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理學電影的觀後感五百字左右
其實故事中的那位醫生也有著一段永生難忘的經歷,或許是張昕的這個個案,觸及到了他記憶的深處吧。他的眼前不停地出現著上學時一個女孩兒的影子。但他卻始終相信這是幻覺,並且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心靈也出了問題,他竟然在辦公室採取為自己進行電擊的方式來抵制這種所謂的「幻覺」,被同事發現後,他仍然不願說出事情的真-相。後來,在同事的鼓勵下他改變了原來不願與人交往的生活習慣,並和張昕確立了戀愛關系,生活接近了平靜。然而,在一次他與同事小聚時,冒然闖進來的一對老夫婦對他的過激舉動打破了這場平靜,也激
發了他內心深處的記憶。他變得近乎失常,但仍然拒絕面對自己的內心,拒絕敞開自己的心扉。直到最後站在當年那個女孩跳-樓自殺的地方,他才迫不得已的說出了積壓在自己內心的秘密,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真正的面對了自己的內心。
故事至此,已經接近了尾聲。想必您會產生疑問,心理醫生也會出現心理問題?其實心理醫生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們也有著自己的七情六慾,也有著生活的苦惱。我接下來的說法,或許會得到大多數心理學工作者的贊同,其實相對於其他人而言。心理工作者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他們每天都要接觸許多負性情緒,過多的負性情緒積聚到一起便會形成負性的心理暗示,在這種負性暗示的影響下再加之一些生活問題,自然就像是一顆定時*一樣,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我的老師在第一堂課時對我們說「他很佩服我們的勇氣,敢於向這種高危險的工作所邁進。」這一點在我經歷了志願工作後深有體會。我想這也是心理咨詢督導這個職業所由來的原因之一吧。不知大家是否看過央視12套的《心理訪談》節目,我對片頭中的一句話頗為認同「沒有一個人的心靈永遠一塵不染」。故事中那位醫生認為自己是心理醫生,自己出了心理問題會招來別人的笑話,所以寧願默默承受,也不願意向自己身邊的朋友、同事、領導所傾訴,不願敞開心扉。最後險些讓自己葬身在高樓之上。
我不想憑借著這小小的一篇文章來糾正人們對於心理學的錯誤認知。只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那些患有「心靈感冒」的人們,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鼓勵,讓他們有勇氣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的自考生和志願者也想對廣大心理學工作者說上一句:你們辛苦了!工作固然重要,但要學會調試自己的心理。我們都是同樣的人類,都有著各式各樣的煩惱。面對煩惱,敞開自己的心扉吧!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心裡達人」。
B. 跪求電影 child of rage 的觀後感,有關心理解析方面的內容。在線等,,,緊急!!!!!!!!!!!!!
Child of Rage中文片名怒焰狂花, 是導演拉里 皮爾斯 (Larry Peerce)在1992年作品, 該片描寫凱瑟琳在十八個月大時即遭親身父親強暴,導致心中充滿暴力,恐懼和不信任感,在七歲時,她和弟弟艾力克被牧師羅勃和吉兒所收養,由於凱瑟琳的種種異常暴力行為,吉兒和羅勃乃求助暴力兒童心理專家協助,在心理治療及愛和關懷下,凱瑟琳終於打開心結.
凱瑟琳因為小時候受到太多虐待,想轉移自己的痛苦,所以想看到別人受傷流血。從心理解析方面來看, 她應該是有雙重人格的,她小時候的陰影揮散不去,但是她沒辦法保護自己,所以造就了另外一個兇狠的殘忍的嗜血的自己老保護自己,好像受到虐待的不是自己,而是另外一個人,所以她在傷害了小動物傷害了艾瑞克傷害了小狗後還可以很坦然的面對,變成另外一個天真可愛的自己,她的雙重人格很嚴重。
影片給人的感覺一直就是壓抑,只有短暫的幸福瞬間,對一個小女孩來說,她那種心靈上的摧殘簡直是致命的,她的那個禽獸不如的父親,可能是我看到最醜陋、骯臟的人了。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像一個有關心理解析的記錄片,它的真實性,足以打動每一個看著它的人。
C. 電影《心中的孩子》讀後感
一、寫讀後感的要訣
1、重視「讀」
「感」是從讀中產生的,讀是感的基礎.不認真讀,就不能深刻領會原文的中心,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如果拿過書來,走馬觀花地翻上一遍,僅僅憑著一個初步的印象,就迫不及待地動手寫感想,這個「感想」往往寫不好.
