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角最後因為精神問題進入了養老院,有的時候會清醒,有的時候會糊塗,在他清醒的時候,他真的想了結自己,而且影片最後的結局也有這樣的片段,但是當他開始進行了,結自己的時候,卻忽然之間又陷入了發病時的狀態,電影就這樣結束,殺人者記憶法這部電影,怎麼說呢,讓人從看他的第1分鍾開始,直到整個電影結束之後,都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感。
在自己的記憶深處,在自己的思維腦海當中,自己不得一次又一次的,面對著連環殺手,面對著那片永遠跑不出去的聲音,面對著時刻要保護女兒的危機情勢,這是一種死循環,這是一種比死還可怕的折磨人的方法,而這種折磨人的方法,恰恰是男主角的疾病帶來的,還是回到上面說的那句話,人真的別做壞事,做壞事這輩子都要接受懲罰。
2. 韓劇 我是殺人犯結局 沒看懂
1、他們之所以冒充殺人犯,是因為他們(冒充者及警察)的親人都被這個變態殺人犯所殺害,並當著警察的面劃破了人質的喉嚨,便和警察謀劃了這次冒充殺人犯的戲碼,打算引這個真正的殺人犯出現。
2、書是警察寫的,是因為警察是該事件的當事人,對於案件經過最為了解,並且他自殺的原因是無法走出失去母親的痛苦,反而是一個轉折點。在前面和警察正面沖突的人就是殺人犯本人,他自殺的時候,打算殺掉他的時候,他把這次案件的真實情況寫成書,以及給他留下的那張紙條上內容的真正含義,並且與這個犯人正面較量過。
3、去整容是因為要冒充殺人犯,所以不能用自己的真正面目出現。
4、其實他出現的不是唐突,前面也有鋪墊,電影中有個情節設定:當這個自稱是殺人犯的人(冒充者),被那些受害者家屬抓去,打算殺掉他的時候,警察去救他,以及給他留下的那張紙條上內容的真正含義,這里給出了解釋。
《我是殺人犯》是由鄭秉吉執導,鄭在泳、朴施厚主演的韓國犯罪題材電影。
該片講述了連環殺人犯在公訴失效期過後成為暢銷小說家的過程以及期間發生的各種驚悚懸疑的故事。該片於2012年11月8日在韓國上映。
《我是殺人犯》是韓國新人導演鄭秉吉另一種犀利的嘗試,這部給出了謎面的電影,以震撼且血腥的謎底在觀眾心上重重一擊。既能讓只追求視覺感官刺激的觀眾滿意,又能挖掘其中深意。
一方面以過了追捕時效的「殺人犯」重出江湖,改頭換面成為熱門公眾人物的噱頭釣起了我們的胃口;另一方面,警察最不願回溯的往事仍在不停翻滾,他該如何應對逍遙法外的仇人,成了該片最大的謎團。
這場殘酷的「復仇」由於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看似明朗的情節,卻是暗流洶涌,不停推翻你先前的觀影認知,尤其到後半部分真相揭開的瞬間,被騙了一個多小時的觀眾才會徹底恍悟。也許有聰明人在觀看間中已猜到這樁懸案設下的詭計,但是在這部情節頻頻轉彎,充分滿足觀賞性的作品深處,卻仍然隱藏著一顆尖銳的靈魂。
《我是殺人犯》中表現的社會形態的荒誕模式,系直接導致人性扭曲的關鍵因素。
影片借用偶像男演員朴施厚完美的外形,塑造了一個優雅迷人的「惡魔」,他的存在宛若「照妖鏡」一般,照出了人性深處冷血、虛榮、追求外在,乃至喪心病狂的一面,對於劣根性的闡述也許會讓許多人在觀看境中「中槍」,這才是電影真正要達到的向病態社會復仇的目的。
劇情簡介:
15年前發生了奪取多名女子性命的連環殺人案,犯人卻始終逍遙法外,直到訴訟有效期截止當天,一名受害者家屬在負責該案件的刑警面前跳樓自殺。為此,警探崔向久一直耿耿於懷,不能原諒自己的無能,並在臉上留下慘不忍睹的傷痕,以懲罰自己的無所作為。
2年後,自稱該連環殺人案兇手的李斗石以《我是殺人犯》為名出版了自傳,旋即成為暢銷書。樣貌英俊、談吐得體的李斗石成為偶像級的人物,受到大眾的高度關注。
這同時也引起了崔向久的注意,他甚至參加電視直播節目,與李斗石面對面辯論,企圖揭穿對方的騙局。崔向久始終認為這個名叫李斗石的男人不過是想通過冒充殺人犯而出名。隨著進一步剝繭抽絲,崔警探漸漸接近真相了。
3. 電影狩獵結局什麼意思
電影《狩獵》是一部高分佳作,它的結局,它最後的那一槍把我所有的幻想,把我以為的美好,統統打回原形,隨著這突然而來的槍聲,徹骨的寒意彌漫全身。
《狩獵》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無數好評,但整個電影就是一個把人帶入絕望的過程。
「砰」的一聲,一顆子彈射入盧卡斯身邊的樹干里。不遠處站著一個人,正拿著槍瞄準盧卡斯……
盧卡斯還活著,他的餘生將永遠活在那個事件當中!
