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有電影後會有期,講的是兩個刑警的故事,其中一個的全家被黑社會殺光,開始報仇,請把鏈接或種子發給我
在羅根伏里曼的檢察官獎一個匪徒起訴,控告他謀殺的時候,他才10歲.羅根有一羅根為了自己找到兇手,並沒有告訴調查員究竟是誰殺害了他的全家。在他的
❷ 如何評價電影《後會無期》
東極島是在哪裡。
觀影中料想,大概是東海上的一方小島,距離大陸海岸較遠,或許是在舟山群島東邊吧。「太平洋的風兒最先吹到你」,「太平洋的陽光最先照耀你」,《東極島島歌》中這樣唱道,雖然這里其實並不算最東的人居島嶼,但也有如釘在東海中的一個標尺,也釘住了幾位人物的人生。
由東極島一路向西,最先橫亘在電影標題中間的渡船,爾後鋪開在面前的筆直的公路,也都如同一個標尺,衡量著這一行人心之所念的尺度。或許在最初,江河、浩漢、胡生他們三個只有各自具體的念想,去見一見許久未聚的朋友,魂牽夢縈的女孩,送一送調任偏遠異鄉的江河,出於單純的渴望與家鄉遷移的無奈,但他們都未曾言及或者計劃在這旅程結束之後的生活,如同劇中的插曲所言,「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世事不可強求,順其自然吧,未來不在我們眼中」,這似乎也是江河起先經常道出態度,三人啟程時模糊的狀態也是如此。
由東極島一路向西,似乎又有著東極而西的意味,他們不自知地在路上向前探索其實也是在向自己的過去溯流,一路上的遭遇與他們各自狀態中暴露出的原始存在的問題,都逐漸浮出,在引觀眾一笑之後卻有種淡淡的同惜,江河斯文而慫軟的心意表達,浩漢彪悍而恍然的感情追逐,至於胡生,則是可愛的悲遇。他們帶著各自的問題上路,一路的行程似乎一時疏解了這些,但又會在緊要關頭將各自人的問題包袱甩在各自身上,從而既讓人覺得自然可心,又暗暗為其惋嘆,層巒疊嶂的問題包袱也成為劇情中的一幕幕沖突的演化由頭。
然而,東極而西,東極島是主人公們迎納太平洋風吹光沐的起點,西部邊境則是塵飛日曝的終點,時間和光影在東極和西際形成兩個極端,一個最先目及啟明星,一個最後留影長庚星,但啟明與長庚,本是同一星辰,他們在追尋自身也是在溯流自己,東極與西際也是同一,東極島也正因此才顯得是釘住了他們的人生的標尺,而這一道而來的僕僕風塵,丈量了原先他們彼此之間心跡的距離,一路而去的依依無期,衡量了他們自己與自己真正所念想的刻度。
阿呂去了哪裡。
浩漢的故友周沫,一個徘徊在片場的執著異鄉人,一直在路上,也一直不在路上,她似乎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應該做什麼,最肯定的是她覺得自己該斬斷與家鄉的種種,找到自己嶄新的立足點,即便看似遙遙無期,也有這么一個盼頭,讓她即便在片場僅是替身與龍套,也在見到浩漢的時候令其感嘆她還是這么美。
浩漢的手拉手小夥伴劉鶯鶯,一個與他流著同樣一半血液的獨立女性,和他同樣,身上都有一股勁兒,只是在表達上她的確是他的姐姐,這股勁兒在浩漢身上是不可抑制的激情迸發,在劉鶯鶯身上,則是緊綳在內質的張力,流露在她慢條斯理而說一不二的語氣中,就像那一桌檯球,浩漢期待著第一桿大力出奇跡,劉鶯鶯卻像剝雞蛋一樣,一個接一個直至全部地把蛋黃都打進碗,攪拌完,做出一鍋燉蛋,浩漢在燉雞蛋里只像那撒上面的蔥花和蝦米。
