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1同桌的你觀後感
昨晚期待趙本山的小品,《同桌的你》演完以後,感覺包袱很多,今天看了很多網友的評價,評價褒貶不一,這也是很正常的,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欣賞價值觀。
其實計較少一點,包容多一些,幸福會更多,這是我的感受。
現在生活節奏快,大部分人人忙忙碌碌,偶爾聽聽郭德綱的相聲,看看趙本山的小品,博您一笑,開開心就可以了,願意看願意聽就多看點多聽點而已,不要深究教育意義,只是生活、工作中的一種調節心情的調節劑,中醫講:笑對身體健康又很好的治療效果。有一次看到一個電視節目,宣傳的是「大笑療法」,我感覺很好。笑一笑,暫時忘掉很多煩惱,心態好的人,會讓你更加幸福,就可以了。
我去德雲社聽過一次相聲,當天郭德綱在,他的徒弟翻說郭德綱的相聲,雖然在網上聽了很多遍了,但現場感覺還是不同,笑的我眼淚都流出來了,建議大家還是聽現場版的,因為視頻和現場的磁場是不同的,建議朋友們還是聽現場版的。其實很多講課的老師也是如此,出版的光碟不如現場版的好!
我很同意郭德綱說的一句話:相聲擔任不了教育人的責任,聽相聲,哈哈一笑,忘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可以了,國粹京劇聽了一場《三岔口》就有教育意義了?所以小品讓大家哈哈一笑就已經很成功了。
中國目前的社會是前進的,快速發展的,同時老一批的藝術家如果不跟上現在社會的發展速度,創造的作品不會被社會接受,不是否定老藝術家對社會做出的貢獻,老藝術家在特定的那個環境,滿足了社會的需求,為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創作的一批膾炙人口的作品,做的貢獻是被肯定的。中國迅速發展,每一個時代的人接受的「教育版本」不同,所以欣賞的需求也不一樣了,這就需要適合這個時代的一批新的藝術新人,所以很支持郭德綱的相聲和趙本山的小品,不要過多的去批判,郭德綱的相聲趙本山、小沈陽的作品被老百姓接受,已經是很大的不容易了,不要要求的太多,才會更加的快樂。小沈陽紅了,是這個時代的需要,有人罵他「娘」,他給你帶來了快樂,就可以了,不用計較太多,計較太多了會讓你心裡不舒服讓你不愉快,所以還是少計較一些,快樂就會多一些。
隨便寫了一些自己的感想,祝願看文章的朋友,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財源廣進,心想事成!
Ⅱ 同桌的你觀後感
一部由高曉松監制的電影,電影有點輕喜劇的感覺,至於電影主人公我覺得也是有原型的。像老狼一位上世紀90年代的歌手,因為《同桌的你》紅遍大江南北。
我這里所說到的主人公原型:我覺得其實就是老狼他本人,那時候他和他的未婚妻從高中認識(現在是他的妻子)。1988年的春天,在北京八中讀高三的男孩王陽(老狼真名)參加活動經過中山公園時,遇見一個穿著藍色背帶褲的長發女孩坐在木椅上靜靜地看書。兩人一見鍾情,王陽為這位女孩魂不守舍,得知她也是八中的同學後,展開了熱烈的追求。至今在八中的一棵梧桐樹上還能找到兩人當年山盟海誓的刻印。
1988年高考,潘茜(老狼妻子)考入北大,而老狼被哈工大錄取卻因為父母原因未能成行,轉讀民辦的北航三分院。但潘茜作為一個事業心很強的女孩,大學畢業後,毅然擱下愛情,前往美國留學。這里我很佩服她,留學斯坦福的、然後是碩士,雅虎的創始員工、原Google中國產品市場總監,而老狼在經歷了畢業後一段不如意的工作後(其實和潘茜已經有很大的差距了),後來才決心與高曉松一起投身音樂事業,後來才因為專輯《校園民謠》的大火,甚至通過長途電話把《同桌的你》獻給了大洋彼岸的愛人。潘茜深受感動,毅然拋下在美國已有成就的事業,最後因為校園民謠而挽回了當初的愛情。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感覺的主人公原型,至於是不是有待考證,再說下電影。
