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孔子電影觀後感
[孔子電影觀後感]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孔子電影觀後感。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觀後感《孔子電影觀後感》。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孔子電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⑵ 求孔子電影觀後感1000字以上(文言+白話)
觀影而起,月夜高懸,內心之涌動靜而些許波瀾,湧入思緒隨古語徜徉夜空,然提筆久久難下。如是觀後之感,不如道道孔子勵志之言。
——題記
長須飄然,是你么?平步而來,告弟子一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低頭沉思,答曰,記下了。
孔子之道,簡而精短。這句「弘」表寬廣,「毅」是言強忍的象徵學習精神的格言不僅為作為曾家家訓,也是我一直所謹記的省身之言。無論是電影中呈現的,還是在書中我們獨到的孔子形象,那種為人師表,受人敬仰的偉人卻又實在的老師形象便會浮於腦海。作為老師,與其說孔子所傳授的道業是識字,是知禮,在我看來,倒不如說是傳授一種狀態,一種精神。正如這句話說的弘毅,任重道遠。古往今來,求學而自比賢明者不在少數,而真正領會求學精神,並能理解孔夫子所提之「弘毅「者卻寥寥無幾。我曾反復讀起這句話,背起這句話,想起這句話,我想,夫子所說的弘毅是一種在學習上高於我們現在總提到的吃苦耐勞堅持精神,而任重道遠也不單單指我們要轟轟烈烈的有所作為,他所指的在我看來應當是士所有的一種狀態,學習的精神——將吃苦耐勞的學習精神化為平常,化為性格中的寬容與廣博,所承擔的任重道遠因當時思想上的進步,而遠非金錢,地位,名利。
悵然眺望,是你么?駕車而來,告弟子一句:「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至少能改變人的內心。」凝神思緒,答曰,記下了。
孔子之言,頗有現代之感,實之細細向來,無論古今,哪怕是作於高懸於正大光明牌匾下的皇上還是奔波於荒野繁城間的無名旅人;哪怕是手握重兵令天子畏懼三分的魯國大相國季恆子還是在金色稻田中辛勤勞作的百里農民,這句話的意義所針對的是所有人,盡管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可以成為此話的載體,自己所抱怨的煩惱與不安早已有簡明的詮釋,這詮釋遠比拿一本厚重的大話書道的犀利與實用。是啊,有多少人能做改天換地的英雄,大部分人所抱怨和令其不滿的生活我們本來就無法改變,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試著改變自己的內心呢。我們可曾想過組成世界的元素遠比我們所掌控得多,哪怕宙斯的神力也沒有理由能夠改變世界,然而人的本心,這個看似簡單但卻不易掌控的東西卻可以讓我由於改變視角改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我們常說的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長講的調整心態,即是指改變本心。簡單要旨,難做之事。或許這也是先輩所以往他的後人們一生追求的境界吧。
白發蒼顏,是你么?蹣跚而來,抱顏回屍體感慟:「天喪予」 弟子無言。
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過愛自己的生命。
白發蒼顏,是你么?蹣跚而來,慟,子路結纓而死。弟子無言。
夫子道:「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 這是孔子對其傳儒道,秉儒道而死的子路最有力的哀悼。君子死義。
白發蒼顏,是你么?俯坐於木階,捧一本春秋。「後人對我的贊賞是因為這部書,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
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後世之人或膜拜之或鄙夷之都不過是歷史匆匆帶過的一筆,無關緊要,因為孔子在世之時恐怕從來沒想過自己如何偉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而已,無論是困境還是得意之時,傳道,修身,以己之力造福於天下,這些從未隱去的堅持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凌駕於浮雲之上,上善若水,孔子道只在人間……
