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情書》豆瓣影評1000字
怎麼啦
Ⅱ 情書1000字左右
人生總會有雨天和晴天,但總會雨過天晴的。 我就象是一把傘,無論雨天還是晴天,都會在你身邊。 如果有一天,當你想起有誰愛過你,那其中一定有我一個。 如果有一天不再有人愛你了,那一定是我死了。 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而是因為我喜歡與你在一起時的感覺。 對於世界而言,你是一個人;但是對於某個人,你是他的整個世界。 在遇到夢中人之前,上天也許會安排我們先遇到別的人;在我們終於遇見心儀的人時,便應當心存感激。 當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希望能夠被我感動。我喜歡你已經很久了,也許你早就感覺到了,我真的不想失去你,你就是我的幸福。 我也不知道是在什麼時候愛上你的,也許是我們接觸的時間長了,也許這就是上天給我緣分。我是一個感情很脆弱的人,害怕感情的失敗,所以我對自己的感情很慎重,我考慮了很多,但我最後還是可以確定你就是我一直在找的那根肋骨,只有你才能讓我完整,擁有你我就不再擁有遺憾。
求採納
Ⅲ 日本電影《情書》情節影評,要求1000字左右。。大夥幫幫忙吧。。
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他的劇場電影處女作《情書》,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象首先在日本國內引起了空前的轟動,而影響很快就波及到整個東南亞甚至歐美。現在,這部美麗動人的《情書》不但為眾多亞洲影迷所喜愛,更是被眾多影評人視為日本新電影運動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很久以前就看過《情書》那個時候還不能完全看懂,但我能隱約的感覺到其中的情感,它是那麼的細膩,如同女人的思維,記錄著心理的微小變化,隨這年齡的增長,我能從很多的方面入手再回頭重溫那種難得的記憶。
影片一開始就以優美的構圖唯美而靜謐的畫面開始,一個年輕的女子躺在雪地上似有所思,短短的幾秒鍾的鏡頭像是持續了幾個世紀,猶如陷入了深深的回憶,「堅強」的站起來,仰望天穹,是難以言表的沉浸,還是一種難以說清的感傷。在接下的敘述當中給出了故事的原因:渡邊.博子的男朋友遠去了天國,她陷入的是悲痛和失落,只有將她那份真摯的感情埋於心中。導演岩井俊二從細致入微的情節中表達出,她在—家中看到的畢業紀念冊,看到了她最愛的人滕井樹的名字,懷念的她偷偷的把名字記了下來,寫在了手臂上,如此微妙的細節卻有一番尋味,接著寫入的是同她長得一樣的人-藤井樹(女),兩個毫不相識的人通過一封信件有了聯系,一段真摯唯美的感情之詩就這樣鋪開了!開頭的敘述讓頭一次看到這部片子的我不知所雲,但是往後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耐人尋味。雖然貫穿整個故事的書信都是兩個女孩之間對另一個男孩回憶的點點滴滴,但正是這點點滴滴的回憶,讓一直潛伏和深藏的情感被小心翼翼地抽絲和剝離出來。回憶是歲月的書簽,回憶是成長的印跡,回憶是情感的累積,誰的青春沒有回憶呢?明明知道那是一封寄不出去的信件,但是還是執意把它寄了出去,如同心中久藏的一股未曾釋放的情感,寄出一封無人接收的信件,讓信件寄託著那份憂思安然的釋放。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對他的鏡頭語言沒有多大讓我驚訝的地方,可能是因為這么優雅的情節沒有必要用什麼特殊的鏡頭特技,但是畫面的構圖卻是那麼的講究,那麼的富有詩意,讓我沒有辦法不服氣攝影師唯美的構圖法則,讓這個感情細膩的影片更加上幾分光彩,記得好朋友說過,現在已經很少能夠看到像這張影片中表現出的那種干凈和舒服了。世間的愛情總在呈現兩種可能性,得到和失去。得到的時候教會我們珍惜,失去的時候又我們懂得回憶。光陰似水流年,嗟嘆,哀婉,無力回天,唯有回憶才能教我們振作下去。
影片一開始,大雪漫天而下,房屋錯落,白色的山間,白色的彎曲小道,白色隨風起舞的窗簾,白色的試卷,這么多白色的印象,也許就是它的情感基調吧,就像少年聖潔水晶的愛情,永遠的純潔清純。一個初入青春門檻初戀的故事,或者准確地說,應該是暗戀吧,哪一個少年不曾有過那甜蜜又苦澀的經歷呢?
