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戰狼1500觀後感。
電影《戰狼》觀後感
在《士兵突擊》之前,軍旅題材的影視劇在國內絕對是鳳毛麟角,當然那些所謂的「抗日神劇」不在此列。當年,許三多的「不拋棄、不放棄」,鼓舞了多少人,燃起了多少人心中的軍人夢。
當然,我今天想說的不是「傻根」王寶強,而是另一位武打影星接班人——吳京。提到功夫巨星,不得不提成龍和李連傑,但是一部《功夫之王》,讓我們暗嘆歲月無情,當年的醉拳少年和少林小武僧都已年過半百,兩鬢泛白。放眼影視圈,能夠接過功夫片旗幟的人選,也唯有吳京和甄子丹了。
作為一個80後,可以說見證了吳京在影視圈的一步步成長。第一次認識吳京,是從《太極宗師》里的楊昱乾開始的,那個功夫少年陽光、開朗,臉上帶著一絲調皮的壞笑。再到後來的電影《狼牙》中的冷麵殺手,吳京的演藝之路其實並不平坦,甚至有些曲折。但《戰狼》這部由吳京自編自導自演的軍旅大戲,算得上是他演藝人生的一個巔峰。
其實一開始讓我看《戰狼》,我是拒絕的。因為看膩了國產戰爭片的各種同仇敵愾視死如歸的高大全英雄以各種違反科學常識的殺敵技能,再加上一些五毛錢的特效上去,場景ang的一下看起來很激烈很熱鬧,但是有一種不忍直視的感覺。認同《戰狼》,完全是因為吳京。
影片開篇就是一個特警與販毒分子緊張對峙的場面。吳京飾演的狙擊手冷鋒雖然沒有服從命令,但是卻按照自己的判斷擊斃了犯罪分子。可軍隊其實絕對是磨滅個性的地方,它需要的是個體的令行禁止與絕對服從,這也是痞性十足的冷鋒被部隊開除的根本原因,即使你再有本事也不行,對於普通部隊的士兵來說,服從才是第一天職。
但對於戰狼中隊這樣一支特種部隊中的特種部隊來說,自然有收服刺頭的本領,因為這支部隊里本身個個都不是善茬,既有個高智商、高情商的女上司,還有同樣身手不凡孤傲冷峻的副隊長,惺惺相惜也好,志同道合也罷,當這些「怪咖」聚集在一起時,相同的磁場便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戰狼》便以此巧妙的將角色個性特點合理放大,讓原本在現實中不太可能存在的角色形象落地生根,成為有血有肉的存在,完成了對於角色人性的完整塑造,避免了過往戰爭片中主角過於光輝高大而腳下無根脫離現實的弊病。
在解決角色真實感的前提下,《戰狼》同時滿足了戰爭迷軍事迷們對於真正戰場還原度的苛求。畢竟這樣一部硬氣的電影,主要的觀眾群體自然是以男性觀眾,尤其是愛好戰爭場景的軍事迷們。
對於這部分觀眾群體來說,技術細節上的專業度是影響他們口碑的關鍵因素。譬如有網友就指出電影中的武器沒用上JS7.62的狙擊槍,對戰中沒有配備煙霧彈,沒有戰術機無人機等相當專業的缺陷。
但客觀的來說,《戰狼》中還是動用了堪比好萊塢戰爭大片般豪華的武器庫,包括5.8毫米10式銅殼彈、美軍制式的M136AT4火箭筒、M25狙擊步槍,以及殲-10戰斗機、直9,武直-10等等共200多架次軍用飛機和32台現役坦克,在國內現有的戰爭片中幾乎已經是顛覆式的。雖然略有遺憾,但對於識貨的觀眾來說,也已經是值回票價。
雖然在鏡頭語言的藝術感、情節故事的流暢性與完整度上存在些許瑕疵,但依然不能改變這是一部有看點有燃點的硬漢佳片。尤其是劇中那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更是中國軍人乃至中華兒女心中不變的信念。
在所謂的「小鮮肉」與「男神」風靡的當下,功夫明星絕對是極度稀缺的資源。吳京在接過功夫片大旗的同時,也完成了自己「狼」的蛻變,由《狼牙》到《殺破狼》,再到這部《戰狼》,吳京的「狼性」展露無遺,亦是他演藝生涯的巨大升華。
動作片《戰狼》觀後感
