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埃米爾·強寧斯的生平簡介
埃米爾·強寧斯(1884-1950),本名TheodorFriedrichEmilJanenz,著名演員,德國默片黃金時代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出生於瑞士羅爾夏哈,童年時隨父母來到德國。曾到馬克思-萊因哈德表演學校學習。1914年開始走上舞台和銀幕,拍了第一部電影《木乃伊的眼睛》。1916年在恩斯特·劉別謙導演的《復仇》中演出,後來很快成為德國最著名的電影演員之一,是無聲電影時期很有才華的性格演員。他主演的影片有:《安娜·博萊恩》、《丹敦》、《最卑賤的人》、《蠟像陳列館》、《偽君子》、《浮士德》等。其中《最卑賤的人》一片被公認為是早期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作。
1926年他接受了美國派拉蒙公司的聘任到美國拍片,主演了《最後的命令》、《肉體之道》、《愛國者》、《父親的罪惡》等片。其中因主演《最後的命令》和《肉體之道》而獲第一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被稱為「開國影帝」。有聲電影出現後,因英語不行而被迫回到柏林。回德後拍的影片有:《藍天使》、《破碎的杯子》、《老國王和小國王》、《歐姆·克呂格爾》等。其中只有《藍天使》較為成功。二戰中,他的表演博得了納粹的好感,1940年被委任為德國當時最大的電影托拉斯公司的領導人。二戰後,他因曾與希特勒合作而被開除公職,不再從事演藝事業 。晚年在奧地利度過。1950年,身患癌症的強寧斯在家中辭世。
B. 喬治·梅里愛評價
喬治·梅里愛之所以在電影史上享有「戲劇電影之父」的尊稱,源於他對於將戲劇藝術引入電影領域的獨特貢獻。他的一大標志性做法是將舞台劇中的精彩片段轉化為銀幕上的視覺盛宴。梅里愛強調演員們在無聲電影中的表演,採用誇張的動作和手勢,而非復雜的面部表情,這種風格鮮明且富有沖擊力。他對光線的運用也獨樹一幟,傾向於採用自然光線來營造場景,賦予電影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
梅里愛的拍攝手法也極為獨特,他將攝影機放置在舞台對面的專用房間內,然後全神貫注、不知疲倦地記錄下整個戲劇的每一個細節。他的這種精心構圖和連續拍攝方式,不僅保留了戲劇的原始韻味,還開創了電影拍攝的新紀元。他的努力不僅提升了電影的藝術性,也對後來的電影製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的來說,梅里愛通過將戲劇元素與電影技術的完美融合,不僅推動了電影藝術的發展,還為無聲電影時代的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看體驗,奠定了他在電影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喬治·梅里愛,1861年12月8日生於巴黎,1938年1月21日卒於巴黎,羅培·烏坦劇院的經理。
C. 求大神介紹一下默片(即無聲電影)的歷史。還有為什麼默片至今仍具有持久魅力
一、默片興起:
無聲電影(或稱默片),就是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技術發明於1860年左近,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把電影影像與聲音配合的想法,幾乎是與電影本身俱生的;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電影都是默片。可是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語言;默片年代,亦被稱為「銀幕年代」。
二、默片大師:
巴斯特·基頓創作出來的喜劇電影其實更符合銀幕美學,他完全靠動作挑動觀眾神經,不願以凄婉的故事博得同情;他在銀幕上做觀察者,引領觀眾的目光,觀察、等待、思索,在動作中抓住身邊一切可利用的東西,抗擊對手,脫離險境。而他永遠平靜,無表情的臉,好似一張空白的銀幕,觀眾可以根據主角的境遇,將自己的希望與害怕敷上去。這個小人物不斷向我們宣示著最簡單,也最有力量的道理:不論自己被如何巨大的困境圍攏,人們總應找准方向,看過去,抓住跳躍的時機,將自己投向風暴中心,靠智慧勇猛地穿越過去,最終迎接風平浪靜的勝利時刻。
代表作:《將軍號》
三、默片的衰落
起始於上世紀20年代末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當時正值有聲電影興起,無聲電影開始衰落。進入30年代,有聲電影黃金時代漸入佳境,並於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達到最頂峰,從此,無聲電影只存在於人們的懷舊中。