電影的整體感覺還是十分和諧的,不論是背景音樂還是人物的場景的搭配,看起來十分和諧而有趣,不乏帶著幽默的氛圍。當然也有給人感受深刻的劇情,比如:
給我感受最深的估計就是周小梔(周冬雨飾)婚禮上同學相聚的時候,看電影的時候我就再想:十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
也想起來哪位教授所說的:如果幾年之後你接到母校的邀請,要求你回校參加五年一次的同學聚會,那是件危險的事,你不要去。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是我,我勸大家也不要去。因為你會看到:有人進大公司,開保時捷來,有著誘人的頭銜;有人自己創業,但不是很順利;有人去做非盈利機構,生活樸素。也正如電影里那樣,有人堅持自己的夢想,比如做蜂蜜的胖子;有的默默無聞,比如那個所謂的「小城管」;等等……
這時候你又會怎麼想?你會攀比,為了外在的榮耀,你可能會忘了自己的夢想,然後去追求短期比較容易成功的事,或者大家都趨之若鶩的公司。如果這樣,你就錯了。你應該追求自己的夢想,最有價值的夢想實現的過程越為艱難!
雖說在我們的身邊,至今還有人常常喜歡拿「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兵」的名言抒發自己遠大的志向,其實,「只想」當元帥的士兵,能說他是好兵嗎?當許多人都在競相追逐「待遇豐厚」、「地位顯赫」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有一種警覺:自己是不是離理性越來越遠了?是不是離理想化越來越近了?人的職業定位、事業定位、成功定位不妨有一個寬泛的「搖擺空間」,不必把自己局限在逼仄的胡同里,不要把自己弔死在一棵大樹上。
也許多年未見過的聚會,會讓你想起很多,至於你當初所想的那些人,也會經過歲月的池沼,而在你的腦海里變成另外一個人,已經不是最開始的樣子了。所以說記憶是不太真實,因為你會在腦海里重新的描繪它,其實最真實的是那些你所忘記的事情。
忙忙碌碌的我們,現在卻越來越喜歡回憶。其實過去遠沒有我們記得的那麼美好,但是跟現世的浮躁與冷漠相比,我們還是難舍當初的那份單純與溫暖。隨著時間流逝,多年之後,當你回憶起當初的那些種種,是不是還有一絲感動,一抹憂傷呢呢?
最後的最後,只希望大家一切安好,慢慢來一切都還來得及!
Ⅲ 《匆匆那年》《同桌的你》都看完後的觀後感
。畢竟拋開感情因素來講,這片確實不值得大說特說,無論是回憶穿插的敘述方式,或者惡意販賣懷舊情懷的粘貼手法,都顯得不夠高明。即便如此,仍不妨礙我朋友圈裡面點贊無數,概括一句朋友的話,這電影是給有故事的人看的。(由於現在個人時間被切割的太碎,沒動力去重讀小說,所以一切觀點僅以電影為基準。)
觸到我哭點的第一個地方,是那道13分的大題。能夠與現實無限脫節的那一定是年輕時的愛情。我也曾經執著於某個城市,披星戴月的做卷子,下課就鑽到隔壁老師辦公室問題,晚自習前站在走廊里背書,為做對一道數學選擇題歡呼雀躍,如今回憶起復讀那年,除了當時的任課老師,我幾乎不記得任何一名同班同學的名字,而時至今日,即便出國讀書的慾望無限膨脹,也再沒有當年那樣忘我的境界。