近日,軍事動作片《戰狼》的熱映,給一度沉浸在青春懷舊傷感季、風花雪月溫柔鄉的影視市場帶來一股新風。撲面而來的青春朝氣、軍人血性、愛國情懷感染著每一位觀眾,在收獲票房成果的同時,也喚起了沉寂在我們內心深處的英雄情結和民族血性。
余秋雨說,文化是一種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曾幾何時,我們中的部分人的精神價值被帥男靚女式的「顏值」觀牽著鼻子走,對人內在的精神力量關注甚少;還有一些人的生活方式被「都教授」式的「暖男」所左右和改變,離開了風花雪月男人味彷彿就無從展現。在娛樂節目中比比皆是尖聲細語的說唱、千姿百態的裝純賣萌,各類真人秀、脫口秀、達人秀節目中隨處可見嘩眾取寵的反串。而楊子榮式的真英雄、高倉健式的硬漢子、007式的大丈夫在影視劇中反倒成為稀缺「產品」。正是在這種缺少英雄文化熏陶和血性文化激勵的社會生活中,許多青少年多了一絲「奶油味」,少了些許陽剛氣。
丘吉爾說,不伴隨力量的文化,最終將成為滅絕的文化。魯迅的雜文因思想和語言的力量而激勵和警醒世人,名垂於世;金庸的武俠小說因英雄豪情而感染讀者,長盛不衰。據報道,《戰狼》導演兼主演吳京正是受時下青少年女性化現象嚴重的觸動,而產生了這種呼喚血性、推崇硬漢的創作思路。片中的中國軍人展現的是熱血青年的形象,喚起了
『貳』 觀《小醉拳》有感
反映了小朋友們不畏強暴,抵制邪惡勢力的精神
『叄』 黃飛鴻電影醉拳觀後感200字就好,急用
剛剛無聊看電視,看了〝醉拳〞,這是多久的片子了哩?成龍演的,我從中間開始看,大概的劇情就是黃飛鴻的爹黃麒英送他到佛山蘇花子那練武功,要學那醉拳,也就是醉八仙。黃飛鴻是個搗蛋鬼,怎受的住每天做牛做馬的被〝操〞呢?包括每天在四大水缸上面提水,一下子前缸倒後缸,一下子後缸倒又缸的倒來倒去,他在也受不了,竟施計將師父拖入水缸,逃離。不逃倒好,他在破廟里考衣服,沒想到遇上個人,把他打的死去活來,還污辱他爹,更讓他忍受胯下之辱,當下,他決定認真練功。其實這部片子的劇情倒是稀鬆平常,只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武打部分。嗯,可以說,沒有真底子的人,要拍這片子,真的很難。成龍打醉八仙,一招一式,一步一躍,當真美極,又因為是以前拍的,打鬥時一拳揮出,都會有配音﹝風聲﹞,感覺更刺激了。醉八仙里有個何仙姑不是嗎?飛鴻嫌這娘娘腔,竟然就不學了,結局打架時,竟然要用到何仙姑,這下可完了!現下學又來不及,竟自創何仙姑……挖咧……強是強……不過好像不該叫何仙姑,應該叫三八婆……不過,現在要看這樣的武打片子,好像難了哩……都是真槍實彈上的,而不是利用電腦3d修復之類的,3d炫是炫,不過就少了那麼點真實感和刺激感哩!
『肆』 急!小醉拳觀後感
如醉如痴
『伍』 求讀後感
水滸傳讀後感1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樑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捨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值得用生命去奮斗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斗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丑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沖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聖".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一份"神聖",用自己的雙手去維護這一份"神聖".
