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whiplash電影英語觀後感
很難寫的
Ⅱ 如何評價電影《爆裂鼓手》
如何評價電影《爆裂鼓手》轉!
期末復習時就看到網上在很熱烈地討論這部電影,昨天考完試才有時間看。看完上網看看影評,有說這是勵志電影的,有說這是一部悲劇的,而在我看來,這只是一部簡單的講述追求極致的電影。
變態的老師和變態的學生,兩人出奇地相似,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只為追求極致,為此不擇手段地前進。弗萊徹正是看到安德魯身上這樣與自己相似的特質,才從馬蘇中選中他,定為培養目標。
於是我們看到安德魯伴隨著鼓技不斷提升的是性格的逐漸扭曲。為了練鼓可以對家人冷嘲熱諷,可以對女友惡語相向,甚至可以在舞台上就對導師大打出手,即便是出了車禍也掙扎著爬出來不顧一切地向舞台前進。他只想成為最偉大的鼓手, 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打鼓,打鼓,滿身是汗也要打,滿身是血也要打。
再說弗萊徹,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絲人性,他唯一想的就是打造自己的查理帕克,為了這個手段可以不擇手段,他可以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學生,他可以抄起椅子向學生拋去。在他魔鬼式的訓練之下被摧毀多少人都不重要,他不在乎,他只想鍛造極致的鼓手,如同鍛造傳世寶劍,數萬把中只留一把,其餘都可以當做廢料丟棄。
兩人相愛相殺,相生相剋,以雙螺旋的姿態行走在追求極致的道路上。
安德魯問他,難道不會由於逼得太狠而導致下一個查理帕克氣餒退出嗎?弗萊徹說,不會,因為下一個查理帕克永遠不會氣餒。這邏輯簡直無懈可擊,只能說那些在重壓下崩潰的還不是那個人,因此不值得惋惜。
安德魯曾經在離查理帕克一步之遙時險些放棄,就是影片最後,安德魯被弗萊徹算計後,面對台下稀稀落落的掌聲,他黯然走下舞台。這是他距離放棄最近的一刻,甚至比上一次出車禍毀了演出還要近。他可能會在和父親擁抱後一起回家,然後改行,從此庸碌一生。但他沒有,他是永遠都不會放棄那種人,無論遭到怎樣的挫折都不會,於是他轉身重新走上舞台,對導師比了一個F*K YOU的嘴型然後用自己的方式開始打鼓,整場演出變成了他一個人的drum solo,將全片推向高潮。
弗萊徹的眼神,從嘲弄、疑惑,變成了鼓勵、欣慰,他知道,他成功了,他終於有了自己的查理帕克。整篇以最後一個尾音結尾,沒有想像中台下觀眾掌聲雷動和大公司的簽約。在極致的大門前,只有師徒二人,不需要旁人的認可,影片一下就脫離勵志青春期電影的范疇了。
影片原名「Whiplash」,就是「鞭笞」的意思,與其說和主人公安德魯演對手戲的是導師弗萊徹,不如說是生活中的壓迫,而弗萊徹不過是這種打壓的人格化形象。安德魯面對的不僅僅是導師弗萊徹為了教學的嚴酷,更面對了導師純粹出於報復的卑鄙,就在這命運的不斷的鞭笞中,安德魯不斷完成超越,突破了極限,超越凡人,成為偉大。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在追求極致時就不能用普通的價值觀來衡量,好比牛頓定律只適用於宏觀低速的世界,一旦涉及到高速和微觀,就要引進新的物理理論,你無法用凡間的磚石鋪就前往天國的道路。弗萊徹說,英語中最害人的一句話就是good job,大鳥不能成為大鳥才是最大的悲劇,他相信使用自己的方法才能逼迫人們突破極限。我們或可想像到他聽聞自己因涉嫌蓄意在精神上折磨學生而被校方解僱時的反應——你們這幫傻叉根本不知道我在干什麼。
對於弗萊徹這種手段,影片本身並沒有給出自己的評價,而是將這個思考蘊藏在最後一個尾音之中留給觀眾。相比於梵高尼采之流,畢竟大多數人還是生活在塵世之中。
最後,對於同一個主旨,本片可以選擇任意的藝術承載方式,可以是爵士鼓,也可以是鋼琴小提琴什麼的其他樂器,甚至還可以是追求科學追求真理什麼的。最終選擇架子鼓在我看來是架子鼓演奏水平更易於感知,手速和節拍的把握這類東西,即便是絲毫不了解架子鼓的也能直觀地感受到演奏者的水平高低。另外架子鼓這種樂器具有強大的表現張力,高潮部分甚至不需要其他配樂,單憑密集的鼓點就能牢牢地抓住觀影人的感受,再加上幾近完美的剪輯,影片藝術效果堪稱一絕。
