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周總理回延安觀後感

電影周總理回延安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29 00:26:10

『壹』 關於周總理的電影有哪些

1,《周恩來》

《周恩來》是廣西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人物傳記影片,由丁蔭楠執導,王鐵成主演,於1992年1月19日上映。該片講述了周恩來總理在「文化大革命」中竭盡全力保護人才,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為了中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故事。

2,《周恩來回延安》

《周恩來回延安》是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推出的歷史題材片,由吳衛東、劉勁聯合執導,劉勁領銜主演,於2019年5月10日首映,5月15日公映。

該影片改編自曹谷溪的報告文學《周總理回延安》,講述了1973年6月,周恩來總理回到革命聖地延安,重溫黨的奮斗歷程,提醒全黨不要忘記延安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種和延安人民對中國革命的奉獻的故事。

3,《周恩來的四個晝夜》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由陳力執導,王藝禪、孫維民、牛犇 、何偉、陳創領銜主演,河北影視集團、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影片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躍進為背景,講述了周恩來到革命老區調研四個晝夜的故事。

4,《一號目標》

《一號目標》是由翟俊傑、翟小興聯合執導,孫維民、蔣勤勤、劉小鋒、孫茜等主演的諜戰片,於2014年5月23日在中國上映。該片以周恩來遺失的筆記本為線索展開,講述了國民黨軍統和共產黨地下黨為了「一號目標」而展開了激烈對決的故事。

