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顯西天取經這片課文讀後感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並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法顯3歲出家。於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從長安(今西安市)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抵於闐(今新疆和田),南越蔥嶺,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內,後東入恆河流域,達天竺(今印度)境,又橫穿尼泊爾南部,至東天竺,在摩竭提國(即摩揭陀)首都巴達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學梵書佛律。與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顯乃取海路單身回國。他由東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爾各答西南之德姆盧克)乘商船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留2年,續得經本,再乘商船東歸,中途經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島或爪哇島),換船北航。在今山東半島南部的嶗山附近登陸,轉取陸路,於義熙九年(413年)到達建康(今南京)。義熙十年(414年),他寫出歷時15年遠赴天竺的旅行經過,兩年後增補為流傳至今的《法顯傳》。現存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東晉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歲的法顯已在佛教界 度過了六十二個春秋。六十多年的閱歷,使法顯深切地感到,佛經的翻譯趕不上佛教大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由於戒律經典缺乏,使廣大佛教徒無法可循,以致上層僧侶窮奢極欲,無惡不作。為了維護佛教「真理」,矯正時弊,年近古稀的法顯毅然決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尋求戒律。 這年春天,法顯同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一起,從長安起身,向西進發,開始了漫長而艱苦卓絕的旅行。次年,他們到了張掖(今甘肅張掖),遇到了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五人,組成了十個人的「巡禮團」,後來,又增加了一個慧達,總共十一個人。「巡禮團」西進至敦煌(今甘肅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資助,西出陽關渡「沙河」(即白龍堆大沙漠)。法顯等五人隨使者先行,智嚴、寶雲等人在後。白龍堆沙漠氣候非常乾燥,時有熱風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沒而喪命。法顯後來在他的《佛國記》中描寫這里的情景說:「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勇往直前,走了十七個晝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終於渡過了「沙河」。 經過鄯善國 接著,他們又經過鄯善國(今新疆若羌)到了蔦夷國(今新疆焉耆)。他們在蔦夷國住了兩個多月,寶雲等人也趕到了。當時,由於蔦夷國信奉的是小乘教(印度佛教分 小乘、大乘兩大派),法顯一行屬於大乘教,所以他們在蔦夷國受到了冷遇,連食宿都無著落。不得已,智嚴、慧簡、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魯番)籌措行資。僧紹隨著西域僧人去了罽賓(在今克什米爾)。 法顯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孫的資助,又開始向西南進發,穿越塔克拉瑪大沙漠。塔克拉瑪大沙漠又名塔里木沙漠(塔里木,在維吾爾語中,是「進去出不來」的意思),這里異常乾旱,晝夜溫差極大,氣候變化無常。行人至此,艱辛無比。正如法顯所述:「行路中無居民,沙行艱難,所經之苦,人理莫比。」法顯一行走了一個月零五天,總算平安地走出了這個「進去出不來」的大沙漠,到達了於闐國(今新疆和田)。於闐是當時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們在這里觀看了佛教「行像」儀式,住了三個月。接著繼續前進,經過子合國,翻過蔥嶺,渡過新頭河到了那竭國。法顯和慧應、寶雲、僧景等人則經宿呵多國、犍陀衛國而到了弗樓沙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景到那竭國後病了,道整陪他暫住。慧達一個人去到弗樓沙國,與法顯他們會面。弗樓沙國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達、寶雲和僧景在這里了參訪了佛跡以後便返回了中國,慧應在這里的佛缽寺病逝。 法顯獨自去了那竭國,與慧景、道整會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蘇納曼山。梵語中是對「大雪山」即喜馬拉雅山而言)。此山也是冬夏積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陰,突然遇到寒風驟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襲擊被凍死了,法顯撫摸著慧景的屍體,無限感慨地哭著說:「取經的願望未實現,你卻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後與道整奮然前行,翻過小雪山,到達羅夷國。