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寒戰》觀後感。(整部影片沒有看懂。年齡問題吧!!!希望有人幫忙。250字就夠了。謝謝
㈡ 寒戰的影評600字
港產警匪片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誕生新氣象,上世紀80年代的黑白激斗夾雜著無厘頭佐料,槍戰設計多有浪漫化成分,功夫打鬥占據很大比例;90年代開始模仿好萊塢的痕跡漸重,格局國際化,成分科技化,槍戰專業化、軍事化,反派不乏軍閥、恐怖分子、跨國軍火商,直升機墜毀和大廈爆破等大場面屢見不鮮;2002年震撼影壇的《無間道》再一次為警匪片開辟新方向,情緒壓抑、氣氛冷峻、懸念密布,渲染高智商對抗,且伴有宿命式的情節和低落結局,都成了《槍王之王》《竊聽風雲》等跟風之作的標配。
轉眼又過去十年,輪到兩位新晉導演梁樂民和陸劍青的《寒戰》被推上風口浪尖,被冠以「十年最佳警匪片」「港產警匪片革新之作」等稱號。依筆者之見,十年最佳等硬性指標當然需要見仁見智,但梁陸兩位編導為挖掘警匪片新魅力做出的積極努力,通過影片不難一目瞭然,他們迫切想要「開宗立派」,甚至有勇氣淡化以往賣座警匪片的兩個最大優勢。
一是簡化了警察破案的抽絲剝繭,弱化了傳統意義上最出懸疑效果的一環。影片看似頭緒繁瑣,一波三折,其實具體到破案幾乎是手到擒來,一查出黑火葯的成分,就順藤摸瓜找到罪犯大本營,一發現「環境特徵」的線索,內鬼的身份頓時毫無疑問,而且這些證據還並非主角拚死爭奪或神機妙算得來,完全出自辦案的既定流程(接了案子,該化驗的總得化驗,該發現的肯定會發現),幾乎不包含智力挑戰,沒有本格破案的恍然大悟,也沒有希區柯克故事的柳暗花明——「抓壞人、找內奸」帶來的驚奇效果不多,顯然並非劇本不佳,而是梁陸另有醉翁之意。
其二是更改了港片慣有的武力設定。論動作場面,對預告片里飛車爆破滿心期待的觀眾多半要掃興,尤其是那頗具沖擊的車身斷作兩截,到了正片不過是個醉漢酒駕意外而已。壞人們不但鬥智不行,被警方輕易抓了把柄,武鬥更加不堪,除去警局內奸那一撥人,餘下都是沒幾句台詞的莽漢,完全不夠精銳的香港警察打上幾分鍾的,只需放幾個煙花就能一鍋端。而最關鍵的是,梁陸讓主角集體遠離一線戰場,副處長也好,廉政公署主任也罷,崗位職能本就和上陣搏命十分不協調,除了郭富城在交贖金時打了兩匣子彈,其餘戲份較多的角色幾乎都連扣扳機的機會都沒有,持槍破門、摸爬滾打的活兒全是配角甚至龍套們乾的。兩位老將打不動也說得過去,演過李小龍的少壯派李治廷竟也只是文職,梁陸顛覆傳統的用意就很明顯了。想想以往的警匪港片,只要帶個「動作」標簽,罕有主角不沖鋒陷陣的,即使《無間道》這樣不愛舞刀弄槍,最後還得親自上天台拔槍做個了斷。
破案駕輕就熟,打鬥點到為止,梁陸舍棄了觀眾最易先入為主的兩個看點,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向了劇力密集之處,人物關系。觀察、揣摩角色,是欣賞本片的最大樂趣,智力上的收獲不亞於一流的破案故事。片中角色紛雜,但交代起來紋絲不亂,即使你記不住每個人的名字和長長的職位,也能望過一眼就記住此人身份,加上熟口熟面的大咖雲集,只要不是進場晚了,理清相互關系毫無壓力。但同時,要猜透他們的心思卻著實是個腦力活,角色間兩兩交集甚密,台詞機鋒處處,合作與對立、欺騙與坦誠、爭鋒相對與真情流露,似是而非的揭曉中不斷引發猜測,隨著事態演進,各人立場還有搖擺和轉折,更衍生出無窮變數,交織出一條條極富張力的敘事線,組成疑雲密布又條分縷析的大網,最後收歸為一個鋪陳妥當的終點……還沒完,居然還是個開放結局。
