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趙亮的個人信息
趙亮,生於遼寧,從魯迅美術學院畢業後,在北京電影學院繼續深造,期間拍攝了《告別圓明園》(1995)、《紙飛機》(1997-2001,榮獲第三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TIDF)國際影帶競賽優等獎)、《城市場景》(2004,榮獲2006年德國卡塞爾紀錄和錄象藝術節金鑰匙獎和德國奧本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在江邊》(2004-2005)等多部紀錄片。他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活動影像藝術家和攝影藝術家。2007年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開幕後,出任活動影像工作室總監。《罪與罰》由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出品,於2007年9月在國內首映,作品《罪與罰》2007年在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上獲最高獎「金氣球獎」。
作品《上訪》09年戛納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趙亮自1996年開始拍攝這部紀錄片,因對上訪人的狀態感興趣而拍攝,其後堅持了12年,直到北京奧運會後完成拍攝。
由中國導演賈樟柯監制的電影《完美生活》、執導的影片《河上的愛情》以及中國導演趙亮的電影《上訪》,原本計劃參展第58屆墨爾本國際電影節,但由於主辦方准備在電影節期間播放介紹從事民族分裂活動的「世維會」主席的紀錄片,甚至邀請其出席電影節開幕式,兩位中國導演隨即決定退出本屆電影節,並撤回參展影片以示抗議。
Ⅱ 求趙亮電影
不是太小眾,是因為我們根本看不到知不道找不到,我們能看的只有垃圾與和諧
Ⅲ 在一起的幕後製作
總導演:顧長衛
著名攝影師、導演;曾拍攝《孩子王》、《紅高粱》、《霸王別姬》、《菊豆》、《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紐約秋天》等多部影片;2003年其導演作品《孔雀》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2007年導演作品《立春》獲得羅馬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由章子怡、郭富城、濮存昕、蔣雯麗等眾多明星參與的最新導演作品《最愛》將於2011年上映。
導 演:趙亮
資深紀錄片導演,拍攝多部優秀紀錄片作品;《紙飛機》
(1997-2001,榮獲第三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TIDF)國際影帶競 賽優等獎);《城市場景》(2004,榮獲2006年德國卡塞爾紀錄和錄象藝術節金鑰匙獎和德國奧本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罪與罰》 (2007年在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上獲最高獎「金氣球獎」);《上訪》(2009年戛納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
Ⅳ 求導演趙亮的電影
告別圓明園,紙飛機,城市場景,在江邊,罪與罰,上訪
Ⅳ 電影《紙飛機》簡介
《紙飛機》 Paper Plane
影片類型:生活/反毒
出品公司:瀟湘電影製片廠 南通電視台
導演:劉新 江平
編劇:施琪 高昀 劉新 江平
主演:娜仁花 牛犇 吳京安 周笑莉
影片簡介:
阿晨因染上毒品,導致丈夫離異,家境困頓,只得和兒子亮亮信進了爛尾樓。
阿晨吸毒敗露,被送往戒毒所。深愛媽媽的亮亮折了很多紙飛機,拚命朝戒毒所圍牆內扔去:媽媽我是亮亮,我想你、我愛你、我等你……
痛苦而自責的阿晨在戒毒所自殺未遂,被送進了醫院……
同學本能的歧視,徒有四壁的「家」又只有孤寂和挨餓,充滿委屈的亮亮對媽媽是愛恨交加……
在老師、民警和社會的關懷下,亮亮明白了:媽媽最困難時,也最需要亮亮。於是,一封封信裝著一架架紙飛機、一份份愛和思念,再次「飛」向阿晨……
媽媽回家了,陽光下的洗車行,生活有了亮色。但毒梟老五找上了門……
幕後:
《紙飛機》以「關愛自己、關愛家人、遠離毒品」為背景,由觀眾非常熟悉的電影演員、「駿馬獎」最佳女演員娜仁花和「童牛獎」優秀兒童演員牛犇在劇中聯袂演繹了一段催人淚下的母子深情。
該片由執導電影《真情三人行》而獲「童牛獎」優秀故事片和優秀兒童演員兩項大獎的劉新和江平聯袂執導。出演母親的娜仁花為了更好地把握角色,專程到戒毒所體驗生活。
亮亮的扮演者牛犇雖然只有13歲,但7年前即已考進上海銀都藝校學影視表演。去年,他和導演劉新在《真情三人行》中初次合作,一舉獲得「童牛獎」優秀兒童演員稱號。
娜仁花憑借在影片《天上草原》中耐人尋味的表演而獲得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駿馬獎」最佳女演員獎;也因為她是今年「金雞獎」最佳女演員獎最有實力的角逐者。雖然,她最終無緣「金雞」,但是,「娜仁花」這個名字卻喚醒了許多觀眾的記憶……