少年的藤井樹(男)似乎總是與女孩藤井樹作對,圖書館的工作從不幫忙,古怪的他老是借閱一些被人遺忘的書籍,可以最先在借書卡上寫下名字。男孩藤井樹會是想等女孩藤井樹一頁頁翻過,終於找到那張卡片再發現他對她的愛戀嗎? 我想少年的戀情最開始大都是以和心愛的人搞惡作劇開始的,藉以吸引她的目光。從而引起對方注意建立聯系吧,就像他騎車沖下山坡將口袋套在她的頭上那樣。傻傻的男孩。還有,英文考試卷發錯了,女孩在車棚里等待著男孩出現交換試卷。然而男孩直到華燈初上才姍姍來遲,偌大的車棚只剩下了兩個人。在女孩費力搖動自行車踏板發出的微弱燈光下,男孩不緊不慢的對比這兩份試卷,喃喃的自語:"原來break的過去式是broke啊!"他有些幸災樂禍的毫不理會女孩的焦急和催促,因為他享受與她在一起的時光,這美妙的獨處...... !
在這部影片中表現出的不僅僅是那種久遠的回憶。在這部影片中表現初戀的單純唯美,可以說到了極致,千百回轉的思緒在心頭流轉,可以不表白,但定會在蛛絲馬跡中展露無遺,是這般的美好.甜蜜,就算是長大.年逾花甲之時回首這段往事,那段時光也定會激流回盪,難以平靜。還有一處讓我感慨,國中時代的滕井樹看到在雪地中溜的時候見到了一個蜻蜓葬在雪中,黯然神傷,這讓我想起了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感時花濺淚,女子的獨特情感一下子就表現了出來,我想只有心中有愛才能表現出愛!有那種淡淡的友情表達,故事的結尾,尾老頭輕輕的唱起了滕井樹死前唱的最後那首歌,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人不在了但是歌還依然存在。最後,博子和秋場爬到山上,博子對著白雪皚皚的山喊道你好嗎?山回應著你好嗎,博子又說我很好,山回應我很好……
我很好,這樣的結局很好……
在這部影片中還有重重的親情在裡面,滕井樹去醫院的時候,回憶的那一段讓我記憶猶新阿,想起了爸爸的離去, 還有家人的驚慌失措,另外讓我深深感動的一幕就是她和爸爸一樣患上了肺炎,爺爺不顧一切的背著她奔跑於大雪之中,七十六歲的老人為了孫女的安危奮不顧身。親情被那一瞬間揮灑的淋漓盡致。
故事的結尾,回到現實,學妹們拿著畫著她肖像的借書卡給他看,那一刻,滕井樹的心被感動填得滿滿的,那一刻,激動的她說不出一句話,滿臉的羞澀也代表著幸福。一個男孩的心是如此縝密細膩,其實有很多事情是不必要講出來的,一個人獨自等待, 一生都不會忘記。
Ⅳ 求《情書》電影觀後感
我是你老師!你這個學生 明天不要來上課了!
Ⅳ 《情書》觀後感1000字左右
神戶,冬日一個飄雪的日子。
渡邊博子和親友們正在祭拜她2年前因山難而去世的未婚夫藤井樹。
雖然藤井樹已死去,博子卻始終對他無法忘懷。偶然的機會,博子發現了藤井樹的初中畢業留念冊……博子發出了一封寄往天國的信。敬啟者藤井樹:你好嗎,我很好。渡邊博子上這封信輾轉寄到了藤井樹中學時代所在地——北海道小樽的一個女孩手中。博子收到了她從未奢望得到的回信—— 敬啟者渡邊博子:你好嗎,我很好,只是有點小感冒。藤井樹 上
現任男友秋山為了讓博子忘卻死去的藤井樹,決定和博子一起到小樽去弄清真相。
原來,這是一個和博子未婚夫同名的女孩。藤井樹(女,以後簡稱阿樹)因感冒去醫院而沒能和博子見面。博子給她留了封信說明自己給她寫信的原因。
在車站,博子巧遇到阿樹看到這個和自己長的一模一樣的女孩,博子立即猜到她就是藤井樹。
博子對藤井樹選擇自己的理由產生了懷疑:若這是他選擇我的理由的話,我決不原諒他。
