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球的電影有多少流派 各流派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
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Formalism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法國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它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開始的,一種以直接記錄手法為特徵的電影創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尚.胡許與美國的大衛.梅索。這些倡導者自言他們的靈感來自蘇聯的吉加.維多夫的「電影真理報」,較大的差別在於真實電影的事件更完整與單一,因此更具有劇情片的情節。製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攝真實生活,不事先寫劇本與用非職業演員,影片由固定的導演、攝影師與錄音師三人完成為其特點。法國與美國的真實電影最大不同在於法國可讓導演介入,如尚.胡許的《夏日記事》(1961),而美國的真實電影則強調導演置身事外,不幹涉事件進行。這樣電影拍攝手法要求導演能准確的發現事件與預見戲劇性過程,攝制動作要敏捷與當機立斷,而這種方法必然限制了題材的選擇方向,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實電影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給一般劇情片的創作提供一個保證最大限度上的寫實性。高達在他很多電影裡面進行主觀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實電影的方法。
第三電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與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其具體主張由古巴導演費南多.索拉納斯與奧大維.傑提諾在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世界電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們稱資產社會依其封閉與被動的藝術觀所拍攝的電影商品為「第一電影」,作者電影、巴西新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強調個人經驗的作品為 「第二電影」,「第二電影」是第一電影的一條出路,但是已是體制的極限,而在革命中產生,與體制對抗的電影則是「第三電影」,亦可稱為解放電影與游擊電影。這兩位導演強調「第三電影」必須是製作體系無法吸收,且異於體制的須要。在《邁上第三世界電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攝影機是影像/武器的無窮徵收者,放映機則是一秒發射24格的步槍。」
巴西新電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運動,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創造有地方色彩的電影文化,以掙脫外來,尤其是北美電影文化的主導形式。他們對於國家、社會現實的觀點較為犀利,美學原創力亦非常豐富。最早以葛勞伯.羅恰領導的電影合作社方式經營,重要導演還有魯伊.蓋拉、尼爾森.皮瑞拉等。他們的電影既反映了社會現實,也極力尋求大膽甚至古怪的美學風格,如羅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錯的成績。巴西新電影曾被激進左派批判為太重美學意義,並在發展上與電影工業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觀眾仍然較喜歡重娛樂的商業電影,對於新電影較不接受。1964年巴西軍事叛變,檢查制度變嚴,而重要創作者如羅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電影運動沒落。但巴西新電影對於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以電影運動有不少的影響。
德國新電影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1950年代西德隨著經濟的復甦電影亦蓬勃發展,但內容逃避現實,貧乏單調,1950年代末到 1960黏代初電影業陷入低潮,連國際影展的參加資格也沒有,受到當時法國與英國等國家新電影的影響,便產生了德國新電影。1962年的「奧伯豪森」西德短片電影節中,有26位導演一起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發起人大都是只拍過短片的年輕導演,宣稱要與傳統電影決裂,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並且從陳規陋習、商業夥伴與某些利益團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不過宣言運動開始的前三年由於資金缺乏,只拍出一部電影。1965年取得政府協助,成立「青年德國電影管理委員會」資助青年導演拍片,到1967年總共拍了20多部電影,並在國際影展中獲得肯定,因此德國新電影聲名大噪。但這初期的德國新電影並沒有法國新浪潮那種輕松放任的感覺,反映的世界不是豪無希望,但也沒有明確出路,因此在國內不受歡迎,很快又限入危機。1975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出現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資助法作了更改,變得有利於青年導演;電視台開始資助年輕導演拍片;1971年之後,德國創辦了自助性的電影攝制與發行機構「作家電影出版社」與「新德國劇情片製片人工作協會」;美國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國新電影並開始投資。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出現許多人材:法斯賓達、荷索與溫德斯等。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富有特色,在國際上也獲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國內仍不受歡迎,於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狀態。1979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復興,這得力於法斯賓達的《瑪麗布朗的婚姻》與雪朗多夫的《錫鼓》在國內票房上成功,使德國新電影擺脫國際上得獎而國內不賣座的局面,1979年之後運動聲勢更為浩大,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
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
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意象派電影工作者企圖利用有關性質的視覺和聽覺細節,使鏡頭與聲音的累積,為一個場景或整部影片帶來更大的意義,而不需用直接陳述的方式。意象派電影不止是純粹抽象或韻律的電影試驗,而是企圖成為一種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溝通經驗(通常是詩意或抒情的)。
