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濟南戰役的影片觀後感600字以上
參觀濟南戰役紀念館有感
稿件來源:政策法規處 提交時間:2005-2-3
元月27日上午,局裡統一組織全體黨員參觀了位於英雄山下的濟南戰役紀念館,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解說員的講解下,熟悉了解了那段永遠值得我們懷念的歷史。
1946年,我華東人民解放軍在許世友、粟裕等將軍的領導下,經過八天八夜的浴血奮戰,殲滅敵守軍十一萬,古老的濟南城獲得了新生,七十萬人民過上了新的生活。濟南戰役的勝利沉重打擊了蔣介石的重點防禦計劃,從根本上動搖了敵人據守大城市進行頑抗的企圖,濟南戰役以其空前偉大的勝利,寫就了一段令人盪氣回腸的歷史。我華東人民解放軍在那場悲壯激烈艱苦卓絕的戰斗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五千多名烈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熱血與戰火、赤誠與英勇,如泣如訴,如歌如詩,要弘揚於世,更要珍藏在心。
撫今追昔,革命戰爭改天換地,而每一步勝利要付出多麼沉重的代價,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曾經浸透著烈士的鮮血,悲壯千秋業,殊勛勵後人,為解放濟南而犧牲的先烈們長眠在英雄山下,他們帶著永恆的希望走了,但定格的歷史記載著英雄們戰火中的青春,紅旗飄飄,昭示著革命江山千代萬年。時時回頭傾聽歷史的沉穩的足音,我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唯有無愧於歷史的人,才能無愧於將來,我們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共產黨員,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但我們要繼承遺志,珍惜大好時光,發揚革命戰爭年代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精神,時刻不忘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永遠保持黨員的先進性。和平年代,人民的幸福已不需要我們黨員付出鮮血乃至生命的代價,我們只要時刻不忘自已人民公僕的身份,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可以不負黨員的稱號。
我是一名普通的黨員,曾經在部隊工作,參加了中國許多新式輕武器的試驗鑒定工作,對比展館內各式各樣的輕重武器,我國現有的武器裝備已經精良了很多,無論是在射程、射速、還是殺傷性能等方面。但是對比西方等發達國家,我國的武器裝備還是落後了許多,當年先烈用步槍打敗了敵軍的飛機大炮,靠得是什麼,是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就是因為有了一輛輛的獨輪車、一雙雙軍鞋,才有了濟南戰役的勝利。我們當前開展的先進性教育活動,就是要全面提高黨員的素質和覺悟,進一步提高服務人民群眾的意識,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讓人民群眾真心的跟著黨走,愛國愛黨。這樣即使西方大國擁有再現代化的武器,我們國家也不會懼怕它們,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才能發揮一個東方大國的重要作用。
先烈們,安心的長眠吧,新一代的共產黨人一定會把你們用生命換來的濟南建設得更加美好。
B. 解放戰爭的影片資料(帶感想)
有人說《集結號》可以給出這樣一個概括性的公式,類似:《太極旗飄揚》+《拯救大兵》+《兄弟連》+《激情燃燒的歲月》+《藝術人生》。也有人早就宣傳稱這是一部中國的「拯救大兵瑞恩」。無論人家說什麼,自己眼見為實——在戰場戲那部分的確有點「美國味」。
說到戰爭片,讓我惡心的就是中國戰爭片,連長頂著炸葯包對手下喊「兄弟們你們撤!這里有我頂著!」……(吐了)好假!在這部馮氏戰爭片里,雖然許多地方採取西風東借,可還是看得到一些低能的中國風格,如呂寬溝和姜茂財去為連長拿手錶,寬溝找到手錶後竟然高興地跪了起來(上半身垂直於水平面)!這不是自告奮勇地當活靶子嘛!!不過從中也許還能看出一點,那些士兵不是天生的職業軍人,他們都是普通人,都是種田的老實人,所以一高興,忘了自己置身戰場也是人性流露的表現。這時我就覺得這個傻軍人很可愛——可如果我是連長我肯定能被他氣得吐血,這絕對屬於非戰斗性減員。
可見《集結號》並不是傳統的,教條的,宣揚解放戰爭怎麼怎麼的影片。他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人性」,哪怕就像寬溝的那樣傻乎乎的行為。人性,是一個人自然流露出的本性,是赤裸裸的,不被政治、階級、宗教所控制、引導的東西。我非常佩服導演敢這么做。老谷,他是一個很有血性,很感情用事的一個軍人。從一開始,為了指導員被炸死而領導大家殺戰俘這一事件開始,我便覺得他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這樣的人,不記得是《兄弟連》里寫到過還是《戰神》里寫到過,是不適合呆在戰場上的,這樣的人註定了之後為他的手下弟兄們追討「烈士」榮譽。
