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國演義中劉備伐吳之戰發生在現今什麼地方
現處湖北省宜昌市。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
B. 劉備伐吳用多少兵力
約四萬多。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
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扎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
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所謂的劉備前軍四萬人的說法,主要就依據這時孫權向曹丕寫的求救信上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
陸遜上任後採取主動後撤,誘敵深入,集中兵力,相機破敵的方略,令部將李異、劉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長江東岸)一帶,把數百里峽谷山地讓給劉備,以使蜀軍戰線伸長,露出破綻。
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
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
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2)劉備伐吳完整版電影擴展閱讀:
雙方統帥:
1、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2、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位漸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
蜀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吳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後,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捲入孫權父子相爭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謚「昭」。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夷陵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陸遜
C. 新三國劉備伐吳是第幾集
第79集
諸葛瑾歸來,奉勸孫權上奏曹丕請降以保江東。張昭也贊同投降曹魏,並建議派趙咨前去許昌遞交降書。趙咨不卑不亢,對曹丕的刁難相問從容應答。最終,曹丕受降,封孫權為吳王。廊亭外,司馬懿建議曹丕作壁上觀,坐收漁利。孫桓敗退途中,決定率殘兵北上彝陵設防,以阻蜀軍。劉備決定對彝陵圍城打援,以圖聚殲吳軍。東吳大殿,孫權決定派軍十萬支援彝陵。援軍出行之日,陸遜在江邊大聲喊叫,勸阻發兵。面對東吳援兵,黃忠主動提出自己做誘餌,以令其陷入蜀軍埋伏。翌日大戰,黃忠身中數箭終將吳軍引至埋伏圈。
第80集
富池口吳軍大敗,東吳老將程普也中箭而亡。戰後,黃忠箭傷加劇,不治身亡。劉備立誓攻克東吳,斬殺孫權。隨後,蜀軍直逼東吳的最後屏障——彝陵。危急之下,孫權命陸遜為大都督,統領三軍。吳軍韓當軍營,蜀軍猛攻,連續攻克吳軍數十座軍寨。韓當奉陸遜之命後撤,繼續紮寨抵抗。吳軍帳內,陸遜繼續命令部下守寨抵抗,以拖延時日,吳軍上下怨聲載道。東吳大殿內,群臣上諫孫權撤換陸遜的職務,被孫權嚴詞拒絕。東吳軍退至猇亭最後五十座寨內,激勵全軍將士誓死一戰。吳軍士氣大振,連續擊退蜀軍多次進攻,蜀軍傷亡慘重。
D. 劉備伐吳的真相:真的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么
劉備伐吳當然不僅僅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作為劉備這樣有長遠目光的領導是不會因為一己私仇去毀掉整個國家的前途的。我們要知道的是在三國伊始,劉備就是一個人明君形象,關羽雖然劉備和關於感情很深,但劉備不可能為了自己的一個小小私慾而去大加派兵攻打東吳的,因此劉備之所以要去打東吳,名義上雖然是為了關羽報仇,但實際上卻是為了奪回荊州的控制權力。
因此此番劉備是准備一箭雙雕的,當然可惜他這一箭並沒有射中目標。但所幸劉備臨死之前仍是囑咐諸葛亮去重新修好吳國與蜀漢之間的同盟關系。
E. 劉備伐吳帶了多少人
在221年劉備准備發動伐吳戰役時,歷史上其真實兵力大約是11萬左右。除去防禦漢中必須的3萬人和成都、內地的留守1萬人外,能用於進攻東吳的只有7萬人。由於道路遙遠,沿途的留守部隊還需要分兵,實際能用於同東吳作戰的前線部隊僅有4萬多人.東吳方面,當時總兵力應在15萬左右——陸遜所督的兵團有5萬人,原巫山、秭歸一線駐守部隊5千人,荊州留守部隊(諸葛謹部)至少1萬人,東線防備曹軍的部隊不會少於5萬人(因為在當年10月防禦曹軍大舉進攻時,東線的兩路大軍兵力是很強大的),另外在南方等地的鎮守和平叛部隊也有1~2萬人,加上孫權手中的戰略預備隊2萬左右。所以劉備在兵力方面根本沒有吞下荊州的實力,他打著的是以打壓談,取得外交上的主動權,順利奪回荊州一部分的主意.這其實從他的兵力組成也能看個端詳的,劉備軍的水軍很弱小,在其發動進攻之前,沒有大規模修造戰船和訓練水軍的記載,從後來戰役中劉備沒有水陸並進的情況,也可以明了,劉備其實也知道自己的水軍不是吳軍的對手。以這樣的水軍實力,要想在長江沿岸的荊州地區贏得戰役的勝利,基本是不可能的,曹操在赤壁已經做出了很好的證明。所以綜合分析得出這次戰略的動機實際上很簡單教訓下孫權,奪回部分荊州.