又經跋那國,再渡新頭河,到達毗荼國。接著走過了摩頭羅國,渡過了蒲那河,進入中天竺境。法顯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時間,周遊中天竺,巡禮佛教故跡。 晉元興三年 晉元興三年( 404年),他們來到了佛教的發祥地—拘薩羅國舍衛城的祗洹精舍 。傳說釋迦牟尼生前在這里居住和說法時間最長,這里的僧人對法顯不遠萬里來此求法,深表欽佩。《佛國記》載:「彼眾僧嘆曰:奇哉,邊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謂言:我等諸師,和上相承,未見 漢道人來到此地也。」這一年,法顯還參訪了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迦維羅衛城。 晉義熙元年 晉義熙元年( 405年),法顯走到了佛教極其興盛的達摩竭提國巴連弗邑。他在這里學習梵書梵語,抄寫經律,收集了《摩訶僧祗律》、《薩婆多部鈔律》、《雜阿毗曇心》、《方等般泥洹經》、《綖經》、《摩訶僧祗阿毗曇》等六部佛教經典,一共住了三年。道整在巴連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門法則和眾僧威儀,追嘆故鄉僧律殘缺,發誓留住這里不回國了。而法顯一心想著將戒律傳回祖國,便一個人繼續旅行。他周遊了南天竺和東天竺,又在恆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國(印度泰姆魯克)寫經畫(佛)像,住了兩年。 東晉義熙五年 東晉義熙五年( 409年)年底,法顯離開多摩梨,搭乘商舶,縱渡孟加拉灣,到達了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他在獅子國住在王城的無畏山精舍,求得了《彌沙塞律》、《長阿含》、《雜阿含》以及《雜藏》等四部經典。至此,法顯身入異城已經十二年了。他經常思念遙遠的祖國,又想著一開始的「巡禮團」,或留或亡,今日孤身一人,形影相弔,心裡無限悲傷。有一次,他在無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國的白絹團扇供佛,觸物傷情,不覺潸然淚下。 東歸 東晉義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顯完成了取經求法的任務,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東歸。舶行不久,即遇暴風,船破水入。幸遇一島,補好漏處又前行。就這樣,在危難中漂泊了一百多天,到達了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一說爪哇島)。法顯在這里住了五個月,又轉乘另一條商船向廣州進發。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風,船失方向,隨風飄流。正在船上糧水將盡之時,忽然到了岸邊。法顯上岸詢問獵人,方知這里是青州長廣郡(山東即墨)的勞山。青州長廣郡太守李嶷聽到法顯從海外取經歸來的消息,立即親自趕到海邊迎接。時為東晉義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顯65歲出遊,前後共走了三十餘國,歷經十三年,回到祖國時已經七十八歲了。在這十三年中,法顯跋山涉水,經歷了人們難以想像的艱辛。正如他後來所說的:「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 法顯在山東半島登陸後,旋即經彭城、京口(江蘇鎮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場寺住了五年後,又來到荊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終老於此,卒時八十六歲,一作八十二歲。他在臨終前的七年多時間里,一直緊張艱苦地進行著翻譯經典的工作,共譯出了經典六部六十三卷,計一萬多言。他翻譯的《摩訶僧祗律》,也叫大眾律,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對後來的中國佛教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抓緊譯經的同時,法顯還將自己西行取經的見聞寫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國記》。《佛國記》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別名有《法顯行傳》、《法顯傳》、《歷游天竺紀傳》、《佛游天竺記》等。它在世界學術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不僅是一部傳記文學的傑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是研究當時西域和印度歷史的極為重要的史料。法顯去印度時,正是印度史上的黃金時代-----芨多王朝(320年-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時代,關於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統的文獻記載,超日王時的歷史,只有依靠《佛國記》來補充。中國西域地區的鄯善、於闐、龜茲等古國,湮滅已久,傳記無存,《佛國記》中所記載的這些地區的情形,可以彌補史書的不足。《佛國記》還詳盡地記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跡和僧侶生活,因而後來被佛教徒們作為佛學典籍著錄引用。此外,《佛國記》也是中國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國與印度、波斯等國的海上貿易,早在東漢時期已經開始,而史書上卻沒有關於海風和航船的具體記述。《佛國記》對信風和航船的詳細描述和系統記載,成為中國最早的記錄。 