦難。他每天就騎著自行車遊走在鄉間,苦口婆心的為災民灌輸宗教信仰,犧牲甚為珍貴的糧食只為了能給死去的災民做超度。

(五)老馬(范偉 飾)

老馬是一個廚子,在逃荒路上他的命運轉折很大 。這個與爐灶為伍的伙夫,經歷了從伙夫到法庭庭長,再到與人販勾結,再到成為日軍俘虜的人生起落。

(六) 瞎鹿(馮遠征 飾)

他是范殿元的佃戶。他木訥遲鈍卻又在生計上處處算計,為的是養活上有病娘、下有兒女的一大家人 。自幼喜愛木工活的他,拉得一手好胡琴,也正因為這音樂上的共同愛好,與傳教士安西滿結為了生死之交。

(七)花枝(徐帆 飾)

花枝是瞎鹿的妻子,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堅強、現實,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憑借自己護犢的本能一路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價地堅持。

(八)白修德(阿德里安·布洛迪 飾)

他是美國《時代周刊》駐重慶的戰地記者,來中國原本是為了采寫獨家新聞,但隨著不斷深入河南災區腹地,所見所聞深受震撼,他決心要把真實情況告訴中國政府,為此不惜以身犯險。

④ 1942里最後結局的時候 字幕里顯示 星星不願意再回延津 不願意再見到認識的人 這是為什麼 她為什麼不願意呢

因為星星丟失了自己的身體和尊嚴,從而不願意麵對所認識的人。

《一九四二》取材於1942年發生於河南的大飢荒,講述的是中國人民的苦難。1993年,馮小剛經王朔推薦看了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後,就萌發了將其拍成電影的願望。此後劉震雲一直不斷的修改《一九四二》的劇本,甚至推翻重寫。

劉震雲表示就創作來講,劇本中的這些人物好像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自己對他們產生了感情。在創作的時候,劉震雲把劇本落實到人物身上。他表示《一九四二》的主題是人,是千千萬萬最廣大的人民,他們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4)1942河南大飢荒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作為一部商業故事電影,《一九四二》的結構完整,情節飽滿。電影的改編很好地將故事性與紀實性合二為一,主次分明、有條不紊。這部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成人禮 。體現了中國電影藝術的良心和道德感,超越了中華民族的普適情感。

馮小剛拍這部電影具有杜甫式對民生的悲天憫人,也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艱的情懷。《一九四二》是對人在生存底線之下對人性和文化還能保持多少的拷問,幸運的是,導演還是力圖保持著一些人性的溫暖和人的尊嚴。

⑤ 馮小剛的《1942》很想看,1942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本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場災難。太平洋戰爭進入第二年,中國抗日戰爭處於戰略相持階段,此時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兩條線索展開:
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展現他們的掙扎和痛苦,他們的希冀和憤怒。
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並最終導致了自己失敗的命運。
主題詮釋
1、本片的主題是「人」,是千千萬萬的最廣大人民,他們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他們像大地和大海一樣默默地決定著歷史的走向。落實到人物身上,就是「俺娘是誰」,「她從哪裡來」。
2、本片是對民族頑強生命力的悲壯謳歌,逃荒的浩大人群孤立無援地在大地上涌動,災難如山,壓碎了無數生命,但是,在最艱難、最慘痛的時刻,人心中不滅的善、勇氣和人性尊嚴愈發閃耀著眩目的光芒,人是卑微的,人也是高大的,他們在殘酷的命運中鎮靜地存續著希望和夢想。影片結尾,失去了所有親人的老東家,碰到一個失去所有親人的小女孩,老東家認她當了孫女,他們成了親人——當老東家拉起小女孩的手,沿著山路往故鄉走時,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動力,得到了最有力的闡釋。接著是字幕:十五年後,這個小姑娘成了俺娘。
3、在中國電影娛樂化傾向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本片嚴肅的主題,對歷史的追問,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關懷,構成一部極具社會責任感的作品。

⑥ 一九四二為啥是馮小剛的痛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苦難。只有當我們揭開歷史的傷痕時,才能洞悉潛藏於下的不屈精神。