阿呂與他們不同,他是計劃外的人物,與江河、浩漢在黃沙林里不期而遇。一個摩托手,一個浪跡天涯的摩托手,卻也是一個路線執著目標明確的浪跡摩托手。如同我們很多人一樣,我們在路上也會遇到這樣一個帶著點傳奇經歷與感傷故事的人,他絮絮叨叨也斬釘截鐵,孤影自憐也昂首挺胸,他的出現如同一墜隕石讓浩漢與江河感覺到切實的光和熱,他們不自知而成為了追隨流星的衛星,直到流星湮沒在大漠的天際了無蹤跡,此時升空中的衛星也兀然爆炸分解。阿呂曾說:「你們的偶像都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衛星!」誓做旅行者2號的阿呂駕車遠去,中途拋下江河浩漢的行李與馬達加斯加,正如歌中唱到的那樣:「當一輛車消失天際,當一個人成了謎,你不知道,他們為何離去,就像你不知道這竟是結局。」「相遇於鄉野,相忘於江湖」這句話經常用來描述我們在旅途中遇到的奇人異士,阿呂算是一位,的確是想不通他究竟去了哪裡,在作為一個丟了摩托的騎士,騙了一輛戰車遠去,或許也不過分,或許他的確還是在試車,一個轉角就會回來,也或許永遠不會回來。這種感覺就像你吃蘋果,咬下一口時發現嵌著半隻蟲子,失去咀嚼的滋味,也失去嘗試下一塊蘋果的興致。
胡生去了哪裡。
影片開始,胡生是主要視角論述者,聲線透出木訥和斷句的疏離感,但他也對自己的名字的有較為清醒的意識,讓我一開始只感覺他只是太老實太實誠了,而並不存在智力上的問題。可是偏偏是他最先出問題了,僅僅一支煙的工夫便走丟了,也米再回來過。
這期間江河一直琢磨著蘇米,同樣的一個計劃外人物,同樣帶著自己的問題上路,輾轉在賓館的各個房間,像一條游弋的優雅的河豚魚,只是與江河浩漢不同,蘇米對自己想要什麼有清楚的計劃與安排,但也和他們一樣,她也需要擺脫過去生活的羈絆,但在尚未擺脫之際,卻也對江河萌動心意,這應該是對於每一個人都會有的似曾相識的感覺,在試圖斬斷過往一切的時候,又生出在新時期即將到來時似乎要重蹈覆轍的念頭。只是在這里各人的問題包袱也成為了他們各自的特質,使其得到路途上的青睞。
這一支煙的工夫很長,讓我們都似乎有點遺忘了那個憨小子胡生。他走丟了,但也似乎沒有走丟,胡生這個名字或許富含多意,恰如胡生在的時候,一切大致有條不紊,胡生走丟了那一刻起,亂子便接連不斷,一切反而變得一團糟。從稀里糊塗的出生,胡七八糟的生活,到胡作非為的人生,胡生這個名字給予我們太多的關聯想像了。他並沒有走丟吧,他雖然一直憨憨地跟著一個大哥一個老師,只說自己只想跟著他們,但在這一支煙的工夫里,他或許知道了自己應該去尋找點什麼了。他不是丟了,而是離開去了,去找他該有的東西,既然其他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他也該有。
在他們出發前,胡生這孩子便也提出了這個問題:萬一自己走丟了該怎麼辦。這不禁讓我更多覺得他的確在智力上米有太大問題,的確是一個很有自知之明的老實人。江河回答胡生說:走丟了,你就停下往回走吧,回到出發的原點。在這一支煙的工夫里,胡生丟了,他或許米有選擇我們大家都會做的,去追尋他的兄弟和老師,趕上他們的步伐,或許是採取了一個看似死板的辦法——回到東極島,回到原點。這似乎又暗合了東極而西,東西同一的意思。胡生或許沒有足夠的能力像江河浩漢一樣叱吒在奔途上,盡管他也渴望如此,他崇拜著他的老師與兄弟,但胡生,出於他內心裡最質朴、最深沉、最誠摯的感情,他知道該在原點等著他們。因為他相信他們,因為他或許也知道,一路向西與一路回東,其實是一樣的。
電影末尾回到了那「sun of beach」,東極島上江河心事重重,他有期與蘇米相遇在一起,無期與浩漢、胡生、阿呂等再聚,但我想起電影的開頭,似乎也是從那燈火通明的東極島回顧起這段故事,只是我忘了那最先旁白的聲線是江河的還是胡生的抑或是浩漢的,也或許這一細節已經不再重要,因為他們都已經由一個平凡之人經歷不平凡的旅程而走上新的平凡之路了。無關後會有期與無期,每個人都是一個謎,即便「問遍整個世界,從來沒得到答案」。「冥冥中這是我唯一要走的路啊」,所有人都在這條路上,相逢與相別,被給過也被奪走包袱和情意,遭遇也錯過軌跡和目的地,只是在那個「後來」,「時間無言」,如一把篩子,篩去一些人,或是鑽過篩孔的幸運兒,或是卡在篩孔的倒霉鬼,或是繞在篩孔攔下所愛人的旅行記錄者。