博子收到阿樹的信,告訴她自己確實有個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初中同學,那人就是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樹。在博子的要求下,阿樹開始寫出自己對男藤井樹(以後簡稱藤井)的回憶,卻不小心寫出一段自己已經忘卻了的記憶。對於阿樹而言,初中的生活似乎是在同學們不愉快玩笑中度過的。因為和藤井同名同姓,因此常常受到作弄。諸如什麼藤井樹方程式之類的笑話,在值日時把二人排在一起。選圖書管理員時也把二人選到一起來作弄他們。
但仔細回想起來,似乎藤井還頗受女生歡迎。因為阿樹也有一次受託替別的女生牽紅線。
另外的回憶來自藤井偶爾對她的欺負,諸如拿錯試卷故意不還她之類的。最奇怪的還數藤井在和她一起當圖書管理員的時候,一點也不幫她,只是自己藏到書架中寫點什麼,常借一些沒人看的書。
體育場上的回憶似乎是阿樹對他的最後回憶。
應博子的請求,阿樹來到學校,為博子拍幾張他們學校的照片。意外的發現,自己已經成為學校里的一個傳奇。
原來藤井在無數無人借閱的圖書的書簽上,寫下藤井樹的字樣。因而阿樹的學妹們認為定是某個深愛著她的男生寫下的,覺得非常浪漫和羨慕。學生中甚至有個游戲名叫:「尋找藤井樹」。阿樹連忙解釋是藤井在寫自己的名字,然而真是這樣的嗎?
阿樹對藤井真正最後的回憶來自於阿樹的父親去世的那次相遇。
在三年級的最後一個學期,父親因肺炎去世,阿樹在家料理後事,沒去學校。藤井來到她家,請她幫還自己借的書《追憶逝水年華》。問他為何自己不去還,藤井說自己不能。
過了一個星期,阿樹到學校去,才知道藤井轉學到神戶去了。於是阿樹把《追憶逝水年華》放還書架上。
秋山陪著阿樹來到藤井遇難的山上,向藤井告別。
博子把阿樹寫的回憶寄還她:寫在信上的記憶是屬於你的。
阿樹的感冒惡化為肺炎,窗外大雪紛飛,救護車沒法及時感到,爺爺背著她趕往醫院……
秋去春來,一群意外的客人來到阿樹的家。她們手中拿的正是那本《追憶逝水年華》。
拿出那張寫著"藤井樹"的借書卡,翻到背面: 竟是藤井以前畫樹的素描。(摘自東瀛快訊)
似水年華憶情書
我總是對回眸那一瞬的美,有無法割捨的情懷。
這種美,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艷麗,更多是那一剎那的悵然。我想,關於這一點的審美偏執,還是岩井俊二,還是他95年的《情書》。
是人潮湧動的街頭,是飄雪的寒冬,是單車上的女藤井樹,因為博子不確定的那一聲輕輕地呼喚,鋼琴隨著單車戛然而止,但是那個回眸的鏡頭卻長久留在了我的腦海中。
作為國內發行的版本,《情書》的封面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中山美穗扮演博子是在雪地仰頭的那張海報,白色的雪地,白色的天空,飛落的白色雪花落在穿著黑色大衣的中山美穗黑色的短發上,映著的卻是中山美穗仰頭的側臉;另外一個版本,是中山美穗扮演的女藤井樹在人潮中單車戛然停止而回眸的那一剎那,模糊的人群,淡化的背景,只有中山美穗那茫然而探詢的眼神是清晰的,和著瘦弱的身影,顯得那麼寂靜。
很多人偏愛那黑白的海報,我卻念念不忘作為女藤井樹時中山美穗那一瞬間的美。
或許人都是頑固的,總是堅持地不肯忘卻似水華年般的青春里,打動自己的第一個鏡頭,第一種聲音。
博子給藤井樹寫第一封信,你好嗎,我很好。後來博子在男藤井樹出事的那座雪山,在蒼茫的天地間,終於喊出自己滿腔的掛念也喊出自己的自由:你好嗎,我還好。
還是只有這六個字,但是這種聲音卻如那個鏡頭一樣,釘在了畫面上。——愛到深處,還有什麼言語能夠比這六個字更加飽滿?
到這里,還有誰,能夠忍住不動容?