水滸傳讀後感2
讀了《水滸傳》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書中的英雄們的豪情壯義,仗義疏財。先說智取生辰綱的七條好漢。智取生辰綱,是梁山好漢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發端。 這一段好漢壯舉,轟動了水滸世界裡的江湖。但是晁蓋一夥,做下這樁彌天大案,背後 的真實動機又是什麼?是為了劫富濟貧?還是說為了准備" 農民革命" ?顯然都不是。 黃泥岡上,這一夥好漢劫得了十萬貫金珠,而後大概經過坐地分贓,晁蓋、吳用等回了 晁家莊園,三阮則" 得了錢財,自回石碣村去了。" 隨後並沒聽說他們有濟貧的打算, 也沒見他們准備扯旗造反(或曰起義),如果不是東窗事發,保不準他們真的就此安心 做了富家翁,一世快活。因此,這樁大案,打劫的固然是不義之財,但其實質,說穿了, 就是一次黑道行動。
再看鴛鴦樓上那幕血案,武松連刃十數人後,一片血泊之中,從容地將桌上銀酒器 踏扁,揣入懷里帶走;而即使粗心鹵莽至極的角色如李逵,沂嶺之上殺了假李逵後,也 沒忘進房中搜看," 搜得些散碎銀兩並幾件釵環" ,都拿了——李逵雖極端厭煩女色, 但也知這些沾滿了脂粉氣的釵環可以換錢換酒,照拿不誤。而後,還去李鬼身邊,搜回 了那錠被騙去的小銀子,在這種事兒上,黑旋風也足夠細心。
人為財死,鳥為食網,古今一也.只是大凡做點事情,總得有面旗幟,應和那所謂人類文明之說!水滸傳,好就好在寫得實在!歷史上的哪次革命,不是從無法生存開始的?民以食為天,革命革命,說俗點,就是改革現實中不佳的命運.水滸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人,跟我們周圍的人一樣,他們的所作所為,很容易理解!
水滸傳讀後感3
不必說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游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後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願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我試想,假如讓他來到我的身邊,相信沒有多少人能有他這樣的魅力.這不是因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會是他有大把的財富,就一點,就是他那在別人眼中芝麻大的優點.請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優點,在這世界上就要滅絕了.
我總覺得我們在生活中對於朋友甚至親人少了一份親情,少了一份哥們兒友情.
我清楚的記得,在我咿咿呀呀學語時,我經常毫無顧忌的到鄰居家吃飯,沒有禮節,沒有拘束,只有歡樂.鄰居家的姐姐現在和我還是和原來一樣好.在我哭著鬧著不上幼兒園時,我們和鄰居經常一起聊天,但是我們開始裝上了一扇木門.
現在當我知道為了未來奮斗的時候,我家的門也變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盜門.這就像一條河,讓我們和鄰居的感情隔在天地兩岸.這就像《禮記》里說的:"今大道即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我們的社會很自然的少了一份愛,一份及其重要的愛——一份關懷.對於關懷,也許只需要一句簡單的問候,或者是一個會心的微笑,就能讓人喜笑顏開,就讓人感受母親般的關懷.不要太吝嗇,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不會讓你失去什麼,只能讓你的人格得到升華。
水滸傳讀後感4.《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樑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捨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值得用生命去奮斗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斗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丑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沖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聖".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一份"神聖",用自己的雙手去維護這一份"神聖".
汪洋:
1.上蒼的不公平造成了鄭豐喜的殘疾,也造成鄭家的負擔。但他的父母並不怨天尤人,而鄭豐喜也證明了就算先天缺陷又如何,他的成就大大的贏過了一些四肢健全的人。相較於現在報章雜志上的某些失意份子,因為一點點的不如意就開始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有的更走上接觸毒品或結束自己生命的不歸路。他們讓自己享受「暫時的快樂」,短暫的忘卻煩惱,但這能永久嗎?不能!醒了之後還是得面對所有的一切,那何不學習鄭豐喜先生以正面的人生觀來迎刃而解所有的不幸遭遇呢?不要讓不如意的事情重復不斷上演,唯有以正確的人生觀來面對現實,才能擺脫困境,迎向燦爛的未來!