娜仁花出生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市一個普通的蒙古族家庭。「娜仁花」,在蒙古族語里,是「太陽花」、「向日葵」的意思。1976年,還在上初一的娜仁花,被電影《戰地黃花》劇組「一見鍾情」,開始了她的星途。1978年,娜仁花在影片《乳燕飛》中扮演女主角——活潑可愛的體操運動員。為拍這部電影,小娜仁花專門在國家體操隊體驗生活半年,每天清晨5點起床練功,到最後,都不知自己是來拍電影的,還是來練體操的了。但是,汗水的付出之後,是初嘗成名的喜悅。此後,娜仁花被調入西影演員劇團做了一名專業電影演員。後來,她先後主演了《叛國者》、《大地之子》、《馬可·波羅》等3部電影。
娜仁花1982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在校期間,她又相繼主演了電影《無聲的雨絲》和《湘女瀟瀟》,後者獲得第三十六屆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堂吉訶德獎」。1986年,娜仁花畢業並留校在表演系做了一名教師。這期間,她主演了電影《戰爭讓女人走開》,並獲得1988年上海電影「小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4年,娜仁花在英國進修畢業後,應邀回國主演的第一部電影是《黑駿馬》,這也是娜仁花第一次主演自己本民族題材的電影。在片中,她和蒙古族著名歌星騰格爾飾演一對草原上青梅竹馬的戀人,卻終不能「有情人終成眷屬」。去年,她又成為好朋友塞夫、麥麗絲執導的《天上草原》中的女主角寶日瑪,再次成功塑造了一位外表溫良而內心像草原一樣寬廣的蒙古族女性。
娜仁花是個很有激情,又能吃苦的演員。在《天上草原》中,有一場戲是這樣的:當兵的弟弟騰格里臉被燒傷後,蒙著面裝成陌生人回來看望哥嫂,喝了一碗水後離開。茫茫的雪地,寶日瑪看著已走遠的騰格里的背影,喊道:「我有一個弟弟,叫騰格里,跟你一樣是當兵的……」這樣一種情感的宣洩,娜仁花以飽滿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喊完後,娜仁花說她有一種被撕裂、瘋狂的感覺,缺氧,似乎要暈過去了。
近年,娜仁花在國內還主演了一部20集的電視連續劇《靜靜的艾敏河》,她在劇中扮演一位扶養了3000個孤兒的蒙古族母親,這位母親像河流一樣靜靜地流淌自己寬厚的母愛。娜仁花是個愛思考的演員,因此很想演一些內心復雜的人物。接下來,她將在一部反映都市女性題材的影片《美麗的上海》中,扮演一位主任醫生,一個事業成功但情感孤獨的單身女人。
娜仁花身上那種游牧民族四海為家的意識,使她從來不在乎地域的差異,只要那個地方有她喜歡做的事情,她就義無返顧地去了。近年來,她拍攝了大量介紹中國民俗風情、優秀文化的紀錄片,其中包括《草原游牧民族》、《中國導演張藝謀》、《秦始皇》、《長城的秘密》、《三峽大壩工程》等。娜仁花愛孩子,也表現在她對職業的選擇上,她現在是美國兒童電視台國際部的導演、藝術顧問兼製片人。
Ⅵ 紙飛機的基本資料
導演: 趙亮攝影::趙亮
類型::紀錄片
語言::國語
上映日期:2000年
:
Ⅶ 誰能說說趙亮紀錄片《紙飛機》里的那些人物
最可惜的就是王藝濃了,二十幾歲的青年,正值青春就因為毒品引發腎衰竭生命垂危,最後去世。紙飛機的名字就是他提的,男孩說叫紙飛機的故事吧,紙飛機那麼想飛,它也能飛,但是飛得不遠,一生只能飛一次。
女性面孔叫梁陽,女孩說:讓我重新選擇一下,我還是吸毒,我不知道要幹嘛。母親和朋友們都勸她戒掉,但是她還是找了各種理由拿著錢跑了。
因為家庭不好,童年不幸才吸毒,這是他們每個人的答案,但是片中父母的焦慮與擔心他們沒有看到。
或者他們也像紙飛機一樣,短暫飛翔。
影片《紙飛機》記錄了一群年輕人在北京的故事。他們為了理想和自由離開家鄉去面對社會價值觀的動盪與遽變。他們選擇搖滾音樂,帶著些許質疑與失落,持續對抗著。他們有的開始葯物上癮,有的尋找畸形的情愛,生活也因此變得搖擺不定。這部引人深思的影片,鎖定的是怪異的朋克音樂人族群作為主角。
導演的攝影機隨著他們的日常生活一路跟拍――來到北京的街頭、跟著他們回家、去到不同的官方拘留所。這是一群帶著曖昧的生活價值觀、不清楚自己究竟為何而活、為何而戰的彷徨年輕人,葯物才是他們生活里唯一永恆的確據。
作者用冷靜、平等的態度記錄了這群年輕人的生活經歷,其中既無道德譴責的意味,也並非在獵奇一種特殊的邊緣生活方式。他只是直面了對象的存在,不動聲色地展示給觀眾:這是他們的選擇,以及為此選擇所付出的代價。
Ⅷ 趙亮的相關介紹
獲夏威夷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中國獨立紀錄片電影節獨立精神獎」的影片《上訪》在第3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放映,這部記錄中國大陸訪民遭遇、拍攝期長達12年的片子,為時2小時的國際版和長達5小時的導演版分別在本周放映。周五放映後,該片導演趙亮更到場與觀眾對話。
趙亮:關於和被拍攝者關系,他們就像我的朋友一樣,我在拍攝過程中也像生活一樣的常態,當你看到這些人每天那種狀況,可你一直是個半遠不近的旁觀者狀態,其實對我心裡頭也是非常殘忍的事情。
觀眾:這個在內地也是敏感話題,公映之後有沒有人找你「聊天」?
