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湘女蕭蕭》此文為例,討論地域文化對作品藝術性的作用
在沈從文的小說世界裡,女性是最重要的藝術形象,而其中塑造得最成功的當數湘西女性。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女性,有這樣幾種不同的性情或命運:
一種是汲取了山水靈氣、聰明伶俐、明潔質朴的美麗的湘西少女,因而構成了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最溫柔的核心」。《邊城》里清靈如水的翠翠、《長河》里精明能乾的夭夭皆屬此類。在本章中,調皮伶俐的三三、九妹、《油坊》中的阿黑、《獵野豬的故事》中大膽勇敢的小時候的宋媽、《靜》里安靜憂郁的岳珉亦屬此類。
第二種是以原始生命形態存在的自在蒙昧群體。她們勤勞、樸素、善良,具備傳統鄉村女性的一切優點,但由於受童養媳制、賣淫制以及其他社會惡習、舊的觀念的迫害,及她們自身精神蒙昧的影響,她們的身心自由受到束縛,從而不得不接受一份悲慘的人生命運。符合這一特徵的女性有蕭蕭、王嫂、《夫婦》中的年輕媳婦。《蕭蕭》是體現「鄉下人」理性蒙昧的典型作品,除了想到過私奔外,自始至終,蕭蕭都在接受著命運的擺布,不能自主把握自己的人生。《王嫂》里的王嫂從表面看是一個遇事沉著冷靜勇敢的婦人,實則是受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宿命論和無為世界觀的支配。
同樣處在這一群體中,但由於受到大的社會背景的影響及新生活觀念的沖擊,而開始轉入新的人生命運的有《丈夫》里最終選擇放棄賣淫生活、與丈夫回歸家鄉的老七和《旅店》中沖破封建禮教束縛、大膽釋放自己長期被壓抑性慾的年輕寡婦「黑貓」。
第三種是不滿自己的處境,在與命運作掙扎之後遭毀滅和扼殺的悲劇群體。《說故事人的故事》里的「女大王」夭妹因不甘淪為當地軍官的玩偶,大膽殺人而被囚禁,直至被殺害。「雪晴」、「巧秀和冬生」兩篇里的巧秀的母親為拒絕族長的調戲而被沉潭,巧秀為逃避包辦婚姻選擇私奔,她們都屬於這一悲劇群體的代表性人物。
第四種是在原生態的生命形式下,為追求自由的愛而選擇獻身的可愛可敬的女子。媚金是這樣的女子,《月下小景》、《愛欲》、《雨後》里的女子亦是如此。
⑵ 童養媳的命運很悲慘!《湘女蕭蕭》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講述的是父母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將自己許配給對方,而且從小就是在對方的家庭中長大,長大了之後給對方當媳婦兒,很多的一些粗活累活都是童養媳去干。
⑶ 湘女蕭蕭的影片評論
《湘女蕭蕭》改編自沈從文的小說《蕭蕭》,但在題材的選取上卻與黃建中的深受好評的《良家婦女》相當雷同,兩部影片所講,一部是關於童養媳的故事,一部是關於小女婿的故事,但都關乎歷史進步的沉重性和艱難性問題。
從商業性考慮,在別人的一部成功的作品之後,接著有意識地拍一部在題材上相當接近的作品,可能是聰明之舉。但從藝術性考慮,卻是選擇上的大忌。
謝飛相信自己有能力拍出一部完全不同的影片。事實上也是如此。我們看到,兩部影片在故事的結局和立意上確實有很大不同。最為重要之處在於,在這兩部影片的故事處理中,歷史進步的動力和契機被歸結為完全不同的原因。《湘女蕭蕭》講述了一個充滿溫情和苦澀的中國農村的童養媳故事,故事發生於20年代的舊中國。在這個故事中,歷史似乎是在極其緩慢而沉重的蛻變中前進的:蕭蕭的遭遇和命運表明,沉潭這一古老而野蠻的懲戒習俗在一絲惻隱之心和對鬼魂世界的敬畏中松動了,而且,是偶然性(因為她生的是個男孩)改變了蕭蕭被買給人販子的命運。
把歷史前進歸結為善、宗教信念和機緣,這與沈從文在提及生與死時表現出來的那種大氣而沉靜的態度是一致的。侯孝賢曾經提到,《沈從文自傳》中所表現出來的"包含著最大的寬容與深沉的悲傷"的"冷眼看生死"的寫作態度,使他"頓覺視野開闊"。