那年高考第一天,語文卷子做得行雲流水,雖說不止這科拉分,但能旗開得勝的感覺也多少買了個安心,下午數學場,當我連蒙帶猜求神告佛的做完選擇題,往答題卡上騰答案的時候,赫然發現按照座位排列我應該是B卡,早晨卻順手塗了個A。那一瞬間大腦當機,重啟的過程特別漫長,好像又經歷了一次復讀。考試結束以後,我繞著自家的單元樓走了兩圈,我想不起來自己當時究竟想了什麼,又或是有沒有打電話尋求安慰,總之第二天還是准時的走進了考場,甚至還記得把答題卡往旁邊放一點,讓後邊的同學方便抄。
填志願那天,我媽拿著志願表問我,「說吧,你想讀哪?」我說:「我還是要讀那。」「你要是還考不上呢?」「那我再復讀。」然後,我媽親手幫我選了學校,兩個月後,我坐上火車,來到這座號稱「來了就不想走」我卻無數次想要離開的城市。
隨後便是叫名字的那個梗。戀愛的人從來都沒有什麼智商可言。比如說,天寒地凍的季節就應該打車秒速回家,卻還是願意牽著手壓馬路,打著哆嗦接個吻,明明已經麻木到沒有知覺,整個人還覺得美翻了。我都想不起來當年的自己才華橫溢的起了多少外號給別人,翻著花樣兒的叫,一遍一遍的問,你喜不喜歡我呀,你喜歡我哪啊,do you love me,how much do you love me...也不是需要肯定的回答才能確定什麼,而是當那個認知從對方嘴裡得到肯定回答時,總好像力量飆到了正無窮。
「我們會一直在一起嗎?會結婚嗎?會有小孩嗎?到老了,我們還會像這樣手牽手嗎?」會吧,會永遠在一起吧。那,我決定愛你的那一刻,已經把往後幾十年的生活在腦子里翻來覆去的預習過很多遍了。客廳擺著電視,陽台放把躺椅,養只狗吧,雪納瑞好不好,夏天的傍晚牽著手逛公園,冬天的時候圍著桌沿煮火鍋。然而,成年後總要向現實小幅度的低頭,生活就是這樣吧,你無法質疑憑什麼相愛的兩個人手裡拿的不是同一張課表,憑什麼要天各一方。明明有一千種方法可以在一起,但當時卻還是分開了。但就好像當初從對方手裡拿到一顆酒心兒巧克力,你既舒舒服服的醉了一場,醒過來蟲蛀了牙,就算要拔也不能否認夢很美。
和《同桌的你》一樣,年少時的夥伴兒總是重逢在婚禮上。童話故事裡最後王子和公主都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那時候年紀小,那些茶米油鹽接地氣的日常我們根本想不到,而今電影的情節全變成了前任與正室撕逼的荒誕戲碼,我不理解,明明往後的人生陪伴左右的是身邊人,是什麼猥瑣心態才能讓那些人趨之若鶩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雖然尚未接近婚姻的本體,但至少在我的意識里,相愛才是支撐兩人往後數十年如一日的瑣碎生活的基石。
「如果你遇到她,你能忍住不去打擾她么?」此話略屌,回憶里的人就讓她永遠留在回憶里吧。說來很巧,高一時候明戀暗戀的體育系男生,今天突然在微信上聯絡,說是來了成都,問有沒有時間見一面。其實不聯系多好,我還是當年那個和你一起吃了一頓飯,就激動到在班裡哭到所有人瞠目結舌的小女孩,而不是現在愛答不理,你死乞白賴求了半天,卻連個電話都不願多留的冷血青年。感情無法下定義,現如今一副看破紅塵的模樣,也不過是因為當初比別人多談了幾年戀愛而已。只是感情是有限額的配給,我想要以飽滿的狀態面對一個值得的人。
對於劇中出現的第三人稱,男主的天空與陸地理論就像是張愛玲的紅玫瑰和白玫瑰,天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所有便宜都讓你一人佔去,至少在我看來,醫院里到分道揚鑣的那一刻才想明白的東西不能叫愛情,頂多是種遺憾。女孩在感情出現變故的那一刻無可救葯的自尊和戀情結束後喪失底線的挽回都很蠢,我記得微博有句話,大概是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默默付出不值錢。我喜歡《失戀33天》里那套電冰箱理論,家用電器過了質保也難免會壞,還想用就要花錢修,更何況是人心,還想過下去就拿出正室的姿態捍衛自己的主權,你若硬要擺出一副舍我其誰的高姿態,也就別怪別人年輕叛逆硬要把筷子往你碗里伸。還是覺得,總要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