愛情的愛,關於初戀。
男孩曾畫了一張女孩的素描,在借書卡的背面。他把借書卡夾在書里,請那女孩幫他還回圖書館。女孩沒有留意,在她踮著腳尖,將藏有男孩心意的書放上書架的那一刻,陽光從窗子灑進來,將女孩罩在一片金色之中。
年少的戀情,喜歡一個人,只是不停地在自己並未讀過的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因為,那也是她的名字。
青而不澀,甜而不膩,純凈得有如鏡頭里那漫天的飛雪,讓人忍不住回憶自己的年少輕狂里,是否也有那麼一個人,使自己翹首期盼卻又始終沒有勇氣開口表達,直到命運讓彼此終於錯過。
我想柏原崇扮演的男藤井樹始終是愛著——起碼思念著女藤井樹的,於是博子在後來得知女藤井樹和自己長相相似後,終於對著男藤井樹的媽媽哭,便讓人也心酸起來。
我一直記著那個片斷,中山美穗哭著說,我不能原諒他。
其實她早就原諒了他。
小樽只是死去戀人國中時代暫居過的地方,她卻想方設法要走進那個地方,或者說走進那段時光。
愛一個人,便想了解他的全部。
這一點女人尤其執著。即使不小心知道了自己在某種意義上只是一個替代品。
那麼從這點上來說,中山美穗飾演博子的時候,確實應該精緻而優雅,而演女藤井樹時,也的確是那般爽朗甚至冒失。也正因為這樣,女藤井樹在國中時始終沒有發現那些卡片。
青春的愛情是場祭奠。
男藤井念著女藤井樹,博子念著男藤井樹。女藤井樹需要的是回憶,而對博子來說,她需要的卻是忘記。因為無法忘懷,她會選擇向天國投遞情書;因為在意,她會嫉妒男友把自己當成另一個人的影子;因為難以忘情,她始終不能接受另一個好友的愛。
但是所有這些,即使藤井樹回憶起了那美好時光中藏著的深沉感情,即使博子忘記了短暫時光中的一個影子,有一個悲傷的事實在電影開始時就存在,男主角已然遇難離去。
岩井俊二無疑是唯美的,即使他能夠用《莉莉周》來撕裂青春的痴狂,但是他的《情書》始終以純凈的姿態,凝固在白色的世界。
背景的音樂除了一首松田聖子的日文歌,貫穿其中的始終是一個片斷一個片斷的鋼琴曲,修葺著如飛雪和櫻花般意象的傷感。直至謝幕,眼睛和耳朵都會輕輕地生疼。然後回憶起來,只有那個午後的圖書館,男孩在窗邊看書,女孩在忙碌著整理書目,外面是明朗的好天氣。風將白色的窗簾吹得飄起來,在男孩年輕的面龐前飛舞。多年以後,男孩已不在人世,圖書館里依舊陽光明媚,白色的窗簾依舊在風中飛舞。
這便是似水年華,即使很多年後還是一樣的風吹到臉上,但是我們依舊能想起多前的那個午後,和那個人。
影片的結尾,一群女藤井樹的學妹告訴她《追憶似水年華》中的秘密。那幅藤井樹的側身素描,藏在最深的角落,也象藏在藤井樹的心靈最深處。藤井樹不說話,用手揩揩眼睛,倔強地不流淚。
此時碧空如洗,落葉繽紛。
不能錯過「情書」
無論你有沒有經歷過愛情,你都不能錯過「情書」
影片《情書》是一個關於愛、記憶的優美故事,情節似乎相當單純。但是,如果我們細讀
影片文本,就會發現,在青春劇偶像劇的表象之下,《情書》是一個充滿痛楚的青春篇敘述。
這則似乎淡薄而迷人的愛情故事,事實上是一則沒有愛情的故事,一個關於孤獨與里喪的故事。以下的分析將顯示,影片看似隨意的敘述,事實上有著極為精緻、細密的結構於其中。
影片中的每個情節段落,每個細節都相當准確地組織在影片韓而不露的意義結構中,幾乎達到了天衣無縫的程度。
一 :人與鏡
這個優美的愛情故事,始終可以視為一個人和一面鏡的故事,講述著一個人絕望地試圖獲得或達到自己鏡中的理想自我的故事:影片中的每個情節段落與影像構成,始終以慾望對象的缺席為前提。
影片序幕,博子獨自躺在雪原之上,近景,雪花飄落,博子睜開眼睛,仰望天空,起身,再次如尋找般地仰望天空,而後離去,大遠景,消失在景深處。作為影片的開端,它更像是一次假想式的微縮的死亡/殉情和再生的儀式:渴望追隨死去的戀人,但終於不能舍棄生命。
博子在雪中假想死亡,投向天國的目光,久久滯留在墓碑前的悲凄,表明拒絕接受愛人已死的事實。
另一個細節,她先要將初中紀念冊上的地址寫在手掌上,繼而改變主意寫在手臂內側:構成可一種寫在自己的身體上,寫在自己的隱秘中的視覺呈現。