在影片最後,周而復始的生活又進入了它的下一個輪回:蕭蕭也要當婆婆了,從形式上看,歷史的悲劇似乎在重演。但是,影片卻讓觀眾感到,生活的內容確實發生了些許變化。
⑷ 沈從文作品<蕭蕭>與電影<湘女蕭蕭>的不同
電影當然是改編了的啦。比如花狗引誘蕭蕭那段,書上是說花狗給蕭蕭唱那些使人臉紅的歌引誘的她,而電影上的一天下大雨蕭蕭躲雨換衣服時花狗也恰好進來躲雨,看到了蕭蕭正換衣服就引誘了她做那事。還比如電影上有巧秀娘沉潭那段,書上就沒有。
好多地方都是改編的。
⑸ 湘女蕭蕭的影片簡介
電影名:湘女蕭蕭
製片國家:中國大陸
上映年份:1986年
影片顏色:彩色片
影片類型:故事片
影片語言:漢語普通話
導演:謝飛 烏蘭
編劇:沈從文 張弦
⑹ 《湘女瀟瀟》的原著與電影有什麼區別
<<湘女蕭蕭>>的原著沒有看到
但電影找到如下信息:
導 演: 謝飛
主 演:娜仁花 鄧曉光 張愚 倪美玲 管宗祥
攝 制: 北影青年電影製片廠
電影簡介:
民國初年,湘西邊遠小山村楊家坳,迎來了一頂花轎。花轎里走出12歲的小姑娘蕭蕭。她睜大好奇的眼睛,覺得一切都那麼新奇。當了妻子的蕭蕭還沒脫孩子氣,常在苦澀的生活中自尋其樂。她白天帶著比自己還小幾歲的丈夫玩,夜晚要哄「丈夫」睡覺,還要幫婆婆洗衣喂豬。6年後,蕭蕭長成了大姑娘,漂亮豐滿,婆婆給蕭蕭裹上纏胸布。蕭蕭聽了人們講的鎮上的女學生的新鮮事兒,一顆沉睡的心萌動了,她嚮往自己也像女學生那樣,過自由平等的生活。蕭蕭家的長工叫花狗,身強體壯,幽默風趣。他喜歡蕭蕭,蕭蕭心裡也有他。一天,蕭蕭在房中換衣裳,花狗闖了進來,倆人大膽相愛了。此後,他們常常幽會。不久,蕭蕭懷孕了。這時,正遇村中寡婦巧秀娘與鐵匠相好被人捉了奸。按照族規鐵匠被打斷雙腿,巧秀娘被沉了潭。蕭蕭開始為自己的命運擔憂,膽怯的花狗因懼怕懲罰不辭而別。為打掉胎兒,蕭蕭求神拜佛,吞食香灰,都無濟無事。走投無路的蕭蕭連夜逃跑了,可又被抓回,關進了庫房。蕭蕭面臨著被「沉潭」或者「發賣」的悲慘境地。後因族人的迷信和家人的善良,蕭蕭躲過了死劫又住在家中。蕭蕭生了個胖小子,她和她的兒子被接納為家中的成員。10年過後,蕭蕭那顆曾是熾熱的心,已經被舊的生活習俗腐蝕了,變得冷漠麻木。不久,她也按照鄉俗,為10歲的兒子接來了個大媳婦。
⑺ 蕭蕭的點評鑒賞
「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會有的事情。」——小說《蕭蕭》,就從蕭蕭的出嫁開始。作者用這個平和的陳述句,定下了小說的基調。
這個女孩子才十二歲,生在長在種田的莊子上,出嫁,就是從這家轉到那家。她的丈夫還不到三歲,不過她也不為這婚姻愁煩——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煩,在抱抱丈夫,做做雜事中,象棵蓖麻一樣長大起來。小說寫的蕭蕭的成長,是一種原生的、自然的成長,她沒念過書,對於身處其中的婚姻制度、禮法制度從來沒有過自覺的反抗,但是成長中的自然的人性,卻與制度不可避免地沖撞在一起。
沈從文這樣寫道:「幾次降霜落雪,幾次清明穀雨,一家人都說蕭蕭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礪飯,四季無疾病,倒發育得這樣快。」於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暗暗呈現出來——在這個小說中,矛盾都被放在情節與細節之後,作者從不正面描寫沖突,但是蕭蕭在丈夫與花狗之間的關系,卻有了微妙的變化:「她有時覺得害怕,不許丈夫走開;有時又像有了花狗在身邊,打發丈夫走去反倒好一點。」這一句淡淡的點染,說出這個糊糊塗塗的女孩子心裡,隱隱地有了害怕與快樂的爭執。
因為沒有受過教育,蕭蕭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為沒有受過教育,她沒有強烈的貞潔觀。——沈從文筆下的蕭蕭,是近乎完全自然的,聽從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喚。於是,在花狗的山歌聲中,她變成了個婦人。
