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馬丁路德金電影觀後感

馬丁路德金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29 04:24:06

Ⅰ 《馬丁路德全自傳》讀後感

馬丁路德是人盡皆知的偉大神仆,關於他的傳記和寫到他的書,多得我們不能盡讀。我們所寫的這個小傳,主要是側重「詩人」馬丁路德,而不是偉大的「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若是你讀過幾本馬丁路德的傳記,再來讀這本小傳,會覺得更有興趣。

一個特殊的背景

歷代神所使用的器皿,都有他們與眾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的形成,除了神所賜給他們的天賦和恩賜之外,還要加上從幼年時,神所給他們在環境上的長期磨練。這一點,在馬丁路德的身上特別顯著。整個的宗教改革運動在世界裡奏效之先,就逐一在他心裡發生作用,因為他將成為推廣這些工作的器皿。只有當我們認識路德心裡所起的變化,和他特出的家庭以及教育背景,所塑造成的復雜性格之後,我們才能明白他所以能成功偉大事業,而成為神僕人當中最特出一位的原因。

在撒克遜尼(Saxony)的愛斯里本(Eisleben)住著一對夫婦,男的叫翰斯路德(Hans),女的叫瑪格麗特(Margaret),具有敬虔婦人的一切美德:她的謙虛,她的敬畏神,和她禱告的靈……等等,鄰婦都視她作模範,爭著效法她。一四八三年十一月十日晚上十一點,瑪格麗特喜得一男,她第一個思想就是要把孩子奉獻給神,並且給他取名叫馬丁(Martin)。此後,馬丁路德就一直生長在這個非常特出的家庭里。他的父親是一位非常特別且不易認識的人,他被稱為Luder、Ludher,或者Leuder,連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姓什麼。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鄉之中,被人藐視、厭棄。所以,有人傳說謂馬丁路德是一個惡魔和一位婦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馬丁路德工作成功時,許多人仍以此話來攻擊他。

當然,我們可以想像這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礦工,因為犯罪和逃亡的生活,所以家計由他母親來維持,路德自己也說:「我的雙親十分貧寒。」他的母親經常要以肩背木頭等苦工來增加收入,以供應孩子們,她所忍受的勞苦重擔,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路德是第一個孩子,所以在他稍為長大之後,生活的重擔,自然就落在他身上。

另外一點,他父親的脾氣非常暴躁、嚴厲,對孩子們的教育是以懼怕和懲罰並施的,路德比較性急,因此常受父親的刑罰。在他晚年時曾說:「我的雙親待我極其嚴厲,使我變成十分的怯懦,他們滿以為自己是對的;但他們不能分辨場合,不知道何時、何處或者如何懲罰。責罰雖是必須的,但是蘋果與刑杖應當並施。」他提起有一個早晨,曾被連續鞭打十五下,路德說:「我們必須鞭打孩子,但我們同時也必須疼愛他們。」

當他年輕的時候,被送到一所納爾弟兄會(Null Brethren)學校讀書,然後在一四九七年他被介紹到馬德堡(Magdeburg)去讀書,而他父親又把他送去另一所愛森納(Eisenach)的學校讀書,所以路德曾在兩所學校受過教育。因為他的父母不能維持他的生活,以致他必須時常到街頭去行乞。「某一天,教會慶祝耶穌基督降生,我們一同在鄰近的村莊遊行,高歌伯利恆城裡的嬰孩耶穌,我們停在一座農舍的前面,一位農夫聽到我們的歌聲,拿著食物出來給我們吃,他大聲喊著:『孩子們,你們在哪裡?』」但因路德的性格,一聽見聲音就拔腳飛奔。「我們本來不需要驚恐的,因為農夫一片好心要款待我們,可是我們久受教師的斥責,已經變成驚弓之鳥了。這個農夫不斷地呼喚我們,我們才停止腳步,原來他給我們二根大的臘腸,叫我們飽餐一頓。由這一點可見我們良心經常在虧欠驚惶戰兢逃跑的光景。」這樣一個令人悲憫的兒童和青年時期的背景,對一般人說,只是成為他們一生痛苦、不幸的回憶,而在路德身上卻是陶塑他成為偉大詩人性質的搖籃。

一個十分剛強而又十分懦弱的人

長期在家庭和學校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使得路德的性格非常矛盾而且特殊。一方面,他是一個十分剛強的人;另一方面,他又表現得十分軟弱,沒有決斷力,這樣的性格影響了馬丁路德一生之久。當他在學校里讀書的時候,可以看見他剛強的一面。當時盛行煩瑣的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他以非常的毅力,熟讀其間的名著,窮究其中的原理,在早歲時即卓越傑出,全大學都羨慕他的天才,並且因為他從小所受的宗教教育,他懇切求神祝福他的勞苦,總是以禱告來開始他的一天,再赴禮拜堂,然後才用功讀書,光陰從沒有一分鍾是荒廢的。他常這樣說:「好好禱告,是學問成就的大半。」並且他盡量利用時間在學校圖書館里閱讀群書。當時書籍很稀有,他能利用學校豐富的藏書,實在是萬幸。當他得到學位的時候,因為勞力過度,生了一場大病,幾臨死地。而像這樣一個賦有毅力的年輕人,人們難以想像他在農夫面前聽見聲音就逃跑的故事。

一個無所懼怕而又常有敏銳恐懼感的人

其實,馬丁路德的本性是十分剛強的,因有父親的遺傳,對於一切事情都無所懼怕。但是因為長期在上述的環境之下,他的性格變為非常復雜、過敏而充滿恐懼。當他大病康復之後,他里頭有了大的改變,聖經給他一種新的啟示,但他仍舊不明白救恩的光輝。大約在一五○三年,他回家與家人歡度復活節,照著當時的風俗,他也配戴利劍。結果行路不慎,腳蹴劍鞘,利劍墜出,割斷一根大動脈,同伴四齣求救,留下他一人,他仰卧在地,手按傷口,血流不止,自感臨近死亡,就大聲喊說:「馬利亞救我!」最後,醫生趕到,包裹傷處,晚間傷口崩裂,他再次暈厥,醒時又呼叫馬利亞救助,後來他承認說:「當時我倚靠馬利亞實在該死。」而那時他對死亡充滿了恐懼的感覺,後來那個城裡他的一個朋友被暗殺,使他萬分悲傷驚恐。他戰兢自問說:「假若我死時也這樣全無警告,結果如何呢?」