法顯以年過花甲的高齡,完成了穿行亞洲大陸又經南洋海路歸國的遠途陸海旅行的驚人壯舉,他留下的傑作《佛國記》,不僅在佛教界受到稱譽,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唐代名僧義凈說:「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法)顯法師則他辟荒途,(玄)奘法師乃中開正路。」近代學者梁啟超說:「法顯橫雪山而入天竺,齎佛典多種以歸,著《佛國記》,我國人之至印度者,此為第一。」斯里蘭卡史學家尼古拉斯·沙勒說:「人們知道訪問過印度尼西亞的中國人的第一個名字是法顯。」他還把《佛國記》中關於耶婆提的描述稱為「中國關於印度尼西亞第一次比較詳細的記載」。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把《佛國記》譽為西域探險家及印度佛跡調查者的指南。印度學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稱贊說:「中國的旅行家,如法顯和玄奘,給我們留下有關印度的寶貴記載。」 取經回國 說到「西天取經」,人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僧。其實早在玄奘之前兩百多年,就有人已經完成了一次取經大業,此人就是高僧法顯。 其實法顯並非西行第一人。中國西行游歷第一人是公元260年西征的朱士行,他因讀《道行經》,覺得尚未盡善,遂往於闐,求得梵書正本九十章,遣弟子送歸,經竺叔蘭、無羅叉譯出,即今本《放光般若經》。最後士行終老於闐,所以法顯成為西行取經回國第一人。
2. 看電影刮痧品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異300字左右的論述題
中國內地採用的是大陸法系。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羅馬日耳曼法系,是承襲古羅馬法的傳統,仿照《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樣式而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歐洲大陸上的法、德、意、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和拉丁美洲、亞洲的許多國家的法律都屬於大陸法系。 香港和英聯邦國家採用的是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兩大法系的主要差異有: ▲第一,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淵源包括立法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機關頒布的各種行政法規以及本車參加的國際條約,但不包括司法判例。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法律結構不同。大陸法系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飲食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因而,其法律體系在結構上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燕尾服起來的。 ▲第三,法官的許可權不同。大陸法系強調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 ▲第四,訴訟程序不同。大陸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突出法官職能,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組成法庭來審判案件。英美法系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法官只是雙方爭論的「仲裁人」而不能參與爭論,與這種對抗式(也稱抗辯式)程序同時存在的是陪審團制度,陪審團主要負責做出事實上的結論和法律上的基本結論(如有罪或無罪),法官負責做出法律上的具體結論,即判決。 此外,兩大法系在法律分類、法律術語、法學教育、司法人員錄用和司法體制等方面,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
3. 包含中國法庭場景的電影
美國是英美法系
中國屬大陸法系
在法庭的組成和審理程序上 有很大區別
最簡單 電影上經常可以看到美國律師 來回走動 慷慨激昂的
在中國 要是你私自走動早驅除出法庭了
中國特有的法庭審理的場景 可以看電影《馬背上的法庭》是對當代中國「流動法庭」生動的形象寫照 這絕對是咱中國特色
4. 《民法的精神》讀後感
法律社會學,目前的譯著並不多,只有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布律爾《法律社會學》,埃利希的《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作為法律社會學奠基者的韋伯,國內對其宗教社會學的重視遠超過對其法律社會學的重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簡惠美和康樂翻譯的《法律社會學》則填補了這個空白。這本書是由韋伯《經濟與社會》中的專門一章《法律社會學》,曾由美國兩位學者將該章與《經濟與社會》中其他與法律社會學相關的章節編成一集《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後由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此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韋伯作品集之IX的《法律社會學》以德文原著為准,並結合英譯本翻譯而成,且將英文、日文譯本添加的譯注和中文譯本的譯注連同德文文本作者的原注一並收入。