謠言猛於虎,謠言來自天真的孩子,這種破壞力則更加猛烈,從開始的將信將疑留有餘地,到最後近乎整個社會群體的排斥,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出現這樣的人和事,我也許不會那麼極端,但肯定也會疏離,你會怎麼樣呢?
4. 第三度嫌疑人最後兇手是誰 影片結局是什麼意思
沒有真相的真相
文/夢里詩書
如果單將《第三度嫌疑人》作為一部犯罪懸疑片來看,其無視邏輯的展開不得不說是極為糟糕的,但身為導演的是枝裕和只是為電影假借了一件懸疑的外衣,伴隨著劇情三度反轉,越發耐人尋味的內核,在法律與人性關系的探討中對社會現實的寫照,逐漸被模糊的真相反而打破了電影本自懸疑的格局。
電影第一時間,是枝裕和通過現場的回溯其實就已然為觀眾拋出了這起殺人事件的真凶,然而正是通過在律師重盛面前供認不諱的犯罪嫌疑人三隅,為何殺人這一切口的深入,一個越發復雜的劇情架構逐漸顯現,電影伊始時自然是三隅為了偷取錢包殺害了食品廠廠長,而接踵而至的反轉則是指認廠長妻子是主謀的翻供,最後則是完全否認於罪行的徹底翻供,在這樣一個主線故事之下,電影又暗藏了如過江之鯽的包袱。
透過這些包袱巧妙的安插,在《第三度嫌疑人》中所謂的真相其實早已沒有了正義可言,從被害人食品廠廠長來說,隨著劇情推進一個偽造食品標簽,還性侵親生女兒的獸父形象逐漸清晰了起來,而廠長的妻子更是對廠長的行徑心知肚明,至於三隅,他同樣背負了曾經殺人,卻因為大環境影響逃過一死的原罪,而律師 、 檢察官 、 法官三者同樣也都只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來審視於這場案件所謂的真相。
由此我們從中可以揣測出電影懸疑之下更深層次的深意,三隅的最終目的,並不是逃脫死罪,而是希望通過死罪從而獲得真正的救贖,在殺人出獄後的三隅,不僅背負著罪孽,始終無法得到社會的接納,唯一的親人女兒也不願相見,而只有從事著偽造食品標簽,謀取利益的食品廠廠長給了他工作,但這份工作的罪惡感和廠長的獸性,最終使絕望的三隅再一次舉起了屠刀,從渴望速死的認罪,到不認罪反而能得償所願的死刑,其實都是三隅渴望得到最終救贖的手段。
在電影中十字圖文,金絲雀和十字路口都成為了導演暗示這一點的手法,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從自我思維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探尋真相,尋找正義。然而包括觀眾在內的所有人其實都深陷於了是枝裕和所營造的這場人性迷局之中,都把三隅當作了自己的「容器」,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感覺電影難以揣摩的根本原因,是枝裕和透過極為客觀的上帝視角,透過不斷的反轉,電影所接近的並不是真相本身,而是每個人在十字路口的抉擇,什麼是真相,什麼又是正義,電影用法律與人性的沖突拋出了這一問題,卻並沒有給觀眾以一個標準的答案。
《第三度嫌疑人》是一部晦澀的作品,他更是是枝裕和又有一次的自我突破,對人物心理極為出色的掌控,令人在沒有真相的結局中,找到了人性的真相。
5. 電影我願為你殺人簡介