⑶ 求一篇關於孔子電影讀後感的作文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沖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繫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里,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著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⑷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作文1000字
如果你是甘泉的別抄,這是我肖哥的
當你被迫離開魯國時,磅礴大雨敲打你的身軀時,你在想什麼呢?是在怨恨嗎?你似乎知道這是大司徒的陰謀,可又似乎不知道。看著手中的『決玉』,你是否心酸不已?大雨中的大笑聲,是你的心聲么?努力,不讓眼淚流下,你的心,也變的沉淪了么?是否後悔當初說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間。」……
你在想什麼呢?孔子。
望著茫茫無盡的沙漠,你額前的幾縷發絲輕輕的在飛舞。此時的你,在想什麼呢?是在思念遠方的親人么?是在詛咒那姓季的么?還是在擔憂自己的未來……顏回來了,你卻不願他跟隨與你,你望著無垠的沙漠,說:「前面的路不平坦,也沒有榮華富貴,你怎能走呢?」殊不知,顏回的的話,卻讓你改變了主意,「如果改變不了世界,那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這,曾是你對顏回說過的話……
你在想什麼呢?孔子。
你彈琴數日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彈琴,成了你唯一的事情——在這荒涼的山谷里。指尖撫琴,一個個音符飛舞出來,這是否是你想說的話,你那緊鎖的眉頭,是在思考嗎?在抱怨命運的不公,在傷心自己的遭遇,還是在……就像南子說的:「人們都只是領悟了孔丘那痛苦,卻未真正體會他那痛苦的境界……」
你在想什麼呢?孔子。
抱著顏回那冰涼的身體,聽著子路戰死的消息,你,落淚了。你曾經面對齊國幾百乘戰車,沒落淚;在武子台上面對血流成河,你沒落淚;自己被迫離開魯國,你沒落淚……可如今,你卻落淚可敬啊
⑸ 孔子電影觀後感800
要點:
1、大致敘述電影的內容
2、選取幾個經典的片段談談自己的感悟
範文:
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於魯國一個沒落的貴族裡,但他堅持自己的思想,開班教學,創立了私學,改寫了只有貴族才能上學的歷史。途中因弟子子路救了季府准備殉葬的小奴「期斯弓」而發生的故事,導致孔子受連累被逐出魯國。
孔子在諸侯各國游說講學,推崇仁政思想,企圖改變各國戰爭紛爭的局面,改變這個戰火紛飛的時代,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後來他在外漂泊十四年後,又被魯君召回國,在此期間創作出《春秋》等著作。
在這部影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孔子的幾條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名言對我們教育很多,比如說:朽木不可雕也。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本身不喜歡學,不會學,再好的老師也教不好他,也沒有教他的必要。
這句話給我們的教義是十分大的,告訴我們,要主動學習,態度端正,要對學習抱著喜歡的態度,不做「朽木」要做一根「好木」。
這樣老師才會對你抱有希望,然而老師見你學習態度好,必定會想:「他(她)是一個有希望的學生」,也會因此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你的身上,你就會有更多學習新知識的機會,也不會讓老師天天一副「苦瓜臉」對著你,豈不是一舉兩得!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我同樣記憶深刻,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這句話讓我終身受用,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講仁義的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然後再做到「己所欲,施予人」這樣的人,以後必定會受人尊敬、受人敬佩,千古流芳。我們雖然談不上「千古流芳」,但這樣做至少不會「遺臭萬年」。
所以,《孔子》這部影片對我們的教益是很大的,不論是孔子的政治思想還是他的教育理念,或是他的名言,都給了我們後人很大的啟發!
曾幾何時,他為了傳播這正確美好的思想而到處顛沛流離!為了改變這紛爭世界還老百姓一個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他又是努力了多久!為了對後人的正確教育、啟迪,他又承受了多少磨難、傾注了多少心血!