映後查看了一些評價,發現一些女性觀眾對本片無甚好感,表示看不懂或無法投入。這不難理解,影片本質上是部男人戲,主角都是高度職業化、理性化的專業人員,表情嚴肅,行事冷靜果斷,縱有感情用事也極少袒露,台詞多用書面話,摻雜大量警用名詞、科技術語,為數不多的幾位女性也是由始至終一身職業裝,處在高強度的警務作業中,好不容易有「我幫你煮麵」的柔情一刻,也很快被急促的鈴聲打斷,許多女性觀眾熱衷的浪漫和詼諧幾乎全無蹤影,對著冷冰冰的權力角斗和腦力激盪,當然很難愛得起來。本片安排在光棍節檔期,還真是明智。
「寒戰」英文翻作「Cold War」,老外大概會理解成同名的「冷戰」,取其無硝煙戰場之意,恰好應和影片的本質訴求,表現香港警務機關的一次危機測試。以一場突發劫持事件為引子,包括警署、廉政公署和保安局等部門悉數登場,各方關系錯綜復雜,但配合有條不紊,互相協助、互相制約中,保持了打擊罪犯、內部消毒的高效運作,精簡的管理鏈、審慎的職務交接、微妙的權力制衡,又有效防止了個人凌駕於警方使命之上,這測試的結果十分喜人。
影片將香港警界刻畫成一座安撫市民的正能量製造機,這秩序井然的龐然大物是一代又一代警界元老們用心血建造,幾個不自量力的小年輕妄圖從內部搞搞震,當然勢成螳臂當車。片尾用字幕褒揚警方的表現如何出色,通常在歷史或人物傳記類影片才會採用,結合開篇強調的「純屬虛構」,不難看出,全片相當於香港警方借大銀幕開展的一次公開演習,故事雖假,卻希冀觀眾尤其是香港市民相信,其中展現的警方精良體制、維持治安的強大能力俱是真。劉德華的答記者問,梁家輝退休後對郭富城的勉勵,聽著是不是有出戲的不自然感覺?太正常了,他們本來就是在替警方念公關稿嘛。
PS.總有留言對文中寫女觀眾的部分表示不滿,只能解釋一下。
映後邀請觀眾填寫反饋表和接受采訪,一共25名觀眾參加,其中15名男觀眾和7名女觀眾給的都是好評,有3位女觀眾給了低分,並填了「看不懂」和「情節沒意思」等評價。
因為參加的是較早時候的點映,當時除了一些影評人的「交口」,還沒有任何觀眾口碑,因此這個有限的樣本給我的感覺是,這是一部比較偏向男性觀賞習慣的電影。之後行文時就談了一段這個「有些女觀眾為啥不愛看」的問題,諸位留言的女讀者既然愛看,當然不在討論之列。
何況即使按照調查結果,大部分女觀眾也是持稱贊態度的。再退一步說,世上的男女觀眾本就存在審美差異,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喜歡或不喜歡一部片,都是個人自由,品位是沒有高低貴賤的。
㈢ 寒戰2觀後日記200字
寒戰影評及觀後感
去年香港新浪潮回顧展,《點指兵兵》和《邊緣人》的導演章國明說,拍電影太累,他現在給廉政公署(ICAC)做事,對生活很滿意。作為最早涉入警匪類型片的導演,章國明的幾部作品以及翁維銓的《行規》都極具代表性,影片揭示了體制的強大,警察的形象也表現得很脆弱。料想其幕後原因,大概便是ICAC成立後,警方勢力便受到了極大限制,身份不似以往。此後,警匪片歷經了吳宇森和林嶺東們的技術革新,賞心悅目、眼花繚亂。中間更有某些狂人導演,不打招呼上街現拍,公然在油麻地警署前搞爆炸。上世紀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迅速滑坡後,《無間道》的出現有如進行一次心臟起搏,無奈軀殼朽木,回天無力。此後,香港電影直接進入了合拍片時代,多數香港導演看出了門道,爭先北上淘金,這便是戲外的游戲規則。
以這樣的電影史料陳述開篇,原因在於它們與《寒戰》有著奇特的聯系。嚴格來說,《寒戰》只是講了警方內部的權力斗爭,與匪徒們關系不大。然而,警匪片本就是一亞類型,警察跟匪徒互相充當背景的情況亦不少見。而這篇文章要論述的問題正是警匪片為何會發展到這個地步,搞到最後居然只是為了上位,權利斗爭的游戲規則,搬演起來就像內地時興的宮斗劇。