五星。
Ⅲ 如何評價電影《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講述了音樂學院的大一新生安德魯想成為頂級爵士樂手,被魔鬼導師弗萊徹看中,進入自己的樂隊,開始了追求偉大的苦練生涯。通過對自己近乎殘忍的訓練,安德魯終於贏得了核心鼓手的位置,但是卻因為事故搞砸了演出,並因和導師弗萊徹的激烈沖突被學院開除,弗萊徹也因為自己的極端的教學方法離開了學院。安德魯偶遇弗萊徹後弗萊徹邀請安德魯參加自己將要在JAV的演出。登台之後的安德魯才知道弗萊徹是想徹底斷送他的音樂生涯,但是安德魯用自己爆裂的鼓點征服了弗萊徹,最終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演出。
從故事梗概上看這是一個對音樂有著理想的少年經過努力最終通過他的音樂征服所有人的勵志故事。但是整個影片給人的觀感卻與常規的勵志片截然不同,不僅僅沒有勵志片常見的感動和激勵,甚至會給人一種心悸甚至絕望的觀後感,從而讓觀眾對理想這個詞產生相對客觀的感性認識。這種使人心悸甚至感到絕望的感後感在這種具有傳記性質的影片中往往是由獨具特色的人物開展極具特色的行動來完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的線索和結構並不復雜,要使影片一直吸引著觀眾看下去,並且使整個影片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觀感,單場戲的處理就顯得尤其重要。以影片實際的呈現來說,某些場景確實稱得上是精彩。除了對場面精彩的處理,影片極富特色的人物也是,特別是弗萊徹也是吸引觀眾在影片中保持興趣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此片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人物的塑造,特別是魔鬼導師弗萊徹的塑造。我嘗試分解一場戲來分析主創是如何塑造弗萊徹人物形象,那就是影片的第一場戲。
這場戲和大部分電影一樣也是起介紹人物的作用,但是他優異之處在於通過台詞對於弗萊徹這個人物出色的塑造:直接,粗暴,口不饒人和沒有耐心。
Ⅳ whiplash 爆裂鼓手是悲劇嗎
我覺得不是悲劇。
十幾分鍾前剛看完。反駁一下樓上的觀點。不瘋魔不成活,那種癲狂是偉大音樂家必須的,而且那也是男主夢想的人生,不搞音樂的人焉知魚之樂。其次,男主和影片中自殺的學生不一樣,男主在結局的時候完全無視老師用自己的節奏掌控全場,還罵了*uckyou,表明他已經沖破了變態老師的高壓,解放了自己。哦還有一點,一樓說男主空有基本功沒有創造力,這個說法無從談起,這只是電影表現手法上的偏重。考進最好的音樂學院、被變態老師一眼相中、在樂團作靈魂鼓手,對於演奏家來說這就是天賦。
電影在音樂會高潮時候結束了,我們當然無法預知男主以後的命運。但我認為無論是對男主,還是對觀眾來說,電影的結局都不是悲劇。
Ⅳ 如何評價電影《爆裂鼓手》
如何評價電影《爆裂鼓手》(Whiplash)?
Z motryx,
管中一窺那凡人飛升的瞬間
雖然這劇沒什麼可透,但仍然強烈建議看完本片再看本影評。
《爆裂鼓手》的主線劇情其實非常簡單而常見,就是一個菜鳥修煉成宗師的過程,可是字幕冷不丁切出來的一瞬間,每個人都悵然若失:整整一百分鍾過去了,沒有從始至終的支持鼓勵,沒有最後一秒的盡釋前嫌,沒有關底Boss的如喪考妣,沒有壓抑之後的揚眉吐氣;只有落寞的父親復雜的眼神,濺滿鮮血的鼓面,只有鼻子以上的半張老師的笑臉和男主角一個在巨大痛苦中擠出的一點欣喜,29歲的導演決絕地把影片在掌聲響起之前就干凈利索的結束了,直到這一刻,我才忽然意識到,本片講述的根本就不是一個關於普通人的或是試圖討好普通人的故事,而是試圖向大家揭示一些真相:飛升是萬分痛苦且往往可遇而不可求的,過程也並不像一般表述的那樣是一步一個台階線性上升,飛升之後,便不再同凡人分享喜怒哀樂,所以從凡人的視角,也並不一定是什麼值得期待的結果。總結成一句,飛升就不是一個跟你我有太大關系的事兒。