法學中的法律觀與法律社會學中的法律觀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觀,前者從參與者的內在視角考察法律中的正義問題,後者則從觀察者的外在視角看法律。早期的社會學如孔德、斯賓塞只是將自然科學的方法直接引入社會科學,稱為「社會物理學」。韋伯作為一個新康德主義者,堅持事實與價值二分的思想,試圖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種研究方法,他最早將主觀意圖、行為動機引入社會學研究,強調社會科學也是一種經驗事實,對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可以進行理解,並對其過程及結果可以進行因果解釋。他採用的理念類型的方法,從雜多現實中抽離出某些特徵組成一系列清楚定義的理念型概念,它們代表著行動者在特定情境下,其行動中之「意義關聯」的種種可能形式,從而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在《法律社會學》一書中,全書共分八章,韋伯的旁徵博引,其中很多史實與術語對於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我們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但韋伯《法律社會學》的主題只有一個即法律的合理化。這是與他的中心論題即資本主義為何出現在西方相關聯。從法律是如何在此種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角度出發將法律與統治、與政治(國家形式、行政層級)、法律與經濟作了全面的考察。法律的演進過程經歷習慣、習俗、慣例到法四個階段,首先是一種呆板的、機械式的重復,純粹事實的習慣,經由心理對此習慣的「擬向」,讓人感到具「拘束性的」,既而形成一種普遍的共識,即令人在有意無意之中越來越「期待」他人也做出意義相對應的行為,最後此種價值共識被賦予法規范的特徵,由強制機構予以保障。也就是說秩序的合法性不僅建立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之上,而且需要外在的保障。由此將法律的內在面向(理念和價值)和外在面向(利益、制裁等構成的整體)統一起來。法律的合理化是三種合理化結合下實現的。一種是規則的合理化。市場的擴大,貿易的發展使個人從團體中分離,主觀權利設定方式即授權規范不斷增多,財產責任取代身體責任,個人責任取代團體責任。在傳統型社會和卡里斯瑪型社會,主觀的權利與客觀的規范合二為一,即擁有特權的個人依據為他而設的客觀規定來當作自己的主觀權利。因此,特別法無非是支配者的主觀權利,普遍有效的規范不存在。商品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形式上的法律平等以客觀的形式規范予以保障,要求用「規則」取代「特權」,代議制國家於是形成,行政體制的「合理」構造,即行政事務的連續性和文牘性,以能力而不是以身份為標準的行政組織,嚴格的等級科層制結構,公共事務與私人事務的分離,形成一個官僚科層制的非人格化統治的社會。二是社會行動的目的合理性,韋伯將人的行為分為四種,基於情感的,導源於感情沉迷;基於價值合理的:取決於對秩序作為某種倫理、信念;基於傳統性行動,源於傳統;基於目的理性,由對特定外在後果的預期、即由利益情勢所保障。商品經濟的可計算性要求主體基於目的理性而行動。三是科學合理性。貿易的發展,使得交易的復雜需要法律人士專業知識的幫助。新興的市民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保障自己的權利,也需要藉助法律專業人員來為他們提供咨詢,充當他們與政府之間進行談判的中介人,並在政治和司法程序中代表他們的利益。法律職業共同體運用從羅馬法和教會法中傳承而來的各種解釋技術,通過對社會中現有的規范性因素進行收集、概括和總結,創造出一套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則,使每一具體案件都可以通過邏輯方法得出判決,從而形成是一個沒有漏洞的、邏輯一致的體系。三個面向「合理化」構成近代資本主義形式理性法律,其形成過程是教會法與世俗法、實質與形式分離的過程。道德等實質價值技術化進入法律,自主的道德中立的法律可以用於任何調整目的,法律合理化的過程也是現代化過程。韋伯意識到現代社會是一個「專家沒有精神,縱欲者沒有靈魂」信仰缺失的社會,形式與實質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形式重視個人能力,能排除絕對恣意和集體主義,但形式化之抽象性格在給予形式上合法之利益最大自由的同時,卻處處傷害了「實質公道的理想」。韋伯是現代文明之子,其創造的概念如理念型、形式理性等一直沿用至今,其意識到的形式與實質之矛盾我們仍無法超越,韋伯《法律社會學》中價值的實證研究進路對於處於轉型中的中國意義重大。中國目前的社會矛盾,很多時候是日益分化的利益與價值之爭,因此只有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對法治的具體路徑進行描述,法治目標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5. 為什麼有關大陸法系的電影卻如此少呢有沒有關於大陸法系的電影,紀錄片呢
中國不是大陸法系國家,應該會有些排斥吧
6. 看《十二怒漢》和《寒戰》感覺普通法系優於大陸法系是這樣嗎中國有實行普通法的基礎嗎
西方國家的資產掌握在大家族手中,大陸的財產掌握在統治家族的手中,因此在西方有針對掌握財富的大家族的強硬法令,而在大陸可能會有針對掌握財富的自己人的實質法令嗎?皇帝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樣的法制,在我中華大地,何時存在過?可見,普通法在大陸沒有施行的根本基礎。
所以,大陸法制是某些人的法制,容易滋生腐敗,不是大家的法制,也造成了今天我們社會的動盪!其實無論哪種法制,關鍵在於司法獨立的執行力。這兩部電影我也看過,結合眼下國內實際,個人覺得《寒戰》是警匪片里最好的,宣揚了法治高於人治,警察權利必須受法律約束,尤其是廉政公署的介入,代表著在香港的法制里沒有特權,法治完善!