討論《寒戰》的由來,自然不能去信什麼十年來最好的劇本,因為劇本和成片本來就是兩回事。之所以會有《寒戰》,原因也出在合拍片上。有人會不解了,《寒戰》夠港味,主角裡面基本沒有內地演員,與合拍何干。答,只要《寒戰》把內地市場放在了首位,那麼,《寒戰》就不免要受到合拍片的框條限制,譬如過審。《寒戰》的主旨是宣揚香港的法治精神,塑造一個積極正面的香港形象,像金融中心以及安全城市。考慮到《寒戰》的出品方,說故事內核是左派立場加親建制派並不為過。最簡單的一條,且不說續集故事如何,這一集中的壞蛋居然主動遵守體制內的游戲規則——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莫大諷刺。不是說這樣的做法就不好,只是,拿它當影片的最大懸念,多少會讓反派顯得過於幼稚,缺乏說服力。
以反派在片尾表現出來的只手可遮天,直接做掉劉副處,遠比做這么篇「百密而一疏」的文章要容易得多。我猜想,編導沒這么干倒不是怕劇本立不起來,相反,《寒戰》要講的是
內部斗爭,沒有硝煙的冷戰,它像極了運動斗爭不斷的政黨游戲,整人、扣帽子,這確實比玩殺人滅口的戲碼要高明復雜得多,爾虞我詐,人人自危。但以《寒戰》的實際情況來看,我覺得編導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事情都搞那麼大了,還想掩人耳目說是內部矛盾,我看確實是高估了警方的正義力量,詐唬觀眾。
前三十分鍾,《寒戰》綳得很緊,梁家輝與郭富城的分裂和對峙也很出彩。沒有多餘廢話,氣氛立馬到位。相反,等到李治廷這般後生出來,《寒戰》開始啰嗦大道理,ICAC的對話戲拍得有如新老師上課,極其乏味。即便可以祭出「續集會解釋一切」的霸道理由,然而,《寒戰》遺留下來的漏洞還是太多了一些。尹子維、錢嘉樂、林家棟和安志傑,要麼有因無果,有么有果無因,四個人的線索沒有一條是理清楚的。於是,即便彭於晏的響指打得再響再脆,我腦子里想的也絕不是續集會有多勁爆。最起碼的,導演你先把這一集的東西說清楚啊,不是要比肩《無間道》么,先看看人家的完整性和流暢度……
顯然,如果讓一名觀眾去總結《寒戰》,他們得出的結論竟然會是香港警方正大光明,面對ICAC可以挺直腰桿,領導人更是很有手腕。在這個層面上,《寒戰》帶給我的失望要遠多於驚喜。即便郭富城的「香港一日游」追蹤能帶來一些親切好感,即便開頭炸影院、結尾炸龍標的細節也有怪趣味,可把電影看做一個整體,《寒戰》的模樣竟是殘缺不全的,好似那阻擊警方的煙花武器,說到底卻不知為何而放。在我看來,一部電影的最大要義不是讓主人公一字不落地將出來,更不是大打字幕去謳歌記錄。《寒戰》接連犯下了兩個致命問題,試圖讓觀眾去理解所謂的游戲規則,進而對警方持有崇高敬意——這簡直是赤裸裸的宣教片。
因此,如若有人說《寒戰》是香港警匪片甚至是港片的突破創新,這個我是不同意的。過去十年,港片有過黃精甫、彭浩翔等人,他們被寄以希望又最終落空。《寒戰》的陸劍青和梁樂民都是首次執導長片,看得出劇本上做了很多功夫,碰到這么大格局的片子,明星扎堆,製片人靠譜。從這個角度來說,《寒戰》又是值得鼓勵的。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突破的話,我覺得,《寒戰》是合拍片的一種突破,它提供了更多的解讀空間,令一個發生在香港的故事,充滿了驚人的暗語和玄機。至於純正的港片,我想,它不在《寒戰》裡面,更不在彭浩翔的《低俗喜劇》,甚至也不一定會在杜琪峰的《毒戰》里。因為悲觀地說,在失去賴以生存的市場和土壤後,正統港片已經無限接近死去。至於十年來最好的警匪片,在我的個人評