舉例來說.有這么一個故事,說的是古代魯國的國王得到一隻海鳥.他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鳥,就把它當做是神鳥了.為了表示自己對「神鳥」 的愛護和尊重,他吩咐把鳥供養在殿堂里,把宮廷里最美妙的音樂奏給它聽,用最豐盛的筵席款待它吃.可是鳥呢,卻被嚇得神魂顛倒,舉止失常,連一片肉也不敢嘗,一滴水也不敢沾,這樣,只三天功夫,這只鳥就活活地餓死了.
看了這個故事,怎樣寫一篇心得筆記呢?你如果在魯王不懂得養鳥的技術,鳥應該如何養的問題上大發議論,即使寫得再詳盡也不行.為什麼呢? 因為你從根本上把這個故事理解錯了.這個故事其實是說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要具體對待.否則,盡管主觀願望是好的,也難免要失敗.只有抓住了這一點,去聯想、去議論,才能把感想寫得深刻、動人.
怎麼讀呢?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我們首先必須熟悉下列情況:(1)寫作時間.(2)寫的什麼,即作品的內容.要把作品中的時、地、人、事、物這幾方面弄清楚,不能囫圇吞棗.寫故事梗概,列提綱,這些都是熟悉作品內容的輔助手段.(3)為什麼而寫,即作者的寫作目的.其次,要邊讀邊想,邊讀邊記.哪些地方使你激動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萬千都不要放過去.要反復讀,邊讀邊體會文章的中心,聯系自己生活的體驗,加以對照、比較.為「感」做好准備.
2、「感」要專一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就拿《小馬過河》這篇我們都知道的故事來說.它雖然短小,但仔細體會,就會使人產生幾方面的感想:①遇事要多動腦筋、認真分析,不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②實踐出真知,水是深是淺,要親自去試一試,「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要親口嘗一嘗.」③老馬教子有方,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溺愛,不嬌慣;當孩子沒有完成任務時,不諷刺,不責怪,而是循循善誘,耐心指導.
僅就對這三方面的感想來說.一篇心得筆記最好只選擇其中的一兩個方面寫透徹,寫深刻.
3、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
「讀後感」當然是先「讀」而後有「感」.你讀的是哪本書?你是對這本書中的哪個問題發表感想,這些都需要交代一下.如果對原文一字不提,上去就寫感想,就會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你的感想是怎麼來的.另一方面,有的同學在寫讀後感時,用大量的篇幅去復述原作的內容或事例,只在結尾發表幾句感想.這樣寫就會變成向別人介紹某一本書.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但文章的「感」一定要比「文」多.
二、讀後感的寫作
1、寫作方法:
寫體會式的讀後感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聯系實際分幾點具體地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另一種是先概括原文的主要內容或情節,再抓住主要內容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寫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2、寫作順序:
在結構上,常見的有這兩種寫作順序:
概括式提示「讀」→抒寫感受→回扣到「讀」
或者簡單介紹文章之後,把主要內容分散寫,夾敘夾議.用一處原文來談一點感想,這種方法必須注意前後銜接.
3、寫作技巧:
(1)讀後感的題目.
最簡單的題目是「讀《××××》有感」.你想醒目一點,可以抓體會中最深的一點自擬題目.如《見義勇為是一種美德》就是如此.
(2)「感」的內容.
首先提醒大家,感受一定要和文章的主要內容相符,否則就會鬧笑話,文章的主要內容假如是講的認真學習,可你談的體會卻是熱愛勞動,文不對題,完全不符要求,這一點也是寫讀後感難把握的一點.另外在聯系實際談感受時,可以打開你想像的閘門,從古到今,從近到遠,從中國到外國,從自己到別人,看到的、聽到的、正面的、反面的,只要與文章的主要內容有關系,能夠幫你說明問題的都可以寫.
讓我們舉例來說:
例1、《凡卡》讀後感
今天我們學習了《凡卡》這篇課文,我感受很深.
《凡卡》一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在一八八六年寫的,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九歲的凡卡·茹科夫,三個月前被爺爺康司坦丁·瑪卡里奇送到鞋匠阿里亞希涅那裡做學徒,他在這三個月里受盡了折磨,睡在過道里,老闆和老闆娘為一點小事就要毒打他,伙計們也捉弄他,每天只能吃一點麵包渣,他沒有衣服和鞋穿,沒有親人,沒有快樂.他給爺爺寫信,請求爺爺把他接回去,但這只是夢想.凡卡的生活多麼悲慘呀!