當年夏天返鄉省親,回校的時候,在艾福(Erfurt)附近斯坦黑(Sternhein)的鄉村,突遇暴風雨,電光閃射,火球就落在他腳前不遠處,他受驚仆倒,跪在地上,自念死期將到,永遠死亡的審判正在嚴肅地呼喚他。正被這樣的憂急和恐怖圍繞之時,他聽到一個呼召,無法再抗拒,便立誓說:「神若拯救我脫離這個危險,我就撇下世界,專心事奉神。」從地上爬起來之後,死亡的恐怖還是充塞在他的心裡,知道這日早晚終要臨到,他慎重自省究竟該作什麼?過去的思想又開始更加有力的攻擊他——他是如此不潔的人,怎能站在神面前受審判呢?因著這些深刻的感覺,在他早期所寫的詩歌中,每首都能觸摸到他對神的尊重和忠誠,對審判滅亡的戰兢和恐懼,對救恩的飢渴和感激,使他詩歌有那樣深切感人的力量。

從這二件事上,我們可以看見路德經常被恐懼所充滿,這是十分痛苦的經驗。但在另一方面,他又表現得十分剛強而無所懼怕。當他蒙召的時候,他就決心入修道院作一個修道士。他知道這會引起雙親和同學們的反對,所以特別邀請大學的同學來歡聚晚餐,席間有音樂助興,這是路德向世界辭別之宴。從此以後,他將進入寂靜的修道院,和修道士為伴;不再談天說地,將靜坐默思,不再高歌時曲,將靜聽鍾聲,這是他最後一次享受青年人的歡樂。同時,他也寫信給父親,而父親覆函表示他的憤怒和輕視,聲明從此脫離父子關系。這一切卻不能搖動一點點他進修道院的意念。那一天深夜,他獨自去叩奧古斯丁修道院的門,大門開而復閉。看哪!他從此離別父母,離別學友,離別世界,這件事發生在一五○五年八月十七日,他才二十一歲。

一個在嚴格的律法下受教而充滿自覺的人

進入修道院之後,那裡的嚴格訓練,在路德的身上塑造出一個和他原來性格沖突的另一種性格。他初進入時,修道士大大歡迎他,引以為榮。漸漸地,他們待他十分苛刻,叫他作最卑賤的工作,並且以許多的事故意折磨這位哲學碩士,教訓他學問並不使他的地位高過其它的弟兄們。他們不讓他專心用功,反而叫他打雜,開關大門,按時打鍾、掃地、整理房間。而這些雜事作完之後,他們就大聲對他喊說:「拿著口袋去討飯。」路德立刻順服,提著口袋在街上逐家挨戶去乞食。有時候必須在從前那些朋友和他的下屬門前去乞食,對他來說,實在是非常殘酷的訓練和屈辱。

更可怕的一面,修道院給他的教訓和生活,是希望用禁食、抑欲、守夜來克制肉體,他像囚犯一般關在房裡,不斷和內心的惡欲邪情搏鬥。他平時的食物,常是少量的麵包和一條小鯡魚。而他認為只要能成聖,進入天堂,任何犧牲都無所謂。羅馬教內很難得到像這樣一位虔誠的修道士,他從未見過一個這么努力來購買永生福樂的人。但是對於路德來說,這條路是根本跑不通的,再強的人,再強的意志,都要在這條路上倒下來。他切望得到救恩的保證,他內心的願望沒有這個就沒有安寧。當初是這個恐懼驅使他進入修道院,但是在斗室之內,恐懼只有增加,內心的哀嘆,震盪在修道院的長廊,引起更響亮的回聲。而他發現在進入修道院之後,自己好象成了一個更可怕的罪人,實行修道院式的聖潔,並不能綏靖自己的良心,路德在急難中也曾嘗試過,可是不久就發現這是一個騙局,毫無拯救在內。那時候他在大學的圖書館中,發現了一本拉丁文聖經(在這之前,他從未見過聖經),同時他也發現聖經中埋藏了許多東西,是他在教會中從未聽過的。一時興奮,便開始由哈拿的故事來細讀,並且他覺得讀聖經並不如天主教所說的,是一種干犯神的行為,反而能帶給他一些心中的平安。但在另外一面,由於未能發現救恩的亮光,反而看見自己在話語和行為上充滿了罪惡,以致良心深受控告。以他這樣一位高度智能的人,竭盡其智也沒有辦法解決自己被捆綁的問題,即便如此,他心中仍有一點微小的亮光:「或許這是神的道路——使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拯救自己,而必須神來施行拯救。」從此以後,聖經成為他不能或忘的書籍,隨時帶在身邊,當他的同伴們都到天主教堂里認罪,他卻在神面前將自己所犯最微小的罪,都傾心吐意地直接向神承認,盼望從此得赦免。但他仍舊以為尚須加上禁食禱告的苦修,及神父們細心的審察才能贖罪。這初期生活中的矛盾,也造成了他一生中矛盾的性格。在這樣越發的注意認罪,及神父越發的審察之下,他不僅內心得不到平安,而且發現自己的罪更多,心中陷入更深的痛苦。而這痛苦使他更常發脾氣,失去忍耐,失去安息。