午夜首映場的電影,結束時,我靜靜留在位子上,覺得那首《平凡之路》會響起,和往常不同,很多人也都留著等著這首歌,過了那麼一小段時間,這首歌響起,全場人都恣意地舒嘆一口氣,直到曲終息影,影院要關門了,眾人才離去。我覺得韓先生的這部電影做到讓觀眾最後有耐心靜待聽完片尾曲已經實屬不小的成功了。
片中很多饒有趣味的人物對話,深深地透露出韓先生往常說話一貫的腔調與作風,讓很多熟悉其語言風格的觀眾都在私語中會心一笑:就是這個味道。
最後引用一首詩向《後會無期》這首曲子致意:
「關切是問
而有時
關切
是
不問
倘或一無消息
如沉船後靜靜的
海面,其實也是
靜靜的記得。」
自己不是專業評論,僅僅說說自己觀影時的感想與理解。
沒有涉及到影片拍攝與劇情表達的技術問題。
若有不妥之處,望見諒與雅正。
❸ 《後會無期》這部電影講的到底是什麼,你有看懂嗎
說起《後會無期》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這是韓寒導演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吧。這部影片在拍攝的時候還是投入了比較多的精力物力拍攝的電影。在豆瓣評分的時候也算低,達到了7.1分。其實影片中的故事講述得相對比較簡單,虛構的是在中國最東邊的一個小島,名為「東極島。」
這可能還是得因人而異吧。畢竟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看法吧。有人說江小白很辣很苦口,但是成熟的80後或者70後就比較喜歡喝,用他們的話來說,酒相對於生活的苦來說,這根本就不算什麼。畢竟生活還在繼續。
❹ 美國電影後會有期之前拍過嗎(張宏偉趙竑)
翻拍自荷蘭電影《人生最棒的旅程》
❺ 哪個視頻可以看1990版老電影《後會有期》
用迅雷下載,活著用影音先鋒這些都可以,不過迅雷的相愛在的要清晰些。
❻ 求老電影 <<後會有期>>
http://www.kokook.com/shinco/19990929/WWWROOT/video/%B5%E7%D3%B0%D7%CA%C1%CF%B9%DD/%CE%E4%CF%C0%C6%AC/%C1%FA%B7%EF%BD%BF/%C1%FA%B7%EF%BD%BF.htm <<龍鳳嬌>>
❼ 後會無期電影講了什麼道理
我用腦洞大開的方式來解析一下這片子:
阿呂其實是一個不存在的角色。是人格分裂的江老師在浩漢死後假想出來的人物而已。
【你們的偶像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顆衛星。我的名字就是旅行者二號。】
請仔細分析阿呂自己說的那串代碼後江老師的回答。其實這片子是江老師的作品臆想,當然,除了阿呂,人和事是真的,但在馬達加斯加出現的時候,這片子變得詭異了。
—————後會無期——————
關於胡生,我解釋下:
從他們一起進入酒店的時候便開始劃分兩個不同世界了。分水嶺是那個房間。胡生沒有進去,進去的三個人從窗戶跳出去後是進入到了另一個世界,這是層面上的問題。胡生在原來的世界。是層面上的,不是空間穿越。
—————後會無期——————
關於浩漢,我解釋下:
在馬達加斯加出現時的車禍那裡,他便死了。
—————後會有期——————
我用這種方式解讀,一是另類,從角度來看不會牽強附會;一是逼格高,用這種方式套出了更好的東西!