首先,本片根本沒有給出一個可行的「修煉升級」的路徑,整個飛升的過程,以車禍後演出失敗為分水嶺,在之前和之後呈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前一半雖然Andrew孤獨一人,沒有支持他的親人,也沒有理解他的愛人,Fletcher無所不用其極,簡直泯滅人性,但是在這個階段師徒二人的動機是完全同影片主線一致的:催生出下一個「最偉大之一」。但是在Andrew流著血搞砸了比賽之後,一切都陷入了人類心底最大的敵人,混沌。Andrew, Andrew的父親和Fletcher先後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做了若干絕對沒有什麼「頂層設計」,也絲毫稱不上「高大上」的人類最原始的破壞性行為:報復,Andrew出於報復撲倒了Fletcher,Andrew的父親出於報復讓Fletcher丟了工作,Fletcher出於報復設套打擊已經放棄打鼓的Andrew,Andrew再次出於報復重返舞台,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再也沒有一個人是以下一個「最偉大之一」為目的行動,更絕的,甚至沒有一個人是出於善意而行動,就是在這樣一團充斥著負能量的混沌之中,下一個「最偉大之一」在其仇敵的引導下,在巨大的痛苦之中戰栗著誕生了。
Andrew的這次飛升中有哪些必要條件?除了這類成長故事標配的有潛力的當事人、宿命的導師和一次備胎上場的機會(丟樂譜事件),還出現很多非典型性配置,一個雖然不理解兒子的追求但卻一直深愛著兒子的父親,一個因為抑鬱症自殺的優秀學長,爆胎的公交車和時機剛剛好的車禍,一個眥睚必報的導師……這張葯方的最扭曲的問題還不是湊齊難度之大幾率之低,而是這些奇怪的原料並沒有什麼簡潔的疊加遞進,而是以一種絕對無法預測也無法重現的方式完全不可控地相互作用,所有的參與者都是盲目與無助的,沒有「一盤大棋」,沒有「幕後黑手」,what happens, happens。
其次,本片也完全沒有涉及世俗認可的輸贏。Andrew自始至終並沒有什麼想要打敗的對手或是想要贏得的比賽,而且也沒有人處心積慮想要阻止Andrew成功,影片中在音樂部分,除了A和F師徒二人,其他角色存在感都相當薄弱,另外兩個鼓手一直與世無爭的樣子,除了按Fletcher的要求演奏就沒有什麼更多的行為,反倒是Andrew每次都情緒激動惡語相向,各種拼搶,其他樂手更是完全淪為背景。所謂顯赫的各路評委和觀眾,竟然除了鼓掌沒有連個表情變化也沒有。影片最後Andrew完成飛升的見證人,只有一個,那就是Fletcher,所以從此二人的視角來看,他倆都贏了,這個贏只建立,也只需要建立在二人之間,因此,至此,整個故事就算圓滿了,至於世界上的第三個人作何反應,完全不相關。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不需要失敗者的落魄狼狽或盡釋前嫌或支持者的揚眉吐氣或權威的點頭認可或圍觀者的熱烈鼓掌。我看到有影評說如果最後加一段二人不被主流認可身敗名裂會更有深度的,是的確沒有很好地理解本片的出發點。
最後,本片也沒有對一個飛升過程中的參與者做任何的評判,而是盡可能客觀而全面地展示了每個人,其實一共也就4、5個,所以還是不能免俗地一個一個說一下:
Nicole:唯一的女性角色,沒什麼太多可說的,就是正常的女學生而已,打一份普通的工,上一個普通的學校,不會去理解什麼充滿野心的小鼓手的追求,也不會為了愛情去犧牲自己支持這樣的追求,如果分手了,會找到下一個男朋友,就像我們都再熟悉不過的那樣。
Tanner&Connelly:也就是兩個替補鼓手,按一般套路肯定會被設定成成長過程中需要被干翻拿經驗值的貨色,可實際上這二人全程都沒做出什麼讓人厭煩的事情,完全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
Ⅵ 電影《Whiplash》1.影片中老師的教育方式你是否認同,為什麼2.你認為教育應該
電影《爆裂鼓手》(Whiplash)是達米恩·查澤雷編劇並執導的一部音樂劇情片。
影片中老師的的教育方式,是魔鬼般,但鑄就真正的音樂大家。
這部電影展現了真正的成功地人,並不是只有天賦就好,需要的是努力。
Ⅶ whiplash這首歌有哪些樂器
目前能聽出來的:主旋律用的是銅管聲部(爵士小號、圓號和長號),小號是主旋律!開頭是銅管聲部和鍵盤,有貝斯低音聲部伴奏!打擊樂就不用說了吧!中間應該還有薩克斯!不是很明顯!也能聽到,能聽出來的就這
Ⅷ 求爆裂鼓手的觀後感,600字以上
以勤開徑,以苦作舟
——《爆裂鼓手》觀後感 昨晚散步完後看了這部電影,真的被它深深的震撼到了。這部電影是一部音樂為主題的勵志電影 。