四、恆久的魅力
卓別林的無聲電影雖然沒有對白,但是演員的肢體表演輔助每個情節發展時特有的一些字幕,形成流暢簡潔的無聲語言,一看就懂。他的影片的另一種重要的語言就是音樂,卓別林為自己的很多影片編制各種風格的音樂,音樂往往貫穿影片始終。而且,曲調、節奏、色彩與畫面反映的環境和情節、人物心理完美配合。卓別林的早期配樂節奏明快、逗趣,看似漫不經心的情節主題下卻搭建著復雜的結構。在他的早期電影中,可以看出他對於電影表現手法的不斷摸索。卓別林很早就注意到音樂在電影中的表現,並利用音樂來描繪場景,並進行時空的過渡。例如在影片《狗的生活》中,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而且每個情節高潮的連接都產生了內在的關聯性,片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有音樂的伴奏,不論是從兩名搶劫犯手中奪回錢包,還是眾人哄搶扭打成一團,甚至警察加入到混戰之中時的搞笑神態,以及流浪漢和歌女埃德娜、流浪狗「斯凱普」幸福生活在一起的輕快節奏,那種跳躍的音符穿插人物的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都在風格迥異的同時銜接流暢的音樂旋律,串聯在一起,整體上一氣呵成。
在卓別林的每一部經典影片中,都會有一個主題旋律,要麼詼諧,要麼歡暢,要麼舒緩到悲傷或者是激情到悲壯,每一個場景每一段音樂每一個音符都如同釘子,把電影的主題緊緊地連接在一起。那些主題旋律常常在影片一開始就出現並貫穿始終,或結合許多散落在影片其他地方的不同音樂段落,或改變配器,生動表現出畫面中的人物肢體語言和情緒變化。如《發薪日》中的主題曲由兩組管樂輪奏,在逐漸變調上升的行進中匯聚到一起,呈現出工地里忙碌的節奏。忽然,曲風在飄忽委婉的弦樂中發生改變,手執鮮花扭捏躲閃的夏爾洛登場了——這是一個卑微但富有生氣的建築工人。旋律繼而在工頭由困惑不解變為嚴厲呼喝的神情中回到主題,為人們展現出夏爾洛和工人們如雜技般緊湊而有序的工作場景。漂亮女人的出現,使得兩段不同風格的音樂開始交替更迭,並通過建築工地中的道具,描繪了一段令人驚奇而又忍俊不禁的午餐休息時光。
聲明:以上資料大多來源於網路搜索
D. 世界上第一部無聲電影誕生於何國
應該是法國。第1部無聲電影誕生於法國,那時候法國是發達的工業國家。由法國拍攝的《火車進站》這部電影是全世界第1部無聲電影,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電影,從這時候開始就出現了電影。拍攝地點位於法國巴黎。
E. 世界第一部無聲電影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
據IMDB上的權威論證,英國的Louis Le Prince才是真正的世界電影之父,他在1888年就成功在銀幕上放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只有短短2秒鍾,卻比法國盧米埃爾的《工廠大門》還早3年,同年他又做出了另一部2秒鍾的電影《Traffic Crossing Leeds Bridge》 (1888),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盧米埃爾的《工廠大門》(1891)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看來大家的觀念應該改改了,不是盧米埃爾也不是愛迪生,而是英國的勒普林斯(1842-1890),
難道第一部電影可能是有聲的么??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
據IMDB上的權威論證,英國的Louis Le Prince才是真正的世界電影之父,他在1888年就成功在銀幕上放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只有短短2秒鍾,卻比法國盧米埃爾的《工廠大門》還早3年,同年他又做出了另一部2秒鍾的電影《Traffic Crossing Leeds Bridge》 (1888),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盧米埃爾的《工廠大門》(1891)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看來大家的觀念應該改改了,不是盧米埃爾也不是愛迪生,而是英國的勒普林斯(1842-1890),
難道第一部電影可能是有聲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