讀完這篇課文我很受教育.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簡評】
看了這篇讀後感同學們會有一個共同的反應,這文章寫得太空洞了.讀後感,重在寫讀後的感受,而不是對原文的介紹,而本文的小作者所描述的大部分是課文中的內容,至於看到這些現象聯系實際,與自己進行對照比較則一點沒談.盡管開頭結尾都分別高呼讀了這篇課文很受教育,感受很深,但卻見不到下文,給人以風大雨點小的感覺.
例2、《凡卡》讀後感
我一口氣讀完了《凡卡》這篇課文,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我為九歲的凡卡過著非人的生活而感到痛苦,我彷彿看到了凡卡又在挨打挨罵.
凡卡太可憐了,他才九歲,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兒童,卻受著這么多的折磨,老闆、老闆娘動不動就打他,伙計們想方設法捉弄他.誰都知道,孩子只有不斷地增加營養身體才會長得結實,才會健康.可凡卡呢,早晨吃一點兒麵包渣,中午喝稀粥,晚上又是一點兒麵包渣,至於菜啊、茶啊,根本沒有.到了晚上睡覺時,他沒有床,而是睡在過道里.這還不算,每當老闆的小崽子一哭,凡卡就得去搖那個搖籃,如果睡著了,還會挨老闆的打.凡卡總是回想在鄉下的那一段日子,雖然清苦,但身邊有爺爺、有小夥伴,而現在誰都欺辱他,他真受不了了,他請求爺爺接他回去.
讀到這兒,我腦海里浮現出凡卡遙望故鄉向蒼天哭泣的情景,我的心裡真不是滋味.
如今,我們也是十來歲的少年兒童,可和凡卡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們生活在蜜罐里.每天我們都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老師像辛勤的園丁,精心教育我們.學校為了讓我們全面提高素質還給我們建立了計算機房、閱覽室、語音教室、自然實驗室等,每天我們都能學到許多新知識、新技能.父母為了讓我們身體長得結實,天天為我們准備營養豐富的食品,我們多幸福呀!
讀過《凡卡》之後,我又陷入了沉思,為什麼我和凡卡同是少年兒童卻過著不同的生活呢?原因是我們不是生長在同一社會中,凡卡生活在沙俄黑暗統治之下,那裡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富人終日花天酒地而窮人卻度日如年窮困潦倒.我們呢?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了我們兒童享受幸福生活的權利,國家還為我們少年兒童立了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起到了保證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作用.人們常說,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看看小凡卡,再看看自己,我們太幸福了.我要加倍努力學習,長大更好地建設我們社會主義祖國,讓更多的兒童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評析】
同前一篇讀後感相比,此文內容顯然是豐富多了.首先小作者注重在讀文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小作者以自己現實生活狀況與凡卡一一進行對照,感受到自己生活環境的優越,深知自己猶如生活在蜜罐中.另外,這篇讀書筆記反映出小作者認識問題的深度,他不是就事論事,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了社會制度的不同,進而激發了努力學習長大建設好祖國的願望,他的感受顯得更加充實、深刻.
D. 電影孩子那些事兒觀後感作文800字
我們學校組織大家一起觀看了教育片《孩子那些事兒》。電影看完了,但林老師可愛、偉大的形象確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使我特別感動。我們學校組織大家一起觀看了教育片《孩子那些事兒》。電影看完了,但林老師可愛、偉大的形象確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使我特別感動。
電影里講述了一位剛從師范大學畢業的年輕教師林冬青,到銘師小學擔任五(4)班的班主任。校長向林冬青介紹五(4)班的情況時,特別提到這個班的問題生相對集中,讓他多加註意。可初出茅廬的林冬青卻不以為意,他對即將面臨的挑戰滿懷鬥志,准備大展身手。然而,班裡狀況百出的問題生們,卻讓林冬青屢屢受挫,他不得不開始反思。在負責學生心理輔導的丁老師的協助下,林冬青在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基礎上,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漸漸與孩子們打成一片,最終贏得了孩子們的愛戴。與此同時,他也與孩子們成為朋友,一起成長。
在我心目中林老師既可愛又偉大。為了讓假小子變淑女,他能為她花第一個月的工資買裙子當生日禮物,但被扔到垃圾堆時他憤怒至極;他能為學生洗大便褲子,但也被熏得幾乎要暈過去;在和家長談話時,面對家長的拒絕,面對家長的振振有詞,他也無可奈何……電影中這些感人的場景還有很多,我太佩服這位林老師了。
我想對五(4)班的同學說:「你們太幸福了,因為你們擁有了天底下最偉大的老師,你們一定要努力學習,不要辜負林老師的一片心意,加油,五(4)班!