實驗電影 Experimental film
從193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非商業電影,這種電影主要是用16厘米膠片拍攝的短片,沒有傳統的故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就其藝術實質而言,是有聲電影時代的前衛電影。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中期是實驗電影的萌芽時期;二次大戰後,實驗電影有了新的發展,雖然中心仍在美國,但是在英、法、義大利和一些歐洲國家也相繼展開拍攝實驗電影的活動。1960年代中期地下電影運動蔓延到西歐之後,人們絕少使用實驗電影一詞,而代之以「地下電影」。
㈡ 世界各國最受影迷推崇和喜愛最多的著名及知名電影導演,分國家來排行的話,有哪些呢
暈了剛開始以為是知名電影和知名導演,白寫了那麼多字。
弗蘭克·達拉邦特(肖申克的救贖)斯坦利·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遊) 大衛·林奇(穆赫蘭道) 蒂姆·伯頓(剪刀手愛德華) 昆汀·塔倫蒂諾(低俗小說)史蒂文·斯皮爾伯格(ET)、史蒂文·索德伯格(性謊言錄像帶)、詹姆斯·卡梅隆 (泰坦尼克號)、凱瑟琳·畢格羅(拆彈部隊)、馬丁·斯科塞斯(無間行者)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 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不可饒恕)、克里斯托弗·諾蘭(記憶碎片)一時間就想到這些。後面的是成名作和代表作,很少注意到導演,畢竟是幕後工作者, 每個人都喜歡不同的電影風格不可能排行啊,除非按電影票房排了
凱瑟琳·畢格羅目前唯一的奧斯卡的最佳女導演,唯一總是最牛X的嘛,而且那一屆奧斯卡還是和她的前夫(當時還沒離婚)詹姆斯·卡梅隆一起競爭的最佳導演。女權主義的代表之一啊。還有一個索菲亞·科波拉(迷失東京)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女兒,尼古拉斯·凱奇的堂妹想不出名都難啊。
㈢ 世界最偉大的20位導演有哪些
1、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於1946年12月18日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猶太人血統,電影導演、編劇和電影製作人。
代表作品:《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侏羅紀公園》、《林肯》等。
㈣ 重要的電影流派的代表導演
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導演
戈達爾 代表作 精疲力盡
特呂弗 代表作 四百擊
超現實主義電影代表導演
布努埃爾 代表作 一條安達魯狗 自由的幻影
㈤ 世界最偉大的20位導演排行榜
美國權威電影網站THEY SHOOT PICTURES, DON'T TNEY(簡稱TSPDT)評選出20名最偉大的亞洲導演,來自日本的黑澤明、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包攬前三名。不過中國導演總計10人全部上榜,占總量的一半
黑澤明被譽為「電影天皇」,尤其四五十年代在世界影壇中大放異彩,他執導的作品如《羅生門》、《七武士》、《用心棒》、《亂》等不僅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中榮獲獎項,還向全球觀眾輸送了三船敏郎、志村喬這樣的表演大師。
來自中國香港的王家衛排名第四,位居中國導演之首。拍戲緩慢,台詞意識流的王家衛無論拍攝任何題材都能讓觀眾一眼辨認出這是他的作品。與杜可風的搭檔也讓王家衛的影片總是充滿一種後現代的迷離氣質。他的風格不僅在亞洲范圍內獨樹一幟,也深刻影響了西方文化體系下的導演。201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導演巴里·詹金斯就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是王家衛的鐵粉。
榜單中除了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大導演張藝謀、李安、陳凱歌之外,還有一個出生於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導演悄然入榜,他就是費穆。出生在上海的費穆自幼博覽群書,精通多國外語。由他拍攝,梅蘭芳主演的《生死恨》被譽為「中國現代電影的先驅」。生不逢時,費穆的一些其他作品在當時並沒有獲得很多肯定,其中《小城之春》就是一部被低估的傳世之作。戰火和操勞讓費穆的生命停留在45歲,但他留下的藝術遺產是永遠不會被磨滅的。
附完整榜單:
1.黑澤明
2.小津安二郎
3.溝口健二
4.王家衛
5.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6.薩蒂亞吉特·雷伊
7.侯孝賢
8.楊德昌
9.宮崎駿
10.阿彼察邦
11.成瀨巳喜男
12.張藝謀
13.李安
14.賈樟柯
15.大島渚
16.蔡明亮
17.費穆
18.今村昌平
19.陳凱歌
20.胡金銓
㈥ 世界電影流派的劃分
1,第三電影
第三電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與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其具體主張由古巴導演費南多.索拉納斯與奧大維.傑提諾在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世界電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
2,巴西新電影
巴西新電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運動,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創造有地方色彩的電影文化,以掙脫外來,尤其是北美電影文化的主導形式。他們對於國家、社會現實的觀點較為犀利,美學原創力亦非常豐富。
3,德國新電影
德國新電影New German Cinema。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1950年代西德隨著經濟的復甦電影亦蓬勃發展,
但內容逃避現實,貧乏單調,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電影業陷入低潮,連國際影展的參加資格也沒有,受到當時法國與英國等國家新電影的影響,便產生了德國新電影。
4,直接電影
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
5,意象派電影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意象派電影工作者企圖利用有關性質的視覺和聽覺細節,使鏡頭與聲音的累積,為一個場景或整部影片帶來更大的意義,而不需用直接陳述的方式。
㈦ 世界十大電影導演
世界十大電影導演排行
找電影網收集整理 發布時間:2007-08-17
1.世界十大電影導演排行第一位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這是毫無爭議的,再難找到一位導演在商業與藝術間游刃有餘,把商業與藝術結合的天衣無縫.他的電影不失娛樂,同時兼備極高的藝術性,而更多的則是人文關懷,這就是他區別於好萊塢另兩為超級大導盧卡斯和卡梅隆的地方.