7. 《為了中國民法》讀後感
學習民法的心得體會
一、對民法的一些認識。
法律是社會的調節器。任何部門法皆以一定的社會關系之調整為使命,民法也不例外。民法區別於其他部門法的原因,在於它有自己特殊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人身關系就是人格和身份發生的社會關系和法律關系。財產關系就是大陸法系的「物權」就是以財產為媒介的社會關系和法律關系。民法的調整方法分為事前調整和事後調整。民法調整在於恢復正常的民事關系。民法的性質。首先民法為權利法,其次,民法為私法,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人社會的憲法。民法的基本原則: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意思自治的原則,誠實信用的原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
民事活動是日常的社會生活,民事社會活動在民法的范圍內活動。而民事活動超出了它的范圍才與行政法和刑法發生關系。民事活動是最基本的市民社會的活動,可以說民法具有領先性。
民法是私人社會的法,是民間社會的法非權力社會的法,是完全平等的法,是調整民事社會的法。它保護的是私權。因此我認為民法是民眾之法,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植根於民眾的社會生活,來源於民眾的社會實踐,與民眾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在諸法之中,與民眾利益關系最緊密者,莫過於民法。
二、學習民法的心得。
學習民法不能只看法條,即使是把《民法通則》及《司法解釋》都背下來也是無濟於事的,民法重要的是在對法條記憶的基礎上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即要聯系實際案例,進行分析才能真正的理解。
學民法,要多做練習,對實際上的案例進行分析,通過這種途徑去理解法條,也就是說在對法條有充足的理解基礎上,再去記憶。
三、民法的展望
展望民法有兩個角度,一是從法本身來看法,二是從法外來看法。進入21世紀的中國民法會怎樣發展?能否如前面所講,把市民社會放到核心的地位,把權利本位、私法自治突出來,深入人心,這關繫到中國法治化的整個進程,也關繫到經濟民主化、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從法本身的角度來展望中國民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成果,對中國的經濟、政治以至倫理確實有巨大的貢獻,而且更多的是開啟了一種民智,提出了一種新的治國理念,即不要貧困落後的社會主義,要讓人民過上富足的生活,過上自由的有尊嚴的生活。雖然這種自由狀態現在還受到許多約束,但與改革以前相比已是極大的進步。改革開放以後,從民法的制度到理念,我們更多地是從大陸法,包括從歐洲、日本的民法典以及中華民國的民法中借鑒對我們民族發展、政治經濟改革有益的東西,結合國情,形成如今中國民法的基本狀況。並有了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合同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公司法、票據法等諸多民商事立法,再加上05年頒布實施的物權法,當今中國的民法的立法體系不斷的趨於健全。
但是可能我們中國還是需要一般民法典。法典化對於民主國家有著積極的意義。人治的基本原則是「臨事制刑」,即事情出現了才制定法律。而法治必須把規則預先公開。規則一旦制定,就不光約束老百姓,同樣也約束立法者和執法者,一個國家沒有什麼東西比「法」更大。法典就有這樣的功能:把所有的規則事先制定出來,公之於眾,以此引導人們的行為,保護人們的權益。法典的意義並不僅在於有文字規范,更重要的是要人們知道有什麼制度,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而它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成為一種文化,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和自由,即依法辦事,依法治國。
民法典不是單行法,也不是一般的法,是改革三十多年來法文化的結晶,需要充分的醞釀和准備。一方面是要加快民法典的立法進程,另一方面要對民法典的制定持十分審慎的態度,因為這畢竟是我國法治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完全有理由相信,稍微長一點的時間,中國也能搞出一部比較好的民法典。
8. 聯系電影 法律知識
殺戮時刻 a time to kill
kill in the heat of passion 激情殺人 人在極度憤怒情況下失去理智
法律作用體現為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
規范作用包括:
1引導作用
法律通過規定行為模式對人的行為進行引導,指引人們應為,勿為或為某種行為,從而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
2評價作用
人們通過法律規范對他人行為是否合法及其程度進行判斷衡量。
3預測作用
使行為人可以通過法律規范預測當事人雙方如何行為以及行為後果。(片中carl lee在殺人之前曾經向律師jake brigance請求幫助,這是律師預測他可能預測當事人可能會做出違法的事情,對方律師可以要求法庭出禁令,carl lee可能會受到法律的預測作用的制裁。)