其實在我們學校,許多老師都像電影中的林老師一樣。尤其是我們的班主任王老師和數學姜老師對我們更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同學生病了,他們噓寒問暖;同學在學習中碰到難題,兩位老師耐心解答,直到我們弄懂為止;誰家裡有了困難,老師也能伸出援助之手來幫忙,在我們心中,王老師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無微不至的關懷著我們,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也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為祖國培養更多的人才
E. 電影 孩子的心聲 觀後感
五年級學生白露說要和甘小華做筆友,甘小華給她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
衢州日報12月26日訊 日報16日5版三個孩子的故事,講出了庫區孩子的心聲——如果我有一個可以寫信的朋友。
短短一個星期,這個心聲引起了一片熱烈的回應——初一年級的孩子打來電話,說不但要和他們做筆友,還要請他們來家裡做客;剛邁入職場的哥哥姐姐發來簡訊,說要給孩子們寫信,陪著孩子一起成長;許多家長和老師打來電話,說願意和孩子們交朋友,無論多忙也會聽孩子說話,給孩子回信……這些充滿愛意的反饋,讓這個寒冷的冬季涌動著暖意。
同齡人:
讓我們一起分享學習的快樂
最先給記者熱線打來電話的是衢州華茂外國語學校初一(3)班的班主任姚老師。他告訴記者,班裡的許多學生看了報道,都想和大山裡面的孩子交筆友。
19日,周日的晚自習時間,記者在姚老師的辦公室,見到了其中的兩名學生。是兩個女生,一個叫陳其器,一個叫洪曉晨。兩人都瘦瘦高高的,很文靜的樣子。
洪曉晨說報道中的小珍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外婆家就在舉村鄉,每年過年的時候會去。山裡的條件苦,沒有玩伴,可是小珍卻那麼懂事,那麼愛學習。陳其器是班長,姚老師誇她沉穩懂事,開學時間不長,就和每一個新同學都成了朋友。陳其器說,她曾經有書信來往的朋友,這在同齡人中可是為數不多的。兩個女生都說,想和舉村鄉的小同學們交筆友,彼此介紹自己的學習、生活,放假了還要請他們到家裡來做客,一起看書寫作業。而且,她倆的想法還都得到了家長的支持。采訪中,她們認真地寫下了自己的家庭地址,還提醒記者說:「如果留學校的地址,寒暑假就收不到信了。」
姚老師說,其實班裡想交筆友的學生有十來個。陳其器和洪曉晨是這些學生中綜合表現最突出的,如交際能力、文字水平等。希望她倆作為初一(3)班的代表,和庫區孩子成為好朋友。
職場新人:
讓我陪伴他們成長
1987年出生的余涵,是今年7月剛參加工作的職場新人。她說看到報道的第一感覺是不可思議,因為之前並不知道在自己的身邊還有這樣一群苦孩子。但她很快就被山裡孩子的淳樸和懂事給打動了。「我覺得像他們這樣大的孩子,一定有許多問題要問,我願意做他們的朋友,聽他們講貓狗打架的故事,回答他們各種各樣的問題。」余涵說。
余涵還給記者講了一段她的親身經歷。在她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結對了一個農村裡的同齡女孩。她們平時書信往來,寒暑假的時候會被家長接到一起學習生活。女孩的成績很不錯,常常將自己的獎狀寄給余涵。余涵每次收到獎狀都既高興又暗暗較勁兒,兩人在學習上你追我趕。直到高三那年,女孩的成績突然下滑,沒能考上好的大學。家裡考慮到上三流大學的經濟負擔太大,女孩只能外出打工。