然後,吐槽一下劇中毫無感情的旁白和無意義的字幕,每次那
Ⅳ 《少年的你》觀後感
《少年的你》是根據玖月晞小說改編的電影,講述在高考前夕,被一場校園意外改變命運的兩個少年,如何守護彼此成為想成為的成年人的故事。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走進電影院之前,本以為這是一部青春疼痛片,會著墨於他們無關痛癢的少年時期。但當我坐在廳內才發現,這個故事,其實離我們很近,大概是每個人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會經歷過的,每個人都曾有過逆境,也曾像他們一樣勇敢地邁了出來。
在正好的年華里,陳念與小北經歷了本不應承受的痛苦與折磨。男女主演技都在線,讓人能很快的融入角色產生共情,小黃鴨一個女生能剃寸頭真的很敬業了,還有這次也確實被千璽弟弟驚艷到了,小孩真的不錯,看過十二時辰,這次又看了少年的你,兩種角色跨度很大,並且也都駕馭的很好,希望弟弟以後一步一個腳印繼續加油呀。
說說感想吧,我曾經也有類似的經歷,直到現在仍然不願回憶的痛苦,陳念是不幸的,卻也是幸運的,她有小北,可是我沒有……
還好一切都過來了,我畢業了,我有了自己的工作,我有了愛我的人,我養了三隻狗狗,我現在很好,我也能坦然地和那段不美好的回憶說再見。我一直在努力生活。
無論身處於怎樣的逆境中,卻依舊心懷希望,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所帶給我的感動,心懷希望,黎明終將到來。
無論是陳念,還是小北,還是屏幕前的你我。惟願一生順遂。戲里戲外,皆是人生,是戲中的角色,好像也是戲外的我們,時而融合時而分離,世間變化萬千,初心始終如一。
看小說的時候有把自己看到哭。那一瞬間突然明白了導演有多麼強大,易烊千璽版的北野,也許是最合適的`。北野是很好的人,很沉著,很聰明,很有擔當,很愛陳念。
記得裡面有個細節,是作者為北野補的白,「是我都捨不得動的啊!」我想這一份憋而不淡的感覺,千璽會詮釋的很好。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有看過周冬雨的同桌的你,那一份淡然,很是美好。還有裡面的「我想要的,是我殺人,他可以幫我放火的。」
也許是因為見過沉默的危害有多大,校園暴力到底有多可怕,所以,這樣的陳念是我沒有辦法達到的,不會很冷靜,不會那麼堅強,也不可以像北野那麼愛人愛的義無反顧,或者,根本無法承受他們所經歷過得生活的坑坑窪窪。小說里的人很立體化,還有那個警察,那一份倔強也是我做不到的。我什麼都做不到,所以只能在背後看他們演繹我們的故事,看他們做出我們沒做的決定,之後,我們默默哭泣。
聽說網上在討論易烊千璽的熒幕初吻,其實又何必如此呢?隨著時光流逝,所有的人都會長大變老,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倔強,希望,以後的他,也可以像現在一樣堅定,知道自己的人生路線,一直走下去,就像北野,愛了就一定要守護好。
其實是校園暴力來著,也許我們就試試伸手,結果會完全不一樣。故事很好看,寓意深遠,少年的他們都如此勇敢,希望未來也會一樣。
而演員,希望也是最好的詮釋。
今天下午看了《少年的你》,一部講述校園欺凌的影片。心裡那種難言的窒息和揪心的難受,讓我無法靜心去做其他事情。
