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排行 > 翻來覆去看一部電影人的性格

翻來覆去看一部電影人的性格

發布時間:2025-07-28 12:13:15

① 非常公寓的影片評價

「非常」在別處
這部容易讓人「墜入情海」的電影,出品於以盛產愛情著稱的法國,我們在影片中充分領略了法國式的愛情為何能引領潮流風靡世界——因為情愛是他們生活哲學的本源。在他們博大的情感空間中盛滿了純正的愛情品質。
但法國式的愛情又的確是「非常」在別處:麥克斯與莉莎一見鍾情,兩人首次見面便如火如荼地進入境界,但令人倍感奇怪的是,事後莉莎不知出於什麼理由莫名其妙地失蹤了。一年後,麥克斯又有了新的女友,而且馬上就要舉行婚禮,就在這時,麥克斯意外地發現了莉莎的蹤影。從來未曾泯滅的愛情之火又再次被點燃,麥克斯開始不顧一切地去尋找莉莎的身影。在莉莎的住處,麥克斯潛心等來的居然是一個同稱為莉莎的女孩,結果麥克斯「身不由己」地捲入了和這個也叫莉莎女孩的一夜風流中。這部電影一開始會讓人如墜雲霧中,但它也同時構成了強烈的懸念感。因為在敘事形式上,故事採用的是雙層的經緯空間:以當下麥克斯即將舉行婚禮,結果極其偶然地發現莉莎的蹤影,開始追蹤,並遇到另一個自稱是莉莎的女孩為經度空間;而緯度空間則為麥克斯對當年與莉莎相遇,乃至迅雷不及掩耳式相愛的回憶,以及自稱為莉莎的女孩對如何相遇莉莎和麥克斯的回憶。
這種疊加式的敘事結構在空間轉換的技巧處理上,真真是匠心獨運,比如,在一扇霧氣朦朧的玻璃前,麥克斯用手輕輕地抹開水蒙蒙的霧氣,一個「過去時」的空間隨之漸漸顯現;再如,麥克斯來到當年和莉莎第一次約會的舊址,已是一個深秋的季節,落葉紛飛,一群孩子的歌聲悠緩地傳來,在麥克斯的視線中,隨著孩子們在落英繽紛的地上快速跑動的腳步,自然地轉化成皚皚白雪中孩子們的腳步:那是過去的一次甜蜜約會,但今非昔比,季節的轉換,彷彿在暗喻著愛情的無常,一切都似乎在一瞬間消失在地平線上,無影無蹤,只留下惆悵和孤寂……鏡頭的巧妙運用,一如行雲流水,自然舒緩地循序展露出事情的莫測端倪乃至最後的真相,這種講述故事的方式不僅僅顯示了編導的才華和聰明,同時也體現出他們對愛情之於人性的「非常」感受和眼光。
故事中所營造的懸念感,以及它所散發出的迷人魅力,竟然讓我們心甘情願甚至是迫不及待地要追隨著它的步履,一步步地走向故事的終點,最後讓我們感嘆不已的並不是麥克斯的幾番波折的愛情,而居然是那位自稱是莉莎的女孩。
我們事先誰會預想出她竟是這么一位女孩——她純粹是出於對莉莎愛情生活的好奇,而設計進入了莉莎的生活,並成為她的好朋友,與此同時,也是由她一人親手製造了麥克斯和莉莎的誤會,讓他們天各一方彼此分離,然後她選擇了最奇妙的方式將麥克斯擁入懷中,但讓麥克斯萬萬想不到的是,她還竟然是麥克斯的朋友路西安的情人,可是這個女人之所以成為路西安的情人僅僅是為了將麥克斯攫為己有。聽起來這位自稱是莉莎其實叫愛莉絲的女孩竟像是一位工於心計的壞女孩,其實不然。
如果故事是以這種方式來講述,它顯然就沒有「非常在別處」。通過愛莉絲在整個故事進展中的態度和行為,我們進入了一個女孩最真實的情感的隱秘世界:愛莉絲對莉莎的浪漫愛情不僅僅是具有好奇心,而且還有並非是非人性的妒忌,正是這種妒忌與好奇喚起她對麥克斯的熱誠,這時,進入她幻想空間的麥克斯其實已是被她自我虛構後的存在(想像中的麥克斯),並非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於是征服麥克斯其實已悄然地轉換成了征服自己內心的落寞和不自信,這其中也暗含著對另一個女孩(莉莎)的征服。在這種雙重征服中,女孩常常會獲得一種對另一男人的慾望乃至愛情,但其中卻躍動著不僅僅是愛情所能囊括的因素,這就是愛情之於人性的復雜性所在。
可當一切都按照設計好的樣子呈現出來時,愛莉絲卻只能選擇逃避了——因為她發現最終她不僅僅是欺騙了他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這部電影獨辟蹊徑地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女孩的內心世界,從中我們窺測到了一個女孩「非常」人性的隱秘,但是她的這一「非常」又的確不在正常的世俗空間中(我們的道德視域中),而是在別處,一個「非常」的別處:那裡蘊藏著許多也許我們並不知曉的豐富的情感秘密,它可能是非「道德」的,但卻是人性的。
悲傷愛麗斯
如果真有隱身術,讓自己消失在對方的視線里,卻始終尾隨著對方,走進他的生活卻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距離,呼吸他的空氣卻不被他所發現,當回味他的時候嘴角可能會不禁地一次次上翹,在他的耳畔低語「我多想在你身畔的人是我,我嫉妒你身邊的女友,可她卻是我最好的朋友啊!」。