一個具有堅強獨立性格又非常需要依靠的人

馬丁路德面貌的特徵正是他天性的一個最好的說明,他長得非常粗獷,特別兩只炯炯發光帶著稜角的眼睛,許多人稱他為鷹眼,但反對他的人卻譏他為雞眼。加上他突出而剛毅的下顎,使他的外形成為一個使人一見就生畏的人,沒有人願意親近他,所以他常感自卑而孤獨。奇妙的是許多偉大的音樂家和詩人都有這一方面的相同點:偉大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和傑出的音樂家貝多芬在這一方面是十分相像的,但是這偉大的宗教改革家卻同時具有一個偉大詩人和音樂家的天賦。經過這樣艱巨的歷程和背景,這個十分剛強自信的人裡面攙雜著另一面完全不同的性格。由於他內心沒有平安,所以迫切尋求永生之道,使他願意長期忍受修道院的苦修、功行、禁食、不眠、認罪及各種贖罪的方法。雖然他心中也充滿了懷疑,然而他要倚靠一切他所能抓住的,使他心中得安息。他用功遵守這些無意義的規條和律法,結果,消耗了他所有青年的力量,使他的骨頭根根可數,眼球凹入眶內。他的容貌顯出不安,時有掙扎;另外一面,他仍舊在這條路上堅剛不撓。神的憐憫使他遇見了一位年輕人約翰史道畢(John Staupitz),這是一位在那時代中少有的認識主的人,他因親自認識救贖主,而得到內心的平安,尤其懂得恩典揀選的真理。當路德正因為自己所走的路而神志沮喪、默然無語,幾乎不能進食的時候,史道畢熱誠的來對他說:「這些試探是你所必須的,比飯更需要。」路德說:「我向神所許的願都歸徒然;罪的力量實在太強。」史道畢就把他所發的亮光和救恩告訴路德,而路德反問說:「這樣,你怎麼答復加在無數良心上千百種難當的苦行呢?我們豈非盼望因此獲得天堂嗎?」史道畢回答說:「聖經中悔改的意義,不是千百個掙扎,而是裡面的改變——藉著神的愛而轉向神,得著平安。人不能活在『自我分析』中來過清潔的生活,因為人完全不能靠自己來拯救自己,也不能靠自己來滿足神律法上的要求。相信神是滿有寬恕和憐憫的心,並且相信神的救法,是要我們看基督為神所應許的救主,為人的罪受苦而死,他並不是那威脅人的審判者。」這些話對路德如同亮光照在死蔭的黑暗裡,實在太重要了。從此以後,史道畢不僅成為路德的朋友,也是他可敬的導師,指示他救恩的道路,路德說,若不是史道畢的幫助,他可能早就被仇敵的控告所吞吃,而在地上消滅掉了。

一個長期受盲目服從訓練卻同時對每件事都容易產生懷疑的人

路德的一生真是充滿了矛盾,無論在他的性格、感覺和經歷中,皆是如此。他說,屬世的宗教都是要求盲目的服從,而他也的確如此行,但卻無法消除他內心深處的懷疑。譬如,他一面嚴格遵守天主教認罪的生活;一面他又實在懷疑:一個真正盼望從罪得釋放的人,會被這個宗教帶入一種歧徑里——藉著外表意識的操練而盼望得著平安。其實,這樣的作法,只是叫人在思想上數算自己的罪而受痛苦,更被外面的宗教意識所捆綁;甚至叫人覺得,除了跟從教會錯誤的領導以外,沒有其它的方法能叫人從神面前得平安。

在義大利炎日之下,長途旅行,終於到達七山之城。當他看見那座羅馬大城的時候。他心裡何等興奮,雙膝跪下說:「聖羅馬,我向你致敬!」對於當地所行一切荒謬的遺傳和規條,雖他已蒙光照,但悟性尚未全部脫離黑暗,更缺少知識。要脫出數世紀的黑暗,豈是容易。

他最初竭力遵守羅馬教會所命令的贖罪方式。一心盼望獲得教皇所應許的赦罪,他卑怯地用雙膝爬上彼拉多的梯子,據說是神奇的由耶路撒冷遷來此地的。當他正在作這功德的時候,他聽見一個雷聲,從他內心的深處發出說:「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句話曾經兩次臨到他,如同天使的聲音一般,現在重新有力的向他發聲。他在驚奇中站起來,全身寒慄,自愧迷信之深,火速起來走避。這次經歷是路德一生中驚人的轉變,從此困拘他多年的羅馬教規條,都崩潰仆倒,不得在他裡面建立。他成了一個新人,過去多年所受無數心靈的痛苦,現今完全得著釋放。而神所賜予他驚人的天才,及在學校中苦讀所得的學問,都成為他一生服事神的資本。他耗盡心血,為後代神的兒女立下信心最寶貴的根基。

他深深感覺以往年月所受的痛苦都是枉然。一五一二年十月十八日,他宣誓說:「我誓必全力保衛福音真理。」翌日領神學博士銜。他說:「凡無神的呼召而做事的,就是尋求自己的榮耀。但我馬丁路德是被逼作博士的。羅馬教想阻止我履行職務,可是我已經看見結果如何,將來結局更慘,他們不克保衛自己。奉神的名,我決踐踏猛獅,蹂躪龍蛇。這個工作在我生時開始,在我死後完成。」

自那時起,路德在教室里、在講台上傳揚相信耶穌基督的道,他的教訓帶著權柄,也帶著極大的亮光,引領人相信神的兒子,因他完全依靠聖經。他又深覺神學院使真理墜入黑暗,阻礙神兒女的信心,所以他心中燃燒著說不出的義憤,起意保衛真道,使信仰能在神兒女中恢復,就出了第一本保衛真理的書,攻擊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說:「從你們得著一些空洞敗壞的形式主義,在行為和生命的歡念上尤其盲目,因你們從不了解公義的中心和根據。」而路德尋索一切的方法,以抵擋天主教濫用聖靈以外各種荒謬的教導,他下定決心為真理打一場偉大的仗,因此引起神父們和神學院的學者,盡他們的力量來反駁路德的新理論,這一切可怕的攻擊,從未搖動一點路德的腳步,反而使他心中充滿了天上的平安和喜樂。直等到萬聖節來到,他們說凡在迭亭侯所建之堂內認罪的,必得豐富的贖罪。因此在這年節,許多朝聖者從各地集來。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節期的前一日,是個偉大的日子,路德勇敢的走進禮拜堂,在大門上張貼九十五條反對贖罪票道理的標題。這宣告成為頭一支利箭,射入天主教的心腑,而為神的兒女奠定了進入天門不能再被毀壞的根基。在這爭戰開始後,他更清楚地看出當時天主教已陷入極深的腐敗當中,這邪惡的力量匯集起來,抵擋神藉著他所興起的新運動,但這一切的反對,因著路德的性格和神所加給的力量,反而更催促他往前。萬軍之耶和華爭戰的靈如同火焰,在他裡面燒燃。那些羅馬教庭權貴愈憤怒、愈壓制,他就越發無所懼怕,用更自由的靈和話語,討伐羅馬教的錯誤,和站在羅馬教背後的鬼魔來爭戰。他說:「我已完全預備好了,我所作的一切,可以在神公義審判的那日,站在神的面前。」

