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路壩燈火的基本資料
片名:古路壩燈火
備案立項號:影劇備字[2014]第1797號
首映地點:西北工業大學翱翔體育館
首映時間:2015年4月23日
2. 城固縣的文化
城固縣是陝西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名勝古跡、人文景觀、文化遺址達437處,擁有五門堰、張騫墓、寶山遺址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李固墓、蕭何墓等10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殷商青銅器文物3600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00多件,位居全國縣級第二。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張騫墓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文化三大壩」之一的天主教總舵古路壩、地母發祥地五郎關、楊侯禪院、洞陽宮等聞名遐邇。
由西部電影集團籌拍,著名作家和編劇莫伸執導,王光輝、吳旗、任晗等人參演的主旋律電影 ,反映古路壩作為抗戰大後方,收留南遷的西北聯大師生在本地辦學興教,文化抗戰的動人故事。影片以西北聯大的真實歷史為素材,再現抗戰爆發後西北聯大師生步行南遷為民族的未來保存元氣並積攢力量的故事。西北聯大為保存中華文化血脈而建,並且是目前陝西本土諸多高校的前身。該電影80%的場景在南鄭縣黎坪景區取景拍攝,為這部主旋律影片增色不少,在弘揚中華民族不屈抗爭精神的同時,也為傳播陝西南部的秀美山川、宣傳大美陝西的文化風情,找到一個最佳的契合點。
該片從籌拍開始便受到了陝西省委的高度重視,被省委宣傳部列入2013年度重點文藝創作資助項目。2014年10月13日在城固桔園鎮五門堰舉行開拍儀式,2015年3月31日該片在陝西理工學院舉行首映儀式,並且於2015年4月23日下午4:00,在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舉行西安地區首映儀式。由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西影集團、西咸新區秦漢新城在西安共同主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電影周上,免費向市民展映包括《古路壩燈火》在內的等多部反法西斯題材電影,累計展映150多場次,也受到了觀眾的普遍好評。本片作為獻禮反法西斯勝利七十周年的電影,於2015年9月10日晚20:15在央視六套播出。 說書
民國至今,茶館說書有鼓兒詞和評書兩種。鼓兒詞有說有唱。藝人黃正典抗日戰爭期間由河南遷入,在茶館說鼓兒詞。評書只說不唱。城固縣人張德茂、雲長貴、楊潤昌等常說《水滸》、《三國》、《後唐》、《紅岩》和《林海雪原》等。
民謠
只說不唱,但活潑流暢,押韻上口,流傳盛廣。1949年後有《救世菩薩共產黨》、《紅軍窮人心相通》、《徐司令上台講過話》、《找紅軍》等詞段。
山歌
流行於秦巴山區,多在勞動時唱。歌者常以大自然為舞台,興之所至,盡情抒發,見景生情,即興編歌。內容以勞動、生活、愛情為主,地方特色濃郁,經久不衰。
小調
也叫小曲。產生於日常生活和風俗活動中。與山歌比較,小調已脫離勞動時唱的范疇,漸趨向形成獨立的藝術。調詞旋律經精雕細琢,形成獨立格律。流傳的有《十勸姐》、《十勸郎》、《十想》、《十字歌》、《哭七七》等詞調。
雕塑