法國影片《非常公寓》中的女配角Alice就是這樣一個悲劇般的女人。艾莉絲作為麗薩的好友和戲校的師妹,一直以麗薩的崇拜者自居,當她偶然發覺自己的師姐麗薩有了愛情,在失落中偷窺的她從對麗薩男友麥克斯的好奇發展為暗戀,最終利用麗薩去義大利2個月這樣的機會延誤了麗薩給麥克斯的信,她成功地讓麗薩與麥克斯分手了。可是此時的她依然在愛情上一無所有,於是她在後來的日子裡被迫扮演著兩種角色,一種是生活中真正的艾莉絲,一種是同名麗薩,抓住機會來接近麥克斯。終於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和自己心愛的人發生了一夜情,而他也荒誕地愛上了這個並不真實的「麗薩」,故事開始變得有趣起來。因為此時此刻真正的麗薩回來了,並且她知道了麥克斯在找尋自己,昔日熄滅的愛情之火重新燃燒,當真相一切都慢慢坦白,我們終於可以為主人公終將聚首而暗暗慶幸時,導演卻又總是製造一些偶然,讓近在咫尺的情人一次又一次的失之交臂,直至最後不惜用毀滅來埋葬這一切的秘密--這個最令人意想不到結局。只記得最後真正的麗薩那層美麗的笑容凝固在她的嘴角,可是她卻再也沒有等到她童話中的王子麥克斯,只有那團紅色向她撲過來,在一聲巨響中化為永恆。可是,此時她的王子卻正擁抱著他的未婚妻,而眼光迷離那處,是冒充麗薩的艾莉絲,那個可以為了愛,而不擇手段的靈魂,在尷尬的面面相覷中,影片嘎然而止 ,美麗的近乎殘酷,而所有的答案卻已分明在每個觀眾的心中寫下。
因為這部精彩而又詭異的愛情片,飾演女主角麗薩的演員莫尼卡貝魯奇獲得了當年的愷撒獎最佳新星獎,而我以為,飾演女配角艾莉絲的法國女星Romane Bohringer在劇中的表演是最棒的。她把艾莉絲復雜的心理和為愛發狂的表演呈現的生動細膩淋漓盡致,因為她的出色表演,因為導演別具匠心的敘事結構,我們才在往事的回閃鏡頭中獲知他們之間的關系,獲知這場愛情的詭異所在,獲知艾莉絲復雜的性格,而他們的純色表演讓我們觀眾也投身了戲中。從來沒想過一段男人結婚前的外遇戲竟然可以拍的這么離奇復雜而又富有懸念,完全不遜色於任何驚悚片。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卻又合情合理,令人不得不佩服導演和編劇的功力。影片的結尾以男主角復雜的眼神終止,恐怕只有法國導演才會想出這樣耐人尋味的演繹手法。記得關於婚前男子的另一部比較精彩的片子也是法國片:《芳芳》。如果說《芳芳》是一股清泉,那麼《非常公寓》則是瓶濃烈的美酒,當你喝完後你會沉醉其中,酒醒後心底會留下一絲淡淡的悲傷與惆悵。
女人如戒指
宣傳上說,《非常公寓》是奇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的激情版。我不明白此話何來。《非常公寓》中非常之錯綜復雜、奇情懸疑的故事結構,以及相對地顯得單薄的角色心理描寫,都跟奇斯洛夫斯基的電影相差很遠很遠。
真是機關算盡。《非常公寓》導演吉爾.米姆尼將一個本來已夠糾纏的多角戀愛故事,加入大量時空跳接,翻來覆去,精心計算下的確造出懸疑效果,讓觀眾隨著鏡頭抽絲剝繭。可惜的是,導演為求劇情峰迴路轉,過份刻意營造「天意弄人」的效果,以致斧鑿痕跡盡現。譬如主角麥斯與麗莎先後往旅行社取機票一幕,故意安排他們擦肩而過,卻刻意得叫人生厭。又如另一女角雅麗斯 (Romane Bohringer飾) 性格上的不協調,只讓人覺得她不過是導演製造奇情的一隻棋子.
導演在一篇訪問里說:「在開場的其中一幕,觀眾看到麥斯在登機前吞安眠葯。他們可以想像一切所發生的只不過是一個人在飛機上做的夢而已。」於是,我們也可以想像,整個故事是小男人的一次婚前綺夢。麥克斯在開場後不久跟未婚妻在機場道別,完場時他又重回未婚妻身邊,其間他跟前度女友麗莎與愛麗斯的兜兜轉轉,就不外是一次安全的越軌冒險。
開場時,麥斯對著三款不同的戒指猶豫不決,當他面對三位女角時亦如是。飾演Max的Vincent Cassel 說:「對Max來說,理想的女性就是那位他追不到的女子……那是一種幼稚、典型的男性態度。」或許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出非常男性中心的電影,女人不過像戒指罷了。
男人亦含三種款式
Max追求麗薩的尋索,Max的好友鞋店老闆鍾情Alice的迷戀,Max二度尋索麗薩時在公寓里幽會Alice時門外守望富翁的窺探,愛情令Alice迷亂同時,三個男人也捲入她的漩渦,沒有人能平靜度過,Max陷入Alice的溫柔糾結誤會第二個『麗薩』時,也陷入對一直支持自己的好友背叛;Alice混淆Max同時,自己也埋下了難以啟齒的囧境,一個銀色胭脂扣破碎了自己謊言;同時誤導門外逡巡的窺探的麗薩現任男友怒火中燒,難以自持,最後與麗薩殞命焚身。追尋、等待、窺探,戀愛令女人沖動時,男人也不能倖免。