一個經過可怕爭戰而得勝的人

自那時起,路德就成了一個非常孤單的人。朋友們都起來反對他,一片喊聲說:「要聽教會。」教廷的監察官麥曹利尼(Mazzolini)特別著論攻擊說:「我願意知道這個路德是否鐵鼻銅頭,不可擊破。」並稱「凡不以羅馬教會與羅馬教皇的教訓為信心無謬准則的,就是異端。」當然路德所受的壓力很大,在緘默了一段時期之後,他說:「神的話,全部神的話,只有神的話,乃是一切的准則,他相信——絕對的相信——教皇和一切的教法會議,都可能錯誤。現在我們只是為神爭戰,如果我們站在神這一邊,我們就不相信任何人能夠勝過我們。雖然我也知道任何可怕的事都會發生,但是我們永不搖動,因為神掌握著一切的事,而我們為著神的旨意,不以性命為念,因為他已經為我們舍了他榮耀的性命,並且我們將要經過死,和他一同復活,一同得榮耀,這是他對我們的聖召,和我們對他聖召的尊重。」

以後所發生一連串的事,他的傳記中多有記載,在此不再贅述。我們僅提及他的二度爭戰:當最後命令到達,路德必須赴奧司堡(Augsburg)受審,他的朋友都勸他不要前往,各方面傳來可怕的情報,有人預備半路謀殺他,史道畢勸他暫避一時說:「我看全世界都聯合反抗真理,我覺得你毫無希望,只有等候逼迫殺害。」然而一切都不能搖動他。當他抵達奧司堡,在羅馬使節前受審時,手中並無安全證,然而心中充滿了平安。他們在審判的開始問他:「你願意誰作你的審判官?」路德的回答真是偉大:「教皇並不能審判神的話和我們的信心,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鑒察和審判自己。」該次審判所依據的,乃是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而路德迅速有力地回答說:「聖經在外!(教皇的權柄不能越過聖經之外)在這件事上,我靠著耶穌基督的恩典,絕不退讓,絕不屈服。」第二天的審判聚會情形更可怕,審判官惱怒地斥責他說:「撤回你所見證的,否則永遠不得回來。」路德彎腰鞠躬退出大廳,回到修道院滿心快樂。他已盡了本分,神必負他的責任。值得一提的是,很少有一個神的僕人能像馬丁路德那樣,把他一生爭斗的經歷用音樂和詩歌發揮得淋漓盡致。

Ⅱ 《紅樓夢》《羅密歐與朱麗葉》《伊索寓言》《馬丁路德金轉》《華盛頓傳》讀後感

《紅樓夢》讀後感
《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圍繞事關賈府家事利益的賈寶玉人生道路而展開的一場封建道路與叛逆者之間的激烈斗爭為情節主線,以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對叛逆者的悲劇為主要內容,通過對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家族沒落過程的生動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種種黑暗和腐朽,進一步指出了封建社會已經到了"運終權盡"的末世,並走向覆滅的歷史趨勢.
《紅樓夢》以上層貴族社會為中心圖畫,極其真實地,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全書規模宏偉,結構嚴謹,人物生動,語言優美,此外還有一些明顯的藝術特點,值得後人品味,鑒賞.
小說作者充分運用了我國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音樂等各類文學藝術的一切優秀傳統手法,展示了一部社會人生悲劇.如賈寶玉,林黛玉共讀西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晴雯補裘,寶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還表現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飄然的身影,詩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動人的低泣,脫俗的情趣,瀟灑的文采……這一切,都是作者憑借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藝術素養培育出來的,從而使她在十二釵的群芳中始終盪漾著充滿詩情畫意的特殊韻味,飄散著東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真實地再現了人物的復雜性,使我們讀來猶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樣真實可信,《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帳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評論.不僅賈寶玉,林黛玉這對寄託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連王熙鳳這樣惡名昭著的人物,也沒有將她寫得"全是壞",而是在"可惡"之中交織著某些"可愛",從而表現出種種矛盾復雜的實際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實".
作者善於通過那些看來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藝術描寫,揭示出它所蘊藏的不尋常的審美意義,甚至連一些不成文的,史無記載的社會習慣和細節,在紅樓夢里都有具體生動的描繪.
《紅樓夢》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僅在國內成為"中國小說文學難以征服的頂峰".而且在國際上也受到許多國家學者的重視和研究,有法國評論家稱贊說:"曹雪芹具有普魯斯特敏銳的目光,托爾斯泰的同情心,繆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爾扎克的洞察和再現整個社會的自上而下各階層的能力."