【本文涉及了大量劇透,請謹慎閱讀,歡迎大家轉發微博,轉載,但請註明來自千溯】
1、胡生讀了這本書後,引發影片開頭,與「後來」部分形成呼應;
2、東極島之前是荒涼的,現在是繁華的,江河完成了浩漢的願望:振興家鄉;
3、胡生自述中,人物是從左到右,騎摩托車進入大眾視線,這既是一種人物角色代入方法,也是一種暗喻的開始;
4、胡生在敘述自己智商的時候是跳躍的,慢鏡頭,第一次鋼琴音樂響起,這里是有故事交代的,比如《美國田園下的罪惡》的開頭;
5、1994年17號台風導致浩漢父親死亡,距離2014年是20年,如果現實與作品結合,那麼浩漢是30歲;
6、浩漢出場的第一個觀點:我上台,就不怕自己下不了台。這句點名主旨的話與他的結局是對應的;
7、江老師,吃麵包要抹上辣椒醬,大家注意下江老師的形象,是比較邋遢的,與最後亮潔的形象相比反差較大,似乎江老師是個很有故事的人;
8、胡生說第一天兩人便不見了,等了三年,等來了一部成功小說《旅行者》,這三年發生了什麼;
9、東極島,逼格高,世外桃源般。在《東極島》的歌曲中,是沒有人物出現的,是在介紹景色:生是你的老百姓,死是你的小精靈。開始出現「死亡」昭示;
10、柴伯公雕像猶如自由女神像,意境跟巴西世界盃決賽時候擁抱夕陽的耶穌雕像那樣,他們三個的出發點是從這下面開始的,與結尾標志性建築相互對應,短暫的跳出,隨後讓我們回到現實;
11、胡生口中的第五天是送江河上西天。注意第五天。第五天出現出現死亡的預兆;
12、路沒有車寬,浩漢之前會不知道嗎。浩漢廣交天下朋友,與三叔的評價有呼應;
13、大家說怕迷路的時候,江老師說自己都安排好了。也就是說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注意浩漢說的:帶不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別牽掛。隨後炸掉房子,這無形中給江老師性格代入;
14、炸掉房子後引發的主題曲,沒有生硬的感覺,真正的故事,從沒有後路的境地開始;
15、在船上的時候,浩漢只是憂傷地看著前面,江河拍了拍胡生後自己捂住頭很無奈的感覺,接下來在三秒鍾換了三個鏡頭,他們三個不同的站姿;
16、拍照的時候,江老師說要退一點,但浩漢卻說進一步,海闊天空,他的人生觀是這樣子,與江老師的這點矛盾對立讓江老師對浩漢的理解更加深了;
17、周沫是邊緣人物,36場11鏡4次。在抗日的背景下見面,體現是民國時候,也就是過那個時代的人物是有特定意境的,不多說;
18、周沫的人生觀:追求公平,要出人頭地。江老師是喜歡安靜,不想往上爬,注意當時日本兵和國民警察在大街上一起走,是一種理想又虛假的狀態,導演將觀眾代入到那個年代中,此時似乎在另一部影片中,有錯層的感覺;
19、在十歲的時候,周沫便不喜歡浩漢了,注意「十」這個數字概念;
20、周沫換了一套國民時女學生的裝束,最後浩漢問:「唉,你去哪?」她答「下一部戲。」隨後此片唯一的槍聲響起,這里有多層意境:邊緣人物的理想被權貴或者時代所粉碎;第二次預兆了死亡;想要去下部戲,你就得做出犧牲;等等……
21、收音機的第一次出現是關於貓狗之爭,有孤獨韻味,隱喻車上的一切是孤獨的,與「認識的人越多就越喜歡狗」大有相同之處;
22、樂成酒店。江老師在網上預定了家庭套房,七年沒有更新的家庭套房,隨後進入情侶套房,這個是存在詭異色彩的;
23、「哥,我出去抽支煙。」胡生說去抽煙,沒有進那個房間,窗戶是一個層面上的分水嶺,江老師想用窗簾關上是不可以的;
24、浩漢納悶遙控器去哪了,江老師把遙控器藏起來了,知曉後面的一切;
25、蘇米出現,因為江老師的那段「當我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問江老師是英語老師嗎,因為一首手機鈴聲蘇米對江老師發出內心的微笑。那時候她便有情愫了,如《大話西遊》紫霞認定的能拔出她手中寶劍的人就是她此生要追隨的人;
