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去咸陽機場觀、陽陵500字觀後感怎麼寫
當一個朝代沉睡在自己的腳下,也許也會有牛頓站在巨人肩上的感覺,只不過牛頓遙望的是未來,而我們回顧的是歷史!
漢陽陵之行很早就在計劃之中了,但因為種種原因近期才得以執行。漢陽陵的印象很早就烙在了我的腦海里,每次去咸陽機場接送小姨,都會在機場高速路上看見那高聳的兩座墳冢。說到西漢帝王,知名度最高的無疑是漢武帝,無論是快拍成偶像劇的《大漢天子》還是自封武皇帝為「大帝」的《漢武大帝》皆引爆收視狂潮。當然從總體上來說武皇帝無疑是中華帝王中的佼佼者,無論是文治武功都達到了一個極高的高度,他和康熙一樣是中國歷史上名載歷史的千秋帝王。但同時我也非常欣賞西漢歷史上的文皇帝以及這文武之間的景帝!在美劇《都鐸王朝》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亨利八世對他的弄臣兼好友托馬斯說:「為什麼亨利五世被世人銘記?因為他捐助大學和建立救濟所?不,他被銘記是因為他贏了阿金庫爾之戰,3000英格蘭長弓手對6萬法軍。」的確,歷史就是這樣,再成功的文治也不如一場戰爭的勝利來的傳奇,文治昌運不過是明君,而文武皆全才是千秋帝王!這一點武帝做到了,而文景永遠只是「之治」。打天下難,治天下更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平心而論,若非文景之治打下堅實地基礎,日後也難有武帝的蓋世王朝。
❷ 看漢武大帝觀後感2000字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這是電視劇《漢武大帝》開篇的幾句話,這三句話十分恰當的說出了孝武皇帝的功績!不知哪位高人有這么一句話:即便是一個時代的偉人,他所做得也往往是由時代決定的。冥冥中似乎真有一種天意,漢武帝劉徹應運而生! 首先,始皇帝用他那組織嚴密的國家機器統一了六國,注意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此前的統一多是文化上的統一而非政治的統一。強秦雖然一夜間就土崩瓦解了,但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組織一個大帝國的經驗以及教訓!漢高祖雖然在剛進咸陽時只是約法三章,但立國後的典章制度還是蕭相國依秦律制定的。漢初民生凋敝,這個也不能完全歸罪於秦的苛政,究竟自戰國末年大戰不斷,百年間不見和平。漢高祖直至後來的文景皇帝一直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力得以蒸蒸日上。景帝時的削藩,統一國家財政等政策使集權進一步加強,國家的力量加強了。這一段時間是我們國家大變革的時期,政治上統一,思想上雖然經歷了始皇帝的焚書坑儒,但總歸是朝著大一統的方向發展了,而且主流學派——儒道法都得到了實踐的檢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看得遠,在劉徹登基前的百年間,我們國家的星空中當真是巨星如雲:始皇帝、陳勝、項羽、高祖、呂後、文景二帝、張良、蕭何、韓信、晁錯、周亞夫......多少風流人物!這么多偉人,這么多輝煌的業績,看來真是天佑中華——在這個時候賜予我們一位更加偉大的帝王,成就了無比輝煌的功績! 文學藝術的美是多種多樣的,唐詩的煌煌盛大,宋詞的婉約旖旎,而漢文則是雄渾蒼勁。這部《漢武大帝》完全對得起這四個字!導演胡玫就是《雍正王朝》的導演,對這種宮廷戲把握的游刃有餘,雖然沒有二月河的歷史小說作藍圖,但看得出編寫劇本時吸收了很多近年來歷史研究的成果——比如霍去病的死因等問題。雖然電視劇與歷史文獻的記載有些出入,但這非但沒有影響大局、犯邏輯錯誤,而且使情節增色不少。這說明編劇時下了功夫的。 這部片子的演員水平非常高!三位主角焦晃、陳寶國、歸亞蕾都有相當資歷。其中陳寶國演武帝,過去我比較不喜歡這位演員,因為他的表演顯得舞台味太濃,在電影中也拿腔拿調的,看著別扭。但這部片子的風格正好適合他這種略帶誇張的表演,顯得張力十足!有幾個鏡頭讓人難以忘懷:其一是張騫出使西域前,劉徹對張騫講了他姐姐南宮公主被迫遠嫁匈奴的故事,那句眼含熱淚卻咬牙切齒的「從那時候開始朕才知道了什麼叫痛苦」;其二是魏其侯竇嬰在與外戚田分的爭斗中失敗,臨終前劉徹前來探視,劉徹替竇嬰重新分析了形勢,肯定了他的功績又說明白了為什麼他必須死;其三是霍去病提出了對匈奴作戰的新戰略後,將領們意見不統一時,劉徹略帶囂張的一句「寇可往,我亦可往」;其四是貳師將軍李廣利投降匈奴後,劉徹為自己的盲目自信而懊惱不已,以致揮劍擊毀了作戰地圖。