② 誰知道在哪裡跌倒 就在哪裡躺下

□王小峰(著名樂評人)
這有點像國人看國產大片,看了一部大片,就跟成心給自己添堵一樣,到處罵罵咧咧,發誓以後再也不進電影院了。可下一部國產大片出來,他還是去看,看完繼續罵罵咧咧,又發誓再也不看了。第三部出來,他還去看。到這份上,人基本上算瘋了。用句人常打比喻的話叫「記吃不記打」,用句網路語言就是:「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下。」
我是這么看待國產大片的,就像我看國產音樂一樣,什麼樣的人就能弄出什麼樣的東西,本事不到家,花再多的錢也是那樣。不幸的是,我趕上了這波沒本事的人,所以我就不看。當然,對大多數看後直呼上當的人來說也沒什麼,你可以想想,你可能花幾千塊錢從電視購物廣告上買了他們推薦的假冒偽劣產品,能把腸子毀青了,看一場電影也就幾十塊錢,上當的性價比還是很劃算的。更何況你看到的是大場面、大製作、大波妹的垃圾呢,這么一想你不就寬心了嗎?
當然,很少有人像我這么去判斷: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90%被三個導演瓜分,剩下一百多個導演分剩下的10%,拍大片根本不賺錢,某一代導演已經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這樣的國產電影正常嗎?不正常的話你還相信他們能拍出好電影嗎?所以說,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就像幾十年前我們翻來覆去看樣板戲,那是因為沒有更多電影提供。現在就三四部電影,是因為這點錢全流到幾個人手裡了。中國的貧富差距不僅體現在窮人和富人身上,也體現在窮導演和富導演身上。