鄭豐喜出生時其實險遭拋棄,幸虧爺爺與其他親戚的疼愛與庇護,他才得以留下。他在艱難的困境中成長茁壯,但是因為家貧,他在早年即經歷過一般人所沒有的生活,像是隨耍猴人街頭賣藝,養鴨時又幾乎喪生於洪水,但是這些環境的艱苦折磨並沒有打倒他,反而讓他越挫越勇。這也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和省思空間,老天爺把你創造成什麼樣,必然有他的原因所在,不論是好的或是不好的都該珍惜它。如果是好的,那就要多加善用、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但若是不好的,更要珍惜,因為那是上蒼給你的挑戰,你要用盡一切辦法去戰勝他完成上蒼所給的任務。俗話說的好「當上帝把你的一扇門關起來,他必然會幫你開啟另一扇門。」這應該就是上蒼要給鄭豐喜的挑戰吧!
每個人來到這世上命格一定有所不同,有的人幸運點可能就出生在富貴人家,含著金湯匙出生,從小就過著衣食飽暖的生活;但若比較不幸呢,像是鄭豐喜,他一出生就是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也因為如此他比別人更加努力。別人可能付出三分力,他就要付出五分、十分甚至更多。為的是什麼?就是希望別人能看的起他,不要再因為他的家世背景或者他的肢體殘障而看不起他。他的努力有成功嗎?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謂「皇天不負苦心人」,上蒼終於在他的不斷努力下讓他得到了一點成果,給了他一些回饋。反觀那些富貴人家的孩子呢?當時所有取笑鄭豐喜的人現在的成就有比他好嗎?所贏得的尊敬、敬愛有比他多嗎?看人不要只看外表,要重視的是內在,一個人能被開發的潛力是很無限的,就像是我們所敬愛的主角鄭豐喜先生。
從出生到長大成人一定會遭遇到一些挫折,不可能有人會一輩子都平平順順、無風無浪的。「沒有礁石怎麼激得起美麗的浪花」,我想這句話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一如鄭豐喜的一生,如果他沒有經歷過挫折的喜哩,怎麼能變的如此堅強,如此的樂觀進取展望自己的一生。因此我們更該學習他的精神,知福、惜福、再造福。
2.七八歲時看過一部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裡面有一個鏡頭始終忘不了,鄭豐喜在狂風暴雨中趕著鴨子,艱難的爬著、爬著,與命運捕斗著……。讓人震憾、潸然淚下。這部電影感動了海峽兩岸多少人啊,這么艱難的人生,他卻堅強地爬過了,爬完了,而且還爬得很好!需要多麼驚人的意志啊,真正的強者應該用百倍的勇氣來迎接人生的巨大不幸!古人雲:「人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木之土,惟立德功,可以不朽。」
再版的電視劇我也有看過一些,那已是鄭長大了,他裝了假肢,騎著自行車載著他老婆的了。但因為時間關系,也是斷斷續續的沒看完,讓我好不遺憾。我一直很想再看一遍這部電影,卻不知道哪裡有。今天在網上找到了一篇鄭豐喜的自傳,看後又是震憾,忍不住淚流滿面。我隆重推薦每個朋友都去看這篇小說或電影。
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中國彩色寬銀幕故事片 。 台灣中央電影事業有限公司1978年攝制。李行導演,張永祥編劇,陳坤厚攝影,主要演員有秦漢、林鳳嬌、歐弟。影片根據天生殘足的台灣青年作家鄭豐喜的自傳改編,描寫他如何先天殘疾,在貧困的環境中艱苦奮斗,終於畢業於大學法律系,回到鄉下教書,為教育下一代而努力,被評為台灣十大傑出青年之一。影片以生動的散文詩般的語言,通過人物內心情感的回溯,將鄭豐喜困苦辛酸的童年、在求知道路上不斷堅毅前進和他的愛情生活,展現在觀眾面前。影片獲得第十五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和演技優良特別獎(歐弟)6項獎。
《汪洋中的一條船》鄭豐喜所著的這本長篇自傳小說,以簡潔質朴的文筆,敘述了作者從一個天生不能行走的殘疾人通過奮鬥成為一名大學生,最後成為一名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中學老師的經歷.
