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視表演與話劇表演區別在哪
關於影視表演和話劇表演的爭論一直不休,那麼影視表演和話劇表演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
一、影視表演與話劇表演概念
1.1影視表演的一般概念
其實所謂的影視表演,就是由演員(既是擁有表演技巧的人)扮演劇本中設定的各種角色,然後在攝影機前表演劇本中的情節的藝術。而影視表演與戲劇表演同屬於表演藝術的范疇之內,兩種表演形式具有共同的基本規律。影視表演繼承了舞台表演(既戲劇表演)中許多的適合於在影視表演方面使用的原則和方法。然而影視表演,又和戲劇表演不同的是。戲劇表演的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更加的直接,而且與現場觀眾交流,戲劇演員的表演是觀眾接受了的最後形象。影視演員的表演,則是通過大銀幕。間接地與觀眾進行交流,而且影視演員在攝影機前的表演,更不是觀眾們感受到的,並接受的最後形象。因為電影銀幕上,演員的最後形象,必須經過攝影藝術的處理,並由電影導演運用蒙太奇等一些藝術手段進行再創造才能完成的。特別是電影藝術擁有的紀實性、綜合性、時間與空間觀、各種蒙太奇技術以及電影特有的生產過程,才能把影視演員的表演,呈現在公眾面前。而這樣更為影視表演帶來了種種特點與要求。影視表演要求真切、自然和生活化。而且影視劇在現場的拍攝是以分鏡頭的方式進行的,所以要進行影視表演的演員在現場,為了能夠達到一種劇本中所需要的角色的狀態,就要盡可能地努力去消除理性的對待自身的支配,從而才能達到角色的感性的最佳狀態。同時還要求影視演員具有鏡頭感,以及要適應電影的非連續創作等。
1.2戲劇表演的一般概念
「戲劇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曲、話劇、歌劇、舞劇等的總稱。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
戲劇表演就是指由演員(既是人),扮演角色塑造劇本中要求的人物形象,創造人物性格,展示心理活動的表演藝術。而且戲劇要在一個具有假定環境的空間里(既是劇場舞台)進行演出,而且戲劇演員的表演不只是在空間上受到限制,還有時間上的制約。所以演員必須按各個場面向戲劇即將結束時的高潮前進,戲劇表演就要求演員一旦登上舞台, 不管演員的台詞量有多大,舞台行動有多少,都必須一氣呵成,將整場戲演完,這就要求了戲劇演員在自我控制方面必須較為持久。不然對於具有連續性的戲劇表演,演員就會無法應付。戲劇表演藝術生存的空間,就是具有假定性的舞台。在劇場里的戲劇表演與假定的舞台環境的關系,以及對於戲劇舞台技術性的要求,使表演中的假定性因素可以被戲劇表演相對穩定接納的。而正是因為戲劇表演的這個假定的生存空間(既舞台),也使得戲劇演員在表演技巧和自身條件方面必須具備一些素質。一個戲劇演員必須具有可以變化和受過訓練的嗓音。因為在可以容納幾百,或是幾千人的劇場里,演員的嗓音必須宏亮到要讓劇場里所有的觀眾都能聽到。而且戲劇演員還必須知道,在數量龐大的台詞里,哪些詞是需要強調,又要如何強調的。戲劇表演對演員的形體也有一定的要求,因為如果一個演員的嗓音洪亮,身體也足夠靈活,那麼這個演員的實際年齡在前排座位以外就看不出來了。這個演員在戲劇表演中可以扮演比自身實際年齡小20歲的角色。因為戲劇演員的身體,始終是整個暴露在觀眾面前的,所以戲劇演員必須能以某種精確的程度,對自己在舞台上的形體動作加以控制。因為在舞台上的戲劇表演不同於現實生活。
二、人物,性格
在影視劇拍攝時,往往不會按照劇本的順序來進行,演員的表演經常是碎片的切斷式表演,導演隨意組接這些鏡頭,以敘說故事。但是這容易導致演員出現大的情感斷裂和落差。
對比來看,話劇演員在排練過程中,就比較幸福。
他們是按照故事情節一步步走下來,還可以一遍遍的揣摩人物,靠近人物,形成最終人物。話劇演員的情感隨劇本的順序起伏,一般不常有大的情感斷裂和空白。但影視演員,需要在一開始,拍攝第一個鏡頭時,就得是最終完整的人物狀態。
不過,每個演員在拿到劇本的時候,都需要去做劇本分析,無論是在影視表演還是戲劇表演中。
因為劇本分析可以讓演員清楚地確定人物的總目標、分場目標、內心獨白,知道自己的角色在這里想要的是什麼。分場目標能給演員動力,只有知道自己此時需要做到什麼,角色才能活著。這樣演員才不會陷入可憐自己的情緒中,這只會讓觀眾厭煩。