③ 你會翻來覆去地觀看的電影是什麼

《霸王別姬》 是我看過的最好的電影 可能年輕的不太喜歡看這種電影但是不的不說是一部好電影。無論是國內國外,都獲得多項殊榮,相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我也因此找到了這部片子仔細地看了一遍。片子偏向悲情的風格,或許是因為時代背景的緣由,也或許是京劇湮沒在時代的變遷當中的一種暗喻。

④ 電影《殺生》的寓意是什麼看了都沒看懂 好像有點倒敘又點插敘具體意思不懂!!指教啊

看完電影殺生很有感觸! 自由不是自己的『自由』自由是社會的自由。陰謀我覺的該在良心下去全釋他的含義。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一切!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自由」。自由的心.自由的行.自由的意.自由的情! 自由呀!自由!愛你恨你。為了不約束的自由,得到的是失去自由。 哎!希望這其中的含義能冕之。

⑤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是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該片講述了當代中國一個由富二代“殺人案”引發了最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範文由我整理如下,歡迎閱讀!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1

《十二怒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瀏覽了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里為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他們並沒有決定他們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說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片子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著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了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了有關規定、規避了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說。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眾沉醉在了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暴政”為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乾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闆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他們的言行傳達了自己的價值觀、表明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片子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員的表演。眾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著一個年輕演員飈戲,讓人看著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調度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了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了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調度用到了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託了影片的氣氛、外化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說,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了以上談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著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為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於揭開了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了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於一般的ppt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級,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著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為,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2

原本以為這部改編自《十二怒漢》的片兒只會叫好不叫座,影院排期也不多,意外的是剛才居然全場爆滿。

劇情簡單來說是十二個爺們兒機緣巧合以模擬法庭陪審團的身份湊一塊兒坐在一屋裡討論了倆小時富二代弒父的案件。全片兒106分鍾裡面起碼100分鍾都是一個場景-眾人圍著一個長條桌爭論、投票,全靠對白和演員的表現力撐起來的。對白很精彩,故事改編的很接地氣很符合國情,人物個性也巧妙的與其背景相結合。

電影里有些人總是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對人不對事,比如仇富、比如排外、比如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只有放下偏見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還有對生命的尊重,任何一個人決定都會關系著一個孩子的生命,所以哪怕有一點質疑都值得“浪費”時間去“吹毛求疵”。還有就是詮釋了司法審判的目標-不是把罪犯繩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不受到政府的侵犯。(當然不是說抓罪犯和找真相不重要,只是這兩點應該是公安機關要做的事。)

看到國產電影開始出現這里題材、看到那麼多人願意看這類題材,說明我們在進步,進步總是好的。哦,對了!全片兒最提氣的一句台詞是“我綳會兒!”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3

《十二公民》,戲劇電影。看之前,不由自主地在心裡默默畫圈圈分類,是一出戲還是一部電影?看完之後,自己找到了答案。嗯,還非得用電影的形式呈現出來才是這出戲。107分鍾時長的電影里,主要集中在一個時間場景,看上去很混雜但又不是會議室的學校倉庫,室內雜亂堆砌著消防用品、體育器材、飲水機和電風扇,當然還有一張正好可以坐下12個人的會議桌和12把椅子。

政法高校的西法課程補考,受邀作為模擬法庭上的12位陪審團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故事,每個人也都有權利對案件中“持刀殺害親生父親的富二代”裁判是否有罪。陪審團最終結果必須12:0,全票贊同“有罪”或者“無罪”才能有效。只是一場模擬的討論,好像是一個游戲環節,但因為攸關人命,似乎應該是一場較真的辯論。緣於11:1,那唯一一票“無罪”,陪審團成員中的立場分歧最開始是顯而易見的。但隨著推理辯論過程的深入,基本節奏開始按照一人一自曝的頻率逐點“爆破”,“有罪”和“無罪”的陣營發生了改變,再也不是涇渭分明的簡單是非判斷,12人彼此之間也開始有了針鋒相對的爭執,言語上的拌嘴,肢體上的沖突,但很快就被拉回正常又冷靜的陪審辯論軌道上。在傳統戲劇式樣的結構原則下,開端、糾葛、發展、高潮和結局,被線性地延展開來,好像播放器進度條上的時間刻度,又好像一個鍾表面上的12個時點,最終又回到一個原點——11:1,只是這個時候,是一票“有罪”。劇中韓童生扮演的3號陪審員,是一位因離家出走兒子而隱忍心傷的計程車司機,在最後一個人的solo里,聲淚俱下地飆了全場最亮的戲。尤其是最後將額頭深深埋扣在桌上,最後一刻,那股子上上去讓人心疼的孩子氣任性,舉起了贊同“無罪”的手。12:0,完滿。