鄭豐喜 (1943--1975) 台灣雲林人。父母是農民。出生時右腳自膝蓋以下,前後左右彎曲,左腳自膝蓋以下突然萎縮,腳板翹上。他的母親悲痛不已,當場暈了過去,進而鄭豐喜險遭拋棄,在祖父和媽媽細心照料下,鄭豐喜慢慢地長大。
6歲時,祖父去世,鄭豐喜被父母遺棄,跟隨耍猴賣葯的趙老伯流浪賣藝, 乞食糊口。8歲時跟哥哥在離家數里外的鴨寮放鴨,獨立生活。從小就飽嘗了生活的苦難。而他憑借不懈的努力靠自己的雙手生存下來,還爭取上了學,取得了優異成績。在中學戴校長和矯正醫院徐院長的支持鼓勵下裝上假肢後,更不怕摔破手腳,學會騎自行車上學。為完成中學學業,鄭豐喜到處打工,他以一篇《汪洋中的一條船》參加徵文大賽,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很多人表示願意資助他完成學業,而他卻不願過多依靠他人,後來圓滿地完成中學的學業,以優異成績考入台灣中興大學法律系。後事跡見報,引起社會贊譽。
一日,台風大雨和大水已淹沒豐喜的床和坐椅,他幾乎被淹死,他的堅強毅力和頑強奮斗的精神感動了同校法律系女同學吳繼釗房屋亦有倒塌危險。在這危急時刻,繼釗沖破表兄的阻撓去救豐喜。在狂風暴雨中他們緊抱在一起,發誓永不分離。他們相愛了,但繼釗的父母堅決反對這門婚事,斷然將女兒關在家裡,不準她上學。後雖同意她繼續上學,但不許她與豐喜來往,並令其表兄呂良仁暗中監視。
3.
鄭豐喜是台灣電視連續劇《汪洋中的一條船》的男主角,該劇主要描寫了殘疾青年鄭豐喜身殘志堅,憑著頑強的毅力,奮發向上的動人事跡,譜寫了一曲路在腳下的感人樂章。
最令我感動的是鄭豐喜學自行車那一幕,至今還令我記憶猶新,為了解決上學的不便,鄭豐喜決定學自行車,不用說一個雙腳有殘疾的青年,就是好手好腳要想學會自行車也不是那麼容易,記得我當年學自行車不知跌倒了多少次,流了多少汗,動搖了多少次,最後在爸爸的鼓勵下,才算學會了自行車。可是鄭豐喜他獨自一人,連走路都不可能,卻要駕馭比自己還要高自行車,太不可思議了,但是鄭豐喜憑著那一股不服輸的精神,終於讓神話變成了現實。
夜色蒼茫,鄭豐喜心花怒放地推出了那輛比他都要高的自行車,勇敢地上去了,不用說,鄭豐喜被重重地摔倒在地,鄭豐喜又從地上爬起來,好不容易上去了,就在鄭豐喜「哎呀,哎呀」不知所措之時,又被連車帶人摔在了地上,就這樣一而再,再二三,上去了又跌倒,跌倒了又爬起,無數次的摔倒沒有摔冷鄭豐喜學自行車的熱情,蒼天不負有心人,鄭豐喜終於學會了自行車,這等於他有了一雙可以走路的雙腳,看到的人無不為之驚訝。
天道酬勞,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路在自已腳下。
『陸』 小醉拳觀後感(作文)
剛剛無聊看電視,看了〝醉拳〞,這是多久的片子了哩?成龍演的,我從中間開始看,大概的劇情就是黃飛鴻的爹黃麒英送他到佛山蘇花子那練武功,要學那醉拳,也就是醉八仙。黃飛鴻是個搗蛋鬼,怎受的住每天做牛做馬的被〝操〞呢?包括每天在四大水缸上面提水,一下子前缸倒後缸,一下子後缸倒又缸的倒來倒去,他在也受不了,竟施計將師父拖入水缸,逃離。不逃倒好,他在破廟里考衣服,沒想到遇上個人,把他打的死去活來,還污辱他爹,更讓他忍受胯下之辱,當下,他決定認真練功。其實這部片子的劇情倒是稀鬆平常,只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武打部分。嗯,可以說,沒有真底子的人,要拍這片子,真的很難。成龍打醉八仙,一招一式,一步一躍,當真美極,又因為是以前拍的,打鬥時一拳揮出,都會有配音﹝風聲﹞,感覺更刺激了。醉八仙里有個何仙姑不是嗎?飛鴻嫌這娘娘腔,竟然就不學了,結局打架時,竟然要用到何仙姑,這下可完了!現下學又來不及,竟自創何仙姑……挖咧……強是強剛剛無聊看電視,看了〝醉拳〞,這是多久的片子了哩?成龍演的,我從中間開始看,大概的劇受胯下之辱,當下,他決定認真練功。其實這部片子的劇情倒是稀鬆平常,只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武打部分。嗯,可以說,沒有真底子的人,要拍這片子,真的很難。成龍打醉八仙,一招一式,一步一躍,當真美極,又因為是以前拍的,打鬥時一拳揮出,都會有配音﹝風聲﹞,感覺更刺激了。醉八仙里有個何仙姑不是嗎?飛鴻嫌這娘娘腔,竟然就不學了,結局打架時,竟然要用到何仙姑,這下可完了!現下學又來不及,竟自創何仙姑……挖咧……強是強……不過好像不該叫何仙姑,應該叫三八婆……不過,現在要看這樣的武打片子,好像難了哩……都是真槍實彈上的,而不是利用電腦3d修復之類的,3d炫是炫,不過就少了那麼點真實感和刺激感哩! ……不過好像不該叫何仙姑,應該叫三八婆……不過,現在要看這樣的武打片子,好像難了哩……都是真槍實彈上的,而不是利用電腦3d修復之類的,3d炫是炫,不過就少了那麼點真實感和刺激感哩!
『柒』 觀後感,500字以上