《羅密歐 與 朱麗葉》 讀 後感作者:謝金德 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是因為它所講述的,不只是一個故事。成功的著作不只是會讓人 淚流滿面,或是開懷大笑,而是能讓人從心裡發出共鳴,或長嘆一句,或會心一笑。關於這 部傳世之作《羅密歐與朱麗葉》 就像一支華麗的箭矢,毫不偏差的直擊我的心靈,令平靜 , 的湖面從此泛起陣陣波瀾。這本書給我的影響,比以往任何一本莎士比亞的著作更深,或是 因為這個年齡段,對年青男女那份灼熱真摯的感情,有著夢幻般的憧憬和嚮往,致使它更能 震撼我的心靈,讓人慾罷不能。在愛情中折射時代,在時代中體現愛情,正是這部作品最動 人之處。 書中的劇情早已家喻戶曉, 述的是凱普萊特和蒙太古兩個存在宿仇的家族。 太古家 講 兩 蒙 族的兒子羅密歐和凱普萊特家族的女兒朱麗葉之間的愛情故事, 會的一見鍾情, 投意合, 宴 情 在神父的見證下秘密進行婚禮,然而,羅密歐為朋友報仇殺了朱麗葉的堂哥,於是被驅逐出 城市。不久朱麗葉被強迫與名門結婚,朱麗葉於是向神父請救,神父出計,朱麗葉在婚禮當 天假死,但羅密歐卻信以為真,在朱麗葉墳前自盡,朱麗葉醒來後,看見死去的羅密歐,也 拔劍自盡。最終兩家族因此放下積怨,從此和好。 這是一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時也是一個時代的剪影。 情是文學作品中永不退色 同 愛 的話題,千古以來的名著名章中,都包含著純潔的愛情。沒有愛情,就沒有《紅樓夢》 沒 , 有愛情,就沒有《巴黎聖母院》 同樣,沒有愛情,就沒有《羅密歐與朱麗葉》 愛情的喜怒 , 。 哀樂,都是人類所必須經歷的,都是時代所反應出來的。任何作品的珍貴之處,在於真實, 貼近生活。 這是個怎樣的愛情呢?書中用了許多優美的意象, 處表現著愛情的純潔與高 而 處 尚。而這並非一個童話故事,而是一部戲劇作品,過程沒有童話故事般浪漫,結局也沒有童 話故事般幸福,但,人生如戲,這才是人生的戲劇。它的愛情不完美,朱麗葉並不是羅密歐 第一個喜歡的人,而是羅瑟琳,而人生也如此真實,17 歲的少年,對愛情充滿著探求,不 懂何為愛情,於是便有了羅瑟琳的存在,而這個存在是必要的,因為經歷過,羅密歐才懂得 愛情,才懂得自己真正所愛,才懂得愛情能讓自己獻出生命,才懂得愛情能讓人至死不渝。 而朱麗葉呢,13 歲的少女,更是愛情的幻想主義者,對羅密歐的一見鍾情也在情理之中。 作品在真實與戲劇中發展起來,引起的共鳴,更是其他作品所不能比擬的。 而在劇情的編排中, 是上演了一出與童話故事相背離的悲劇收場, 上演了一出天意 更 也 弄人的生活寫照。世間上,有情人終成眷屬,是多麼珍貴的事,但是劇中卻是一個令人惋惜 的故事。無意的邂逅,相愛的兩人,敵對的身份,致命的誤會,終生的遺憾。愛情就是這樣 感人肺腑,或者,讓人充滿恐懼。但即使這樣,我們仍然要對愛情抱有信心,對於羅密歐與 朱麗葉而言,這是他們愛情的悲劇,但是對於我而言,這是喜劇,畢竟到最後,他們還是在 一起了。既然天意弄人,不讓他們在一起,那在地下,就在一起吧。在這場壯烈的愛情犧牲 中,兩家的仇恨也得到了最終的化解,愛情的意義,也在這場怨恨的終結里體現。 劇中的對白更是具有濃重的抒情色彩,頗具詩意,那一句「愛情是嘆息吹起的一陣煙; 戀人的眼中有它凈化了的火星; 戀人的眼淚是它激起的波濤」 詩意縈繞,令人彷如置身優 , 美夢境之中,醒來卻發現,這是人生。那一句「為了我的愛人,我幹了這一杯」 令我如此 , 的觸動,從句子中就可以完全看出,羅密歐對朱麗葉的,是大愛,可以為之付出生命,可以 將死亡的毒葯,幻想成為香醇的美酒,一飲而下的,並非毒葯,而是堅貞的甜蜜,這是多麼 高尚的愛情。劇中的每一句,都是淡淡的花香,縈繞著愛情的味道。 同樣的愛情悲劇,在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中也有所體現,中西文化的不同,而表 現出來的為愛而犧牲的精神,卻如此的相類似。愛情還是沒有改變它的面目,依然純潔 , 依然為之壯麗。 讀罷此劇,仍如春雨洗滌,心存寄望,因為愛情,我不會輕易悲傷。最後祝天下有情人 終成眷屬。

《伊索寓言》讀後感
寓言是一個魔袋,雖然很小,卻能拿出很多東西;寓言是一個魔豆,雖然很小,卻能長成參天大樹;寓言是一個魔杖,雖然很短,卻能變出很多寶物……寓言很美,美在簡潔,美在內涵,美在語句.
《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是一位傳說中的人物,他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的小亞細亞.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哲思,將動物為主角的擬人手法,走遍世界各地,將寓言故事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使我印象最深的是 《蚊子與獅子》,這則寓言講的是一隻蚊子自認為能戰勝獅子,想和獅子比比誰厲害,它吹著喇叭飛到獅子那裡,向獅子挑戰.它沖到獅子的臉上,專咬獅子鼻子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臉都抓破了,還是抓不到蚊子,只好認輸,要求停戰.蚊子戰勝了獅子,非常得意,它繼續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驕傲地在空中飛來飛去.不小心粘到了蜘蛛網上,被蜘蛛抓住了.在臨死的時候,它悲嘆道:"我已經戰勝了強者,卻被弱者所消滅."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驕傲是沒有好下場的,有些人雖然擊敗過比自己強大的人,也會被比自己弱小的人擊敗.
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後面有能人.驕傲自滿的人一定會得到懲罰,最終會落到和蚊子一樣的下場. 在我平時的學習中,我的數學成績一直不是很穩定,有時候能考出全班矚目的第一名,有時又只能考六,七十分.過去一直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讀了這則寓言,我終於明白了那是驕傲自滿的緣故.每當考了第一名時,我總是沾沾自喜,認為下一次的第一名也是穩拿,可下一次考試時成績總是不理想.
書中每個簡短的故事背後,又有哪個沒有深刻的含義呢 有的故事教導人們考慮問題要全面——《兩只青蛙》;有的則說明了不可違背自然,勉強做事——《烏龜和老鷹》;還有的高速我們不可犯經驗主義錯誤——《馱鹽的驢》等.
面對寓言大師伊索的文章,會讓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它可以培養我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更能讓我感受到生活的真諦,領略到生活的智慧,想像的魅力和做人的道理.讀一篇寓言,我就好象長大了一歲,又積累到了一點經驗,對生活看得更透徹了.
讀這本書使我獲得深刻的人生智慧,使我受益匪淺.

讀《I have a dream》有感 讀到《I have a dream》,我對此文非常崇敬。這樣震撼人心,激勵鬥志, 充分論理,洋溢熱情,堅定信念,邏輯嚴密的演講很少見。不論從思想性和藝術 性上都可稱得上極品。 他的演講,揭露問題一針見血,毫不隱晦,明明白白;他的演講,提出斗爭 的目的要求十分的清楚和堅定;他的演講,對前途充滿激情和希望。 整篇演講稿可稱得上是我見過的寫的最好的一片演講稿, 這篇演講稿曾經轟 動了整個美國,馬丁·路德·金也隨之轟動了整個美國。我從這篇演講稿上感覺 到,馬丁·路德·金是一個充滿了正義的人,他希望他的國家能振興起來,希望 黑人不再被白人所壓迫,希望白人能與黑人和睦相處,希望在大家在生活的時候 不再用自己皮膚的差異來判定自己的卑賤。希望黑人能自由。 這篇演講稿里,每一個字都流露出馬丁·路德·金對黑人自由的渴望;每一 個字都流露出馬丁·路德·金對奴隸主與奴隸能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的期望;每 一個字都流露出馬丁·路德·金對黑人與白人情同骨肉攜手並進的希望。它讓我 體會到了當時美國政府對黑人的不平等待遇。 他那激情的演講震撼了一個又一個 的白人與黑人;那鏗鏘有力的聲音喚醒了人們那沉睡多年的良心;那一浪接一浪 的掌聲給人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回憶…… 它不但給了人們永不磨滅的回憶, 還讓人們發現了自己對黑人的不公。 現在, 在去美國,再也不會看見白人對黑人投去蔑視的眼神了,真正地達到了馬丁·路 德·金所希望的那樣「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 敘兄弟情誼。 」世界又變成了和平的時期。 馬丁路德金的夢想不只是美國黑人的夢想,實際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夢想。 他不愧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不應該只屬於美國人民,也應該屬於中國人民,屬 於世界人民!