在烈士陵園,劉澤水的墓前,老谷知道集結號沒有吹響,知道了大部隊早就撤走留下他們牽制敵人,其實這種舍小為大的事情戰場上很平常很正常,可是老谷知道了以後就是發怒了——「你們怕大部隊被咬死,就不怕我們被咬死?我們真的都被咬死了!!」這個時候似乎就能看出他的自私,因為要知道,傳統戰爭片里的中國軍人是不可以「自私」的,傳統戰爭片里的中國軍人是恨不得犧牲一人拯救全軍的。自私的老谷,難道就不是一個可愛的人嗎?自私的老谷才是有人性有血性的人,他把他手下四十幾個弟兄都當成親兄弟對待——記得《父輩的旗幟》里,MIKE說「我要和我的兄弟們在一起。我答應過他們的媽媽把他們平安的帶回去,我已經對他們一半食言了……」——老谷不也是這樣的嗎?他要他的那些兄弟們死也不能落在敵人手裡。誰敢對這樣一個「自私」的軍人做正面宣傳?誰敢?誰敢對一個「畏敵」(老谷讓大夥喘口氣,指導員罵他畏敵)的連長做正面刻畫?誰敢?那些傳統戰爭片的導演都不敢,他們都不敢,唯有馮小剛!「一個烈士等於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里那麼拍!」他說:「我不過是把一個人的經歷給拍下來。」哪來什麼教條?哪來什麼英雄主義?有的只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人性的人呀!「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
C. 於解放戰爭題材的電影,要感人的。急急急急急!!
看看《東京大空襲》吧!
換換角度看看日本的戰爭,其實感觸還是挺多的。。。
一部感人的電影!!!
D. 關於解放戰爭的讀後感
解放大西南的故事》讀後感
《解放大西南的故事》讀後感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香江路第二小學 六年級四班 曹薇
這本書講的是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最後一個戰役——解放大西南。讀完了這本書,我很佩服劉伯承、鄧小平進軍大西南周密的作戰部署;又被戰士們不畏犧牲、團結向上的精神所感動;同時也深感這次戰爭的勝利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這次戰役發生在1949年10月。當時,新中國雖然成立,但大西南這一片土地還沒有解放,蔣介石把主力——胡宗南的部隊放在川北方向,把宋希濂的部隊放在重慶,企圖讓大西南這片土地變為大陸最後一個反共基地。劉伯承、鄧小平決定:有賀龍率18兵團在川北牽制胡宗南部隊,第二野戰軍在川東攻擊,斷敵退路,全殲守敵,戰爭就這樣打響了。正如他們部署的那樣:我軍迅速佔領貴陽、解放重慶,並殲滅宋希濂部隊。然後,又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包圍駐守在成都的胡宗南部隊,賀龍率部佔領了成都。緊接著,陳賡又率部佔領昆明、激戰蒙自,解放了雲南。最後,我軍佔領西昌,又在西藏昌都地區消滅了藏軍,把紅旗插上了喜馬拉雅山。
當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的時候,這意味著西藏解放了,大西南解放了,整個大陸都解放了,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時刻,大陸終於和平了!在解放大西南的途中,戰士們歷盡艱險,但他們以堅強的意志,克服困難,跨越難關。在這途中,又有多少戰士獻出了鮮血,甚至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他們都是為了革命而犧牲的,在我的心目中,它們都是英雄。他們無私地奉獻著,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勝利與和平;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把當地的老百姓從水深火熱之中就了出來,給了他們和平、安逸的生活。正如書中所說的:「這勝利來之不易,它是人民解放軍無數指戰員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他們」。讀完這本書,我聯想到自己,我感到很滿足了,因為我是幸福的。我生活在和平的日子裡,在家裡,由父母呵護;在學校,有老師關愛。我們有學上,也不愁吃穿,是多麼的幸福啊!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和平、幸福、美滿的生活。作為一名學生,要好好學習;作為少先隊員,要尊敬師長、孝順父母,將來為祖國的發展、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把祖國建設的更富、更強、更加繁榮昌盛!
革命英烈,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紅領巾一定要記住這句話:「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並永遠繼承革命英烈的遺志,為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刻准備著!