5,《周恩來偉大的朋友》

《周恩來偉大的朋友》是1997年上映的中國大陸電影,由宋崇、沈雷執導。該片記述了周恩來總理生前許多鮮為人知的感人的故事。

『貳』 周恩來與故鄉觀後感

[周恩來與故鄉觀後感]在很小的時候,通過課本和課外閱讀,我知道了新中國曾經有一位偉大的總理,在無數記載周總理生平的書本中,他的機智幽默,他的沉著冷靜,他的嚴於律己,他的清正廉潔,他的大公無私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我對新中國的這位總理產生了無限敬仰,周恩來與故鄉觀後感。1910年,年僅12歲的周恩來便離開家鄉,遠赴天津南開求學,在這之後,總理便投身革命,一直沒有回到家鄉。1946年冬,周恩來在梅園新村召開最後一次記者招待會,准備和鄧穎超一起回淮安看看,但國內形勢突變,周恩來必須回延安指導工作,不得不放棄回鄉計劃。解放後,周總理無時務無刻不在思念故土和家鄉的親人,故鄉人民一次又一次盼望周總理的到來,可因為種種原因,總理一生都未能實現回鄉的願望。這台名為《周恩來與故鄉》的音樂話劇以周恩來總理在處理諸多家事中,對自己及家人近於苛刻的廉潔自律,大公無私的真實事例為素材,擷取周總理與故鄉、與親人鮮為人知的故事,如處理祖居、平祖墳、處理家鄉建設需要鋼材、動員親人響應壓縮城市人口號召回鄉工作等事例,展示了總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世界和感人肺腑的榮辱觀、親情觀和濃濃鄉情,表現了周總理嚴於律己、廉潔奉公的平凡而崇高的人格和品德。話劇中,周總理為了節約土地,增加一些耕地面積,堅持把家鄉的祖墳平掉。平祖墳,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幾座祖墳的面積,對於耕地面積的增加也是微乎其微的。周總理卻十分堅持,甚至於執行這個命令的人也不能理解。而總理唯一的侄子周爾輝,也被總理動員響應壓縮城市人口號召回鄉工作,招致周爾輝新婚妻子的不滿與不解。話劇在假想的周總理回到新淮安的場景中結束,看完話劇後,我對總理的敬佩之情更是悠然而升,人民的好總理,就是在這一件件微小的事情中,體現出他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對自己,對家人的嚴。總理在這一件件小事中所體現出的是他的大智慧、高品德。現如今,少數黨員幹部在處理權力觀、金錢觀的問題上,體現出的卻是與一個共產黨人不相符的做法。人民賦予了他們行政管理權、資源配置權、經濟管轄權、事業管治權、人事任免權、司法執行權、財物審批權等管理社會和國家事務的公共權力,而個別腐化分子鑽了監督機制尚不嚴密的空檔,通過權權交易的資產重組,權錢交易的資本營運,權色交易的形象包裝,使公共權力成為了他們謀私利的方法與手段。甚至於有腐敗分子說: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當官不收錢,退休沒本錢。這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極度扭曲的體現。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我們黨作為領導全國政權的政黨,黨員幹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還是做官當老爺,以權謀私,凌駕於人民之上作威作福,成為黨風建設中一個特別重大的問題。中紀委在中共十三大的工作報告有也指出:就黨員幹部的思想意識講,以以權謀私為主要形式的嚴重個人主義,是產生各種不正之風和違法亂紀行為的根本原因之一。周總理身居高位,為侄子在北京謀一個職位不費吹灰之力,而爾輝從小在北京長大,留在北京工作也無可厚非,可總理就是這樣一個時時刻刻做表率的人,他總把我是總理,我自己都不能響應國家的政策,還怎麼要求別人掛在嘴邊。當家鄉來的縣長送上一點點家鄉的特產,總理都推辭再三,不願接受。總理無時無刻不把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牢牢記在心上,時時刻刻都記住,自己是人民的公僕,總理也真正做到了。我們黨的各級幹部,必須牢記自己是人民公僕,從思想上解決好參加革命是為什麼、現在當幹部應該做什麼、將來身後留點什麼的問題。心中裝著黨的理想、事業和群眾利益,就能堅持清正廉潔,而不會以權謀私。作為一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大學生,我正在積極地向黨組織靠攏,觀後感《周恩來與故鄉觀後感》。此次觀看話劇,受益匪淺,給我今後在工作、學習中如何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義務觀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我將以周總理為榜樣,不斷學習黨的知識與理論,不斷加強業務素質。首先在思想上入黨,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共產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以高標准、嚴要求來督促自己,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周總理是從小崇拜的一位爺爺,稱偉人倒覺得有點疏遠了。周總理給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就像是家裡可親的爺爺,非常願意親近。不知道小時候從何時開始在心裡崇拜周總理,也許也是跟越劇跟紹興有關吧。很久以前聽外公講他年青時去紹興工作的事情,什麼茴香豆,女兒紅,臭豆腐……紹興這個名字在心裡起了波瀾,有了嚮往。現在看來外公這么喜歡喝酒,這么喜歡看戲,想必跟紹興有相當深的淵源。那麼我深受外公的影響,喜歡看戲,對紹興這個城市從小就有種莫名的好感。也許就因為兒時的這個緣故,在學校的課本里讀到有關總理的故事時,看到紹興,看到越劇,就一下子感到相當親切。後來很喜歡看傳記,紀實類文學,漸漸對總理有一些了解,越來越覺得可親可敬。記得初中那會,我跟我最要好的同學一起喜歡看有關總理的書。有一次三味書屋還是新華書店的工作人員來學校賣書,我們兩個看到有關總理的《偉人之初》這本書,真是欣喜若狂,可是身上又沒帶多少錢,平身第一次開口求書店的阿姨千萬幫我們先保留兩本,等回家午飯後拿錢再來取。那次興沖沖地回家,扒了幾口飯,又急忙忙地趕回學校,還好那位熱心的阿姨好好地保存著那兩本書,笑眯眯地遞給我們,我們心裡的這塊石頭總算落了地,終於可以心安地捧回去看。只是現在跟我初中最要好的朋友也N年沒聯系了,可是與她相處的有趣的記憶一直留在心裡,那個時候真像見了寶似的,一起讀完,雖然彼此沒講太多的觀後感,但我總覺得那時心有靈犀,無需更多話語就能感悟一樣,總理的故事在我和她心裡都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後來讀高中時,我們學校團委組織的預備黨員學習班作一次畢業旅遊,目的地就是紹興。說實話這還是學校生涯中第一次組織去的旅遊,想不到的居然是去我心心念念的紹興,那種幸福可想而知了。這里還要感謝團委?老師,寧大高才生畢業,紹興人,也許就是他提議的。當時去了魯迅故居,周恩來祖居,還有蘭亭。這也是我第一次這么近距離地接觸到書本里的人、物、景,真是欣喜若狂了。也許從那時開始,喜歡上了旅遊,喜歡去尋找那些觸動身心的歷史,人物,景緻;重溫印象中的歷史與現實的氣息。這次重遊,一個人去的,慶幸當時能一個人這么貼近地默默體味。周恩來祖居位於今紹興勞動路,與城市廣場不遠,步行大概十分鍾就可以到。那是一個靜幽的所在,雖然外面路上熙熙攘攘,商鋪林立,人來人往,但裡面很安靜。去紹興遊玩,在景點與外面真有天壤之別。一進到景點里後,彷彿大家都說好似的,變得不怎麼說話了,也許那是心中的一分敬畏吧。又回到了周恩來廣場,碩大的銅像撲面而來,記得高中時還跟周總理在這里合了張影。當時因時間緊,只能匆匆留影。身後是八個金字努力學習精益求精,那是小學、中學時經常在作文里出現的字眼與理想,人越大卻越覺得遠了。現在想來最簡單的話語蘊藏著最智慧的涵義,就像總理的希望一樣。我默默注視著銅像,總理微笑著的眼神,那麼和藹可親。在百歲堂陳列廳,廳正中安放著周恩來戎裝塑像,目光炯炯有神,神采飛揚。一邊牆上懸掛著一張總理當時已身患重病在做政府工作報告的照片格外引人注意。那時的他已顯得相當疲憊,但卻很精神,深邃的目光中那樣執著與堅定。高中時記得當時還沒有見到周恩來紀念館,如今在周恩來紀念館里,用高科技的媒介視頻把總理的外交生涯,工作等清晰地表達出來,一來到某處歷史背景下,相關視頻就會自動顯現,讓人身臨其境,處處做得相當用心,可見紹興人民對總理的緬懷、崇敬與熱愛。在紀念館里,有相當大的篇幅記錄了總理對紹興地方戲的關懷,無論是紹劇,越劇,蓮花落等等,無不體現一代偉人的情操。出周恩來祖居時已接近五點,可是還是覺得匆匆,意猶未盡,心裡還是牽掛:何日再來?也總算了了多年的重遊願望,只是一願了又生一願,每次去為何感覺那麼不一樣?