《水滸傳》讀後感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總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過,我總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說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游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後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願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我試想,假如讓他來到我的身邊,相信沒有多少人能有他這樣的魅力.這不是因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會是他有大把的財富,就一點,就是他那在別人眼中芝麻大的優點.請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優點,在這世界上就要滅絕了.
我總覺得我們在生活中對於朋友甚至親人少了一份親情,少了一份哥們兒友情.
我清楚的記得,在我咿咿呀呀學語時,我經常毫無顧忌的到鄰居家吃飯,沒有禮節,沒有拘束,只有歡樂.鄰居家的姐姐現在和我還是和原來一樣好.在我哭著鬧著不上幼兒園時,我們和鄰居經常一起聊天,但是我們開始裝上了一扇木門.
現在當我知道為了未來奮斗的時候,我家的門也變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盜門.這就像一條河,讓我們和鄰居的感情隔在天地兩岸.這就像《禮記》里說的:"今大道即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我們的社會很自然的少了一份愛,一份及其重要的愛——一份關懷.對於關懷,也許只需要一句簡單的問候,或者是一個會心的微笑,就能讓人喜笑顏開,就讓人感受母親般的關懷.不要太吝嗇,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不會讓你失去什麼,只能讓你的人格得到升華.
讀《西遊記》有感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斗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舍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比較簡單,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捌』 《醉拳》英文影評
Whenever you hear people talking about the grace and poetry of Hong Kong cinema, they're usually talking about movies other than this, and they're usually fucking idiots.
Drunken Master is, hands down, one of the two best films to ever come out of Hong Kong. There has never been an action film that's been able to compare. And I wish all the assholes who think that pouring seventeen gazillion dollars into CGI and explosions would sit back and look at this movie.
This is a film which understands, ultimately, that what makes cinema uniquely poignant and affecting is the ability to present motion. Big action films don't do that. They give you a sense of motion, but if you look at them closely, nothing is ever moving. They give false motion through editing and effects.
Drunken Master is filmed, (more likely than not e to budgetary constraints) with a relatively static camera. There are no guns. There are no explosions. There's a virtuoso and his ability and nothing else. The shots of the action are all extremely long and uncut, and they're amazing because Jackie Chan is at the literal peak of his martial artistry and physical ability, and the movement is so captivating that it enables you to suffer through the bbing and silly scenes of him eating without even noticing.