變成婦人的蕭蕭,並不是因為失去了貞潔而痛悔,這種抽象的道德觀念倒並不使她恐懼,可是她有了孩子,具體的身體變化讓她害怕,她也明白這是切實的罪證,於是打算逃走,「收拾一點東西預備跟了女學生走的那條路上城。」可是沒有動身,就被發覺了。
於是蕭蕭此刻要面對的是禮法制度。出了這樣的事情,自然家裡是「生氣的生氣,流淚的流淚,罵人的罵人」,不過沈從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話:「各按本分亂下去。」好像生氣流淚罵人也都是應盡的義務,盡完便也罷了。而對蕭蕭的懲罰措施,依法倒是十分嚴厲:「沉潭」或「發賣」,伯父不忍將蕭蕭沉潭,而發賣也找不到人家,蕭蕭就又住下了,丈夫與她還是象姐弟一般。家人依舊對她好,住到生了個兒子,「照規矩吃蒸雞同江米酒補血,燒紙謝神」。
蕭蕭在與禮法制度的沖撞,終於因為家人的消極執行,也有驚無險地避了過去。
在人性與制度的對抗中,沈從文寫的是人性的勝利。對於婚姻,蕭蕭以天然的人性來對抗,以於禮法,家人以農人純朴的天性來對抗。這樣的對抗,都是不自覺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這樣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卻隱藏在這些「種田的莊子」里,在這些「種田的莊子」里,沈從文不動聲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愛與美的,永恆的「人性的希臘小廟」。
然而,既便沈從文是將矛盾都盡量淡化,在沖突的弱化中進展情節的,但他還是不得不寫進了殘酷的現實與制度。——蕭蕭的命運帶有這樣大的偶然性,她彷彿是幸運的,可她的一生卻只能服從於外在力量的擺布,從來沒有過對於自己的命運的自主的權力。她的快樂里頭,潛伏著無知與麻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卻帶著蒙昧的面目,於是小說中還有另一個群與蕭蕭們完全不同類的人,「女學生」,是這群人,引進了自覺的反省反抗的力量。
在《蕭蕭》中,對女學生的敘述完全是虛寫,她們就象是小說的後景,不停地從莊子邊「過身」,農人有著關於她們的種種荒誕不經的傳聞,他們對女學生的感情是復雜而有趣的,夾雜著歆羨與輕蔑,而對於這群他們不了解的人,他們不了解的生活,保持著距離與好奇。對蕭蕭來說,女學生完全就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是在她要逃走的時候,她卻是要從「女學生走的那條路」走的,雖然她不可能真正地踏上這樣的旅程。
「女學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給小說一個時代的背景,她們暗示著一種對於制度的自覺的反省與反抗的力量,這種力量與小說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象是處於不同的系統之中,可是它們是否有可能相結合?在天性的自然發展中,同時以教育使人脫離蒙昧?從而人能夠對不合情理的制度,有更大的對抗的能力。小說不是條理如此明晰的論說,沈從文也不可能是在觀念的指導下安排結構,但小說家的感性直覺卻可能是與理性結論相通的。有趣的是,一九二九年小說的原作結尾是這樣的:
「這一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小毛毛,卻在屋前榆蠟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
而一九五七年較改字句的時候,沈從文加了這樣的一句關於女學生的話:
「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著他:
『哪,毛毛,看,花轎來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體面!不許鬧,不講道理不成的!不講理我要生氣的!看看,女學生也來了!明天長大了,我們也討個女學生媳婦!』」
在一種輪回之中,新的變數也正在醞釀與萌芽。