木雕常見於門窗戶格、檐板、挑頭、樑柱、桌椅、床圍、棺材、拐杖等。木雕工匠,代有傳人,今平壩地區仍有善雕巧匠。文化館藏清代四片門頁裝板的浮雕,裝板高62.5厘米,寬41.4厘米。所刻《瓶竹圖》由六條鯉魚組成。魚瓶插翠竹,左下配鴨嘴壺,右下斜襯如意。三條小魚組成瓶子上體。雙環將三魚緊抱一起;三條大魚一正兩側組成瓶子立體。兩組鯉魚頭部的簡紋,與魚身扇形密紋成對比。瓶頸雙耳把上下兩組魚群聯結起來,繁而不亂。文川鎮觀溝村景海民,用樹根雕成的「昭君出塞」、「雄鷹展翅」、「鶴」等作品,亦博好評。 道教
東漢獻帝初,張陵之孫張魯繼祖傳為五斗米道教主,依劉焉勢力,占據漢中,自稱「師君」,普通官員稱「祭酒」,普通信徒稱「鬼卒」。「祭酒」管理民事,不設太守、縣令等官職,用道教的一套設置代替官制,統治漢中。
佛教
從現存史籍記載,城固縣最早佛寺為大安寺。唐代著名詩人岑參曾到大安寺,寫過一首《過城固大安寺尋超禪師房詩》。
天主教
明崇禎三年(1630),葡萄牙海軍護送法國天主教會教士方德望來華。方結識陝西官吏王征,在王的協助下,到晉、陝、甘傳教。
伊斯蘭教
清咸豐三年(1853),伊斯蘭教由湖北麻城和甘肅等地隨回族人流入城固縣而傳入。後由於教徒人數增加,光緒年間在鹽井鄉元樹梁建起第一座清真寺。清末城固縣教徒91人。
基督教
基督教也叫耶穌教,教堂叫福音堂,故亦稱福晉教。光緒三十二年(1906),漢中內地會(屬上海內地總會)派英籍牧師賈蘊玉在縣城民生巷修建禮拜堂——福音堂,開堂傳教。清末教徒發展到105人。 生辰
嬰兒出生的次日早晨,孩子的父親應向妻子的娘室報喜。娘家人拿上雞蛋、紅糖及趕做的嬰兒衣服、鞋帽前來祝賀。產婦「坐月子」期間,嚴禁孕婦入室,以防「踩奶」。如嬰兒夭折要裸體掩埋。現講究優生優育,保護婦幼健康,不少陋習已廢,但拿衣物、食品看嬰兒之俗猶存。
彌月
孩子出生月內,不給嬰兒剃頭,母子(女)不出家門。足月,要「做滿月」,古稱「湯餅會」。外婆家要將嬰兒鞋帽、衣被、項圈、銀鐲、百歲鎖等送去。富裕人家還送斗米斗面和一片方肘(8~12斤大肉)。主家先擺茶點,後設酒宴款待。家貧的外婆只送點紅糖、雞蛋之類,給嬰兒縫兩件布衣。酒宴之後給孩子起名、理發。
日卒盤
孩子周歲之後,父母為觀測孩子日後的發展趨勢,將食物、玩具、錢幣、書畫、文具等亂放於大盤內,讓孩子隨意去拿。如先拿玩具,認為孩子長大後貪玩;先拿錢幣,認為將來貪財好利;先取書畫文具,認為將來讀書好學,能成大器。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早期教育,給以思想引導。
其他習俗
礱谷晨舂米、礱谷晨舂米、采桔南山下、婆媳夜紡織、巧作米麵皮、酒肆茶坊香、老母賜福、子孫行孝、芯子社火、曲子坐唱、城固架花、耕讀傳家、獅舞祥瑞、生活習俗、歲時習俗、慶賀習俗、婚喪習俗、廟香節會、生產祭祀習俗
3. 古路壩燈火的演職員表
出品人:張宏;陳小築;劉雙耀
總監制:汪勁松;胡新利;徐平安;孫毅安
總策劃:陳新亮;劉麗華;趙平;栗小生
監制:孟喬凌;龔野;李小聰;李愛民
策劃:張英群;伍宏賢;歐陽瑩
總製片:張宏
編劇:莫伸
導演:莫伸
聯合攝制: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西北工業大學;城固縣委縣政府
[以上信息來源 ]
4. 古路壩燈火的介紹
《古路壩燈火》由西部電影集團出品,西北工業大學、城固縣聯合攝制,取材並拍攝於漢中本土,講訴了抗戰時期「西北聯大」師生步行南遷的故事
5. 電影古路壩燈火故事發生在那_
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一批從天津、北平、焦作等地遷移到漢中城固古路壩西北工學院(今位於西安市的西北工業大學)的學生勤奮苦讀、報效祖國的故事。謳歌了在中華民族的危難關頭,知識分子們為國分憂的可貴精神及秉持道德的行為操守。
電影由由西部電影集團、西北工業大學和陝西漢中市城固縣共同製作,以反映誕生於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國立西北工學院,在物質條件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教師潛心育人,學生苦學成才,立志救亡圖存,科技報國的精神為主題。