It's as much a proct of circumstance as it is of talent. The limited budget of this movie adds to it dramatically; the sequel is a great film, and the martial arts scenes are undoubtedly more fantastic in scope than the original, but they're not presented in a relatively unedited format, and their power is ultimately diluted. Drunker Master II also wasn't directed by Yuen Woo Ping, who is by far the best of all the martial arts directors in Hong Kong, but even his Wing Chun, probably my second favorite Martial Arts film, being filmed some 15 or so years after the original Drunker Master, can't escape the constraints of a big budget; it's littered with stunt wires and the rest.
Widely considered Jackie Chan's best movie, "The Legend of Drunken Master" (released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1994 as "Drunken Master II") features what are arguably the fastest, most furious and elaborate -- and the most entertaining -- fight sequences ever filmed.
Chan plays a fictionalized version of Wong Fei-Hung, a real martial arts master and philosophical altruist in the early 1900s who, legend has it, once defeated a gang of 30 men single-handedly, armed only with a bamboo staff.
That skirmish is, of course, recreated in "Drunken Master" as a kinetic, highly concentrated blur of acrobatics and lightning-fast limbs as two dozen toughs invade a quiet restaurant, forcing Jackie to whip them all silly with flying fists and feet, upside-down wooden tables and cheer-rousing picnic bench-fu.
With half a dozen scenes of this nature -- each one better than the last -- the movie just never slows down. Yet "Drunken Master" also has the most meaningful plot of any Jackie Chan picture to date. It's about the Chinese trying to prevent colonial European smugglers from exporting en masse their nation's archeological treasures. In the picture, Chan's Fei-Hung is the mischievous son of a renowned doctor and martial arts instructor. Much of the movie's obligatory highjinks involve deceiving the old man to cover up the fact that Fei-Hung has inadvertently provoked the wrath of the villain, an embassy henchman played by Ken Lo, a champion kick-boxer.
The jaw-dropping climactic steel-factory showdown between these two puts the effects-heavy bouts in "The Matrix" to shame. With a connect rate of about 50 landed punches per minute, it took four months to shoot and features everything from kicks so fast the camera can't see them clearly to Jackie Chan being knocked onto a bed of burning coals -- and you know he doesn't fake that stuff!
The film gets its name from an informal fighting style that emulates (and is sometimes enhanced by) inebriation. Sloshing and stumbling about to confuse his opponents and striking from surprising positions, Chan plays this peculiar kung-fu for both action and laughs (booze is to Fei-Hung what spinach is to Popeye).
"The Legend of Drunken Master" is burdened somewhat by the routine weaknesses of most Jackie Chan movies: bad bbing of mb dialogue, subservient and stereotypically fussy female leads, etc. But forgiving all that, as any true Jackie Chan fan does, you simply cannot find a more exhilarating, eye-popping martial arts flick.
The opening credits say it all: "A Hong Kong Stuntman Association Ltd. Proction." The stunt men proced the movie!
A note to ratings-watchers: "Drunken Master" got slapped with an unjustified "R" for its moderate violence. If your kids are Jackie Chan fans, there's no reason to keep them away from this one.
『玖』 誰有觀看《醉拳》的觀後感拜託各位了 3Q
剛剛無聊看電視,看了〝醉拳〞,這是多久的片子了哩?成龍演的,我從中間開始看,大概的劇情就是黃飛鴻的爹黃麒英送他到佛山蘇花子那練武功,要學那醉拳,也就是醉八仙。 黃飛鴻是個搗蛋鬼,怎受的住每天做牛做馬的被〝操〞呢?包括每天在四大水缸上面提水,一下子前缸倒後缸,一下子後缸倒又缸的倒來倒去,他在也受不了,竟施計將師父拖入水缸,逃離。 不逃倒好,他在破廟裡考衣服,沒想到遇上個人,把他打的死去活來,還污辱他爹,更讓他忍受胯下之辱,當下,他決定認真練功。 其實這部片子的劇情倒是稀鬆平常,只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武打部分。 嗯,可以說,沒有真底子的人,要拍這片子,真的很難。 成龍打醉八仙,一招一式,一步一躍,當真美極,又因為是以前拍的,打鬥時一拳揮出,都會有配音﹝風聲﹞,感覺更刺激了。 醉八仙裡有個何仙姑不是嗎?飛鴻嫌這娘娘腔,竟然就不學了,結局打架時,竟然要用到何仙姑,這下可完了! 現下學又來不及,竟自創何仙姑……挖咧……強是強……不過好像不該叫何仙姑,應該叫三八婆…… 不過,現在要看這樣的武打片子,好像難了哩……都是真槍實彈上的,而不是利用電腦3d修復之類的,3d炫是炫,不過就少了那麼點真實感和刺激感哩!