Ⅲ 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讀後感150字

[我有一個夢想讀後感]對於馬丁·路德·金的初步印象是在外語書里,我有一個夢想讀後感.初三的統編教材忘了是什麼單元的閱讀里講的是他遇刺的事情.當時,我還不知到馬丁·路德·金到底是干什麼的?直到前幾個月他的遺孀去世,全美為其祭奠的時候,我才在媒體上才了解到他的生平.1929年1月15日,馬丁·路德·金出生於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城.他在幸福的家庭里長大,聰明而富有創見.馬丁青年時期就攻讀神學,先後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神學院.當他在美國北方求學時,他驚奇地發現,他可以自由地和白人學生交談和往來,並可任意進入城裡的餐廳和戲院,這在南方是嚴格禁止的,即使在比較自由的亞特蘭大也毫不例外.他後來回憶說:黑人和白人之間的這種健康關系,這使我們相信可以和許多的人結成同盟.……我原先對整個白色人種抱憎恨態度,但當我接觸白人愈多,我的這種憤懣情緒也就有所緩和,代之而起的是一種合作精神.1955年12月5日,在歷來歧視黑人的蒙哥馬利市,發生了一件驚人的事:在一輛公共汽車上,一位叫做蘿莎·派克斯的黑人婦女,拒絕把座位讓給一名白人乘客.她並不是要挑起糾紛,只是當時兩腿酸痛,需要坐一會,所以才沒有讓座.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在亞拉馬州是決不能容忍的.派克斯太太不讓座的這點疏忽,當然不能為白人所容,她被逮捕判刑了.消息傳出,激怒了沉默地忍受一切的黑人社會.馬丁更是義憤填膺,他和一些有影響的黑人商人和牧師,決定行動起來.他們要求黑人拒乘公共汽車24小時,並要求公共汽車公司禮貌服務和保證乘客乘車到達目的地,但汽車公司拒絕了這些合理要求.這就更加激起黑人群眾的憤怒,蒙哥馬利全市五萬黑人團結一致堅持抵制運動.黑人領袖們組成了蒙哥馬利爭取改善黑人待遇協會,選舉馬丁為協會會長.馬丁在長達385天的抵制公共汽車運動中,不畏威脅和謾罵,也不顧住宅被扔進炸彈.他不屈不撓地領導著運動,使黑人群眾士氣始終昂揚.一位黑人步行者說:我雖然兩腿發酸,我的心卻得到安慰.斗爭最後獲得勝利.通過這場斗爭,馬丁一躍成為全國的知名人士.他規定了這個運動的中心指導思想:我們所採取的方式,必須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使用暴力.仁愛必須是我們的指導思想.他的這些想法得到廣大黑人群眾的支持.這個勝利的消息在南方各州不脛而走,鼓勵了黑人群眾在公共汽車、商店和其他公共設施里展開反對種族隔離的活動.人們到處要求馬丁在他的組織中掛一個名,並以非暴力方式指導他們的行動.馬丁也慷慨地答應了,但結果他往往因此被抓捕坐牢.他曾三次被捕,三次坐牢,但這也是他斗爭策略的一部分.1956年,南方60多個抗議團體聯合起來,成立了黑人牧師組織南方基督教領袖大會.馬丁當選為首任主席.這個組織負責制訂行動計劃,並開辦了一個專門訓練反暴力戰士的學校.雖說是非暴力的,但有些示威是流血的和驚心動魄的.馬丁和白人種族主義者作斗爭是十分講究策略的,他每次選擇的戰場總是可能引起當局做出靈敏反應的地方,讀後感《我有一個夢想讀後感》.他知道,當觀眾在電視屏幕上看到警察用高壓水龍頭沖擊手無寸鐵的群眾、放出警犬咬傷女人和孩子們的時候,心裡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果然,社會輿論大嘩.這迫使美國總統肯尼迪在1963年春的國會上提出了民權法案,這個法案後來在1968年獲得通過.1963年8月,馬丁參加組織美國25萬黑人自由進軍華盛頓的示威遊行,群眾高呼:爭取就業!爭取自由!他在林肯紀念堂發表了震動人心的演說.他說: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有朝一日,在喬治亞的雷德丘陵,昔日奴隸之子將能像兄弟那樣,坐在一起.他為這一夢想做出了努力.這一年美國《時代》周刊選他為第一號新聞人物.1964年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金.這年他35歲,是這項獎金最年輕的獲得者.他從奧斯陸接受和平獎金歸國時,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在亞特蘭大舉行的金博士宴會上,各行各業的白人和黑人在宴會上齊聲高唱我們一定勝利的歌曲,實際上是向種族主義者顯示自己的力量1965年1月,馬丁在亞拉巴馬州組織了示威群眾為爭取黑人選舉權的斗爭,這場斗爭發生了流血事件.馬丁被捕入獄,不久獲釋.這次斗爭取得了成功,它促使該州通過了選舉權法案,還吸引了許多自由主義的白人參加到斗爭行列中來.1968年4月4日,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導人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的洛蘭汽車旅館二樓他卧室外的陽台上被槍殺.當時,他正倚著陽台的欄桿,同民權運動的領導們——霍西·威廉斯、傑西·傑克遜和拉爾夫·阿伯南西在一起.他的失去,是世界民權運動的極大損失,也是世界黑人和全世界嚮往自由的人的一大損失!提到馬丁·路德·金,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於1963年8月28日在華盛頓大型和平示威集會上發表的.聽眾多達20多萬.這篇演說詞回顧了林肯解放黑奴的歷史,揭露了黑人當時的悲慘生活現實.更用大量的篇幅憧憬了黑人自由與美好的未來.聽眾無不為之自由之聲而感到震撼,這篇演講稿也隨之一舉成名.畢竟,翻譯是一種非常困難的工作,同時由於翻譯是一種網眼很粗的過濾器,經過這道過濾,馬丁那富有多情色彩和表現力的語言無疑失去了很多韻味.但英語和漢語一樣,具有文筆優美的特徵.馬丁語言真切,言辭鏗鏘;運用了兩種語言共有的對偶、排比、層遞、反復等修辭方法.句式長短結合,又以短語為主.詞語與口頭語言相結合,雅俗共賞,充分展示了語言之美.英語畢竟是另一種語言,他所表達的形式自然與漢語不同.全文充分運用同位語從句,幾乎每說我有一個夢想,後面跟的都是該從句;它的時態以現在時為主,但中文中無法表現出時態;此篇文章充分運用了非謂語動詞做主語、賓語、定語及狀語.表現出了作者的深厚文學工底.馬丁·路德·金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和平主義者,他的貢獻不可否認.但從歷史的角度來講,他的努力不能說是付諸東流,也是見效甚微.60多年後的今天,黑人依然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的一個窮困的孤島上,被白人所歧視.馬丁·路德·金主張以非暴力方式解決問題,看來是行不通的.當年的抗日戰爭,如果中國人也用非暴力方式解決問題的話,中國早就滅亡了!縱觀歷史,當年的聖雄甘地同樣主張用非暴力方式把英國人驅逐出自己的土地,結果還是通過暴力戰爭的方式獲得了獨立.作為流亡者的黑人,為什麼不拿起手中的武器與百人抗爭到底!直到現在,黑人依然沒有實現他們的夢想,因為他們沒有勇氣去與白人斗爭.今天,釣魚島問題與東海問題一樣是懸在我們面前的問題.談判還是以武力鎮壓,答案不言而諭.〔我有一個夢想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Ⅳ 馬丁路德 觀後感