「古路壩燈火」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與祖國共命運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廣大青年健康成長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古路壩燈火》將再現一段難忘的歷史,以生動的史實傳承精神文化,以責任與擔當啟迪後人,無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
影片中的「古路壩」位於漢中市城固縣城南12公里董家營古路壩村,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著名的「三壩」之一,始建於1888年,也是當時西北五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教堂由荷蘭人設計,現存有主教公館和修女院,全部保存完好。1937年,西北工學院,即現西北工業大學,借教堂的房舍,在此辦學長達7年之久,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急需人才。電影《古路壩燈火》將鏡頭對准中華民族抗戰史冊中,由北方高校組成的「西北聯大」師生步行南遷的故事,再現了抗戰時期的教育界為保存民族教育精魂的動人篇章。
對於西北工業大學而言,今天「古路壩燈火」不僅定格在老西工師生的記憶中,也閃耀在一代代西工大人開拓奮進的征程中。西北工業大學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在我們的家風——也就是「公誠勇毅」校訓和「三實一新」校風上。「古路壩燈火」生動演繹了我們的家風,是西工大人珍視的一張歷史老照片,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2]
該片2014年10月13日在陝西省城固桔園鎮五門堰舉行開拍儀式,後期轉至素有「石林奇景、碧水天堂」的南鄭縣黎坪景區,拍攝了大量美麗的畫面,由王光輝、吳旗、任晗等擔任主演。2015年4月23日下午4:00,由西部電影集團出品的電影《古路壩燈火》將在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舉行首映儀式。據悉,該片由西北工業大學、城固縣聯合攝制,取材並拍攝於漢中本土,講訴了抗戰時期「西北聯大」師生步行南遷的故事。
6. 古路壩燈火的劇情簡介
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一批從天津、北平、焦作等地遷移到漢中城固古路壩西北工學院(今位於西安市的西北工業大學)的學生勤奮苦讀、報效祖國的故事。謳歌了在中華民族的危難關頭,知識分子們為國分憂的可貴精神及秉持道德的行為操守。
電影由由西部電影集團、西北工業大學和陝西漢中市城固縣共同製作,以反映誕生於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國立西北工學院,在物質條件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教師潛心育人,學生苦學成才,立志救亡圖存,科技報國的精神為主題。
「古路壩燈火」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與祖國共命運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廣大青年健康成長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古路壩燈火》將再現一段難忘的歷史,以生動的史實傳承精神文化,以責任與擔當啟迪後人,無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