⑹ 《孔子》觀後感1000字
《孔子》:「觀眾看完不後悔」
1月27日,是史詩巨片《孔子》以2500個拷貝特大規模投向市場的第6天。片方表示,影片投資1.5億元「賭的就是觀眾看完不後悔」。《孔子》上映6天來,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等各大中城市的主要場次均有爆滿現象,上座率整體在八成以上。
《孔子》以高超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展示了我國春秋時期魯人孔丘
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現出一個有戰爭、有陰謀、有聖人、有梟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氣的春秋亂世。影片以孔子在魯國執政為開端,周遊列國後回歸故里為結束,始終以孔子的個人經歷為線索,藝術地將春秋時期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既有魯國廟堂之上討論「墮三都」時的明槍暗箭,又有「夾谷會盟」中的金戈鐵馬,既展現了孔子及弟子們的師生之情,又有「子見南子」的千古謎情。湯一介、張頤武、孔慶東、陳來、彭吉象、孫欽善、錢遜、顧青、張衛等學者近日對電影《孔子》各有點評。
節奏張弛有度,情節引人入勝
春秋亂世,正是戰火頻仍、動盪不已的時期,聖人孔子應世而生。在孔子51歲任職魯國中都宰後,先後有「夾谷會盟、武子台平叛、墮三都以及齊魯大戰」等戰事、爭端發生,而這些正是在《孔子》里重點表現的「四大戰役」。「夾谷會盟」的凶險、「武子台平叛」的火攻、「墮三都」的浩壯、「齊魯大戰」的慘烈,為觀眾呈現出宏大壯觀的視覺盛宴。
孔子的政治生涯大起大落,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宣揚儒家治國之道。史書上所記載,眾弟子一路追隨老師,無論艱險窘困,始終不離不棄。孔子師徒行經冰河,冰面暴裂,書籍全數跌入河中,孔子最疼愛的門生顏回不忍老師的書冊毀於一旦,奮不顧身撲入冰河救書;門生子路為實現孔子的理想,前往衛國為官,衛國發生政變時,為了保衛自己的主公而捨生取義……這一幕幕震人心目的畫面,一樁樁感人至深的事跡,為我們展現了聖人孔子所奉行的思想與教義的現實意義。
《孔子》全片節奏張弛有度,情節引人入勝,高潮扣人心弦,雖然時長兩個小時,但是依然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認為,電影《孔子》的誕生,是國產史詩巨制的一個里程碑,它將中國大片的標准提升到了聖賢這一步,實現了一個大的突破,也讓中國文化走上了一個新的平台。與同期的《阿凡達》相比,《阿凡達》展現了電影技術的一個新高度,而《孔子》則是為中國大片指引了新的方向,中國人不需要再吊在威亞(特技)上討好外國人,中國文化將成為代表中國的最強音。
畫面大氣磅礴,鏡頭質感濃重
電影《孔子》中表現到武子台平公山不狃之叛時,孔子登上高台鼓振士氣,布下陷阱誘敵深入後以火油覆之,掀起全片第一個高潮。此節人物線索一分為三,一方三桓密議,一方夫子御敵,一方是反叛軍從集結至正面對戰的碰撞,三線並行,文戲武戲混搭。對於這一情節,導演胡玫拍帝王戲的經驗派上不小用場。以帝王之勢為聖人裁衣,用熊熊烈火烘托一個高高在上、寂寞而專注的擂鼓人,一如孔子以德識、才智對世人振聾發聵卻始終曲高和寡的一生。北大古文獻研究所所長孫欽善教授看完《孔子》後認為,多線敘事考驗的是導演的基本功,但整體氛圍掌控才是電影的關鍵,《孔子》選取的每個場景都非常有氣勢,並較為巧妙地在各大場景中穿插進孔子的重要思想。
氛圍的整體感也體現在全片大氣的攝影上:「夾谷會盟」山雨欲來,彰顯聖人箭藝和智謀;「墮三都」短兵相接,明快的節奏營造緊張氛圍;「武子台平叛」夫子親自擂鼓揮兵,展現軍事才華和大將氣度;「齊魯大戰」是影片場面最為壯闊的一幕。該片攝影鮑德熹說:「我們用電腦製作出了十萬人的視覺效果,『齊魯大戰』真的是最大的場面,《孔子》會把我們的胸襟拉闊,把我們的所有想法提高。」
長期從事影視美學等學科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北京大學教授彭吉象表示,影片中數字藝術營造出的大場面、大背景,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歷史語境。他不同意部分學者提出的「此類影片最好不拍」的觀點,而是認為,拍些精品是有好處的,許多年輕人和海外的中華文化愛好者都需要直觀的藝術,而不僅僅是嚴謹的學術。
孔子從政失敗後離開魯國,在外漂泊,先後經過7個國家:衛、曹、宋、鄭、陳、蔡、楚。在今天看來,孔子並未出山東河南二省,但已足夠展示兩千多年前的社會風貌。電影《孔子》為重現春秋時代的實感,從布景陳設、筆刀碳粉、夫子慢車的沉重書簡到衣履飾物都經過反復考究。《孔子》全片使用的道具多達3000件,此外人物的稱謂、生活中的禮儀習俗,也是經過權威歷史顧問團隊多次考證論證,務求細節完美、一絲不苟。
清華大學教授錢遜也對影片畫面質感給予肯定:「影片中的每個細節都滲透著禮樂文明的厚重、庄嚴、肅穆和意味雋永的儒家思想。而對於有人提出的《孔子》思想性不強的意見,中華書局總編審顧青則提出了不同觀點,他認為,如果太散文式地去講述孔子的一生和他的思想,必然會造成公眾理解上的困難。「不能用專家的視角看電影,適合專家學者們去看的電影不見得適合普通觀眾去看。《孔子》的觀賞性很強,達成了與公眾的溝通,不乏味,不說教,不幹巴巴,該緊張的時候緊張,該感動的時候感動,給了大家一個很生動的孔子。」顧青說。
人物刻畫生動,塑造英雄孔子
耗資1.5億元,歷時3年,聚集了堪稱「華語夢之隊」的強大幕後陣容,周潤發、周迅等巨星加盟,首度將2500年前中華聖人的傳奇生涯搬上大銀幕,這些無疑讓影片亮點紛呈。孔子是中國人的驕傲,如今更成為了全球偶像。從影片上映情況來看,大部分觀眾都認為《孔子》是近年來極具誠意、整體質量很高的中國電影。