26、江老師一共給了蘇米兩次麵包。一次是在房間,一次讓她擦嘴。與蘇米的對話,鏡頭有幾次是取的在鏡子中的江老師,這種手法在西方懸疑片中非常常見;
27、蘇米說這活不接了,說要走的時候,江老師非常認真憤怒地說等等,隨後警察出現了。因為他知道她出去後的遭遇,他在把控一切;
28、江老師讓蘇米要保名譽,勸其快從窗戶出去,蘇米因為對江老師動了心才答應,因為她自己的名和身早就沒了,還保什麼名譽;
29、江老師是知道進入到另一個世界層面的,胡生是在原來的世界層面中,是不在江老師的世界層面的;
30、蘇米跳窗穿鞋後是優雅地走,而不是慌慌張張地逃跑,這是江老師的功勞,往下看;
31、浩漢腳麻了,以慢速度走向窗戶邊,有一定的預示,包括他背上的鄙視圖案;
32、第二個世界是從三人一起跳出窗戶後開始的;
31、胡生手機落在車上,他幹嘛不給自己的手機打電話,因為這根本是沒有道理的;
32、蘇米在嘔吐上車後回頭看,隨後說自己討厭姓馬的人,這也是江老師的功勞;
33、蘇米讓江老師不要教育自己,不要去做一些說教的事,表達了韓寒並沒有想拿這片子說教;
34、為什麼出現在飛機場,這是江老師在作品中滿足了未出去的蘇米的一個願望;
35、加油站場景:三叔的車很臟,外表的臟,是臟的人生,臟的認知;
36、江老師把遙控器的電池給了蘇米,說每年都有冬天,靜電的事。情緒激動地告誡三叔他們不要騙人。蘇米說有機會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三叔把煙又扔下,是輪回。蘇米最後一次靜電,這是強調。
37、浩漢好人不是,壞人也不是,與最初他在東極島登台時的主旨句相對應;
38、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愛恨。男人要看事業。這都是我們看到的影片中的浩漢自己說的,但,有一句是假的;
39、陰暗的廁所。明知道抹不掉的情愫,想沖洗掉是不可能的;
40、下雨天,隨後不下雨,江老師情緒低沉,對於浩漢曬錢的行為很無力地說是不是太浮誇,因為他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41、江老師說自己小時候被排擠,自己孤獨一人,寫一本叫《旅行者》的書,千里之行,後會無期。江老師說結尾是沒有浩漢的,有很多話,在生活中說不出口,要對蘇米說……其實要對蘇米說的,在現實中便讓觀眾知道了。在吃面的時候,江老師說浩漢醞釀了十九年,而浩漢說自己醞釀了十八年,這里有暗意;
42、江老師說要去買東西,浩漢見完劉鶯鶯,知道了真相,隨後出了車禍。浩漢死了,江老師是活著的;
43、他們迷路在樹林中,江老師第一次抽煙,因為此時要開始人格分裂有了質的變化——阿呂出現;
44、阿呂說帶我一程方便嗎,浩漢是不同意的,但江河說方便;
45、阿呂首先傷害的是馬達加斯加。阿呂說自己來過這里六次了。三個人不同地方小便,後來並排,這是一種彼此信任的過程,也是江老師內心凝聚的過程,最後浩漢說馬達加斯加的壽命起碼比情義要長,還是真實的江老師占據了自己的內心,這上升到超我的境界;
46、阿呂說浩漢是教書的,說江老師是猜不透的人,說他跌下懸崖都不會死;
47、NT3M5P,第二個說出代碼的人;
48、從浩漢的口中知道,江老師是一個十年教書匠;
49、今天什麼日子,你老婆的紀念日,因為江老師知道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是很多因素一起上西天的日子;
50、1977年,旅行者一號發射,36年,外太空,用真實時間襯托不真實的故事;