價體系裡面,那依然是來自風格化的銀河映像作品。不可否認,《寒戰》具有預算和明星上的優勢,可一部電影的好壞顯然不單是取決於這些。再不然,當年《無間道》都救不了市,
㈣ 寒戰的影片評價
譽《寒戰》為「《無間道》之後最好的警匪片」不免有點過,只是因為是新人導演,整部片的格局、氣氛都不錯,所以帶來幾分意外驚喜。《寒戰》的格局不小,警署大樓在航拍鏡頭里熠熠生輝,它是少數警匪片里可以拍到警察署長、保安局長這個層次的。劇本打磨得也較細,每個人的性格、台詞設計,基本一路貫徹到底。陣容也是集合了幾大影帝,不得不說每個影帝穿西裝的身形都經得起考驗。這樣一個質素的集合交到兩位新導演手裡,實在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陸劍青、梁樂民雖然是首執導筒,但總體氛圍和質量上的把控比較平穩。
總的來說,《寒戰》有一部港式警匪大片的架勢,題材也在拍了無數的警匪片類型中銳意求新,演員的運用也有新意,郭富城的表演沉穩壓場,比梁家輝的角色更有發揮。在整體缺乏亮眼之作的2012年中,《寒戰》算是很值得一看 。(影評人:綠盆子)
這是一部容不得劇透的電影,它的環環相扣體現出劇本創作的力量。
首部《無間道》面世後,內奸與卧底的故事被拍了又拍,《寒戰》總算拍出了新意,因為,觀眾無法一下猜出誰是內奸和卧底了。
在創作理念上,《寒戰》並未超越《無間道》,但在鏡頭語言、編劇手法、關鍵沖突方面,《寒戰》做得不錯,技術派在這部電影里佔了上風。技術派通過這部電影宣告:請不要輕視我們,如果一部電影沒了技術,只剩下理念的堆積,可能會有智慧,但不會好看 。(影評人:韓浩月) 《寒戰》存在的問題是它在敘事角度上過於「自我」,認為觀眾一定能對紛繁出現的人物的職務和傳說中的香港警例一目瞭然。但大多數觀眾可能只能跟著劇情茫然走一遍,對於其中具體的關系和依照的原則並不太清楚,導演在這方面沒有做出足夠清晰的解釋,大多關於人物的介紹和警署內部的規則都以暗示為主,過於自信地認為觀眾一定能接收到相關信息,這可能就是新手導演在敘事效果和觀眾接受之間有多少距離尚未釐清造成的。
另一個問題就是關於劇情的重要走向採用的敘事方式過多都是旁白,而非畫面敘事。這一點雖然追車戲、動作戲以及演員表演進行了一些掩蓋,但是關鍵部分的劇情透露還是缺少電影語言的靈活運用 。(影評人:綠盆子)
㈤ 寒戰觀後感大學作文 關於人性 職場 法治
主旋律電影,其實每個國家都有,只是呈現出的風貌不盡相同,使用的手法、展現主題的方式跟國別、地區有很大的關系,甚至意識形態。我們見慣了本土直白的主旋律電影,因為缺乏敘事手法上的靈活性和人物塑造上的真實性,大多難以取得情感上的共鳴,因而多遭詬病。主旋律電影完全可以拍得生動、貼近人心,甚至很商業。不知道香港電影人是否受到過主旋律電影的困擾,也不知道他們是否有過拍主旋律電影的主觀想法,筆者看過的港片算不上很多,認真思考了一下過往的港片,沒有發現哪部像《寒戰》這樣有如此濃重的主旋律氣息。對港片為求內地發行經常做兩個結局的事印象深刻,當年《無間道》劉健明從電梯走出的一刻,他到底是被識破身份還是繼續在警察局卧底?內地版是前者,似乎這種主旋律的處理才是善惡有報的最好詮釋,而港版是後者。也因此,內地版的故事被打了結,無以為續,而港版可以在人物命運上進行更深刻的探討,發展成了《無間道》三部曲。