影片中的「古路壩」位於漢中市城固縣城南12公里董家營古路壩村,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著名的「三壩」之一,始建於1888年,也是當時西北五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教堂由荷蘭人設計,現存有主教公館和修女院,全部保存完好。1937年,西北工學院,即現西北工業大學,借教堂的房舍,在此辦學長達7年之久,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急需人才。電影《古路壩燈火》將鏡頭對准中華民族抗戰史冊中,由北方高校組成的「西北聯大」師生步行南遷的故事,再現了抗戰時期的教育界為保存民族教育精魂的動人篇章。
對於西北工業大學而言,今天「古路壩燈火」不僅定格在老西工師生的記憶中,也閃耀在一代代西工大人開拓奮進的征程中。西北工業大學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在我們的家風——也就是「公誠勇毅」校訓和「三實一新」校風上。「古路壩燈火」生動演繹了我們的家風,是西工大人珍視的一張歷史老照片,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
該片2014年10月13日在陝西省城固桔園鎮五門堰舉行開拍儀式,後期轉至素有「石林奇景、碧水天堂」的南鄭縣黎坪景區,拍攝了大量美麗的畫面,由王光輝、吳旗、任晗等擔任主演。2015年4月23日下午4:00,由西部電影集團出品的電影《古路壩燈火》將在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舉行首映儀式。據悉,該片由西北工業大學、城固縣聯合攝制,取材並拍攝於漢中本土,講訴了抗戰時期「西北聯大」師生步行南遷的故事。
7. 任晗的演藝經歷
2005年,任晗因獲得全國文藝推新人大賽影視十佳金獎而走上了演藝之路 ;同年,任晗出演了個人的首部影視作品,她在與吳若普,周莉合作出演社會倫理劇《走出監獄的女人》中飾演了高中時期的女主角馬莉。
2006年,任晗出演了話劇《暗戀桃花源》,並在劇中飾演了雲之凡;同年,任晗還與王奎榮、王姬共同出演了現代家庭劇《家比天大》;此外,任晗還出演了個人的首部大銀幕作品《叫板》。
2007年,任晗出演了都市兒童劇《快樂幼兒園》;同年,任晗還出演了動作電影《少林男子》。
2008年,任晗先是與徐潔兒、邱逸鋒共同出演了網路互動劇《YEAH》;之後,任晗又在與楊立新、王玉梅、邊瀟瀟合作出演的古裝傳奇劇《漕運碼頭》中飾演了乖巧能乾的丫環夏草 ;同年,任晗還與阮偉旌、聶梅共同出演了都市青春劇《愛神的黑白羽翼》;此外,任晗還與金載沅、牛萌萌。朱琳合作出演了中韓合拍的都市愛情劇《初戀》;以及出演現代劇情電影《風箏再次飛起》。
2009年,任晗與林心如、楊冪、王麗坤等藝人共同出演了古裝傳奇劇《美人心計》;同年,任晗還與馬雅舒,劉愷威合作出演了民國愛情劇《誰知女人心》 。
2010年,任晗先是與常鋮、李美旋、張寧江共同出演了現代刑偵劇《天網》 ;之後,任晗又在與廖京生、遲帥、柯藍合作出演的時代奮斗劇《阿丕書記》中飾演了李桂媛 ;同年,任晗還與趙恆煊、史蘭芽、劉長純共同出演了革命傳奇劇《鐵道游擊隊2》 ;此外,任晗還與張帆,石琳合作主演了現代都市電影《蛋糕》 ;以及出演劇情片《花兒並蒂開》。
2011年,任晗先是與陶紅、呂麗萍、孔琳等藝人共同主演了現代情感劇《傻春》,並在劇中任晗飾演了命運多舛的小妹趙素楚 ;之後,任晗又與陳意涵、薛仕凌、魯諾合作出演了網路愛情喜劇《戀愛SOS》;同年,任晗還在與唐國強、孫維民、王伍福等眾多演員共同出演的革命史詩劇《東方》中飾演了豫劇名家常香玉;此外,任晗還與陳浩民、任天野、趙柯合作出演了古裝探案劇《卜案》 ;以及與呂星辰、馮國慶共同出演文藝愛情電影《郎在對門唱山歌》 。