19歲少年安德魯一心想成為頂尖的爵士樂鼓手,在一次大學樂隊排練中,他被魔鬼導師弗萊徹相中。弗萊徹確實是個「變態」,不僅精神上侮辱你,還對你肉體進行攻擊。安德魯為了爭奪弗萊徹的樂團核心鼓手這個位置,他忘我的訓練。每當受到。弗萊徹贊揚的沒過多久,安德魯又會被弗萊徹狠狠的批鬥以及各種刁難。這就是所謂的,鼓勵,打壓,鼓勵,打壓。正是在在嚴師督教下,以及安德魯對音樂的熱愛,安德魯最後在音樂節上證明了自己。
安德魯用自己的「勵志」故事告訴我們,想成為萬中無一,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以勤開徑,以苦作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愛迪生的這句名言,大概無人不知。但大家卻更喜歡引用它的下一句。「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這句話真是害人不淺,它把一切由於自身不夠努力導致的失敗,統統歸咎於天份不足、運氣不好、時候未到。來說本片的主角安德魯。在遇到翻天覆地般改變了他鼓手生涯的弗萊徹之前,他不過是個無名者。為什麼?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不夠努力。他太容易分心了,要陪父親看電影,還要搭訕妹子,連自律精神都欠奉,意義重大的第一次排練居然遲到。一個有些天分,卻不夠努力的大一新生,考進最頂尖的音樂學府、加入最高竿的樂隊、來到最嚴格的指揮手下,怎麼可能不被狂虐?
Ⅸ 誰能給我一篇《爆裂鼓手》觀後感,500字以上。勵志方面的
《爆裂鼓手》觀後感
片子毋庸置疑,是通過師徒間的對話,展現社會對人性的扭曲--一定要爭第一,一定要為了那些獎狀、虛名而忍耐磨練至瘋狂。我在電影群中說,這故事就是專業版的《霸王別姬》,核心只有一句話: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倒是片中魔鬼老師弗萊徹對音樂一些嚴酷到近乎變態的標准讓我印象深刻,比如,他能在眾多樂器一起演奏時分辨出哪個樂器在哪個音上跑調,對於男豬的架子鼓,那就是能聽出節奏時長的錯誤。我半途而廢的學過一些吉他與架子鼓,身邊的朋友也有不少是專攻音樂的,知道達到這樣的水準是一種什麼難度
拋開弗萊徹人性扭曲的一面,我覺得這個細節體現了他的專業化。當時弗萊徹正通過高壓心理戰術排除走調人員:有人走調了,他要自己站出來,因為他站不出來,說明問題更大--一個搞音樂的連自己走沒走調都聽不出來?言下之意,他認為沒達到這個條件的人將來以音樂為生幾乎是不可能的,是對職業的侮辱,將音樂的職業水準提高到流行音樂之上也是本片的一個主導思想,這從男豬桌子上貼著的一張相片也可以看出來。
「少壯不努力,老大搞搖滾」,影片認為,在音樂這一行,即便是打鼓也應該在經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以登上林肯中心為榮,而不是當個街頭地下室的搖滾樂隊鼓手,永遠隱藏在主唱與吉他的後頭,在歌曲編曲中處於弱勢與配角的地位,即便是一個節奏從頭打到尾也能頂個英倫搖滾的招牌到處晃。
Ⅹ 電影《爆裂鼓手》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爆裂鼓手》講了一個有著爵士鼓手夢想的少年,在一名嚴格到變態的老師指導下,突破極限,不斷超越自我的熱血故事。這部影片獲得多項奧斯卡提名,更成為了許多電影打分網的公認的優質電影。
Andrew最後的表情與電影剛開始他打鼓的表情完全不同,他最開始打鼓表情輕松帶有一些堅韌,而最後完全是一種痛苦。結局讓電影脫離了「追求夢想」這一單一主題,更深層次地挖掘了心理的問題,通過打鼓這一行為具體化,讓觀眾得以窺探Andrew已經病態的內心。
影片最後的一分鍾,兩人相視而笑,Andrew繼續打鼓,鏡頭先給到Fletcher,明顯他最後拋開一切認可了Andrew,隨後Andrew的笑,他獲得了他內心所想。鼓上沾滿了血,也呼應了影片的Andrew兩次提到的,像查理帕克一樣為自己愛的事業奉獻生命。
影片的結局也是高潮,導演用開放式的結局,就是希望引發不一樣的思考。電影不是傳統的勵志片,也值得每個在奮斗的年輕人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