雖然給《寒戰》貼上了主旋律的標簽,但它一點都不難看。影片走的是香港警匪片的路子,觀眾可以看到的正面交鋒多數時候發生在警局內部,從一開始,影片就交待了警局各種分支機構的核心人物,他們在接下來的故事發展過程中,以各自職務范圍內的權力進行著制衡,並且一直在維護並宣揚著「香港是最安全的城市」這樣的名號。寒,即為冷,《寒戰》里的正面交鋒集中發生在人物之間,更清楚來講,也即他們所代表的部門之間,同室不操戈,他們只在職權范圍內彼此制約,從而影響決策走向。首先,很佩服編劇對香港警察機構體制的熟稔;其次,通過全片的灌輸,觀者最終也可以得出香港警察恪盡職守、兢兢業業,權力機構內部彼此獨立、相互制衡的判斷,這是一種無形的灌輸,在觀看警匪較量、判斷幕後主謀的愉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生發了出來。
牽涉其中的眾多正面人物,除了克己奉公的正面形象以外,每個人身上也有著鮮明的性格特色,或張揚或隱忍,各個不同,各個精彩。這些角色基本都由港片里的熟面孔塑造,劉德華可說是醬油黨里最豪華的了。群星閃耀的陣容,應當是片方為保證票房的舉措,不過,面對宣傳香港治安良好、體制健全的這么一部片子,受邀港星自也是不遺餘力吧。不論目的、動機為何,他們各自交上的答卷,算得上合格。
影片的節奏在緊張感濃烈的配樂的烘托下,控製得很好,符合一部警匪電影該有的緊張、刺激、帶感。「寒戰」行動在影片中被稱為「最成功的失敗事件」,結尾處的安排很讓筆者驚喜,倒不是多麼的出人意料,而是這種安排傳達出了一種訊號,若是《無間道》放到現在上映,也許就不必畫蛇添足的多拍一個結局了。這或許也可以看做是國內電影審查機構的一種進步,影片的原始味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而《寒戰》在主旋律電影范疇內的出色表現,值得國內電影人借鑒。
㈥ 《寒戰》里關於管理學的觀後感500字
主旋律電影,其實每個國家都有,只是呈現出的風貌不盡相同,使用的手法、展現主題的方式跟國別、地區有很大的關系,甚至意識形態。我們見慣了本土直白的主旋律電影,因為缺乏敘事手法上的靈活性和人物塑造上的真實性,大多難以取得情感上的共鳴,因而多遭詬病。主旋律電影完全可以拍得生動、貼近人心,甚至很商業。不知道香港電影人是否受到過主旋律電影的困擾,也不知道他們是否有過拍主旋律電影的主觀想法,筆者看過的港片算不上很多,認真思考了一下過往的港片,沒有發現哪部像《寒戰》這樣有如此濃重的主旋律氣息。對港片為求內地發行經常做兩個結局的事印象深刻,當年《無間道》劉健明從電梯走出的一刻,他到底是被識破身份還是繼續在警察局卧底?內地版是前者,似乎這種主旋律的處理才是善惡有報的最好詮釋,而港版是後者。也因此,內地版的故事被打了結,無以為續,而港版可以在人物命運上進行更深刻的探討,發展成了《無間道》三部曲。
雖然給《寒戰》貼上了主旋律的標簽,但它一點都不難看。影片走的是香港警匪片的路子,觀眾可以看到的正面交鋒多數時候發生在警局內部,從一開始,影片就交待了警局各種分支機構的核心人物,他們在接下來的故事發展過程中,以各自職務范圍內的權力進行著制衡,並且一直在維護並宣揚著「香港是最安全的城市」這樣的名號。寒,即為冷,《寒戰》里的正面交鋒集中發生在人物之間,更清楚來講,也即他們所代表的部門之間,同室不操戈,他們只在職權范圍內彼此制約,從而影響決策走向。首先,很佩服編劇對香港警察機構體制的熟稔;其次,通過全片的灌輸,觀者最終也可以得出香港警察恪盡職守、兢兢業業,權力機構內部彼此獨立、相互制衡的判斷,這是一種無形的灌輸,在觀看警匪較量、判斷幕後主謀的愉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生發了出來。
牽涉其中的眾多正面人物,除了克己奉公的正面形象以外,每個人身上也有著鮮明的性格特色,或張揚或隱忍,各個不同,各個精彩。這些角色基本都由港片里的熟面孔塑造,劉德華可說是醬油黨里最豪華的了。群星閃耀的陣容,應當是片方為保證票房的舉措,不過,面對宣傳香港治安良好、體制健全的這么一部片子,受邀港星自也是不遺餘力吧。不論目的、動機為何,他們各自交上的答卷,算得上合格。