2012年,任晗先是在與朱雨辰、焦俊艷、李子雄合作出演的動作諜戰劇《冷風暴》中飾演了冷靜果敢的歐陽倩 ;之後,任晗又與凌瀟肅、許亞軍、沈佳妮共同出演了年代軍旅劇《從軍記》;同年,任晗還與鮑國安、申軍誼合作出演了古裝兒童劇《聰明小空空》 ;此外,任晗還主演了都市喜劇片《荷都奇遇》;以及主演微電影《貓女》。
2013年,任晗先是與林永健、齊歡、墨陽共同出演了革命人物傳記劇《聶榮臻》;之後,任晗又與林保怡、範文芳、葉靜合作出演了年代勵志劇《屯戍西疆》 ;同年,任晗還與張定涵、崔鵬、秦雪合作主演了古裝武俠劇《新甘十九妹》,並在劇中飾演了美麗俏皮的可愛俠女尉遲蘭心 ;此外,任晗還出演了年代愛情片《難忘金銀灘》 ;以及青春勵志片《說出你的夢想》 。
2014年,任晗與唐嫣、李易峰、舒暢等人合作出演了民國情仇劇《活色生香》,並在劇中飾演了善解人意且敢作敢為的素秋 ;隨後,任晗又主演了年代勵志電影《古路壩燈火》,並在片中飾演了在民族危亡的大時代中奮發圖強的民國女學生徐丹凝 ;同年,任晗還與孫儷、劉濤、馬蘇等眾多演員共同出演了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古裝傳奇劇《羋月傳》,任晗則在劇中飾演了知書達理且機智有才華的綠蘿 。
8. 男主叫鄭浩秋的小說
神鵰夢?http://read.qidian.com/BookReader/1327657.aspx
9. 古路壩燈火讀後感
看完《古路壩燈火》,有幾句話實在不吐不快。
坦白來說,這部電影實在難以差強人意。整部電影以鄭浩秋為主線,以一個普通學生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了當年的西北聯大的生活。電影意在讓同學們體會到在當前輩們學習是多麼的不易,我們得到今日的美好生活是多麼的不易,建設起今日富強之國家是多麼的不易,題材很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鳴。可是這部電影的水平實在有限,將近2小時的觀影時間里,同學們更多地在吐槽電影里的橋段和演員們粗糙的演技。
細說起來電影里一共出現了5次古路壩的燈火。
第一次是分配宿舍時的燈火,這燈火是村民幫助學校教育的燈火。
第二次是校務長查看自習室時的燈火,這燈火是先輩們刻苦學習,科技救國的燈火。
第三次是丹凝把從建聰那裡借來的錢轉接給浩秋時的燈火,這燈火是同學情深,相互幫助的燈火。
第四次是丹凝和另外兩個同學夜裡談心時的燈火,這燈火或許是知識改變婦女地位的燈火(或許有點牽強,丹凝說要是不學習或許就結婚了)
第五次是浩秋見弟弟時的燈火,這是國恨家仇之火,奮起反抗之火。
(或許五次燈火是我的過分解讀,感覺電影真正提起古路壩的燈火只有3次,第一次,第二次和第四次。)
電影以聯大的同學們步行500多里山路從西安遷至漢中為開始,到達漢中的天主堂分配宿舍的時候第一次出現了古路壩的燈火。畫面一轉,男生宿舍里,建聰堅持要把自己的西服齊齊整整地掛在牆上,讓人頗感意外。這部電影的另一條線索就是建聰自我的改變,從一個自私自利的闊少爺轉變成肯為大家著想的好同學。
建聰這個角色塑造的極為失敗,角色形象太單薄,之前的建聰自私自利,軟弱,矯情,懶惰。在遭遇土匪的時候落荒而逃,在挑糧的時候偷懶,貪圖享受,不思學業。卻在挨了女主角一巴掌之後洗心革面,變成無私奉獻的好同學。角色過於臉譜化,只有缺點沒有任何優點,洗白的過程太突兀,像變臉一樣,一巴掌就能痛改前非。活脫脫的民國泡沫劇橋段,卻沒能學來賺大媽眼淚的虐心部分。
不知道校史上是不是真的有這么一位同學,就算真的有,個人認為這個角色實在是多餘。 《古路壩燈火》作為講述我校歷史的電影,不用大場面描寫,反而用普通同學來刻畫,其實是很好的思路,但是,建聰這位同學真的能代表當時的同學們么?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么?一定不是的。那麼用這么多筆墨來寫一位胸無大志的闊少的意義何在呢?
