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生物的觀後感怎麼寫
1.生物的美感 野外世界的美好 然後感慨下環保
2.生物進化的奇妙 感慨下對於科學的美好嚮往
3.我作為一個高等生物的思考,對地球的責任
『貳』 生物學紀錄片觀後感400字
這部影片的美幾乎無法用語言形容.
這是海洋的協奏曲,這是生命的交響樂,這是自然之中的歌唱,這是天地之外的細語,這是宇宙間最動聽的聲音.生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在《微觀世界》、《喜馬拉雅》和《遷徙的鳥》之後,又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唯美的鏡頭,投向了廣袤無垠的大海,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海洋生態的瑰麗畫卷.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為《放牛班的春天》、《天堂電影院》中那深沉的師生之誼和傷感的懷舊之情而感動過,雅克.貝漢演而優則導,但他獨辟蹊徑與眾不同,一腳踏進了自然之中,以紀錄片的形式向世界展示著生命最原始的美和人類文明給這些美造成的缺憾.世人都看到了這位法國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他的紀錄片詩情畫意壯麗唯美,有一種滌盪心靈的震撼力.在雅克.貝漢的眾多生態記錄片中,真正親自操刀的是《遷徙的鳥》和這部《海洋》,這也是最能體現他影像風格的兩部紀錄片.如果說《遷徙的鳥》把我們的目光吸引到了天空,那麼《海洋》則讓我們以遨遊的身姿融入無邊的大海.如果說《遷徙的鳥》散發著輕靈奇巧的氣息,那麼《海洋》則洋溢著雄渾壯美的風骨.如果說《遷徙的鳥》是以鳥的眼光看天地萬物,散發著對自然的好奇和探究之情,那麼《海洋》則以人的視覺感受滄海桑田變化興衰,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地球家園的憂思,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呼之欲出.
佔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的形象從來都是壯美和神秘的,在它的面前,一切自然的形態和人類文明的痕跡都顯得渺小無比.《海洋》的鏡頭首先從大處著眼,表現海之廣大和深沉,長鏡頭畫面和大量的遠景全景構圖把我們在現實中倍感模糊的大海之遠和大海之深變得無比清晰.晴空萬里之下的碧波浩渺,陰雲密布之下的濁浪滔天,天海之際,世界之邊,《海洋》把鏡頭的廣度和深度都發揮到了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極限,再輔以雄渾激越的配樂,分明就是對海洋的一首豪放和婉約兼顧的贊美詩.如果有幸在大銀幕上觀看到本片,定會體會到那種穿透心靈的壯美,那種美讓人瞬間陶醉.
對於人類而言,大海是遼闊無垠和剛猛無比的,但是如果放置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它同樣也是渺小和脆弱的.《海洋》先從一個孩子的視覺去感受大海之大,然後又從一隻海鬣蜥的獨特視覺去看人類文明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並把地球和海洋引向了更加浩瀚無垠的宇宙,在一瞬間大海變得微不足道.在人類已探知的宇宙范圍之內,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就是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而海洋則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然而在廣闊的宇宙中,地球不過是空氣中的一粒微塵,鮮活而渺小,海洋就是這個生命體的血脈.這一大一小的對比,揭示了生命的偉大渺小並存的富於思辨性的二元對立,同時也昭示了越是渺小越值得珍惜的哲理思維.大海之小又是具體而微的.海洋中那些色彩斑斕的生命在鏡頭下蹁躚起舞,互相競爭,述說著生命之強和生命之美.《海洋》通過詩化的鏡頭和優美的配樂,為我們展示了大海中各種美麗的生命形態,大到鯨魚,小到微生物,從海濱天空到洋底深處,從南極到北極,各種生命形態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合作演示著自然的奇跡,競爭彰顯著進化的艱難.奇妙之處,令人意趣盎然,艱難之處讓人心生感動.從大到小,從小復大,《海洋》已把生命和自然述說的唯美而動人.
在《海洋》的「大」和「小」的奇景之外,是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這樣的情懷在《遷徙的鳥》中就有所表現.嚴重的污染,氣候變暖,以及商業利益的驅動,勢必導致北冰洋航線的開辟,而人類足跡所到之處就是海洋生物的災難,大海中最後的一片凈土或許從此不再.人類以無與倫比的力量對鯨魚、鯊魚和海豚肆意獵殺,投下的圍網困死了無數生命,鮮血染紅的海水,讓人不由得想到了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海豚灣》.但是相比《海豚灣》,《海洋》的鏡頭語言是柔和而美麗的,它的重點不在於揭露人類對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展示海洋之美和自然之美,而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應該值得人類去珍惜和愛護——這無疑就是雅克.貝漢創造《海洋》、《遷徙的鳥》、《微觀世界》以及他參與的所有生態記錄片的初衷.
雅克.貝漢以唯美的鏡頭為記錄片樹立了新的標桿,他的紀錄片旁白極少,用事實說話,真正做到了客觀真實,而在震撼的視聽之外是他對自然的愛,這才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人們把《微觀世界》、《遷徙的鳥》和《喜馬拉雅》稱為雅克.貝漢的「天地人三部曲」,而我更願意看到雅克.貝漢能再創作一部關於非洲草原的生命形態的記錄片,不妨和這部《海洋》一起組成雅克.貝漢親自操刀的「天空、陸地、海洋」三部曲,那更能描繪出一幅人類之外的生命圖畫,讓已經強大到嚴重威脅其他生命的人類靠邊站才算是真正的「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和諧世界.