作為小說,《蕭蕭》是與眾不同的。它的著重點不在於沖突、矛盾以及應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寫人性,態度寬和,筆致從容,情節是舒緩的,細節卻豐富而微妙——這里體現出一個藝術家的感受,這種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種固有的思想的藩籬,而帶給人新的啟示。在《蕭蕭》中,種田的莊子里聞得到草料的香,聽得到山歌在唱,農人們的生活是勤苦而狹隘的,但卻又有質朴的生機。沈從文用《蕭蕭》譜出了一曲牧歌,雖然調子中也有沉痛與疑問,但總體卻是明朗的、優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響。 沈從文出生於湘西一個純朴的農民之家,在他功成名就後更是以農民作家自稱,絲毫不忘本。在他的眼裡,鄉間小路充滿了太多的喜悅色彩與寧靜朴實。這點在他的散文小說中多次表現出來。「蕭蕭」是比較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故事裡,湘女蕭蕭下嫁僅三歲的丈夫,成為了她娘家的童養媳,雖然貌似寄人籬下,蕭蕭宛如家庭中的一份子,勞務,家務,毫不含糊。然而,原始的召喚,與本性的迷茫,使蕭蕭迷失了自己,最終淪落為人婦。然後對傳統貞操方面一片空白的蕭蕭絲毫無感覺,更不在意,只是最初對身體所發生改變的惶恐逐漸加深,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然而蕭蕭畢竟是個女孩。即使她的身體已不再清白,。對生命的渴望壓倒了她那微薄的傳統思想禮德,對未來生活的追求讓她更加堅定了活下去的信念。紙是保不住火的。當蕭蕭的情況最終被發現後婆家竟然手足無措。按道理,是要落井下石的,可是,純朴憨厚們的農村人民們會如此狠心嗎?答案是否定的。當他們被這件事件弄得雞飛狗跳時,「各按本分亂了下去」。似乎這些繁雜都只不過是一個過程而已。當最後蕭蕭成功分分出一個胖小子後,婆家按照傳統的規矩,洗塵,拜神,接受了這位外來者。
在外人看來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往往被認為最保守最封建的鄉村人眼中竟變得如此平常。淳樸的人性在封建禮儀的惡狠狠地沖撞下,紋絲不動,一場有驚無險。因此,通過這一系列事情,沈從文描述出了人性的勝利。
在這篇文章里,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女學生。當時在兵荒馬亂之日,讀書人寥寥無幾,更別提女學生了。作為鄉下人,都對女學生這個概念懵懵懂懂。在他們眼裡,所謂女學生,就是「不做事,整天玩,可以隨便與人睡覺「。讓人羨慕天之驕子與這種形容畫上等號,不由得有點讓人啼笑皆非,可這也看出鄉下人對於這個群體的輕蔑與暗地裡的些許歆羨。雖然蕭蕭被大家捉弄,說要讓她當女學生時,她大叫」我不作女學生「,可後來夢見與女學生們並排走路,可見她對於這個群體的憧憬。她們不循規蹈矩,出著超出常人能夠理解的手牌(比如不留辮子,身穿洋裝,以及被誇張化了的娛樂生活),暗意這對於傳統制度的反抗與掙扎。通過對蕭蕭在闖禍後想加入女學生們的描述,沈從文是否在暗示,教育是開蒙智慧,鏟除愚昧的金鑰匙;只有教育才能使人突破數千年來傳統道德對於我們的約影響。然而,這個群體卻與沈從文筆下的湘西純朴世界格格不入,而且兩者絕無結合可能。在道德的約束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學生們不見得像鄉下人們一樣,接受得了這個荒謬的事件。或者,沈從文在暗示,教育已經無法拯救人們傳統的愚昧,只有心無雜念,擁有朴實農風的鄉下人才能看開一切,這一切沈從文並沒有明確地從書面轉達給我們,而是要靠我們自己推測與理解。
⑻ 電影湘女蕭蕭所講述的主題是什麼