女主角丹凝來找校務長要兩支蠟燭,因為自習室人滿為患,校務長晚上自習室一看,好多學生圍著一盞煤油燈苦讀,站在門口的校務長心中五味雜陳,一時間沉默無言。(此處堪稱整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這是古路壩燈火第二次出現,此處最可以大書特書,可以以校務長的視角展現同學們刻苦學習的故事,(比如第二天天沒亮就有同學趁著清晨的陽光學習,老校長講的真實故事啊!)但是卻沒有再深入挖掘,卻演校務長轉身找校長要推遲考試,校長不肯,來襯托校長這個角色的正直,實在可惜。
校長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剛正不阿的角色,正派地不能再正派,拒絕余專員的孩子入學,和校務長辯論的時候口號化的台詞實在難以讓人產生親切感。人物形象高大但片面。校務長這個角色塑造的是最好的,在分米的時候體現出的細心,再看晚自習的時候的同學的心疼,同時也圓滑處世,覺悟不高。可以看得出演員的用心。
或許是因為在天主堂的緣故,女主自帶聖母光環,她教導建聰,幫助浩秋。給校長報告同學情況。人溫柔美麗,又被學校首富喜歡。唯一可惜的是這個完美的瑪麗蘇角色不是唐嫣出演,要不或許會有幾個腦殘粉。
電影的劇情支離破碎,每個片段都太短,節奏缺很慢,而且經常讓人感覺沒演完就到下一個片段了,剪輯手法很獨特。浩秋拿鹽回學校巧遇丹凝一行便搭伴回學校,結果在回校路上遇見土匪。這簡直是最無厘頭的部分,且不說土匪浮誇的演技,整個情節就沒有邏輯性,為什麼土匪擄走了女同學而男同學不見了,為什麼男同學後來又在路的另一頭出現了(山路走得比土匪都熟?)?為什麼浩秋被打了之後臉上沒傷,攔下土匪也沒傷,回學校路上就有了?村長大白天帶一眾村民山裡干什麼?為什麼天黑了村長也不回村?為什麼女同學不帶著買的東西回學校反而要扔了,再不濟給後面的同學拿著不行么?這部分奇怪的劇情佔了很大的篇幅,只為了襯托浩秋的勇敢和建聰的自私,實在是太多餘。要是為了側面描寫當時環境的危險完全可以通過角色的對話來刻畫「聽說了么,誰誰誰回學校路上被劫了」,省下時間又省得邏輯錯誤。
浩秋這條主線劇情也漏洞百出。浩秋的弟弟浩春(弟弟是春哥哥是秋,我都不願意多說)來找哥哥,想瞞下家人罹難的消息,問題是你既然都來了,為啥要瞞啊?你要是想瞞,你來這幹啥啊?好吧,沒瞞住,說家裡只剩3口人了,浩秋決心棄筆從戎,校長勸他要科技報國不要做無謂的犧牲。浩秋不肯,浩春之好又透露給他一個秘密,那就是二姐也世了,是自殺,為了不拖累哥倆,然後浩秋就不了。這部分劇情簡直太過離奇,完全難以理解。既然著重提出二姐這個人就要說出她的特殊性啊,和浩秋有什麼特殊的關系啊,還是身份特殊啊,都沒有,反正就是浩秋決心好好學習報效祖國了。影片到此結束了。
但是在最後的敘述里,我們看到,有58名前輩在畢業之後就奔往前線,也就是說,我西工大學子並不是全都放棄了投筆從戎的決心,但是這部分學生卻沒能在影片中的以體現。(我校校友中已經誕生30多位兩院院士和30多位將軍。)最後也沒能回扣古路壩燈火這一主題實在讓人遺憾。
古路壩燈火到底是什麼?是抗日最嚴酷時期莘莘學子不忘肩頭之重擔,為中華而學習,為中華而奮斗的信念。反觀這部電影,整部電影沒有用太多筆墨描寫學習,卻用了過多的筆墨來寫兒女私情,寫富二代的自私與跋扈,最有血性的一幕也被導演用不太像理由的理由給抹殺掉,平心而論,它超越了我對這部電影期待的下限,簡直是對我校光榮歷史的誤讀,不知老校長作為歷史的親歷者在台下作何感受,作為工大學生我的內心實在難以平復。電影里許多畫面色彩感極其強烈,卻沒能很好的運用,燈光在許多地方的表現也難以讓人接受(浩秋夜裡的大白牙)。低成本國產電影真的只能靠政策的扶持,地方的支持才能存活么?
多好的題材!竟然被拍成這個樣子!讓人心痛!
後記:
其實不該在影評的最後寫,但是想來想還是寫出來吧。其實塑造投筆從戎這樣一個角色的想法是好的,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橋段。浩秋要參軍,同學B不同意,兩個人夜裡長談了一次或者在課堂上辯論了一次,但誰也說服不了誰,浩秋毅然從軍,同學B繼續科研,多年以後同學B 已經成為某領域科學家,浩秋也從戰場上回來。兩人相逢之後又一次回憶起當年古路壩的燈火,說起一個一個的故事。
因為我們的學校從來不缺少有血性的男兒,更不缺潛心科研的學者。我為能在這樣一所學校里學習感到無比自豪。中華燦爛,工大無疆。
ps:
此答案轉載於http://www.diudou.com/yingping/100897.html
作者秦小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