其中有個影評「我很慶幸在我沒成為大人之前,頭頂沒有烏雲」。是啊,他是中國23527萬青少年中的一個,有多少孩子因為校園欺凌而傷痕累累,一生都活在陰霾之下,甚至有些孩子在烏雲下痛不欲生,選擇如劇中胡小蝶一般的結局,來結束自己的痛苦。沒有人可以設身處地的考慮被欺凌孩子們的感受,他們如同下雨被沖出泥土的蚯蚓,隨後,在太陽暴曬下無處可躲,當他們痛苦地扭動身體時,經過的路人卻在嫌棄它們為什麼不好好待在泥土中。
沒有人應該怎麼活,所有人的活法是自己定義的,但是請每一個家庭教給孩子「同情」,不要讓他冒失地說出讓其他孩子難過受傷的話,也不要讓他做傷害其他孩子的舉動。因為他的一句嘲笑,一個拉幫結派的行為,一個孤立的眼神,會讓某個孩子的一生遭遇暴風雨般的襲擊。
於教師這個職業之下,我最害怕的不是學生成績不好,怕的是當他們身處陰影時,自己卻渾然不知。我確實不能認識每一個孩子,和每一個孩子成為朋友,但我希望自己再敏感一些,盡可能照顧到每一個期盼太陽的孩子。每名教師都不忍心他們於最燦爛的年齡受到孤立,受到冷視。於教育面前,「教」要竭盡全力,「育」更要傾盡所能。
真心希望家長帶孩子們去看看這部特別的影片,它能告訴孩子要心懷同情,告訴家長和學校最大的使命要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告訴社會要保護好每一個無助的孩子。
上個學期末,我就聽說過電影《少年的你》的消息,所以很期待。
電影講的有關校園暴力的事,內容上不多贅述,電影還算完整,美中不足就在於沒有清清楚楚交代那三個欺凌他人的女孩,欺凌背後的真正原因。但整部電影看完後很震撼,帶我陷入深思。
第一,很多學生對「校園欺凌」沒有正確的認識。
「我曾經審過一個案子,一群男生打一個男生,把那個男生打死了。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那樣會死人的。」這是影片中一位警長說的話。很多校園欺凌的事情發生是因為欺凌者對自己的行為沒有正確的認識,覺得那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因為認識膚淺所以往往顧及不到後果。從這點來看,學校和家庭都應該給孩子加強對「校園欺凌」這一主題的普及,讓孩子對校園欺凌有深刻的認識。不對他人進行欺凌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當自己受到他人欺凌時要第一時間告訴家長和老師。
第二,家長應該讓孩子學會交朋友。
電影中,三個欺凌者中有一人說自己也是被逼無奈。可能剛開始,她們三個人成了朋友。那個女生並不了解她所交的朋友是一群惡臭少年,在朋友的耳濡目染下成了和她們一樣的人。現實中這並不少見,很多學生走向歧途都和他們交的朋友有關。從中告訴我們交朋友一定要選品行端正之人,家長也要教會自己的孩子識人。
第三,學生要有健康的心理,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
影片中欺凌別人的老大,家裡最有錢。看似本應有教養,但卻帶著同學欺凌他人。被告到警察局的時候,不僅她為自己開脫,連她的媽媽都為她開脫,認為自己的女兒沒有任何問題。她的父親也因為這件事,一年不理她。從中可見,一個孩子的心理和家長的引導是分不開的,家長要做好的榜樣,才能讓孩子變得陽光。
電影中敘述的故事只是一個特例。我生活的地方很健康,體驗不到,沒有直觀的感受,不過還是需要時刻提防,防範欺凌者,幫助被欺凌的人,但必須保護好自己,讓自己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