『叄』 回延安讀後感200字

延安,一個神聖的名字,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
當我還是兒童時,電影《啊!搖籃》說得就是延安保育院的故事,謝晉導演的電影總有自己的風格,馬背上的搖籃,從保育院這個特殊的側面放進戰爭的大時代,表現出兒童的天真,還有戰爭的殘酷,電影闡述了人性之美,至今還能哼唱其中的那首旋律優美而動情電影插曲《爺爺為我打月餅》;

『肆』 周總理回延安中,周總理去看望小曹的母親,小曹母親對周總理說的話是什麼

周總理到延安見到小曹政,新修正,不信合作,所以說這個。

『伍』 電影周總理回延安曹大嬸送雞蛋給周總理說了什麼話

《血性山谷》 故事梗概: 1944年3月,一位部隊首長在一支精悍的小部隊的護送下,途經晉陝邊界日寇的封鎖區去延安開會。為了安全和縮短路程,他們在一位農民向導劉存的帶領下決定穿過一條杳無人煙的山谷

『陸』 周總理你在哪裡觀後感500字

一直以來對周總理的了解不是很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卻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里,給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在言論最為自由的網路上,出現了不少對國家領導人的調侃甚至謾罵,然而在這些內容中絕少見到周恩來的名字,卻處處流露著對周恩來的敬佩和贊美。「十里長街送總理」和「周總理,你在哪裡」表達了中國人對周總理的想念和熱愛,帶著激動而沉重的心情讀完《周恩來傳》後,對周恩來這個偉人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感悟。
原國家主席李先念說:「中國共產黨因為有周恩來而增添了光輝,中國人民因為有周恩來而增強了自豪感」。對周恩來的認可和贊揚,已超越了政見、超越了時空、超越了意識形態。周恩來不僅為中華民族的崛起騰飛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仰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而且以自己謙遜品格、顧全大局、兩袖清風、無私奉獻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精神在中國人民心中構築起一座永遠閃耀光芒的精神豐碑。從他的身上,人們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人民公僕,是「最得民心的中共黨員」,什麼才是真正的高風亮節,是「全黨楷模」。
周恩來的《我之人格觀》中曾說過:「夫人格之造就,端賴良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從中可以看出周恩來的人格魅力。光明磊落,一心為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他的人格的最完美的寫照。周恩來忠實地履行了「把整個身心放在共產主義事業上」,「為人民服務而死」的誓言,形成了他的偉大的人格和哲學思想。
周恩來清楚地看到思想改造的長期性、復雜性。他鄭重地指出:「時代是不斷前進的,思想改造就是要求我們的思想不落伍,跟得上時代,時時前進。事物的發展是沒有止境」,「只有能自我改造的人,才能改造別人」。他的座右銘就是:「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
周恩來一向表現得非常嚴肅、對自身及領導幹部要求很高,在周恩來看來,領導幹部政治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黨風的好壞。「你簽了字,問你情況答不上來,那就是官僚主義」,這句話對每個領導幹部來說,都有重大的學習和借鑒的意義。
周恩來如一本厚厚的書,他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其人生的智慧光芒不斷照耀我們前行。大音希聲,大愛無形,我們只有立足本職,愛崗敬業,政治上堅定、業務上勤學、作風上扎實,才能真正繼承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遺志,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柒』 周恩老回延安曹大嬸說你這是跟我們什麼

生分。

這句話出自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周恩來回延安》,影片從總理回到延安宴請在延安時期的老鄉,席間回憶感恩當年曹大娘的小米飯,曹大嬸說你這是跟我們生分

在延安百姓眼裡,總理是帶領共產黨人抗日的紅軍,是搬掉壓在延安百姓和全國窮苦百姓頭上「三座大山」的共產黨人,是讓老百姓當家做主的恩人。

(7)電影周總理回延安觀後感擴展閱讀:

劇情:

1973年,被檢查出患有膀胱癌的周恩來總理回到闊別二十六年的延安,延安的十三年往事歷歷在目,這方熱土養育了中國革命,養育了人民軍隊,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他與曾經的老鄰居、老朋友雙手緊握,與為救自己犧牲的小曹的母親曹大嫂灑淚相擁。周總理感懷延安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貢獻,牽掛老區百姓生活依然艱難,希冀延安幹部和知青為革命聖地的發展作出貢獻,更堅信祖國必然強大。

幹部們立下軍令狀,知青們立志紮根黃土地,群情激昂,要讓延安百姓過上好日子。眾人的激情和鬥志感染了周總理,他不顧自己滴酒不能沾的病體與大家乾杯為誓。

『捌』 周恩來的4個晝夜周恩來回延安的作文怎麼寫

好的,看看這個電影才能夠很好地寫出作文來表現周恩來的忘我精神

『玖』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中,曹大嫂卻說你這是跟我們兩個字是啥了

生分。

曹大嫂是革命烈士的母親,當年是她為風雪中趕路的總理端上了熱騰騰的飯,又把大兒子送到隊伍里。

建國二十多年後,周總理回延安視察,專程去了曹大嫂家看望她,曹大嬸看到消瘦的周總理,心疼得要將家裡攢下的幾個雞蛋拿給他補身體。

看到曹大嫂過得也很窮困,總理不忍接受,曹大嬸卻說:「你這是跟我們生分了。」

劇情:

1973年,被檢查出患有膀胱癌的周恩來總理回到闊別二十六年的延安,延安的十三年往事歷歷在目,這方熱土養育了中國革命,養育了人民軍隊,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總理在與省地市幹部吃飯時再三要求一定要抓生產,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需要水利人才等生產上的幫助,中央一定大力支持。

他與曾經的老鄰居、老朋友雙手緊握,與為救自己犧牲的小曹的母親曹大嫂灑淚相擁。周總理感懷延安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貢獻,牽掛老區百姓生活依然艱難,希冀延安幹部和知青為革命聖地的發展作出貢獻,更堅信祖國必然強大。

幹部們立下軍令狀,知青們立志紮根黃土地,群情激昂,要讓延安百姓過上好日子。眾人的激情和鬥志感染了周總理,他不顧自己滴酒不能沾的病體與大家乾杯為誓。

『拾』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中他們做的小米飯的小米是有功的什麼給我們啊

小米是有功的,小米滋養了我們。

影片中,周恩來總理捧起金黃的小米飯,想起當年初進延安時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頓小米飯,「延安的小米養育了中國革命」;登上寶塔山遠望清涼山,想起為掩護自己而犧牲的陳友才和小曹,託付延安幹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飽,與延安幹部舉杯為誓,要讓糧食產量翻一番,讓延安百姓過上好日子。

見到朝氣蓬勃的知青們,鼓勵大家紮根延安、建設好延安……飽滿的情感始終貫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動著劇情發展,影片淚點接二連三,深情畫面接踵不斷,以情感人成為本片最大的亮點,陝西本土實力演員演技爆發,與劉勁飆戲拋出顆顆「催淚彈」。

(10)電影周總理回延安觀後感擴展閱讀

電影《周恩來回延安》以周恩來總理的獨有視角為主線,用小角度展現了中國革命在延安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採用歷史閃回、時空交叉的表現手法,透過周恩來總理在延安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讓觀眾深刻領悟到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973年6月,周恩來總理帶病陪同外賓到革命聖地延安參觀訪問。臨行前,毛澤東、朱德等同志紛紛請周恩來總理轉達對延安人民的問候。

飛機穿越雲層,周恩來總理透過舷窗望著陝北大地,1935年10月紅軍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等畫面浮現在眼前。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第一次回延安。走下飛機,時隔二十六年之後重回這片熱土,周恩來總理受到了延安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

閱讀全文

與電影周總理回延安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喬杉演的電影是音樂人 瀏覽:747
2021台灣電影上映時間表 瀏覽:192
薇婭直播間電影票如何兌換 瀏覽:402
想做電影導演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9
巧克力工廠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05
正古宅驚魂電影演員 瀏覽:59
齊步走的燈謎猜一電影名字 瀏覽:477
千王1991電影完整版梁朝偉 瀏覽:773
海鮮大餐電影中文版 瀏覽:531
看動漫電影的app大全 瀏覽:284
電影院音響系統是什麼 瀏覽:11
沙漠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74
有關蟒蛇的電影泰國 瀏覽:780
平遙電影節什麼時候 瀏覽:611
韓國喜劇電影泰國 瀏覽:239
電影院英文意思 瀏覽:945
電影賭王大騙局優酷 瀏覽:826
花樣年華戛納電影節 瀏覽:300
抖音南京南京電影中配的音樂 瀏覽:699
三少爺的劍電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