51、收音機,跳樓自殺;在結尾強調這種色彩;
52、江老師說自己好渴啊,是一種自我表述,是一種生命求生的表述,這一句話就道出了在這個旅程中的一切艱難,是觸及到生命的東西;溫水煮青蛙,自我對裂;
53、《旅行者》浩然與阿力主演。浩漢與阿呂;
54、馬達加斯加長大,蘇米出現靠在江老師肩膀上,用這個真實來推出前面的一切,江老師眼神意味深長,他的作品很沉重。
表層分析:
此片有兩層世界。現實中的世界和作品中的世界。我把現實中的世界看作是第一世界,作品中的世界看作是第二世界。
表面上的劇情是這樣子的:胡生、浩漢、江河、周沫,是東極島的人。周沫外出拍戲,想到大城市找公平,想要自己出人頭地,初期是做底層角色,過邊緣生活。胡生被落在酒店後就回到東極島了,等了他們三年,等來了許多遊客和一部《旅行者》。一切如劇情發展那樣,浩漢與江河在遇到蘇米一起逃出酒店後來到加油站,見到了三叔他們,蘇米被帶走,浩漢去見了劉鶯鶯知道了父親的真相,隨後遇見了阿呂,被騙了情義,在墜落的火箭殘骸那裡與江河分手,自己走了,不知去向。江河根據這段旅行故事寫了《旅行者》,成為暢銷作家,獲得成功,並在過去時間中找到了蘇米,與她一起。
如果單單是這樣理解這部片子,那也就只是看看片中的金句、段子與人生啟迪了,也就能定義為簡單的探究生命精神的公路片。
私以為不是如此。或者,是個體精神認知讓此片不是如此。
深入分析:
酒店之前一切是真的,也是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的共同之處。酒店之後便開始延伸到第二世界。
第一世界:三人從跳窗的時候開始有了分界點。跳出後的第一世界中,蘇米被三叔帶走,浩漢在見過劉鶯鶯知道了一切真相後便進入到了生命倒計時狀態。馬達加斯加出現時的車禍讓浩漢死掉了,而江河逃過一劫活了下來,但大腦收到傷害,加上精神上的打擊,出現了人格分裂狀態。他帶著馬達加斯加徒步行走在森林中,憑借著過硬的生命力,堅強地走過荒漠到達目的地。馬達加斯加這名字是作為地理老師的江河為了懷念馬浩漢在假想空間中命名的。
第二世界:在獨自帶著馬達加斯加的旅途中,江老師分裂假想浩漢還活著,陪伴自己一路,遇到了另一個假想出來的人物——阿呂。在三個人的旅行中,一切都是人格分裂的江老師的自我對裂,也正是如此才支撐他到了目的地。隱藏概念為旅行者三號。到了目的地,江老師開始按照分裂的自己寫書,因為他相信那才是真的,於是便有了影片中的情節。阿呂的經歷是江老師一個內心自己的寫照,他們小時候有共同點,孤獨,不受關注,渴望做出一點事情讓別人靠攏。但真實的江老師又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他內心的掙扎在假想過程中獲得釋然。阿呂的老婆是假的,但他小時候的故事是真的,江老師自己承認自己內心的真實一面,這也是與浩漢在荒漠對話中的隱喻體現。
在江老師自己分裂出的情景里,他把蘇米、活著的浩漢時的真實經歷都自己篡改了。比如他定了七年未更新的家庭套房,與後面阿呂說自己來過六次的對應;他早有預備地拿走了酒店的遙控器,為的是在後面給蘇米一塊電池,憂傷地強調每年都有冬天;他在浩漢要見劉鶯鶯時問到的十九年;他見到浩漢在曬錢時無奈的「浮誇」;三叔撿起地上煙後又將煙扔下去的輪回等等。這一切,都是他作品世界中的意念,他自己是去過自己的作品六次後才寫出了《旅行者》,這裡面有羅生門的色彩。
結尾是浩漢坐在車里對江老實說:「真沒想到我們在這樣一個地方告別,但跟人告別的時候吧,還是得用力一點。因為你多說一句,說不定就是最後一句;多看一眼,弄不好就是最後一眼。」
那是真的告別,是浩漢對世界的告別。
❽ 後會有期的電影表達了什麼意思
平凡才是每個人最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