當時,余涵還有一位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女同學。高考成績和余涵不相上下,也是因為經濟原因,打算放棄上大學。余涵的父母得知情況後,給這位女同學交了學費。她後來大學畢業,現在成了一名老師。「人生最關鍵的那麼幾步,如果有一個人可以給自己正確的引導,或許一切就能更好。」余涵說,她和這位結對的朋友至今保持著密切地聯系。
家長和老師:
把他們看作自己的孩子
在衢江區衛生局工作的張愛珍向記者報名參加交筆友活動時說,她曾經也是庫區里的孩子。
張愛珍的老家在嶺洋鄉,在上大學之前,她一直生活在那裡。「小時候,我可能比現在的孩子還要苦,但是那時候並不覺得。」張愛珍說,如今看到那些孩子,叫人心裡陡然一酸。特別是有自己的孩子作對比,讓她更加心疼那些父母不在身邊的庫區孩子。
張愛珍說,她想交個小筆友,也想盡力給予小筆友一些物質上的幫助,把他(她)當做自己的孩子來心疼。同時,也給自己8歲的兒子找個夥伴和榜樣。山裡的孩子大多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而城市裡的孩子卻大多在蜜罐泡大,難免嬌氣。
衢江區團委:
為孩子送去首批信封和郵票
12月21日,記者陪同衢江區團委副書記甘小華,再次來到了學校。甘小華將首批500個信封和380張郵票交到校長徐志標手中。
在記者拿出熱心讀者名單時,甘小華也拿出了一份名單。她告訴記者,在報紙上讀到孩子們的心聲後,衢江區團委非常關注,將報道在各工作QQ群中作了轉發。結果引來了許多人的響應。有一位老師已經調去杭州工作,也要求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團委的工作人員就一一作了登記。「我們想把交筆友活動作為衢江區春泥計劃的一項活動,長期地開展下去。」甘小華說。
校長徐志標表示,他將把熱心讀者的名單交到班主任和大隊輔導員的手中,讓孩子們自己選擇筆友。
記者手記
截止到22日,記者共接到20多名熱心讀者的電話和簡訊。22日晚上9點,還有一名初三的學生晚自習下課後,給記者打來電話,請記者一定要記下自己的姓名和地址,還保證不影響學習。一名高三學生多次給記者發來簡訊,要求和庫區孩子交筆友,並說給孩子准備了許多書籍作為禮物。
另外,在網上,衢州市心理健康志願者協會的許多會員都要求報名,給記者列了一份長長的名單……
許許多多的關愛,來不及一一記錄,所以只能大致概括為同齡人、職場新人、家長和老師三個群體,有請代表發言。
或許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收到孩子的信,成為孩子的筆友。但仍要感謝,感謝你們的熱心反饋,感謝你們無私無求的愛。
報道延伸
怎樣和孩子交朋友,專家有話說
熱心讀者:我該怎麼和孩子交朋友?
來自常山的熱心市民方水生是日報的老讀者。看到報道的第二天,他就打來了電話,希望能和庫區的孩子交朋友。
方先生簡單介紹自己說,他曾經當過兵,現在常山縣供電局上班。一家三口,女兒在上海讀大學。他自己平時喜歡寫寫畫畫,特別想和庫區孩子結對交筆友。急切表達的心願得到記者的答復後,方先生又有些擔憂起來:「我該怎麼跟孩子交流,第一次寫信和他(她)說點什麼好呢?」
在記者接到了20多個熱心反饋中,許多讀者都表現出了這種擔憂和疑慮,生怕自己做得不妥帖,讓孩子覺得不自在或不舒服。讀者的擔憂和疑慮大概有以下幾類:
第一,第一次的自我介紹之後,我和孩子聊些什麼?我說的話孩子會願意聽嗎?
有這類疑慮的讀者基本上已經參加工作,或是沒有孩子,或是孩子已經長大,平時缺乏和孩子打交道的經驗。他們擔心和孩子找不到共同話題,時間長了,雙方都失去興趣,疲於應付。
第二,我想給我的筆友送些東西,比如衣褲鞋襪、學慣用品,可以嗎?
提出這類問題的讀者有孩子,也有家長。如陳其器和洪曉晨,就都想送學慣用品和書籍給庫區的孩子。而一些家長則希望將自家孩子富餘的生活用品、學慣用品、玩具等送給筆友。但是他們又擔心,這種贈予會不會被視作施捨,讓孩子覺得不自在。
第三,我想在寒暑假的時候,把筆友請到我家來玩,這樣做合適嗎?