而後,她向這個地址發了一封寄往天國的情書,平凡的問候語中透露出巨大的悲痛:拒絕死者已逝的事實。這封信具有雙重意義:
(1) 博子希望沿著缺席抵達在場。
(2) 她真正希望著的是印證缺席,博子需要用這封註定無法送到的信要自己相信,死者已去。
博子拒絕遺忘,這無疑是一份忠貞的愛情,但是在精神分析中,忘我的他戀,同時也是強烈的自戀。當人們墜入情網時,感到自己深深愛著對方,人們也愛連著戀愛中的自己和自己深切、沉醉的愛。同時,戀愛中的人在愛人那裡獲得的正是某種終於完滿的理想自我的鏡像。就自戀而言,沒有比戀人的目光最好的鏡子了。
博子寄給死去戀人的信,事實上寄給了「自己」。藤井樹(女)和博子由同一個演員扮演並完滿地呈現出一種鏡像關系。寄往天國的情書是為了想像死者的生,也是為了印證死者的死;就「哀悼的工作」而言,那在死者身後延續著的不能自已的愛,同時是一種強烈的修復自我、把握住生命的自戀沖動。博子接到「天國」回信,她當然知道這無疑是某
種陰差陽錯的產物,但她卻不去追問,而是沉浸在欣喜之中;但就是在這欣喜地體悅著死者猶在的時刻,她放任秋葉茂推進了他們之間的戀情,
當博子來到小樽發現了藤井樹(女),她曾經受困的想像王國因而出現了裂痕,她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愛情或許是他人的投影,同時意識到自己的愛情也只是水中月、鏡中花般的想像。
故事的主體部分:少年時代的青色初戀中,「藤井樹愛藤井樹」的故事,是另一次自戀的投影,是少年樹對少女樹——這個能與自己分享同一能指(即姓名)的異性的、擴張式的自戀。女藤井樹則始終對他人投來的愛戀的目光視而不見,當她終於領悟到自己曾經擁有的愛情,那愛人已經故去。她所獲得的愛情的證據是畫在借書卡背面的一幅素描:是少年樹勾勒的她的形象。她在看到了自己的時候,方才體認到曾經被愛。
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即他戀的故事,但同時又是一個沒有愛情的故事,即自戀的故事。自戀一詞:Narcissus來自希臘神話中美少年納喀索斯,他愛上了自己的倒影直到憔悴而死變成水仙花。但這個故事往往被人忽視了前半部分:林中仙女Echo(意為迴音),她最擅長講故事,但天後赫拉嫉妒她是她喪失了語言能力,她無法開口說話,除非別人先開口,而後她才能重復別人的字句。遭受咒語禁錮的Echo在林中看到了Narcissus,情不自禁地愛上他,但她無從表白,必須等對方先開口,但Narcissus對她不屑一顧,Echo心碎而死,化作了山中的迴音。迴音——聲音的影子,Narcissus因此遭到懲罰,讓他愛上了自己水中的影子。於是,這個傳說故事表明:純真的他戀,同時是露骨的自戀。
我們不難看出這個故事與《情書》之間的聯系。博子所在的位置,是Echo的位置,她和她的愛只是一則舊日戀情的迴音。她一直一襲黑衣,我們有道理相信這個代表喪服,她固執地一直為戀人服喪。影片結尾處,博子忘情地對著群山呼喊,黑色的大衣滑落下來,就「哀悼的工作」而言她終於獲救。
二:記憶與遺忘
從某種意義上說,藤井樹才是這部影片的女主角。女藤井樹始終是視而不見的,不論是對博子還是少年樹。她在初戀故事中扮演的是少年樹臨水自照的影子,一個永難獲取和達到的自我的投影。但影片真正講述的並非這段初戀故事,而是女藤井樹從視而不見到終於看到的心理過程所呈現的豐富的意味。
就這一主題而言,博子是一個記憶之墓的叩擊者。她的來信給女藤井樹帶來的困惑超過了應有的程度。她內心所經歷的困擾顯然不僅僅由於收到了陌生人的來信,而是這封信啟動了她內心中徹底封存了的記憶。那不僅是成長的困窘與尷尬,更是一個被遮蔽但尚未被遺忘和治癒的心理創傷-----驟然間失去父親的經歷。
女藤井樹拒絕醫院----這無疑是一處關於心理創傷的存在:醫院聯系著父親的死亡,未能挽救父親的生命。影片中藤井樹在醫院的一幕顯示了記憶阻塞的時刻,雙重的喪失-----她在驟然失去父親的同時,失去了她拒絕承認、卻未必從未體驗到的初戀。
女藤井樹的被遮蔽的記憶由於博子的堅持和索取漸次顯露。她的記憶處在一種「屏憶」的狀態之下,即對傷痛部分的完全遺忘,但對某些事件、細節的記憶依然保留著。