E. 觀電影《三大戰役》有感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範文如下:

在星期六的晚上,我在家中看了一部電影:《三大戰役》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9.18」事變後,我國清朝腐敗無能,被日本帝國侵略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在戰爭中,中華人民死傷無數,他們盡自己所能哪怕犧牲掉自己的性命也要保衛祖國,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誓死將敵人趕出全中國。
在幾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終於將敵人趕出了中國。革命烈士們為成立新中國,為中華人民未來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幾場戰役中,有傑出的將士們沖鋒陷陣,拚死突圍敵人的包圍圈。
戰士們冒著生命拚死包圍敵人,敵人被圍成一團,之後便被四周夾擊起來。敵人被打的哭爹喊娘,狼狽不堪,最終舉手投降。您還聽說過「狼牙山五壯士」嗎。
在日本軍隊圍剿狼牙山的時候,有五位英雄誓死阻擊敵人,那幾位英雄占據了有利地形,隨著敵人的不斷進攻,他們又沒有什麼增援力量,就靠著他們已有的武器儲備和險峻的地形消滅了許多日本士兵。
但敵人仍在源源不斷的進攻,英雄們在沒有子彈的時候,奮力拚搏。之後他們有用山上的石塊砸向敵人,但由於眾寡懸殊,他們只有等待敵人到近處的時候,採用肉搏的方式殺死敵人,在敵人冒出頭的時候,他們用尖銳的石頭往敵人頭上砸、扔。
在一段時間的拼搏後,狼牙山五壯士全都犧牲了。他們是革命的一面鏡子,鼓勵著我們為國家的繁榮而獻出自己的力量。
看了《三大戰役》這部電影後,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極大的啟示:落後就要挨打。我們的戰士們在抗日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我們的戰士們總能化險為夷。
我們要學習戰士們不怕苦、不怕累的崇高品質,我們學習時遇到了困難,必須學會在逆境中不能悲觀消沉,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
F. 關於解放戰爭的文章(觀後感)誰有
(原創)《北平往事》觀後感
凌晨1點,這部30集的電視連續劇終於看完。獃獃地坐在電腦前,哽咽著無法言喻的悲傷……
夜晚,天空紅亮亮的。站在另一頭,是那個勇敢的卻有些緊張的女孩。她親眼看見了奮勇前線的英雄身影紛紛倒下。那一場景,此時一直徘徊在我的心頭。那每每寒澀凄涼的鏡頭像穿破了我的胸膛,那是一種我能體會到的痛,一種想哭卻不能哭的悲痛。忘不了,英雄的他們。
我的淚水終於決堤,比任何一次都洶涌。
兩方兵士皆皆倒下,我們的民族英雄啊,含著仇恨昏倒在血泊中。炮火照亮了黑的夜空,說不盡的惋惜,獨留曠美嬌一人站著。就是那呆滯的眼神,那位19歲的美女孩的眼神,看得我的淚水又一次澎湃。
殘忍的戰爭,揮之不去的紅色記憶年代,中國最後雖勝利卻有多少英雄好漢相繼為革命犧牲,多少百姓無辜遇害……
日本,一個在我眼裡和歷史中不可原諒的國家,我這一輩子忘不了的仇與痛!
這就是我的觀後感,一群實力演員演繹著一段憂傷歷史。她們哭著我也一起哭著,北平淪陷,我抬不起我的頭,因為悲傷太重。還有父母對子女的愛,那麼深沉,那麼無私,那麼不顧一切,我不得不為之感慨!
在准備結束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耳畔仍然充斥著一個聲音:「兄弟們,砍死小日本鬼子!跟我沖啊!」眼前始終浮現一個畫面,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舉著大刀、鐮刀、菜刀與鬼子們同歸於盡……
我是一個中國人,那種悲壯而慘烈的場面,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悲哀!面對歷史,再一次痛恨小日本帝國!!!!
謹此獻給為抗戰死去的戰士。我們不會忘記歷史,你們,永遠是中國的驕傲!
G. 解放戰爭讀後感200字
解放戰爭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我始終覺得這是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至少他決定了我們100年的命運,解放戰爭雙方的輸與贏,決定了1949年或者別的一個什麼年份之後100年我們的政治制度、文化經濟、生活習慣。蔣介石為什麼會失敗,是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他代表的是那些大的利益集團,這是和當時廣大人民的利益有沖突的。蔣介石輸得很快,任何腐-敗了的政權都是要輸得很快的,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是真理。雖然這場戰爭讓我們很多年都沉湎在勝利當中,但是,勝利之後我們得到了什麼東西,很多人拋頭顱灑熱血,背井離鄉鬧革命,臨危不懼搞起義,建立了夢想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固然是一場恢弘偉大的勝利,很多人也嘗到了勝利的果實。尤其是土地革命得以實施,千千萬萬的農民獲得了土地,這是最了不起。
H. 關於描述一個革命戰爭電影片以及觀後感的作文
《大決戰——遼沈戰役》觀後感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I. 關於中國戰爭的電影精彩片段觀後感作文
星期三下午,我在網上觀看了《大決戰——遼沈戰役》。這場戰役十分精彩。下面就有我來給你們講一下裡面的劇情簡介吧!要認真看哦!