F. 劉備伐吳的時侯是誰射傷了黃忠並最終導致
馬忠
劉備為關、張報仇,興兵伐吳。東吳潘璋、馬忠領兵搦戰,黃忠出戰被困,馬忠一箭射中老黃忠肩窩。回營後,老黃忠傷重身亡,壽七十五歲。
馬忠,東吳將軍潘璋的部將,於麥城之戰中設伏擒獲關羽。劉備伐吳時,馬忠隨潘璋等往拒,突襲射傷蜀將黃忠,導致黃忠死亡。不久,潘璋為關興所殺,馬忠收拾敗軍,引降將糜芳、傅士仁屯於江渚。糜、傅二人發現軍士不滿,欲兵變,於是刺殺了馬忠,將首級獻於劉備。
G. 劉備興兵伐吳的結局是怎樣的
慘敗,使蜀漢元氣大傷。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大怒不許,吳將陸遜等屯兵秭歸,被蜀將吳班擊破。劉備軍占據秭歸,派遣馬良聯合武陵五溪蠻夷。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 、程畿等戰死。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
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7)劉備伐吳完整版電影擴展閱讀:
劉備伐吳的背景:
公元219年,關羽水淹七軍,捉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為解樊城之圍,遂致書孫權,勸他襲取荊州。
孫權召集眾將,拜呂蒙為大都督,總領江東軍馬,點兵三萬,選一些精兵扮作商人,皆白衣,搖櫓西上,晝夜行進,直抵蜀軍烽火台江邊。悄然襲取了荊州。
關羽聞信後大驚,自帶關平、廖化領兵回荊州。回軍途中,蜀軍鬥志皆失,逃散無數。關羽帶殘兵退至麥城(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吳軍遂圍住麥城。
關羽廖化殺出重圍,去上庸求救兵。上庸守將劉封、孟達拒發救兵,關羽在麥城,只剩三百餘人,糧草又盡,救兵不至,關羽只得令周倉、王甫堅守麥城。
自帶關平、趙累突圍。關羽率二將,領二百殘兵突圍出北門。在臨沮山路中伏被擒,拒不降吳,父子遇難。
劉備為關羽報仇,親自率軍攻伐東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夷陵之戰
H. 劉備伐吳詔書全文
劉備伐吳敗績,於永安病篤,遺詔曰:「朕聞人年五十,不稱夭壽。今朕年六十有餘,死復何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為之,勿以善小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
I. 能否詳細介紹一下劉備伐吳的全過程
劉備不是個英雄,我承認,但是如果以他伐吳為論據的話,那就顯的很荒謬了.伐吳其實劉備是在爭取天下的道路上最後一次的拼搏,它有著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而且依我看來非進行不可,否則蜀國將再無翻身的機會(當然,最後失敗了沒有成功翻身). 首先,我們要明白劉備伐吳的動機是什麼?先不要被演義忽悠了,為關羽報仇只是個很好的借口,所謂扯著虎皮做大旗就是這樣.要知道荊州對劉備來說是奪取天下的保證啊,諸葛亮曾在隆中分析得很清楚:取荊取益,而得天下。 則荊州益州一如兩足,可立身,可行走。所以劉備欲得天下則需以荊益為足。 在剛剛血戰拿下漢中的大好形式下,關老二居然把根本之地丟了,自斷一足,我估計劉備如果不是顧念著兄弟之情或者關羽之死還有那麼多的號召力,那麼連鞭屍的心都有了,還報個屁的仇.(如果相信為了報仇失去理智的屁話,那麼老劉可是等了足足兩年才出兵的) 扯到荊州了,就得說說荊州之於劉備是多麼重要了.劉備集團失去荊州三郡之後,從根本上,已經退出了爭天下的行列。劉備想爭天下,就一定得占據到一塊立足點,這就是所謂的進可攻退可守之地,軍事要點。如果占不到荊州的一部分,即使只想守,那也是守不住的。從荊州方向攻益州,只需要數萬兵,劉備自己就剛成功過。所以最後結果只能是魏滅吳再從荊州方向出兵滅蜀,或吳滅蜀。至於是吳先滅魏再滅蜀還是先滅蜀再滅魏或被魏滅,那已經不是需要蜀首腦考慮的事了。