好象沒有耶

Ⅳ 有沒有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的讀後感

床頭一直有這一本書。銀色的封面,大黑的書名。書名左下角有作者的肖像。圖的中央有一棵茂盛而不知名的樹,落葉滿地。翻開內頁,中英文相照,包括馬丁·路德·金的演說辭和文章,以及霍玉蓮女士為他寫的傳記。雖然這是一本後人做的合輯,但我們還是原滋原味地領略了文化差異下翻譯的不同感受。我特意從網上下載了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原音:「……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枕邊的書很容易變形。翻閱無數始終沒有讀完。工作回來,洗刷完畢,倒頭就睡,容不得半點的空閑。記得《功夫》中周星馳小時候的夢想是維護世界和平,不由得一笑。彷彿這一切都離自己很遙遠。沒有戰火,沒有飢餓,沒有貧窮,沒有歧視。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做到大愛。我們愛自己,愛身邊的朋友和親人,卻很少關注圈外的世界。那裡的硝煙彌漫,那裡的疾病橫行,那裡的生活艱苦,那裡的社會民不聊生。我們註定是無法體會,也不知從何體會。

寂靜的夜裡,相互溫暖;陽光下漫步,和平的國度中幸福感卻很少,煩惱遞增。生活的壓力,工作的競爭,日益加劇。我們的愛,一直是有限的時間加有限的精力。更多時候我們關注的只是自己本身,民族本身,國家本身。我們沒有把愛升華到國家之外,地球之外。我覺得,愛應該是無國界的。

所以我一直比較反感於世界上國家的分界線。原本從太空上看藍色的星球,讓你在神秘中感嘆。感嘆自己的渺小,包括思想。星空之下,風在吟唱,什麼都可以夢想:

我有一個夢想,中國早日實現統一。我想去台灣島上自由地旅行,在釣魚島上釣魚;
我有一個夢想,森林不再砍伐,河流不再渾濁,沙漠不再遷徙,海洋不再流淚;
我有一個夢想,夢想馬丁·路德·金的願望能早點實現;
我有一個夢想,國家的界線消失。地球的傷痕消失;
我有一個夢想,世界上不再有戰爭;
我有一個夢想——
夢想我的夢想永遠不是夢想。

Ⅵ 急求 馬丁路德金 I HAVE A DREAM 英文觀後感!

What better gift can a parent give a child than a vision of a free and just future. This beautiful book is the illustrated text of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s speech given in Washington D.C. on August 28, 1963.
The text of King's inspirational speech is illustrated by 14 African American artists/illustrators. Each illustration is attractive and deftly illustrates points in Dr. King's speech. Any of the illustrations could well serve as pictures for someone's wall. Every illustration is noteworthy and inspirational. I love the cover illustration by Leo and Diane Dillon. Other illustrations that I am moved by include You Have Been the Veterans of Creative Suffering by Tom Feelings and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by James E. Ransome.

This book would serve well for a method to introce children to Martin Luther King. Whether as a teacher or parent you choose to read the whole text of the speech or discuss King's life and his importance in American history, may depend on the age of the child. While the recommended ages for reading are 4 to 8, a four year old may not understand the message. Certainly, this book would serve as a tool for older children or even alts to get to know King and his message.

I think that every American should read the text of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s I have a dream speech. It is as deeply meaningful and powerful today as it was in 1963. What better way to preserve the memory of Martin Luther King's speech than owning a of this book either for your children or yourself. This is a truly beautiful book which would be a great and lasting addition to a children's library.

2
Don't be fooled by the fact that this is marketed as a children's book: "I Have a Dream" will appeal to readers of all ages. In this book the full text of Martin Luther King's famous speech is accompanied by 14 superb works, most of them in full color, by 15 different artists.
The book contains a thoughtful forward by Coretta Scott King and a brief but informative biographical supplement about Dr. King himself. A magnificent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ic portrait of Dr. King in his oratorical mode serves as an effective complement to the rest of the book's illustrations. Also noteworthy are the final pages of the book, in which the artists briefly share their personal thoughts about Dr. King's legacy and about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book.

The power of Dr. King's speech is greatly enhanced by the beautiful artwork of this book. The pictures encompass many different artistic styles and techniques. Each one is a masterpiece which invites the reader to return and reflect upon it.

As I noted at the start of the interview, this book should be enjoyed by both alts and children. It would make a wonderful gift for indivials interested i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African-American history, in multiculturalism and racial reconciliation, or in contemporary art. This book is a fitting tribute to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most influential visionaries.

Ⅶ 美國電影光輝歲月,死亡詩社的觀後感。。。原創加懸賞!!!