焦晃是老演員了,在處理這種角色時顯得有些程式化,這次景帝身上似乎有《雍正王朝》中康熙帝的影子;不過,換個角度分析也只有他能演出這種味道。他讓人最難忘的是不得不處死晁錯那場戲,師徒二人肝膽相照又依依不捨。歸亞蕾最近演過不少太後,對竇太後的處理稍顯前後不連貫,不過估計不是她自己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片子的配角,起用了大量沒名氣有水平的演員,我覺得首推魏其侯竇嬰的扮演者馬少華,竇是個非常復雜的角色,是一位真正政治家!精明而不狡詐,忠誠卻不迂腐,而且有沒有權臣的貪婪,但最終作為貴戚的首領還是不能獨善其身。武安侯田分的扮演者是來自台灣的張世,沒用配音演員,所以對白聽著不大舒服。但他演這么個略帶市檜色彩的角色確是恰到好處。演韓安國的是當年蔣介石的特型演員孫飛虎,過去他就號稱是演技最出色的特型演員,這次表現得也不錯,要知道這韓安國可是「堪當國器」的政治家。這里還有個有趣的事,田分韓安國初見時,導演安排他們一起去賭球泡妞,以張世的年紀,年輕時應該天天向蔣總統的畫像鞠躬的,現在要天天和「蔣總統」胡鬧,不知道作何感想。 估計這部片的編導請了很多學者作參謀,這部片子的服裝道具、人物形象力求真實,相當的嚴謹!而且把一些歷史文獻記述的人物對話直接翻譯成現代漢語,這樣做一方面保證了真實性,另一方面增添了觀賞性,究竟讓所有觀眾聽文言文不現實,而且這個翻譯是忠實的。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把很多後人對當時一些事件的評述在片中用對白的方式表述了出來,而且用詞還頗為現代,比如大戰匈奴前的准備會上,通過劉徹、霍去病的發言把當時漢軍的戰略戰法講得很透,劉徹再補充發言時連「解決方案」都用上了。我自己是喜歡這樣的,究竟電視劇不是紀錄片,而且這些就像是注釋,能把問題講得更清楚 當然,這部片子不是無懈可擊,可能由於預算的限制,戰爭的場面還是不過癮,不過我倒覺得戰爭的場面不一定都是畫面上的兩軍對壘,比如用沙盤、地圖上的演示等。還可以請電腦特技把細節做得更完美。整部片子的布局上有些頭重腳輕,寫景帝的部分篇幅很大,後面寫武帝主要寫戰爭,但寫其他方面有些弱,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這里寫得很少;鹽鐵國營、均輸平淮、統一幣制等問題寫得太少,而且其影響也沒說明白。還有就是政治斗爭寫得有點過多了,政治斗爭應該是導演的強項,拍得也確實好。但總不能天天燕鮑翅,前面寫這種爭斗非常密集,讓人有些喘不過氣!好像漢宮里只有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一樣,小劉徹的成長,生活等內容顯得蒼白。 整體的看,這部片子稱的上是瑕不掩玉!絕對值的花四十二個小時認認真真的看完!緬懷曾經的輝煌,激盪心中浩然之氣!想一想那個時代豪情:「匈奴未破,何以家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千古之後仍然讓人熱血沸騰!這部電視劇比起我們現在看到的無病呻吟、雞鳴狗盜的偶像劇不知強多少倍! 拋開電視劇,我們國家歷史上對這位孝武皇帝的評價並不高,甚至有人說他是始皇帝二世,只不過晚年及時悔過並且託付對了人,這才避免了重蹈覆轍。這種觀點恐怕多是為後世的「無功」辯護,或者出於腐儒之口,未免偏頗。就像刻舟求劍,拋開歷史背景而單純的以今推古有什麼意義呢?!千百年來,我們民族的豪氣被大大的壓制了,如果我說這樣一定不好,那我自己也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對國家有好處的事對個人未必也有好處,大家心裡有數就是了。 我們這位孝武皇帝的歷史功績頗多,但從「武」字可以看出,後世最看重的還是他的武功:掃除匈奴之患、打通西域、在南方開疆辟壤。後世對他傾全國之力掃除匈奴是頗多微詞的,我覺得這么說是很不負責任的!我們不妨看看西方的歷史,古代希臘的文明不可謂不輝煌!但最終還是為北方的古羅馬所滅。古代羅馬的政治制度不可謂不健全,但最終為北方凶蠻的日耳曼人所滅。在冷兵器時代,軍事實力的強弱與國家的文明程度的關系並不那麼密切。這成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宿命,先進的反倒為落後的所毀滅。試想如果孝武皇帝繼續無為的國策,等著匈奴做大,那將是一種多麼可怕的結果?然而決定打這么一仗,確實要很大的決心才行,這要傾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還要時刻防備著內憂。即便下了決心,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準備這樣大規模戰爭也是非常困難的!