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演小品和演電影的不同
樓主,我是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畢業。
你這個問題怎麼說呢?
小品?我們姑且就叫舞台劇吧?因為是在舞台上演出。這點您同意吧?
舞台劇的表現形式比較特殊。和觀眾能產生共鳴。
觀眾能切實的感受到舞台上鮮活的人物形象。
還有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舞台劇的劇情是連貫的,不要cut,也聽不見導演喊:「預備,開始!」只要大幕一拉,劇情已經開始了。這對我們演員來講,是個挑戰,因為要考驗演員的基本功,就是「聲樂,台詞,形體,表演」簡稱:聲台形表。最關鍵的是,演員演這樣的戲很過癮,能直接感受觀眾的反映。當演員在舞台上的一個「包袱」(就是噱頭)抖的很成功的話。你會傾聽到觀眾的掌聲。當然,這是我處於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和您說。如果哪個演員真是這樣的感覺,那麼他一定「跳戲」了。就是不投入了。真正好的演員在演舞台劇的時候,是完全投入的,是完全進入劇作家所提供的人物的規定情景當中的。只有在謝幕的時候,看著全體觀眾起立為你喝彩,那個時候,我們會體會到:「演員是幸福的。」還有就是,舞台劇的表演環境和觀眾席都在一起。因為觀眾席和舞台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演員的形體方面應該相對的誇張。這樣觀眾才能看清楚。還有燈光,「燈光是舞台的靈魂」。燈光可以營造出很多很唯美的場景。就像著名話劇導演焦菊隱先生在人民藝術劇院拍《茶館》時,他用了三個「耳燈」來營造那個動盪的時代,灰灰的,朦朦的,效果很好。樓主如果喜歡舞台劇,那麼焦菊隱先生導演的《茶館》你是一定要看得。這個是焦菊隱先生的顛峰之作。這裡面的演員最精彩的就是於是之先生了。哎呀,我說得挺亂的。樓主見諒。本來想睡覺了,看到這個問題就沒睡。您將就吧。舞台劇就說這么多了。
電視劇和電影……這個,有篇很有名的論文叫做《鏡頭前的微相表演》,說的就是舞台劇和電視電影之間的差別。我簡單說說吧。我們經常會在看一篇影評的時候,看到這樣的字眼:大全,小全,中景,近景,特寫……這些都是只有影視劇才有的專有名次。沒聽說拍話劇還有切景別的。(當然把話劇成影像資料有時會用多機拍攝,期間不免得會給某個演員特寫,但是那個也是通過不同位置的攝像機單獨拍攝,然後再插到整個影片裡面,而並非是有導演在下面喊著:「停!給他來個特寫……」這樣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了)。還有就是影視劇是由很多的部門共同完成的。經常提到的有「攝錄美服化道」。演員在表演時就要考慮到「景別」了,特寫就是特寫,不能有太大的動作幅度,否則就出畫了(出鏡頭了),大全就是大全,要求表演時的形體稍有誇張(否則全景看,只有一個小黑點了)。還有,影視劇現在還有後期配音一說的。(雖然國家倡導同期聲電視劇,但是有些演員的「台詞」不行,攝制組的資金也不夠,只能後期配音……)這個先說這么多,明天我再來補上。很多的差別……睡覺去了啊,實在是有點睜不開眼睛了。見諒。
『貳』 馮鞏導演的喜劇電影,小品與影視的結合,為什麼很多人說很失望
大家都知道喜劇之王周星馳,然而,讓老百姓樂開花的小品大腕馮鞏,也不遜色,2018年他導演的喜劇電影《幸福馬上來》在大陸上映,裡面的美女帥哥也是一堆堆,馮鞏可能無法跟馮小剛相比,但是,他以自己的風格拍攝的一部喜劇片,雖然沒有火起來,但是也沒虧本吧!今天得心帶大家走進這部特殊風格的大陸喜劇電影!
5.很多人也都在質問:演小品的為什麼也來湊熱鬧?男主馬尚來這么樂於助人的動機是什麼?賈玲夫妻每次吵架只要男主出現挨打就行?全片幾個糾紛調解也看不出來男主有什麼用,問題莫名的開始,莫名的解決,還出現莫名其妙的功夫,整部片子都在尷尬的搞笑,而且一群北方爺們講四川話,聽著別扭死了。最後,劉昊然的角色存在是幹嘛的?存在的漏洞太多了,有人能告訴我嗎?