有這類想法的讀者以孩子和家長居多。除了想給孩子們提供好一些的生活環境,他們也希望庫區孩子能和他們真正熟悉並親近起來,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向庫區的孩子學習,懂得珍惜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專家建議:用心交友,讓愛細水長流
針對讀者的這些擔憂和疑慮,記者請教了我市青少年教育心理方面的專家,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建英。她結合自身的教育經歷和讀者的疑慮,給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物質上的資助能夠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庫區孩子的物質條件相對差一些,這是無法迴避,也不用刻意迴避的現實。想吃好吃的,想玩好玩的,這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有條件的話,給孩子送一些零食、玩具,哪怕是舊的衣物,生活和學慣用品,只要是孩子需要的,都可以。而且,這種富有愛心的贈予和資助,能夠獲得孩子的好感,容易讓原本陌生的雙方變得親近。
其次,書籍、電視節目等相同的關注點讓交流有載體。
很多人在選擇給孩子的禮物時,會想到書籍。這確實是非常好的禮物,不但贈給孩子知識,其實也為彼此的交流提供了載體。在和孩子寫信的時候,聊聊你們共同看過的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個電視節目,或者你們都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一個時尚明星,可以讓彼此的交流變得有話可說。
當然,在孩子們與你寫信交流這些讀後感、觀後感時,作為大人,最好能細心體察孩子的情感和思想,適時地給予一些積極而樂觀地引導。
再次,讓兩個家庭都熟悉起來。
有的讀者想在寒暑假的時候,將孩子請到家裡來玩。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庫區孩子家在大山裡,環境相對封閉,如果能夠給孩子機會接觸和感受外面的世界,可以豐富孩子的見識,也讓孩子對未來的憧憬和計劃變得豐富而真實。
在這之前,有個建議,讓你的家庭成員也給孩子寫信。比如,在媽媽和孩子交筆友寫信的時候,偶爾也讓爸爸和孩子加入,給孩子寫信。這樣,孩子和家裡的每個人都有了交流,熟悉了,再到家中做客,也就不會拘束了。
另外,也要讓孩子的父母熟悉你,熟悉你的家庭,在讓家長放心的同時,也利於形成合力,共同關心和教育孩子。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有的孩子對父母在外打工或父母打罵流露出抱怨的情緒時,我們要為父母說話,讓孩子諒解父母的苦心。事後可再與孩子的父母就教育方式進行溝通。
最後,用溫暖的心,讓愛細水長流。
和孩子交朋友,需要緣分,更需要持久的愛心和耐心,不能僅憑一時興趣和熱情。充滿著溫情的書信會被視作珍寶般保留,被反復回味。
希望所有的筆友,能將鼓勵的話語鋪滿信紙,能將溫暖的情誼傳遞下去,讓愛的細水長流不息。
F. 電影星星的孩子從心理學角度的觀後感
母親是不會放棄本人的孩子,無論他們的安康與否。在每年的4月2日,這個特殊的、被稱為「世界自閉症日」的日子裡,我們每個人能否也應該留意這些自閉症患兒及他們的親人,想想為他們做些什麼,給這些孩子多一些關愛與了解。在今年母親節上映的影片《星星的孩子中》,就把焦點對准了自閉症兒童及他的母親這個弱勢群體。這部影片講述了梁靜飾演的母親從內蒙古帶著自閉症的兒子到廣東東莞尋覓父親的故事,在片中母親用繩子綁在兒子的腰間,就是怕在新的城市兒子走失,這根繩子聯絡著母子兩,同時也是母親心中的繩子。面對有自閉症的兒子,母親顯得很無助,在孤獨生疏的城市,面對茫茫人海,不知該去往何處。影片的動人之處在於緊湊而充溢人情味的劇情,他關注了被無視的人群,試圖過關大熒幕去喚醒人們心中的柔軟。在《星星的孩子》中,梁靜塑造的很到位,與之前在《夫妻那些事》中的作女那依截然不同。母親是矛盾的,母親找到了職業也找到了男人,這時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就成為母親重生活的障礙,選擇重生活就得放棄兒子,母親試圖放開手裡的繩子,卻怎麼也做不到,她也不清楚本人再做什麼,該做什麼。總體上,這是一本主打溫情,反響社會難題的電影,值得一看。這是關於電影星星的孩子從心理學角度的觀後感的解答。856
G. 求一篇有關心理電影觀後感
阿甘正傳
簡而言之;人生就是在不停的奔跑中失去並獲得。
H. 心理電影欣賞觀後感
盜夢空間 希望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