影片的節奏在緊張感濃烈的配樂的烘托下,控製得很好,符合一部警匪電影該有的緊張、刺激、帶感。「寒戰」行動在影片中被稱為「最成功的失敗事件」,結尾處的安排很讓筆者驚喜,倒不是多麼的出人意料,而是這種安排傳達出了一種訊號,若是《無間道》放到現在上映,也許就不必畫蛇添足的多拍一個結局了。這或許也可以看做是國內電影審查機構的一種進步,影片的原始味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而《寒戰》在主旋律電影范疇內的出色表現,值得國內電影人借鑒。
㈦ 電影《寒戰》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往往說《寒戰》在國內電影中擁有里程碑式的實際意義(我看大片量特低,說這句話的情況下心特虛),取決於它提升了過去警匪劇的經典方式,而擁有更為實際的核心點。過去中國香港乃至全球范疇內的警匪劇基本上全是那樣一個招數:反派BOSS為了更好地某類邪惡目地,機構起一隻團隊,從而方案策劃執行一系列比較嚴重損害群眾權益的事件,正臉BOSS也機構起一隻團隊與之抵禦,並最後獲得勝利。這類方式歸根結底僅僅正反面兩人的抗爭,別的角色只不過彼此圍棋對戰的棋盤。而《寒戰》第一次把反派設置為一個具備明顯自主意識的懷有繁雜目地的權益團隊,而不會再只是是某一特殊的人。
故事情節第三段故事情節說明李文彬並並不是反派BOSS。假如有些人感覺這一段故事情節僅僅劉家父子拍戲,那麼我們可以選用反證法。當劉傑輝取得被劫持警務人員衣服的「自然環境氣侯剖析」,早已明確李家俊是劫持事情參加者時,他徹底能夠推論李文彬是背後主犯,從而將劉家父子一起追捕。可是他卻將剖析原材料交到李文彬,假如李文斌涉案,那麼這一步棋必然招來禍端,為何劉傑輝敢那麼做?
但假如的確從反派視角考慮,不滅掉劉傑輝也有雙重潛在性風險,其一是劉傑輝查證徐永基為何假傳保險庫負責人話規定剩下保釋金回到,其二劉傑輝未被嚇退,李文彬坐上處長之十位數年之後又因年紀到限離休,劉傑輝依然接納警務處長一職再度打擊行動組。因此 務必滅掉劉傑輝。而徐永基中死更像出現意外,自然即便 過街天橋槍擊死不了,也很可能被以其他方式殺人滅口。
㈧ 寒戰讀後感100字
雖然給《寒戰》貼上了主旋律的標簽,但它一點都不難看。影片走的是香港警匪片的路子,觀眾可以看到的正面交鋒多數時候發生在警局內部,從一開始,影片就交待了警局各種分支機構的核心人物,他們在接下來的故事發展過程中,以各自職務范圍內的權力進行著制衡,並且一直在維護並宣揚著「香港是最安全的城市」這樣的名號。寒,即為冷,《寒戰》里的正面交鋒集中發生在人物之間,更清楚來講,也即他們所代表的部門之間,同室不操戈,他們只在職權范圍內彼此制約,從而影響決策走向。首先,很佩服編劇對香港警察機構體制的熟稔;其次,通過全片的灌輸,觀者最終也可以得出香港警察恪盡職守、兢兢業業,權力機構內部彼此獨立、相互制衡的判斷,這是一種無形的灌輸,在觀看警匪較量、判斷幕後主謀的愉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生發了出來。
牽涉其中的眾多正面人物,除了克己奉公的正面形象以外,每個人身上也有著鮮明的性格特色,或張揚或隱忍,各個不同,各個精彩。這些角色基本都由港片里的熟面孔塑造,劉德華可說是醬油黨里最豪華的了。群星閃耀的陣容,應當是片方為保證票房的舉措,不過,面對宣傳香港治安良好、體制健全的這么一部片子,受邀港星自也是不遺餘力吧。不論目的、動機為何,他們各自交上的答卷,算得上合格。精彩內容,盡在網路攻略:http://gl..com