總之對荊州方向蜀是守不住的,想求苟安一隅兩面防守只能死得更快。所以奪回荊州的一部分是生死攸關的事情.為什麼是一部分呢?因為蜀國並沒有那麼大的實力完全吃下荊州.在221年劉備准備發動伐吳戰役時,歷史上其真實兵力大約是11萬左右。除去防禦漢中必須的3萬人和成都、內地的留守1萬人外,能用於進攻東吳的只有7萬人。由於道路遙遠,沿途的留守部隊還需要分兵,實際能用於同東吳作戰的前線部隊僅有4萬多人.東吳方面,當時總兵力應在15萬左右——陸遜所督的兵團有5萬人,原巫山、秭歸一線駐守部隊5千人,荊州留守部隊(諸葛謹部)至少1萬人,東線防備曹軍的部隊不會少於5萬人(因為在當年10月防禦曹軍大舉進攻時,東線的兩路大軍兵力是很強大的),另外在南方等地的鎮守和平叛部隊也有1~2萬人,加上孫權手中的戰略預備隊2萬左右。所以劉備在兵力方面根本沒有吞下荊州的實力,他打著的是以打壓談,取得外交上的主動權,順利奪回荊州一部分的主意.這其實從他的兵力組成也能看個端詳的,劉備軍的水軍很弱小,在其發動進攻之前,沒有大規模修造戰船和訓練水軍的記載,從後來戰役中劉備沒有水陸並進的情況,也可以明了,劉備其實也知道自己的水軍不是吳軍的對手。以這樣的水軍實力,要想在長江沿岸的荊州地區贏得戰役的勝利,基本是不可能的,曹操在赤壁已經做出了很好的證明。所以綜合分析得出這次戰略的動機實際上很簡單教訓下孫權,奪回部分荊州. 然後,我們說說這個戰略的可行性. 首先看看蜀國方面:劉備正式稱帝,建立了名正言順的蜀漢帝國(正統);部隊經過兩年的休整、補充,雖無法再達到當年鼎盛時期的兵力,但是也足以組建一個強大的機動兵團,進行出征;國內經濟、內政在諸葛亮的大力治理下,發展很快,已經具備足以保證大規模軍事行動的財力和物資;漢中在任命魏延負責駐守之後,其依託險要地形部署的防線,足以保證蜀漢北方門戶的安全。 再看北邊的魏國:曹操新死,曹丕雖然能力很高,可以迅速的將魏國恢復穩定,但魏國的不安因素實在太多,曹操害人無數,仇家眾多,漢帝的名頭仍在,北方的少數民族勢力並不心服,曹魏集團還存在內部矛盾,曹彰有幾分野心沒人知道,曹植的名氣甚至超越了曹丕,所以在這樣的緊張關頭下,劉備可以任意妄為了。 最後看看吳國,呂蒙以死,遍尋全國無一統兵之才(這時候陸小哥還不知道在哪個牆角劃圈圈呢).所謂將熊熊一個,兵熊熊一窩,所以劉備趕帶著四萬人馬就來撩撥東吳. 其實這時候有2個選擇,北進,進攻魏國的關中或隴右,同時對孫權偷襲荊州的背信棄義行為加以默認而繼續與其結好好.東進,討伐孫權,為關羽報仇,為蜀漢挽回損失(包括實際利益和名譽)。很顯然北進絕對討不了好,魏國實力強大,不是短期內可以擊敗、消滅的;關中有秦嶺天險阻隔,隴右道路遙遠,均不利於大軍的迅速攻佔;如果對孫權的背信棄義行為加以默認,將造成人們心中蜀漢狹弱,被欺負了也不敢有所反應的不利形象,有損正統蜀漢之尊嚴;劉備以注重信義著稱天下,但是結義兄弟被盟友無端殺害,不加理會,有損其注重信義的光輝形象;最重要的是與魏國的爭奪,是你死我活的,沒有談判解決的餘地,一不小心就把魏國內部的矛盾全轉移過來了,那就死定了.而東進呢,地勢上居高臨下,勢0如破竹:名義上義正詞嚴--為關羽報仇,討伐背信棄義的孫權;而且與東吳畢竟有著共同的利益,可以實行「以打壓談」的策略,利用強大的軍事壓力(還有魏國的威脅),迫使東吳談判讓步;可以達到以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政治、軍事、經濟利益之目的。所以劉備帶著4萬人去伐吳是有恃無恐的.目標已經明確,顯然不是要滅吳,而是要吳迫於當時魏很強大這一形勢,還他荊州數郡。如果進軍順利,直接攻佔了幾郡最好,可以和吳換荊州地盤。即使攻城不利,只要保持敵對態勢,一定時間後----因為在劉備伐吳的同時,魏必在荊州方向不停集結兵力,魏集結兵力到一定程度,吳抗不住壓力之下必向蜀退讓,還劉備荊州。三郡不錯,兩郡,似乎也可以接受。一切決定於魏方動作速度和力度,和劉備手裡當時還剩下多少籌碼。比如攻佔了一郡,和一郡未下四萬兵損耗得只剩兩萬了,談判合同的內容肯定是會有所不同的。而又因為劉備伐吳只用了四萬兵,魏根本不會考慮在漢中方向對蜀動手,劉備的主力顯然放在漢中防禦上。所以劉備不用擔心漢中,而且敗了,也不用擔心吳乘勝追擊大舉伐蜀。