從她與博子的通信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她寫給博子的信只是屏憶中允許出現的部分:
初中三年中同學們的嘲笑與哄鬧,男藤井樹的種種怪誕行為和惡作劇……;但作為畫外音並伴隨畫面所顯現的回憶卻並非如此:飛揚的櫻花、少女們輕盈的身影、圖書館中窗簾下少年若隱若現的身影……
當她從老師那裡知道男藤井樹的死訊時,父親的死於少年樹的離去重合在一起,男藤井樹的死訊再次喚起了父親驟然辭世的傷痛。兩次死亡在她心中重疊在一起。
博子迫使女藤井樹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她絕望地試圖沿著缺席抵達在場,獲取愛人生命中她不曾與之分享的段落。但她的這種努力卻只是再一次印證了愛的缺席:不僅她那不曾分享的歲月中的愛之屬於女藤井樹,甚至她曾經擁有的愛的歲月,也只是作為女藤井樹的影子而擁有的幻覺。因此她歸還了女藤井樹的全部來信,歸還了屬於她的記憶。
Ⅵ 電影《百年情書》觀後感,800字左右。
百年情書,是一份情書,也是一份遺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寫給妻子的最後一封信。這部電影嚴格意義上說不上是一部傳記,因為它只講了主人公林覺民慷慨赴死前五年的事,而且還是很零散的片段,而我更願意稱它為愛情片,主人公林覺民和她的妻子之間的愛情貫穿了全劇,從片名就可以看出來。
這部電影不是什麼大製作,這一點從它的製作單位是電影頻道就可以看出。演員也清一色都是年輕的生面孔,戲中唯一撐得住場面的只有李雪健,這個老戲骨的演技沒什麼好說。不過其他年輕人的表演就完全沒有亮點了。在這群年輕演員中,除了蔣夢婕我還認識之外,其他一概不識。不過這個林黛玉也稱不上是什麼大腕,演技更是略顯稚嫩,我看著她還是不由自的想起紅樓里弱不禁風的林妹妹,不過沒辦法,我對這一型的女生實在沒有抵抗力,看著她,我就覺著心裡舒服唯。
不過無所謂,我看了開頭幾分鍾的戲就不指望演員的表演了,真正吸引我使我堅持看我的動力是它的故事和畫面。簡單,清新。尤其是林覺民與其妻子的愛情讓我很是享受,在這亂世之中,就像童話一樣,不真實,但很美。尤其是蔣夢婕扮演的妻子,讓我流連忘返,這里我不是指她的演技,而單純是指她扮演的這個形象,就是她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就站在那,我都覺得很美
Ⅶ 電影《情書》觀後感
[電影《情書》觀後感]看完電影《情書》,那種曾經單純的日子啊,一去不復返了,電影《情書》觀後感。就是很簡單的願意和一個人在一起,一起做很多事,多年以後才發現自己的那種感覺叫喜歡。自己能細細記起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個瞬間,甚至他的每一個神情。遙不可及的夢,在錯過後才發現,這個夢是兩個人的夢,他曾喜歡她,她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幾步,但她的心裡是幸福的,不是嗎?《情書》和《初戀這件小事》有相同之處,可我還是覺得《情書》的倒敘以及書信回憶的創意,對朦朧美好的愛情的蜻蜓點水的描述令人心生美好,意猶未盡,前思後想,觀後感《電影《情書》觀後感》。不似後者之聒噪。或者說,它們本來就不能相提並論。不過還是都賺足了我們這些正在成長的年輕人的淚水的感慨。畢竟,對逝去的夢好,人們總是會去留戀的。躺在病床上的樹小姐想起了他,才知道自己喜歡他的。怎麼會不喜歡他呢?你能記的起點點滴滴,回憶起來那段單純的歲月,臉上還是幸福的模樣呢。愛情,可貴的是,彼此都願意許下天長地久,即便不在一起心裡也是幸福的。有心便夠了。博子小姐,當了藤井樹小姐的替代,卻愛上他了。藤井樹愛藤井樹,她們都知道了。一個幸福的活著,她不憂傷自己失去的,因為曾經擁有。一個放下過去,面對現實,承認愛情。努力接受正在愛自己的人。我欣賞她們的坦然和知足,欣賞又留戀,那種朦朧而美好,單純而執著的感情。而現在的我,在紅塵里十足的可悲,庸俗的很呢!