6.今年看過的最無聊最尷尬的電影沒有之一:在電影里穿插小品段子如果還不算可怕的話,那小品段子里一句重慶話一句普通話一定可以讓你絕望。馮鞏老師領銜的諸位喜劇演員沒毛病,能看出來大家都拿出了上春晚的態度在表演,一把年紀拍動作戲也真的很敬業了,缺點太多就不評了,最後想說的是,劉昊然真的只是客串,全部鏡頭加起來不超5分鍾,但是宣發把他p在海報那麼重要的位置,不難推測是什麼居心,18歲的小劉還是很美好,馬曉的完成度可以了。
『叄』 觀眾最討厭的小品演員
蔡明。
小品最不喜歡蔡明,刻薄,生硬,做作的風格讓你全身上下不舒服,特別是與郭達同台,無不是嘲弄與高傲,特討厭她,沒有一個讓我舒暢快樂的作品。
蔡明早年經歷:
蔡明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主任醫師,她自幼酷愛文藝,曾是中央電視台銀河少年合唱團的演員。上小學四年級時,北京電影製片廠為籌拍《海霞》在全國選「小海霞」,蔡明成為候選人之一。初中畢業後,在父親的支持下,蔡明進入了北影廠演員劇團。
1973年蔡明被導演謝鐵驪選中在影片《海霞》中飾演童年海霞。 1976年蔡明到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工作,成為當時北影廠年齡最小的演員。同年到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班學習,兩年畢業後回廠。
從1983年開始,蔡明慢慢結識了丁秋星。蔡明15歲進北影廠劇團工作,21歲那年,在一次團拜活動中遇到了丁秋星。丁秋星從蔡明的同事那裡要到了她拍戲所在地的地址,遇見了正在拍戲的蔡明,每天都能收到丁秋星的來信,戲拍完了,她收到了丁秋星整整100封情書。
『肆』 為什麼演短劇的不能演電視劇
演短劇的演員完全可以演電視劇。實際上,許多演員正是在短劇、小品、舞台劇等表演中錘煉了演技,進而成功轉型到電視劇和電影領域。不過,可能存在一些情況,使得某些演短劇的演員在電視劇領域的表現並不突出,這並非是他們不能演,而是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短劇和電視劇在表演方式和節奏上存在顯著差異。短劇往往時長較短,情節緊湊,要求演員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展現角色特點和故事情節,因此表演往往更加誇張和直接。而電視劇則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深入展現角色性格和故事發展,表演風格相對更為細膩和自然。如果演短劇的演員無法適應這種節奏和風格的變化,可能會在電視劇中顯得格格不入。
其次,角色塑造的深度和廣度也是一大挑戰。短劇中的角色往往比較單一,性格特徵明顯,易於被觀眾記住。然而,在電視劇中,角色通常具有更為復雜的性格背景和成長經歷,需要演員具備更強的角色塑造能力。這就要求演員不僅要有扎實的表演功底,還要能夠深入理解角色內心,呈現出更加豐富和立體的形象。
最後,市場接受度和觀眾期待也會影響演員在電視劇領域的表現。有些演員在短劇領域積累了大量的人氣,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和形象定位。當這些演員轉型到電視劇時,觀眾可能會對他們的表演有過高的期待,或者難以接受他們在不同類型作品中的差異。這種市場反饋可能會影響演員在電視劇領域的發展。
綜上所述,演短劇的演員並非不能演電視劇,而是需要面對多方面的挑戰。只要他們具備足夠的表演才華和適應能力,完全可以在電視劇領域綻放出新的光彩。實際上,許多優秀的演員正是通過不斷嘗試和突破自我,才在演藝事業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伍』 過去的著名電影演員他她們不紅卻很著名這話不矛盾嗎紅和著名還有區別嗎
還記得那個憑借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錢》而家喻戶曉的小品男演員小沈陽嗎?十二年後的今天,他卻說:「小品我放棄了」。
誰能想到,依靠小品出現在大家視野並被人們所熟知的他如今竟然決定不再出演小品,而是選擇走上演員這對他來說並不平坦的路。
而在這個互聯網飛速更新的時代,他選擇拋開了讓自己火遍大江南北的小品演員身份,開始向影視圈進攻,他開始跨界唱歌,拍電影。
他接了成名後的第一部電影《三槍拍案傳奇》,從導演到演員無一不是實力派。閆妮、孫紅雷,倪大紅,然而即便是如此大的陣容,豆瓣評分卻並不理想。
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這部電影不是他演藝事業的終點,而是拋開小品演員身份的起點。他選擇繼續走在這條演員路上。
之後他拍了《大笑江湖》、《河東獅吼2》、《怪盜歐陽德》等一系列電影,但無一例外都沒有太大的反響和很好的口碑。
究竟是演技問題還是劇本問題,在那個眾人嘲笑著喜劇演員沒有出路的時候,他似乎也陷入了屬於自己的迷茫階段。
那個曾經集萬千成就於一身的小沈陽,他的一切名利,終究在一部部不起眼的電影中沒落,他從神壇跌進了谷底。
有人說他選擇了一條錯誤的路,也有人說他親手將自己的前途葬送,無一不在反對他走上演員的路,他本可以繼續出演大家喜愛的小品,甚至選擇作為一個歌手用他獨特的富有天賦的聲音演繹不同的歌曲,可偏偏選擇了一個並不擅長也幾乎看不到前路的路。
但如今痛定思痛的他,小沈陽依舊登上了《我就是演員》的舞台,在節目采訪中,小沈陽直面回應了自己的演技問題,說到自己來這個節目就是為了學習提升自己,他希望在《演員3》中給大家帶來一個全新的自己,將自己的位置定位在演員上,在這里學會如何演好一部戲一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