阿曼達(凱蒂·卡西迪 Katie Cassidy 飾)和娜塔莉(Leah Gibson 飾)同租一幢公寓的大學好友,二人情同手足,親密無間。誰知某天晚上,娜塔莉外出打工一去不返,雖經多方查找依然下落不明。公寓內另一名女孩佐伊(Shannon Chan-Kent 飾)不願繼續負擔多出來的房租,幾番勸導之後最終迫使阿曼達同意將娜塔莉的房間租給名叫海莉(特蕾西·斯皮里達科斯 Tracy Spiridakos 飾)的女孩,有著不堪過去的海莉,與沉浸在對好友懷念之中並且時常受到昔日男友馬克騷擾威脅的阿曼達同病相憐,直到某天,海莉出手殺死了毆打阿曼達馬克。[1]
兩個好姐妹守護著這個血腥的秘密,攜手艱難前行,她們的心也由此貼得更近。
6. 電影意外的 結局是什麼
補充:
《移魂都市》(十年之前拍攝的科幻片,十年之後也依舊經典)
《十三度凶間》(不恐怖,純粹的科幻片,漏洞不少但可以一看,有可能你會像看《迷霧》時一樣猜到結局。)
《1408》(雖然算是恐怖片,但結局展現了仁愛的偉大)
《墨水》(前半段枯燥乏味不知所雲,結局讓你大徹大悟)
《佛洛伊檔案》(採用dv紀實手法拍攝外星怪獸入侵)
《超時空效應》(丹澤爾華盛頓主演,強烈推薦)
《恐怖游輪》(絕對詭異但不恐怖,如果邏輯思維強的話結局會讓人豁然開朗,前提是你相信死後的世界存在)
《天外來菌》(氣氛詭異,叫好不叫座的科幻片)
《k星異客》(罕見的硬科幻,看得懂看不懂取決於你相信所謂的「瘋子」還是所謂的「正常人」)
《空難乘客》(與妮可基德曼的《小島驚魂》題材類似,但沒有任何血腥惡心的場面,凄美動人,結局溫馨)
《致命魔術》(充滿神秘和壓抑的氣息,結局你也許會猜到,但也僅僅猜到一部分。)
《殺人回憶》(比較反感韓國電影,這片子是個例外,此片可以說是沒有結局的,細心的人才會發現被忽視的真相。我看了兩遍才知道真凶是誰。)
《終極面試》(近期比較成功的小成本密室題材影片,劇情引人入勝,結局讓人意外、欣喜還有些感動)
至於《蝴蝶效應》《死神來了》《電鋸驚魂》系列之類的老經典就不多介紹了,相信你已經都看過了,有的鏡頭比較血腥暴力。
先說這些,其他的想起來了再補充。
7. 有哪些電影的結局是以反派獲勝而結束的
《讓子彈飛》這部電影已經播出十年了,雖然這十年裡這部電影似乎一直沒有離開觀眾的視線,裡面的很多梗如“讓子彈飛一會”到現在都很適用,但個人以為這部電影的結局最終是反派獲勝了。
寫在最後
《讓子彈飛》是一部非常精彩、值得反復觀看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彩蛋與梗非常多,哪怕已經上映十年也不過時。結局半帶開放性,個人認為反派獲勝,火車右轉太快,張麻子孤獨追尋的背影偉岸而寂寥,真的很想念張麻子。
8. 電影(殺人犯)關於最後結局的問題
這個故事有兩個不同的版本:
以 郭富城 醒過來 她老婆 仔仔 阿鬼看他 結尾。這個故事 說的是 一切都是 郭富城 由於他兒子的死 心裡有陰影,老婆 阿鬼 被殺都不過是做的夢。
以郭富城 被抓結尾,郭在手臂上刻下出去報 四個字,這個故事就比較復雜了,那個小孩 是 殺人犯 ,他跟郭富城 是 同父異母的 兄弟 ,小的時候跟他老媽被 他老爹拋棄了, 他老爹 跟小三(就是 郭富城 的娘)在一起了,剛好他 是個 侏儒症 人,等他們都長大了 就殺了 郭富城的 小孩, 郭富城到孤兒院 又收養了 他那個侏儒症的兄弟,那個侏儒 還有兩個 同夥 他們 一起 殺了 照片上的人 還有 阿鬼。
第二種說法可以也可以這樣講:他兒子是主謀,那個好像乞丐的是兇手,這兩個人是真實存在的。郭富城小時候侮辱過那個小孩,那個小孩就報仇。道理就是這樣簡單,開頭是那個小孩不讓郭富城恢復記憶,然後製做一系列假象,讓郭富城覺得自己就是兇手,只是失憶了不記得而已。
9. 誰能給我一個關於電影《正當殺人》的詳細劇情!!!詳細的!最好有影評!!