『拾』 觀後感,讀後感
水滸傳讀後感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總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過,我總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說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游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後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願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雖然說現在仍離內行很遠,不料卻也看出一點門道。
魯達何以成五台山和尚?
俗話說不在高,有仙則名。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的和尚當然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得的,何況象魯達這樣有命案在身兇犯?看過《水滸》的人都知道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大鬧五台山的故事,至於他如何做了名山古剎的大和尚,不細心看還未必看得明白。
魯達三拳打死鄭屠之後便 亡命天涯,一日,在代州雁門縣的十字街頭正好遇上了他曾搭救過的金老,金老的女兒嫁給了雁門的大財主趙員外,趙員外既然取金老的女兒,魯達自然成了他的大恩人,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趙員外和五台山的關系非同一般,寺里的智真長老是他的弟兄,而且他祖上便曾舍錢在寺里,是寺里的大施主。趙員外還曾向寺里買了一個名額,寺里曾許過願讓他剃度一僧。於是,趙員外就把這名額給了魯達,有了名額還不夠,趙員外還向寺里繳納一筆"集資費",那集資費便是趙員外帶魯達上山見智真長老時特意准備的一擔"段匹禮物"。如果沒有趙員外的一個名額和一擔集資費,魯達便有天大的本事也進不了五台山山門,更不會成為後來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魯智深了。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樑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捨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值得用生命去奮斗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斗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丑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沖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聖」。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一份「神聖」,用自己的雙手去維護這一份「神聖」。
《探索與發現》觀後感
我觀看了《探索與發現》節目,節目介紹了中國古代的一些建築奇跡。最讓我感到震撼和驚奇的是恆山上的懸空寺。
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山西恆山的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廟宇。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其進行過修繕。懸空寺距地面約50米,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為:「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 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懸空寺是在懸崖上鑿洞,插入木樑,寺的一部分建築就架在這一根根木樑之上,另一部分則利用突出的岩石作為它的基礎。遊人在遠處見不到這些木樑,卻見到不少細木斜頂住寺的底層。遊人會想:這些顫顫悠悠的木柱能頂得住這樣一座寺廟嗎?當人們仔細觀察,發現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還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樑後,對古代匠師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發出感嘆和敬佩了。唐開元二十三年,李白游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為「天下巨觀」。 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寫道:「中國的懸空寺把力學、美學和宗教融合為一體,做到盡善盡美,這樣奇特的藝術,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通過這次參觀游覽,才真正看到這個古老民族的燦爛文化藝術和文明歷史。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驕。」義大利威尼斯考古專家尼諾先生認為:懸空寺及它象徵的一切,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傑出體現,僅僅是為了這座奇特的寺廟,就值得到中國來一趟。
懸空寺經歷千年依然幾近完好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向我們以及全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我想我們在感慨之餘,多少也應該有所思考。思考為什麼在1400多年前建築的廟宇在風吹雨打、烈日驕陽,甚至山崩地裂中依舊能夠屹立不倒,而今天的很多建築卻脆弱到經不起一絲考驗?不是今天的技術比不上魏朝,我想,或許是因為面對今天的喧囂,我們太多地關注背後的東西,卻獨獨忽略了眼前的責任。或許我們在研究古人的建築方法,為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和偉大的文化驕傲之餘,也應該繼承他們樸素、純凈、認真、踏實的心態。
懸空寺集自然美和人工美為一體,又將美學、力學和宗教融合為一處,不愧於東方瑰寶的美稱。誠若明代詩人王湛初游懸空寺發出的感慨萬分的詩句:「誰鑿高山石?凌虛構梵宮,蜃樓疑海上,鳥道設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