影片的節奏在緊張感濃烈的配樂的烘托下,控製得很好,符合一部警匪電影該有的緊張、刺激、帶感。「寒戰」行動在影片中被稱為「最成功的失敗事件」,結尾處的安排很讓筆者驚喜,倒不是多麼的出人意料,而是這種安排傳達出了一種訊號,若是《無間道》放到現在上映,也許就不必畫蛇添足的多拍一個結局了。這或許也可以看做是國內電影審查機構的一種進步,影片的原始味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而《寒戰》在主旋律電影范疇內的出色表現,值得國內電影人借鑒。
㈨ 寒戰觀後感,與管理學有關
《寒戰》作為香港亞洲電影節的開幕電影之一,映前梁家輝、郭富城、彭於晏齊齊出席。相較於演員陣容的豪華,兩位新導演顯然氣場稍弱。當晚百老匯電影中心有兩場同時放映,主創們在放映前還把兩個廳的觀眾都照顧到了,互相吹捧之外,導演還是話少且稍顯窘迫。但身為新導演,在《寒戰》中能有如此大的格局和大膽的創新,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中國的電影觀眾,不管現在口味如何,但恐怕沒幾個不是在港片浸淫中長大的。而且對於大多數男性觀眾來講,成長路上最讓人難忘的港片記憶大概是警匪片。前《無間道》的兄弟義氣,《無間道》之後的煎熬掙扎 ,我們耳熟能詳,津津樂道。
《無間道》的無數跟風之作,在當前的港片大環境下,除了銀河映像,警匪這一類型片似乎也走進了死胡同,題材重復,角度陳舊。
這樣看來,《寒戰》似乎有一個開創新局面的勇氣。雖然依舊是經典的雙雄設置,但可能是史上警匪片中職位最高的雙雄了——警務處兩大副處長,廳級領導幹部啊。
既然以高端人物作為主角,格局顯然要更大,盡管切入點依然是一個具體的案子。事實上,沖鋒車被綁到最終被歹徒劫走贖金的前半部分,節奏用「凌厲」形容都有點不夠分量,戲劇沖突的小小高潮接二連三,信息量和轉折點多到讓觀眾實在是有點應接不暇。可以說,這樣的敘事節奏本來就是一種創新,快到了連人物關系交待都被很巧妙地埋在了一些細微之處,目的當然還是在於節省篇幅。這樣的做法到底優劣如何,是否太過rush導致意蘊不足,這都是創新之下可以探討的話題。但不管怎麼說,前半部分是會讓觀眾全神貫注的。
事實上,更大的創新在於,不同於傳統警匪片的內核永遠是善惡纏斗,本片中的歹徒成為了被虛置的第三方——雖然從能力上來講,他們其實好像比以前片子的歹徒都強大。前半部分對峙的兩方,其實是行動組的鷹派李文彬,和管理組的鴿派劉傑輝。而他們所分別代表的價值觀念——分歧點在於警隊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以什麼樣的方式發揮作用。顯而易見的是,導演組合在這里表現出了明顯的傾向性,而且是以一種充滿自豪感的方式:香港能成為亞洲最安全的城市,靠的是法治精神,也就是劉傑輝所代表的價值理念。
隨著辦公室」叛亂"以劉傑輝的搶班奪權勝利告終,他獲得了警隊其他人的支持,證明了法治觀念在香港的深入人心。雖然欠缺了一些所謂「非常時期,用非常方法」的探討,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比較,沒能深入挖掘制度是否合理。僅僅是充滿自豪感地說,雖然這次任務失敗了,但香港賴以成為「亞洲最安全城市」的核心理念沒有丟。這也是全片所洋溢的一種強烈的對香港的法治的自豪感的表現。
劫案結案之後的部分,沒有了前半部分的快節奏吸引眼球,主創很聰明地以懸念抓人。ICAC的介入,讓我們也跟讓人毫無好感的愣頭青李治廷一樣,先懷疑劉傑輝,繼而李文彬,到底哪個才是壞人?