4教育作用
通過法律的實施,法律規范對人們今後的行為發生影響。
5強製作用
法律通過國家強制力量保證實施,追究違法者的責任,起到威懾作用,是前4中的保證。(影片中兩個強奸犯在事情敗露後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社會作用包括:
1維護社會次序和平。(具體不寫了)
2推進社會變遷
3保障社會整合
控制和解決社會糾紛和爭端
促進社會價值目標的實現
影片中JAKE開始想以激情犯罪為其殺人做辯護,因此法庭上出現了精神病專家的證詞,但最終carl lee是以弱勢群體,需要法律給予更對保護為由,而無罪。他槍殺了兩個罪犯和重傷了一個警察,在我過客定要判處死刑。
費城故事
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其律師制度是建立在資本主意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他服從和服務資本制易制毒。
律師性質不同
我國律師區別於作為國家法律工作者的法官檢察官,公安和司法行政幹警。
美國律師不區分出庭律師和事務律師,統稱律師(attorney-at-law)
律師地位不同
中國律師地位和作用剛剛起步
美國律師地位很高
律師隊伍來源不同構成不同
中國 專職 兼職 特邀律師
美國 都一樣
律師業務范圍不同
發展規模不同
最高罪狀
基層審判組織臨時組建,高級審判組織專門常設
生盤組織人員構成復雜,形式多樣
生盤制度不少實行三審終審,死刑自行核准
法庭上各種稱號不同,軍事法庭上都帶軍銜
軍事法庭的審判程序中無控方律師
無原告
肖申克的救贖
涉及的刑罰 無期徒刑
執行制度 減刑 假釋
我國的主刑
管制
有期徒刑
無期徒刑
死刑
十二怒漢
證據類型
物證 證人證言 犯罪嫌疑犯以及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被害人陳述 鑒定結論
片中
婦女的證明和老人的證明 證人證言
小男孩自己的話 犯罪嫌疑犯以及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屍體 被害人
房子平面圖 物證
永不妥協
過錯原則
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要見的歸責原則
無過錯原則
不以過錯的存在判斷行為人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則原則
公平原則
在法律沒有規定適用於無過錯責任原則,而適用於過錯歸責原則又顯得有失公平,以公平原則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損害的歸責原則。
片中喝了水的居民得了病與飲用水有關而且是飲用水污染造成的公司排污的現象和事實具名病症的事實是關聯的:應用了過錯歸責原則
造雨人
大陸法系
全面繼承了羅馬法
實行法典化,法律抽象化概念化
明確立法與司法的分工,強調制定發的威嚴一般不承認法官的造發功能
法學在推動法律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英美法系
以英國為中心,英國普通法為基礎
以判例法為主要表現形式,遵行先例
變革相當緩慢,具有保守性
在法律發展中法官具有突出作用
體系龐雜
注重程序訴訟中心主義
不同
法的淵源不同
法的分類不同
法典的編纂不同
訴訟程序和判決程序不同
法律術語概念上也有許多差異
影片中
有個重要證據是偷來的,按照法典偷竊的證據不能作為證據,但是主角找到一個案例,正名只要律師沒有參與偷竊證據就有效。
破綻
1主角因決定不再支付醫療費而導致妻子死亡
2主角有行為的精心策劃,是明顯有預謀的。
區別
1主觀方面
英美
惡意預謀等於謀殺罪
我國
對他人傷害的故意性,注重主客觀的一致性。
2構成要件的結果要求不同
英美
謀殺要求必須有死亡結果發生
我國
不管結果有否,只要行為人客觀具有殺人故意即構成故意殺人
因果關系中斷介入因素的不同
英美
因果關系中斷就不構成謀殺罪
我國
影響的只是犯罪的既,未遂形態
刑罰不同
英
終身監禁
美
各州不同
我國
刑罰幅度大
辯護理由中的定罪作用不同
英美
可根據某些理由,改為承擔罪名較輕的罪名,非預謀殺人罪。最主要理由kill in the heat of passion 激情殺人 人在極度憤怒情況下失去理智,無法自控狀態下殺人。
我國
沒有
分類不同
英美
蓄意謀殺intent-to-kill murder
故意重傷謀殺罪intent-to-do-serious-bodily-injurymurder
極端輕率謀殺罪depraved-heart murder
重罪謀殺 felony-murder
我國
直接或間接故意殺人既,未遂
東晉審判
執行規約不同
國際刑事法庭是遵循羅馬規約設定,是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成立的
存在時間不同
國際刑事法庭是永久司法機構,遠東軍事法庭是專門審判日本戰犯的,完成就撤銷了
管轄許可權不同
遠東軍事法庭是專門審判日本戰犯,國際刑事法庭整個國際社會關注最嚴重的犯罪包括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
9. 看過「聞香識女人」這部電影又懂法律的朋友進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在中國就說不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