影片壯觀唯美的畫面、有史可據但又劇力萬鈞的劇情、真材實料精細周到的道具,令全片極具觀賞性。演員的表演也備受稱道,周潤發大氣傳神的演出堪稱「演活了幾千年前的聖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張衛更描述周潤發塑造的是「叱吒風雲、臨危不懼的英雄孔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周潤發塑造的孔子形象生動、有力量,讓人看到了孔子為了理想目標堅韌不拔去奮斗的精神。整部電影宏大、有追求、有歷史感,對白自然流暢,最重要的是適度、得體。中華孔子學會會長、北大哲學系教授湯一介認為,影片《孔子》尤為可貴的是對於孔子的「禮」給予了很高的重視,這是為許多現在寫孔子、說孔子甚至研究孔子的人所忽視的重要內容。
周迅飾演南子一角也相當出彩,只是在這樣一部男人戲當中篇幅略短。而陳建斌飾演的大反派季孫斯也十分「耀眼」,令觀眾大感驚喜。「顏回殉道」、「子路就義」、「孔子回魯」等經典場面更是成了「殺傷力」十足的「催淚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說,拍攝這類影片,能夠對古代文化傳統與人物抱著「溫情與敬意」是最根本的原則,在這點上,《孔子》做到了。這部凝聚著電影界以及學者心血的影片認真演繹了這位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學者,沒有陷入「戲說歷史」的圈套,這一點著實難能可貴。
⑺ 孔子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看電影《孔子》有感
時間飛遜,轉眼間已到2010年。但是,我們這些後代,需要了解前代的光榮歷史。
《孔子》主要講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戰爭,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就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電影只截取了他51歲到去世,前一半講他的政治生涯,後一半講他周遊列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電影中……
孔子是一個有愛心的人。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有一個叫漆雕弓小男孩被指定陪葬,他是季相國生前最喜歡的小奴。他因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時逃跑,被發覺後季孫斯派了還有很多士兵進行抓捕。
逃跑的的路上,他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裡。在一次朝會上,孔子向君上請求赦免這個小男孩,並在朝會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孔子向這種慘絕人寰的殉葬制度發起了犀利的攻勢,最後他戰勝了世俗偏見。
孔子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魯國大治,引起鄰國齊國的不安,試圖通過相約會盟的方式挾制魯國國君。孔子深知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於是求季孫斯援兵五百乘。但當魯國國君和孔子到達夾谷時,兵車並沒跟來。當齊國准備發動軍隊挾制魯國國君時,孔子設計的第二方案是讓一百牛車在後方揚起了灰塵,讓敵人以為有千軍萬馬,硬生生收了兵,還歸還了之前被搶的汶上三城。這一戰充分展示了孔子的足智多謀。
孔子是一個有軍事指揮才能的人。魯國一直被「三桓」所把持。當孔子代理國相時,立即提出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政令下達後,公山狃帶頭起兵反叛,孔子率領眾弟子保護國君登上武子台。武子台下,公山狃一聲令下,無數弓箭射向武子台。孔子最後以十二條熊熊火龍將叛軍徹底制服。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種種陰謀阻撓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開始迷戀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這也直接導致了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在孔子周遊列國時,齊國再次發兵攻佔魯國。年邁的季孫斯想把孔子迎回魯國。但最終只讓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國。冉求在齊魯大戰中率軍取得大勝。垂暮之年的季孫斯幡然悔悟,希望在臨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諒。他交代兒子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魯國。最終孔子決定啟程歸魯。歸魯後的孔子不再參政,只專心講學,一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⑻ 孔子電影的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⑼ 電影《孔子》觀後感
更與誰人說——電影孔子觀後感
電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現在來寫觀後感,純屬個人意見,不知道該對誰說:
第一,形象和場景刻畫:
關於周潤發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認周潤發演技比較好來的,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著,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覺,溫潤有餘而寬厚不足。而歷史上那個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還不錯。
對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門道,我想的就是兩點:一本片中齊魯衛等各國的都城、村落明顯不同,反映出了經濟實力和民風民俗的差異,比那種看不出發生在那個城市的現代劇好很多。二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周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春秋時代似乎最北邊的小國燕也是在現在北京這個位置,也就是說,他周遊列國應該都在黃河附近或者以南,為啥後半段那個雪花飄飄的,象東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們的、國君們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沒見過把一大堆藍色珊瑚珠紛紛揚揚掛一腦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還從一排藍色珠簾中走出來。
第二、電影與歷史和著作的契合:
因為這個階段在讀論語,所以還是有些感想的。
開篇處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魯國國君說的那些話,差不多都是論語或者相關原文,不過改換了環境,比如該和冉有說的,對魯國國君說了,這個也算是在尊重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個漆思弓開始可是難壞了我,印象中完全沒有這個人啊,回家一網路原來就是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這個,古代人有姓名字號。所以有點亂,其實著名學者知道漆思弓=漆雕開,看樂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開,編劇就應該照顧一下我們這種剛開始學的人,直接叫他漆雕開就好了么?
傳說此電影首次還原子見南子,這個,歷史上算一個迷案,反正肯定是有點曖昧了,要麼為什麼孔子的學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悅,孔子諾諾的予所否者天厭之。這個地方南子說大家都能看見你的痛苦,可是沒有人能體會你痛苦中的境界,(沒記錯應該是這個話吧?),實際有畫蛇添足之嫌,討論完了詩經和仁者愛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聲,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這個要麼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麼容易讓編劇留下南子對這個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諸位弟子,傳說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劇中露臉的有那麼幾個。已經說過了的漆雕開,正冠後亡的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的子路。文質彬彬的孔子最喜歡的顏回、有管家感覺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參、被夫子稱贊總有辦法的子貢,被孔子打擊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還有孔子的妻子兒女,其實這里要說導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齡形態氣質都符合的演員估計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啊。
關於顏回之死,我印象中論語中沒有顏回是怎麼死的的論述,只是說顏淵死,子哭之慟。回來網路一下,也是沒有史料記載,導演安排他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簡被凍死,於情還是不錯的,但是細一想,還是發現了bug:論語中有一段,顏淵死了師兄弟們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車給顏淵改成棺槨,孔子回答,孔鯉(孔子的兒子,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影片字幕是鋰字,而書上一向都是鯉魚的鯉。)死的時候,有棺而無槨,按親疏遠近我應該給兒子而不應該給弟子,而我誰都不給的原因是,我和公卿們共同出行的時候,按禮數我的車不能比他們差,我只有一個車了,要保留。按這段的意思,顏淵死應該在回魯國以後。(因為流亡的時候,孔鯉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當中也不會有公卿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