另外,假如接到一個經典角色,話劇演員可以創新,但是要始終把握好微妙的「度」,不能超出觀眾的接受力。相較之下,影視演員在創新空間上,更自由。
三、重拍VS排練,試演
在演話劇的時候,演員要不斷的排練,一直重復的台詞和內容,容易讓人麻木。
對話劇演員來說,很難但是一定需要達到的一點就是,一直保持初次入場排練時的想像力。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影視演員身上。他們最常聽到導演說的一句話,就是「再來一條」……因為可能燈光沒有調好、可能對手忘詞。影視演員也一樣會陷入疲憊,很難一直保持新鮮感。這時,就需要梅斯勒技巧中的「活在當下」來進行自我調節。
影視劇拍攝,少不了道具。戲劇表演也一樣。不過有時候,話劇演員在舞台上拿著一個杯子,觀眾並不會過多注意,意識不到這有什麼重要性。但是假如是在影視表演中,劇本里沒有設定,導演也沒有安排的情況下,影視演員自己在細節處做了功課,准備了什麼出彩的小道具,這就是演員讓自己脫穎而出的創造力。說不定導演和攝影師會很喜歡你的小心思,單獨給你的動作一個特寫鏡頭。
⑵ 戲劇、電影、影視區別
電視表演藝術和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在創作任務的要求上應該說基本上是共同的。那麼,電視表演藝術的特點是否與戲劇、電影表演藝術有著相同之處呢?它們之間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電視表演藝術與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在其最主要的特點上應該說與戲劇、電影表演藝術是完全相同的。這一特點就是它們都是一種「化身成角色」的藝術。
前面已經談到無論是戲劇、電影還是電視表演藝術的創作任務都是要創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並使之具有審美的價值。而這一創作任務的完成則只能是通過演員自己粉墨登場,通過自己現身說法,設身處地去扮演角色,最終達到「化身成角色」這樣一個途徑來達到。 「化身成角色」之所以成為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藝術的最為主要的特點,是由於它指出了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中所要解決的最主要的矛盾:即演員是以其自身為載體,使之變為劇本中之人物,表現出另一種性格,成為另一個人物,最終以此為媒體,使觀眾從中領會其審美之價值。
我國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對於演員創造的特點有一句十分精闢的藝訣。這句藝訣就是:「是我非我,我是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從這句藝訣中,它論述到了「是我」——演員在進行創造,而所創造出來的角色,則已經是「非我」了,而所謂「非我」也就是說化身成為角色了。雖然作為角色的載體的我還是我,但他已經成為角色,而並非原來的演員的「我」了。另一方面,它又從演員的創作任務角度提出要「裝誰像誰」,無論誰扮演角色,都應該達到「神情畢肖」的境界,也就是要達到「進入角色」,「把自己和所扮演的人物融為一體」,並且把他「再體現」出來,達到「裝誰就像誰」的程度。從這一幅對聯似的藝訣中,我們可以看出:它把表演藝術是由演員來扮演角色,而最終必須是化身成為角色的這一特點十分辯證地表述了出來。
由於戲劇、電影、電視表演藝術都具有由演員來扮演角色,並且要「化身成角色」這樣一個主要的特點,因此也就必然出現在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藝術中相同的另一個特點, 即演員在創作中是運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來現身說法,在自己的身上塑造出藝術的人物形象這樣一個創作特點。