完滿,是多麼難能可貴的結局,但這其中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背後故事。那些有故事的人們——兒子出走老婆離家的計程車司機,與大學生真愛的房地產老闆,蒙冤入獄的紋身男,兒子要補考的醫生老爸,校園外小賣部老闆,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不想讓兒子當民工的城鄉結合部房東,想考政法大學的河南小保安……一千人就有一個哈姆雷特,即便是一千個“有罪”亦或是一千個“無罪”,都不是簡單的態度表決,而是每個人各自幸與不幸的表達和呈現。

簡單直接的前情概要,被豐富飽滿的意味層層疊疊包裹起來,好想貪心地將其一片一片剝離下來,展開捋直鋪平,就像片中被揉扔在地上的紙,又重新被撿起來平展地放在桌上。就是這樣的過程,讓我深感一種無力的恐懼。如果真相就是那張紙,重新鋪展開的時候,我們還能在雜亂的線條中一眼看穿嗎?也許陪審辯論的意義並不是還原真相,而是提出合理懷疑。那紙團重新被撿起,就是一個新的可能。在那些曾經因為我們的沖動而被蹂躪遺棄的紙團中,也許就有著等待被發現的合理。

不論是20年前的呼格吉勒圖案,還是開啟異地復審的聶樹斌案。如果當年能夠提出“合理懷疑”,繼而被理解被接納,那歷史就會重寫了。可惜很多如果都是不能倒帶重來的,因為扔掉一張紙很容易,重新撿回來不常見。

可惜世間太多的合理都被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各種自私自利的小心思蒙蔽了。每個人都借著內心的創傷選擇視而不見。12人陪審團成員的辯論,這個時候又好像是一次團體心理治療。在這過程中,團隊成員就大家所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暴露著自己的內心,又直陳別人的問題,在觀察和被觀察,分析和被分析中,思考自己和他人,心理變化與行為反應、情感體驗和人際關系,都在這個過程中發生著變化,當然,最顯性的變化就是對“有罪”和“無罪”的態度表決。可喜的是,經過這場團體治療,每個人都得到了改善。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這樣的治療,把各自小心思的算盤重新歸位。在全票舉手通過達成一致結果之後,雖然片末那段12名陪審團成員各自走向新起點的畫面,看上去特別有新時代“五講四美三熱愛”MTV宣傳片的范兒,但還是應該鼓掌致敬,因為新生總是值得欣喜。

台詞講事,動作演人,每一個陪審員或講或演,人生百態和人情冷暖都在這一方時空得以淋漓展現。年輕的團長1號陪審員,稚嫩做作,尤其一生氣就明顯的雙下巴,實在讓人著也很生氣,完全就是在演戲的感覺,人物漂浮在角色之上,完全被消磨掉了的個性孤零零地附著在程式化的動作上,缺乏身為陪審團團長的格局和氣度,略弱;打哈哈的2號陪審員,每一次自嗨地哈哈乾笑,也很讓人莫名,大概是因為世間老好人都是如此這般秉持“不得罪不拒絕不負責”的原則,用“笑”這一百試不爽的利器行走江湖的吧,所以即便笑得很莫名,旁人也無可指摘,要麼賠笑,要麼不語,畢竟“伸手不打笑臉人”也算是人生常備防禦錦囊吧。

3號陪審員,身著制服提溜著水杯的計程車司機,韓童生老師的精彩表演簡直了!角色身上,那股老北京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交織著和妻離子散的沒落感,在可恨之餘尤顯可憐,在可憐之餘又稍嫌無賴,他的每一次爆發都是亮點,尤其是最後一段自述直接閃瞎。於是,在昨天的觀影過程中,兩次斷片都直愣愣地瞎在這兒了。想著也覺得挺幽默,之前在小西天看膠片放映的時候,看到過膠片被燒斷在銀幕上開出一朵花來的神奇圖案。這次索性愣生生地看著重新啟動,銀幕上播放進度條以40倍速快進著。我們沒法掌握人生的`進度,但起碼我們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放映故障出現之後,全場觀眾也上演了一番現場版的“12公民”,不同的人表達著不同的情緒,戲謔叫嚷著要票價打折的,默默不語開始掏手機的,帶頭鼓掌安慰觀眾的……人生百態在銀幕上,在舞台上,在劇場里,更是在你我身邊。那些被演出來的精彩,都不及此時此刻身邊的每個現場。