今年的新冠病毒疫情,給全國人民敲了一次警鍾,在繁華的現代文明之下,是脆弱的社會架構。

若干年後,我們會記得這一場國家救援。但同樣是天災,1942年,中國河南發生的大飢荒,卻早已泯滅在世人的記憶里了。

2011年,馮小剛取材自劉震雲的同名紀實性調查體小說,拍了一部爭議巨大的災難片電影——《溫故一九四二》。

01、偶然的來源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出版後不久,在某個七月的下午,王朔把劉震雲的這本小說交給馮小剛,說道:推薦你看劉震雲的這本中篇小說,最好能拍成電影。

於是,在經歷了近二十年的打磨之後,馮小剛於2012年將其搬上熒幕。

這是一部一反馮小剛喜劇風格,在上線一開始就飽受巨大爭議的電影,觀眾中好評和差評兩極分化嚴重。

有人稱贊它還原歷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有人認為馮小剛純粹是拿他來惡心人,賺爛錢;針對這兩種說法,馮小剛都沒做出具體回應。

但就票房來看,馮小剛只是堪堪收回了成本。

02、崩潰的,不止是災民

老一輩的河南人里有一句順口溜,叫:水旱蝗湯,河南四荒。

前三者指的是水災旱災蝗災,而最後一個卻指的是一個人:抗戰期間,時任河南最高軍事指揮官——湯恩伯。

所謂的「湯」就是說湯恩伯上任後,進行了刮地三尺的斂財,如同害蟲般禍害鄉里,而一九四二的故事,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

1942年的中國大半國土早已淪喪,日軍大舉進犯河南,恰逢當年大旱,旱災過後又是蝗災,莊家顆粒無收。

逼急了的農民闖入老東家范殿元家裡吃大戶,迫於戰爭壓力,沒了糧的地主范殿元趕著馬車,裝好僅剩的口糧,攜家帶口的加入了逃荒的人群之中......

三個月後,經歷了艱難險阻的范殿元終於逃到了潼關,可糧食沒了,馬車沒了,連親人也沒了,只剩下他一個孤家寡人。

於是,范殿元停下了腳步,決定不再逃荒,他開始往回走,不想活了,只想死的離家近點。在一條荒路上,撿到一個喊了他聲爺爺的小女孩,電影走向終結。

劇情很簡單,沒有太多的彎彎繞,以白描的手法平鋪直敘。馮小剛力圖還原一個血淋淋的事實,但在人物刻畫上,卻選擇了循序漸進的方式逐層推進思想深度。

老東家范殿元,舊時的地主代表人物,住在有家丁護院的堡壘里,但當受災的農民叩開范殿元家大門的那一剎那起,就預示著社會秩序的搖搖欲墜。

天災之下,傳統的階級壁壘如同窗戶紙般一捅就破,為了活命,底層要拉著上層一起下水。

在被洗劫之後,范殿元攜家帶口加入了難民的隊伍,往日高高在上的地主形象不復存在,社會秩序完全崩塌。

而這,卻才是絕望的第一步。

在向災民傳教的天主教士安西滿,原來自信滿滿地前往人群中,懷著改變一切的心態而來。

他用一塊餅收買瞎鹿讓他拉二胡,為死者做彌撒,宣揚天主教,卻在一場日本人的轟炸之中險些送命。

失落中他回到了教堂,卻發現被改變的只有他自己。沒錯,信仰崩潰了,災荒面前,信仰不能當飯吃,更不能讓人活下去。

隨著劇情的推進,賣兒賣女的場景開始出現。為了換生路,地主女兒星星把自己賣給了謊稱被服廠的青樓。

史書上三言兩語寫就的「歲大飢,人相食」的場面,出現在了白修德的照片之中,這代表著中國人最看重的天理人倫的崩潰。

經濟基礎的喪失致使了社會上層建築的全面崩塌,困苦的災民,一點點泯滅著最後的希望。

「老哥,山西還有活路嗎?」「山西有活路,可我沒有活路了。」范殿元絕望地往回走,從精神上早已失去了剛上路時「給我十年,我還是地主」的鬥志。

03、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一千萬河南災民,不是個小數目,難道所有人都不聞不問嗎?

顯然不是。影片中,除了老東家逃荒的一條線索之外,還有上層的一條線索。可我們卻看到了什麼?