電視表演和戲劇、電影表演一樣,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的創作永遠是在虛構與假定的條件下進行的。盡管電視劇在攝制的過程中和電影一樣可以更多的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拍攝,但它也不可能完全是真實的。例如:即使在真實的環境中拍攝戰爭場面,用的也不可能是真槍實彈;而雨中的場面,則往往是得用灑水車來完成。何況電視劇的拍攝也不可能完全離開攝影棚里的虛假的布景。在一些室內連續劇的拍攝中就更是如此。而更為主要的是無論戲劇、電影還是電視劇中的戲劇情境則完全是虛構的,演員就必須要能夠把這種虛構變為令人可信的真實。演員之間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境之中則可能成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敵、情侶等等。還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虛構的故事情節,都需要演員把它創造成為藝術的真實。因此,電視表演和戲劇、電影表演一樣可以說都是一種「弄假成真」的藝術。這就要求演員要能夠「以假當真」,「假戲真做」。只有這樣才能使觀眾信以為真。
然而在電視表演中,有些特點則與戲劇表演不同而與電影表演相似。它們與戲劇表演不同之處首先是電視和電影演員與戲劇演員在藝術創作整體中的地位與作用有著不同之處。在戲劇中,演員可以說是中心,戲劇演員的表演是藝術創造整體的完成。在戲劇演出中,導演的構思主要是通過演員的表演來實現,所以在演劇藝術的創作中,往往會聽到「導演應該死在演員的創造之中」這樣一句話。舞台美術等藝術部門的創造,盡管在當代的演劇藝術中獨立的表現某種蘊涵的成分越來越大,但仍然不能離開為演員的表演創作服務這一前提。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開,演員就成為一個演出的主宰,演員表演的優劣,往往就決定了一個戲的成敗。所以人們也就把戲劇稱之為「演員的藝術」。演員因此也就成為戲劇演出的中心。
電視和電影的藝術創作則與戲劇有所不同,它們卻是以導演為中心,因此人們稱它是「導演的藝術」。由於一部電視劇或者是一部影片的完成是靠整體的屏幕或銀幕造型,演員的表演只是這整體的屏幕或銀幕造型中的一個元素。導演在進行創作的構思和體現自己的構思時,就不能只是「死在演員的創造之中」,他所要考慮的必須是整體的屏幕或銀幕造型。
電視與電影表演與戲劇表演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審美意識上的差異。不同的藝術品類自然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美學素質。在戲劇表演中,演員追求的是舞台表演美,而電視與電影表演中演員追求的則是畫面造型之中的鏡頭美。
突破舞台局限的首要因素是攝像機和攝影機,由此而產生了它的紀實的特性,以及蒙太奇、再造時空和運動的畫面。攝像機和攝影機是屏幕和銀幕造型中極為重要的元素,具有一種獨特的創造力,它們的參與就成為電視和電影表演美學中必須要考慮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戲劇演員在舞台上表演時由於考慮到與觀眾的距離,不可避免的要有適當的誇張甚至是變形,例如京劇的表演就因為最初是在野外的檯子上演出而逐漸形成它的不僅在表演上,而且在服裝與化裝上都十分張、並以變形的方式來表現生活的特徵。話劇表演比起京劇表演來說雖然已經接近生活了,但是由於是在劇場中演出,考慮到觀眾的欣賞要求,無論是在聲音、語言、形體和表情上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誇張成分。有時一些十分誇張和變形的動作,如慢動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這些特點運用得充分、得當恰恰就構成了戲劇演員表演上的舞台美。
而在電視劇和電影的拍攝中,攝像機與攝影機則突破了舞台的封閉性與觀眾固定的視角,可以從各個角度去拍攝演員的表演。它不僅可以把演員放在極遠的背景上,也可以非常近距離把演員的某——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腳等拍成特寫。由於攝像機與攝影機誠實地記錄下鏡頭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會無情地暴露出缺陷,能夠識別出年齡,使一切虛假的東西都一覽無余。但是,另一方面,攝像機和攝影機也可以製造出騙局。例如可以選擇適當的方位和角度來美化或醜化被拍攝的人與物體;利用光學鏡頭的不同性能