4號陪審員房地產商的港片大佬范兒略顯兀自,也許就是為貧富差距而設的吧,雖然伴著肢體沖突的爭執提出“仇富”這一社會話題,還是能鮮明感覺到導演在這里悄悄放下溫柔一刀,女大學生認乾爹傍大款,也是人間自有真愛在,這些時不時就蹦躂出來的戲謔台詞躲閃在觀眾陣陣笑聲中,一點一點消解著矛盾;5號陪審員紋身男,略顯誇張的發型遮住了半張臉看不清眼睛,雖然他的故事更像聶樹斌甚至是呼格吉勒圖,但與人物形象的反差度太明顯,被刻意放大的戲劇性,反而掩蓋了本來應有的生活真實,於是我的注意力都被那身合體的白襯衫吸引了。

6號陪審員醫生老爸存在感略弱,盡管他是一開始就給予“無罪”表示理解的人,中規中矩的性格,四平八穩的表演,是人群中的絕大多數,也是容易被忽視的部分,但其實卻是最應該爭取的對象;7號陪審員小賣部老闆,有戲,跟他的花襯衫一樣出彩,舉手投足都標簽著討生活的滑頭和不易,因為被要求配合工作,成為陪審團成員,但他其實不關心最終結果如何,因為他更關心自己的生計,一心只想早點結束這個過程;何冰飾演的8號陪審員,核心人物,賦予他檢察官的身份在片尾揭示,也算是基本自圓其說了整個故事,所有的戲都是從他的合理懷疑“無罪”開始,感謝電影呈現,鏡頭還原了何冰的每一個表情的真實和每一個動作的細致。

9號陪審員,一個曾經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他對獨居老人出鏡作證動機的猜測,和對歷史記憶的個人回述,恰是片中最讓人動容感覺溫暖的地方,他是第一個改變立場,轉投“無罪”的人,大概是因為令人動容的往事,會讓人在感同身受中選擇善意的回報;10號陪審員房東男,讓人認臉不記名的演員,地域歧視的狹隘勁兒和刻薄氣都被他演得杠杠滴,但偶爾隱隱還是覺得有點勁兒勁兒地,翻來覆去總拿地域歧視說事兒,真的會讓人感覺疲乏,在市儈狹隘自私甚至無賴中,到底還是有著望子成龍的殷殷期盼;11號陪審員小保安,勵志青年的代表,一口河南腔,可愛十足,不遭嫌棄,姑且也能算是正義之希望的象徵吧;12號陪審員,在“有罪”和“無罪”兩者之間搖擺不定,被反復說服缺乏自我態度的人,其實應該挺有意思的,因為這算是大多數牆頭草人群代表,可惜全片中存在感也不是特別強,戲份不是特別多。

看完之後走出劇場,風大地吹亂了頭發,卻異常清醒地一個激靈,最近開兩會呢,2015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嗯,依法治國,開局。

閱讀全文

與翻來覆去看一部電影人的性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醉猴電影吳京演員表 瀏覽:131
電影叢林少女完整版 瀏覽:182
柏林國際電影節中國 瀏覽:916
劉信義導演電影2015 瀏覽:104
到哪兒了電影鏟雪演員 瀏覽:166
主角是三個女生的英文電影 瀏覽:963
有關開國大典的電影的三大戰役 瀏覽:984
分享電影音樂 瀏覽:960
中山張家邊老電影院 瀏覽:685
上海王電影所有演員 瀏覽:735
連續電影的英文 瀏覽:381
真愛至上電影英文版 瀏覽:680
凡人修仙傳大電影是真的嗎 瀏覽:361
電影圖片上寫有經典語句高清 瀏覽:927
電影中文字幕我女兒的愛人2 瀏覽:152
電影初戀這件小事女主角 瀏覽:893
泰國搞笑電影配音 瀏覽:78
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是 瀏覽:602
電影中的九大景別圖片 瀏覽:108
汝州新上映電影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