因為魏不考慮從漢中方向對蜀動手,漢中方向蜀軍又處於純防禦態勢,則魏軍的主力必在荊州方向待機而動。如果劉備大勝或兩敗俱傷吳有比較大的損失,魏會趁機伐吳,一舉滅吳都有可能,准備的兵力絕對是很強大的。劉備只有四萬兵,根本不可能跟魏爭什麼戰果。倒是吳急忙還部分荊州給劉備求和,吳蜀再次聯手抗魏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劉備敗了,魏是不會讓吳趁機滅蜀的,准備的兵力也足以保證,吳不敢大舉伐蜀。 有人說聯吳是蜀國必走的一步,伐吳就算成功,也必然傷了元氣,讓曹魏有機可乘。實際上並非如此。關羽水淹七軍,圍困曹仁,大戰徐晃不但耗費了魏國相當一部分兵力,劉備畢竟還一直保有長江這條天險,憑劉備的才學,就算兵力不是很足,東吳初克的不穩定因素一齊加在他的身上,在長江流域與曹丕相持的實力還是有的。何況還有一直在蜀中等待的孔明,鎮守漢中的魏延,和鎮壓羌人的馬超。人人都以為劉備傾全國人馬伐吳,若果真如此,劉備敗後,就算孔明真的是神仙,東吳和曹魏都不會因此放棄伐蜀。憑陸遜的才華,怎麼會因為一個石頭陣就退兵?還不是因為蜀中關卡眾多,劉備又非是劉璋可比的。而劉備取勝,孔明北伐,蜀國的心腹大患雲南的少數民族勢力更不會在情況不明下貿然進攻,怎麼也要等著看看劉備是否能統一天下。就算真的進攻,憑他們的實力,想必攻不進成都。 劉備就是在勝得利,平亦可得利,敗無憂的形勢判斷下,以爭天下為目標,做最後一博。冒險嗎?四萬兵,可以說冒險。但這僅是一場局部戰爭,吳不可能以傾國之力來對付劉備這次攻擊,而且敗亦無憂,也可以說一點都不冒險。劉備的志向顯然是爭天下,確是英雄。而對形勢的判斷,如同眼見。無愧大戰略家!可惜作為戰術家,劉備太差勁了,竟然速敗在陸遜這後生小子手裡。(這就好比游戲中的秒殺,哎~~)嘿嘿,劉備的悲哀,就是作為一個戰略家,一生卻在做自己才能的最弱項----戰術家的工作。
J. 劉備伐吳死了哪些大將 當時劉備伐吳怎麼沒帶諸葛亮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爆發於公元222年,是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八郡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轄有長江南北八郡的戰略要地荊州為曹操、劉備、孫權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據南陽和江夏北部,孫權據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劉備則奪取了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公元210年,在劉備的請求和魯肅的規勸之下,孫權又把位於長江北岸的戰略要地借給了劉備。這樣一來,劉備實際上就基本控制了荊州。不久,劉備又先後奪取了益州和漢中,歷史上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就這樣形成了。漢中和荊州是蜀漢的兩個戰略基地,從漢中可以北出潼關,攻打洛陽;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使蜀漢處於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處於長江中、下游的東吳政權,面對劉備勢力的迅速發展,深感不安。只是由於當時雙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戰略目標,這一矛盾才暫時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孫權占據交州(今廣東、廣西)後,力量進一步擴大;而當時曹操正忙於兼並關中馬超、韓遂勢力,穩定後方,無暇南顧。孫權便趁這個機會向劉備索還荊州,而劉備則以「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為藉口拒絕歸還。兩國矛盾日趨尖銳,曾一度以兵戎相見。