和膠片感光乳劑的化學性質,可以使被攝的物體變形;演員正常的行走或跑動,經過加工,可以變成快速的動作或是慢動作。因此,電視演員與電影演員一樣,要去適應攝像機的獨特的創造功能,掌握在攝像機前表演的特殊要求,創造出符合電視審美要求的屏幕形象。
電視、電影表演和戲劇表演在審美意識上的差異,決定了電視與電影演員必須要學會與攝像機或攝影機合作。特別是攝像機與攝影機的紀實的特性,要求演員應該是通過酷似生活中的自然形態的表演最終達到化身成為角色。同時又要時時考慮到攝像機與攝影機的特殊的創造功能,適應它、並且盡可能地去利用它,使自己的表演在屏幕造型或銀幕造型時能夠展現出一種「鏡頭美」。
另一方面,戲劇、電影和電視作為綜合藝術雖然都必然是集體的創作,都需要在整體協調的創作中才能完成。但是,戲劇演員在舞台上進行表演時相對地來說具有一種獨立性和自主性。一個戲一經排演完成,搬上舞台,演員完全是獨立自主地在舞台上進行表演。而電視與電影演員就不可能完全如此。電視與電影表演最終的完成是在剪輯台和音畫合成階段。演員在前期所拍攝的鏡頭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是給導演的屏幕和銀幕形象的創造提供了原始的資料。導演和剪輯師則還要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修正、升華,最終創造出完整的屏幕或銀幕形象。有時演員本人十分滿意的鏡頭可能被剪去了,而有些原來看來並不十分精彩的場面,經過導演與剪輯師的創造性的加工、修改,反而十分出色。即使在多機拍攝、同期錄音的電視劇的拍攝中,演員的表演的完成實際上仍然掌握在導播的導演的切換之中,最後也還是要經過導演與剪輯師的加工與創造。因此,在電視表演中,演員不可不注意自己的表演在電視和電影這一綜合藝術中的區別與戲劇演出的創作中的特殊性。
此外,由於電視、電影的製作過程與戲劇的創作過程有著明顯的不同,也造成了電視表演與電影表演上的另一個特點:即電視表演就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在創作中有連續性。戲劇演員一般來說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表演他的角色。在戲劇演出中演員可以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按照劇情發展的順序來創造自己的角色,在這個順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發展連貫、有層次、有起伏而且前後和諧統一。但是,在電視和電影表演中,由於受到時間、地點、氣候、經濟條件等種種因素的限制,拍攝不可能是按照故事情節的順序來進行的。例如:人物50年前和50年後的戲由於是在同一個外景地,往往就會安排在同一個時間里拍攝。而在戲里雖然是三兩分鍾之後發生的事,但是由於場景在不同的地方,就可能要停一段時間才能拍攝。電視與電影在製作過程中的這種特點,就必然使演員的創作無法連續進行。
還有,這種不連續性還表現在電視和電影演員必須是在短暫的、獨立的時間單位中進行表演,而不像戲劇表演那樣可以在規定的時間里,不用間斷地塑造他的角色。在電視劇拍攝中,一個場面或一個鏡頭最長的也不過十來分鍾,最短的甚至只有幾十秒鍾。但是拍攝的時間往往可能需要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天的時間。每一個鏡頭拍攝之前都要設置機位,布光照明,把一切保證拍攝成功的技術要求都准備好之後,才可能開始拍攝。但是只要攝像機一開動,演員就要能夠馬上進入角色,把這幾十秒鍾或者是幾分鍾的戲真實生動地表演出來,並且還要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如果在拍攝這一鏡頭時出現了技術性的故障,就需要演員重新拍攝這一鏡頭。有時可能要多次在等待之後反復地來拍攝同一個鏡頭。這種拍攝的無連續性,就要求演員在表演中充滿了即興性,能夠迅速、准確地進人人物的規定情境,把握住人物感覺和分寸,這樣才能使人物形象前後銜接,思想連貫。
目前,實際上已經沒有什麼只演戲劇或者是只演電影或電視的演員了。一個真正的好的演員,應該也既可以演好戲劇,也可以演好電影與電視劇。要想做到這樣,他就應該了解戲劇、電影和電視表演的這些異同之處,使自己適應它們的特點,創造出准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