民國初年,湘西邊遠小山村楊家坳,迎來了一頂花轎。花轎里走出12歲的小姑娘蕭蕭。她睜大好奇的眼睛,覺得一切都那麼新奇。當了妻子的蕭蕭還沒脫孩子氣,常在苦澀的生活中自尋其樂。她白天帶著比自己還小幾歲的丈夫玩,夜晚要哄「丈夫」睡覺,還要幫婆婆洗衣喂豬。6年後,蕭蕭長成了大姑娘,漂亮豐滿,婆婆給蕭蕭裹上纏胸布。蕭蕭聽了人們講的鎮上的女學生的新鮮事兒,一顆沉睡的心萌動了,她嚮往自己也像女學生那樣,過自由平等的生活。蕭蕭家的長工叫花狗,身強體壯,幽默風趣。他喜歡蕭蕭,蕭蕭心裡也有他。一天,蕭蕭在房中換衣裳,花狗闖了進來,倆人大膽相愛了。此後,他們常常幽會。不久,蕭蕭懷孕了。這時,正遇村中寡婦巧秀娘與鐵匠相好被人捉了奸。按照族規鐵匠被打斷雙腿,巧秀娘被沉了潭。蕭蕭開始為自己的命運擔憂,膽怯的花狗因懼怕懲罰不辭而別。為打掉胎兒,蕭蕭求神拜佛,吞食香灰,都無濟無事。走投無路的蕭蕭連夜逃跑了,可又被抓回,關進了庫房。蕭蕭面臨著被沉潭或者被賣的悲慘境地。後因族人的迷信和家人的善良,蕭蕭躲過了死劫又住在家中。蕭蕭生了個胖小子,她和她的兒子被接納為家中的成員。10年過後,蕭蕭那顆曾是熾熱的心,已經被舊的生活習俗腐蝕了,變得冷漠麻木。不久,她也按照鄉俗,為10歲的兒子接來了個大媳婦。
《湘女蕭蕭》講述了一個充滿溫情和苦澀的中國農村的童養媳故事,故事發生於20年代的舊中國。在這個故事中,歷史似乎是在極其緩慢而沉重的蛻變中前進的:蕭蕭的遭遇和命運表明,沉潭這一古老而野蠻的懲戒習俗在一絲惻隱之心和對鬼魂世界的敬畏中松動了,而且,是偶然性(因為她生的是個男孩)改變了蕭蕭被買給人販子的命運。
把歷史前進歸結為善、宗教信念和機緣,這與沈從文在提及生與死時表現出來的那種大氣而沉靜的態度是一致的。侯孝賢曾經提到,《沈從文自傳》中所表現出來的"包含著最大的寬容與深沉的悲傷"的"冷眼看生死"的寫作態度,使他"頓覺視野開闊"。
在影片最後,周而復始的生活又進入了它的下一個輪回:蕭蕭也要當婆婆了,從形式上看,歷史的悲劇似乎在重演。但是,影片卻讓觀眾感到,生活的內容確實發生了些許變化。
⑼ 湘女蕭蕭相詳細說
湘女蕭蕭 語言:華語 導演: 謝飛 主演:娜仁花 鄧曉光 張愚 倪美玲 管宗祥 攝制: 北影青年電影製片廠 電影簡介: 民國初年,湘西邊遠小山村楊家坳,迎來了一頂花轎。花轎里走出12歲的小姑娘蕭蕭。她睜大好奇的眼睛,覺得一切都那麼新奇。當了妻子的蕭蕭還沒脫孩子氣,常在苦澀的生活中自尋其樂。她白天帶著比自己還小幾歲的丈夫玩,夜晚要哄「丈夫」睡覺,還要幫婆婆洗衣喂豬。6年後,蕭蕭長成了大姑娘,漂亮豐滿,婆婆給蕭蕭裹上纏胸布。蕭蕭聽了人們講的鎮上的女學生的新鮮事兒,一顆沉睡的心萌動了,她嚮往自己也像女學生那樣,過自由平等的生活。蕭蕭家的長工叫花狗,身強體壯,幽默風趣。他喜歡蕭蕭,蕭蕭心裡也有他。一天,蕭蕭在房中換衣裳,花狗闖了進來,倆人大膽相愛了。此後,他們常常幽會。不久,蕭蕭懷孕了。這時,正遇村中寡婦巧秀娘與鐵匠相好被人捉了奸。按照族規鐵匠被打斷雙腿,巧秀娘被沉了潭。蕭蕭開始為自己的命運擔憂,膽怯的花狗因懼怕懲罰不辭而別。為打掉胎兒,蕭蕭求神拜佛,吞食香灰,都無濟無事。走投無路的蕭蕭連夜逃跑了,可又被抓回,關進了庫房。蕭蕭面臨著被「沉潭」或者「發賣」的悲慘境地。後因族人的迷信和家人的善良,蕭蕭躲過了死劫又住在家中。蕭蕭生了個胖小子,她和她的兒子被接納為家中的成員。10年過後,蕭蕭那顆曾是熾熱的心,已經被舊的生活習俗腐蝕了,變得冷漠麻木。不久,她也按照鄉俗,為10歲的兒子接來了個大媳婦。
⑽ 湘女蕭蕭怎麼樣
無意看到這個電影,散發著強大的沈從文的力量,一查果然。想到高中一年級去學校隔壁的大學禮堂,全年級的同學一起看《邊城》的那個下午,昏黃的陽光從禮堂的窗戶照進來,銀幕上泛紅的老舊畫面,演的是另一個女孩的故事,翠翠。 八十年代的片子,很大層面上對形式感的重視是顯而易見的。每一個特寫,每一個遠景,都清楚的說出導演的想法。我都想像的出,在《世界電影》的劇本賞析那一塊裡面,這個電影的劇本的每一幕怎麼寫,甚至括弧在什麼位置——這電影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本教科書了。 其實新中國的好電影還是有很多的,例如這一部《湘女蕭蕭》,淡淡的鄉村氣質,撲面而來。 拍的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