這需要怎樣的勇氣和智慧啊!打通西域是他的另一大武功,從這時起,我們第一次了解到華夏文明以外的文明,在此之前我們接觸的非華夏人都是夷狄,按我們先人的說法是和鳥獸一樣的生物,不能算人。通過絲綢之路,我們得到了葡萄、苜蓿、寶石、香料等,並且將我們的文明遠播,總之我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嚴」!而且,對西域的統治也確實體現了我們高度的文明,比如強漢的存在成為西域穩定的基石,繁榮的保證。我們甚至不費一兵一卒,只要派出將領就能統帥仆從國的聯軍進行作戰,就算派兵也只需派少量在殖民地屯墾的守備軍即可。這在兩千年後西方的殖民者也未曾做到! 他在政治經濟上也作了大量的改革,其核心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其中很多事情爭了兩千多年到現在也沒有定論,我才疏學淺就不敢妄加評論了。但從實際的執行看,確實加強了國力,卻造成人民的困苦;統一了思想,卻造成日後的僵化,還有很多非人力可能及的,就不多說了。
❸ 古代歷史電影觀後感350
第一篇
《大秦帝國》為我講述了一個群雄逐鹿,山河日變的秦朝統一的故事。
在這段歷史長河中,英雄輩出,百家爭鳴。秦國是這場歷史豪賭的最終勝利者。他們燃燒著自己,用一段段血與淚,愛與恨交織的悲壯故事,推動著整個時代前行。最終大出天下,統一六國。
在這段歷史故事中,涌現過許許多多為後世所熟知的典故傳奇,而印象最深的是商鞅的立木取信。
商鞅為了取信於民,在變法令下達後,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最後他將賞金增至一百金,有一人應募,立即獲得一百金,以此來取信於民。深深地被商鞅的才能和不屈服的人格、秦孝公的知人善用和堅持真理的決心所震撼。
在如今的生產生活中也是一樣,一個國家只有使民信才能立國立民,一家公司,一個人也是一樣。
第二篇
《漢武大帝》講述了漢武帝劉徹54年的統治歷程。
前無古人的巨大功業,使漢武帝成為歷史發展道路上一座罕見的高峰,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顆耀眼的巨星。
他的雄才大略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
《漢武大帝》將展現這段氣勢恢弘,英才輩出的大時代,對這一時代文治武功的回顧,可以激發,調動起觀眾的愛國情懷,增強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自豪感。因為有他,如今的我們才叫漢人,如今的民族才叫漢族,而不是什麼晉族,秦族。
從劉徹登基起,他智斗竇氏,重掌大權;任命衛青,大敗匈奴;信任張騫,出使西域;任命董仲舒,文化一統。在許許多多的事跡中,最難讓人忘卻的便是」金屋藏嬌「的那段美好佳話,當年的他說:」若得阿嬌,便以金屋許之。「十年之後,是誰守著金屋淚眼成花,坎坷的愛情令人唏噓不已。
千百年後,史書上或許只記了這樣一段話:名,劉徹。高祖劉邦的曾孫。在位54年。逝世時年70。謚號:武;廟號:世宗。
但後人永遠不會忘記那段燦如星辰的耀眼歷史。
❹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觀後感300字
不失為一部精彩絕倫的記錄片。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這兩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但是這兩句話不僅僅屬於漢武大帝,它屬於自秦始皇起到漢武帝每一位對大一統做出卓越貢獻的芸芸眾生。這裡面除了秦皇漢武,也包括劉邦至劉啟的四代地王。以及協助秦皇的李斯,過秦論的作者賈誼,力主削藩身受極刑的晁錯,還有從蒙恬至霍去病那些個縱橫大漠的民族英雄。最最重要的是這一百多年來奔波勞碌以求活命的百姓。燕雀固然不知鴻鵠之志,但是燕雀知道鴻鵠之志需要燕雀的血肉和生命。