Ⅷ 百年情書觀後感 1000字
《百年情書》觀後感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無數革命先驅,與日薄西山的清廷的對比,更是凸顯出了革命者的無畏,偉大,背叛是背叛者的通行證,愛國是愛國者的墓誌銘,只因他們的身先士卒,為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作下了血淋淋的鋪路。
看罷《百年情書》,這亂世之中的愛情、親情與革命所演繹而成的紀念辛亥革命的一部電影,總是無法忘懷,「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人都成眷屬」,然,「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計數,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是怎樣的一種大情大愛,因為明白自己對妻子的深愛,所以理解「天下人」生離死別的苦難,所以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全更多後來人的幸福……
「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
亂世中的愛情,終是不忍獨善其身,也方顯其愛之深,思之切,然終是無法兩全,國家不幸,個人之安逸又來自於何方?這是必然,但又是無奈的,如斯亂世,身為一名中國人,你又能如何,為了革命大業,縱使煩亂又怎樣,傾吾所有又何妨?相貌如玉,然肝腸如鉄,心底光明如雪,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願意為之而赴湯蹈火,萬死不辭,還記得黃興說的:「我們就是要用我們的血去澆灌自由之花」。覺民也曾言:「吾輩此舉,事必敗,身必死,然吾輩身死之日,距光復起義,必不遠矣。」於是廣州起義,於是武昌起義,於是辛亥革命。
明明就還在用文言,明明還在清廷的壓迫下,本是書生一輩,卻能扛起國家大任。
還記得你說「死有何懼,我等莽撞書生,奮起一擊,喚醒億萬炎黃胄裔,雖頭斷血流,暴屍街頭,但華夏大地少了一干英傑,黃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我等一死,死得其所,血灑神州,快哉,快哉」家與國之間,你選擇了國;筆耕與槍戰之間,你選擇了為國而槍戰,而犧牲,只因一句,良心未泯,國事不平,何以為家?是的,死有何懼?當林文喊「新軍兄弟們,當同我們戮力同心,推翻清……」廷字都還沒說出就被打死的時候,你們就應該已經真正無畏了,當新婚的聲洞執意要參加敢死隊時,當驍超與元棟雙雙就義,元棟的眼鏡被踩碎,珺瑛在城門外留下了傷心的眼淚,同生共死的誓言,得到了熱血的回應。
還記得你們兩人,意映與你在院中跳舞,放著sakura的音樂盒;海邊放紙鳶,意映說你是高高於天的鳶,但你卻把舵放入其手中;還記得你們一起相擁於竹林;你給她梳頭,看京劇,意映等著你,從初為人婦,到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從齊劉海到頭發長長,不梳劉海。
還記得待你如親生的父親,雖然氣你在考試中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但其實心裡何其慶幸你不愧於祖宗社稷,雖然打你打在手上,但卻也痛在心裡,雖有些迂腐,希望你好好念書,但在我看來,卻有更多的開明,願意放你走……
明明就還是白衣書生,明明就還是卿本佳人,卻要承擔這樣的亂世所帶來的痛苦,父子夫妻分離,然而這不就是那個時代么?汝輩此舉欲喚醒華夏胄裔,雖事必敗,身必死,然汝輩死身之日,距光復起義,必不遠矣,而後辛亥,終醒國民,後建新中國,站國人,後開放,富國家,而汝輩之人也必將含笑九泉,不枉以一副副錚錚熱血之軀慷慨就義。
吾此輩何德何能,能享樂於先烈們赴湯蹈火所換之盛世,吾有何顏面以對之?以受之?以樂之?雖生有所戀,然死又有何懼?吾輩之人,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非此則無以為報先烈之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