『叄』 生物紀錄片觀後感你觀看的紀錄片的名稱是什麼請在下方寫出你印象深刻的片段中涉及到的生物學知識。
我看的生物紀錄片
都是在動物世界看得
屬於動物世界的系列節目
比如跟著貝爾去冒險
還有一對夫妻
他們去冒險
以便觀察生物的過程
我看了之後
對生物界有了更多了解
也更加喜歡了
『肆』 從生物學的角度談談對電影《2012》的觀後感
。。。。咱文科的。。
不過我覺得從生命的興起和死亡,探討生命的價值和作用。
生命存在的巨大潛力等等
『伍』 關於生物學影片的觀後感
我不能寫,並給你一個想法。 XXXX視頻我看了看,然後寫的東西,簡潔,寫了幾對焦鏡頭。建議加入一些自己的角度來看,從中得到感悟:例如,寫一個XXX的生物學特性,你還記得一個特定的事件,被罰款事件,建議在寫作的鏡頭在寫入事件再加上一些正面的見解,通過與全文。最後,寫了自己的看法。幾乎在500字...
『陸』 從生物學的角度談談對電影《2012》的觀後感,請大家給我提供個思路就好……
.咱文科的.
不過我覺得從生命的興起和死亡,探討生命的價值和作用.
生命存在的巨大潛力等等
『柒』 生物學影片讀後感
對E. O. Wilson的《社會生物學》我是仰慕已久到美國後不久就買了一本25周年版700多頁比一般書寬出一大塊。慚愧的是買了之後到現在還沒看過社會生物學的觀點我多數是從Dawkins的書里看的。也難怪不知道為什麼Wilson的書的翻譯怎麼就這么差和Dawkins書的翻譯不能比啊。這次當搬運工的時候還是硬著頭皮把這本簡編社會生物學和人的本性看完了。讀完之後有一些感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發現E. O. Wilson並沒有強調自然選擇就是作用在基因上的也不否認個體水平的選擇。其實我覺得這本就沒什麼可爭的自然選擇直接選擇的是性狀或性狀組合任何錶現這個性狀組合的單位都受到選擇壓力無論是個體、群體、還是綱一級的分類單位。如果這個這個性狀是可遺傳的那麼必定有決定這個性狀的基因組合同時受到選擇壓力。當然這是我的觀點學術界好像對此是有爭論的也許我並沒有抓住爭論的本質。 其次是社會生物學最為成功之處是對於利他行為的完美解釋。利他行為的本質還是為了基因的「自私」目的。這個說法好像不可思議道理上又那麼無懈可擊還有堅實的實驗證據真是妙不可言。這個部分也是最令我信服的當然Dawkins功不可沒《自私的基因》里對這個觀點又更加精彩的描述。其它部分也許是因為太多關於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內容也許是因為太少具體例證總得來說並不讓我很信服。 第三Wilson提出了關於「同性戀基因」的社會生物學解釋。我曾經寫過一個帖子說我認為同性戀的環境作用大於遺傳作用原因是同性戀基因的無法或者很少可以傳遞給後代無法解釋這樣「自殺」性的基因是怎麼在群體里保留下來的。Wilson對有沒有同性戀基因似乎也沒有多少信心但至少社會生物學可以提供一個解釋即同性戀者雖然無法把自己的基因直接傳遞給後代但是由於沒有養育後代的責任於是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社會行為而使自身的社會地位提高直接或間接使得親屬及後代處於選擇的有利位置。證據是有調查表明同性戀者更多進入白領階層。但是我還是不能信服我覺得沒有有力證據表明同性戀者的親屬因此得到好處相反倒是有可能受到歧視。同時Wilson也提到有人提出同性戀基因的存在是因為同性戀基因在雜合情況下有選擇優勢。這倒不是什麼新鮮觀點了無非就是平衡選擇學說的一個翻版。我倒是覺得這個更有可能比如說雜合子對同性和異性都有很強親和力那麼他/她就具有一定選擇上的優勢。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做過具體的研究實驗設計好像不復雜比如這樣比較同性戀者的兄弟姐妹數目是否顯著多於對照組成員的兄弟姐妹數目。這就是一個cohort實驗。我估計是有人做過這樣的調查的但是差異不顯著。J 第四Wilson給出了一個宗教的社會生物學解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為什麼人類精神分裂似的一方面無時不刻依賴著科學一方面又抓住宗教不肯放Wilson的解釋是宗教通過倡導利他行為和儀式等等可以維系社會成員的緊密聯系而團結的群體相對於鬆散群體具有選擇優勢。不過我覺得宗教沒有Wilson說得這么簡單至少宗教的終極關懷應該有利於個體應對困難的環境於是直接造成個體的選擇優勢。另外Wilson認為科學戰勝宗教不是通過消滅宗教而是通過用科學來解釋宗教。我比較贊同這個觀點
『捌』 生物觀後感
沒有,自己寫,不要懶!
『玖』 觀看生物學有關影片,寫觀後感
我不能寫,並給你一個想法.XXXX視頻我看了看,然後寫的東西,簡潔,寫了幾對焦鏡頭.建議加入一些自己的角度來看,從中得到感悟:例如,寫一個XXX的生物學特性,你還記得一個特定的事件,被罰款事件,建議在寫作的鏡頭在寫入事件再加上一些正面的見解,通過與全文.最後,寫了自己的看法.幾乎在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