趙亮:我自己非常小心,因為膽子比較小,所以能把這個電影一直繼續下去。國內在宋庄有個獨立電影節我們第一次放過之後,後來經過退出墨爾本電影節事件國內媒體又大量報道。兩個月前,在網上關於這個電影的消息全部封鎖掉,(片中)小娟上一個月給我打電話說,地方政府找她說不要跟我說太多話;他們(警察)會通過一個藝術機構側面了解我這個人,但至今他們也沒有直接找我「喝茶」。
71年出生於遼寧的趙亮有紀錄片作品《紙飛機》、《告別圓明園》、《在江邊》、《罪與罰》、《上訪》等,曾獲06年德國卡塞爾紀錄和錄像藝術節金鑰匙獎;07年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氣球獎」,以及一個世界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9年《上訪》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
趙亮周五在會場接受了本台記者的專訪。
記者:拍了這么多年,你覺得訪民這個群體境遇有沒有什麼改變?
趙亮:我只能說……真的至少沒有更好,現在好像壓迫得更厲害。
記者:有什麼特別原因么?
趙亮:氣候……氣候不好。
記者:這些年,你心裡的壓力有什麼不同?
趙亮:對我來說是越來越釋然,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沒有錯,那種恐懼隨著年齡增長應該會減少吧!
記者:拍攝訪民對你個人有什麼改變?
趙亮:那當然,我這么多年接觸這些事情,對一些社會問題、對人、對社會方面還是學到很多東西,像一個社會大學。
記者:希望通過這個片子改變公眾什麼樣的看法?或對訪民群體有什麼幫助?
趙亮:我覺得這不是對他們(訪民)的幫助,了解這樣的事情是對國民每個人的幫助。
在隨後香港國際電影節和香港法國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合辦的研討會上,導演趙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於建嶸從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帶大家走進中國獨有的上訪現象。
對於為訪民帶來眾多侵害和苦難的截訪制度,於建嶸認為根源是中央用信訪衡量地方官員政績的「一票否決制」,有地方政府甚至制訂文件進京行賄以「消號」減少登記的上訪個案。
於建嶸:趙亮電影中苦難的根源在什麼,它是制度性不是個人性,所以你才感受那麼多老百姓怎麼有那麼多苦難,這個被抓了,那個被送精神病院了,不是每個地方官員喪心病狂,而是這個體制使他們必須這樣做,信訪制和共和建國、管理國家的體制是一致的,它不停給地方施壓,不停把權力集中,在這種壓力體制之下,當然會發生趙亮所說的那些問題,沒有選擇。所以很多老百姓到北京去正是為獲得某些安慰。我們做過統計,他們送上去多少材料,多少有迴音?千分之二。這么一個有很多嚴重問題的體制,但並不會杜絕人們上訪,連信訪局原來的主任也上訪、警察也上訪,明明知道這種上訪沒有用,老百姓還選擇上訪,說明什麼?趙亮電影中出 現的那種鏡頭,實際上是制度性的博弈,其中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還有信訪的民眾,博弈在非常復雜的環境下進行,他們都是制度的犧牲者。
Ⅸ 音樂片《放牛班的春天》,用心找共鳴,憑什麼豆瓣評分9.3
很少有音樂電影做到如此境界,站在大眾的評論角度看,豆瓣評分高達9.3分,確實很讓人佩服。但是也有很多人說這部電影一點都不動人,這分兒也未免太虛高了,完全沒有體現“教化”的動人之處,小男孩的歌喉也相當有限。只能說那個年代還沒有《芝加哥》,沒有《和聲》,才讓可憐天生不懂什麼是劇情的法國人得到這樣殊榮。憑什麼豆瓣評分如此之高呢?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這也可以說是一部論如何教育的影片。一個失意的音樂家和一群調皮的男孩的音樂故事,很動人,最喜歡裡面最小的那個孩子。結尾有淚點,教育可不簡簡單單是體罰那麼簡單,可見一個表面愛搗蛋的孩子都有心中解不開的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永遠不要說永遠,凡事皆有可能。故事情節並不復雜,但是越簡單的事物往往越有直指人心的深刻力量。總有一種純粹的感情讓人熱淚盈眶,溫暖人心。
Ⅹ 有沒有誰看國一部叫紙飛機的電影
紙飛機 (2003) 導演: 劉新 / 江平主演: 牛彝 / 娜仁花 / 肖雄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 國語上映日期: 2003有沒有誰看國一部叫紙飛機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