最後雖然達成了平分荊州的協議:以湘水為界,孫權佔有江夏、長沙、桂陽,劉備據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兩國間的矛盾並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孫權乘蜀漢荊州守將關羽率軍北攻襄陽、樊城,與曹魏大軍激戰不已,造成後方空虛之際,派遣大將呂蒙「白衣渡江」,襲占關羽的後方基地江陵。關羽聞訊後倉猝率軍回救,結果兵敗被殺,孫權遂佔有了整個荊州。這樣一來,孫、劉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終導致了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年號章武。一個月後,劉備決定大舉攻吳,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魏文帝曹丕見到孫劉聯盟內部分化瓦解,不勝高興,並乘機煽風點火,多方尋找機會以加劇吳蜀之間的矛盾沖突,好坐收漁人之利。蜀漢方面諸葛亮、趙雲等絕大多數大臣、將領都看到了大舉攻吳對蜀不利,因此再三規諫劉備不要出兵攻吳。但是,正在氣頭上的劉備絲毫也聽不進這些意見。
至於孫權方面,在奪得了荊州之後,為了鞏固既得利益,也不願再加劇吳蜀之間的沖突,曾兩次遣使主動向劉備求和,但均為劉備所斷然拒絕。東吳南郡太守諸葛謹(諸葛亮之兄)也曾給劉備寫信,向他陳說利害,希望劉備停止攻吳行動。劉備同樣置之不理。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十多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4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扎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准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准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吳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現在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5000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御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斗。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40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系。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數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陸遜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混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劣勢的吳軍一舉擊敗兵力佔有優勢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夷陵之戰對於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響。對蜀漢來說,它大損國力,基本上毀滅了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策時制定的宏偉戰略藍圖。對東吳來說,雖然打贏了戰爭,但是卻進一步損害了吳、蜀關系,從戰略上看,亦不無失策之處。