河南省長李培基找到第一戰區司令官蔣鼎文,希望他減免三千萬擔糧食的軍糧稅負,但蔣鼎文說「災民餓死了,這個地方還屬於中國,要是當兵的餓死了,我們就會亡國。」

蔣鼎文說的話乍一聽的確很有道理,但他卻將軍隊和人民對立了開來,軍隊到底是為誰打仗?是為中國人打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但蔣鼎文畢竟只是軍人不是政客,蔣介石下的命令,他只能遵守。

李培基無奈,只好前往重慶見蔣介石,蔣介石邀李培基一起共進早餐。

剛坐下,陳布雷就前來匯報情報,從斯大林格勒講到開羅會議,從蒙哥馬利說到羅斯福,一下子就把李培基嚇住了,按李培基的原話說「他們說的哪一件事都比我這要大。」

早飯還沒吃完,蔣介石就登上了前往印度的飛機,無法插嘴的李培基只好把災情資料呈報給陳佈雷,讓他擇日匯報。

大敵當前,蔣介石作為中國最高統帥,不可否認的確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因為戰爭的成敗決定著民族的命運。

誠然物資匱乏,軍需緊張,但他一味地想要粉飾太平而非積極救災的態度,著實讓人憤懣不已。

一方面我們看到,直到白修德的照片洗出來刊登上美國《時代周刊》,蔣介石才開始被動地發放救災糧。

然後,不疼不癢地抓了幾個貪污犯槍斃了,做給災民看,做給外國媒體看,表明政府在「積極地」救災。

另一方面,為了迎接美國總統特使,蔣介石發動重慶市民,連夜趕制中美國旗,冒著日軍轟炸的危險對美國人夾道歡迎,想藉此撈一把自己的面子。

但里子都沒了,還想要面子?到底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罷了。

1942年豫中會戰,日軍區區五萬軍隊把蔣鼎文四十萬大軍打地大敗而歸,紙是包不住火的,蔣介石政府終究還是腐敗到了頭頂。

「培基,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
「政府統計,一千零六十二人。」
「那實際吶?」
「大約,三百萬人。」
蔣介石和李培基的最後一段對話,道出了河南受災的實際境況。

當災荒來臨,最後一點希望消失之後,曾經聯系萬千人的紐帶消失了,民族意識不再存在,無力組織的國民政府,恰如孫中山先生所言「四萬萬中國人,一盤散沙。」

⑦ 《一九四二》中花枝賣掉自己孩子的時候,為什麼沒哭

對於我們這些00後可能都不知道1942年發生了什麼,在沒有《一九四二》這部電影之前,我對她的印象只是歷史書中的大飢荒,然後自從在電影院中看到了《一九四二》這部電影,然後我才對,當年中國大地的情況有了些了解。

讓孩子記住自己的母親,記住母親的愛和不捨得。她已經沒有辦法了,如果跟著她,女兒肯定會死,但是把它賣掉的話,還有一線的生機,在面臨生與死的抉擇是一個母親已經毫不猶豫的把生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孩子,災難之所以是災難,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她們一直帶著希望,一直往前走著。

希望我們能夠記住,災難的苦,懷著一顆,憐憫他人的心,好好的生活下去。

閱讀全文

與1942河南大飢荒電影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好萊塢國際電影節是野雞 瀏覽:36
歐洲中文字幕電影片 瀏覽:150
電影八子講的是什麼戰爭 瀏覽:311
趙麗穎演的電影大全 瀏覽:386
電影尋夢環游記電影免費大全 瀏覽:586
筷子兄弟電影歌曲大全 瀏覽:356
愛國電影上甘嶺觀後感400字 瀏覽:165
電影同喜片尾曲的音樂 瀏覽:865
周星馳賭聖穿越的電影 瀏覽:25
電影韓國在線中文 瀏覽:861
美女與寵物電影大全下載 瀏覽:405
除暴電影免費觀看網站 瀏覽:191
台灣老電影1973 瀏覽:384
大叔幫幫我電影結局 瀏覽:669
新宿事件新電影完整版中文 瀏覽:614
電影錄音和音樂錄音的區別 瀏覽:825
電影女主角平野美由紀 瀏覽:946
韓國電影r級演員 瀏覽:45
有什麼好看的催淚愛情電影 瀏覽:744
愛情公寓3在線觀看南瓜電影 瀏覽: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