劇情簡介是:國共內戰時共有三個大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但他造就了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有利條件。一九四八年3月,為了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他們率領了中央機關和解放總部離開了東北,來到了河北省與劉少奇、朱德等相討目前形勢。及時把握住戰略決戰的時機,並決定首戰殘擊已處處困境的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命令東北野戰隊主力南下北寧線。並封閉蔣軍後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長春,來殘滅沈陽援敵之戰役計劃,四八年七月,林彪致電軍委。決定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南下北寧線作戰。在此期間,蔣介石對東北蔣軍的撤與守,曾反復研究。出於政治利害的考慮,最後決定將主力撤至錦州,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九月十二日,遼紳戰役開始。十月十四日,東野主力向錦州發起總共,僅用三十一小時便攻克錦州,殲敵十餘萬人。接著長春宣告解放。未幾,沈陽、營口亦相繼解放。在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同時,華東野戰軍勝利舉行了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決定發起淮海戰役。
我覺得解放軍戰士們十分英勇,不怕敵人的炮火勇敢前進,就是死也還是前進。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奮發向前,不怕犧牲,不灰心的精神,為祖國媽媽爭得許多許多的榮譽!讓它永遠閃耀!
J. 5.解放戰爭讀後感(40O字)
仔細閱讀了王樹增的《解放戰爭》,內心波濤洶涌,彷彿在我的眼前再現了近代中國史上最為壯烈的,最具有意義的傳奇戰爭,這本書是以大量當時國內外記者的記述文字、檔案資料和有關人員後來的憶述的作品,真實地勾勒出了解放戰爭的許多歷史畫面,並總結出,在這場改變中國的命運的革命戰爭中,共產黨最終戰勝國民黨,人民解放軍最終戰勝國民黨軍,取得了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人民群眾的支持、意志、智慧和力量,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這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審視昨天的戰爭,進而思考共和國壯麗誕生的史詩。
我還記得其中還有一個故事:那時,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想把位於陝北與晉北交界的佳縣打下來,以緩解胡宗南大軍進犯陝甘邊區的壓力,但臨戰卻發現,胡宗南部已將這一帶搶掠一空,部隊由於極度缺糧根本無法打仗。毛澤東計算了一下,如果仗打三天,部隊就需要12萬斤糧食。他請來佳縣縣長張俊賢,讓他想想辦法。張縣長說:「把全縣堅壁的糧食挖出來,夠部隊吃一天;把全縣地里的青玉米和穀子收割了,還可以吃一天;剩下的一天,就把全縣的羊和驢都殺了!」
戰役打響了。佳縣百姓的支前隊伍扛著拉著從各家各戶湊來的糧食、驢和羊,共產黨官兵打到哪裡,他們就一步不離地跟到哪裡;而在戰場的後方,佳縣百姓吃的是樹葉和樹皮,這些都吃光了,就吃觀音土。戰後很長時間里,這個縣都看不到羊和驢。毛澤東十分感動。他給佳縣縣委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一面。
在讀完《解放戰爭》之後,我覺得「人民決定成敗」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它令我想到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家喻戶曉的諺語,同時也是毫無疑問的歷史規律。這部作品緊緊圍繞這個核心展開,寫毛澤東的「兵民是勝利之本」在戰場上的所向披靡,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大生產運動,寫山東戰場、東北戰場,支前百姓浩浩盪盪的隊伍。與此對比的是,國民黨「人心不順,士氣不高,經濟困難」的種種現實。廣大人民的傾力支持使得這場戰爭成為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
解放戰爭在世界戰爭史上堪稱奇跡。內戰初期,國民黨各個方面的實力都大大超過共產黨。在軍事方面,國民黨軍隊達470萬,美式裝備;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只有127萬,且裝備簡陋,只是「小米加步槍」。無論是國民黨,還是當時的世界,都認為這場戰爭的勝負沒有懸念。可戰爭卻在短短的4年裡來了個大翻盤,令所有人膛目結舌。國共軍事力量如此懸殊,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以弱勝強取得最後的勝利呢?然而這一切根本無法用軍事理論去解釋。但偶然中體現的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廣大人民的利益,團結了要求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願望的先進知識分子、工人、農民、民族資產階級等一切革命力量,實行了符合中國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
時至今日,往日的戰爭風雲已經煙消雲散,但是,我們絕不能忘了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更應該居安思危,而不是樂不思蜀。現在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知識,長大報效祖國,回報社會。國家的安寧和長治久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