版本一 大衛和托馬斯是一對紐約的老警探,兩人在紐約警局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下已經合作了30年,都即將面臨退休。然而在摘下警徽前,他們還要處理一件案子,因為從此案的作案手法等相關信息來看,似乎與他們許久之前處理過的一件案子有關。這起案件的被害者,本身也是另一起起案件的嫌犯,在其屍體旁還寫有關於懲惡揚善的四行詩。大衛和托馬斯許久前處理的某一系列案件也是採用相同的手法。兇手所選擇的對象都是些鑽法律空子的罪犯。他以一種替天行道的姿態來懲罰這些成功逃避了法律制裁的人。但問題是,那起系列案件的兇手已被逮捕歸案。如今新出的這些相似案件,使大衛和托馬斯不得不開始懷疑:莫非當初就抓錯了人? 版本二 綽號「老頑童」的大衛·菲斯克(羅伯特·德·尼羅飾)和綽號「鳳凰」的托馬斯·考萬(阿爾·帕西諾飾)是紐約警署里的一對黃金搭檔。在過去的30年時間里,兩人在犯罪率據高不下的紐約城裡可謂是屢建功勛。如今,這對老警探都到了即將告老還鄉的時候。然而就在此時,一宗與其多年前辦過的案子有很大關聯的兇殺案突然發生,使得兩人不得不在退休前再度全力出手。海報和劇照(14張) 經調查,這起案件的被害者,竟然是另一起起案件的嫌疑犯,在其屍體旁還留下了奇怪的懲惡揚善的四行詩。「卡車」和「公雞」不約而同地想起了許久前處理的某一系列案件的犯罪方式與此頗為相似--兇手所選擇的對象都是些鑽法律空子的罪犯。似乎是以一種「替天行道」的姿態來懲罰這些逃脫法律制裁的罪人。但隨著調查的進一步深入,這起連環殺人案則顯得愈發的復雜,並牽扯了更多他們意想不到的人和事……
10. 【本能】這部電影看不太懂、結局讓人迷惘,想表達什麼
《本能》表達了人類的貪欲、佔有欲、色慾,強調不管人在社會中從事什麼職業都無法逃避開這些與生俱來的慾望本能。具體劇情:退休搖滾明星強尼·博茲(Bill Cable 飾)在性行為的過程中被人用白絲巾捆綁雙手後用冰錐殘忍刺死。
其女友凱瑟琳·特拉梅爾(Sharon Stone 飾)是一名作家,去年出版的小說中就有雙手被白絲巾捆綁的退休搖滾明星被女友用冰錐刺死的情節。
雖然特拉梅爾通過了謊言測試,但曾槍殺兩位遊客卻被判無罪的尼克·柯蘭警探(Michael Douglas 飾)堅持認為特拉梅爾在說謊。因為他自己也曾接受過謊言測試,並且通過了。
《本能》主要角色
1、尼克
舊金山市的一名警探。當他奉命去調查一起離奇的兇殺案時,遇到了有重大嫌疑的小說家凱瑟琳。雖然沒有抓到實質性證據,但尼克憑借自己的直覺斷定,凱瑟琳就是兇手。可是隨著調查的深入,尼克卻逐漸迷上了凱瑟琳。
2、凱瑟琳
凱瑟琳是一位漂亮迷人的暢銷小說家,精明自信。她常常為了寫好小說中的人物而和各種類型的男人親密接觸。作為殺害搖滾歌星的嫌疑者,在警察局受審時,她顯得異常平靜。但在她最近發表的一本小說中,敘述了一個女子最後殺死自己戀人的故事,其方式和手法與這次案件有著驚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