後半部分主打的內核,在我看來,是體制內的辦公室斗爭。由懷疑劉傑輝轉而懷疑李文彬的原因在於對警務處長的爭奪,而李文彬在ICAC詢問室對李治廷的一番教導,更是道出了辦公室政治的可怕。這也是相當聰明的一點,我們普通觀眾的生活,不會每天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但職場的明爭暗鬥,明槍暗箭,確實也是危機重重。正是由於雙雄的高端設置,讓傳統警匪片中僅止於「一個老壞事的混蛋上司」的探討有了現實的普遍適應性。
重點在於此,所以後半部分案子的解決依然僅是點綴。事實上,只不過把查案的主體變成ICAC而已,過程幾乎沒有難度。這也讓劉傑輝在體制內精明的輾轉騰挪顯得異常犀利。但此處也暴露出來了本片的一大缺點:劇情合理性的打磨不夠。前半部分無所不能的劫匪,卻犯下了很容易被發覺的錯誤。從有內線的警隊到ICAC的查案主體變化,也不足以解釋前後如此巨大的差距。就像對方球隊有被收買了踢假球的,你輕松戰勝。但作為本身有一定實力的隊伍,沒理由換一個更弱的不踢假球的隊,你馬上丟盔卸甲。
合理性的問題全片都存在,其實就算警隊有內線,前半部分劫匪的表現也太過逆天,從IT總監的介紹中我們也覺得這根本不可能,但之後的劇情也沒有給與合理解釋。可以說,前半部分留下的許多扣子,後半部分只在大的層面上解決了,但許多細節會讓觀眾難以信服。
更加讓人失望的是,最後的結局變成了一種主旋律的敘事範式。而這種範式我們似乎最常見的就是在大陸的反腐劇中:市長和市委書記都被懷疑腐敗,然後出於對黨的事業的忠心毫無私心地互相爭斗,最後發現,原來老市委書記是一直被身邊的親人蒙在鼓裡,打著他的旗號幹了很多壞事。然後大義滅親,跟市長摒棄前嫌,然後說,我老了,世界是你們年輕人的。市長也理解了老領導的一片苦心,讓老領導放心,成功完成幹部的年輕化。
是的,本片的結尾跟這個範式一模一樣。更加糟糕的是,這樣的主旋律結尾之後,還來了個好萊塢式的俗套反轉結尾,更加暴露了新導演的匠氣。而彭於晏作為這個反轉的試圖讓觀眾「心中一凜」的反派,顯然難以達到這個效果,因為在全片中,他幾乎是一個被忽略的角色,戲份之少難以讓觀眾對他有情感累積。況且從劇情上來說,最後要挾劉傑輝要放他出來也沒有任何意義——他的特殊之處就在於老爸是李文彬,現在李退休了,要他何用?
這樣的反轉,顯然是為了反轉而反轉,既不合理也無益於主題的深化。事實上,意識到導演要玩反轉的時候,我的預期是會表現出劉傑輝厚黑的一面,比如跟劉德華玩的一個合謀啥的。這不但更加合理,還能更好的服務主題——殘酷的辦公室斗爭之下,勝利者往往是善惡模糊的權謀家。
所以,導演的新嘗試是可喜的,也是值得鼓勵的。而且對大格局、高端內核的把控也顯示出開創新局面的勇氣和野心。但一來細節上做的不夠到位,新手錯誤太多。二來,大格局拍好了是震撼人心,有深度,拍的不好就成了歌頌式的主旋律。兩位導演滿懷著對香港法治理念的自豪,缺乏自我檢討和反思的精神和能力。這也是這次有益創新的最大敗筆,這一點上,實在是難以跟《無間道》相比。
寒戰影評3:
整個片子節奏不是一般的快,往往是一個謎題剛出了謎面馬上就跳入下一個謎題,以至我在看時一直在被劇情拉著往前跟進,卻沒有時間思考。回頭想想,其實片子有很多謎題沒有交代清楚,而最後更是拋下一個巨大的懸念,打電話給郭富城的幕後大BOSS,究竟是誰?這樣一部只提問不回答的電影可以說在很多方面都吊足了胃口,所以看過的人抱著一堆謎團順理成章地期待續集的出現。
㈩ 電影《寒戰》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在我個人看來,故事發生在香港的香港的警察局,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被稱作「最安全的城市」,豈料警局接到一通匿名電話,對方聲稱劫持了警隊的一輛前線沖鋒車以及車內的五名警員和武器裝備。此次事件引起了香港警隊高層的高度重視。恰巧此時香港警務處處長,(就是香港電影里常說的「1哥」,因處長編號是1,所以這個稱呼由此而來。)不在香港。此時由鷹派人物行動副處長李文彬(梁家輝 飾)與年輕的管理副處長劉傑輝(郭富城 飾)一起負責這次案件,並將行動命名為「寒戰」,李文彬任總指揮。
怎麼樣?如果喜歡我的回答的話歡迎給我留言和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