這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時代,全體中國人精神扮敏的根源。中國人不認血統,只認文明,認統一。大一統的精神從秦始皇開創,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完成。從記錄片里我們看到,橫掃六合是何其容易。但是秦始皇畢生卻也無法一統人心。我們也知道嬴政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暴君,對於天下民心。他費盡了心力,也忍受了譏諷嘲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能打破封建的牢籠,也制訂了大量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蔽鉛政策。可惜這終究不是一世之功,他用力過猛不但沒有迅速達到效果,還讓自己的秦帝國灰飛煙滅。整個天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來的劉邦和秦始皇有著同樣的理想,但是對於人心向背只能選擇隱忍和妥協。後世的幾代皇帝一邊積攢著人心,一邊彌補廳並枝秦始皇付出的代價。終於在武帝時期修成正果,當他准備洗雪祖先的恥辱時同樣面對這腐朽保守的人心。但是他拿出了帝皇的魄力和決心,終於完成了帝國的強盛與人心的統一。這才有了現在的漢族,有了今天的中國。
回到當下,再看看那些愚昧腐朽的分裂勢力。統一這樣一個國家何其艱難,那些我們的先祖花費了那麼大的代價,不僅統一了中國。也向我們證明了分裂造成的嚴重後果,無論民主和自由在哪裡取得了什麼成果請大家牢記,那裡面也注入了毒害中國的毒液,人心散漫喪失底線。最後結果就是分裂,它在中國意味著家破人亡!也請那些丟失了信心的人清醒清醒,中國的精神有沒有消亡能不能復興不取決於過去,取決於未來。他不取決於秦皇漢武,取決於你!雖然復興之路很艱難,但是我們可以成功。因為我們的祖先成功過,所以我們也可以。重復一遍:是不是中國人不看你的血統,只看你是否認同,看你有沒有進取心和我們一起走在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上。
❺ 漢武大帝的觀後感
草擬鎷 ,連續2個星期,我一口氣看完64集的巨著《漢武大帝》。央視的這部歷史劇,堪稱史詩般的作品,雖然做不到盡善盡美,可相比時下在銀屏泛濫的那些粗製濫造的所謂宮廷戲、歷史戲,不知道好上多少倍。這讓我想起十年前的一部《三國演義》。
當然,電視劇難免有誇張和猜測的成分,2000多年前的事情我們也不能一一掌握,不過,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以及這部《漢武大帝》,讓我對那個時代有所感悟,有感而發。
很難猜測,在漢初的宮廷中,一個從沒有走出過皇宮的少年是如何萌發出驚人的雄心壯志的。
劉徹似乎是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毛孩子一夜之間就成為了老謀深算的皇帝的。這應該和他的母親王美人和舅舅田蚡的影響有關。只是劉徹沒有忘記最根本的一點,用他的話說,就是「這個天下是我劉徹的!」
劉徹的歷史功績,表現在對外戰爭。有漢以來,甚至有華夏族以來,地處農耕區的中原長期受到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襲。 這種主動示弱的表現,讓匈奴越來越肆無忌憚,自比北方的狼,狼吃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以南方的農耕部隊主動出擊,殲滅游牧部落,是歷史上的一大奇跡。而漢武帝,就是創造了這個奇跡的領導者。
擊敗匈奴,有幾個必要條件。一個是制度上的優勢,自漢朝平息了八王之亂,鞏固了中央集權以來,漢朝成為了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有了這種制度,就能聚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做好全面的戰爭准備;第二是雄厚的國力。武帝之前,漢朝採用的是自由主義政策,與民休息,清凈無為,使得民富則國強;第三點就是統治者的決心和態度。劉徹的個性,使他成為完成這一歷史功績的最佳人選。
自商周到春秋,中國人還是很有血性的。從歷史看到現在,沒有血性的民族是沒有地位的,更得不到其他民族的尊重。祖先說過,「寇可往,吾亦可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不令我們汗顏嗎?
匈奴在漢軍的不斷攻擊下,逐漸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一路西逃,出現在東歐大草原上。
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很是讓人心潮澎湃。而在激動之餘,我們更需要思考。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富民、強國、安內、攘外,只要每一位國人的點滴積累,振興中華就不會是遙遠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