2.喬治·盧卡斯 這是對各位大導演的訪談記錄.星戰公映那年,郎·霍華德23歲,「當電影結束時,我一句話沒說,走出劇場,又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買票,又看了一遍。」他後來成為盧卡斯的弟子,出師後導演了《魔繭》、《阿波羅13》、《美麗心靈》等科幻影片和科學家傳記片。
那年,詹姆斯·卡梅隆也是23歲:「看《星球大戰》讓我驚喜得要尿褲子。我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天哪,誰做的?我告訴自己,嗨,伙計,我也要拍這樣的電影。我就這樣辭去了卡車司機的工作。」7年後他導演了科幻巨片《魔鬼終結者》,又過10年拍了《泰坦尼克》。
那年,彼得·傑克遜只有15歲:「看《星球大戰》改變了我的一生。多麼神奇,又多麼貼近我們平凡人的人生,那是外星,可一樣臟兮兮,很親切。」眾所周知,長大後,他導演了《指環王》三部曲。
那年,斯皮爾伯格31歲:「那些特效跟真的一樣,讓我眼花繚亂。我愛死它了。故事好演員也好。」他本來就是盧卡斯的好友,兩年後,他接連導演了《第三類接觸》、《E.T》、《侏羅紀公園》、《迷失的世界》、《人工智慧》、《少數派報告》等科幻大片,《世界大戰》等等.
那年,雷德利·斯科特40歲:「看了《星球大戰》,我傻眼了。我對我的製片人說:『我們還等什麼?這么棒的東西居然不是我拍的。」他急起直追,兩年後導演了《異形》,又過三年拍了《銀翼殺手》,在影史十大科幻片中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一。
3.雷德利·斯科特 斯科特是位才華橫溢的大導演,他的《銀翼殺手》和《異形》位列影史最經典科幻電影第一和第四.近年他的《角鬥士》掀起了史詩片浪潮,《黑鷹墜落》其高超的鏡頭語言,剪輯水準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人說他帶動起好萊塢的史詩風潮,也親手用《天國王朝》毀掉了史詩片.然而,有多少人看過導演剪輯版的《天國王朝》?
4.彼得·傑克遜 《指環王》成就了傑克遜,傑克迅造就了《指環王》.他的《指環王》達到了既巧奪天工而又渾然天成的境界,完美這個詞也許最適用於《指環王》三部曲.
5.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在藝術道路上堅持不懈的他成為銅臭的好萊塢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不可饒恕》開始,佳作不斷,給影迷們帶來了一次次心靈的洗禮.
6.馬丁·西科塞斯 隨便挑選他的幾部代表作中的一部就能使他名留影史.但是每每在奧斯卡搬獎典禮上看見他失落的背影,總是有些悲傷.
7.奧利弗·斯通 最倍受爭議導演恐怕非他莫屬了.
8.詹姆斯·卡梅隆 將老詹排這么後也非本意,只是他近10年不拍故事長片實在另人失望.
9.呂克·貝松 他的電影總給人以似好萊塢而又非好萊塢的感覺.詭異這個詞我覺得最能形容他的電影.
10.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畢竟他多年沒有佳作問世了,但是《教父》影響至今不衰。
來自:http://www.digdvd.cn/html/movies/20070817/656.html
㈧ 世界著名電影和導演
我不知道年份了,也不清楚類型,就說說導演跟作品,你自己可以去搜一下
《野草莓》 1957年 、《第七封印》 1957年、《處女泉》 1960年、《呼喊與細語》 1972年、英格瑪·伯格曼
大為·格里菲斯 《一個國家的誕生》
阿巴斯 《櫻桃的滋味》
斯皮爾伯格 《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紫色》、《拯救大兵瑞恩》、《幸福終點站》、《ET》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 《關於為母親的一切》、《對她說》
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 《雲上的日子》
費里尼
基耶斯洛夫斯基《人員》(Personnel) 1975 、《生命的烙印》(The Scar) 1976、 《影迷》Camera Buff 1979 、《機遇之歌》(Blind Chance)1982、 《永無休止》(No End) 1984 、《十誡》(The Decalogue) 1988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1991、 《藍》(Blue) 1993 、《白》(White) 1994 、《紅》(Red) 1994
㈨ 世界各國有哪些可以代表本國的著名導演
我覺得張藝謀可以代表中國導演,電影方面,張藝謀的《紅高粱》獲得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在國際國內都十分轟動,還有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十面埋伏等作品,都是很有影響力的優秀電影,另外,2008年,張藝謀導演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也是震撼了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