光輝歲月--
影片的情節簡單,卻富有深意。它並不是一部單純的運動類影片,而是通過一位黑人教練的事跡來反映人類對平等與自由的憧憬。
70年代,赫爾曼-布恩(Herman Boone)曾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反對種族歧視、調節種族矛盾作出過重要貢獻,他也因此被奉為一位黑人英雄。當然相比較馬丁-路德金,赫爾曼-布恩並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時至今日更少會有人記得他,但是弗吉尼亞人都記住了Titan隊的名字,因為它是黑白市民的共同驕傲,這大概正是該片起名為Remember the Titans的原因吧。

死亡詩社--
及時行樂。
在我把心情改成這四個字以後,俊岸的簡訊漂洋過海抵達手機:「《死亡詩社》么?它曾讓活著的死去的我看到詩與真。」
要沿著既定的軌道往下走,在平坦的大道上癟著一張木然的臉,逐漸消磨熱情和年光。順應各種教條倫常,不去期盼內心的所願所想。現世需要我們如此。
O!Captain!My captain!He told me, size the day,do whatever you want.
若我身在草原而不放馬縱歌,若我置身暗城而不明燈前行,那便讓我心墜入幻想,在地獄里歌唱,在黑暗裡起舞。
《麥田的守望者》中有這么一句:當年輕時,可以為崇高的理想而選擇光榮的死,當年長時,可以為崇高的理想而選擇卑賤的活。
問題在於,崇高的理想,不是誰都能擁有,並且忍氣吞聲堅持下去。
這是沒有理想的時代。看過那麼多人,為了現實奔忙,說好的理想轉瞬便成灰。又或者,理想從來沒有出現過。我們從未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熱切的是什麼。所謂理想,不過是世俗林林總總灌輸給我們的宏偉藍圖。他們會說,你將如同狂風暴雨般席捲某某領域,你將創造一個新的世界。此等玩笑,如同自嘲。鮮有人還擁有如此浪漫情懷,芸芸眾生,只想著如何去適應這個螻蟻一般的世界,而不是創造。我們都清楚,生命的最終,肉體被黃土掩埋,被分解者齜牙破裂為一粒塵埃。人們借著死後的亡靈聊以自慰。盛大的葬禮,不是對死者的告慰,而是對生者的安慰。
莫待無花空折枝。雖說好花需賞,不可褻瀆。但更重要的是,莫在無花之時,連花的美麗也不曾留下。

Ⅷ 《馬丁 路德 金》英文讀後感

如果是找人代寫代答,
網路上有許多筆手或寫手是需要付費的,
復制的和原創的價格是不一樣的,
原創的是需要支付稿酬的,
看來你是想空手套白狼嗎?

如果是請別人幫助的話,
應該有句禮貌的語言,
這么旁若無人般的對著電腦大要(讀後感)作文合適嗎?

再說了大家都素不相識的,
這里又不是你個人的秘書處,
別人憑什麼要按照你的要求為你寫作,
你又憑什麼這樣無償的佔有別人的勞動果實並連一句禮貌的語言都沒有呢?

Ⅸ 英語作文觀「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有感

i was totally moved by Matin Luther King's presentation.in his presentation,he shows how Negro community has been treated sifferent.he shows his appeal which implies white people should not be satisfied because everyone should be equally in America.he used the word dream to express his eager for freedom.
in his speech,he had lots of repetition and other lierary terms.after hearing his speech,i realize that it is not fair for the negro community and there should be no prejudice in this world.we should not care about the skin color any more.so i totally agree with his opinnion and i hope his dream come true.

Ⅹ 急求兩篇英語讀後感 《馬丁路德金》和《名利場》

名利場》講的是一貧一富兩女孩的故事。兩個女孩都美貌無比、能歌善舞。貧窮的女孩瑞貝卡用美貌和不擇手段進入上流社會。富有的女孩艾米麗亞心地善良為人厚道。瑞貝卡有野心、心機重,所有的女孩在她面前都黯然失色。最後瑞貝卡沉迷於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最終被丈夫拋棄,而艾米麗亞卻擁有一個美滿的婚姻,無比幸福。
閱讀這本書,可以增進我們對18世紀英國社會的認識,也讓我們看到西方社會的弊病——勢利。這本書中的兩個女主角:艾米麗亞和瑞貝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瑞貝卡城府深、野心大、反應快。艾米麗亞單純可愛,天真友善,對任何人都沒有防備。
這本書中最令我難忘的片段詩瑞貝卡對她孩子的一件事,她對她孩子很兇,孩子問她什麼她也不理,還罵人。有一天,有一位公爵來她家,她的孩子跑出來找她,她沒有兇巴巴的吼孩子,而是溫柔的撫摸他。從側面描寫中突出她虛偽、很有心計的特點。
看了這本書我聯想到當今社會的娛樂圈。有一位明星說過:「娛樂圈就是一盆污水,多純潔的人跳進去也會變得骯臟、黑暗。」
在名利場里每一個人都帶著面具與別人交往。我們所看到的也都不一定是真實的。
《名利場》這本書向我們披露了18世紀的英國人對名利的追求的瘋狂程度。
《名利場》這本書寓意深刻,我很喜歡。

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追求黑人解放、平等的演講,轟動世界,也推動了美國和世界的民主進程,但最後被暗殺。
摘錄: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 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宋美齡抗日戰爭時期在美國國會的演講,為國民黨當局爭取了許多物資、援助。宋美齡在美國國會發表了20分鍾的演講,這也是美國國會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第二位女性登上國會演講台,因為她的精彩演講和特定的歷史背景,所以此次演講被列為美國國會歷史上重要的演講之一。

肯尼迪就職演講。
其中最出名的一句「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

閱讀全文

與馬丁路德金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喬杉演的電影是音樂人 瀏覽:747
2021台灣電影上映時間表 瀏覽:192
薇婭直播間電影票如何兌換 瀏覽:402
想做電影導演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9
巧克力工廠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05
正古宅驚魂電影演員 瀏覽:59
齊步走的燈謎猜一電影名字 瀏覽:477
千王1991電影完整版梁朝偉 瀏覽:773
海鮮大餐電影中文版 瀏覽:531
看動漫電影的app大全 瀏覽:284
電影院音響系統是什麼 瀏覽:11
沙漠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74
有關蟒蛇的電影泰國 瀏覽:780
平遙電影節什麼時候 瀏覽:611
韓國喜劇電影泰國 瀏覽:239
電影院英文意思 瀏覽:945
電影賭王大騙局優酷 瀏覽:826
花樣年華戛納電影節 瀏覽:300
抖音南京南京電影中配的音樂 瀏覽:699
三少爺的劍電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